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國學300句(下)
201、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 (《荀子·勸學》) 【譯文】聚集起土來成為高山,風雨就在這里發(fā)作起來;聚集起水來成為深水潭,蛟龍就在這里生長 起來;聚集起善行來成為品德,精神和智慧就得到發(fā)展,圣人的思想就具備了。 202、鍥而不舍,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 (《荀子·勸學》) 【譯文】雕刻如果半途而廢,連朽了的木頭也弄不斷;(如果堅持下去)雕刻起來沒個完,金屬和石 頭也能刻得動。 203、見善,修然必以自存也;見不善,愀然必以自省也。 (《荀子·修身》) 【譯文】見到善良的行為,必定端端正正地反問自己;見到不善良的行為,必定引起憂懼,認真地檢 討自己。 204、以修身自名,則配堯舜。 (《荀子·修身》) 【譯文】用善行來潔身自好,就可以比擬堯舜。 205、人無禮,則不生;事無禮,則不成;國家無禮,則不寧。 (《荀子·修身》) 【譯文】做人不講禮,就不能生存;做事不講禮,就沒有成就;國家不講禮,就不得安寧。 206、道雖邇,不行,不至。事雖小,不為,不成。其為人也多暇日者,其出人不遠矣。 (《荀子·修身》) 【譯文】道路雖然近,如果不去走,就走不到;事情雖然小,如果不去做,就做不成。那種天天空閑 無事的人,是不可能超過別人的。 207、君子崇人之德,揚人之美,非諂諛也;正義直指,舉人之過,非毀疵也。 (《荀子·不茍》) 【譯文】君子尊崇別人的德行,贊揚別人的優(yōu)點,并不是出于獻媚;依照正義的標準,直接舉出別人 的過失,也不是誹謗別人。 208、先義而后利者榮,先利而后義者辱。榮者常通,辱者常窮。 (《荀子·榮辱》) 【譯文】正義在先私利在后的,光榮;私利在先正義在后的,恥辱。光榮的,經常通達;恥辱的,經 常窮困。 209、公道達而私門塞矣,公義明而私事息矣。 (《荀子·君道》) 【譯文】公道通暢,那種只顧小個體或私人利益的事就杜塞了。公義倡明,那種只顧小個體或私人利 益的事就熄滅了。 210、天道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應之以治,則吉;應之以亂,則兇。 (《荀子·天論》) 【譯文】天道(自然規(guī)律)是持久不變的,它并不因為堯(那樣仁德的君主)而存在,也不因為桀( 那樣殘暴的君主)而消失。符合治理它的規(guī)律來適應它,就獲得吉祥;用紊亂來適應它,就遭到兇災 。 211、疆本而節(jié)用,則天不能貧;養(yǎng)備而動時,則天不能?。谎蓝毁E,則天不能禍。 (《荀子·天論》) 【譯文】加強農業(yè),厲行節(jié)約,天(大自然)就不會使人貧窮;給養(yǎng)充備,動作得時,天就不會使人 困頓;遵循道治國,不出偏差,天就不會使人受禍。 212、大天而思之,孰與物畜而裁之?從天而頌之,孰與制天命而用之? (《荀子·天論》) 【譯文】尊崇天而思念它,哪如把它當作物質收養(yǎng)起來而制裁它呢?順從天而歌頌它,哪如控制天命 而利用它呢? 213、枸木必將待檃栝烝矯然后直,鈍金必將待礱厲然后利。今人之性惡,必將待師法然后正,得禮 義然后治。 (《荀子·性惡》) 【譯文】彎曲的木材,必定要通過正木器的蒸烤、矯揉,才能挺直;鈍的金屬,必定要通過石頭的磨 礪,才能夠銳利。人本性惡,必定要通過師法的教誨,才能夠糾正;得到禮義的薰陶,然后才能平治 。 214、德高莫高于博愛人,為政莫高于博利人。 (賈誼《新書·修正語上》) 【譯文】道德高的沒有高過對人普遍施愛,當政者最高的治理方式莫過于對廣大人民有利。 215、仁之法在愛人,不在愛我;義之法在正我,不在正人。(董仲舒《春秋繁露·仁義法》) 【譯文】仁的法則在于愛別人,而不是愛自己;義的法則在于端正自己,而不是端正別人。 216、人之超然萬物之上,而最為天下貴也。(《春秋繁露·天地陰陽》) 【譯文】人超過世界上一切物體之上,在天下是最寶貴的。 