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视频在线网站,日韩视频精品在线,中文字幕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在线播放精品,1024你懂我懂的旧版人,欧美日韩一级黄色片,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视频

分享

長壽潛質:人究竟活到多少歲才算盡享天年

 春色紅杏 2010-02-17

大到秦皇漢武、唐宗宋祖,小到平頭百姓,哪個人不希望長壽呢?但事實已經證明,人不可能永生不滅,總有一個壽限。那么長壽究竟是一個什么樣的標準呢?我認為,長壽的標準就是活到天年,活到天賦的壽命、自然的壽命。大量研究證明,每個人的天年都在120歲左右,這也就告訴我們,一個人活過百歲應該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不需要求告于天。

每個人都應該活過120歲

人究竟應該活到多少歲?自古以來這就是一個爭論不休的話題,中醫(yī)學對此還提出了一個形象的概念--天年。所謂“天年”,就是人的天賦壽命、自然壽命。

經過多年的調查與研究,我發(fā)現人類的天年至少應該在120歲之上,也就是說,活到百歲不算壽星,因為每個人都應該活過120歲。

身在養(yǎng)生保健這個行業(yè),研究人的壽命是我的一項重要工作。因為知道了一個人應該活到多少歲,就可以推算他少活了多少年,進而研究他為什么會少活了這么多年,怎樣才能讓其他人更長壽。這就回到了我們養(yǎng)生保健的目標與宗旨--讓每一個人都活到天年。

在研究過程中,我走訪了許多長壽之鄉(xiāng),也翻閱了古今中外大量相關的書籍,最終得到了一個讓人感到驚訝的結論:原來那些活過百歲的老壽星們并不是通過什么奇特的方法增加了自己的年齡,他們只不過是活到了我們每個人都應該活到的年齡。

在我國的文獻記載中,壽命最長的一個人就是彭祖。據說他是顓頊的玄孫,歷經唐虞夏商等代,活了880歲。不過,對于這一記載,不少人提出了質疑。由于年代久遠,關于彭祖活到880歲的真實性我們已經無法考證,但近代一些有確切記錄的人類壽命,也足以讓我們震驚:中國氣功養(yǎng)生家李慶遠,生于清康熙十八年(1679年),死于1935年,享年256歲;中國貴州的龔來發(fā),1996年去世時147歲;伊朗老婦穆赫辛,1997年161歲時才去世;英國的弗姆·卡恩活了209歲,經歷了12個王朝……

如果說上面這些記載離我們還有些遙遠,那么我們的“中國十大壽星排行榜”就可以說是“鐵證如山”了。2008年,我和我的同事們經過160個日日夜夜,用地毯式和大撒網的方式對全國各地的百歲老人進行了全面普查,并由眾多健康專家、醫(yī)學家等從中評選出了長壽明星男女各10名。其中,生活在新疆喀什的薩迪克·薩伍提老人和生活在烏魯木齊的買合甫·孜汗分別以121歲、118歲位居男、女壽星排行榜榜首,而另外18位老人最小的都超過了110歲。這些老人雖然早已過了耄耋之年,但大部分人身體健康、精神矍鑠,說起話來擲地有聲。

那么,人到底能活多少歲呢?針對這些長壽個案,我又翻閱了一些古書,最終找到了答案。我國現存最早的醫(yī)學典籍《黃帝內經》認為,人至少要活到100歲,如《素問·上古天真論》里說:“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另外,《尚書》又提出“一曰壽,百二十歲也”,即活到120歲,才能叫做活到了應該活到的歲數。哲學家王充提出:“百歲之壽,蓋人年

之正數也。猶物至秋而死,物命之正期也。”晉代著名養(yǎng)生家嵇康認為,“上壽”可達百二十,“古今所同”。

現代科學也通過各種縝密的推理,算出了人類的自然壽命,其結論與我國古代醫(yī)學的見解非常相似。常見的推算方法主要有以下3種:

一是生長期測算法。哺乳動物的最高壽命相當于其生長期的5~7倍,人的生長期為20~25年,因此人的自然壽命應當為100~175歲。

 

二是細胞分裂次數與分裂周期測算法。哺乳動物壽命是其細胞分裂次數與分裂周期的乘積,人體細胞自胚胎開始分裂50次以上,分裂周期平均為2~4年,因此人的自然壽命應為120歲左右。

三是性成熟期測算法。哺乳動物的最高壽命相當于性成熟期的8~10倍,人在13~15歲左右性成熟,因此人的自然壽命應為110~150歲。

總之,無論用哪種方法推算,人的壽命都應該在120歲之上,但是我們現在的人均壽命僅為70歲左右,與自然壽命差了至少50年。那么,究竟是什么奪走了我們本應好好活在世上的這幾十年時間呢?這個問題值得人們深思。

