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视频在线网站,日韩视频精品在线,中文字幕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在线播放精品,1024你懂我懂的旧版人,欧美日韩一级黄色片,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视频

分享

古詩十九首賞析(2)

 到處玩玩 2009-10-30
2007-05-23 17:51

              之八
                       
                        冉冉狐生竹,結(jié)根泰山阿。
                        與君為新婚,兔絲附女蘿。
                        兔絲生有時,夫婦會有宜。
                        千里遠(yuǎn)結(jié)婚,悠悠隔山陂。
                        思君令人老,軒車來何遲!
                        傷彼蕙蘭花,含英揚(yáng)光輝。
                        過時而不采,將隨秋草萎。
                        君亮執(zhí)高節(jié),賤妾亦何為!
                        之九
                       
                        庭中有奇樹,綠葉發(fā)華滋。
                        攀條折其榮,將以遺所思。
                        馨香盈懷袖,路遠(yuǎn)莫致之。
                        此物何足貴,但感別經(jīng)時。

            之十二
                       
                        東城高且長,逶迤自相屬。
                        回風(fēng)動地起,秋草萋已綠。
                        四時更變化,歲暮一何速!
                        晨風(fēng)懷苦心,蟋蟀傷局促。
                        蕩滌放情志,何為自結(jié)束!
                        燕趙多佳人,美者顏如玉。
                        被服羅裳衣,當(dāng)戶理清曲。
                        音響一何悲!弦急知柱促。
                        馳情整巾帶,沉吟聊躑躅。
                        思為雙飛燕,銜泥巢君屋。

   
   
          這詩寫一個婦女對遠(yuǎn)行的丈夫的深切懷念之情。全詩八句,可分作兩個層次。
前四句詩描繪了這樣一幅圖景:在春天的庭院里,有一株嘉美的樹,在滿樹綠葉的
襯托下,開出了茂密的花朵,顯得格外生氣勃勃。春意盎然。女主人攀著枝條,折
下了最好看的一樹花,要把它贈送給日夜思念的親人。
       古詩中寫女子的相思之情,常常從季節(jié)的轉(zhuǎn)換來發(fā)端。因?yàn)楣糯邮艿椒饨?br/>禮教的嚴(yán)重束縛,生活的圈子很狹小,不像許多男子那樣,環(huán)境的變遷,旅途的艱
辛,都可能引起感情的波瀾;這些婦女被鎖在閨門之內(nèi),周圍的一切永遠(yuǎn)是那樣沉
悶而缺少變化,使人感到麻木。唯有氣候的變化,季節(jié)的轉(zhuǎn)換,是她們最敏感的,
因?yàn)檫@標(biāo)志著她們寶貴的青春正在不斷地逝去,而懷念遠(yuǎn)方親人的綿綿思緒,卻仍
然沒有盡頭?!巴ブ杏衅鏄?,綠葉發(fā)華滋。攀條折其榮,將以遺所思?!边@兩句詩
寫得很樸素,其中展現(xiàn)的正是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常??梢砸姷降囊环N場面。但是把
這種場面和思婦懷遠(yuǎn)的特定主題相結(jié)合,卻形成了一種深沉含蘊(yùn)的意境,引起讀者
許多聯(lián)想:這位婦女在孤獨(dú)中思念丈夫,已經(jīng)有了很久的日子吧?也許,在整個寒
冬,她每天都在等待春天的來臨,因?yàn)槟浅錆M生機(jī)的春光,總會給人們帶來歡樂和
希望。那時候,日夜思念的人兒或許就會回來,春日融融,他們將重新團(tuán)聚在花樹
之下,執(zhí)手相望,傾訴衷腸。可是,如今眼前已經(jīng)枝葉扶疏,繁花滿樹了,而站在
樹下的她仍然只是孤零零的一個,怎不教人感到無限惆悵呢?再說,如果她只是偶
爾地見了這棵樹,或許會頓然引起一番驚訝和感慨:時光過得真快,轉(zhuǎn)眼又是一年
了!然而這樹就生在她的庭院里,她是眼看著葉兒一片片地長,從鵝黃到翠綠,漸
漸地鋪滿了樹冠;她是眼見著花兒一朵朵地開,星星點(diǎn)點(diǎn)漸漸地就變成了絢爛的一
片。她心里的煩惱也跟著一分一分地堆積起來,這種與日聚增的痛苦,不是更令人
難以忍受嗎?此時此刻,她自然會情不自禁地折下一枝花來,想把它贈送給遠(yuǎn)方的
親人。因?yàn)檫@花凝聚著她的哀怨和希望,寄托著她深深的愛情。也許,她指待這花
兒能夠帶走一部分相思的苦楚,使那思潮起伏的心能夠得到暫時的平靜;也許,她
希望這故園親人手中的花枝,能夠打動遠(yuǎn)方游子的心,催促他早日歸來。總之,我
們在這簡短的四句詩中,不是可以體會到許多詩人沒有寫明的內(nèi)容嗎?
        自第五句發(fā)生轉(zhuǎn)折,進(jìn)入第二個層次?!败跋阌瘧研洹保钦f花的香氣染滿了
婦人的衣襟和衣袖。這句緊承上面“攀條折其榮,將以遺所思”兩句,同時描繪出
花的珍貴和人物的神情。這花是“奇樹”的花,它的香氣特別濃郁芬芳,不同于一
般的雜花野卉,可見用它來表達(dá)純潔的愛情,寄托深切的思念,是再合適不過了。
至于人物的神情,詩人雖沒有明寫,但一個“盈”字,卻暗示我們:主人公手執(zhí)花
枝,站立了很久。本來,她“攀條折其榮”,是因?yàn)樗季w久積,情不自禁;可待到
折下花來,才猛然想到:天遙地遠(yuǎn),這花無論如何也不可能送到親人的手中。古時
交通不便,通信都很困難,何況這是一枝容易凋零的鮮花呢?此時的她,只是癡癡
地手執(zhí)著花兒,久久地站在樹下,聽任香氣充滿懷袖而無可奈何。她似乎忘記了時
間,也忘記了周圍的一切,對著花深深地沉入冥想之中?!败跋阌瘧研?,路遠(yuǎn)莫致
之”,這簡簡單單的十個字,給我們描繪了一幅多么清晰生動的畫面啊。我們還可
以進(jìn)一步想象:這位婦女正在想些什么呢?她是否在回憶往日的幸福?因?yàn)檫@奇樹
生在他們的庭院之中,往日夫妻雙雙或許曾在花樹下,消磨過許許多多歡樂的時光
。在那葉茂花盛的時候,她所愛的人兒,是不是曾經(jīng)把那美麗的花朵插在她鬢發(fā)之
間呢?而如今,她時時思念的丈夫正在哪兒?可曾遭遇到什么?她自己所感受的痛
苦,遠(yuǎn)方的人兒也同樣感受到了嗎?……不管她想到了什么,有一點(diǎn)她總是不能擺
脫的,那就是對青春年華在寂寞孤苦之中流逝的無比惋惜。古代婦女的生活,本來
就那么狹窄單調(diào),唯有真誠的愛情,能夠給她們帶來一點(diǎn)人生的樂趣。當(dāng)這點(diǎn)樂趣
也不能保有的時候,生活是多么暗淡無光啊!花開花落,寶貴的青春又能經(jīng)得住幾
番風(fēng)雨呢?現(xiàn)在,我們再回顧這首詩對于庭中奇樹的描寫,就可以明明白白地看到
,詩人始終暗用比興的手法,以花來襯托人物,寫出人物的內(nèi)心世界。一方面,花
事的興盛,顯示了人物的孤獨(dú)和痛苦;另一方面,還隱藏著更深的一層意思,那就
是:花事雖盛,可是風(fēng)吹雨打,很快就會敗落,那不正是主人公一生遭遇的象征嗎
?在《古詩十九首》的另一篇《冉冉孤竹生》里面,有這樣一段話:“傷彼蕙蘭花
,含英揚(yáng)光輝;過時而不采,將隨秋草萎?!庇棉ヌm花一到秋天便凋謝了,比喻女
主人公的青春不長,紅顏易老。這是我國古詩中常用的一種比喻。但是在《庭中有
奇樹》這一篇中,這一層意思卻并不明白說出,而留給讀者去細(xì)細(xì)地體會了。
       詩的最后兩句:“此物何足貢,但感別經(jīng)時?!保笠馐钦f:“這花有什么稀
罕呢?只是因?yàn)閯e離太久,想借著花兒表達(dá)懷念之情罷了?!边@是主人公無可奈何
、自我寬慰的話,同時也點(diǎn)明了全詩的主題。從前面六句來看,詩人對于花的珍奇
美麗,本來是極力贊揚(yáng)的??墒菍懙竭@里,突然又說“此物何足貢”,未免使人有
點(diǎn)驚疑。其實(shí),對花落下先抑的一筆,正是為了后揚(yáng)“但感別經(jīng)時”這一相思懷念
的主題。無論說花的可貴還是不足稀奇,都是為了表達(dá)同樣的思想感情。但這一抑
一揚(yáng),詩的感情增強(qiáng)了,最后結(jié)句也顯得格外突出。詩寫到這里,算結(jié)束了。然而
題外之意,仍然耐人尋味:主人公折花,原是為了解脫相思的痛苦,從中得到一點(diǎn)
慰藉;而偏偏所思在天涯,花兒無法寄達(dá),平白又添了一層苦惱;相思懷念更加無
法解脫。
(孫明)
            之十
                       
