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视频在线网站,日韩视频精品在线,中文字幕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在线播放精品,1024你懂我懂的旧版人,欧美日韩一级黄色片,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视频

分享

考古珍品1

 萬畝胡楊 2009-09-07

王子午鼎是以鼎主人而命名?!岸κ嵌Y器之首,只要刻了名字的鼎,一般不會送人,且會隨著主人下葬。”趙世綱說,淅川2號墓出土的列鼎內(nèi)均有銘文,“王子午鑄銅鼎,以祭先祖文王,進行盟祀,我施德政于民,因而受到尊重,望子孫后代以此為準則。”正是這段銘文不僅解開了鼎的主人之謎,而且印證了《左傳》中被多次提及的春秋五霸之一,并“問鼎中原”的楚莊王的兒子——午確有其人。 史載王子午字子庚,是楚莊王的兒子、楚共王的弟弟。他曾任司馬(相當于國防部長)、令尹(相當于總理)等重職。史上記載了兩件事說明王子午是個重要人物

建武二十一年斛,通高41cm,高33cm,口徑33.5cm,盤徑57.5cm。 器分上斛下盤兩部分,通體鎏金。斛有蓋,蓋中央飾四瓣葉紋,外圍飾兩周寬帶紋,其內(nèi)圈寬帶紋上原飾有三只鳥,現(xiàn)已殘失。斛身飾四周寬帶紋,兩側(cè)有對稱鋪首銜環(huán)。斛和承盤下各具三熊足,上嵌雜色寶石,現(xiàn)多數(shù)已失。 承盤口沿下鑄銘文1行62字: 建武廿一年,蜀郡西工造乘輿一斛承旋,雕蹲熊足,青碧閔瑰飾。銅承旋,徑二尺二寸。銅涂工崇、雕工業(yè)、涷工康、造工業(yè)造,護工卒史惲、長汜、丞蔭、椽巡、令史鄖主。 在東漢光武帝建武二十一年(公元45年),四川成都一帶的銅工制造機構西工為皇帝作了一個帶承盤的量器--斛,以雕刻的蹲熊為足,上面有青碧和玫瑰色的裝飾物。銅承盤直徑為二尺二寸。這件斛是由銅工的金銀涂工崇、雕鏤之工業(yè)、冶煉之工康、總成之工業(yè)四位工匠具體制造的,而由上級派來的護工卒史鄆和本郡的長(指郡縣的主要官員)汜、丞(指郡縣的輔助官員)蔭、椽(指郡縣的佐治官員)巡、令史鄖各位長官主持制造。以上涂、雕、涷、造為四個銅工工種,崇、業(yè)、康、業(yè)是四個工匠之名,他們四人是該器的制造者,因此,銘文稱“造”。惲、汜、巡、鄖則是各官員之名,這四個人是該器的主造者,因此,稱“主”。 銘文反映蜀郡工官為皇帝制造銅器分主造和制造兩級,也反映了當時銅器制作分工很細以及“物勒工名”的制度。 斛為量器。銅量最早出現(xiàn)在戰(zhàn)國時期,目前所知以戰(zhàn)國、秦、漢器物為多。此器的上半部分,以前有學者稱為奩,認為已失去了量谷物的本義。其實這種桶形的斛,在新莽時就已出現(xiàn)。東漢光武帝的建武年與王莽政權幾乎相銜接(中隔“更始”兩年),從器型發(fā)展的連貫性來看,建武廿一年仍采用桶形斛,實不足為奇。

通高24厘米。 1982年盱眙南窯莊出土。 身錯金銀,絡套由長龍和梅花組成,中上部有一橫箍,交替出獸首銜環(huán)和立獸各四個。壺的口沿內(nèi)側(cè)、圈足內(nèi)外側(cè)皆刻有銘文。

春秋 龍虎四環(huán)銅鼓座 殘高29厘米、直徑80厘米。 1980年安徽省舒城縣孔集出土。 口沿作虎首和龍盤繞一周?;⒇Q耳,怒目圓睜,張口作吼嘯狀。龍獨角上翹。器身滿飾蟠虺紋。外壁飾四個銜環(huán)鋪首,并鑄有銘文兩周,上周約98字,下周約52字。因銹蝕嚴重,難以辨認通讀

