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视频在线网站,日韩视频精品在线,中文字幕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在线播放精品,1024你懂我懂的旧版人,欧美日韩一级黄色片,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视频

分享

人體經絡穴位系統(tǒng)知識

 嚴彬 2010-02-10

一、基礎知識

經絡遍布于全身,是人體氣血運行的主要通道,也是聯(lián)結人體各個部分的基本途徑。外行于體表,內屬于臟腑,縱橫交錯,溝通表里,貫穿上下,通過多種通路和途徑將機體的上下、左右、前后各個部份,以及臟與臟、腑與腑、臟與腑之間,臟腑與體表,體表與臟腑,官竅、皮肉、筋腱和骨骼之間等緊密地聯(lián)系在一起。由于經絡系統(tǒng)的這種聯(lián)系,使生命有機體的各個部份相互聯(lián)系,相互協(xié)調,相互促進,相互制約,從而成為一個統(tǒng)一的、內部協(xié)調而穩(wěn)定,并與外部環(huán)境息息相關的有機整體。

經氣來源于真氣,真氣來源于先天之元氣,又依賴后天水谷精微之氣的不斷充養(yǎng),是人體生命活動最根本的動力。一方面,經氣推動氣血在經脈中的運行,約束氣血的運行軌道,調節(jié)氣血的容量,對全身臟腑氣血陰陽的協(xié)調平衡起著總領的作用。沒有經絡系統(tǒng)對全身的維系、協(xié)調和平衡,就不可能有有機體正常的生命運動。另一方面,經氣還表現(xiàn)為經絡的"反應性"和"傳導性"。針刺治療必須"得氣",針和灸的刺激作用于人體,經氣被激發(fā),從而才能疏通經脈,通行周身,調節(jié)機體的陰陽平衡,促使生命有機體的功能活動向正常狀態(tài)恢復。經絡的反應性和傳導性還表現(xiàn)在抵御外邪、傳入疾病和反應疾病方面。由于經絡內聯(lián)臟腑,外絡肢節(jié),網絡周身,因此,當人體正氣充足時,經脈之氣就能首當其沖,奮起抵御外邪的入侵;而當人體正氣不足,抵抗力下降時,經絡便會成為疾病的傳入通路。邪氣(致病因素)侵入人體,通過經絡的傳導由表向里,由淺入深,傳入內臟,并且還會通過經絡系統(tǒng)影響到人體的其他部份。
臟腑病變有時也會通過經絡傳出體表,在體表某些部位出現(xiàn)壓痛、結節(jié)、隆起、凹陷、充血等反應,這類反應??捎靡詭椭\斷有關內臟的疾病。根據(jù)病變的部位可以分析其所屬經絡臟腑,這種方法就叫作"分經論證";而根據(jù)各條經絡的生理、病理特點來分析臨床癥候的,稱作"分經辨證";根據(jù)經絡的生理病理特點在相應的經脈進行治療,則稱作 "循經治療"。
根據(jù)經絡聯(lián)系全身的特點及經氣的傳導作用,在相應的部位循經取穴施術,便可治療經脈臟腑的相應病癥;根據(jù)經絡協(xié)調平衡全身陰陽的作用,通過各種刺灸方法補虛瀉實,調整陰陽,便能治療疾病。

(一)經絡的命名與分布
1.三陰三陽:是從陰陽氣的盛衰(多少)來分:陰氣最盛為太陰,其次為少陰,再次為 厥陰;陽氣最盛為陽明,其次為太陽,再次為少陽。陽經分布最廣,陽明行于身前,少陽行于身側,太陽行于身后,在頭部也是如此。
2.經絡與四肢的關系:以手足命名。四肢的內側面為陰,外側面為陽,各分三陰三陽,大致是太陰、陽明在前,厥陰、少陽在中(側),少陰、太陽在后,只有足厥陰有例外的曲折、交叉情況。
分布于上肢內側的為手三陰[手太陰(拇指側)行至上胸外側(第三側線上端)、手少陰(小指側)行至腋下、手厥陰(中指側)行至乳旁],手三陰聯(lián)系胸;
分布于上肢外側的為手三陽[手陽明(食指側)行至肩前,頸,下齒,鼻旁;手太陽(小指側)行至肩胛,頸,耳前;手少陽(無名指側)行至肩上,頸,耳后,眉梢],手三陽聯(lián)系頭;
分布于下肢內側的為足三陰[足太陰(拇指里側)行至胸腹第三側線;足少陰(小指里側)胸腹第一側線;足厥陰(拇指背側)行至陰部,脅部],足三陰聯(lián)系腹及胸;
分布于下肢外側的為足三陽[足陽明(中指背側)行至目下,面周,頸前,胸腹第二側線;足太陽(小指外側)行至內眥,頭頂?shù)谝粋染€,項后,背腰第一、二側線,骶;足少陽(小指上側)行至外眥,頭顳,項側,脅腰側],足三陽聯(lián)系頭。
3.經絡與臟腑的關系:內臟以“藏精氣而不瀉”的稱臟,為陰;“傳化物而不藏"的稱腑,為陽。 陰經屬于臟,陽經屬于腑。臟腑以臟為主。臟之在胸者(肺、心)聯(lián)系手陰經,在腹者(脾、肝、腎)聯(lián)系足陰經;六腑則各隨其表里相合關系與陽經相聯(lián)系(又因六腑都在腹部,故其下合穴都出于足三陽經上),手足陽經總的都是通到頭部。這樣,手足陰陽經與頭面胸腹之間就構成了手陰經走胸、足陰經走腹、手足陽經走頭的特定聯(lián)系。