長壽85%要靠后天保養(yǎng)

長期以來,人們認為遺傳基因是長壽最主要的因素,但長壽科學研究專家發(fā)現,在決定長壽的因素中,遺傳只占15%,85%要靠后天努力。

中醫(yī)理論也認為,元氣是維持生命的根本動力,父母給孩子的先天元氣雖然對壽命有所影響,但真正要想長壽,還在于后天對元氣的維護。

“人的命,天注定”,在很多人眼里,一個人的壽命在降生那一刻就注定了,自己是沒有辦法改變的。最初,持這種觀念的人只是一些普通的“天命論”者,并沒有多少科學依據,后來,有些人引入了遺傳學概念,認為遺傳基因是長壽最主要的影響因素,于是有更多的人成了這種天命論的“俘虜”。

對于這樣的理念,我一向持反對態(tài)度,我認為長壽并不是先天決定的,而是得益于后天保養(yǎng)。后來,我的觀點最終得到了相關長壽科學研究專家的證實,這些科學家經過長期的調查研究,終于發(fā)現決定長壽的因素中,遺傳只占15%,另外85%則要靠后天的努力。

陳進超是長壽之鄉(xiāng)廣西巴馬長壽研究所的所長,他從事長壽科學研究已經近30年了,據他所說,雖然長壽與遺傳基因有一定的關系,在大多數長壽家族都能找到前輩長壽代表,巴馬的百歲家族就很多,百歲父女、母子,百歲兄弟、姐妹并不稀奇,然而,并不是有了長壽基因就能長壽,后天的保養(yǎng)才是至關重要的。

事實上,從中醫(yī)學的角度來說,基因決定長壽理論也是站不住腳的。中醫(yī)學里有這樣的說法:“氣聚則生,氣壯則康,氣衰則弱,氣散則亡。”這里的“氣”是指人體的元氣,元氣充足免疫力就強,就能戰(zhàn)勝疾??;人體元氣不足或虛弱,就不能產生足夠的抗體或免疫力去戰(zhàn)勝疾??;而元氣耗盡,人就會死亡。由此可見,人的生命是由元氣來決定的,只要有元氣在,人就可以活下去。那么,元氣又是從哪兒來的呢?

 

中醫(yī)認為,元氣又稱為原氣,是由父母之精所化生,但是父母給的這種先天元氣只能維持7天的壽命,人要想活下去,就要吃東西,呼吸自然之氣。也就是說,元氣雖然是先天帶來的父母之精氣,卻必須由后天的水谷之氣、自然之氣來補充。父母的身體都很好,孩子將來身體也會比較好,免疫力也比較強,不容易得病。但是,這并不代表他就可以長壽,如果他總是倚仗先天的元氣,盡情地透支,壽命也不會很長。反之,父母的身體不是很好,先天元氣沒有那么充足,這樣的人自小免疫力低、體弱多病,但如果他很注意養(yǎng)生,懂得養(yǎng)護自己的元氣,也能長壽。

總而言之,父母遺傳的先天精氣會影響孩子的身體狀況,至于能否長壽,還是要看他本人后天能不能好好養(yǎng)護體內的元氣,這才是決定一個人壽命長短的根本因素。

與疾病和平共處,帶病照樣可延年

疾病并不是長壽的絆腳石,只要與疾病和平共處,慢慢調養(yǎng)自己的身體,好好吃飯、好好睡覺,你身體里的正氣就會把帶來疾病的邪氣打得落荒而逃。退一步講,即使疾病一直存在,只要它沒有肆意干擾你的生活,你就可以帶病延年,同樣可以長壽。

一位朋友曾經給我講過這樣一個故事,說他有一個舅舅,在50多歲時查出了癌癥,當時醫(yī)生已經下了定論,說他最多只剩下幾個月的壽命。多數人知道這個消息都會痛不欲生,每天精神委靡,可這個舅舅卻不這樣。他心想:反正我就剩下這么幾個月了,辛辛苦苦了大半輩子,現在該好好享受享受了,于是該吃吃,該喝喝,還到處游山玩水。結果,醫(yī)生的預言不但沒有實現,反而優(yōu)哉游哉地活到了85歲。

這件事給了我極大的觸動,它讓我深深地體會到,疾病并不是長壽的絆腳石,并由此引發(fā)了我對“帶病延年”這個概念的思考。“帶病延年”是由清代醫(yī)學家王孟英提出來的,出自《王孟英醫(yī)案》。書中認為:患了慢性病(痼疾)很難治愈,只能改善臨床癥狀,緩解病情,所以王孟英用“帶病延年”救助患者。今天,這句話可以被我們推而廣之,作為正確對待疾病的態(tài)度。

那么,讓我們回過頭來想一下,為什么帶病也可以長壽呢?