通高27厘米、口徑24厘米。 1974年安徽省六安縣孫家崗出土。 圓口厚唇,雙耳外侈。鼓腹,圜底。平蓋,中央置半環(huán)形紐。蓋面飾獸首紋一周(有作波紋)。腹上部飾蟠虺紋,下部飾蟬紋,并隔以扉棱。

戰(zhàn)國 鑄客盉,通高21.9cm,重3.52kg。 盉圓體,鼓腹,有流,流作獸首形,三鐵鑄短足,有蓋,有梁,梁兩端飾獸首,梁與蓋之間以二鐵環(huán)相連。蓋、腹上部飾細羽狀紋。 蓋外側(cè)、器口旁各有刻劃對銘1行7字: 鑄客為集為之。 銘文大意:外方冶鑄匠人為供王之飲食酒饌的機構做此盉。 此盉為1933年安徽壽縣朱家集出土。 來源:故宮博物院

通高18.6厘米、長23厘米。 1968年滿城陵山中山靖王劉勝墓出土。 燈作臥羊形。羊昂首,雙角卷曲,身軀渾圓,短尾。羊背和身軀分鑄,頸后置活紐,可將羊背向上翻開,平放于羊頭上作為燈盤。燈盤為橢圓形,子口,一端有小流嘴。羊腹中空,用以儲油,出土時腹腔內(nèi)殘留有含油脂成分的白色沉積物。

唐 鎏金伎樂八棱銀杯 高6.6,口徑7厘米。 1970年西安市南郊何家村出土。 侈口、環(huán)底、喇叭形圈足、環(huán)柄,柄上飾有兩胡人頭像。器身八棱,共飾有手拿樂器的胡人樂伎八人。澆鑄成型,魚子紋地,地紋及人物細部采用平鏨手法

戰(zhàn)國 透空交龍紋鏡 直徑10.2厘米 重150克 鏡背有玲瓏透空的十五條龍交錯穿行,十條龍之首咬住鏡的邊緣,五條龍的頭咬住鏡鈕。在只有33平方厘米的面積上,形成了繁密復雜的透空交龍紋飾

金銅釋迦牟尼佛說法像 年代:唐五代 尺寸:通高68厘米 此像出土于雷峰塔地宮,高肉髻,螺發(fā)。面相方圓,眉目修長,雙目微睜,眉間有白毫,雙耳垂肩,頸部飾三道蠶紋。身穿雙領下垂袈裟,下擺披覆蓮座上,內(nèi)著僧祗支,帛帶于胸前橫系打結。左手撫膝,右手施說法印,結跏趺坐于雙層蓮瓣包圍的蓮臺上。蓮座下有盤龍柱及鏤空壸門雙層須彌座、方床。盤龍繞柱而上,托舉蓮花座,柱嵌插在須彌座上。須彌座每層側(cè)面各開兩個火焰式壸門。方床正面開三個火焰式壸門,側(cè)面各開兩個火焰式壸門。方床上前部兩端各有插孔,原有插件已無。像身后是鏤空火焰紋大背光,頭光為圓輪狀,身兩側(cè)鏤空。龍在中國是尊嚴與榮耀的象征,而在佛教中龍是護持佛法的善神,為天龍八部之一。靜謐的佛、張揚的龍、升騰的烈焰,三者的精妙組合成就了一件藝術佳作。這尊雷峰塔地宮標志性的佛教造像歷經(jīng)千年雖已銹跡斑駁,仍依稀可見宮庭造像的精致,而面相豐滿端正、軀體渾厚圓潤、衣紋流暢自然等這些盛唐雍容華貴遺風尚存,托舉佛像蓮花座的騰龍張牙舞爪、身軀扭結、繞柱而上的形象凸顯了皇室造像的張揚。有龍柱的佛像,為首次發(fā)現(xiàn)

