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视频在线网站,日韩视频精品在线,中文字幕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在线播放精品,1024你懂我懂的旧版人,欧美日韩一级黄色片,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视频

分享

易經(jīng)

 優(yōu)西貴澤 2009-09-23

 
易經(jīng)》是中國最古老的文獻之一,並被儒家尊為「五經(jīng)」之首;《易》事實上是集合了古代的《連山》、《歸藏》和《周易》[1],但《連山》和《歸藏》已經(jīng)失傳?!兑捉?jīng)》以一套符號系統(tǒng)來描述狀態(tài)的變易,表現(xiàn)了中國古典文化的哲學和宇宙觀。它的中心思想,是以陰陽兩種元素的對立統(tǒng)一去描述世間萬物的變化。

廣義的《易》包括《易經(jīng)》和《易傳》?!兑捉?jīng)》分為《上經(jīng)》三十卦,《下經(jīng)》三十四卦。由于《易經(jīng)》成書很早,大約在西周時期,文字含義隨時代演變,《易經(jīng)》的內(nèi)容在春秋戰(zhàn)國時便已不易讀懂,因此春秋戰(zhàn)國時代的人撰寫了《十翼》,又稱為《易傳》,以解讀《易經(jīng)》。

普遍認為《易經(jīng)》最初是占卜用的書,但它的影響遍及中國的哲學、宗教、醫(yī)學、天文、算數(shù)、文學、音樂、藝術(shù)、軍事和武術(shù)。自從十七世紀開始,《易經(jīng)》亦被介紹到西方。

 名字的由來

《周易》一名有幾種不同的解釋?!?/p>

  • 「周」,東漢鄭玄《易論》,認為「周」是「周普」的意思,即無所不備,周而復始。而唐代孔穎達《周易正義》認為「周」是指岐陽地名,是周朝的代稱。有人認為《易經(jīng)》流行於周朝故稱《周易》,亦有人依據(jù)《史記》的記載「文王拘而演周易」,認同《易經(jīng)》乃周文王所著。然而在幾種較早期的文獻,例如《論語》、《莊子》、《左傳》卻只稱《易經(jīng)》為《易》,「周易」之名最早見於《周禮》;然而《周禮》的年代,學者還有爭議。所以,就文獻而言,「周」應該是後來加上去。若以《周禮》的系統(tǒng)來看,《三易》的名稱皆無朝代名,所以《周易》的「周」解釋為「周普」和其它兩種占筮書,比較能夠相應。然而夏代是否有《連山》、商代是否有《歸藏》也都還是問題。兩書很可能也是「古史積累說」所言的現(xiàn)象。所以比較肯定的是,《易經(jīng)》或《周易》原來只稱為《易》。
  • 「易」,也有幾種解釋:
  1. 易由蜥蜴而得名,為一象形字,此說出自許慎《說文解字》;而蜥蜴能夠變色,俗稱「變色龍」,所以「易」的變易義,為蜥蜴的引申義。
  2. 必須指出,理解西周之“易”,理當以西周禮樂制度的變革為條件。禮指從容之節(jié),易即雅樂,都是統(tǒng)治階級駕馭黎民百姓,維護宗法制度的手段和工具?!吨芤住繁4媪宋髦茜姽摹敖豁憳贰钡目蚣芤?guī)制,鐘鳴鼎食在西周的底層社會是難以想象的。
  3. 日月為易,象徵陰陽。
  4. 日出為易。陳鼓應認為這個意思,也是「乾」的本義。
  5. 易是占卜之名。
  6. 變易、變化的意思,指天下萬物是常變的,故此《周易》是教導人面對變易的書。
  7. 交易,亦即陰消陽長、陽長陰消的相互變化。如一般的太極圖所顯示的一樣。
  8. 『易』即是「道」,恆常的真理,即使事物隨著時空變幻,恆常的道不變。
  9. 《繫辭傳》:「生生之謂易」。(生生不息,義似「生命的意義在創(chuàng)造宇宙繼起之生命」,體會生命之美、日新又新。)

在《周禮》「太卜」的記載中,亦有《三易》的說法;《三易》是指《連山》、《歸藏》和《周易》,三個不同朝代的占筮書。據(jù)說「連山」是夏朝的占筮書,「歸藏」是殷商的占筮書,「周易」是周朝的占筮書。

東漢鄭玄的著作《易論》認為「易一名而含三義:易簡一也;變易二也;不易三也?!惯@句話總括了易的三種意思:「簡易」、「變易」和「恆常不變」。即是說宇宙的事物存在狀能的是1)順乎自然的,表現(xiàn)出易和簡兩種性質(zhì);[2]2)時時在變易之中;3)又保持一種恆常。如《詩經(jīng)》所說「日就月將」或「如月之恆,如日之升」,日月的運行表現(xiàn)出一種非人為的自然,這是簡易;其位置、形狀卻又時時變化,這是變易;然而總是東方出、西方落這是「不易」。

而《易經(jīng)》的「經(jīng)」是指經(jīng)典的著作。儒家奉《周易》、《尚書》、《詩經(jīng)》、《禮記》、《春秋》為《五經(jīng)》。如同前文所說,「經(jīng)」是後來為了尊稱這些書,而加上的稱呼,原來《五經(jīng)》只稱為《易》、《詩》、《書》、《禮》、《春秋》。

歷史

傳統(tǒng)的說法

周易的成書時間歷來頗多爭論。傳說遠古的伏羲創(chuàng)八卦、夏禹將其擴充為六十四卦,六十四卦被記載在《連山》一書,《連山》以「艮」為第一卦。到了商朝,六十四卦的次序被重新排列,被記載在《歸藏》一書,以「坤」為第一卦。

依據(jù)司馬遷《史記》的記「文王拘而演周易」,後人因此認為《易經(jīng)》是商朝末年、西周之初的時候確立,是周文王奠定了《易經(jīng)》以「乾」為第一卦,並為每一卦寫下「卦辭」(卦象的解釋)。周文王之子、周武王之弟周公旦則被認為是「爻辭」(每一爻的解釋)的創(chuàng)立者。卦辭和爻辭的內(nèi)容不單影響周朝的歷史,也影響到「詩經(jīng)」的文學風格。