首先,帶病者知道自己身體上的弱點,因此奉行“將欲取之,必先與之”的道理,經常學習養(yǎng)生知識,善于休養(yǎng)生息、積蓄力量。比如做健身鍛煉,他們不會像健康者那樣自恃強壯而一曝十寒,而是持之以恒進行適當的鍛煉。又如飲食調養(yǎng),帶病者因沒有“本錢”放縱自己,常吃得謹慎、科學,不敢像強壯者那樣敞開肚皮無所顧忌地胡吃海塞,因而不會導致體內垃圾堆積、脂肪過剩。帶病延年者勝在時有遠慮,對于身體,他們不敢有一絲一毫的怠慢,長期堅持下來,這些“零存”的健康就成為“整取”的長壽了。

 

另外,帶病者一般體質不好,這使他們領悟到了“巧者有余、拙者不足”的道理,因而善于以“巧”取勝。他們一般不爭強好勝,不做力不從心的事。一遇冷熱氣候,“病身最覺風霜早”,他們能及時防范,因而活得從容、仔細、不急不躁,這樣,能量代謝便相對緩慢,自然節(jié)約了“能源”,使有限的生命得以“細水長流”。

所以說,疾病來襲時不要害怕、哭泣,否則你首先就被自己打倒了。只要與疾病和平共處,慢慢調養(yǎng)自己的身體,好好吃飯、好好睡覺,你身體里的正氣就會把帶來疾病的邪氣打得落荒而逃。退一步講,即使疾病一直存在,只要它沒有肆意干擾你的生活,你就可以帶病延年,同樣可以長壽。

73、84是老年人的“坎兒”嗎

“七十三、八十四,閻王不接自己去。”這是我國民間的一種說法?,F實生活中73歲、84歲辭世的老人的確也很多,這是一種偶然的巧合,還是一種迷信,或者是一種規(guī)律呢?

在此次走訪過程中,我發(fā)現“七十三、八十四,閻王不接自己去”這種說法在老人當中流傳得非常廣泛,大家都認為,這是一個人活到天年的兩道坎,老年人只要過了這兩道坎,活到120歲就不是什么問題了。那么,這種說法究竟有沒有科學依據呢?

有一種說法認為,人的生命活動有周期性的規(guī)律:生命活動高潮和低潮。這個規(guī)律以平均7年或8年為一周期,在每一個周期中,生命活動高潮和低潮是交替進行的,一般周期的中間年齡為高潮,而周期的始末為低潮。高潮稱為健康穩(wěn)定年齡,人的免疫能力較強,去世的人就少;低潮稱為健康減弱年齡,人的免疫能力較弱,去世的人相對較多。7年的周期為7、14、21、28直至84歲,8年的周期為8、16、24、32至72歲,由于每個人的身體狀況各異,健康減弱狀態(tài)持續(xù)長短也就不太相同,一般這種減弱狀態(tài)平均持續(xù)一年左右或者更長些,而73和84這兩個年齡都超過了古稀之年,人體的免疫能力減弱了,再加上處于生命周期的低潮期,去世的人相對就會多一些。

我認為,這種說法并沒有太多的科學依據。事實上,“七十三、八十四,閻王不接自己去”這種說法的出現與我國古代孔子和孟子死亡的年齡有關??鬃由诠?51年,死于公元前479年;孟子生于公元前372年,死于公元前289年,分別為虛歲73和84。因為人們對孔子和孟子十分崇敬,稱他們?yōu)槭ト耍ト硕荚谶@兩個年齡死去,平民百姓就更不容易邁過這個“坎”了。在孔孟那個時代,73和84已經是相當高的年齡了,隨時都可能去世,因而他們的死亡年齡是偶然性的,與生命周期的高低潮毫無關系。

 