商 戈父丁簋 敞口,卷唇,深弧腹獸首耳??谘叵嘛椑准y,前后中央各1浮雕獸首,腹、足各飾乳釘紋、雷紋、鳥紋。腹銘3字“戈父丁”,系戈氏為父丁所作之器。

戰(zhàn)國,龜魚紋方盤,通高22.5cm,長73.2cm,寬45.2cm,重23.5kg。 盤作長方體,口沿外翻,淺腹,平底,四獸首銜環(huán),底部鑄有四獸形足??谘仫楏大ぜy,內(nèi)底飾龜魚戲水圖案,內(nèi)壁飾曲帶紋,外壁飾云紋及浮雕怪獸。 龜魚紋方盤原為清宮舊藏器,形體巨大,鑄造精湛,以其瑰麗雄奇的紋飾與造型見稱,其工細瑰麗的盤體龜魚紋與蓄勢待發(fā)的四立體獸形足相得益彰,是戰(zhàn)國青銅盤中罕見的佳作。

年代:戰(zhàn)國(公元前475~前221年) 文物尺寸:長寬均76厘米,高63.6厘米 出土年代及地點:1978年湖北隨縣曾侯乙墓 鑒賞要點 鑒作外套,缶在其中,缶的外壁和鑒的內(nèi)壁之間有很大的空間,具有冰鎮(zhèn)、加溫酒漿的雙重功能。 銅冰鑒整體為方鑒內(nèi)套方形的缶的形式,上有鏤孔蓋,蓋身正中有方形孔,正好套住方壺口。 方形的缶有蓋,溜肩,下腹內(nèi)收,底部有帶穿的方足。方鑒底部與方形的缶方足穿眼相應部位安有彎形栓鉤,正好插入壺足穿眼,把壺穩(wěn)定住。其中一只栓鉤還裝有倒鉤,栓鉤插入后,倒鉤自動倒下卡緊,使壺不能搖動。該鑒腹部和四角有8個龍形耳,龍頭頂承8塊接檐式銅飾,四足作獸形,四周外口沿均飾以鏤雕或浮雕勾連云紋、蟠螭,異常精美。 若將上面的蓋子拿開,俯視它的形狀如同一個“回”字。這好比今天的暖水壺,有個外殼,還有個內(nèi)膽。不同的是暖水壺的外殼和內(nèi)膽之間距離很小,而這冰鑒的外殼和方壺之間則是個很大的空間。 說到這里,還有一個巧妙機關是極少數(shù)專業(yè)人員才能看到的:那就是在鑒底內(nèi)層和壺底相接的部位,有呈品字形的三個彎鉤,其中一個彎鉤帶有可以活動的倒鉤。而方壺壺身外側(cè)近壺底部分有三個長方形榫眼,當方壺放入鑒中即將觸及底部時,便會同時觸動活動彎鉤,一待方壺落到銅鑒底部,那三個長方形榫眼恰好與銅鑒的三個彎鉤相套合,其中的活動彎鉤也自動倒下,從而使壺身穩(wěn)定不移。若要從銅鑒中取出方壺,則需將活動彎鉤搬起。 當時的酒是米酒,存放時間一長,便發(fā)酵過度而變味。該鑒使用時壺內(nèi)裝酒,在鑒內(nèi)放入冰塊,可使酒涼,阻止它的發(fā)酵變味。該鑒出土時帶有長柄的銅勺,是舀酒的用具。 在我國古代,人們就發(fā)明了食物防腐保鮮的方法。《詩經(jīng)》中就有奴隸們冬日鑿冰儲藏,供貴族們夏季飲用的記載。古籍《周禮》記載“祭祀共冰鑒”?!拌b”其實就是個盒子,里頭放冰,再將食物放在冰的中間,起到對食物防腐保鮮的作用。由此可見,鑒是我國的冰箱之祖了。 曾侯乙墓出土了大量的青銅器,其造型和紋飾在繼承商周以來的中原青銅文化傳統(tǒng)的基礎上有很大的創(chuàng)新。