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拓跋元氏墓志專題
工整細膩秀潤嚴謹略帶隸意【元瑛墓志】
北魏皇家墓志,又稱”元氏墓志”,因北魏孝文帝時期改”拓跋氏”為”元氏”而得名.由于元氏家族得天獨厚的地位,使得其死者的墓志在選石、書丹,鐫刻等方面都與眾不同.大體而言,其選石考究,書寫恭謹,鐫刻精到.正因為墓主身份的尊貴,因而在書法欣賞風格上主要表現(xiàn)為平正、溫潤、和諧、典雅、秀逸、美觀,有一種皇家風范.為了讓讀者領略、欣賞北魏皇家墓志的風貌,并作為平時臨摹,研究的范本。 魏碑是中國書法史上的里程碑,按照體裁劃分,魏碑包括碑刻、墓志銘、造像記、摩崖等.而在難以計數(shù)的北魏墓志中,皇家墓志有著獨特的藝術價值。 北魏孝文帝女長樂公主元瑛簡介:長樂公主(489—525年)元瑛,北魏孝文帝元宏女兒,母為孝文文昭皇后高照容.下嫁高猛.長樂公主又尊為長樂長公主.北魏孝明帝孝昌元年十二月逝世于洛陽壽安里.
元瑛墓志銘簡介:元瑛墓志為洛陽出土的北魏世俗墓志,出土于洛北邙山.書法欣賞特點較之洛陽龍門摩墓書法工整細膩,秀潤嚴謹,略帶隸意,大體屬于從隸書到楷書過渡性的”魏碑體”書體。 雄強悍勁書風趨于秀逸瀟灑【元倪墓志】
元倪墓志受南朝書法影響,滲入圓筆和行書筆法,書法欣賞方面點畫流動,書風趨于秀逸瀟灑,是雄強悍勁的魏碑向楷書發(fā)展過程中的一種過渡書體。雖未署作者名 ,通過秀逸精健的書法推斷,該墓志很可能是造詣頗深的書家和刻工所為。 北魏正光四年(523)二月刻,楷書。因元倪為魏太祖道武皇帝玄孫,墓志的書寫者應是當時高手,書法熟練,墨色豐腴飽滿,因受南朝書法影響,圓潤典雅,為北魏墓志中的佳品。此志刻工亦甚精,能將原書筆意較細致地傳達出來。河南洛陽為北魏孝文帝遷都以后的都城。北魏皇族原姓拓跋,孝文帝為了推行漢化,改拓跋為元姓。洛陽城北邙山一帶為元氏祖墳,陸續(xù)出土了大量墓志銘,統(tǒng)稱元氏墓志?!对吣怪尽肥窃夏怪局杏写硇缘淖髌分弧?/p> 民國初年在河南洛陽姚凹村出土,曾歸常熟曾炳章、昊興蔣榖孫、番禺陳漁春。一九六O年從陳氏處訪得此石,現(xiàn)藏上海博物館。 全稱《魏故寧遠將軍敦煌鎮(zhèn)將元君墓志銘》。19行,行22字。縱74厘米,橫73.5厘米。
書寫極為嫻熟自如清雅超脫【元暉墓志】
《元暉墓志》刻石后15年,北魏王朝(公元386年-公元534年)土崩瓦解,分裂為東魏與西魏。這個中國南北朝時期由鮮卑族拓跋氏建立的北朝首個政權,歷經(jīng)十四帝,享壽一百四十九年,在漫天征塵與急驟的馬蹄聲中作拋物線狀盛衰起伏。一塊沉默的墓志即便是元氏皇家墓志與一個剽悍的王朝比起來,直似一片孤零的秋葉之于一棵壯碩繁茂的高樹。北魏神龜二年(公元519年),《元暉墓志》以每邊長75厘米、厚15厘米的立體正方形態(tài),刊鑿面世。 北魏《元暉墓志》,石為正方形,每邊長75厘米,厚15厘米,刊于北魏神龜二年(519),原石現(xiàn)藏西安碑林。此墓志于1924年由于右任先生從洛陽購得,1935年冬天由楊虎城將軍為于右任運至西安。元暉字景襲,魏昭成帝六世孫,《魏書》有傳。 此志為北魏墓志中的精品,書法欣賞方面書寫極為嫻熟自如,清雅超脫,因此志書刻是北魏晚期,已基本擺脫了劍拔弩張的弊病,充滿了平和之氣。
結體寬博平正工整茂實剛勁【元懷墓志】
元懷墓志,北魏熙平二年(517)八月刻,1925年河南洛陽張羊村出土,原石現(xiàn)藏開封市博物館.北朝諸墓志,則體態(tài)多姿,不勝枚舉,各具風韻,其中《元懷墓志》書法欣賞特點是平正工整,茂實剛勁,儼然已是唐人楷書的景象.志文楷書,十六行,行二十字.志石縱八一厘米,橫八厘米,厚一九厘米.國家圖書館藏有原章鈺舊藏拓本,上有章鈺題簽,鈐”霜根”印.無撰書人鄉(xiāng)名. 元懷墓志,一九二五年在河南洛陽出土。原石現(xiàn)藏開封市博物館。書刻精妙,字口清晰如新,便于臨摹學習,是初學“魏碑”書體的較好范本。 志主元懷為北魏宗室,《魏書》卷二十二《孝文五王傳》和《北史》卷十九《孝文六王傳》雖列其名,但已闕如,此志可補其闕,極具史料價值.另是志因出土較晚,未經(jīng)風化,字口清晰,再加之鐫刻精妙,用筆秀勁,結體寬博,布局疏朗,實為北魏墓志之精品.羅振玉《松翁近稿》評曰:”此志大書,端勁秀拔,魏宗室諸志中之極佳者.”
