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字母代替應用題中的未知數,根據等量關系列出方程,再解所列出的方程,從而得到應用題的答案,這個過程叫做列方程解應用題.
列方程解應用題的一般步驟是: ?。?/font>1)分析題意.認真讀題,反復審題,弄清問題中的已知量是什么,未知量是什么,它們之間有什么等量關系: ?。?/font>2)設未知數為x.合理選擇未知數是解題的關鍵步驟之一.一般設題目里所求的未知數是x,特殊情況下也可設與所求量相關的另一個未知數為x; ?。?/font>3)列方程.根據所設的未知量x和題目中的已知條件,利用等量關系列出方程; ?。?/font>4)解方程.求未知數x的值; ?。?/font>5)檢驗并答題.對方程的解進行檢查驗算,看是否符合題意,針對問題作出答案. 例1 甲船載油595噸,乙船載油225噸,要使甲船的載油量為乙船的4倍,必須從乙船抽多少噸油給甲船? 分析:先找相等的關系.乙船抽出一部分油給甲船后,使甲船的油等于乙船的油的4倍,即: 甲船的油+乙船抽出的油=(乙船的油-乙船抽出的油)×4,我們可以設乙船抽出的油為x噸,利用等量關系列出方程求解. 解:設從乙船抽出x噸油,則 595+x=(225-x)×4 595+x=900-4x 4x+x=900-595 5x=305 x=61 答:必須從乙船抽出61噸油給甲船. 例2 甲、乙兩人騎自行車同時從西鎮(zhèn)出發(fā)去東鎮(zhèn),甲每小時行15千米,乙每小時行10千米.甲行30分鐘后,因事用原速返回西鎮(zhèn),在西鎮(zhèn)耽擱了半小時,又以原速去東鎮(zhèn),結果比乙晚到30分鐘,試求兩鎮(zhèn)間的距離. 分析:甲從西鎮(zhèn)出發(fā),行了30分鐘,因有事用原速返回西鎮(zhèn),這樣又得需要30分鐘,到西鎮(zhèn)后又耽擱了半小時,甲前后共耽誤了0.5×3=1.5小時,但在甲耽誤的時間里,乙沒有停留,因此可以看作乙比甲從西鎮(zhèn)提前1.5小時出發(fā),然后甲追乙,結果比乙晚30分鐘到達東鎮(zhèn),如果設甲第二次從西鎮(zhèn)出發(fā)到東鎮(zhèn)所用時間為x小時,我們可以得出東西兩鎮(zhèn)的距離為: 甲時速×x=乙在甲前的路程+乙時速×(x-0.5) 根據這樣的等量關系,可以列出方程求解. 解:設甲第二次從西鎮(zhèn)出發(fā)到東鎮(zhèn)所用的時間為x小時,則 15x=10×(0.5×3)+10(x-0.5) 15x=15+10x-5 15x-10x=15-5 5x=10 x=2 代入15x=15×2=30 答:東西兩鎮(zhèn)的距離是30千米. 例3 哥哥現在的年齡是弟弟當年年齡的3倍,哥哥當年的年齡與弟弟現在的年齡相同,哥哥與弟弟現在的年齡和為30歲,問哥哥、弟弟現在多少歲? 分析:解答有關年齡方面的問題時,注意兩人的年齡差經過多少年都不會變,因此可以根據這個差不變找等量關系.如果假設哥哥現在的年齡為x歲,由于哥哥與弟弟現在的年齡和是30歲,所以弟弟現在的年齡為30-x歲,又因為哥哥當年的年齡與弟弟現在的年齡相同,所以哥哥當年的年齡為30-x歲,又由于哥哥現在的年齡是弟弟當年年齡的3倍,所以弟弟當年的年齡為
他們的年齡差不變. 解:設哥哥現在的年齡為x,則
方程兩邊同乘以3,得 6x-90=90-3x-x 6x+4x=90+90 10x=180 x=18 代入30-x=30-18=12 答:哥哥現在的年齡是18歲,弟弟現在的年齡是12歲. 思考:如果設弟弟現在的年齡為x歲,如何列方程呢? 例4 小紅、小麗、小強三位同學,各用同樣多的錢買了一些練習本.小紅買的每本是0.6元,比小強少2本,小麗買的每本是0.4元,比小強多3本,問小強買了多少個練習本?每本的價格是多少? 分析:設小強買了x個練習本,由于小紅買的本數比小強少2本,所以小紅買的本數為x-2個,小麗買的本數比小強多3本,所以小麗買的本數為x+3個.根據三人買練習本花的錢數相同,可以列出方程. 解:設小強買了x個練習本,則 0.6×(x-2)=0.4×(x+3) 0.6x-1.2=0.4x+1.2 0.6x-0.4x=1.2+1.2 0.2x=2.4 x=12 代入0.6×(x-2)=0.6×(12-2)=6 6÷12=0.5 答:小強買了12個練習本,每本價格0.5元. 例5 糧庫內存有大米若干包,第一次運出庫存大米的一半多20包,第二次運出剩下的一半少10包,第三次運進200包,糧庫還有260包,求糧庫原有大米多少包? 分析:假設糧庫原有大米x包,已知第一次運出庫存大米的一半多20
原有大米x包里減去前二次運出的,再加上第三次運進的,就等于260.
解:設糧庫里原有大米x包,則
x=240 答:糧庫原有大米240包. 例6 李鋼騎自行車從甲地到乙地,先騎一段上坡路,再騎一段平坦路,他到乙地后,就立即返回甲地,來回共用了3小時,李鋼在平坦路上比上坡路每小時多騎6千米,下坡路比平坦路每小時多騎3千米.已知第一小時比第二小時少騎5千米(第二小時騎了一段上坡路,一段平坦路),第二小時比第三小時少騎3千米,那么:(1)李鋼上坡路上用了多少分鐘?(2)下坡路上用了多少分鐘?(3)甲乙兩地的距離是多少千米? 分析:李鋼行駛路線從甲→乙→甲,這段路用甲→甲′表示
(1)已知第一小時比第二小時少騎5千米,而李鋼在平坦路上比上坡路每小時多騎6千米,也就是上坡路比平坦路每小時少騎6千米,所以李鋼 分鐘,就可得出李鋼上坡路用的時間. (2)由于第二小時比第三小時少騎3千米,第一小時應比第三小時少騎5+3=8千米,即第三小時比第一小時多騎8千米,設第三小時走了x小時平坦路,比第一小時多騎6x千米,下坡路走了1-x小時,比第一小時多騎(6+3)(1-x)千米,根據上述條件列出方程. (3)設上坡路每小時走x千米,由于平坦路比上坡路每小時多騎6千米,則平坦路每小時走x+6千米,又因為下坡比平坦路每小時多騎3千米,所以下坡路每小時走x+6+3千米,根據上坡的路程等于下坡的路程,列出方程.
解:(1)因為上坡路比平坦路每小時少騎6千米,而第一小時比第二 小時,所以上坡路共用時間:
?。?/font>2)設第三小時走了x小時平坦路,則下坡路走了1—x小時,所以 6x+(6+3)(1-x)=8 6x+9(1-x)=8 6x+9-9x=8 9-3x=8 3x=9-8
所以下坡路共用60-20=40(分鐘). ?。?/font>3)設上坡路每小時走x千米,則平坦路每小時走x+6千米,下坡路每小時走x+6+3千米,于是:
方程兩邊同乘以6,則 7x=4(x+9) 7x=4x+36 3x=36 x=12(小時) (千米) 答:上坡路共用70分鐘,下坡路共用40分鐘,甲乙兩地相距24.5千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