銅冰鑒便是曾侯乙墓青銅器中的代表器物,集中表現(xiàn)了曾侯乙墓青銅器新穎、奇特、精美的特征。 銅冰鑒的四足是四只動感很強,穩(wěn)健有力的龍首獸身的怪獸。四個龍頭向外伸張,獸身則以后肢蹬地作匍匐狀。整個獸形看起來好像正在努力向上支撐銅冰鑒的全部重量。鑒身為方形,其四面、四角一共有八個龍耳,作拱曲攀伏狀。這些龍的尾部都有小龍纏繞,還有兩朵五瓣的小花點綴其上。 在中國古代,人們喜歡溫酒,溫酒不傷脾胃。夏季也嗜喝冷酒,冷酒可以避酷暑。1978年,湖北省隨縣曾侯乙楚墓出土的銅冰鑒,是一件雙層器,方鑒內(nèi)套有一方壺。夏季,鑒、壺壁之間可以裝冰,壺內(nèi)裝酒,冰可使酒涼。當然亦可以在鑒腹內(nèi)加入溫水,使缶內(nèi)的美酒迅速增溫,成為冬天時飲用的溫酒。這“冰箱”還是無氟的,冷暖兩用的,完全綠色的??梢哉f,銅冰鑒是迄今為止世界上發(fā)現(xiàn)的最早的、最原始的綠色冰箱,是一個構思精巧,實用性與藝術性高度統(tǒng)一的青銅器物,也是迄今發(fā)現(xiàn)的部分采用失蠟法鑄造的較早的典范作品 奧運會開幕式上亮過相 2008年北京奧運會開幕式上的2008尊高科技缶(fǒu)就是以曾侯乙墓出土的這件銅冰鑒為原形設計的。從缶的發(fā)展演化來看,奧運會開幕式上運用的“缶”與“缶”的原貌有著一定的差別。不過從現(xiàn)場效果來看,集合了聲光電高科技的缶陣,效果是很出彩的。尤其是以缶面燈光打出數(shù)字倒計時,有神來之筆的味道。 開幕式上氣勢恢宏的2008人的缶陣,聽聲音很像是在敲鼓,而這種樂器的形制,則源于1978年湖北隨縣曾侯乙墓中出土的銅鑒缶。中國古代“八音分類法”,按材質(zhì)將樂器分為金、石、土、革、絲、竹、匏、木八類。作為中國古代土樂器的缶,其音絕不會與作為革樂器的鼓雷同,而其形制也與上述銅鑒缶完全不同?!拌b缶”不是缶,古樂文獻中亦未見有“缶陣”的記載。 作為古樂器的缶,究竟是什么模樣呢?近年的考古發(fā)現(xiàn)已經(jīng)給出了答案。在2004年無錫鴻山的越國貴族墓發(fā)掘中,考古人員在大墓甬道壁龕中發(fā)現(xiàn)了由五百多件組合樂器組成的陪葬坑,其中有三件盆狀的青瓷樂器。經(jīng)功能分類和專家認定,這便是秦王澠(miǎn)池會上被迫一擊的“缶”。這三件青瓷缶口徑40厘米,高24.2厘米,內(nèi)外施青黃色釉,口沿和上腹部飾細蟠虺紋,兩獸首狀寬耳,另兩側(cè)有一對稱的蜥蜴匍匐在口沿,蜥蜴的兩前肢攀在沿上,口銜缶沿,造型夸張生動。“缶陣”中那2008件樂器的原型--曾侯乙銅鑒缶,實為組合器,是由青銅鑒和青銅缶套合而成。外套為鑒,缶在其中,缶的外壁和鑒的內(nèi)壁之間有很大的空間,具有冰鎮(zhèn)、加溫酒漿的雙重功能,有專家將其稱為我國目前所見最早的古“冰箱”(當然也應是“暖箱”)。這種特制的青銅酒器,無論從形制到材質(zhì),都與陶土樂器“缶”風馬牛不相及。