                        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
                        纖纖擢素手,札札弄機(jī)杼。
                        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漢清且淺,相去復(fù)幾許。
                        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
                        牽牛和織女本是兩個星宿的名稱。牽牛星即"河鼓二",在銀河?xùn)|??椗怯?br/>稱"天孫",在銀河西,與牽牛相對。在中國關(guān)天牽牛和織女的民間故事起源很早
。《詩·小雅·大東》已經(jīng)寫到了牽牛和織女,但還只是作為兩顆星來寫的?!洞?br/>秋元命苞》和《淮南子·ㄈ真》開始說織女是神女。而在曹丕的《燕歌行》,曹植
的《洛神賦》和《九詠》里,牽牛和織女已成為夫婦了。曹植《九詠》曰:"牽牛
為夫,織女為婦??椗疇颗V歉魈幒庸闹?,七月七日乃得一會。"這是當(dāng)時最
明確的記載?!豆旁娛攀住分械倪@首《迢迢牽牛星》寫牽牛織女夫婦的離隔,它
的時代在東漢后期,略早于曹丕和曹植。將這首詩和曹氏兄弟的作品加以對照,可
以看出,在東漢末年到魏這段時間里,牽牛和織女的故事大概已經(jīng)定型了。
     此詩寫天上一對夫婦牽牛和織女,視點(diǎn)卻在地上,是以第三者的眼睛觀察他們
夫婦的離別之苦。開關(guān)兩句分別從兩處落筆,言牽牛曰"迢迢",狀織女曰"皎皎
"。迢迢、皎皎互文見義,不可執(zhí)著。牽牛何嘗不皎皎,織女又何嘗不迢迢呢?他
們都是那樣的遙遠(yuǎn),又是那樣的明亮。但以迢迢屬之牽牛,則很容易讓人聯(lián)想到遠(yuǎn)
在他鄉(xiāng)的游子,而以皎皎屬之織女,則很容易讓人聯(lián)想到女性的美。如此說來,似
乎又不能互換了。如果因?yàn)槭腔ノ?,而改?quot;皎皎牽牛星,迢迢河漢女",其意趣
就減去了一半。詩歌語言的微妙于此可見一斑。稱織女為"河漢女"是為了湊成三
個音節(jié),而又避免用"織女星"在三字。上句已用了"牽牛星",下句再說"織女
星",既不押韻,又顯得單調(diào)。"河漢女"就活脫多了。"河漢女"的意思是銀河邊
上的那個女子,這說法更容易讓人聯(lián)想到一個真實(shí)的女人,而忽略了她本是一顆星。
不知作者寫詩時是否有這番苦心,反正寫法不同,藝術(shù)效果亦迥異??傊?,"迢迢
牽牛星,皎皎河漢女"這十個字的安排,可以說是最巧妙的安排而又具有最渾成的
效果。
     以下四句專就織女這一方面來寫,說她雖然整天在織,卻織不成匹,因?yàn)樗?br/>賓牛悲傷不已。"纖纖擢素手"意謂擢纖纖之素手,為了和下句"札札弄機(jī)杼"對
仗,而改變了句子的結(jié)構(gòu)。"擢"者,引也,抽也,接近伸出的意思。"札札"是
機(jī)杼之聲。"杼"是織布機(jī)上的梭子。詩人在這里用了一個"弄"字?!对娊?jīng)·小
雅·斯干》:"乃生女子,載弄之瓦(紡 )。"這弄字是玩、戲的意思??椗?br/>雖然伸出素手,但無心于機(jī)織,只是撫弄著機(jī)杼,泣涕如雨水一樣滴下來。"終日
不成章"化用《詩經(jīng)·大東》語意:" 彼織女,終日七襄。雖則七襄,不成報章
。"
     最后四句是詩人的慨嘆:"河漢清且淺,相去復(fù)幾許?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
語。"那阻隔了牽牛和織女的銀河既清且淺,牽牛與織女相去也并不遠(yuǎn),雖只一水
之隔卻相視而不得語也。"盈盈"或解釋為形容水之清淺,恐不確。"盈盈"不是
形容水,字和下句的"脈脈"都是形容織女?!段倪x》六臣注:"盈盈,端麗貌。
"是確切的。人多以為"盈盈"既置于"一水"之前,必是形容水的。但盈的本意
是滿溢,如果是形容水,那么也應(yīng)該是形容水的充盈,而不是形容水的清淺。把盈
盈解釋為清淺是受了上文"河水清且淺"的影響,并不是盈盈的本意?!段倪x》中
出現(xiàn)"盈盈"除了這首詩外,還有"盈盈樓上女,皎皎當(dāng)窗牖"。亦見于《古詩十
九首》。李善注:"《廣雅》曰:'贏,容也。'盈與贏同,古字通。"這是形容
女子儀態(tài)之美好,所以五臣注引申為"端麗"。又漢樂府《陌上?!罚?quot;盈盈公府
步,冉冉府中趨。"也是形容人的儀態(tài)??椗缺环Q為河漢女,則其儀容之美好亦
映現(xiàn)于河漢之間,這就是"盈盈一水間"的意思。"脈脈",李善注:《爾雅》曰
'脈,相視也。'郭璞曰:'脈脈謂相視貌也。'""脈脈不得語"是說河漢雖然
清淺,但織女與牽牛只能脈脈相視而不得語。
     這首詩一共十六句,其中六句都用了疊間詞,即"迢迢"、皎皎、"纖纖"、
"盈盈"、"脈脈"。這些疊音詞使這首詩質(zhì)樸、清麗,情趣盎然。特別是后兩句
,一個飽含離愁的少婦形象若現(xiàn)于紙上,意蘊(yùn)深沉風(fēng)格渾成,是極難得的佳句。
(袁行霈)
    之十一
                       