217、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 (司馬遷《報任安書》) 【譯文】人固然要死去,(但死的價值卻不同)有些人的死比泰山還要重,有些人的死比鴻毛還要輕 。 218、居之一歲,種之以谷;十歲,樹之以木;百歲,來之以德。德者,人物之謂也。 (《史記·貨殖列傳》) 【譯文】在某地要住上一年,就種植谷物;住上十年,就要種植樹木;住上百年,就要積德行善,招 徠遠方之人。所謂德,就是能招致別處的人和物來到身邊。 219、學以治之,思以精之,朋友以廣之,名譽以崇之,不倦以終之,可謂好學也已矣。 (楊雄《法言·學行》) 【譯文】通過學習來得到學問,通過思考來提取學問中 的精華,通過朋友之間交往來加以推廣,通過一些宣傳途徑把它推崇,再不怕疲倦地找出它的究竟來 ,這正是一種好學的正確態(tài)度。 220、或問:“何以治國?”曰:“立政。”曰:“何以立政?”曰:“政之本,身立則政立矣。” (《法言·先知》) 【譯文】有人問:“怎樣治國呢?”回答是:“要確立政令。”又問:“怎樣確立政令呢?”回答是 :“確立政令的根本在于每個人(加強自己的修養(yǎng)后)立正自己的身子,這樣國家的政令自然能確立 了。” 221、教者何謂也?教者,效也。上為之,下效之。(班固《白虎通義·三教》) 【譯文】什么叫做教呢?教就是效法(學習)。上面怎樣做,下面就跟著效法(學習)。 222、智者,知也,獨見前聞,不惑于事,見微知著也。(《白虎通義·性情》) 【譯文】什么叫智呢?智就是知識。你自己見到的,聽到的(事情多了,知識面廣了)便不致為一些 事所迷惑,還能夠從一些小事上推知大事。 223、天無私,四時行;地無私,萬物生;人無私,人享貞。 (《忠經·天地神明章》) 【譯文】天(自然界)公正無私,春夏秋冬四時在不斷變化;地公正無私,各種各樣生物不斷生長; 人公正無私,人人能享受到安寧幸福。 224、茍利社稷,則不顧其身。(《忠經·天地神明章》) 【譯文】只要有利于國家社會的事,做起來可以不顧自身。 225、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yǎng)德。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諸葛亮集·誡子書》) 【譯文】一個君子的行為,應安靜地修養(yǎng)自己,用儉約來培植德行。如果不澹泊(追求功名利祿), 便無法表明自己的志向;不安靜地修養(yǎng)自己,便不能夠達到遙遠的目標。 226、與善人居,如入芝蘭之室,久而自芳也;與惡人居,如入鮑魚之肆,久而自臭也。 (《顏氏家訓·慕賢》) 【譯文】與好人在一起,好像進入擺滿芝蘭的屋子,日久天長,自己也變香了。與壞人在一起,好像 進入盛放爛魚的市場,日久天長,自己也變臭了。 227、見人讀數十卷書,便自高大,凌忽長者,輕慢同列……不如無學也。 (《顏氏家訓·勉學》) 【譯文】我看有一些人只讀過幾十卷書,便自高自大起來,對長輩很不禮貌,對同輩更輕視傲慢…… (這些人)還 不如沒有學問。 228、夫學者猶種樹也,春玩其華,秋登其實。講論文章,春花也;修身利行,秋實也。 (《顏氏家訓·勉學》) 【譯文】學習就像種樹,春天可以觀賞花朵,秋天可以收獲果實。談論文章,加深體會,如同春花; 修身養(yǎng)性為人謀利益,如同秋實。 229、幼而學者,如日出之光;老而學者,如秉燭夜行,猶賢乎瞑目而無見者也。 (《顏氏家訓·勉學》) 【譯文】幼年時學習的,好像太陽剛出來,光芒四射;老年人學習的,好像手持蠟燭夜里行走,這比 閉著眼什么也看不見的人要好得多。 230、夫食為民天,民非食不生矣。三日不粒,父子不能相存。 (《顏氏家訓·涉務》) 【譯文】吃飯對百姓來說,是天大的事,百姓不吃飯便不能生存。假如三天不吃飯,父子之間都也不 能生存了。 231、不信之言,不誠之令,君子弗為也。臣言自古皆有死,人無信不立。 (《新唐書·魏徵傳》) 【譯文】對于那些不算數的話,不誠實的命令,君子是不去做的。我認為(以下引用當年孔子的話) 自古以來人人都不可避免死去,但是人如果不講信用,便不能在社會上立身。 