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jù)各方資料整理的黃帝世系余氏資料 初天皇.初地皇.初人皇.天皇氏.地皇氏.泰皇氏.鉅靈氏.句疆氏.譙明氏.涿光氏.鉤陣氏.黃神氏.狃神氏.犁靈氏.大騩氏.鬼騩氏.弇茲氏.泰逢氏.冉相氏.蓋盈氏.大敦氏.雲(yún)陽氏.巫常氏.泰壹氏.空桑氏.神民氏.倚帝氏.次民氏.辰放氏.蜀山氏.豗傀氏.渾沌氏.東戶氏.皇覃氏.啟統(tǒng)氏.吉夷氏.幾籧氏.豨韋氏.有巢氏.遂人氏.庸成氏.史皇氏.柏皇氏.中黃氏.大庭氏.栗陸氏.昆連氏.軒轅氏.赫蘇氏.葛天氏.尊盧氏.祝誦氏.昊英氏.有巢氏.朱襄氏.陰康氏.無懷氏。太昊氏伏羲氏.炎帝神農(nóng)氏.黃帝軒轅氏。(舊石器時代..史前時代) 1、炎帝神農(nóng)氏-炎帝神農(nóng)氏的先祖為伏羲女媧氏政權(quán)的柱下史,世居秦嶺以南的華陽地區(qū)。 2、勗其 妣扶胥氏 3、巨駓 妣蜀山氏 4、芒昧 妣逿伊氏 5、夷栗 妣女儀氏 6、柏堅(jiān) 妣赤水氏 7、諱節(jié) 妣鉅閭氏 8、赫胡 妣摩利氏 9、封胥 妣女娥氏 10、依盧 妣九方氏 11、啟昆 妣女蟜氏 12、黃帝-子高 序號 1黃帝-黃帝軒轅氏的先祖為少典氏和有氏。黃帝軒轅氏政權(quán)共歷十五帝,傳國四百六十一年(公元前4513前4053)。黃帝姬芒(前4543前4476年),男,姓姬,名芒,號軒轅氏。中國氏族聯(lián)盟時代黃帝軒轅氏政權(quán)的首任帝。尊號黃帝。 2玄囂--號青陽,上古傳說人物。傳說他是黃帝和嫘祖的長子,蟜極的父親,是五帝之一帝嚳的祖父。黃帝有二十五個兒子,其中有二子為正妃嫘祖所生,長子為玄囂,次子昌意。黃帝之子玄囂,為姬姓,名摯,后采繼位為天子,修太昊之法,后人稱為少昊氏。玄囂死后,葬于曲阜的云陽山。 3 蟜極-上古傳說中的人物,黃帝的孫子,玄囂之子,帝嚳的父親。《史記·五帝本紀(jì)》:“帝嚳高辛者,黃帝之曾孫也。高辛父曰蟜極,蟜極父曰玄囂,玄囂父曰黃帝。自玄囂與蟜極皆不得在位,至高辛即帝位。高辛於顓頊為族子。高辛生而神靈,自言其名。普施利物,不於其身。聰以知遠(yuǎn),明以察微。順天之義,知民之急。仁而威,惠而信,脩身而天下服。取地之財(cái)而節(jié)用之,撫教萬民而利誨之,歷日月而迎送之,明鬼神而敬事之。其色郁郁,其德嶷嶷。其動也時,其服也士。帝嚳溉執(zhí)中而遍天下,日月所照,風(fēng)雨所至,莫不從服。帝嚳娶陳鋒氏女,生放勛。娶娵訾氏女,生摯。帝嚳崩,而摯代立。帝摯立,不善,而弟放勛立,是為帝堯。” 6檠璽 7叔望-叔均(望)是黃帝的孫子,居子帝五(今河南濮陽附近)?!渡胶=?jīng).大荒西經(jīng)》:"有西周之國姬姓食谷有人方耕名曰叔均。帝俊生后稷稷降以百谷。稷之弟曰臺璽生叔均。" 8不窟-古代周族部落首領(lǐng),夏代,不窋先祖世代為農(nóng)官,時稱后稷(jì)。不窋襲父職,繼任農(nóng)官,時夏孔甲帝"好鬼神,事淫亂,夏后氏德衰,諸侯叛之",致使朝綱大亂。不窋失官,遂率部族奔慶陽一帶。到此后,不窋以慶陽一帶為根據(jù)地,開始了先周早期的政治、經(jīng)濟(jì)和思想文化活動。