                        回車駕言邁,悠悠涉長道。
                        四顧何茫茫,東風(fēng)搖百草。
                        所遇無故物,焉得不速老。
                        盛衰各有時,立身苦不早。
                        人生非金石,豈能長壽考?
                        奄忽隨物化,榮名以為寶。
                           
此詩含義為何,佳處為何,要理解正確,關(guān)鍵在于對篇末“榮名”二字的解詁。

  古今注本于榮名有二解。一說榮名即美名,又一說則謂榮名為榮祿和聲名。由前說, 結(jié)二句之意為人生易盡,還是珍惜聲名為要;由后說,則其意變?yōu)椋喝松喽?,?如早取榮祿聲名,及時行樂顯身。二說之境界高下,頗有不同。今按榮名一詞,古 籍屢見。如《戰(zhàn)國策·齊策》:“且吾聞效小節(jié)者不能行大威,惡小恥者不能立榮 名?!薄痘茨献印ば迍?wù)訓(xùn)》:“死有遺業(yè),生有榮名。”其均為令譽(yù)美名之義甚明。      疑義既釋,則詩意及結(jié)構(gòu)自明。詩以景物起興,抒人生感喟。回車遠(yuǎn)行,長路 漫漫,回望但見曠野茫茫,陣陣東風(fēng)吹動百草。這情景,使行旅無已,不知稅駕何 處的詩人思緒萬千,故以下作句,二句一層,反復(fù)剴陳而轉(zhuǎn)轉(zhuǎn)入深?!八觥倍?由景入情,是一篇樞紐。因見百草凄凄,遂感冬去春來,往歲的“故物”已觸目盡 非,那么新年的自和,又怎能不匆匆向老呢?這是第一層感觸。人生固已如同草木, 那么一生又應(yīng)該如何度過呢?“盛衰各有時,立身苦不早?!薄傲⑸怼保瑧?yīng)上句 “盛衰”觀之,其義甚廣,當(dāng)指生計(jì)、名位、道德、事業(yè),一切卓然自立的憑借而 言。詩人說,在短促的人生途中,應(yīng)不失時機(jī)地產(chǎn)身顯榮。這是詩人的進(jìn)一層思考。 但是轉(zhuǎn)而又想:“人和非金石,豈能長壽考”,即使及早立身,也不能如金石之永 固,立身云云,不也屬虛妄?這是詩人的第三層想頭。那么什么才是起初的呢?只 有榮名--令譽(yù)美名,當(dāng)人的身軀歸化于自然之時,如果能留下一點(diǎn)美名為人們所 懷念,那末也許就不虛此生了吧。終于詩人從反復(fù)的思考中,得出了這一條參悟。  