232、夫能遺其身,然后能無私。無私,然后能至公。至公,然后以天下為心矣,道可行矣。 (王通《中說·魏相》) 【譯文】(一個人)能夠豁上自己的身體不顧,然后才能表現(xiàn)出無私心來。(一個人)無私心,便能 把公事放到最高處,然后才能一心治理天下,(這樣的話,那種高超的)道便可推行了。 233、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 矣。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生乎吾后,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 (《昌黎先生集·師說》) 【譯文】老師,是請他來傳授古圣先賢之道,講授治世的學問,解答弟子們的疑難問題的。一個人不 是生下來就知道道理,誰能沒有疑惑呢?有了疑惑不去請教老師,他的疑惑就永遠不會解開。年齡長 于我的,他懂得的道理本來早于我,我應拜他為師。即使年齡小于我的,他懂得的道理也早于我,我 也應該虛心地拜他為師。 234、業(yè)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毀于隨。 (《昌黎先生集·進學解》) 【譯文】事業(yè)、業(yè)務精良的原因是勤學,事業(yè)、業(yè)務荒廢的原因是只知游玩嬉戲。行為是通過認真思 考后形成的,毀壞于隨心所欲,不認真對待。 235、夫圣人之為心也,必有道而已矣,非于神也,蓋于人也。 (《柳宗元集》卷一六) 【譯文】圣明的人心里所想的,必定按照一定的道理而來,并不是神靈賦予他們的,是人思考、研究 出來的。 236、烈士所以異于恒人,以其仗節(jié)以死誼。 (《劉夢得文集》卷一○) 【譯文】(做出顯要事功的)英烈之士和平常人不一樣的原因,在于他們堅持自己的節(jié)操,為正義而 犧牲自己的生命。 237、天之道在生植,其用在強弱;人之道在法制,其用在是非。 (《劉夢得文集·天論上》) 【譯文】天的道理(自然界的規(guī)律)在于使一些生物不斷生育生長,它的表現(xiàn)作用是有強有弱。人世 間的道(規(guī)律)是法制,它的表現(xiàn)作用在于辨明孰是孰非。 238、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范文正公集·岳陽樓記》) 【譯文】(一個人應該)在天下人憂之前先憂,在天下人樂之后才樂。 239、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職教化之任者在師儒,宏教化而致之民者在郡邑 之任,而教化之所本者在學校。 (《宋史·胡瑗傳》) 【譯文】使天下得到治理的在于人才,成就天下人才的在于教化,擔任教化任務的在于(學習儒家學 說的)教師,弘揚教化的任務使百姓受到教育的是各郡邑的官吏,施行教化的基地是各地的學校。 240、所守者道義,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節(jié)。 (《歐陽文忠公文集·朋黨論》) 【譯文】(一個人)所恪守的應該是道義,所履行的應該是忠信,所珍惜的應該是名節(jié)。 241、圣人因時制宜,文王之時與周公異,故文王以其時而方,周公以其時而變也。 (《李覯集》) 【譯文】一個圣明的人依據現(xiàn)實情況在制定合適的政策。(例如)周文王時與周公時不一樣,所以文 王因當時的形勢制定政策和策略,而到了周公時,形勢有了發(fā)展,做法便會跟著變化。 242、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 觀而不可褻玩焉。 (《周濂溪集·愛蓮說》) 【譯文】我特別喜歡蓮花從污泥中出來,卻沾不上污泥,經過潔凈的水洗滌,美觀動人而不妖艷。它 中間是空的,外面是直的,不蔓生,不生杈,香味遠揚,可以遠遠地對它觀 賞,但不應把它隨意玩弄。 243、仁、義、禮、智四者,動、靜、言、貌、視、聽無違之謂純。心純則賢才輔,賢才輔則天下治 。 (周敦頤《通書·治》) 【譯文】仁、義、禮、智四項品德,動、靜、言、貌、視、聽幾方面,都不違背規(guī)定的做法叫做純。 只有心靈純潔,賢才才能輔佐你;只有賢才輔佐,才能天下大治。 244、夫信者,人之大寶也。國保于民,民保于信。非信無以使民。 (《資治通鑒》卷二) 【譯文】信(這個道德概念)是人中最大的寶物。一個國家重點應保住民,對民則要保住信。如果不 講信,便無法使喚民。 245、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張載《張子全書》卷一四) 【譯文】(一個有作為的人的行為,應該)在天地之間樹立正氣,自己做事,應利于廣大百姓的性命 ,使過去的圣賢救國救民的學說得以延續(xù),為天下千秋萬代開太平之基。 246、民,吾同胞;物,吾與也……尊高年所以長其長,慈孤弱所以幼其幼。 (張載《正蒙·乾稱》) 【譯文】(天下的)人民,都是我的同胞;(天下的)萬物,都與我關系密切……對于老年人應該盡 量尊重,以天下的長輩為我的長輩。對孤獨、幼小、纖弱的人應該加以愛護,以天下的晚輩為我的晚 輩。 247、至當之謂德,百順之謂福。德者福之基,福者德之致。(《正蒙·乾稱》) 【譯文】事情做得恰如其分就是德,一切事情順順當當就是福。德行是福氣的基礎,福氣是德行發(fā)展 的必然結果。 248、君子自知自信,了然不惑。 (張載《橫渠易說·系辭上》) 【譯文】一個君子對自己的主張自己清楚,又有信心,不會為一些外力所干擾,所迷惑。 249、為政之道,以順民心為本,以厚民生為本,以安而不擾民為本。(《二程文集》卷五) 【譯文】當政的道理,以順民心為根本,以使百姓生活寬裕為根本,以安民而不擾民為根本。 250、天下之治,由得賢也;天下不治,由失賢也。 (《二程文集》卷五) 【譯文】天下大治,是因為得到賢才;天下混亂,是因為失去賢才。 251、君子之學必日新。日新者,日進也。不日新者必日退,未有不進而不退者。 (《二程語錄》) 【譯文】一個君子學習時一定要天天新。能天天新,就能天天進步。不天天進步必然天天后退,從來 沒有既不進又不退的事情。 252、誠者,天之道;敬者,人事之本。敬則誠。 (《明道語錄》卷一) 【譯文】誠(這個道德概念)是符合天道(自然規(guī)律)的;敬(這個道德概念)是人際之間的根本。 能夠做到敬,便能做到誠。 253、人皆可以為圣人,而君子之學必至圣人而后已。不至圣人而已者,皆自棄也。 (《二程集·河南程氏粹言》) 【譯文】人人都可以成為圣人,一個君子學習的最高目標應該達到圣人的標準。如果達不到圣人的標 準,都是自己放棄自己。 254、人須先立志,志立則有根本。譬如樹木,須先有個根本,然后培養(yǎng),能成合抱之木。 (謝良佐《上蔡語錄》) 【譯文】一個人必須先立定志向,立定志向才有根本。比方樹木,就須先有根本,然后不斷培養(yǎng),后 來成為一棵成材的大樹。 255、接四方之賢士,察四方之事情,覽山川之形勢,觀古今興亡滅亂之道,這道理方見得周密。 (《朱子語類》) 【譯文】接待四方的賢能之士,觀察四方的事事物物,瀏覽各地山川的形勢,考察古今興亡滅亂的道 理,如此來做,便可把你的學說和道理說得周密。 256、將天下正大底道理去處置事,便公;以自家私意去處之,便私。(《朱子語類》卷一三) 【譯文】用天下光明正大的道理去處理事物,便是為公;用利于自己的心意去處理事情,便是為私。 257、須是表里皆實,無毫虛偽,然后有以為進德之地,德方日新矣。 (《朱子語類》卷六九) 【譯文】(一個人)必須里面(心中)和外面(形象)都實實在在,沒有絲毫虛偽,然后才能有不斷 培養(yǎng)自己良好道德的基礎,自己的道德水平才能天天提高。 258、官無大小,凡事只是一個公。若公時,做得來也精彩。便若小官,人也望風畏服。若不公,便 是宰相,做來做去,也只得沒個下梢。 (《朱子語類》卷一一二) 【譯文】做官沒有大小,凡事就只是一個公字。如果一切為公,做起事來便精彩。即使是個小官,人 家聽說后也敬畏、折服。假若不公,即使是宰相那樣的大官,做來做去,最終也是沒有好下場。 259、凡人所以立身行正,應事接物,莫大乎誠敬。誠者何?不自欺、不妄之謂也。敬者何?