不窋教民改地穴式居住為窯洞,重農(nóng)耕,種莊稼,還倡養(yǎng)豬、養(yǎng)牛、養(yǎng)鵝,植樹種花,為慶陽早期的農(nóng)業(yè)經(jīng) 濟(jì)發(fā)展做出了貢獻(xiàn)。為保證部落安全,不窋經(jīng)詳細(xì)勘察,修建了不宙城(今慶城縣城)。不窋故城遺址在今慶城縣城東南3里處??h城東山為不窋當(dāng)年居住地。不窋死后,葬于慶城縣帽盒山巔。后歷代立有碑。 9鞠陶-棄之子不窋有個兒子叫陶,根據(jù)《元和姓纂》及《名賢氏族類稿》等古籍記載可知,周族祖先后稷的孫子叫陶,生下來時手上的掌文很象古文“鞠”字,因此起名叫鞠陶。鞠陶后來作了周人的首領(lǐng)。史記-"不窋卒,子鞠立。鞠卒,子公劉立." 10育 11撫 12拔 13膺 14勝,勝公仕夏 15含章 16郝 17乾 18 公劉-北幽(今慶城縣)人,古代周部落首領(lǐng),為周先祖不宙孫,鞠陶子,周文王的祖先。鞠陶死后,公劉繼其位,《詩·大雅·公劉》便是其后人祭祀時稱頌他功績的詩歌。他“復(fù)修后稷之業(yè),務(wù)耕種,行地宜”,帶領(lǐng)族人開墾荒地,興修水利,制造農(nóng)具,整修田園,種植五谷,發(fā)展畜牧,傳播農(nóng)耕文化,對慶陽川原地帶農(nóng)業(yè)區(qū)域的形成與發(fā)展做出了很大貢獻(xiàn)。爾后,公劉將其活動擴(kuò)展到寧縣。合水、正寧,鎮(zhèn)原一帶,并移居溫泉附近居住。22歲時,將首府遷移至南崗(今寧縣城西廟嘴坪),史稱“公劉遷囪”,大大地開拓了周的基業(yè),其勢力范圍包括今慶陽市和陜西省的旬邑、彬縣。長武、淳化、耀縣、宜君。黃陵及徑川、靈臺等16個縣城。公劉造福后代,惠及子孫,后人修邑建廟,尊為神圣。 每年古三月十八,慶陽人及長武、彬縣四方百姓赴公劉廟拜謁祭奠,緬懷這位華夏農(nóng)耕文化的開拓者。另一種說法是:周部族的祖先,相傳是后稷的曾孫,古公亶父是他的第九世孫。 19堃,堃公仕商,襲爵 20 慶節(jié)-慶節(jié)繼爵 21 皇仆-字元音 22太素,襲爵 23國華,繼位 24差弗-繼位 25紹穆,繼位 26承啟,繼位 27殷仲 28懷德 超,繼位 30公非-又稱公非遞、公卯,字辟方。襲爵。 31至詳,繼位 32尚貞 35亞圉-高圉子,字云都。BC1297年—BC1193年在位。 37.古公亶父-古公,姬姓,名亶父,人名,又被尊稱為“周太王”。 陜西省旬邑縣(古稱“豳”)人。據(jù)推算古公亶父是軒轅黃帝的第35代孫,是周祖后稷的第12代孫。古公亶父在周人發(fā)展吏上是一個上承后稷、公劉之偉業(yè),下啟文王武王之盛世的關(guān)鍵人物,他是中國上古周族領(lǐng)袖。周文王的祖父。亶父“積德行義,國人皆戴之”,而戎、狄等游牧部落卻常侵逼。 38 季歷-周太王古公亶父少子(三子),文王姬昌之父。一作王季、公季,其兄太伯(也稱泰伯)、虞仲,太伯后來在太湖流域創(chuàng)建了吳國。季歷繼位后,承古公遺道,又與商貴族任氏通婚,積極吸收商文化,加強(qiáng)政治聯(lián)系。在商王朝的支持下,他對周圍戎狄部落大動干戈,不斷擴(kuò)張軍事實(shí)力。商王文丁時,受封為“牧師”,成為西方諸侯之長,享有征伐西部諸侯的權(quán)利。