十二經脈內行部分:"陰脈營其藏":陰經各屬于臟,手三陰聯(lián)系于胸部,其內屬于肺、心包、心;足三陰聯(lián)系腹部,其內屬于脾、肝、腎。

"陽脈營其腑":陽經各屬于腑,足三陽內屬于胃、膽、膀胱;手三陽內屬于大腸、三焦、小腸。因為六腑位于腹部,與足三陽經的關系特別密切,所以在足三陽經上六腑各有"合"穴。
陰經屬于臟,陽經屬于腑,兩者之間又相互聯(lián)絡,構成屬于臟者絡于腑,屬于腑者絡于臟的"相合"關系。如手太陰經屬于肺,絡于與之相表里的大腸;手陽明經屬于大腸,絡于與之相表里的肺。

十 二 經 脈 分 布 部 位 表
十二經脈外  部 內 部
手三陰手太陰肺經
手厥陰心包經
手少陰心經
胸旁→上肢內側前→大指
乳旁→上肢內側中→中指 
腋下→上肢內側后→小指
屬肺,絡大腸
屬心包,絡三焦
屬心系,絡小腸
手三陽手陽明大腸經
手少陽三焦經
手太陽小腸經
鼻旁←頸←肩前←上肢外側前←次指
眉梢←耳后←頸←肩后←上肢外側中←無名指
耳前←頸←肩胛←上肢外側后←小指
屬大腸,絡肺
屬三焦,絡心包
屬小腸,絡心
足三陽足陽明胃經

足少陽膽經

足太陽膀胱經 
目下→面周→頸前→胸腹第二側線→下肢外側前→次趾
外眥→頭顳→項側→脅腰側→下肢外側中→無名趾
內眥→頭頂?shù)谝粋染€→項后→背腰第一、二側線→骶→ 下肢外側后→小趾
屬胃,絡脾

屬膽,絡肝絡腦

屬膀胱,絡腎
足三陰足太陰脾經
足厥陰肝經
足少陰腎經
胸腹第三側線←下肢內側前、中←大趾內
脅部←陰部←下肢內側中、前←大趾外
胸腹第一側線←下肢內側后←足心←小趾下
屬脾,絡胃
屬肝,絡膽
屬腎,絡膀胱
絡心

十二經脈的走向有上行或下行,這就是"脈行之逆順",有了逆順,十二經脈之間就可連貫起來,構成"如環(huán)之無端"的流注關系。這樣,十二經脈的排列次序一般不按三陰三陽,而是按流注順序。 即手三陰經從胸腔走向手指末端,交手三陽經;手三陽經從手指末端走向面部,交足三陽經;足三陽經從頭面部走向足趾末端,交足三陰經;足三陰經從足趾走向腹、胸,交手三陰經。

十二經脈的相互銜接表

肺內⑴手太陰肺經



手次指端

⑵手陽明大腸經
鼻旁



⑶足陽明胃經



足大指內側

⑷足太陰脾經
心中



⑸手少陰心經



手小指端

⑹手太陽小腸經
內眥



⑺足太陽膀胱經



足小趾端

⑻足少陰腎經
胸中



⑼手厥陰心包經



手無名指端

⑽手少陽三焦經
外眥



⑾足少陽膽經



足大指外端
肺內⑿足厥陰肝經


經 脈 臟 腑 配 合 五 行 表

陰經(里)   手太陰肺    足少陰腎      足厥陰肝   手少陰心     足太陰脾    手厥陰心包
五行      金      水          木      火        土       相火 
陽經(表)   手陽明大腸   足太陽膀胱     足少陽膽     手太陽小腸    足陽明胃    手少陽三焦