不怠慢 、不放蕩之謂也。 (《朱子語類》卷一一九) 【譯文】凡是一個人在社會上立身做事,對待各種事物(待人待物),沒有比誠和敬更重要的事了。 什么叫誠呢?不自己欺騙自己,不做不該做的事情的意思。什么是敬呢?不對人怠慢,不縱情放蕩自 己的意思。 260、生民之本,足食為先。是以國家務重實,使凡州縣守倅,皆以勸農為職。 (《朱子大全》) 【譯文】使百姓維持生活的根本,吃飽飯應是第一。所以說國家一定要重視給百姓辦實事,使各州縣 官員都以鼓勵農業(yè)生產為主要職責。 261、為學之實,固在踐履。茍徒知而不行,誠與不學無異。然欲行而未明于理,則所踐履者,又未 知其果何事也。 (《朱子大全·答曹元可》) 【譯文】治學的實在說法,應該是實踐。如果只知道不去行,那與不學沒有什么不同。如果只是行卻 不明白其中的道理,那么雖然實行了,又不知道它何以如此結果。 262、處事之要:正其誼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 (《朱子大全·白鹿洞書院提示》) 【譯文】處理事情的要點是:端正正確的主張,不謀私 利;闡明其中的道理,而不要多想什么功勛。 263、修身之要:言忠信,行篤敬,懲忿窒欲,遷善改過。 (《朱子大全·白鹿洞書院提示》) 【譯文】修身的要點包括:說話要忠誠、信實,行為要實際、恭敬,懲戒忿恨,消除貪欲,向好處去 做,把過錯改掉。 264、學者自強不息,則積少成多。中道而止,則前功則棄。其止其往,皆在我不在人也。 (朱熹《四書集注·論語集注》) 【譯文】一個有學問的人應自強不息,學問才能積少成多。如果學了一半便停止,那就前功盡棄了。 是止步還是繼續(xù)努力,都在于我自己而不是別人。 265、聞道有蚤莫,行道有難易。然能自強不息,則其至一也。 (《四書集注·中庸章句》) 【譯文】知道道理有早有晚,執(zhí)行道時有難有易。(當你知道道以后)能夠自強不息,努力去干,這 便是達到道的目的是一致的。 266、人惟患無志,有志無有不成者。(《陸九淵集》卷三五) 【譯文】一個人只有愁沒有志向,有了志向沒有辦不成事的。 267、不可自暴、自棄、自屈。(《陸九淵集》卷三五) 【譯文】(一個人)不應該自己看不起自己,自己放棄自己,自己委屈自己。 268、展布四體,通其有無,官民農商,各安其所而樂其生。 (《陳亮集》卷一一) 【譯文】(國家、社會好比一個人)展開它的四肢,各地之間互通有無,不論是官吏、百姓、農夫、 商人,應該各自安居樂業(yè)(享受和平、平等之福)。 269、書有剛柔比偶,樂有聲器,禮有威信,物有規(guī)矩,事有度數,而性命、道德未有超然遺物而獨 立者也。 (葉適《水心別集》卷七) 【譯文】書的內容有剛強的、柔弱的、比偶的,音樂有聲樂、器樂,禮有威儀、信義,物有規(guī)和矩, 事情有一定的度數,而一個人的性命、道德也沒有超出社會而獨立存在的。 270、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清。 (《文山先生全集·過零丁洋》) 【譯文】自古以來誰也不能免于一死,(同樣是死)應該(為正義而死)留著自己這一顆紅心照耀歷 史。 271、日日而省之,日日而改之,是之謂日新又日新。 (吳澄《草廬學案》) 【譯文】天天反省自己,天天改正過錯,這就叫做天天新、永遠新。 272、賢者小學以明,不賢者廢學為昏。 (方孝孺《遜志齋集》卷一) 【譯文】賢能的人稍微學學就明白,不賢明的人廢棄學習變得昏暗。 273、自古未有不遵民心而得天下者。(薛瑄《讀書錄》卷三) 【譯文】自古以來沒有不遵照民心、順從民意而得到天下的。 274、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于忠肅集·石灰吟》) 【譯文】(我好像一塊石灰石)經過千錘萬鑿之后走出深山,經受著烈火的焚燒也泰然處之,甚至將 我粉身碎骨也不害怕,為了留得清白(石灰與人一語雙關)在人間。 231、不信之言,不誠之令,君子弗為也。臣言自古皆有死,人無信不立。 (《新唐書·魏徵傳》) 【譯文】對于那些不算數的話,不誠實的命令,君子是不去做的。