書風趨于秀逸瀟灑圓潤典雅【元倪墓志】
《元倪墓志》是元氏墓志中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元倪為魏太祖道武皇帝玄孫,墓志的書寫者應是當時高手,書法熟練,墨色豐腴飽滿,因受南朝書法影響,滲入圓筆和行書筆法,點畫流動,書風趨于秀逸瀟灑,圓潤典雅,為北魏墓志中的佳品。此志刻工亦甚精,能將原書筆意較細致地傳達出來。此志日本曾有影印本,如今印本國內(nèi)已經(jīng)很少見到。 北魏《元倪墓志》,全稱《魏故寧遠將軍敦煌鎮(zhèn)將元君墓志銘》。北魏正光四年(523)二月刻。楷書。19行,行22字。縱74厘米,橫73.5厘米。民國初年在河南洛陽姚凹村出土,曾歸常熟曾炳章、昊興蔣榖孫、番禺陳漁春。一九六O年從陳氏處訪得此石,現(xiàn)藏上海博物館。 河南洛陽為北魏孝文帝遷都以后的都城。北魏皇族原姓拓跋,孝文帝為了推行漢化,改拓跋為元姓。洛陽城北邙山一帶為元氏祖墳,陸續(xù)出土了大量墓志銘,統(tǒng)稱元氏墓志。 附錄:《元倪墓志》的臨寫 《元倪墓志》全稱《魏故寧遠將軍敦煌鎮(zhèn)將元君墓志銘》,北魏正光四年(公元523年)刻 ,正書。因受南朝書法影響,滲 入圓筆和行書筆法,點畫流動,書風趨于秀逸瀟灑,是雄強悍勁的魏碑向楷書發(fā)展過程中的一種過渡書體。雖未署作者名 ,通過秀逸精健的書法推斷,該墓志很可能是造詣頗深的書家和刻工所為。 1、點。該墓志中的點分為三類:圓勁秀麗的瓜子點是露鋒尖筆直下寫成;右上挑點、相同點等,是承上筆筆勢,用行書筆 法寫成;撇點乃側(cè)鋒直下而成。點的起筆宜大膽果斷,如快馬入陣,迅疾遒勁,這樣能避免毛筆蘸飽墨后,由于動作緩慢,在 起筆處形成大墨團。點有從上直下、由內(nèi)向外、由外向內(nèi)、由下往上和橫向取勢的,所以應把握好入筆方向。 2、長橫。長橫分為五類,即平橫、左尖右上凸橫、左重右上橫、中段輕右上凸橫和曲波橫,如上圖中“吏”、“隨”、“ 安”、“祖”、“者”五字。前兩種橫的寫法為露鋒輕入筆,前者為漸行漸提,稍向下自然收筆,而后者右上行逐漸加重,擰 筆攏毫,自然收于右下。后三種橫的起筆方向有自左上向右下和從右上向右入筆的行書筆法,故應快速入筆,將筆向下稍沉, 輕輕一提,變側(cè)鋒為中鋒略向右平行,隨即右上行到凸頂后引筆稍向下,擰筆攏毫收于右下。右上行筆的筆桿上部稍向身內(nèi)傾 斜,切忌側(cè)鋒橫掃而過獲頓按回收成一個大墨團。 3、短橫。短橫有許多被點替代了,魏碑中少量方勁的短橫保留了下來。寫短橫一般只需按原帖的筆意書寫,但不可敷衍而過,必須意到筆到,筆力不可懈怠。 4、豎。豎有長豎、短豎之別。寫短豎較寫長豎要容易一些,長豎多是方頭尾尖(或圓),如上圖中的“軍”、“中”二字。 其寫法是右橫執(zhí)筆或右下橫執(zhí)筆,筆尖由畫外平入或斜入,入筆后快速頓轉(zhuǎn)峰理毫下行,至末端順勢空掄收筆,或在下行時, 逐漸提筆收起。個別豎畫的尾部呈方形,可將筆鋒攏向一側(cè)作收,也可行至末尾,將筆肚用力一按即收。 5、撇。撇有斜撇、曲撇兩種:方起尖收的斜撇剛勁雄強,尖起圓收的曲撇婉約秀麗。這兩種撇在收筆處有加力和不加力、向左上翹和順勢撇出之分。有個別撇的起筆使用行書筆法。方切起筆要峻利,切勿拖泥帶水,久停不行。如右圖中“尉”、“燉”、“銘”、“鎮(zhèn)”四字。 6、捺。捺分平捺和斜捺。平捺捺腳有取其自然和輕微徐徐下按平出之分。斜捺有捺腳圓潤和方勁、平出、上翹之別。雖取夕暢之勢,它的輕重、斜度和姿態(tài)與其他點畫搭配得很和諧。有的捺變成長點或短點。如右圖中“遠”、“春”、“故”、“今”、“癸”五字。 7、鉤。鉤畫有在折處另起筆的,也有不另起筆的。個別左彎鉤還使用隸法。心鉤的寫法是,收筆時重按(筆桿上部略向身 內(nèi)),迅速攏毫提鋒向上超出。豎鉤的關鍵在于豎畫欲收筆處,向左超筆,著力在右下,向右超筆,著力在左下,重按后調(diào)鋒攏毫趣出。如右圖中“劉”、“盛”二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