奇經八脈分布和交會經脈簡表

八 脈分布部位交會經脈
督 脈后正中線足太陽、任
任 脈前正中線足陽明、督
沖 脈腹第一側線足少陰
帶 脈腰側足少陽
陽 蹻下肢外側、肩、頭部足太陽、足少陽、手太陽、手陽明
陰 蹻下肢內側、眼足少陰
陽 維下肢外側、肩、頭頂足太陽、足少陽、手太陽、手少陽、督
陰 維下肢內側、腹第三側線、頸足少陰、足太陽、足厥陰、任
(二)經絡的作用:
1. 聯(lián)系內外,網絡全身;2.運行氣血,協(xié)調陰陽;3.抗御病邪,反應癥候;4.傳導感應,調整虛實;

(三)經絡的臨床運用:

1.經絡診法:分經切脈;分部診絡;壓痛的檢查。

2.分經辨證:以十二經為正經,主疾病之常;奇經為十二經的錯綜組合,主疾病之變。

3.循經取穴:四肢經穴有井、滎、輸、原、經、合、絡、郄等。頭面、軀干部,有處于分段關系的臟腑俞募穴及眾多的交會穴。臟腑五官,取用頭面軀干部的經穴是近取法,取用四肢部的經穴是遠取法。循經遠取和遠近配合,在臨床治療中具有特殊重要意義。

4.藥物歸經:即藥物按其主治性能歸入某經和某幾經,是在分經辨證的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因病癥可以分經,主治某些病癥的藥物也就成為某經和某幾經之藥。

腧穴,是臟腑經脈氣血精華集中輸注、滲灌的部位,是體表與臟腑器官及有關部位相聯(lián)系的特殊區(qū)域,主要分布在經脈上,從屬于經脈,通過經脈向內連屬臟腑,人體生命運動最精華之氣--"真氣"在腧穴這一部位游行出入,既向外出,又向內入。因此腧穴就具備了抵御疾病(出)、反應病痛(出)、傳入疾病(入)、感受刺激、傳入信息(入)等功能。當病邪侵襲人體時,人體的正氣可以通過經脈、腧穴向外奮起以護衛(wèi)機表;當人體內部發(fā)生病變時,內在的病理狀態(tài)又可通過經脈腧穴反映于體表;當人體正氣虧虛、肌湊空疏時,邪氣也會通過體表腧穴由表入里;而在腧穴部位施以針刺、溫灸、推拿等刺激時,腧穴又能將各種刺激傳入體內,從而激發(fā)人體的正氣以抗御疾病,協(xié)調平衡陰陽,達到治療目的。這是腧穴能夠治療疾病的基礎。
古人對腧穴的命名取義十分廣泛,多以取象比類的方法,結合腧穴的位置特點及其功能特點來命名。以山川溪谷命名:人體較大的肌肉相會處比作"谷",較小的肌肉相會處叫作"溪";而許多在骨骼、骨縫、骨孔處的穴位則稱作"髎"。以日月星辰命名:日月、上星、璇璣、華蓋、太乙、太白、天樞。以山陵丘墟比喻腧穴的形象:承山、大陵、梁丘、商丘、丘墟;以溪谷溝瀆比喻腧穴的形象:后溪、陽溪、合谷、陷谷、水溝、支溝、四瀆、中瀆;以海澤池泉渠淵比喻腧穴的氣血流注:少海、小海、尺澤、曲澤、陽池、曲泉、涌泉、經渠、太淵、清冷淵;以街道沖處市廊比喻腧穴的通路或處所:氣街、水道、關沖、五處、風市;以動物名稱比喻腧穴部位:魚際、鳩尾、伏兔、鶴頂、犢鼻;以植物名稱比喻腧穴部位:攢竹、禾髎;以建筑物形容腧穴部位:天井、玉堂、巨闕、內關、曲垣、庫房、府舍、天窗、地倉、梁門、紫宮、內庭、氣戶;以生活用具形容腧穴部位:大杼、地機、頰車、陽輔、缺盆、天鼎、懸鐘;以人體解剖部位命名:腕骨、完骨、大椎、曲骨、京骨、巨骨;心俞、肝俞、脾俞、肺俞、腎俞;以人體生理功能命名:承泣、聽會、勞宮、廉泉、關元、氣海、血海、神堂、魄戶、魂門:以治療作用命名:光明、水分、通天、迎香、交信、歸來、筋縮;以人體部位和經脈分屬陰陽命名:陽陵泉、陰陵泉、陰都、陽綱 、三陰交、三陽絡。