我認為(以下引用當年孔子的話) 自古以來人人都不可避免死去,但是人如果不講信用,便不能在社會上立身。 232、夫能遺其身,然后能無私。無私,然后能至公。至公,然后以天下為心矣,道可行矣。 (王通《中說·魏相》) 【譯文】(一個人)能夠豁上自己的身體不顧,然后才能表現(xiàn)出無私心來。(一個人)無私心,便能 把公事放到最高處,然后才能一心治理天下,(這樣的話,那種高超的)道便可推行了。 233、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 矣。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生乎吾后,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 (《昌黎先生集·師說》) 【譯文】老師,是請他來傳授古圣先賢之道,講授治世的學問,解答弟子們的疑難問題的。一個人不 是生下來就知道道理,誰能沒有疑惑呢?有了疑惑不去請教老師,他的疑惑就永遠不會解開。年齡長 于我的,他懂得的道理本來早于我,我應拜他為師。即使年齡小于我的,他懂得的道理也早于我,我 也應該虛心地拜他為師。 234、業(yè)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毀于隨。 (《昌黎先生集·進學解》) 【譯文】事業(yè)、業(yè)務精良的原因是勤學,事業(yè)、業(yè)務荒廢的原因是只知游玩嬉戲。行為是通過認真思 考后形成的,毀壞于隨心所欲,不認真對待。 235、夫圣人之為心也,必有道而已矣,非于神也,蓋于人也。 (《柳宗元集》卷一六) 【譯文】圣明的人心里所想的,必定按照一定的道理而來,并不是神靈賦予他們的,是人思考、研究 出來的。 236、烈士所以異于恒人,以其仗節(jié)以死誼。 (《劉夢得文集》卷一○) 【譯文】(做出顯要事功的)英烈之士和平常人不一樣的原因,在于他們堅持自己的節(jié)操,為正義而 犧牲自己的生命。 237、天之道在生植,其用在強弱;人之道在法制,其用在是非。 (《劉夢得文集·天論上》) 【譯文】天的道理(自然界的規(guī)律)在于使一些生物不斷生育生長,它的表現(xiàn)作用是有強有弱。人世 間的道(規(guī)律)是法制,它的表現(xiàn)作用在于辨明孰是孰非。 238、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范文正公集·岳陽樓記》) 【譯文】(一個人應該)在天下人憂之前先憂,在天下人樂之后才樂。 239、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職教化之任者在師儒,宏教化而致之民者在郡邑 之任,而教化之所本者在學校。 (《宋史·胡瑗傳》) 【譯文】使天下得到治理的在于人才,成就天下人才的在于教化,擔任教化任務的在于(學習儒家學 說的)教師,弘揚教化的任務使百姓受到教育的是各郡邑的官吏,施行教化的基地是各地的學校。 240、所守者道義,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節(jié)。 (《歐陽文忠公文集·朋黨論》) 【譯文】(一個人)所恪守的應該是道義,所履行的應該是忠信,所珍惜的應該是名節(jié)。 241、圣人因時制宜,文王之時與周公異,故文王以其時而方,周公以其時而變也。 (《李覯集》) 【譯文】一個圣明的人依據現(xiàn)實情況在制定合適的政策。(例如)周文王時與周公時不一樣,所以文 王因當時的形勢制定政策和策略,而到了周公時,形勢有了發(fā)展,做法便會跟著變化。 242、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 觀而不可褻玩焉。 (《周濂溪集·愛蓮說》) 【譯文】我特別喜歡蓮花從污泥中出來,卻沾不上污泥,經過潔凈的水洗滌,美觀動人而不妖艷。它 中間是空的,外面是直的,不蔓生,不生杈,香味遠揚,可以遠遠地對它觀 賞,但不應把它隨意玩弄。 243、仁、義、禮、智四者,動、靜、言、貌、視、聽無違之謂純。