《十翼》被認為是春秋時期孔子的弟子與再傳弟子作品。它是對《易經(jīng)》的詮釋,有十篇,包括:一、彖上傳,二、彖下傳,三、象上傳(又稱「大象」),四、象下傳(又稱「小象」),五、繫辭上傳,六、繫辭下傳,七、文言傳(文言是解釋二卦經(jīng)文的言語),八、序卦傳,九、說卦傳,十、雜卦傳。但根據(jù)記載,《十翼》的分類方法尚有其他方式,分類方法並未達致統(tǒng)一。到了漢武帝以後,《十翼》被稱為《易傳》,並被視為《周易》的一部分。

 現(xiàn)代的說法

在近五十年,出現(xiàn)了新的《易經(jīng)》歷史研究,西方和中國的學者根據(jù)商、周朝的占卜用的獸骨和龜甲上的甲骨文,青銅器上的鐘鼎文以及其它史料研究。1973年,湖南長沙的西漢馬王堆出土了將近完整的、公元前二世紀的《易經(jīng)》、《道德經(jīng)》和其它書籍,是現(xiàn)存《易經(jīng)》的最早版本,並包含了以前一直被認為是孔子所著的〈繫辭傳〉上、下,但並不包括《十翼》其它的部分。

當代的學者懷疑周文王、孔子並非《易經(jīng)》的作者,部分學者更認為六十四卦的概念比八卦更早形成。學者比較過長沙馬王堆出土的《易經(jīng)》和周朝的鐘鼎文之後,認為《易經(jīng)》不可能是周文王所著,最可能的成書日期應是西周後期,大約公元前九世紀末?,F(xiàn)時一般認為《易經(jīng)》並非任何一個傳說或歷史人物的著作,而是西周時期占筮用的文字編纂而成。

至於《易傳》,宋代的歐陽修即已懷疑《易傳》不是同一人所作,當代的學者認為《易傳》裏面的篇章最早出現(xiàn)於中國戰(zhàn)國時期,但亦有部分篇章是西漢年代所著。

 流傳與學派

相傳秦始皇焚書坑儒之時,李斯將《周易》列入醫(yī)術(shù)占卜之書而得以幸免。之後各個朝代都有人研究《周易》,包括漢代的京房、鄭玄,魏晉時代的王弼,唐代的陸德明、李鼎祚、孔穎達,宋代的邵雍、程頤、朱熹等等。

宋代興起了易圖的研究,像廣為人知的河圖、洛書、先天圖、後天圖、太極圖(含陰陽魚的圓形圖案)等,都是《易經(jīng)》原著中所無、後人根據(jù)對《易經(jīng)》的理解添加進去的。

歷代研究周易的大致可分為兩個學派:義理派和象數(shù)派。義理派強調(diào)從八卦和六十四卦的卦名的涵義來解釋卦爻象和卦辭、爻辭。象數(shù)派注重從八卦所象徵的物象來解釋卦爻象和卦辭、爻辭。亦有人認為義理派發(fā)掘周易的哲學價值,象數(shù)派則著重將周易用於占卜。前者如王弼、程頤,后者如京房、邵雍。

明代末年,《易經(jīng)》被傳教士翻譯並傳播到西方。十七世紀末,德國哲學家及數(shù)學家萊布尼茨因漢學大師布維(Joachim Bouvet,漢名白晉,1662年-1732年)的介紹、更將《易經(jīng)》以二進制解釋?,F(xiàn)在無論中國大陸、臺灣和西方各國都有不少人研究《易經(jīng)》。

根據(jù)江弘遠《京房易學流變考》一書,自從《京氏易傳》出現(xiàn)後,受朱熹、惠棟,以及《四庫總目提要》的推波助瀾,均認為此書及其條例是出自京房本人之手。本書以沈延國論點加以延伸,確定京房是以十二辟卦所統(tǒng)領(lǐng)的六十卦反復配六十鐘律,八宮卦、納甲、納音則是由荀爽、虞翻、干寶等另一非京氏《易》學流派演變而來,從《京氏易傳》出現(xiàn)後,遂取代京房原有的模式。

結(jié)構(gòu)

易經(jīng)的內(nèi)容以「卦」組成,共有六十四卦。每一卦由六層組成,每一層稱為「爻」(粵音:淆,餚,肴)。每一爻以一條長的橫線「—」代表陽,稱為「陽爻」;或以兩條斷開的橫線「--」代表陰,稱為「陰爻」。從最底層數(shù)起,總共有六爻,而六爻以不同的陰、陽配搭,形成六十四種不同的組合。

六爻可以分為上半部分和下半部分,而每一部分的三個「爻」以不同的陰、陽配搭,形成多種不同的組合,稱為卦。六爻由下而上解最下為:《初、二、三、四、五及上》,由三爻所生的卦「由上而下」為之(上卦)或「外卦」、在下方為之「下卦」或「內(nèi)卦」。

每一卦代表一種狀態(tài)或過程。

亦有一個說法為伏羲氏所創(chuàng)先劃出三畫的爻出來再推出(乾)、(坤)、(震)、(離)、(巽)、(坎)、(艮)、(兌)的卦。

後人以「無極生太極、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六十四卦」來解釋的卦的構(gòu)成。太極(?)代表一,傳統(tǒng)的太極圖代表了陰陽互補;一分為二,分開了陰和陽,即是兩儀;二分為四,即是四象:太陽、少陽、少陰、太陰;四分為八,即是八卦;兩個八卦相疊,即成八八六十四卦。但亦有學者指出歷史資料顯示,占筮的卦象,最早出現(xiàn)時便已經(jīng)是六十四卦,反而八卦是後人的詮釋。

八卦

主條目:八卦

下面的圖表列舉了八卦和六十四卦,並依據(jù)現(xiàn)代的二進制,從最底的爻算起,以 1 代表陽,0 代表陰。

八卦
卦名 卦像 自然 性情 家族 方位 二進制
西北 111
少女 西 110
中女 101
長男 100
長女 東南 011
中男 010
少男 東北 001
西南 000