國際通用穴名 :目前國際上統(tǒng)一用經絡名稱的英文縮寫與穴位的序號來命名,如手太陰肺經的穴位用英文"Lung"的縮寫"LU"作為代表,"中府"是肺經的第一個穴位,故稱為"LU1"。

十二經脈上的腧穴都是左右對稱的,一個穴名有兩個穴位;任、督二脈則是單行線,故任、督二脈上的腧穴是單穴,一個穴名只有一個穴位。經穴在《內經》時計有160個穴名,到現(xiàn)代已發(fā)展為361個穴名,670個穴位。

全 身 各 部 主 要 體 表 標 志

部  位體 表 標 志說  明
頭部前發(fā)際正中
后發(fā)際正中
額角(發(fā)角)
完骨
枕外隆突
頭部有發(fā)部位的前緣正中
頭部有發(fā)部位的后緣正中
前發(fā)際額部曲角處
顳骨乳突
枕骨外側最隆起的骨突
面部眉間(印堂)
瞳孔、目中
兩眉頭之間中點處
平視,瞳孔中央
頸項部喉結
第7頸椎棘突
喉頭凸起
胸部胸骨上窩
胸劍聯(lián)合中點
乳頭
胸骨切跡上方凹陷處
胸骨體與劍突結合部
乳頭中央
腹部臍中(神闕)
恥骨聯(lián)合上緣
髂前上棘
臍窩中央
恥骨聯(lián)合上緣與前正中線的交點處
髂脊前部的上方突起處
側胸側腹部腋窩頂點
第11肋端
腋窩正中央最高點
第11肋骨游離端
背腰骶部胸椎棘突1-12
腰椎棘突1-5
骶正中嵴、尾骨
肩胛岡根部點
肩峰角
髂后上棘
肩胛骨內側緣近脊柱側
肩峰外側緣與肩胛內連續(xù)處
髂嵴后部上方突起處
上肢部腋前紋頭
腋后紋頭
肘橫紋
肘尖
腕掌、背側橫紋
腋窩皺襞的前端
腋窩皺襞的后端

尺骨鷹嘴
尺橈骨莖突遠端連線上的橫紋
下肢部髀樞
股骨內側髁
脛骨內側髁
臀下橫紋
犢鼻(外膝眼)
腘橫紋
內踝尖
外踝尖
股骨大轉子
內輔骨上
內輔骨下
臀與大腿的移行部
髕韌帶外側凹陷處中央
腘窩處橫紋
內踝向內側的凸起處
外踝向外側的凸起處

骨 度 折 量 寸 表

部位示意圖起 止 點折量分寸度量
說 明





前發(fā)際正中→后發(fā)際正中
12寸用于確定頭部經穴的縱向距離
眉間(印堂)→前發(fā)際正中3寸用于確定前或后發(fā)際及其頭部經穴的縱向距離
第七頸椎棘突下(大椎) →后發(fā)際正中
3寸
眉間(印堂)→后發(fā)際正中→第七頸椎棘突下(大椎)18寸
前額兩發(fā)角(頭維)之間9寸用于確定頭前部經穴的橫向距離
耳后兩乳突(完骨)之間9寸用于確定頭后部經穴的橫向距離







胸骨上窩(天突)→胸劍聯(lián)合中點(歧骨)9寸用于確定胸部任脈穴的縱向距離
胸劍聯(lián)合中點(歧骨)→臍中8寸用于確定上腹部經穴的縱向距離
臍中→恥骨聯(lián)合上緣(曲骨)5寸

用于確定下腹部經穴的縱向距離

兩乳頭之間

8寸用于確定胸腹部經穴的橫向距離
腋窩頂點→第11肋游離端(章門)12寸

用于確定脅肋部經穴的縱向距離





肩胛骨內緣→后正中線3寸用于確定背腰部經穴的橫向距離
肩峰緣→后正中線8寸用于確定肩背部經穴的橫向距離





腋前、后紋頭→肘橫紋(平肘尖)9寸用于確定臂部經穴的縱向距離
肘橫紋(平肘尖)→腕掌(背)側橫紋12寸用于確定前臂部經穴的縱向距離





恥骨聯(lián)合上緣→股骨內上髁上緣18寸用于確定下肢內側足三陰經穴的縱向距離
脛骨內側髁下方→內踝尖13寸
股骨大轉子→橫紋19寸用于確定下肢外后側足三陽經穴的縱向距離 (臀溝→橫紋,相當14寸)
橫紋→外踝尖16寸用于確定下肢外后側足三陽經穴的縱向距離