  當(dāng)漢末社會的風(fēng)風(fēng)雨雨,將下層的士子們恣意播弄時,他們都不約而同地對生命的 真諦進(jìn)行思索。有的高唱“何不策高足,先據(jù)要路津,無為守貧賤,轗軻常苦辛” (《古詩十九首·今日良宴會》),表現(xiàn)出爭競?cè)耸赖膴^亢;有的則低吟“服食求 神仙,多為民誤。不如飲美酒,被服紈與素”(同上《驅(qū)車上東門》),顯示為及 時行樂的頹唐。而這位愿以榮名為寶的詩人,則發(fā)而為潔身自好的操修。雖然他同 樣擺脫不了為生命之謎而苦惱的世紀(jì)性的煩愁,然而相比之下,其思致要深刻一些, 格調(diào)也似乎更高一點(diǎn)。

     顯然,這是一乎哲理性的雜詩,但讀來卻非但不覺枯索,反感到富于情韻。這 一方面固然因?yàn)樗乃妓髑薪?,自然可親,與后來玄言詩之過度抽象異趣,由 四個層次的思索中,能感到詩人由抑而揚(yáng),由揚(yáng)又以抑,再抑而再揚(yáng)的感情節(jié)奏變 化。另一方面,也許更重要的是,這位詩人已開始自覺不自覺地接觸到了詩歌之境 主于美的道理,在景物的營構(gòu),情景的交融上,達(dá)到了前人所未有的新境地。詩的 前四句,歷來為人們稱道,不妨以之與《詩經(jīng)》中相近的寫法作一比較。彼黍離離,彼稷之苗。行邁靡靡,中心搖搖。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悠悠蒼天,此何人哉!

     這首《黍離》是《詩經(jīng)》的名篇。如果不囿于先儒附會的周大夫宗國之思的教化說,不難看出亦為行人所作。以本詩與之相比,雖然由景物起興而抒內(nèi)心憂苦的 機(jī)杼略近,但構(gòu)景狀情的筆法則有異?!妒螂x》三用疊詞“離離”、“靡靡”、“ 搖搖”,以自然的音聲來傳達(dá)情思,加強(qiáng)氣氛,是《詩經(jīng)》作為上古詩歌的典型的 樸素而有效的手法。而本詩則顯得較多匠心的營造?!盎剀囻{言邁,悠悠涉長道。 四顧何茫茫,東風(fēng)搖百草?!薄斑~”、“悠悠”、“茫?!薄ⅰ皳u”,疊詞與單字 交疊使用,同樣渲染了蒼茫凄清的氣氛,然而不但音聲歷落,且由一點(diǎn)--“車”, 衍為一線--“長道”,更衍為整個的面--“四顧”曠野。然后再由蒼茫曠遠(yuǎn)之 景中落到一物“草”上,一個“搖”字,不僅生動地狀現(xiàn)了風(fēng)動百草之形,且傳達(dá) 了風(fēng)中春草之神,而細(xì)味之,更蘊(yùn)含了詩人那思神搖曳的心態(tài)。比起《黍離》之“ 中心搖搖”來,本詩之“搖”字已頗具鍛煉之功,無怪乎前人評論這個搖字為“初 見崢嶸”。這種構(gòu)景與煉字的進(jìn)展與前折“所遇”二句的布局上的樞紐作用,已微 逗文人詩的特征。唐皎然《詩式·十九首》云:“《十九首》辭精義炳,婉而成章, 始見作用之功。”(作用即藝術(shù)構(gòu)思),可稱慧眼別具;而本詩,對于我們理解皎 然這一詩史論析,正是一個好例。

     皎然所說“初見作用之功”很有意思,這又指出了《古詩十九首》之藝術(shù)構(gòu)思 尚屬于草創(chuàng)階段。本詩前四句的景象營構(gòu)與鍛煉,其實(shí)仍與《黍離》較近,而與后 來六朝唐代詩人比較起來,顯然是要簡單得多,也自然得多。如陸云《答張博士然》: “行邁越長川,飄搖冒風(fēng)塵。通波激枉渚,悲風(fēng)薄丘榛?!睓C(jī)杼亦近,但刻煉更甚,而流暢不若。如果說《十首詩》是“秀才說家常話”(謝榛《四溟詩話》),那末陸云則顯為秀才本色了。由《黍離》到本詩,再到陸云上詩,可以明顯看出中國古典詩歌的演進(jìn)足跡,而本詩適為中介。所以陸士雍《古詩鏡·總論》說“《十九首》謂之《風(fēng)》馀,謂之詩母”。

     對于人生目的意義之初步的朦朧的哲理思考,對于詩歌之文學(xué)本質(zhì)的初步的朧 的覺醒。這兩個“初步”,也許就是本詩乃至《古詩十九首》整組詩歌,那永久的 藝術(shù)魅力之所在。