[編輯] 六十四卦

主條目:六十四卦

坤(地)

艮(山)

坎(水)

巽(風)

震(雷)

離(火)

兌(澤)

乾(天)
←上卦
↓下卦


11.地天泰


26.山天大畜


5.水天需


9.風天小畜


34.雷天大壯


14.火天大有


43.澤天夬


1.乾為天

乾(天)


19.地澤臨


41.山澤損


60.水澤節(jié)


61.風澤中孚


54.雷澤歸妹


38.火澤睽


58.兌為澤


10.天澤履

兌(澤)


36.地火明夷


22.山火賁


63.水火既濟


37.風火家人


55.雷火豊


30.離為火


49.澤火革


13.天火同人

離(火)


24.地雷復


27.山雷頤


3.水雷屯


42.風雷益


51.震為雷


21.火雷噬嗑


17.澤雷隨


25.天雷無妄

震(雷)


46.地風升


18.山風蠱


48.水風井


57.巽為風


32.雷風恒


50.火風鼎


28.澤風大過


44.天風姤

巽(風)


7.地水師


4.山水蒙


29.坎為水


59.風水渙


40.雷水解


64.火水未濟


47.澤水困


6.天水訟

坎(水)


15.地山謙


52.艮為山


39.水山蹇


53.風山漸


62.雷山小過


56.火山旅


31.澤山咸


33.天山遯

艮(山)


2.坤為地


23.山地剝


8.水地比


20.風地觀


16.雷地豫


35.火地晉


45.澤地萃


12.天地否

坤(地)

六爻是從最底向上數(shù)的,最底下稱為「初」,接著是「二、三、四、五」,最頂稱為「上」。另外,最頂兩爻代表「天」、中間兩爻代表「人」、最底兩爻代表「地」,也就是所謂的天地人三位一體。

 易與哲學

易與二進制

在十八世紀初德國哲學家、數(shù)學家萊布尼茨以二進制解讀易經(jīng)的六十四卦。萊布尼茨在《致德雷蒙信》中指出,易經(jīng)中的六十四卦圖形,恰恰與他在二十多年前發(fā)明的二進制計數(shù)法相類似:陰爻-- 可以用0表示,陽爻—可以用1表示。

坤 000
艮 001
坎 010
巽 011
震 100
離 101
兌 110
乾 111
  • 以0和1二數(shù)可以表示萬物,一如易經(jīng)中陰爻--,陽爻-生生不息,滋生萬物。
    • 000000 為六十四卦中的坤坤;
    • 000100 為六十四卦中的坤震;
    • 111111 為六十四卦中的乾乾;

注:以0和1二數(shù)表示萬物和易經(jīng)六十四卦并無關(guān)系。

  • 進一步附會八卦表示上帝七日創(chuàng)造世界,坤 000:為天地洪荒,萬物皆空;第一日:艮 001 為上帝造天,第二日:坎 010 為天地同在……第七日乾 111:乃萬物具備,是為主安息日。 
 
 
 
 
 
《易經(jīng)》的產(chǎn)生:
  1、《易經(jīng)》產(chǎn)生的年代:
  關(guān)于《易經(jīng)》的產(chǎn)生年代,目前說法不一,據(jù)學者們考證,應該是五千年前,也有人說是七千年前,而成書的年代則是在商末周初。
  2、《易經(jīng)》的起源:
  而關(guān)于《易經(jīng)》的起源,傳統(tǒng)上則一般認為《易經(jīng)》起源自“河圖、洛書”。
  傳說在遠古時代,黃河出現(xiàn)了背上畫有圖形的龍馬,洛水出現(xiàn)了背上有文字的靈龜,圣人伏羲因此畫出了“先天八卦”。殷商末年,周文王被囚禁在羑(yǒu)里【古地名,在今河南省湯陰縣北】,又根據(jù)伏羲的“先天八卦”演繹出了“后天八卦”,也就是“文王八卦”,并進一步推演出了六十四卦,并作卦辭和爻辭。《易傳》是春秋時期的孔子所作。
  所以《易經(jīng)》又有“人更三圣,世歷三古”的說法。意思是說:《易經(jīng)》的成書,經(jīng)歷了上古、中古、下古三個時代,由伏羲、文王、孔子三個圣人完成。
  3、歷史上的《易經(jīng)》,據(jù)說有三種,即所謂的“三易”:
  ⑴、一曰《連山》,產(chǎn)生于神農(nóng)時代的《連山易》,是首先從“艮卦”開始的,象征“山之出云,連綿不絕”。
 ?、啤⒍弧稓w藏》,產(chǎn)生于黃帝時代的《歸藏易》,則是從“坤卦”開始的,象征“萬物莫不歸藏于其中”,表示萬物皆生于地,終又歸藏于地,一切以大地為主。
  ⑶、三曰《周易》,產(chǎn)生于殷商末年的《周易》,是從“乾、坤”兩卦開始,表示天地之間,以及“天人之際”的學問不同。
  《連山易》和《歸藏易》已經(jīng)失傳,我們看到的易經(jīng)也就只有《周易》一種了

《易經(jīng)》的成書時代:

