長樂居士 唐朝最初幾個皇帝李淵、李世民、李治的母親分別為獨孤氏、竇氏、長孫氏,據(jù)信其中獨孤氏、長孫氏為鮮卑人,竇氏是東漢時奔往匈奴的漢族,似乎也可以看作是胡人。這樣,到了李治,其漢族血統(tǒng)似乎只余下1/8。這樣,有人提出本文題目之類的問題,就是不奇怪的。 可以明確的說,唐朝確是漢族人的皇朝。 一,怎么看待鮮卑人的血統(tǒng) 魏孝文帝提倡和執(zhí)行鮮卑人漢化,這是眾所周知的,其中就有溝通鮮卑貴族和漢族士族聯(lián)姻之舉措。不過種聯(lián)姻并不是從孝文帝時才開始,北魏較早的皇帝太武帝拓拔燾的母親杜氏,從其祖籍上看,應有漢族血統(tǒng),從孝文帝的父親獻文帝起,連續(xù)三個皇帝的生身母,從姓氏及籍貫上看皆有漢族血統(tǒng),其皇族的純鮮卑血統(tǒng)顯然不可能保持。上行下效,鮮卑族貴族的血統(tǒng)可能得以保存是無法讓人相信的。 鮮卑貴族獨孤信的長女嫁北周皇帝,四女嫁隋文帝楊堅,七女則是唐高祖李淵的母親,是三個皇朝的外戚。鮮卑和漢族間婚嫁的例子很多。 鮮卑族和漢族之間的融合是很成功的。雖然北朝有些皇帝有使?jié)h人鮮卑化的企圖,例如,創(chuàng)建隋朝和唐朝的楊氏和李氏,就曾分別被北齊皇帝改名為普六茹氏和大野氏。由于漢族人口以百倍之量超過鮮卑,其文化更是鮮卑人所不可比的(按歷史記載,鮮卑族沒有文字),使?jié)h族人鮮卑化只能是一種逆歷史的、不可能實現(xiàn)的妄想,其結果只能使鮮卑人更快地漢化。從魏孝文帝到唐朝的建立,一百多年中,這種融合會使純鮮卑血統(tǒng)不可能再保持。 以唐皇族母系中曾有鮮卑姓氏計算漢族血統(tǒng)僅占李氏只剩幾分之兒是不合理的。 二,民族的區(qū)分是以文化而非血統(tǒng) 有些人從血統(tǒng)上看,應該是漢族,但從文化上看是別的民族,那就只能算作另一族人。 從父系血統(tǒng)看,北齊皇族高氏是漢族人,是渤海(現(xiàn)河北南皮)地區(qū)的大士族,其祖上曾在晉朝為高官。后來,高氏因罪徙往懷朔鎮(zhèn)(現(xiàn)內(nèi)蒙古包頭北),在那里住了幾代,鮮卑化了。北齊的實際創(chuàng)始人高歡率領六鎮(zhèn)(現(xiàn)內(nèi)蒙古中部的六個軍鎮(zhèn))鮮卑人、漢化鮮卑人,以及因罪流放到那里的別的族人,進入中原,并控制了北魏政權,他的兒子廢了魏帝,建立了北齊。 雖然從血統(tǒng)上看,高氏是漢族,但不論是當時人還是后世的歷史學家,都不把北齊看作是漢人的政權,人們把高氏看作是鮮卑人,他們自己也是這樣看的。北齊的將相大臣中十之七八是鮮卑人或鮮卑化的漢人,北齊一朝打擊殺戮漢人士族,以至于殺戮漢化鮮卑貴族的事屢有發(fā)生。 把鮮卑化的漢人看作鮮卑人是合適的,把漢化的鮮卑人看作漢人也是合適的。 再有,康熙的祖母是蒙古人博爾濟格氏,其生身母是漢軍旗人佟佳氏??磥?,康熙只有1/4滿族血統(tǒng),余下1/2是漢族血統(tǒng),1/4是蒙古血統(tǒng)。但是,沒有任何人會認為康熙不是滿族人。他一生中猜疑漢人,極謹慎地防范漢族人,他施行海禁、扼殺火藥武器的發(fā)展、封禁東北等等無一不是為了滿族統(tǒng)治者的利益,為了防止?jié)h族有任何不利于這種統(tǒng)治的可能性。還有嘉慶的生母則是漢族魏佳氏。無論如何,不要對清朝皇帝是否滿族人產(chǎn)生任何疑問。佟佳氏或魏佳氏本來分別姓佟和姓魏,編入漢八旗后,其姓中增加一個佳字,大約是表示滿族化的意思。實際上,漢軍八旗中有一部分人滿化程度很高,連名字也改成滿式的了。 雖然,在民族的區(qū)分上,有些人注重血統(tǒng),但是,按中國古老的傳統(tǒng),文化才是民族區(qū)分中最重要的。所謂文化當然不只是狹義地指文學藝術,至少應包括語言、宗教、風俗、思想習慣等。 