心純則賢才輔,賢才輔則天下治 。 (周敦頤《通書·治》) 【譯文】仁、義、禮、智四項品德,動、靜、言、貌、視、聽幾方面,都不違背規(guī)定的做法叫做純。 只有心靈純潔,賢才才能輔佐你;只有賢才輔佐,才能天下大治。 244、夫信者,人之大寶也。國保于民,民保于信。非信無以使民。 (《資治通鑒》卷二) 【譯文】信(這個道德概念)是人中最大的寶物。一個國家重點應保住民,對民則要保住信。如果不 講信,便無法使喚民。 245、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張載《張子全書》卷一四) 【譯文】(一個有作為的人的行為,應該)在天地之間樹立正氣,自己做事,應利于廣大百姓的性命 ,使過去的圣賢救國救民的學說得以延續(xù),為天下千秋萬代開太平之基。 246、民,吾同胞;物,吾與也……尊高年所以長其長,慈孤弱所以幼其幼。 (張載《正蒙·乾稱》) 【譯文】(天下的)人民,都是我的同胞;(天下的)萬物,都與我關系密切……對于老年人應該盡 量尊重,以天下的長輩為我的長輩。對孤獨、幼小、纖弱的人應該加以愛護,以天下的晚輩為我的晚 輩。 247、至當之謂德,百順之謂福。德者福之基,福者德之致。(《正蒙·乾稱》) 【譯文】事情做得恰如其分就是德,一切事情順順當當就是福。德行是福氣的基礎,福氣是德行發(fā)展 的必然結果。 248、君子自知自信,了然不惑。 (張載《橫渠易說·系辭上》) 【譯文】一個君子對自己的主張自己清楚,又有信心,不會為一些外力所干擾,所迷惑。 249、為政之道,以順民心為本,以厚民生為本,以安而不擾民為本。(《二程文集》卷五) 【譯文】當政的道理,以順民心為根本,以使百姓生活寬裕為根本,以安民而不擾民為根本。 250、天下之治,由得賢也;天下不治,由失賢也。 (《二程文集》卷五) 【譯文】天下大治,是因為得到賢才;天下混亂,是因為失去賢才。 251、君子之學必日新。日新者,日進也。不日新者必日退,未有不進而不退者。 (《二程語錄》) 【譯文】一個君子學習時一定要天天新。能天天新,就能天天進步。不天天進步必然天天后退,從來 沒有既不進又不退的事情。 252、誠者,天之道;敬者,人事之本。敬則誠。 (《明道語錄》卷一) 【譯文】誠(這個道德概念)是符合天道(自然規(guī)律)的;敬(這個道德概念)是人際之間的根本。 能夠做到敬,便能做到誠。 253、人皆可以為圣人,而君子之學必至圣人而后已。不至圣人而已者,皆自棄也。 (《二程集·河南程氏粹言》) 【譯文】人人都可以成為圣人,一個君子學習的最高目標應該達到圣人的標準。如果達不到圣人的標 準,都是自己放棄自己。 254、人須先立志,志立則有根本。譬如樹木,須先有個根本,然后培養(yǎng),能成合抱之木。 (謝良佐《上蔡語錄》) 【譯文】一個人必須先立定志向,立定志向才有根本。比方樹木,就須先有根本,然后不斷培養(yǎng),后 來成為一棵成材的大樹。 255、接四方之賢士,察四方之事情,覽山川之形勢,觀古今興亡滅亂之道,這道理方見得周密。 (《朱子語類》) 【譯文】接待四方的賢能之士,觀察四方的事事物物,瀏覽各地山川的形勢,考察古今興亡滅亂的道 理,如此來做,便可把你的學說和道理說得周密。 256、將天下正大底道理去處置事,便公;以自家私意去處之,便私。(《朱子語類》卷一三) 【譯文】用天下光明正大的道理去處理事物,便是為公;用利于自己的心意去處理事情,便是為私。 257、須是表里皆實,無毫虛偽,然后有以為進德之地,德方日新矣。 (《朱子語類》卷六九) 【譯文】(一個人)必須里面(心中)和外面(形象)都實實在在,沒有絲毫虛偽,然后才能有不斷 培養(yǎng)自己良好道德的基礎,自己的道德水平才能天天提高。 258、官無大小,凡事只是一個公。若公時,做得來也精彩。便若小官,人也望風畏服。若不公,便 是宰相,做來做去,也只得沒個下梢。 (《朱子語類》卷一一二) 【譯文】做官沒有大小,凡事就只是一個公字。如果一切為公,做起事來便精彩。即使是個小官,人 家聽說后也敬畏、折服。假若不公,即使是宰相那樣的大官,做來做去,最終也是沒有好下場。 