指寸定位法

中指同身寸
中指同身寸

拇指同身寸
拇指同身寸

橫指同身寸
橫指同身寸

  • 指寸定位法,是以患者本人手指所規(guī)定的分寸以量取腧穴的方法,又稱指量法、手指同身寸取穴法。


  • 指寸定位法使用方便,但對兒童和身材高矮胖瘦者易有誤差,必須在骨度分寸的基礎上應用,不能以指寸倍量全身各部,以免長短失度。

    全身的經穴,督脈和任脈位于正中線,它們的穴位較易確定,因此任督脈的穴位??勺鳛閮膳越浹ǘㄎ坏膮⒖家罁?jù)。而頭部和肩部的腧穴比較復雜,取穴時須仔細分別。取肢體外側面的穴位時,主要觀察筋骨的凹陷等骨性標志;而取肢體內側面的穴位時,除注意體表標志外,還應注意動脈的搏動等。

    腧穴所在,主治所能腧穴都能治療所在部位及鄰近器官的病癥,這是腧穴的近部主治作用。胸部屬上焦,位于胸部的穴位多能主治心、肺的病癥;上腹部屬中焦,位于上腹部的穴位多能主治肝、膽、脾、胃的病癥;下腹部屬下焦,位于下腹部的穴位多能主治腎、膀胱、腸的病癥。

    分 部 主 治 規(guī) 律 表

    分  部 主  治
    頭面頸項部前頭、側頭區(qū)
    后頭區(qū)
    項區(qū)
    眼區(qū)
    鼻區(qū)
    頸區(qū)
    眼、鼻病
    神志病
    神志、喑啞、咽喉、眼、頭項病
    眼病
    鼻病
    舌、咽喉、喑啞、哮喘、食管、頸部病
    胸膺脅腹部胸膺部
    腹部
    少腹部
    胸、肺、心病
    肝、膽、脾、胃病
    經帶、前陰、腎、膀胱、腸病
    肩背腰尻部肩胛部
    背部
    背腰部
    局部、頭頂痛
    肺、心病
    肝、膽、脾、胃病
    腋脅側腹部腋脅部
    側腹部
    肝、膽病,局部病
    脾、胃病,經帶病
    上肢內側部上臂內側部
    前臂內側部
    掌指內側部
    肘臂內側病
    胸、肺、心、咽喉、胃、神志病
    神志病、發(fā)熱病、昏迷、急救
    上肢外側部上臂外側部
    前臂外側部

    掌指外側部
    肩、臂、肘外側病
    頭、眼、鼻、口、齒、咽喉、脅肋、
    肩胛、神志、發(fā)熱病
    咽喉、發(fā)熱病、急救
    下肢后側部大腿后側
    小腿后側
    跟后、足外側
    臀股部病
    腰背、后陰病
    頭、頂、背腰、眼、神志、發(fā)熱病
    下肢前側部大腿前側
    小腿前側
    足跗前側
    腿膝部病
    胃腸病
    前頭、口齒、咽喉、胃腸、神志、發(fā)熱病
    下肢內側部大腿內側
    小腿內側
    足內側
    經帶、小溲、前陰病
    經帶、脾胃、前陰、小溲病
    經帶、脾胃、肝、前陰、腎、肺、咽喉病
    下肢外側部大腿外側
    小腿外側
    足外側
    腰尻、膝股關節(jié)病
    胸脅、頸項、眼、側頭部病
    側頭、眼、耳、脅肋、發(fā)熱病

    經脈所過,主治所及 腧穴能主治所屬經脈循行部位及其深部組織、器官的病癥,這是腧穴的遠部主治作用。在十二經脈四肢肘膝以下的腧穴中,腧穴的遠治作用尤為顯著。例如,列缺不僅能治療上肢病癥,還能治療頭頂部、胸、肺、咽喉以及外感病癥等;陽陵泉不僅能治療下肢病變,還能治療脅肋、膽、肝、神志病以及痙攣、抽搐等筋的病癥。

    分 經 主 治 規(guī) 律 表

    經  名主  治
    手三陰手太陰
    手厥陰
    手少陰
    肺、喉病
    心、胃病
    心病
    神志胸部病
    手三陽手陽明
    手少陽
    手太陽
    頭面、鼻、口、齒病
    頭顳、脅、肋病
    頭項、肩胛、神志病
    耳病眼病、咽喉、熱病
    足三陽足陽明
    足少陽
    足太陽
    前頭、面、口齒、喉、胃腸病
    側頭、耳、脅肋病
    后頭、背腰、臟腑病
    眼病神志病、熱病
    足三陰足太陰
    足厥陰
    足少陰
    脾胃病
    肝病
    腎、肺、咽喉病

