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論[原創(chuàng)]
飄飄花語
凡事皆有道,寫詩亦然。菲利浦·拉金的詩論,讀來很有意思。這位英國詩歌工程師認為,一首詩的完成須經過三個階段,其一是必須對某個情感意念著迷,有強烈的創(chuàng)作沖動;其二要有一個構造完美的文字裝置,也就是文本的藝術性,這取決于作者的功力;其三詩中傳遞的應該是人類的共有經驗和感情,這樣的話,今后不同時間地點的讀者一旦啟動這個裝置(讀到作者)這首詩,就可以加入自己的情感,重新創(chuàng)造詩人當初寫作時所感受的東西。
這成詩三階段之說真是相當?shù)轿?,是高屋建瓴的詩論。為表達心悅誠服之意我就淺淺地感悟一二。
成詩須歷經的三個階段是互相依存和缺一不可的。
第一階段:是靈感來臨時——“山雨欲來風滿樓”。言為心聲,寫詩,不是無病呻吟,是有一種激情,有一種沖動,不吐不快,欲罷不能,心里真正有話要說,這才想到寫,寫了才盡興,寫了才痛快。詩言志。情,詩之靈魂。情之所至,詩興之所至,如雨后春筍,一觸即發(fā);如決堤之水,一瀉千里;如破繭成蝶,一羽飛化。
第二階段:藝術創(chuàng)造時——“濃妝淡抹總相宜”。有創(chuàng)作的沖動并不夠,心里明白嘴打飆,愛你在心口難開,詩情滿懷寫不來,豈不白白沖動空耗了荷爾蒙?同一個題材筆者不同,詩質自然迥異——“高下明滅或可睹”。 如果這個階段做得不好,搞出來的是一個劣質產品,不能讓讀者有成功的閱讀,很難說它的存在是否有意義。所以這第二個階段是關鍵的階段。文字裝置的質量水平,考驗著作者生活的積累和寫作的技巧。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厚積方能薄發(fā),底蘊也。想到《賣油翁》中“此無他,唯手熟爾”句,不禁吟道:“此無他,唯技巧爾。”
第三階段:讀者共鳴時——“天下誰人不識君”。 寫詩忌空洞蒼白,更忌晦澀難懂,曲高和寡,“西出陽關無故人”。流芳千古的詩篇無論陽春白雪,還是下里巴人,都膾炙人口,皆為高山遇流水,前路有知音。詩之為藝術,就是真善美的,是如清泉般蕩滌心智的,是要有讀者群的。那么,寫作態(tài)度的真誠,情感傳遞的機智、合理,讓讀者在接收這個裝置發(fā)射的信息時,基本可以做到不存在什么障礙,從而與作者激情共振,心靈共鳴。詩意共享,豈不快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