  1、成書于春秋時期:郭沫若說:天地對立觀念,在中國思想史上出現(xiàn)很晚;周金文中無八卦的痕跡,甚至無“地”字;乾坤等字古書中很晚才出現(xiàn)......。足見《易經(jīng)》不能早于春秋時期。
  2、成書于西周初年:張岱年根據(jù)卦爻辭中的故事,如“喪牛于易”,“喪羊于易”,“高宗討鬼方”,和“帝乙歸妹”,箕子之明夷”等,都是商和西周的故事,周成王以后的故事,沒有引用,推論《易經(jīng)》成書不能晚于成王時代。
  3、成書于殷周之際:金靜芳等認為,《易經(jīng)》是殷周之際的作品。他們肯定“卦出于筮”。古之巫史逐年總結(jié)占筮活動的大量記錄,經(jīng)過篩選整理,寫成《易經(jīng)》。有的學者還從中國思想發(fā)展的邏輯進程和殷商之際社會矛盾中考察《易經(jīng)》的成書時代,也認為是殷周之際。
《易經(jīng)》的內(nèi)容:
  《易經(jīng)》包括《經(jīng)》和《傳》兩大部分:
  1、《經(jīng)》分為《上經(jīng)》和《下經(jīng)》。《上經(jīng)》三十卦,《下經(jīng)》三十四卦,一共六十四卦。
  六十四卦是由乾、坎、艮、震、巽、離、坤、兌這八卦重疊演變而來的。每一卦由掛畫、標題、卦辭、爻辭組成。
  每個卦畫都有六爻,爻又分為陽爻和陰爻。陽性稱為“九”,陰性稱為“六”。從下向上排列成六行,依次叫做初、二、三、四、五、上。六十四個卦畫共有三百八十四爻。
  標題與卦辭、爻辭的內(nèi)容有關(guān)。卦辭在爻辭之前,一般起說明題義的作用;爻辭是每卦內(nèi)容的主要部分,根據(jù)有關(guān)內(nèi)容按六爻的先后層次安排。
  2、《傳》一共七種十篇,分別是:《彖(tuàn)》上下篇、《象》上下篇、《文言》、《系辭》、上下篇、《說掛》、《雜掛》和《序掛》。
  【古人把這十篇“傳”叫做“十翼”,意思是說“傳”是附屬于“經(jīng)”的羽翼,即用來解說“經(jīng)”的內(nèi)容的?!?br>
 ?、?、《彖》是專門對《易經(jīng)》卦名和卦辭的注釋。
  ⑵、《象》是對《易經(jīng)》卦名及爻辭的注釋。
 ?、?、《文言》則專門對乾、坤二卦作了進一步的解釋。
 ?、?、《系辭》與《彖》、《象》不同,它不是對《易經(jīng)》的卦辭、爻辭的逐項注釋,而是對《易經(jīng)》的整體評說。它是我國古代第一部對《易》的產(chǎn)生、原理、意義、及易卦占法等等方面,全面、系統(tǒng)的說明。它闡發(fā)了許多從《易經(jīng)》本義中看不到的思想,是《易經(jīng)》的哲學綱領(lǐng)。其內(nèi)容博大精深,是學《易》的必讀之篇。
  ⑸、《說掛》是對八卦卦象的具體說明,是研究術(shù)數(shù)的理論基礎(chǔ)之一。
  ⑹、《雜掛》則是將六十四卦,以相反或相錯的形態(tài)、兩兩相對的綜卦和錯卦,從卦形中來看卦與卦之間的聯(lián)系。
  ⑺、《序掛》則講述了六十四卦的排列次序。
《易經(jīng)》的宇宙思維模式:“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是一種宇宙思維模式,它是《易經(jīng)》哲學思想體系中最重要的一個概念,也是我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一個重要概念。
  《易經(jīng)》的最高理想,就是實現(xiàn)“天人合一”的境界。
  《易經(jīng)》中用乾、坤二卦代表天、地,天、地便代表了自然界。在《易經(jīng)》看來,天地間的萬物均“統(tǒng)”之于天,地與天相輔相成,不可缺一。但地畢竟是“順從天”的,所以,天可以代表整個自然界。
  盡管人作為天地之所“生”、只是萬物中的一個自然成員,但人畢竟不同于萬物。因為人有“仁義”之性、有“性命”之理,所以這就決定了人在天地萬物之中,負有一種神圣的使命。
  用《易經(jīng)》的話來說,就是“裁成天地之道,輔相天地之宜”。自然界提供了人類生存所需要的一切,人在獲得自然界所提供的一切生存條件的同時,更要“裁成”、“輔相”自然界完成其生命意義,從而達到人之生命目的。
  《易經(jīng)》的這種“天人合一”的宇宙思維模式,充分注重了從整體的角度去認識世界和把握世界,把人與自然看做是一個互相感應的有機整體。
《易經(jīng)》的總體哲學思想:“陰陽”。
  《系詞》中說:“一陰一陽之謂道?!标庩柺俏覈糯軐W的重要思想之一,也是《易經(jīng)》的總體哲學思想,是《易經(jīng)》內(nèi)涵的核心所在。
  1、《易經(jīng)》卦象的核心:
  《易經(jīng)》的卦象就是建立在陰、陽二爻兩個符號的基礎(chǔ)上的,這兩個符號按照陰陽二氣消長的規(guī)律,經(jīng)過排列組合而成八卦。
  八卦的構(gòu)成和排列,就體現(xiàn)了陰陽互動、對立統(tǒng)一的思想。八卦又經(jīng)過重疊排列組合而成六十四卦,陰陽就是其核心。
  2、事物的兩個方面:
  除了“卦”本義上的一陰一陽,《易經(jīng)》還將“陰陽”當成事物的性質(zhì)及其變化的法則,把許多具體的(自然的和社會的)事物都賦予了“陰陽”的涵義。