?;~案于1972年在江川縣李家山古墓群遺址第24號墓坑中發(fā)掘出來的戰(zhàn)國時期青銅器。案又稱“俎”,是中國古代一種放置肉祭品的禮器。牛虎案就是用來放獻祭牛牲的,是古代祭祀中最重要的獻祭。因牛牲居祭祀“三牲”中首位。虎在滇文化中具崇高地位,常立于滇人祭祀的銅柱頂端,為崇拜之對象。 青銅器?;~案是云南古代青銅文化的杰出代表,原件現(xiàn)珍藏于云南省博物館,于1995年被國家文物局鑒定專家組定為國寶級文物。江川縣博物館存有牛虎銅案的青銅復制品,館前豎有?;~案的大型雕塑,省內(nèi)已開發(fā)出多種材料的牛虎銅案工藝品系列。 特征細節(jié): 云南江川李家山24號墓出土 高43cm;長76cm 此銅案為古滇戰(zhàn)國時期青銅材料鑄成的案祭禮器。其造型由二牛一虎巧妙組合而成。以一頭體壯的大牛為主體,牛四腳為案足,呈反弓的牛背作隋圓形的案盤面,一只猛虎撲于牛尾,四爪緊蹬于牛身上咬住牛尾,虎視眈眈于案盤面。大牛腹下立一條悠然自得的小牛,首尾稍露出大牛腹外,寓意了大牛犧牲自己對小牛犢的保護。?;~案中的大牛頸肌豐碩,兩巨角前伸,給人以重心前移和搖搖欲墜之感,但其尾端的老虎后仰,其后墜力使案身恢復了平衡。大牛腹下橫置的小牛,增強了案身的穩(wěn)定感。此銅案是滇國青銅器中較大的一件,其特殊的組合造型使整個銅案重心平穩(wěn),大小和諧,動靜均衡統(tǒng)一。也因其器奇特造型,新穎構思,既有中原地區(qū)四足案的特征,又具有濃郁的地方特點和民族風格,此銅案達到了極高的藝術境界極具藝術觀賞價值,是中國青銅藝術品的杰作,更為我國古代文化之稀世珍品

西漢 鎏金透雕蟠龍熏爐 此器為焚香熏爐。深腹透雕,器座作蟠龍形。爐頂立一朱雀,口沿飾兩虎兩羊,各具神態(tài)。整個容器另有一層內(nèi)套,可容香料。蓋作雙層透雕,以散發(fā)香氣

元 不動金剛像 黃銅,通高26cm。 不動金剛據(jù)言為大日如來的忿怒顯化,以降伏魔障,護持佛法。其造型為右手上舉,握持長劍橫于腦后,左手豎食指、小指,屈中指結期克手印持套索,弓步立姿。 此尊不動金剛像紅發(fā)如日輪,中間有二蛇交纏,頭戴五葉冠,冠葉短小疏散,發(fā)髻后左右橫出發(fā)插,是為藏西地區(qū)造像特征之一。像胸前佩瓔珞,戴臂釧,以盤蛇為手鐲、足鐲,裝飾樸拙簡潔。不動金剛大腹圓突,下身著短裙,裙上陰刻旋草紋,是藏西13世紀造像上就已出現(xiàn)的傳統(tǒng)裝飾性紋樣。像右腿弓步而立,雙腿蹬踏有力,足下臥伏象面神。蓮座蓮瓣豐滿肥厚,其尖稍卷,上沿飾連珠,下部略外擴,此為東印度帕拉風格造像中的常見形制。像身系原清宮黃簽記:“大利益梵銅俐瑪……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九月初一日收……”(原簽殘損)等字,可知此像為乾隆時進獻于朝廷的。

