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再讀花蕊夫人的這首《述亡國詩》,我讀出了詩里的一些異味——與其說這是對前夫孟昶投降主義的嘲諷,不如說這是對新主子趙匡胤的討好和獻媚。
君王城上豎降旗,妾在深宮哪得知。 十四萬人齊解甲,更無一人是男兒!
喜歡文學的人,肯定對這首詩不陌生——這是五代后蜀國皇帝孟昶的寵妃花蕊夫人做的《口占答宋太祖述亡國詩》。在文史軼聞里,花蕊夫人和卓文君、薛濤、黃娥一起,被稱為“蜀中四大才女”。 花蕊夫人是四川青城人,本姓徐,被孟昶納入后宮后,封為貴妃。她曾經(jīng)模仿唐朝詩人王建的風格,作宮詞百余首。很多學者都認為,花蕊夫人和其他三位才女不同的是,她具有讓無數(shù)男兒汗顏的巾幗英雄的氣概,她的《述亡國詩》是“一旦歸為臣虜”后的悲壯吶喊,表現(xiàn)出女詩人對亡國的無可奈何,以及對投降者的鄙視。 《述亡國詩》的歷史背景是:公元964年農(nóng)歷十一月初,趙匡胤發(fā)兵5萬,分兩路進攻后蜀,經(jīng)過兩個月的激戰(zhàn),宋軍兵臨成都,準備與后蜀軍隊進行最后一場惡戰(zhàn)。令趙匡胤沒想到的是,后蜀皇帝孟昶沒做一兵一卒的抵抗,舉城投降。投降后的孟昶被帶至東京汴梁,封為秦國公,趙匡胤才得以見到聞名遐邇的花蕊夫人,命其口占一絕。于是,便有了這首著名的《述亡國詩》。 最近,偶然讀到宋人筆記《能改齋漫錄》,上有記錄:“前蜀王衍降后唐,王(衍)承旨作詩云”:
蜀朝昏主出降時,銜璧牽羊倒系旗。 二十萬人齊拱手,更無一個是男兒。
也就是說,這首詩是前蜀國國君王衍投降后唐的時候,奉旨作的。 這時,我才知道,花蕊夫人這首膾炙人口的“口占一絕”,原來不是原創(chuàng),而是在前朝投降君王王衍“口占一絕”基礎上的“再加工”(我真不好意思說她是抄襲來的)。 趙匡胤是武夫出身,估計沒讀過多少“現(xiàn)代詩”,所以對“出口成詩”、姿色傾城的花蕊夫人贊許有加、愛慕有加。據(jù)史書記載,后來,才貌雙全的花蕊夫人在半推半就中成了趙匡胤寵愛的女人,不久又被封為貴妃。趙匡胤每日退朝,必到花蕊夫人那里飲酒聽曲;每有大型宴飲,趙匡胤都叫她賦詩填詞助興。 所以,再讀花蕊夫人的這首《述亡國詩》,我讀出了詩里的一些異味——與其說這是對前夫孟昶投降主義的嘲諷,不如說這是對新主子趙匡胤的討好和獻媚。花蕊夫人似乎在說:當大王的正義之師兵臨城下的時候,當我的丈夫孟昶在城頭豎起白旗投降的時候,我一個在深宮里的婦道人家怎么能知道啊;我要是十四萬將士中的一員,我肯定不會像他們那樣沒有男子漢的骨氣! 孟昶是一個深諳風花雪月的享樂皇帝,中國的第一幅對聯(lián)“新年納余慶,嘉節(jié)號長春”,就是他撰寫的,如果有“十大著名亡國昏君”排行榜,他和三國時孫皓、隋煬帝楊廣、南朝后主陳叔寶一起,完全可以躋身于前四甲。 花蕊夫人在《述亡國詩》里,似乎還有潛臺詞:常言道,每個亡國之君的后面,都有一個紅顏禍水,但是,后蜀的滅亡,與我這個手無縛雞之力的婦道人家無關! 