 ?、?、從自然現(xiàn)象來看:“天為陽、地為陰,日為陽、月為陰,暑為陽、寒為陰,明為陽、暗為陰,晝?yōu)殛枴⒁篂殛帲薄?br>
 ?、?、從社會現(xiàn)象來看:“男為陽,女為陰,君為陽,民為陰,君子為陽,小人為陰,……”。
  除以上兩個方面的現(xiàn)象外,《易經(jīng)》對自然和社會中共有的現(xiàn)象也以“陰陽”來解釋,并賦予其“陰陽”的涵義。如:剛、柔,健、順,進、退,伸、屈,貴、賤,高、低,等等。
  依上述,《易經(jīng)》認為:無論是社會生活,還是自然現(xiàn)象,都存在著對立面,而這個對立面就是“陰陽”。
《易經(jīng)》的根本精神:“生生之謂易”。
  《系辭》中的“生生之謂易”,是對“易是什么”的最好回答,也是對“易”的根本精神的最透徹的說明。
  1、“易”以“生生”為基本的存在方式。
  “易”就是“生”,而“生生”則是一個連續(xù)不斷的生成過程,沒有一刻停息。它并沒有由一個“主宰者”來創(chuàng)造生命,而是由自然界本身來不斷地生成、不斷地創(chuàng)造。天地本來就是這個樣子,以“生生”為基本的存在方式。
  2、“易”表現(xiàn)著宇宙的生化過程。
  “易”的這個生成過程,表現(xiàn)的就是宇宙的生生化化。
  宇宙是從混沌未分的“太極”發(fā)生出來的,而后有“陰”、“陽”,再由陰陽兩種性質(zhì)分化出“太陰”、“太陽”、“少陰”、“少陽”等四象,四象又分化為八卦。
  八卦的八組符號代表著萬物不同的性質(zhì),據(jù)《說卦》的解釋:“乾,健也;坤,順也;震,動也;巽,入也;坎,陷也;離,麗也;艮,止也;兌,說也?!?br>
  這八種性質(zhì)又可以用“天、地、風、山、水、火、雷、澤”的特征來表示。
  由八卦又分出六十四卦,但并非說到了六十四卦,這個宇宙的生成過程就完結(jié)了,實際上仍然可以展開。所以六十四卦最后兩卦為“既濟”和“未濟”,這說明事物發(fā)展到最后必然有一個終結(jié),但此一終結(jié)卻又是另一新的開始。
《易經(jīng)》的辨證法則:“通變致久”。
  “易,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边@是《系辭》中說的,也是《易經(jīng)》中的一個重要的辨證法則:“通變致久”。
  《易經(jīng)》自古就有“變經(jīng)”的說法,但變與不變卻又是統(tǒng)一聯(lián)系在一起的。
  1、 天道運行的規(guī)律:“唯變所適”。
  《系辭》說:“《易經(jīng)》之為書也,不可遠,道也屢遷,變動不居,周流六虛,上下無常,剛?cè)嵯嘁祝豢蔀榈湟?,唯變所適。”
  事物有變就有常,有常就有變?!兑捉?jīng)》就在這種“變動不居”中、顯示了“恒常通久”的不變法則,又在這種“恒常通久”中、表現(xiàn)了“唯變所適”的可變規(guī)律。這種規(guī)律就是所謂的“天行”,即天道運行的規(guī)律。
  2、事物變化遵循天道運行的規(guī)律。
  古人認為世間萬物都是變化著的,只有天道規(guī)律本身不變,所以事物變化必須遵循天道運行的規(guī)律。
  《易經(jīng)﹒說卦傳》:“是以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兼三才而兩之,故《易》六畫而成卦。分陰分陽,迭用柔剛,故《易》六位而成章?!?br>
  《易經(jīng)》每卦六爻,代表天、地、人三才之道,三才之道又各有陰陽、柔剛、仁義之分。六位的陰陽與六爻的柔剛,也就是“道”的常變,彼此交錯,互相迭用,才構(gòu)成了易卦的根本演變規(guī)律。
  3、所以《易經(jīng)》認為既然世間萬物都是變化著的,只有天道規(guī)律本身不變,那么人就應該效法天道,不違天逆常,順時適變,如此才可以保持長久。
《易經(jīng)》的兩個指導人行為的概念:“時”與“中”。
  在道德修養(yǎng)上,《易經(jīng)》要求人們的行為符合“時”與“中”這兩個概念。這種時中概念是一種很高的生存智慧,它要求人“時行時止”,要求人的行為與天地人萬物的運動變化產(chǎn)生協(xié)動、發(fā)生共振,在順應性的相通相協(xié)的一致性中,順暢地實現(xiàn)人的存在。
  1、“中”指中庸之道:在天地自然之道正中運行,既不太過,又不不及。
  2、“時”指與時勢一致:
  識時之義:察覺時機的來臨,重視來到身邊的機會。
  知時之行:知道時機來臨時,如何抓住機會。
  用時之機:把握、利用來到身邊的機會,不要錯過而后悔。
  待時而動:一旦時機到來,立即作為、行動。
  觀時之變:能夠看到時機的變化,并隨著它的變化對自己的行為做出調(diào)整。
  時行時止:在恰當?shù)臅r機開始,恰當?shù)臅r機停止,在與天地萬物相通相協(xié)中,順暢地實現(xiàn)人的存在。
  《易經(jīng)》的這種主動性適應、創(chuàng)造性順應的“時中”生存智慧,是和那些保守的、奴隸的、閉鎖的、內(nèi)省的、平庸的生存方式的本質(zhì)完全不同的,它構(gòu)成了中國人積極進取和待時而動的品格。
  參考資料:百度詞典、祖行編著《圖解易經(jīng)》。