            之十二
                       
                        東城高且長,逶迤自相屬。
                        回風(fēng)動地起,秋草萋已綠。
                        四時更變化,歲暮一何速!
                        晨風(fēng)懷苦心,蟋蟀傷局促。
                        蕩滌放情志,何為自結(jié)束!
                        燕趙多佳人,美者顏如玉。
                        被服羅裳衣,當(dāng)戶理清曲。
                        音響一何悲!弦急知柱促。
                        馳情整巾帶,沉吟聊躑躅。
                        思為雙飛燕,銜泥巢君屋。
處在苦悶的時代,而又悟到了“人生非金石,豈能長壽考”的生命哲理,其苦
悶就尤其深切。苦悶而無法擺脫,便往往轉(zhuǎn)向它的對立一極--蕩情行樂。本詩所
抒寫的,就正是這種由苦悶所觸發(fā)的滔蕩之思。
     詩人大約是獨(dú)自一人,徘徊在洛陽的東城門外。高高的城墻,從眼前“逶迤”
(綿長貌)而去,在鱗次櫛比的樓宇、房舍外繞過一圈,又回到原處、自相連接
--這景象不正如周而復(fù)始的苦悶生活一樣,單調(diào)而又乏味么?四野茫茫,轉(zhuǎn)眼又
有“初淅瀝以蕭颯,忽奔騰而砰湃”的秋風(fēng),在大地上激蕩而起,使往昔蔥綠的草
野,霎時變得凄凄蒼蒼。這開篇四句,顯然不僅描述著詩人目擊的景象,其中還隱
隱透露著詩人內(nèi)心的痛苦騷動。生活竟如此重復(fù)、單調(diào)變化的只有匆匆逝去的無情
時光。想到人的生命,就如這風(fēng)中的綠草一般,繁茂的春夏一過,便又步入凄凄的
衰秋,詩人能不驚心而呼:“四時更變化,歲暮一何速”!眼前的凄凄秋景,正這
樣引發(fā)出詩人對時光速逝的震竦之感。在悵然扔失意的心境中,就是聽那天地間的
鳥囀蟲鳴,似乎也多一重苦悶難伸的韻調(diào):“晨風(fēng)懷苦心,蟋蟀傷局促。”“晨風(fēng)
”即“ 鳥”,“局促”有緊迫、窘困之意。 鳥在風(fēng)中苦澀地啼叫,蟋蟀也因寒
秋降臨、生命窘急而傷心哀鳴。不但是人生,自然界的一切生命,不都受到了時光
流駛的遲暮之悲?這一切似乎都從相反方面,加強(qiáng)著詩人對人生的一種思索和意念
:與其處處自我約束,等到遲暮之際再悲鳴哀嘆,何不早些滌除煩憂、放開情懷,
去尋求生活的樂趣呢--這就是突發(fā)于詩中的浩然問嘆:“蕩滌放情志,何為自結(jié)
束”?
     以上為全詩之第一節(jié)。讀者可以看到,在此節(jié)中盤旋往復(fù)的,其實(shí)只有一個意
念,即“蕩滌放情”之思。這種思緒,原本來自于詩人自身生活中的苦悶,與所見
景象并無關(guān)涉。但詩人卻將它移之于外物,從衰颯悲涼的秋景中寫來。便令人感到
,從“高且長”的東城,到凄凄變衰的秋草,以至于 鳥、蟋蟀,似乎都成了苦悶
人生的某種象征,似乎都在用同一個聲調(diào)哀嘆:“何為自結(jié)束”、“何為自結(jié)束”
!這就是審美心理上的“移情”效果。這種貫注于外物、又為外物所烘托而強(qiáng)化的
情感抒寫,較之于直抒其懷,無疑具有更蓬勃的蔥蘢的感染力。自“燕趙多佳人”
以下,即上承“蕩情”之意,抒寫詩人的行樂之境。--當(dāng)“何為自結(jié)束”的疑慮
一經(jīng)解除,詩人那久抑心底的聲色之欲便勃然而興。此刻,身在“東城”外的詩人
,,竟做了一個極美妙的“燕趙佳人”夢:他恍惚間在眾多粉黛叢中,得遇了一位
“顏如玉”的佳人;而且奇特的是,一轉(zhuǎn)眼,這佳從便“羅裳”飄拂、儀態(tài)雍容地
端坐在詩人家中,分明正錚錚地習(xí)練著靖商之曲。大約是因?yàn)榍偕{(diào)得太緊促
,那琴間竟似驟雨急風(fēng),聽來分外悲惋動人--讀者自然明白,這情景雖然描述得
煞在介事,實(shí)際上不過是詩人那“蕩情”之思所幻化的虛境而已。所以畫面飄忽、
轉(zhuǎn)換也快,呈現(xiàn)出一種夢寐般的恍惚感。
     最妙的是接著兩句:“馳情整中帶,沈吟聊躑躅(且前且退貌)”。“中帶”
,一本作“巾帶”。這兩句寫的是誰?照張庚的說法:“凡人心慕其人,而欲動其
人之親愛于我,必先自正其容儀……以希感到佳人也”(《古詩十九首解》)。那
么,“馳情”而“整中帶”者,顯然就是詩人了。那當(dāng)然也有道理(只與整句不太
連貫)。不過,苦將其視為佳人的神態(tài)表現(xiàn),恐怕還更有韻致些。因?yàn)榧讶酥爱?dāng)
戶”理琴,本來并非孤身一人。此刻在她對面,正目光灼灼注視著她,并為她的容
顏、琴音所打動,而為之目凝神移的,還有一位夢想著“蕩滌放情志”的詩人。正
如吳淇所說:“曰‘美者’,分明有個人選他(按,即“她”);曰‘知柱促’,
分明有個人促他”分明有個人在聽他;“曰‘整中帶’,分明有個人看他;曰‘躑
躅’,分明有個人在促他”(《選詩定論》)?!榜Y情整巾帶”兩句,正是寫佳人
在這“選”、“聽”、“看”、“促”之下的反應(yīng)--多情的佳人面對著詩人的忘
形之態(tài),也不覺心旌搖蕩了。但她不免又有些羞澀,有些躊躇,故又是“沉吟”、
又是“躑躅”(顯然已舍琴而起),表現(xiàn)出一種“理欲交戰(zhàn)情形”;但內(nèi)心則“早
已傾心于君矣”--這就是前人稱嘆的“‘馳情’二句描寫入神”處。在這種圖畫
也“畫不出的捉衣弄影光景”中,佳人終于羞羞答答地吐露了心意:“思為雙飛燕
,銜泥巢君屋”。借飛燕雙雙銜泥巢屋之語,傳達(dá)與詩人永結(jié)伉儷之諧的深情,真
是“結(jié)得又超脫、又縹緲,把一萬世才子佳人勾當(dāng),俱被他說盡”(朱筠《古詩十
九首說》)。
    這就是詩人在“東城高且長”的風(fēng)物觸發(fā)下,所抒寫的“蕩滌放情志”的一幕
;或者說,是詩人苦悶之際所做的一個“白日夢”。這“夢”在表面上很“馳情”
、很美妙。但若將它放在上文的衰秋、“歲暮”、鳥苦蟲悲的蒼涼之境中觀察,就
可知道:那不過是苦悶時代人性備受壓抑一種“失卻的快東與美感的補(bǔ)償(尼采)
,一種現(xiàn)實(shí)中無法“達(dá)成”的虛幻的“愿望”而已。當(dāng)詩人從這樣的“白日夢”中
醒來的時候,豈不會因苦悶時代所無法擺脫的“局促”和“結(jié)束”,而倍覺凄愴和
痛苦么?
(潘嘯龍)