利簋(gui,音軌)【西周·青銅器】 檔案:【高28厘米,口徑22厘米,重7.9千克】西周武王時期鑄造,1976年3月陜西省臨潼縣零口鎮(zhèn)南羅村出土,現(xiàn)由中國國家博物館收藏。 在此次“國家寶藏”展覽中,有一件遍體綠銹的圓形雙耳方座銅簋,這件國寶解開了千古謎團。 簋是一種古代食器,用來盛裝煮熟的稻、粱等食物,猶如現(xiàn)在的飯盆。在祭祀或宴享時,它又是一種重要的禮器,和鼎配套使用,供奉在神壇上祭祀祖先上帝。 該器最有價值的是腹內(nèi)底部鑄的銘文,4行32字銘文,銘文很簡略:“珷征商,唯甲子朝,歲鼎克,昏夙有商。辛未,王在闌師,賜右史利金,用作施公寶尊彝?!?翻譯成現(xiàn)代白話,意思是:“武王征伐商,在甲子日的早晨,一番廝殺打敗了敵人,到晚上占領了商都。第八天辛未日,武王在闌師(地名)賞賜了右史(官職)利(人名)一些銅,用來為施公(可能是利的父或祖)鑄造了這件銅器?!?由于簋的主人是利,所以被稱為利簋。又因為銘文記載了周武王伐紂的史實,也有人稱其為“武王征商簋”。它是目前確知的最早的西周青銅器,也是有關武王伐紂史實的唯一文物遺存,其價值與意義非凡,譽之為價值連城都似嫌太輕。 之前,由于缺乏實物資料,關于牧野之戰(zhàn)的具體日期,千百年來,史學界多有紛爭,歷代學者根據(jù)有關記載推算出的年代就有數(shù)十種之多。現(xiàn)在從利簋銘文可知,武王克商就在“甲子日”。 1996年國家啟動了夏商周斷代工程,歷史學、考古學、天文學和物理學家們通過分析研究史料、對相關遺物進行碳14測定,同時根據(jù)天文現(xiàn)象推算等艱苦細致地考證研究之后,得出武王克商的確切年代是公元前1046年1月20日,而這一天正是甲子日,和利簋銘文的記載完美吻合

元前2世紀 高16、口徑45.4厘米 1994-1995年獅子山楚王墓出土 銅烤爐圓形,平澡,平底,腹部飾有四個獸首銜環(huán)鋪首,器下部帶有三個獸蹄足??緺t是漢代常用的烤制肉食的器具。

周 古父己卣 此卣卣體作直筒形,有蓋和提梁,形式與一般卣作橢圓形體的完全不同,在商代還找不到確切的祖型。此器頸部及圈足各飾分體龍紋,蓋面及腹部是浮雕的大牛頭,牛角翹起突出器表,巨晴凝視,有神秘感

獸葡萄紋鏡,唐,面徑11.9cm。 銅鏡圓形,厚重,質(zhì)地泛白,以高浮雕葡萄紋為主題紋飾,間飾海獸、鳥雀、蜂蝶、花草等圖案,華麗而繁縟。其構圖方式分作內(nèi)外兩圈,由于葡萄及長瓣花之枝蔓由內(nèi)圈連亙于外圈,甚至延及外緣,故世人亦稱此種銅鏡為“過梁葡萄紋鏡”。此唐鏡獸形鈕,鏡外緣為高直的窄線棱邊

武猛校尉"印,魏,印面2.5×2.5cm,通高2.7cm。印銀鑄,龜鈕,印文為漢篆字體,白文,右上起順讀。此為魏晉時期的官印。武猛校尉,武官名,始見于漢末三國之際。《三國志·魏書十八》載:"韋既壯武,其所將皆選卒,每戰(zhàn)斗,常先登陷陣,遷為校尉。"典韋被曹操"引至左右,將親兵"。所以武猛校尉所統(tǒng)不僅是軍中的精銳,并會被選為親軍宿衛(wèi)之用。三國中吳國的潘璋亦任此職。晉沿置。武猛校尉為當時諸校尉之一,地位等級屬中級武吏。銀質(zhì)官印實物較為少見,此印鑄造精良,是此時期官印中的精品

西漢 朱雀燈 通高30厘米,盤徑19厘米。 1968年滿城中山靖王劉勝妻竇綰墓出土。 朱雀昂首翹尾,腳踏蟠龍,口銜燈盤,作展翅欲飛狀。燈盤為環(huán)狀凹槽,內(nèi)分三格,各有燭扦一個。燈座為一蟠龍,龍首昂起。因制作時鉛的比例較大,所以燈體異常穩(wěn)重

唐 鎏金蔓草紋八棱銀杯 1982年陜西省西安市東郊緯十街電車二場工地出土 高5.9厘米,口徑7.2厘米,重121克(來源:中華鑒寶)

戰(zhàn)國前期,輪內(nèi)戈,長37cm,寬12.2cm,重0.5kg。 此戈曲首,內(nèi)后有輪,輪前有一圓孔,圓孔上下一面飾一龍一虎,另一面飾二蛇,近輪處飾一龜紋。 此戈造型別致,工藝考究,它不是一件普通的兵器,而是象征物主身份和地位的儀仗用兵器。