一般來說,以父系區(qū)別一個人所屬的民族,是合理的,和按習慣女子嫁到男家相吻合的。某民族的女子嫁到另一民族的男子家中,絕大多數(shù)情況下,得使用夫家慣用的語言,遵從其風俗習慣等,也就是接受了夫家所屬民族的文化,于是也就成為這一族的人了。 不論其姓是獨孤或長孫的血統(tǒng)如何,嫁到李家后,接受了漢族文化,遵從漢族的習俗,他們就漢化了,可以看成漢族。這樣,就不要再去糾纏血統(tǒng)問題了。 當然,對于贅入家的丈夫,則可能相反,要隨女家的。例如,英女王的丈夫是希臘人,有誰能認為他們的子女是希臘人? 三,是否漢族是以文化為區(qū)分標志 自古以來,漢族本來就不是以血統(tǒng)來區(qū)分,而是以文化為標志的。 漢族的形成當然應是在漢朝,那時的漢族,大約只能是指漢初的中原人了。夏以前的歷史只是些傳說,關于夏朝的記載還有些不能認定定,暫且不論。商、周有可能是同一族類,都應是漢族的祖先之列,但是,漢族在血統(tǒng)上絕不能說是“純”的。 陜甘邊界地區(qū)是周人的發(fā)祥地,恰是西戎、羌人等民族活動區(qū)域。他們之間可能有著密切關系,不能排除有血緣關系。孟子說文王西夷人也,可能就是指此。周建國初曾大封諸侯。除姬姓王族外,還封了神農(nóng)、黃帝、堯、舜、夏禹及殷商的后裔,也封了一些有功之臣,按《尚書.牧誓》有八國(其中包括羌)參與伐殷,按《史記》還有八百諸侯會盟,其中有功的應該被封為周的諸侯。這樣,周朝的統(tǒng)治層也就成為一個多民族的混合體,而按“同姓不婚”的禮俗以及門當戶對的貴族間聯(lián)姻,他們在幾百年中就會不斷地混血。 而各諸候所統(tǒng)治的臣民,也不可能和諸候們有相同的血統(tǒng)或族屬。例如史書記載吳國的統(tǒng)治者和周天子是同族,但是,到了吳國地方,也學著斷發(fā)文身,可見當?shù)囟际峭庾迦?。北方的燕國情況也類似。 在中原人之外,春秋時有所謂“四夷”:東夷、西戎、南蠻、北狄,被看作外族。其實這些所謂的夷人并不都是在邊緣地區(qū),例如,據(jù)《左傳》記載在距東周首都洛陽不遠就有“伊洛之戎”;在河北腹地石家莊一帶就有狄人聚集并建立了國家。這是因為雖然周朝的分封貌似遍及天下,但實際上在春秋以及更早些時候,各分封國實際控制地區(qū)只包括其都城及其附近,在各國之間還有大量無人管轄的、人口極稀少的地區(qū),外族人可以占有這些地方時,周天子及諸候們無力去干涉。 諸侯也和這些外族人聯(lián)姻,如著名霸主晉文公的母親就是戎女?!八囊摹边@一稱呼在戰(zhàn)國時已經(jīng)不復見,他們分別被齊、秦、楚、趙、燕等國所吞并,成為這些國家的臣民的一部分。后來,上述“四夷”中相當一部分都成為漢族最早的基本成員。當然,四夷中還會有一部分居住在更偏遠地方,他們還保持著原有的特性,后來以別的族名出現(xiàn)在歷史記載中。 在中國南方,曾存在“百越”,實際上是多個南方民族的統(tǒng)稱。春秋時曾很強大的吳國和越國人,原慣于“文身斷發(fā)”,都屬于百越。后來,吳越地區(qū)都臣服于楚。吳越地區(qū)的原住民當然也成為最原始的漢族的成分。項羽的八千子弟兵中就不能排除其中有百越血統(tǒng)的。 接受了統(tǒng)一的漢族的文化,不論血統(tǒng)如何,都是漢族,這是歷史,不能否定??鬃诱f“夷狄之有君,不如諸夏之亡也?!保性摹爸T夏”和夷狄的區(qū)別,只能是文化上的,而非血緣上的。 所以,“李唐皇朝是不是漢族的?”這一問題的答案可以肯定地說,是。而且,對于中華民族歷史了解稍多一點后,就不會再提這類問題了,也就是說,提這樣的問題本身就不太合理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