                                之十三
                       
                        驅(qū)車上東門,遙望郭北墓。
                        白楊何蕭蕭,松柏夾廣路。
                        下有陳死人,杳杳即長暮。
                        潛寐黃泉下,千載永不寤。
                        浩浩陰陽移,年命如朝露。
                        人生忽如寄,壽無金石固。
                        萬歲更相送,賢圣莫能度。
                        服食求神仙,多為藥所誤。
                        不如飲美酒,被服紈與素。
   這首詩,是用抒情主人公直抒胸臆的形式寫出的表現(xiàn)了東漢末年大動亂時期
一部分生活充裕、但在政治上找不到出路的知識分子的頹廢思想的悲涼心態(tài)。
東漢京城洛陽,共有十二個城門。東面三門,靠北的叫“上東門”。郭,外
城。漢代沿襲舊俗,死人多葬于郭北。洛陽城北的北邶山,但是叢葬之地;詩中
的“郭北墓”,正指邙山墓群。主人公驅(qū)車出了上東門,遙望城北,看見邙山墓
地的樹木,不禁悲從中來,便用“白揚(yáng)何蕭蕭,松柏夾廣路”兩句寫所見、抒所
感。蕭蕭,樹葉聲。主人公停車于上東門外,距北邙墓地還有一段路程,怎能聽
見墓上白揚(yáng)的蕭蕭聲?然而楊葉之所以蕭蕭作響,乃是長風(fēng)搖蕩的結(jié)果;而風(fēng)撼
楊枝、萬葉翻動的情狀,卻是可以遠(yuǎn)遠(yuǎn)望見的。望其形,想其聲,形成通感,便
將視覺形象與聽覺形象合二而一了。還有一層:這位主人公,本來是住在洛陽城
里的,并沒有事,卻偏偏要出城,又偏偏出上東門,一出城門便“遙望郭北墓”,
見得他早就從消極方面思考生命的歸宿問題,心緒很悲涼。因而當(dāng)他望見白揚(yáng)與
松柏,首先是移情入景,接著又觸景生情。“蕭蕭”前用“何”(多么)作狀語,
其感情色彩何等強(qiáng)烈!寫“松柏”的一句似較平淡,然而只有富貴人墓前才有廣
闊的墓道,如今“夾廣路”者只有松柏,其蕭琴景象也依稀可想。于是由墓上的
樹木想到墓下的死人,用整整十句詩所得訴說:

     人死去就像墮入漫漫長夜,沉睡于黃泉之下,千年萬年,再也無法醒來。
春夏秋冬,流轉(zhuǎn)無窮;而人的一生,卻像早晨的露水,太陽一曬就消失了。
人生好像旅客寄宿,匆匆一夜,就走出店門,一去不返。
     人的壽命,并不像金子石頭那樣堅(jiān)牢,經(jīng)不起多少跌撞。
     歲去年來,更相替代,千所萬歲,往復(fù)不已;即便是圣人賢人,也無法超越,
長生不老。
     主人公對于生命的短促如此怨悵,對于死亡的降臨如此恐懼,那將得出什么
結(jié)論呢?結(jié)論很簡單,也很現(xiàn)實(shí):神仙是不死的,然而服藥求神仙,又常常被藥
毒死;還不如喝點(diǎn)好酒,穿些好衣服,只圖眼前快活吧!
      生命短促,人所共感,問題在于如何肯定生命的價值。即以我國古人而論,
因生命短促而不甘虛度光陰,立德、立功、立言以求不朽的人史不絕書。不妨看
看屈原:他有感于“日月忽其不淹兮,春與秋其代序”而“乘騏驥以馳騁,來吾
導(dǎo)夫先路”,力求奔馳于時代的前列;有感于“老冉冉其將至兮”而“恐修名之
不立”,砥礪節(jié)操,熱愛家國,用全部生命追求崇高理想的實(shí)現(xiàn),將人性美發(fā)揚(yáng)
到震撼人心的高度?;仡^再看這首詩的主人公,他對人生如寄的悲嘆,當(dāng)然也隱
含著對于生命的熱愛,然而對生命的熱愛最終以只圖眼前快活的形式表現(xiàn)出來,
卻是消極的,頹廢的。生命的價值,也就化為烏有了。