    前陰病、婦科病
    任督脈任脈
    督脈
    回陽、固脫、強壯
    中風、昏迷、熱病、頭面病

    神志病、臟腑病、 婦科病

    特定腧穴,特定主治 特定穴不僅具有一般腧穴的主治特性,還有獨特的主治作用。如背俞穴、原穴主治五臟病癥,募穴、下合穴主治六腑病癥;郄穴主治急性、痛性病癥,八會穴主治慢性、虛弱性病癥等。

    同一腧穴,雙向主治 腧穴治病具有良性的雙向調節(jié)作用。機體在不同狀態(tài)下,同一腧穴會表現(xiàn)出兩種相反的治療作用。如足三里穴、天樞穴,在腹瀉時起止瀉作用,當便秘時又起通便作用;內關可使心動過緩者心率加快,而使心動過速者心率減慢;合谷穴在解表時可以發(fā)汗,在固表時又能止汗等。

    主治相同,療效有別 某些腧穴在主治病癥上具有相同性,但其臨床療效并不等同。例如,二間、三間、合谷、陽溪均可治療牙痛,但以合谷療效最好;艾灸隱白、太白、三陰交、少商、至陰均有轉胎作用,但以至陰穴療效最好。

    主治要領:腧穴所在,主治所能;經脈所過,主治所及;本經腧穴主治本經病,表里經腧穴配合治療表里兩經?。秽徑浹?,治療作用多相近;四肢部穴,以分經主治為主;頭面軀干穴,以分部主治為主。

    五輸穴:是十二經脈各經分布于肘膝關節(jié)以下的五個重要腧穴,即井、滎ying、輸、經、合。各經的五輸穴從四肢末端起向肘膝方向依次排列,并以水流大小的不同名稱命名,比喻各經脈氣自四肢末端向上,象水流一樣由小到大,由淺入深的特點。井:指地下泉水初出,微小而淺,用以形容四肢各經的末端穴。滎:指小水成流,"用以形容位于井穴之后的第二穴。 輸:指水流漸大可輸送、灌注,"用以形容位于滎穴之后的第三穴。 經:指水流行經較直、較長,"用以形容位于輸穴之后的第四穴。合:指水流匯合入深,"用以形容位于經穴之后肘膝關節(jié)附近的第五穴。

    五 輸 穴 表



    大腸

    小腸

    膀胱

    心包

    三焦

    少商

    商陽

    厲兌

    隱白

    少沖

    少澤

    至陰

    涌泉

    中沖

    關沖

    竅陰

    大敦

    魚際

    二間

    內庭

    大都

    少府

    前谷

    通谷

    然谷

    勞宮

    液門

    俠溪

    行間

    太淵

    三間

    陷谷

    太白

    神門

    后溪

    束骨

    太溪

    大陵

    中渚

    足臨泣

    太沖

    經渠

    陽溪

    解溪

    商丘

    靈道

    陽谷

    昆侖

    復溜

    間使

    支溝

    陽輔

    中封

    尺澤

    曲池

    足三里

    陰陵泉

    少海

    小海

    委中

    陰谷

    曲澤

    天井

    陽陵泉

    曲泉

    五輸穴主治特點:井穴:多用于昏迷、厥證。井穴是十二經脈之"根",陰陽經脈之氣相交之所,有疏通氣血、開竅醒神、泄熱清神作用。滎穴:主要用于清泄各經熱證,陽經主外熱,陰經主內熱。 輸穴:位于腕踝關節(jié)附近,陽經輸穴主治各經痛癥及循經遠道病癥;陰經輸穴即各經原穴,主治及反應所屬臟器病癥。經穴:主要用于循經遠道作為配穴,用于寒熱、喘咳等。合穴:陰經合穴用于胸部及腹部病癥;足陽經合穴主要用于腑??;手陽經合穴多用于外經病癥。

    原穴:是臟腑原氣經過和留止的腧穴。十二經脈在腕、踝關節(jié)附近各有一個原穴,合為十二原穴。陰經的原穴即本經五輸穴的輸穴,陽經則于輸穴之外另有原穴。原,含本原、真元之義。原氣來源于臍下腎間,是人體生命的本源,是維持生命活動最基本的動力。原氣通過三焦輸布于全身臟腑、十二經脈,其在四肢部駐留的部位就是原穴,由此可見原穴在人體的重要性。