銅鏡為照容用具.所謂"四靈"即指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四方星宿,為漢人崇拜的神靈。此鏡內(nèi)為內(nèi)向八曲連弧紋,外區(qū)將紋飾分為四組,分飾四靈及熊鳥等禽獸圖象

大方鼎

古方尊

大爵杯

軍兵器以弓弩為主,弓弩兵在宋軍中占六成以上。 由于弓弩是主要兵器,所以宋朝時衡量一個人的武藝,都是以臂力作為第一標準的,即看能挽開多少斗的弓。當時士卒挽弓的最高記錄是270宋斤(一宋斤約合1。2市斤)。這是春秋時代士卒挽弓力的幾倍。而一些勇將則更加驚人,岳飛和韓世宗都可挽300宋斤的弓。不過戰(zhàn)時根本用不到這么重的弓。倒是應該兼顧準確性,這一點宋軍非常不重視。 下面主要談談宋軍的弩。弓是步騎通用的,而弩只能步兵使用。因為弩一般要用腳力張開弩,故射程也遠。但弩的射擊頻率較低,從敵騎兵進入射程到短兵相接,只能發(fā)弩三。四次。所以宋軍有時會設張弩人,進弩人,發(fā)弩人,來減短發(fā)箭間歇。 宋軍的弩種類很多,突出的有兩種。一為床子弩,二為神臂弓。 床子弩是一種重武器,是依靠幾張弓的合力將一支箭射出,往往要幾十人拉弓才可拉開。射程可達500米,確實當時的遠程武器。檀淵之盟前夕,契丹大將蕭達覽即是中了床子弩箭陣亡的,使契丹士氣大挫。 神臂弓其實也是一種弩,裝有機關,但可由一人發(fā)射,射程也可達370多米,且可貫穿重甲,令金軍膽寒。 恩格斯說,14。15世紀英國步兵使用的大弓可射200碼遠,是當時"一種非??膳碌奈淦魅欢纳涑特灤┝痛沧渝蠛蜕癖酃绕饋磉€差的遠。 臨敵時,宋軍一般都是刀槍居前,弓弩在后,這是接近實戰(zhàn)要求的。當敵接近至300米時,令一神臂弓手起立射之,若可入敵陣,則神臂弓手俱發(fā)。敵接近至200米時,令一平射弓手起立射之,若可入敵陣,則平射弓手俱發(fā)。當敵至拒馬,則槍兵與之肉搏。 宋朝為制造弓弩,設有專門的機構。官營的兵器工場規(guī)模頗大。北宋前期,弓弩院,造箭院各有有工匠一千多人。平均一人一日可造弓一張,或造箭三十枝。但在腐敗的官僚管理下,弓弩質(zhì)量較差。神宗曾隨意抽取三張弓檢查,沒有一張弓令人滿意。這是因為宋朝的兵器工廠沒有建立完善的責任制度,而金朝的兵器工廠制造的兵器上都刻有監(jiān)造官的姓名,如有質(zhì)量問題,即可捉拿查辦。所以質(zhì)量較有保證。

散氏盤 西周晚期(Ca.9th-8th centuries B.C.) 散氏盤高:20.6公分 腹深:9.8公分 口徑:54.6公分 底徑:41.4公分 重:21312 g 銘文:19行 357字 早在商朝中期,青銅器上便已出現(xiàn)銘文,比甲骨文的時代還早。但是在西周之後,在銅器上鑄刻銘文的風氣才大大風行,舉凡祭祀、戰(zhàn)爭、賞賜等大事,甚至是契約,都被紀錄在青銅器上。 散氏盤在康熙年間出土,嘉慶年間被進貢上京,作為慶賀嘉慶皇帝壽辰的賀禮,從此成為皇室收藏。盤上的銘文共 357 字,記載的是西周晚期的土地契約。位於今日 西寶雞鳳翔一帶的散國,被西北方的 國侵占了土地,兩國議和,戡定國界, 國割地賠償,過程與合約均鑄在盤上,作為證明。散氏盤 造形與紋飾均呈現(xiàn)西周晚期青銅器簡約的風格 ,文字線條宛轉(zhuǎn)靈動,是研究西周金文重要的材料