后因權(quán)重遭忌,為商王文丁所殺。 39 昌-文王昌(公元前1135-1157),季歷子,母曰太任。太任之性,誠一端莊,維德之行。及其娠,目不視惡色,耳不聽淫聲,口不出傲言,而生文王。王生而圣瑞。及長,受殷紂命,為諸侯領(lǐng)袖,得專征伐,稱西伯。遵后稷、公劉之業(yè),則古公、王季之法,篤仁、敬老、慈少,禮賢下士,以此士多歸之,諸侯響之,天下三分有其二。以服事,即位50年,被囚羨里,后6年自歧下,遷都于豐邑,7年而崩,壽97歲,謚為文王。葬雍州萬年縣西南28里畢原上(今陜西省咸陽西北18里處,有周文王陵)。太子發(fā)立,是為武王。 40發(fā)-武王發(fā)(公元前1096-1043),文王太子。 (前1056年),西伯(文王)崩,太子發(fā)繼位,以太公望為師,周公旦為輔,召公爽、畢公高之徒皆左右。武王率修文王緒業(yè)。時紂王無道,武王以姜尚為師,遂率戎車300乘,虎賁3000人,甲士45000人,以東伐紂。十一年十二月戊午,師畢渡孟津,諸侯咸會,陳師牧野。商紂聞武王來,亦發(fā)兵70萬人拒武王。武王使帥尚父與百夫致師。以太公卒,馳于紂師,紂師雖眾,皆無戰(zhàn)心。武王亟人,紂師皆倒兵,不戰(zhàn)以歸,武王馳之,紂兵皆岸畔。紂走,登鹿臺自焚而死。于是諸侯尊武王為天子。十有九年十月,王有疾,后崩,壽93歲。葬雍州萬年縣西南28里畢原上。太子誦立,是為成王。 41虞(唐叔虞)-唐叔虞,字子于,周武王幼子,是周代晉國的始祖,周成王的弟弟。姓姬。武王死后,成王年幼,由武王的弟弟周公攝政。周公滅唐(今山西翼城西部)后,把唐封給了叔虞。 42.晉燮侯-晉侯燮,即燮父或姬燮父,是西周諸侯國晉國的第二任統(tǒng)治者。晉侯燮為唐叔虞之子,在父親去世后繼位,在位期間改國號唐為晉。晉侯燮去世后,其子晉武侯姬寧族繼位。 43.晉武侯-即姬寧族,是西周諸侯國晉國的第三任統(tǒng)治者。晉武侯繼承其父晉侯燮之位,武侯去世后,其子晉成侯姬服人繼位。 44.成侯服人 45.厲王福 46.靖侯宜臼-晉靖侯(前858年—前841年),姓名姬宜臼,是西周諸侯國晉國的第六任統(tǒng)治者,晉厲侯之子。晉靖侯十七年(前842年),周厲王殘暴不仁,周人將他趕出鎬京,讓周公和召公共同當(dāng)國,史稱“共和”。晉靖侯于次年去世,子厘侯司徒立。古書《尚友錄》和《元和姓纂》提到,羊舌姓起源于春秋時代的晉國,晉靖侯的兒子公子伯僑有孫子名突,晉獻(xiàn)候時被封在羊舌邑(今山西省洪洞、沁縣),故以羊舌為姓。 47.釐侯司徒-在位18年(前840-前823) 48.獻(xiàn)侯籍-晉獻(xiàn)侯:姬姓,名籍,又名蘇,晉釐侯之子,前822年—前812年在位。周王三十三年,周王東巡至晉國,晉獻(xiàn)侯率晉國的軍隊(duì)跟隨,受王命征戰(zhàn)今山東夙夷。周王直接向晉獻(xiàn)侯下達(dá)指示,在取得二邑之后,周王親自到戰(zhàn)場巡視,晉軍大獲全勝。班師回國后,周王賜給晉獻(xiàn)侯香酒、弓箭、駟馬,晉獻(xiàn)侯異常高興,便將征戰(zhàn)的兩支隊(duì)伍駐扎在今南常、北常一帶隆重犒賞。晉獻(xiàn)侯為報(bào)答和頌揚(yáng)天子的恩德,鑄造了兩套共16枚編鐘,把天子的恩寵記載在鐘上。