    十 二 原 穴 表

    經脈大腸小腸膀胱心包三焦
    原穴太淵合谷沖陽太白神門腕骨京骨太溪大陵陽池丘墟太沖

  • 原穴在臨床上主要用于臟腑疾病的診斷和治療。"五臟有疾,應出十二原";"五臟有疾,當取之十二原"。取用原穴能使三焦通達,從而激發(fā)原氣,調動體內的正氣以抗御病邪,主要用來調整臟腑經絡的虛實病變。 原穴在具體應用時,還可與其他腧穴相配伍。常用的配伍方法有臟、腑原穴相配,原、絡相配,原、俞相配,原、合相配等。



  • 絡穴,
  • 是絡脈在本經分出部位的腧穴。十二經脈的絡穴位于四肢部肘膝關節(jié)以下;任脈絡發(fā)于鳩尾,督脈絡發(fā)于長強,脾之大絡出于大包,合稱十五絡穴。絡穴可以主治本絡病候。十五絡脈各有所主病癥,凡絡脈脈氣發(fā)生異常的癥候表現(xiàn),一般均可選本絡的絡穴治療。絡穴可治療表里兩經的病癥。少數(shù)絡脈還深入到內臟,如足太陰絡"入絡腸胃",手少陰絡"入于心中"。這種聯(lián)系不僅表明該絡脈與內臟在生理功能上的聯(lián)系,而且還直接表明了該絡穴的主治所及。


  • 十 五 絡 穴 表


    大腸

    小腸

    膀胱

    心包

    三焦

    脾之大絡


    列缺

    偏歷

    豐隆

    公孫

    通里

    支正

    飛揚

    大鐘

    內關

    外關

    光明

    蠡溝

    鳩尾

    長強

    大包


    郄穴,
  • 是經脈氣血曲折深聚處的穴位,是氣血曲折會聚的空隙。分布于四肢肘膝關節(jié)以下。十二經脈各有一郄穴,陰、陽蹻脈及陰、陽維脈在下肢部也各有一郄穴,合為十六郄穴。常用來治療本經循行所過部位及所屬臟腑的急性病癥,

  • 陰經郄穴
  • 多用于治療血分病癥,

  • 陽經郄穴
  • 多用于治療氣分病癥,如急性疼痛、氣形兩傷等。當臟腑發(fā)生病變時,亦常在相應的郄穴產生疼痛、酸脹及反應物,臨床常用作診斷疾病的參考。


  • 十 六 郄 穴 表

    經脈手太陰手陽明足陽明足太陰手少陰手太陽足太陽足少陰手厥陰手少陽足少陽足厥陰陰蹻陽蹻陰維陽維
    郄穴孔最溫溜梁丘地機陰郄養(yǎng)老金門水泉郄門會宗外丘中都交信跗陽筑賓陽交

    俞募穴,
  • 是五臟六腑之氣聚集輸注于胸背部的特定穴。


  • 俞穴位于背腰部, 故又稱"背俞穴"。背俞穴全部分布于背部足太陽膀胱經第一側線, 即后正中線旁開1.5寸,其上下排列與臟腑位置的高低基本一致。背俞穴主要依據(jù)接近某臟腑的部位來命名,如肺俞、心俞等。

    募穴位于胸腹部,故又稱"腹募穴",其位置大體與臟腑所在部位相對應。募穴不一定分布在臟腑所屬經脈上,分布于任脈者為單穴,分布于其它經脈者一名二穴。

    十 二 背 俞 穴 表

    五臟背俞六腑背俞
    肺俞大腸大腸俞
    腎俞膀胱膀胱俞
    肝俞膽俞
    心俞小腸小腸俞
    脾俞胃俞
    心包厥陰俞三焦三焦俞


    十 二 募 穴 表

    兩側正中
    臟腑募穴募穴臟腑
    中府膻中心包
    期門巨闕
    日月中脘
    章門石門三焦
    京門關元小腸
    大腸天樞中極膀胱