八卦符號

 ?。ㄒ唬┌素愿柙E
  乾三連,坤六斷,震仰盂,艮覆碗,離中虛,坎中滿,兌上缺,巽下斷。
 ?。ǘ┌素源鷶?shù)
  乾一,兌二,離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
  (三)八卦方位
  乾:西北??玻罕?。艮:東北。震:東。巽:東南。離:南。坤:西南。兌:西。
 ?。ㄋ模┌素晕逍?br>
  乾、兌(金);震、巽(木);坤、艮(土);離(火);坎(水)。
 ?。ㄎ澹┌素陨?br>
  乾、兌(金)生坎(水),坎(水)生震、巽(木),震、巽(木)生離(火),離(火)生坤、艮(土),坤、艮(土)生乾、兌(金)。
  乾、兌(金)克震、巽(木),震、巽(木)克坤、艮(土),坤、艮(土)克坎(水),坎(水)克離(火),離(火)克乾、兌(金)。
  (六)八卦旺衰
  乾、兌旺于秋,衰于冬;震、巽旺于春,衰于夏;
  坤、艮旺于四季,衰于秋;離旺于夏,衰于四季;
  坎旺于冬,衰于春.(四季是指每個季節(jié)的后一個月)

 
六十四卦

  上下經(jīng)卦名次序歌
  乾坤屯蒙需訟師,比小畜兮履泰否。
  同人大有謙豫隨,蠱臨觀兮噬嗑賁。
  剝復無妄大畜頤,大過坎離三十備。
  咸恒遁兮及大壯,晉與明夷家人睽。
  蹇解損益夬姤萃,升困井革鼎震繼。
  艮漸歸妹豐旅巽,兌渙節(jié)兮中孚至。
  小過既濟兼未濟,是為下經(jīng)三十四。
  乾 (乾上.乾下) 元.亨.利.貞.
  《彖》曰:大哉乾元,萬物資始,乃統(tǒng)天。云行雨施,品物流形。大明終始,六位時成,時乘六龍以御天。乾道變化,各正性命。保合大合,乃利貞。首出庶物,萬國咸寧。
  初九.潛龍勿用.
  九二.見龍在田.利見大人.《象》曰:見龍在田,得普施也。
  九三.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象》曰:終日乾乾,反復道也。
  九四.或躍在淵.無咎.《象》曰:或躍在淵,進無咎也。
  九五.飛龍在天.利見大人.《象》曰:飛龍在天,大人造也。
  上九.亢龍有悔.《象》曰:亢龍有悔,盈不可久也。
  用九.見群龍.無首.吉.《象》曰:用九天德,不可為首也。
  《文言》曰:元者,善之長也;亨者,嘉之會也;利者,義之和也;貞者,事之干也。
  (因詞條字數(shù)限制沒有乾卦的象辭跟彖辭!)
  坤 ﹝坤上.坤下﹞ 元亨.利牝馬之貞.君子有攸往.先迷.后得主利.西南得朋.東北喪朋.安貞吉.
  《彖》曰:至哉坤元.萬物資生.乃順承天.坤厚載物.德合無疆.含弘光大.品物咸亨.牝馬地類.行地無疆.柔順利貞.君子攸行.先迷失道.后順得常.西南得朋.乃與類行.東北喪朋.乃終有慶.安貞之吉.應地無疆.
  象曰.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初六.履霜堅冰至.象曰.履霜堅冰.陰始凝也.馴致其道.至堅冰也.
  六二.直方大.不習無不利.象曰.六二之動.直以方也.不習無不利.地道光也.
  六三.含章可貞.或從王事.無成有終.象曰.含章可貞.以時發(fā)也.或從王事.知光大也.
  六四.括囊.無咎無譽.象曰.括囊無咎.慎不害也.
  六五.黃裳元吉.象曰.黃裳元吉.文在中也.
  上六.龍戰(zhàn)于野.其血玄黃.象曰.龍戰(zhàn)于野.其道窮也.
  用六.利永貞.象曰.用六.永貞.以大終也.
  屯 ﹝坎上.震下﹞. 元亨.利貞.勿用有攸往.利建侯.
  《彖》曰:屯.剛?cè)崾冀欢y生.動乎險中.大亨貞.雷雨之動滿盈.天造草昧.宜建侯而不寧.
  《象》曰.云雷屯.君子以經(jīng)綸.
  蒙 ﹝艮上.坎下﹞ 亨.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初筮告.再三瀆.瀆則不告.利貞.
  《彖》曰:蒙.山下有險.險而止蒙.蒙亨.以亨行.時中也.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志應也.初筮告.以剛中也.再三瀆.瀆則不告.瀆蒙也.蒙以養(yǎng)正.圣功也.
  《象》曰:山下出泉.蒙.君子以果行育德.
  需 ﹝坎上.乾下﹞ 有孚.光亨貞吉.利涉大川.
  《彖》曰:需.須也.險在前也.剛健而不陷.其義不困窮矣.需有孚.光亨貞吉.位乎天位.以正中也.利涉大川.往有功也.
  《象》曰:云上于天.需.君子以飲食宴樂.
  訟﹝乾上.坎下﹞. 有孚.窒惕.中吉.終兇.利見大人.不利涉大川.
  《彖》曰:訟.上剛下險.險而?。A.訟有孚窒惕中吉.剛來而得中也.終兇.訟不可成也.利見大人.尚中正也.不利涉大川.入于淵也.
  《象》曰:天與水違行.訟.君子以作事謀始
  師﹝坤上.坎下﹞ 貞.丈人.吉.無咎.
  《彖》曰:師.眾也.貞.正也.能以眾正.可以王矣.剛中而應.行險而順.以此毒天下.而民從之.吉又何咎矣.
  《象》曰:地中有水.師.君子以容民畜眾.
  比﹝坎上.坤下﹞ 吉.原筮.元永貞.無咎.不寧方來.后夫兇.
  《彖》曰.比吉也.比.輔也.下順從也.原筮元永貞無咎.以剛中也.不寧方來.上下應也.后夫兇.其道窮也.
  《象》曰.地上有水.比.先王以建萬國.親諸侯.
  ……
   
  