所鑄之鐘被稱為“王賜蘇鐘”,鐘上的銘文記載了這次戰(zhàn)爭的經(jīng)過及周王將晉國的部隊(duì)夸為周王室的“宿衛(wèi)軍”等文字。王賜蘇鐘被陪葬于晉獻(xiàn)侯墓地。王賜蘇鐘,初露晉軍克敵之鋒芒,晉獻(xiàn)侯也因此名垂青史。 49.穆侯費(fèi)生-晉穆侯(前812-前785在位),姓名姬弗生(或名費(fèi)王),是西周諸侯國晉國的第九任統(tǒng)治者,在位27年,于前785年去世。穆侯四年,取齊女姜氏為夫人。七年,伐條。生太子姬仇。十年,伐千畝,有功。生少子姬成師。穆侯去世后,其弟殤叔自立,太子姬仇出奔。 50.文侯仇-晉文侯(前780年-前746年),姬姓,名仇。是西周末年到春秋早期的晉國君主,第十一任統(tǒng)治者。姬仇本來是晉穆侯的太子,但其叔殤叔在穆侯死后自立,姬仇被迫出走。四年后姬仇以武力手段推翻殤叔而登位,是為文侯。文侯十年,周幽王死。平王宜臼和攜王余臣各自稱王,周二王并立 51.昭侯伯-(前746年-前739年)即姬伯,是春秋時期諸侯國晉國的國君,晉文侯之子,晉國第十二任君主,在位7年,于前739年去世。昭侯于元年(前745年)把曲沃一地封給他的叔叔姬成師,即曲沃桓叔,曲沃大于翼城,埋下了日后曲沃與翼(晉君都邑)對立的伏線。昭侯七年,晉大臣潘父弒殺了昭侯,迎立曲沃桓叔?;甘逵霑x,晉人發(fā)兵攻桓叔,桓叔敗退,返回曲沃。晉人共立昭侯子姬平為君,是為孝侯,誅殺潘父。 52.孝侯平-晉孝侯,姬平,是春秋時期諸侯國晉國的國君,晉昭侯之子,晉國第十三任君主,在位16年,于前724年為曲沃莊伯所殺。昭侯七年,晉大臣潘父弒殺了昭侯,迎立曲沃桓叔?;甘逵霑x,但被晉人發(fā)兵逐回曲沃。晉人共立姬平為君,是為孝侯,誅殺潘父。孝侯八年,曲沃桓叔卒,子鱔代桓叔,是為曲沃莊伯。孝侯十五年,曲沃莊伯在晉國都城翼弒殺了孝侯,晉人攻曲沃莊伯,莊伯退回曲沃。晉人立孝侯之子姬郄為君,是為鄂侯。 53晉鄂侯,即姬郄或姬郤,是春秋時期諸侯國晉國的國君,晉孝侯之子,晉國第十四任君主(前723至前718),在位6年?!?span lang=EN-US>史記》稱曲沃莊伯知道鄂侯死訊后,興兵伐晉,周平王派虢公率兵伐曲沃莊伯,莊伯退回曲沃。晉人共立鄂侯之子姬光,是為哀侯。《左傳》有不同記載,稱曲沃莊伯聯(lián)合鄭、邢伐翼(晉國都城),周桓王派兵支援曲沃,鄂侯逃到隨。后來曲沃叛周,周王在秋天命虢公伐曲沃,立哀侯于翼。 54.晉哀侯(前717年—前709年),即姬光,是春秋時期諸侯國晉國的國君,晉鄂侯之子,晉國第十五任君主,在位9年。哀侯八年(前710年),晉入侵其都城以南的小邑陘廷,陘廷與曲沃武公在次年聯(lián)兵伐晉,哀侯被俘。晉人立哀侯之子小子為君,是為晉小子侯。小子元年(前708),曲沃武公派自己的叔父姬韓萬殺了晉哀侯。 55.由余一作繇余,晉哀侯之子,春秋時天水人。由余的祖先原為晉國人,因避亂才逃到西戎。后來,由余奉命出使秦國。他見秦穆公賢明大度,便留在了秦國,秦穆公元年(前659年)投入秦國,被秦穆公任為上卿(即宰相),為秦穆公出謀劃策,幫助秦國攻伐西戎,一舉攻伐錦諸戎、緄戎、翟戎、義渠等十二個戎國,遂稱霸西戎,使秦位列春秋五霸。由余的子孫遂以他的名字以姓氏,稱為由氏和余氏。