也許,“君王城上豎降旗”的時候,花蕊夫人真的不知道;但是,孟昶平時花天酒地,夜以繼日的笙歌燕舞,花蕊夫人能說自己不不知情嗎? 歐陽修編纂的《新五代史》有如下的記載: ——孟昶對佳肴美饌食之無味,花蕊夫人為了討好他,別出心裁,用洗凈的白羊頭,以紅曲煮之,緊緊卷起,將石鎮(zhèn)壓,以酒淹之,使酒味入骨,然后切如紙薄,吃起來風味無窮,號稱“緋羊首”,又名“酒骨糟”…… ——花蕊夫人最愛牡丹花與紅梔子花,孟昶不惜金錢,到處收集牡丹花種,栽植在內(nèi)宮花圃。當春暖花開時,孟昶與花蕊夫人,日夜在花下吟詩做賦、飲酒彈琴…… ——花蕊夫人又喜愛芙蓉,孟昶又是勞民傷財,下令舉城盡種芙蓉。秋天芙蓉盛開,沿城四十里遠近,開得疊錦堆霞,一眼望去,好似紅云一般…… 因此,花蕊夫人不僅是孟昶縱身聲色犬馬、酒池肉林的積極參與者,還有推波助瀾的嫌疑! 關于“不發(fā)一槍一彈”舉國投降的孟昶,從黎民百姓免遭生靈涂炭的角度考慮,我倒覺得昏聵的他是識時務者。據(jù)《新五代史》記載,當趙匡胤的宋軍兵臨城下,形成圍城之際,大臣們勸孟昶“聚兵堅守”,孟昶清醒而又不無傷感地說:“吾與先君以溫衣美食養(yǎng)士四十年,一旦臨敵,不能為吾東向放一箭,雖欲堅壁,誰與吾守者邪!” 孟昶知道自己真的是“孤家寡人”了,所以他選擇了“和平解放成都”,避免了無辜百姓的傷亡,避免了“人民群眾”財產(chǎn)的重大損失。 如果花蕊夫人真的不能原諒“十四萬人齊解甲”,真的憤慨“更無一人是男兒”,真的對亡國感到無可奈何,真的對投降者充滿著鄙視,她就不會在日后委身于趙匡胤,心甘情愿地做了他的玩偶——從封建道德觀來說,如果你想嘲笑“十四萬人齊解甲,更無一人是男兒”,你最起碼自己應該要做到“貞女烈婦”,與故國共存亡! 但是,成為寵妃的花蕊夫人最終沒能擺脫紅顏薄命、紅顏禍水、紅顏誤國的魔咒:在一次皇家御苑舉行的狩獵活動中,趙匡胤的弟弟趙光義(后來的宋太宗)制造了一起“獵槍走火”事件,在眾目睽睽之下,一箭“誤射”與趙匡胤形影不離的花蕊夫人…… 由于趙匡胤不是將皇位傳給兒子趙德芳,而是傳給了弟弟趙光義,所以,關于趙匡胤的暴死,史學上有“燭影斧聲”的千古謎案。 因為有“燭影斧聲”謎案鋪墊,關于花蕊夫人之死,在后世小說家的演義里,就變成了有關爭風吃醋的“感情戲”了:趙光義早就對傾國傾城的花蕊夫人垂涎三尺。在趙匡胤病重期間,他乘機進宮調(diào)戲,被驚醒的趙匡胤發(fā)現(xiàn)。于是,趙匡胤大怒,在昏暗的燭光下,拿起玉斧砍向趙光義。因力不從心,趙匡胤最終和花蕊夫人一起,做了趙光義斧下屈死之鬼…… 按照這樣的邏輯,我們似乎更可以把花蕊夫人的故事演義為:為了搶奪皇位,趙光義伺機謀害趙匡胤。巾幗英雄花蕊夫人,為了保護自己心愛的男人,以羸弱的身軀,擋住了射向趙匡胤的箭…… 趙光義因垂涎小周后姿色而毒殺李煜的故事,就是這樣演義出來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