《易經(jīng)》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易經(jīng)》是中華文化的根,大約在新石器時代就誕生了,是中國進入文明社會的重要標志。它不但是最早的文明典籍,同時也對中國的道教、儒家、中醫(yī)、文字、數(shù)術(shù)、哲學、民俗文化等產(chǎn)生了重要影響。
  《易經(jīng)》是一種人工編碼系統(tǒng)。它由陰陽通碼卦符組成了八卦、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三個不同水平的系統(tǒng)層次,同時配以卦辭和爻辭進行文字說明,有著嚴密、完美的內(nèi)碼數(shù)理結(jié)構(gòu),是目前所知的上古文明中層次最強、結(jié)構(gòu)最嚴密的符號系統(tǒng),也是最早運用系統(tǒng)論的典型?!兑捉?jīng)》系統(tǒng)的開放性和兼容性為后世系統(tǒng)論應用樹立了典范。
  《易經(jīng)》編碼遵循嚴密的相似論、相應論、相關(guān)論、相對論規(guī)律,運用簡單卦符系統(tǒng)對宇宙萬物發(fā)展演化規(guī)律進行摹擬,找到了事物間的抽相關(guān)聯(lián),比之研究具象關(guān)聯(lián)的現(xiàn)代科學可謂是一個全新的領(lǐng)域,其中的奧妙至今仍值得深入研究。
  《易經(jīng)》編碼的陰陽學說及其極變規(guī)律、先后天八卦思想對道家影響深遠,是道家學說的思想根基,被道家崇為“三玄之一”。
  《易經(jīng)》也是儒家中庸之道、仁義禮智信、三綱五常等思想的重要來源,被儒家尊為“群經(jīng)之首”。
  《易經(jīng)》陰陽學說是中醫(yī)陰陽學說的基礎(chǔ)。《易經(jīng)》的實時定位思想、與時偕行等思想對中醫(yī)有著至為重要的影響,一人一方、因病成方的治療原則皆源于此。同時對子午流注、八綱辨證、風寒暑濕燥火六邪等學說的形成都有重要影響。中醫(yī)經(jīng)典著作《黃帝內(nèi)經(jīng)》受《易經(jīng)》的影響很大。東漢時期的《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運用八卦取象的觀念,明確了中醫(yī)用藥原則。張仲景《傷寒論》把陰陽學說和太極含三為一發(fā)展為六經(jīng)學說,創(chuàng)立了六經(jīng)辨證的原則,奠定了臨床醫(yī)學的基礎(chǔ)。
  《易經(jīng)》對軍事理論有直接影響。宋代王應麟在《通鑒答問》中稱:“蓋易之為書,兵法盡備?!薄兑捉?jīng)》64卦,適合戰(zhàn)爭機動戰(zhàn)略的選擇,歷史上著名的軍事家孫臏、吳起、諸葛亮等,都根據(jù)《易經(jīng)》原理排兵布陣。歷史上戚繼光抗倭,在創(chuàng)立陣法時也是參考《易經(jīng)》原理。
  《易經(jīng)》對武術(shù)發(fā)展也有很大啟發(fā)?!兑捉?jīng)》中有“君子以除戎器,戒不虞”的辭,說“君子應整治兵器,以防不測”,對習武健身、防身觀念的形成有直接影響。八卦掌、太極拳等,都來自《易經(jīng)》理論。
  《易經(jīng)》對建筑學的影響主要和“風水”學說緊密相關(guān),古代的城建布局、建筑設(shè)置等都要以《易經(jīng)》理論為指導,四合院就是陰陽平衡、和諧觀念建筑的典型。傳統(tǒng)建筑中的“九梁十八柱”等都是從《易經(jīng)》中獲得靈感,故宮角樓就是這種風格的典型。
  圍棋也是根據(jù)《易經(jīng)》原理演變的游戲,被認為是世界上最復雜的游戲之一,當國際象棋大師被電腦擊敗的今天,計算機在圍棋領(lǐng)域甚至無法達到初學者的水平。此外,《易經(jīng)》在園林、養(yǎng)生、環(huán)保、農(nóng)業(yè)等方面都產(chǎn)生過巨大影響,有的至今仍是重要的參考文獻。《易經(jīng)》編碼獨特的實時定位系統(tǒng)論思想,從根本上打破了現(xiàn)代科學可以“重復”的神話,強調(diào)了事物矛盾的特殊性一面,具有重要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意義。隨著科學的發(fā)展,其深遠意義將日益被證明。
  《易經(jīng)》強調(diào)與時偕行的變易思想,是和諧文化、與時俱進等國學傳統(tǒng)思想的主要來源。
  《易經(jīng)》編碼的序結(jié)構(gòu)思想,是已知最早研究事物序結(jié)構(gòu)的典范,比現(xiàn)在的基因排序早了五千多年。同樣的卦符,由于序結(jié)構(gòu)不同而有《連山》、《歸藏》、《周易》、《邵氏易》之別。
  《易經(jīng)》實時定位的思想,是形成“天人合一”思想的根源,至今對環(huán)保,保健仍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易經(jīng)》編碼的模糊觀念,是后世的模糊數(shù)學的先軀?!兑捉?jīng)》編碼所依據(jù)的四論對中國文字造字、用字的“六書”有著直接影響,象形、會意、指事、形聲、轉(zhuǎn)注、假借都可以在《易經(jīng)》的相似論、相應論、相關(guān)論、相對論中找到依據(jù)。
  《易經(jīng)》回答了諸多哲學、天文、預測等方面問題,是真正的一分為二觀點,比馬克思學說早了幾千年。它注重推理和條件約束,沒有任何宗教色彩,通過象、數(shù)、理的推演,展示了獨特的宇宙觀,回答了物質(zhì)、能量、信息、質(zhì)量轉(zhuǎn)換、辯證法則(主次要矛盾、普遍和特殊)、整體運動變化、人的意志等純哲學命題,具有世界觀和方法論方面的重要意義,獨樹一幟。其辯證觀念是唯物辯證法的先軀?!兑捉?jīng)》預測所利用的偶合律,最早找到偶然性和必然性的完美結(jié)合點,是探討偶然和必然哲學范疇的先聲;其二元世界統(tǒng)一論思想,揭示了我們目前所處的宇宙空間的真象,暗示了二元世界解決一切問題的不二法門。
  《易經(jīng)》中常用的很多詞語至今仍在我們口頭應用,“突如其來”、“夫妻反目”、“謙謙君子”、“虎視眈眈”……等?!皢A”仍是陜西方言中“吃”的代名詞,“與時俱進”典化于《易經(jīng)》的爻辭,“和諧社會”典化于《易經(jīng)》的“和諧律”,清華大學的校訓“自強不息,厚德載物”、海爾企業(yè)文化“日清/日新”、CL的合金文化等都來自《易大傳》。21世紀中國的崛起,正在彰顯中華民族精神的深層結(jié)構(gòu)。
  《易經(jīng)》對中國文化影響的領(lǐng)域非常廣泛,可以說是無處不在。對儒家、道家、中醫(yī)、政治、軍事、文化、民俗影響深廣,是世界上傳承非常完整、綿延不絕、生生息息的文化活化石。

