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萬個人眼里有一萬個歷史
——讀《明朝那些事兒》有感
沒趕在《明朝那些事兒》紅得一塌糊涂的時候拜讀,卻在一個悠閑的小島上,踏入曉楓書屋,偶然尋到這本被無數(shù)人推薦了的,所謂當年度最暢銷的書。
從小就喜歡歷史方面的書籍,看歷史多了最大的感受就是人好渺小,就好像看天一樣。東西一旦看得遠了看得深了,就有強烈的無力感,許是刻意想要忘記,諸多與歷史方面的記憶,已是非常模糊,連二戰(zhàn)是哪年爆發(fā)都未必記得起了。但有時候,我仍會迷茫,到底什么是歷史?如何點評歷史才是客觀公正的,還原其本相?當看到這本標榜為“迄今為止唯一全本白話正說明朝大歷史”的書時,突然間,很想知道,作者當年明月是如何看待那段遙遠的長達三百年的人和事。
《明朝那些事兒》是個大系列,我看了前三冊,講述的是從大明武太祖皇帝朱元璋到明代三百年中最能鬧的皇帝朱厚照的歷史。正如宣傳的那樣,當年明月不同于以往那些史書的筆法,而是用一支充滿了活力和生氣的筆,將那些古書上的死板的歷史人物刻畫得栩栩如生,將那些史書上的的大事件描述得跌宕起伏,叫人讀來暢快淋漓,欲罷不能。難怪乎坊間對此書贊揚的呼聲那樣高,因為它把我們帶到了那個精彩紛呈的大明王朝,那個英雄與太監(jiān)如云的時代,那一段蕩氣回腸的歷史,因為它讓更多的普通民眾知道那段復(fù)雜錯綜的歷史,讓人們知道歷史其實也可以是很精彩的,不只是死板的教科書。
當然反對聲也是有的,有人說,《明朝那些事兒》看形式重于內(nèi)容,其最大的意義不是“明朝那些事兒”而是虛擬網(wǎng)絡(luò)提供給草根自由表達的“這些事兒”,因而其昭示的更多是現(xiàn)實草根的自由表達而非“明朝那些事兒”的史學(xué)意義,缺乏嚴謹學(xué)術(shù)的“那些事”終究不能成為“信史”。
當然,這治學(xué)的態(tài)度是需要嚴謹?shù)摹5珶o疑,這讓可讀性大打折扣。從小學(xué)到初中,到高中,再到大學(xué),十幾來年的歷史學(xué)下來,大多數(shù)人只會背那些歷史事件,但除些之外,其他一無所知。應(yīng)該說,這樣的歷史教育并不是成功的。對于當年明月在書中所寫的史實是否真實有無錯漏,我并無意去考證。因為這本書在我看來,更是作者當年明月自己對明史的感悟,將他自己的所讀,所學(xué),所感,所悟,所寫,讓我們真切地感受到了明朝的溫度,真實地觸摸到明朝那些一個個風(fēng)流人物的悲喜人生,這些明朝的事兒,是當年明月眼中的明朝。連他本人也說過,這本書應(yīng)該叫《明札記》,因為這是他眼中的明朝歷史。
有人不禁會問,什么是歷史?一個著名的史學(xué)家說,歷史不是任由他人打扮的小姑娘,也不是數(shù)大錢的工具。他是今人與古人溝通的渠道,是今人汲取經(jīng)驗教訓(xùn)的源泉。他不相信勝利者是不受指責的。他只相信,任何歷史時空中的人都是目的,不是手段。
然而,歷史不是任由他人打扮的小姑娘,但尷尬的是它被太多的人以各種不同的方法任意涂抹;歷史不相信勝利者是不受指責的,但它往往成了成王敗寇的演繹場;盡管離不開史料,但我們永遠不能客觀。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今人永遠無法觸及完全真實的歷史,歷史學(xué)更像瞎子摸象,摸到什么就說是什么。
也許對我們有意義的問題不是歷史是什么,而是歷史對我們意味著什么。正如大仲馬所說的:歷史是掛我小說的釘子。他并沒有說歷史是什么,而是說歷史對于他意味著什么。同樣,我們都可以訴說歷史,訴說自己眼中的歷史,訴說自己對歷史的感悟。而歷史應(yīng)該是怎樣的,我相信沒有答案。就象一個正常人和色盲永遠也討論不出一種東西的顏色,因為一種東西本來是什么顏色原本就沒有意義。
當一萬個人眼中有一萬個歷史的時候,對于我們認識歷史,以及認識歷史對于我們的意義,是大有脾益的,更何況,這個自稱當年明月的人的眼中的歷史是這樣的好看,生動,起伏跌宕,打動人心。我們又何妨不聽聽這絮絮叨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