           之十四
                       
                        去者日以疏,生者日已親。
                        出郭門直視,但見丘與墳。
                        古墓犁為田,松柏摧為薪。
                        白楊多悲風(fēng),蕭蕭愁殺人!
                        思還故里閭,欲歸道無因。

這是《古詩十九首》的第十四首。從題材范圍、藝術(shù)境界以至語言風(fēng)格看來,
有些近似第十三乎《驅(qū)車上東門》,顯然是出于游子所作。由于路出城郊,看到
墟墓,有感于世路艱難、人生如寄,在死生大限的問題上,憤激地抒發(fā)了世亂懷
歸而不可得的愴痛這感。
     《古詩十九首》雖說不是出于一個作者之手,但這些詩篇卻都植根于東漢末
年大動亂的歷史土壤,而具有共同的憂患意識。因?yàn)槿松硐氲幕脺缍腩j廢
感傷的深谷的作者們,為了排遣苦悶,需要諷刺和抨擊黑暗,這一個慘霧迷漫的
外宇宙;而更重要的是,他們還需要對自己的內(nèi)宇宙進(jìn)行反思:既然人生如寄,
那么人生的價值觀該是如何?既然是榮枯變幻、世態(tài)無常、危機(jī)重重、禍福旦夕,
那么人生的最后歸宿又將是如何?
     雖說《十九首》作者未必是富于思辨的哲學(xué)家,然而極盡人間的憂患,促使
他們耽于沉思,而道家的遼闊想象窨和先秦以來“名理”觀念的長期孕育,多;
方引導(dǎo)他們考慮生死存亡問題,終于擾對人生奧區(qū)的探索和對世路艱難2的悲歌
二者相拌和。這是《去者日以疏》一詩的思想特點(diǎn),也是當(dāng)時中下層知識分子精
神狀態(tài)的寫照。
     當(dāng)然,同是探索,同是悲歌,手法也還有不同。由于《十九首》作者的每一
篇作品的思維定勢不同,因而表現(xiàn)這一種自我反思的核心觀念的建構(gòu)也各有不同:
有的是著意含情,有綿邈取勝;有的是一氣貫注,而不以曲折見長;有的運(yùn)用一
層深似一層的布局而環(huán)環(huán)套緊;有的是發(fā)為揮灑的筆勢,歷落顛倒,表面看來,
好像各自游離,而卻又分明是在深層次中蘊(yùn)藏著內(nèi)在脈絡(luò)。而《去者日以疏》這
一首,就思維定勢說來,則更有其異守崛起之勢。請看,開頭的“去者日以疏,
來者日以親”,起筆之人生高度概括,就已經(jīng)籠罩全詩,和另外十八首迥然不同。
另外十八首,大都是用比興手法,由自然景物形象之表層的揭示,逐步轉(zhuǎn)為景物
的社會內(nèi)涵的縱深掘發(fā)。這種審美心態(tài)與其藝術(shù)處理,蔚為中國詩歌的優(yōu)秀傳統(tǒng),
因而古人說,詩有了“興”,則“詩這神理全具”(李重華《貞一齋詩話》)。
確有至理。但話又說回來了,詩的得力之處并不能局限于比興。哪怕開門見山,
只要處理得好,也未嘗不可成為佳作。開門見山,可以用敘事手法,如“回車駕
言邁,悠悠涉長道”,由“涉長道”而轉(zhuǎn)入四顧茫茫,展開人生如寄的悵觸;也
還可以用足以籠罩全文、富于形象的哲理性警句作為序幕,那就是我們要談的《
去者日以疏》的開頭兩句了。
     “去者日以疏,來者日以親。”互為錯綜的這兩句,既是由因而果,也是相
輔相成。天地,猶如萬物的逆旅;人生,猶如百代的過客,本來就短促萬分,更
何況又是處于那一個“白骨露于野,千里無雞鳴”(曹操《蒿里行》)的災(zāi)難重
重的時代呢!死去的人歲月長了,印象不免由模糊而轉(zhuǎn)為空虛、幻滅。新生下來
的一輩,原來自己不熟悉他們,可經(jīng)過一次次接觸,就會印象加深。去的去了,
來的來了。今日之“去”,曾有過往昔之“來”;而今日之“來”,難道不會有
來日之“去”?這不僅和王羲之《蘭亭集序》中所說的“昔之視今,亦猶今之視
昔”相似,此外也更說明一點(diǎn):東漢末年以至魏晉文人,他們的心理空間的確寬
廣。他們喜愛對人生進(jìn)行探索,對命運(yùn)進(jìn)行思考。按照這首詩的時間的邏輯順序
看來,作者應(yīng)該是先寫走出郭門,看到遍野古墓,油然愴惻,萌起了生死存亡之
痛、人天廖廓之想,然后再推開一筆,發(fā)揮世事代謝、歲月無常的哲理??墒亲?br/>者偏不這樣寫,而是猛揮其雷霆萬鈞之筆,乍一開頭,就寫下了這樣蒼蒼莽莽、
跨越古今、隱含著人世間無限悲歡離合之情的兩句。從技巧上說是以虛帶實(shí),以
虛涵實(shí);從作者的思維定勢說,則是在詩篇開頭,已經(jīng)憑宏觀縱目,指向了人事
代謝的流動性,從而針對這一“來”一“去”進(jìn)行洞察性的觀照和內(nèi)窺性的反思。
足見開頭意象的如此崛起,決非偶然。說明作者在目累累邱墳時被激直的對人生
的悟發(fā)有其焦灼性。作者確是為眼前圖景百觸目驚心。也正因?yàn)檫@種悟發(fā)和焦灼