西周 叔倉父盨 盨是盛稻米的飯器。它的蓋上有四個突起物,翻過來可作為盆使用,兩側(cè)有附耳,蓋與器渾然成為一體,腹下置四個象鼻形足,通體作橫條平行溝紋,樸素簡潔,器蓋同銘六字"叔倉父作寶盨

錯銀鎏金壺 錯銀鎏金壺,戰(zhàn)國時期楚國青銅盛器。上世紀70年代在安徽巢湖湖濱出土,土埋水浸歷時兩千余年,仍然閃耀著奪目的金輝。這是一件放射異彩的楚器精品,世所少見,有著重要的歷史與藝術價值。 該壺通高28.5厘米。造型特征為扁圓形,直筒頸,圓口有蓋,蓋正中置固定半環(huán)形鈕。肩部有對稱的銜環(huán),底為長方形圈足。視覺上給人以穩(wěn)重感?;y特征為繁復錯銀圖案,褐地白紋,效果強烈?;y上下伸展,左右對稱,和諧統(tǒng)一,渾然一體。壺蓋、口沿和圈足,均鎏上一層黃燦燦的金色,與壺體銀白紋樣交相輝映,色調(diào)格外和諧富麗。古代盛酒的壺從商朝一直使用到漢代,形式多樣,主要形體是圓壺和方壺,扁式壺很少見。像這種錯銀鎏金、新穎輕巧美觀的扁壺,更是少有。它既便于軍旅外出時攜帶,又是日常生活使用的別致酒器,表現(xiàn)出楚國工匠的匠心獨運。 錯金銀銅器的工藝,即金加銀而后磨錯,稱為錯金銀。這是隨著鐵工具的出現(xiàn),才促成銅器工藝有所發(fā)展。錯金銀制作過程,大概分為鑄器、鏨槽、鑲嵌、錯磨四個階段,工藝嚴謹。鎏金,就是把金溶解于汞中,制成濃稠狀金汞劑,也即金汞合金,然后涂在銅器表面,經(jīng)過烘烤,汞被蒸發(fā),金便留在器物上。遠在3000年前的殷商時代,我國勞動人民就創(chuàng)造了在銀器和青銅器表面鎏金的技術。此后代代相傳,一直在金屬工藝中放射異彩。那么,這件放射異彩的楚國酒壺是怎么被埋于巢湖邊的呢?有可能是與吳楚兩國發(fā)生的一場戰(zhàn)爭有關。 巢湖,地處安徽長江北岸,春秋戰(zhàn)國時屬吳頭楚尾,吳、楚兩國之間常有戰(zhàn)爭發(fā)生。有一次發(fā)生戰(zhàn)爭的起因非常簡單:吳國邊境有個小鎮(zhèn)叫卑梁,這里和楚國邊境小鎮(zhèn)鐘離接壤。一天,吳國的一個小孩子采桑葉和楚國摘桑果的孩子吵了起來,并發(fā)生打斗。楚國這個小鎮(zhèn)子卻跑來許多人打進了卑梁,還殺了不少人。這事傳到吳王那里,他大為惱火,覺得楚國太欺負人,就派兵去打楚軍。戰(zhàn)國時期的事就這么怪,一場小孩子之間的小吵小鬧,竟然發(fā)展成兩個國家之間的大戰(zhàn)。浩浩蕩蕩的吳國大軍開赴邊境,結果一舉掃滅了鐘離和居巢(今安徽省巢湖市一帶)地方的楚軍,并且直逼楚國腹地壽春(今安徽壽縣)。楚軍害怕,急忙撤軍。 那么,這件錯銀鎏金壺是否就是因為這場戰(zhàn)爭楚軍丟棄的呢?那也不一定。但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楚國在安徽建都19年,經(jīng)歷4個國王。在江淮大地曾出土數(shù)以百計楚國銅壺中,像這種既錯銀又鎏金、小巧輕便、美麗實用、放射異彩的軍旅之器——銅扁壺,也只有這么一件,彌足珍貴。

鹿鼎》

四羊方尊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wǎng)絡存儲空間,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nèi)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nèi)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zhuǎn)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