 
易經(jīng)傳承

  在中國文化的領(lǐng)域中,自經(jīng)孔子刪《詩》、《書》,訂《禮》、《樂》之后,由他編著了六經(jīng),贊述《周易》以來,關(guān)于《周易》易學的傳承,在司馬遷的《史記》,班固的《漢書》,以及范曄的《后漢書》中,都記載有孔子以下的易學傳承的系統(tǒng)。但自詔、宋以后,我們所讀的《周易》,關(guān)于《十翼》的排列程序,事實上,大多都是根據(jù)漢末王弼的排列的。他把乾、坤兩卦的文言,拿來放在本卦下面。同時把《系列》的中間次序,有些地方也照他自己的意思來顛倒安排。等于我們現(xiàn)在讀的《大學》一書,那是經(jīng)過宋儒的安排,并非原本的《大學》的次序。現(xiàn)在對于研究《周易》來計,這點應當注意及之。自孔子至戰(zhàn)國末期的易學:孔子授商瞿。商瞿授魯橋庇子庸。子庸授江東臂子弓(其人是荀卿之子)。子弓授燕子家。子家授東武孫虞子乘。子乘授齊田何子莊。此其一。又,孔子歿,子夏也講易學于河西。但受到孔門同學們的駁斥,認為他對于易學的修養(yǎng)不夠,所以子夏以后的傳承,并夫太準確的資料。唯所世留傳有《子夏易傳》一書,真?zhèn)坞y辯,但確具有古代“易學”思想上的價值。此其二。西漢的易學:田何授(東武)王同子中、(洛陽)周王孫、(梁)丁寬、(齊)服生,四人皆著《易傳》數(shù)篇,但后世已散佚。其次,自(東武)王同子中一系,再傳楊何,字元敬。無敬傳京房。房傳梁丘賀。賀傳子臨。臨傳王駿、丁寬一系,又再傳田王孫,王孫傳施,傳張禹,禹傳彭宣。以上都是著名專長易學學者的傳承。至于陰陽、納甲、卦氣等易學,自田何到丁寬之后,又另有一系。主陰陽、卦氣之說的,由王孫孟喜。喜再傳焦贛,字延壽。著有《易林》一書,迥然打破《周易》的蹊徑。又另一京房,承傳焦延壽的易學,著有《京房易傳》一書,開啟象數(shù)易學的陰陽“納甲”之門。東漢與后漢的易學:西漢的易學,到了東漢時期,其間的傳承似乎已經(jīng)散失不備。因此象數(shù)之學與易理的分途,也便由此而形成了。后漢的易學,傳承的系統(tǒng)更不分明。此時的著名易學大家,便有馬融、鄭玄、荀爽、劉表、虞翻、陸績以及魏末的王弼等人。其中以荀爽的易學,曾經(jīng)有后人采集當時的九家易學合成一編的論友誼賽,故在后世研究易學中,經(jīng)常有提到“九家易”或“荀九家”的名詞,就是對此而言。鄭玄的易學,開始是學京房的象數(shù)。后來才舍離京學,專學費直之說,以孔子《易傳》來解說易學。漢末的易學,大概都跟著荀爽、虞翻的腳跟而轉(zhuǎn),愈來愈加沒落,因此才有青年才俊的王弼的起來別走一途,專從老、莊玄學的思想而說《易》了。最為遺憾的,后世的易學,大體上又一直跟著王輔嗣的腳跟在轉(zhuǎn),不能上窮碧落,下極黃泉,直迭羲皇之室。

 
易學精神

  唐、宋以后的易學研究,應該說又建立了另一三易”之說。這個新的“三易”觀念,也是說明秦、漢以后以至現(xiàn)代的易學內(nèi)涵“理、象、數(shù)”的三個要點。如果用現(xiàn)代的觀念來說,“理”便是類似于哲學思想的范圍,它是探討宇宙人生形上、形下的能變、所變與不變之原理。“象”是從現(xiàn)實世界萬有現(xiàn)象中尋求其變化的原則?!皵?shù)”是由現(xiàn)象界中形下的數(shù)理,演繹推詳它的變化過程,由引而知人事與萬物的前因與后果。反之,也可由數(shù)理的歸納方法,了解形而上的原始之本能。再來綜合這三種內(nèi)涵的意義,便可知“《易》理”之學,是屬于哲學性的?!跋蟆?、“數(shù)”之學,是屬于科學性的。總而言之,完整的易學,它必須要由“象”、“數(shù)”科學的基礎(chǔ)而到達哲學的最高境界。它并非屬于純粹的思想哲學,只憑心、意識的思惟觀念,便來類比推斷一切事物的。宇宙萬象,變化莫測。人生際遇,動止紛紜。綜羅易學“理、象、數(shù)”的明辯。《禮記·五經(jīng)解》中,提到易學的宗旨,便說:“潔靜精微,《易》之教也?!彼^“潔靜”的內(nèi)涵,同時具有科學性周密明辯的作用。但在明辯理性之間,倘使不從沉潛靜定的涵養(yǎng)而進入易學的境界,稍一走向偏鋒,便會流入歧途,自落魔障。故《經(jīng)解》中,又說到易學的偏失,很可能會“使人也賊”。他獨辟蹊徑的研究出:“由乾、坤兩卦開始,錯綜重疊,旁通漫衍,初從八卦而演變?yōu)榱呢?。循此再加演繹,層層推廣,便多至無數(shù),大至無窮,盡“精微”之至。如果歸納卦爻內(nèi)在的交互作用,便可了解六十四卦的內(nèi)容,只有專長、坤、復、睽、家人、歸妹、漸、姤、、解、蹇、頤、大過、未濟、既濟等十六卦象,在六十四卦的內(nèi)在交互中這十六卦象,每卦都出現(xiàn)四次。再由此十六卦而求其內(nèi)在交互的作用,便只有乾、坤、既、濟、未濟四卦,每卦各出現(xiàn)十六次。復由此類推,就可了知在此天地之間,除了乾、坤、坎、離代表陰陽的無本功能以外,凡宇宙以外的特理或人事,無論如何千變?nèi)f化,它的吉兇觀念價值的構(gòu)成,唯有“既濟、未濟”兩個對待的現(xiàn)象而已。由此而精思入神,便可了解一晝未分以前,陰陽未動之初的至善真如之境界,可以完全體認大《易》“潔靜精微”的精神,就能把握到自得其圜的妙用了?!?/div>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wǎng)絡存儲空間,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nèi)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zhuǎn)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