來自眼前的嚴(yán)峻生活圖景以及由此而聯(lián)到的、長期埋葬在詩人記憶倉庫中的決象,
所以這開頭的涵蓋性就異常廣闊,氣勢異常充沛,思維觸角軒翥不群。這正是唐
代詩僧皎然說的:“詩人之思初發(fā),取境偏高,則一首舉體便高”。(《詩式》)
你看,作者出了郭門以后,其所見所想,幾乎無一而不與一“去”一“來”、一
生一死有關(guān)。埋葬死人的“古墓”顯然是人生的最后歸宿了,然而死人也還是難
保。他們的墓被平成耕地了,墓邊的松柏也被摧毀而化為禾薪。人生,連同他們
的墳?zāi)?,與時日而俱逝,而新的田野,卻又隨歲月而俱增。面對著這樣的凄涼現(xiàn)
象,面對著那一個“時”,卻又偏偏是“世積亂離”(《文心雕龍·明詩》)、
大地兵戈、生民涂炭之時,詩人對眼前一“去”一“來”的魚龍變幻,不由引起
更深的體會,而愁慘也就愈甚了。既然“來者”的大難一步逼近一步,他如何能
不為古今代謝而沉思?既然看到和聽到白揚(yáng)為勁風(fēng)所吹,他又如何能不深感白揚(yáng)
之“悲”從而自傷身世?歷來形容悲風(fēng),不是都突出其“蕭蕭”聲么?為此,詩
人不由沉浸到一種悲劇美的審美心態(tài)積淀之中而深有感發(fā),終于百感蒼茫地發(fā)出
驚呼:白揚(yáng)多悲風(fēng),蕭蕭愁殺人!墓前墓后的東西很多,而只歸結(jié)到“白揚(yáng)”;
但寫白揚(yáng),也只是突出了“蕭蕭”。荊軻有“風(fēng)蕭蕭兮易水寒”之句?,F(xiàn)在,借
用到這里來,卻既成為悲風(fēng)之聲,又成為象征“地下陳死人”的像白揚(yáng)樹的哭泣
之聲。死人離開世界,是“親者日以疏”了,然而他們的悲吟分明在耳,這難道
不又是“來者日以親”么?一“疏”一“親”,表現(xiàn)在古墓代謝這一典型景象對
比之中,更集中的化作為白揚(yáng)的蕭蕭聲。這結(jié)果,給予詩人的感召如何,這就不
用說了。清人朱筠有云:“說至此,已可擱筆”;但他卻又緊接著說:“末二句
一掉,生出無限曲折來。”(《古詩十九首》)確有至理。
     所謂末二句,是這樣的平平淡淡,但它卻飽含著無限酸辛:思?xì)w故里閭,欲
歸道無因。表現(xiàn)看來,這兩句好像游離開前文,確乎是朱筠說的“一掉”;介這
一個大大的轉(zhuǎn)折,卻顯示了詩歌的跳躍性,并非游離之筆,它和上文有著深刻的
內(nèi)在聯(lián)系。既然人生如寄,代謝不居,一“去”一“來”中歲月消逝得如此迅速
,那么長期作客的游子,又如何能不為之觸目驚心?唯一的希望只有是及早返回
故鄉(xiāng),以期享受亂離中的骨肉團(tuán)圓之樂。這時,老人該尚未因盡死而疏,而過去
未曾見過的新生后輩,又復(fù)得以親近,這該是多么好!不過,引人愴痛的是欲歸
不得,故障重重。這些故障盡管沒有細(xì)說,而只是一筆帶過,化為飽含著無限酸
辛的二定:“無因”!但,這位凝神地諦視著滿眼丘墳,冥索人生的反思自我的
詩人,他的前途茫茫是可以想見的。
     他只有讓幻想委于空虛,把歸心拋卻在縹緲難憑的宇宙大荒之中。而與此同
時,他也只有讓長期生活無限延續(xù)下去,讓還鄉(xiāng)夢日日向枕邊縈繞,讓客中新歲
月,一天天向自己逼來。
     在古今代謝這一個莽莽蒼蒼和流動不居的世界中,詩人的遭際是渺小的,然
而詩人的心理時空卻又多么遼闊!他把長期的游子生涯放在一“去”一“來”的
時間順流中,把異鄉(xiāng)的“郭門”和故鄉(xiāng)的“里閭”放在兩個空間的對流中;而更
重要的,則是宇宙的代謝引起他主觀和悟解,而詩人的焦灼又加深了景物的愁慘
氣氛中,聳立著一位耽于沉思的、凈化了和 化了的悲劇性格的佚名詩人。就這
一點(diǎn)說,又可以看做心靈與現(xiàn)實(shí)的交流。
     順流,對流,交注,一切都表明這首古詩作者,他有著炯炯雙眸。他何止是
“直視”丘墳?他面向的是茫茫宇宙中的奧區(qū)。他懷著憤激和焦灼的心情,進(jìn)行
觀照和冥索。
(吳調(diào)公)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wǎng)絡(luò)存儲空間,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diǎn)。請注意甄別內(nèi)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dǎo)購買等信息,謹(jǐn)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diǎn)擊一鍵舉報。
    轉(zhuǎn)藏 分享 獻(xiàn)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