老年人的這種擔憂,其實主要是由于懼怕死亡,尤其是上了年紀,更是談死色變,一旦周圍有人在這兩個年齡去世,就更加印證了俗語的“真實性”,加劇了人們的恐懼。要知道,一個人在進入老年期后,各項功能都開始衰老,患多種疾病的幾率會逐漸增加,大部分人會患上心臟病、糖尿病、腦血管病、腫瘤、營養(yǎng)不良、焦慮、抑郁等疾病。在身體不好的情況下,又擔心到了73和84歲時自己挺不過去,就會更加心煩焦慮,進而加重原有病情,甚至危及生命。北京電視臺做過的一項調查也顯示,在他們開啟的30萬份死亡人口檔案中,73歲和84歲死亡的人數并不突出,近兩年這兩個年齡死亡的人數還在減少。這也進一步說明73、84歲并不是老人的死亡魔咒。

因此,對于老年朋友來說,健康最大的“坎”就是自己。不管年齡多大,老人只要調整好心態(tài),保持樂觀情緒,廣交朋友,懂得合理膳食、戒煙限酒、適量運動、積極樂觀等養(yǎng)生之道,什么“坎”都能邁得過去。

如皋老人的長壽秘訣

2008年,我們把首屆“中國十大壽星排行榜”的揭榜儀式安排在了江蘇省如皋市,其中的原因是眾人皆知的。

在如皋的145萬人口中,百歲以上的老人有200余人,90~99歲的老人有4000多人,80~89歲的老人已經超過40000,遠遠超過了國際公認的長壽之鄉(xiāng)標準。

江蘇如皋這個地方我非常熟悉,早在“中國十大壽星排行榜”活動籌備之前,我就已經到這里走訪過多次,向這里的壽星們學習益壽延年的經驗。這些經驗尤其對城市人的長壽很有幫助,因為如皋與其他長壽之鄉(xiāng)不太一樣,它并沒有遠離城市文明,隱藏在崇山峻嶺之中,而是地處長江三角洲城市圈內,與南京、上海等國際大都市比鄰而居,接近蘇杭等旅游勝地,自然環(huán)境非常一般。這里的人之所以長壽,主要還是得益于他們良好的生活習慣。

在飲食方面,如皋老人每餐都吃得很清淡,早晚都喝大米粥或者玉米糝粥,外加包子等主食;中午就是米飯加三菜一湯,青菜、蘿卜、豆腐是主打,如皋人都相信“魚生火,肉生痰,青菜豆腐保平安”的諺語;他們每頓飯只吃八分飽,喜歡吃應季的新鮮蔬菜,不吃反季的大棚菜,而且從不挑食。

如皋人的飲食傳統(tǒng)可以歸納為“兩粥一飯”,這種飲食觀念中最有益于身體健康的是早晚的這兩頓粥。食粥養(yǎng)生在我國有久遠的歷史,粥在古代稱“糜”,厚粥稱“檀”,薄粥稱“酏”,宋代詩人陸游有一首《食粥》詩:“世人個個學長年,不悟長年在目前。我得宛丘平易法,只將食粥致神仙。”說的就是食粥可以養(yǎng)生長壽。

另外,《醫(yī)學入門》也有關于食粥養(yǎng)生的記載:“蓋晨起食粥,推陳致新,利膈養(yǎng)胃,生津液,令人一日清爽,所補不小。”從中醫(yī)角度來看,老年人不同程度地存在著腎精不足的問題,經常喝粥,還有補腎益精、益壽延年的功效。而酉時(下午5點到7點)又是腎經當令的時間,此時如果喝粥,補腎效果會更好。如皋的很多老人一直堅持早晚喝粥,這個習慣幫他們擺脫了胃痛、失眠和便秘等的困擾。

同時,如皋老人們也習慣在每天吃飯時喝一杯補酒,從而達到養(yǎng)護身心,延年益壽的效果。

 

在起居方面,如皋老人一直保持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傳統(tǒng)生活習慣,中午還會小憩一會兒,總之要保證每天8個小時的睡眠;早晨醒來,先搓臉搓耳朵,等神志都清醒了再起床;洗漱后會用手指梳頭,按摩頭皮,晚上臨睡前要用熱水泡腳。他們還會在天氣好的時候去散步、曬太陽、甩手、踮腳,或者和孫輩一起放風箏;不出去的時候,他們就會在家里靜坐半小時,或者讀書看報寫字,過著悠閑的生活。

這些事情雖然看起來都稀松平常,但只要年復一年、日復一日地堅持下來,即使以前身體有什么病癥,也能慢慢調養(yǎng)過來。如皋很多百歲老人就是靠著這樣簡單的生活方式養(yǎng)好了很多疾病,而且一直快樂健康地生活著。因此,大家不要把養(yǎng)生當成一件非常深奧復雜的事情,只要像如皋的老人這樣清淡飲食,早晚喝粥、中午吃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適當娛樂,長壽就像家常便飯一樣平常了。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絡存儲空間,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容中的聯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