259、凡人所以立身行正,應事接物,莫大乎誠敬。誠者何?不自欺、不妄之謂也。敬者何?不怠慢 、不放蕩之謂也。 (《朱子語類》卷一一九) 【譯文】凡是一個人在社會上立身做事,對待各種事物(待人待物),沒有比誠和敬更重要的事了。 什么叫誠呢?不自己欺騙自己,不做不該做的事情的意思。什么是敬呢?不對人怠慢,不縱情放蕩自 己的意思。 260、生民之本,足食為先。是以國家務重實,使凡州縣守倅,皆以勸農為職。 (《朱子大全》) 【譯文】使百姓維持生活的根本,吃飽飯應是第一。所以說國家一定要重視給百姓辦實事,使各州縣 官員都以鼓勵農業(yè)生產為主要職責。 261、為學之實,固在踐履。茍徒知而不行,誠與不學無異。然欲行而未明于理,則所踐履者,又未 知其果何事也。 (《朱子大全·答曹元可》) 【譯文】治學的實在說法,應該是實踐。如果只知道不去行,那與不學沒有什么不同。如果只是行卻 不明白其中的道理,那么雖然實行了,又不知道它何以如此結果。 262、處事之要:正其誼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 (《朱子大全·白鹿洞書院提示》) 【譯文】處理事情的要點是:端正正確的主張,不謀私 利;闡明其中的道理,而不要多想什么功勛。 263、修身之要:言忠信,行篤敬,懲忿窒欲,遷善改過。 (《朱子大全·白鹿洞書院提示》) 【譯文】修身的要點包括:說話要忠誠、信實,行為要實際、恭敬,懲戒忿恨,消除貪欲,向好處去 做,把過錯改掉。 264、學者自強不息,則積少成多。中道而止,則前功則棄。其止其往,皆在我不在人也。 (朱熹《四書集注·論語集注》) 【譯文】一個有學問的人應自強不息,學問才能積少成多。如果學了一半便停止,那就前功盡棄了。 是止步還是繼續(xù)努力,都在于我自己而不是別人。 265、聞道有蚤莫,行道有難易。然能自強不息,則其至一也。 (《四書集注·中庸章句》) 【譯文】知道道理有早有晚,執(zhí)行道時有難有易。(當你知道道以后)能夠自強不息,努力去干,這 便是達到道的目的是一致的。 266、人惟患無志,有志無有不成者。(《陸九淵集》卷三五) 【譯文】一個人只有愁沒有志向,有了志向沒有辦不成事的。 267、不可自暴、自棄、自屈。(《陸九淵集》卷三五) 【譯文】(一個人)不應該自己看不起自己,自己放棄自己,自己委屈自己。 268、展布四體,通其有無,官民農商,各安其所而樂其生。 (《陳亮集》卷一一) 【譯文】(國家、社會好比一個人)展開它的四肢,各地之間互通有無,不論是官吏、百姓、農夫、 商人,應該各自安居樂業(yè)(享受和平、平等之福)。 269、書有剛柔比偶,樂有聲器,禮有威信,物有規(guī)矩,事有度數,而性命、道德未有超然遺物而獨 立者也。 (葉適《水心別集》卷七) 【譯文】書的內容有剛強的、柔弱的、比偶的,音樂有聲樂、器樂,禮有威儀、信義,物有規(guī)和矩, 事情有一定的度數,而一個人的性命、道德也沒有超出社會而獨立存在的。 270、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清。 (《文山先生全集·過零丁洋》) 【譯文】自古以來誰也不能免于一死,(同樣是死)應該(為正義而死)留著自己這一顆紅心照耀歷 史。 271、日日而省之,日日而改之,是之謂日新又日新。 (吳澄《草廬學案》) 【譯文】天天反省自己,天天改正過錯,這就叫做天天新、永遠新。 272、賢者小學以明,不賢者廢學為昏。 (方孝孺《遜志齋集》卷一) 【譯文】賢能的人稍微學學就明白,不賢明的人廢棄學習變得昏暗。 273、自古未有不遵民心而得天下者。(薛瑄《讀書錄》卷三) 【譯文】自古以來沒有不遵照民心、順從民意而得到天下的。 274、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于忠肅集·石灰吟》) 【譯文】(我好像一塊石灰石)經過千錘萬鑿之后走出深山,經受著烈火的焚燒也泰然處之,甚至將 我粉身碎骨也不害怕,為了留得清白(石灰與人一語雙關)在人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