    俞募穴是臟腑之氣所輸注、結聚的部位,最能反映臟腑功能的盛衰,故可用于診治相應臟腑的疾病。俞、募穴局部出現(xiàn)的各種異常反映如敏感、壓痛、結節(jié)、凹陷、出血點、丘疹及溫度、電阻變化等,常被用來診察相應的臟腑病癥。如肺癌患者肺俞穴常有壓痛,氣管炎患者膻中穴多有壓痛,腎俞穴出現(xiàn)結節(jié)、壓痛者,??奢o助診斷泌尿系統(tǒng)疾病。
    由于陰陽經絡,氣相交貫,臟腑腹背,氣相通應,陰病行陽,陽病行陰。因此在治療時應從陰引陽,從陽引陰,即屬于陰性的病癥(臟病、寒證、虛證),可以取治位于陽分(背部)的背俞穴;屬于陽性的病癥(腑病、熱病、實證),可以取治位于陰分(胸腹部)的募穴。

    交會穴,是兩條以上經脈交會通過的腧穴,一般陰經多與陰經相交,陽經多與陽經相交,而交會穴則是經脈之間互通脈氣的處所。交會穴的分布以頭身部為主,四肢部較少,反映了經絡根于四肢、結于頭身的規(guī)律特點。奇經八脈中,除督、任有本經穴外,其余六脈皆通過交會穴交會于十四經。
    交會穴不僅能反應和主治本經的病癥,而且還能反應和兼治所交會經脈的病癥。如關元、中極是任脈經穴,又與足三陰經相交會,故既可反應和治療任脈的疾患,又可反應和治療足三陰經的疾患。同時,由于足三陰經均與任脈有交會關系,因此,足三陰經經穴也多能治療關元、中極所主治的病癥,如泌尿、生殖系統(tǒng)疾患。

    八會穴,是臟、腑、筋、脈、氣、血、骨、髓八者精氣會聚的腧穴。 八會穴除各自原有的功能外,對臟、腑、氣、血、筋、脈、骨、髓的生理功能有著特殊的關系,如:會章門,章門為脾之募穴,五臟皆稟于脾,故為臟會;會中脘,中脘為胃之募穴,六腑皆稟于胃,故為腑會;會膻中,膻中位于兩乳之間,內為肺,諸氣皆屬于肺,故為氣會;會膈俞,心主血,肝藏血,膈俞位居心俞之下,肝俞之上,故為血會;會陽陵泉,陽陵泉位于膝下,膝為筋之腑;又為膽經合穴,膽合肝,肝主筋,故為筋會;會太淵,太淵屬肺,位于寸口,肺朝百脈,寸口為脈之大會,故為脈會;會大杼,大杼位于項后第一胸椎棘突旁,第一胸椎又名杼骨,諸骨自此擎架,連接頭身四肢,故為骨會;會絕骨(懸鐘),絕骨屬膽經,膽主骨所生病,骨生髓,故為骨會。
    八會穴的臨床應用:一般各以其會取治,如"血會膈俞",凡咳血、咯血、吐血、血崩等血證均可取膈俞治療;"腑會中脘",六腑病證如胃痛,霍亂吐瀉等均可取之中脘。

    八脈交會穴,是十二正經脈氣通向奇經八脈的八個特定經穴,又稱交經八穴、流注八穴,均分布于四肢肘膝關節(jié)以下。
    公孫:足太陰絡穴,入腹,會關元,與沖脈通;內關:手厥陰絡穴,起于胸中,與陰維脈相通; 臨泣:足少陽膽經,經季脅,與帶脈相通,交會于帶脈、五樞、維道三穴;外關:手少陽絡穴,上肩,經天髎、肩井,與陽維脈相通; 后溪:屬手太陽小腸經,交肩膀上,會于大杼、大椎,與督脈通; 申脈:屬足太陽膀胱經,陽蹻脈由此分出;列缺:手太陰絡穴,出肺系,經別循喉嚨,與任脈相通;照海:屬足少陰腎經,陰蹻脈由此分出。

    八 脈 交 會 穴 表

    經 屬八 穴通八脈會合部位
    足太陰公 孫沖脈胃、心、胸
    手劂陰內 關陰維
    手少陽外 關陽維目外眥、頰、頸、耳后、肩
    足少陽足臨泣帶脈
    手太陽后 溪督脈目內眥、頸耳、肩胛
    足太陽申 脈陽蹻
    手太陰列 缺任脈胸、肺、膈、喉嚨
    足少陰照 海陰蹻

    八脈交會穴
  • 除能治療本經病癥外,還能治療與之相通的奇經八脈的病癥。八穴中,列缺、公孫、內關、外關原為絡穴,可表里同治;后溪、臨泣原為輸穴,可主體重節(jié)痛;而申脈、照海又分出陰陽蹺脈,臨床應用廣泛,被金元時期竇漢卿〈標幽賦〉推舉為"針道之要""流注八穴"和"交經八穴"。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絡存儲空間,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