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教育的關鍵,不在學生人數(shù)的多少,而在于教師潛意識支配下的教學行為——”
※ 杜威說:“一個有效的反應就是能完成一個可以看到結果的反應。”在課堂教學中,我們不斷地采取各種手段和方式,期望看到某種結果,期望我們的行為都是有效的。不管是在怎樣的班額標準下施行課堂教學,好的教學效果都是我們追求的一個目標。那么,采用何種手段,目的是什么,期望達到一個什么標準,是我們在付諸于行動前就應該要考慮的。對學生而言,他們會關注老師的指令,更在意老師將采取什么樣的手段。在學生已發(fā)生錯誤的情況下,讓學生自己去找到錯誤的原因很難,與其提這樣的要求不如不提。而老師這個時候的任務就是了解學生真實的學習情況并引導學生自己或者相互去發(fā)現(xiàn)錯誤并能改正。如果每堂課我們都這樣去對待,學生學習還會那么吃力嗎?讓每一個行為都有效可能很難,但應當有這樣的意識。有時候想,能給我一個小班該多好…… “最需要教的時機在哪里?在學生出現(xiàn)學習困難時;在學生的學習結果初步形成時;在學生滿足于當前的解法時;在學生還不會欣賞他人的方法時——” ※ 超越,往往在一步之間。很多時候,我們都是淺嘗輒止,對教材挖掘不夠,對課堂的把握不到位,缺少去突破的意識和勇氣,在知識的傳授上則體現(xiàn)出為教而教,忽略了學生的不同層次。) “為了推進教學流程,而統(tǒng)籌課堂時間,往往事半功倍;為了推進每一個學生的學習,而合理經(jīng)營課堂時間,常常事半功倍——” ※ 如同企業(yè)的經(jīng)營者要看自己的投入與產(chǎn)出并以此做出決策來為自己盈利一樣,我們的課堂教學也要用心經(jīng)營以獲得“效益”——教學效率。而我們,投入在課堂上最多的是時間,那時間則是我們衡量教學是否高效的主要標準。時間體現(xiàn)的是一個過程,這個過程中要關注的對象是學生,教師始終應處在為學生的“學”服務的位置上,應該關注每一個學生,讓更多的學生有進步和得到發(fā)展是我們課堂教學的最終目的。因此,如何安排課堂上的時間,也就是根據(jù)學生情況“因材施教”的一個過程。為了學生真正的學多花一點時間不叫浪費,而為了自己預設的“教”而教的行為倒值得思考。 “下課時,不能明確說明自己的教學重點達成的情況,其中一個至關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們將教學的重點定位于教材,而不是定位于學生的現(xiàn)實認知——” ※ 每個人因為知識水平、經(jīng)驗、感受、理解的能力層次不同,因此在對文本的解讀過程中所要解決的重難點也就不同。事實上,在備課時對重難點的確定時我們往往沒有認真從各方面去分析學生的情況,而是以我們自己的理解和經(jīng)驗來確定課堂上要在學生身上解決的重難點,這無疑成為一個矛盾。因此,很多時候重難點不能落實和達成也就不足為怪了。關注學生,是從備課時開始的貫穿在教學行為的各個環(huán)節(jié)中的。 “小題不小,如果我們能夠從學生學習的角度來思考!如果我們能夠讓不同的思考都得到當堂展示——” ※ 很多時候,我們更喜歡關注學生學習的結果而忽視學生學習的過程;也在很多時候,我們根據(jù)自己的經(jīng)驗來判斷題目的難易程度并確定講或不講,詳細講或簡單提示。不走進學生真實的認知領域和學習狀態(tài)成為我們教學行為中最常見的“無效舉動”。不關注學生思維的過程成為我們課堂教學最缺失的地方。以學定教,在學中教,是如此必需! “假如抓住學生中間的一個困惑,認真組織研討,讓學生能夠從中有所收獲,難道不是教學任務的另一類完成嗎——” ※ 教學任務的完成不是看是不是在既定的時間內(nèi)講完預設的內(nèi)容,而應該是在過程中看學生的學習達到了何種程度,學會了什么,突破了什么,能超越到何種層次……關注學生產(chǎn)生的困惑,組織學生解決存在的困惑,正視當前課堂教學行為中產(chǎn)生的學習障礙,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教學任務的完成,是本質(zhì)上的而非形式上的完成! “教法,就是我們將學習任務、學習資源呈現(xiàn)給學生的方法——” ※ 教法,從字面意思理解是教學方法。既然是一種方法,就應當是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出現(xiàn)并使用的,同時,針對的應該是某個具體問題和要解決問題的對象——學生。因此,在備課時出現(xiàn)在教案中的“教法”只應是自己預設的,未必合適。真正確定教學方法應當是根據(jù)學生在學習中的狀態(tài)和思維情況,從學生當前的理解來最終確定。 “讓學生帶著問題離開課堂,帶著思考走進課堂,在課外展開探究、形成新的思考,其學習效果可能遠遠大于完成規(guī)定的作業(yè)——” ※ 生活和學習中充滿了問題。邁克·富蘭說:“問題是我們的朋友……因為我們必須面對這些問題并取得成效。”體現(xiàn)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問題、暴露問題、認識問題、應對問題并解決問題,是我們課堂教學的任務,是對學生學習能力和教師的教學能力都提高并得到發(fā)展的一個過程。而作業(yè)僅僅是檢測這一能力的一個手段而不是目的。師生共同發(fā)展,貫穿于整個課堂教學環(huán)節(jié)。 “備課的時候,我們在潛意識內(nèi)形成的思考,可能是線性的,教學設計上所描述的,也往往是最期望呈現(xiàn)的那一種可能——” ※ 反思自己的備課,很多時候,都是在跟隨自己的思路一路進行下去,教學設計也是自己理想狀態(tài)下的設計,對學生、對課堂教學將要達到的效果,都是內(nèi)心深處最理想化的,往往忽視了將要真正面對的其實是多種層次水平的學生,缺少對現(xiàn)實真實的看待并分析的背景下的教學設計,其生命力在哪里呢?課堂是如此豐富,思考卻是如此單一,真該好好反思并改進了…… “思想,不是我們教給學生的;而是他們在解題實踐的經(jīng)歷中,在困惑、領悟的過程中,慢慢體會并漸漸形成的一種有意識的斯文——” ※ 思想,是思維活動經(jīng)歷一個過程后形成的結果,因此,這個過程是必須經(jīng)過多次實踐和探索的過程,任何人都不能直接給予。 “說課時,老師的理論境界普遍較高;但課堂上,教師的實際行為卻普遍走低——” ※ 理論上的東西誰都會說,關鍵看是不是真正理解到其中的精神和思想并應用到實踐中去。這本身就是一個過程,需要探索,需要實踐來檢驗,同時也需要在探索中改進,要能適用于具體的對象。言行合一是很難的,所以現(xiàn)實中總是存在許多語言的巨人,行動的矮子!提醒自己,不可言行脫節(jié)! “當一個符合我們愿望的回答出現(xiàn)后,就馬上按照預設的教學流程開展教學,所真正獲得發(fā)展的學生,只能是那些在當前達到了繼續(xù)學習所必須的認知水平的部分學生,也就是那些自然適應的學習優(yōu)勢學生——” ※ 有時候看人家的課堂,總能在看似熱鬧的場面之下看見一些沉默而孤單的影子;更多的時候,當自己在課堂上拋出一些問題時,響應者寥寥無幾,這樣的場面可以用“高處不勝寒”來形容。于是,不得不反思我們的課堂,這節(jié)課學生參與的熱情有多高?有多少學生完全投入在學習中?又有多少學生真正達到了預設的學習效果?當這一系列問題擺在我們面前時,我們更該掂量一下何時該推進教學,何時該短暫駐足,讓更多的學生跟上老師和學習優(yōu)勢生那匆匆的步伐? “材料袋,只是課堂學習資源的表象;真正豐富的資源,凝聚在積極參與的學生身上——” ※ 資源本身就是無形的,需要挖掘和開采。只有真正關注了學生,才會從學生的語言和思維中感受到這種資源是多么可貴,多么令人驚喜!當每個學生都感受到自己被重視,感受到一種成功的喜悅時,我們的課堂該是多么豐富而生動! “暫時不掀開卡片的背面,讓所有想?yún)⑴c的同學全部參與到猜測的游戲中,等學生都有了自己的猜測之后,老師再掀開卡片揭示答案,可能更好——” ※ 課堂不是一個老師和一個或少數(shù)幾個學生的空間,我們關注的目光應當遍及更多的學生,每一個學生都應該從一節(jié)課上得到其應有的發(fā)展,這是學生的權利,也是老師的責任。 “假如應該當堂出現(xiàn)的錯誤,恰好暴露在課堂,這不僅不是問題,而恰恰體現(xiàn)了教學的藝術——” ※ 在最近代課的班上,自己拋出“出現(xiàn)錯誤并不可怕,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關鍵是我們能從錯誤中找出原因,掌握正確的方法,避免以后犯錯,讓這次的錯成為一個新的起點”的話后,竟然發(fā)現(xiàn)學生在課堂上少了緊張的情緒,不再為了完成作業(yè)應付檢查而抄襲,并能逐漸從別人的解法中發(fā)現(xiàn)錯誤,這實在是一個意外的驚喜,也是自己想看到的場面。正確看待錯誤,而能讓學生學習的態(tài)度有所轉(zhuǎn)變,何嘗不是一件好事呢? “發(fā)言的學生是在自己已經(jīng)完成構思結構的前提下,開始發(fā)言;其他的學生則處于未知結果的平臺上,被動思維。這種情況下,稍有疏忽,就可能跟不上發(fā)言者的思維——” ※ 學生的思維活動是獨立完成的,而聽和說卻是在群體交往中展示的??傇诼裨宫F(xiàn)在的學生不會傾聽、不善于傾聽他人的發(fā)言,想來便和老師有很大關系了。當我們只把關注的目光對準了一個發(fā)言的學生,那其他學生會有多大的熱情呢? “會的,聽他人不同的方法;用自己的方法參與交流,獲得他人的評價。不會的,可以在聽講的過程中,尋找走向‘會的’路徑——” ※ 有不同層次學生的課堂,才是我們每天都在面對的真實的課堂。怎樣讓這些不同的學生都能在一堂課上得到發(fā)展和融于課堂,樂學、愿學、想學,確實是應好好斟酌與思考的。在學中教,讓不同的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參與進學習,是藝術,也是智慧! “當堂學會的學生,應該得到老師的獎勵;當堂未會的學生,應該得到老師的鼓勵——” ※ 就在這一會兒的思索間,想到辨證思想所涵蓋的范圍竟是如此廣泛。在生活、學習、工作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各個角落里適用著。課堂上,老師如何用辨證的精神來統(tǒng)御課堂,如何用辨證的眼光來看待學生的會與不會是如此重要,因為這將直接影響到學生學習的狀態(tài)和效果,也最能有效地將不同層次的學生充分調(diào)動,而挖掘出他們學習的潛能。不吝于給予學會的學生一句表揚或施以獎勵,并能讓他們有所超越;給不會的學生一個關切的目光,一句暖人的鼓勵,讓他們不致在學習遭受挫折的過程中失去信心……辨證,如此簡單,前提就是了解學生,正視學生的真實狀態(tài),認同學生之間的差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