公元前623年1月2日,由余病歿,秦穆公悲痛萬分,輟朝一日以示哀悼,又為他建造墳?zāi)?span lang=EN-US>4座:陜西雍州、武功郡丁山、西安等3座,江南淮安府武功山等。 56 來本(一作彥叔,字貴名肇初震甫) 109 襄公 110 珍公 111 竦公 112 衝公 113 端凱 114 良佑 115 寶公 116 善和 117 玠公,字仲威。任四川制置使,后平王夔,以更生民困,為謝方叔及徐清叟所奏,迢還資政大學(xué)士。 118 師忠,字志朝。任刺使,歷大理寺丞,宋朝議大夫。自豐源涉居閩將邑西路光明。南宋祥興二年(公元1279年)已卯八月朔日合葬光明雉鳥窠。 119 經(jīng)略 120 鶴公 121允榮(生七子:四一、四二、四三、四四、四五、四六、四七) 122 四一(字子昌,涉居鐵城余坪) 123視公 124 伯二十郎 125 泗州 126 文敖(名良新。生子二:大言、小言) 127 大言(生子:德。遷涉北路余坑) 小言(生子三:源、勝、生) 附:余氏雉鳥窠同支分涉十班各地名數(shù) 祖班:余坑; 德班:本鄉(xiāng)光明界源陽、厝源、吳厝地; 宗班:胡管并水南、石嶺、將城; 功班:東坑、塘坑、余布、常溪、坑塘; 遠(yuǎn)班:泰寧永興堡上衢; 兒班:西溪、橫坑、漠源; 孫班:余家坪、余厝尾紗帽墩; 世班:建寧楚上東溪; 澤班:歸化柳里、白葉; 長班:余坊余源、里嵐、朱嶺頭、梁坊。 即: 四一公長房玄長孫大言公之子德公及其后代稱祖班派。他們的遷居地有:安仁鄉(xiāng)余坑村、上際村、伍宿村良坊自然村,水南鎮(zhèn)三班、溪南、新興、渡頭等村和金華、銀華社區(qū)。明代,水南余羅安的后裔余金受始遷湖管都(今漠源鄉(xiāng)湖管村)。 四二公及其子孫為德班派。明代起,他的部分裔孫相繼遷移的居住地是:光明鄉(xiāng)永吉村各坑、坑頭自然村,葛布村陽坊自然村,界源村界源和里陽厝源、外陽厝源自然村,渠許村洋源、源頭、黃嵐、半嶺等自然村,萬安鎮(zhèn)吳厝地村,黃潭鎮(zhèn)洋泊村;外遷地有順昌縣余墩村,泰寧縣梅口鎮(zhèn)西元村,邵武市和平鎮(zhèn)和平村和桂林鄉(xiāng)余家坊村。 四三公及其后裔屬宗班派。其徙遷地有南口鄉(xiāng)東坑村大坪壟、余山坊等自然村。 四四公及其裔孫稱功班派。他們的移居地為古鏞鎮(zhèn)桃村勘頭、溪口自然村,洋坊村上洋坊、下洋坊、長坑等自然村,光明鄉(xiāng)禊俚村禊俚、東坑自然村,南口鄉(xiāng)蛟湖村余布自然村,黃潭鎮(zhèn)將溪村鄒洲、坑塘自然村和大坪村,古鏞鎮(zhèn)張公村當(dāng)溪自然村,萬全鄉(xiāng)常安村常溪自然村。 四五公及其子孫屬遠(yuǎn)班派。先后徙遷順昌縣漠武村、元坑村、東溪村、紅星村、鄭坊村、新元村,泰寧縣下渠鄉(xiāng)上渠村、南會村。 四六公及其后代為兒班派。相繼遷居黃潭鎮(zhèn)黃潭村、上峰村上峰、下峰、西溪等自然村,源俚村,大言村串坑自然村;萬全鄉(xiāng)常源村,萬全村金坑自然村,漠源鄉(xiāng)漠源村。 四七公及其裔孫為孫班派。先后徙遷白蓮鎮(zhèn)白蓮村沙洲、余家自然村,龍棲山余家坪和將樂縣城。外遷地有:明溪縣蓋陽、湄溪等 32個村,沙縣竹溪坊村,永安上坪九龍村,清流縣清口、塘背、嵩溪、嵩口、高地、余坊、老寨、黃柏洋等村,寧化縣廖家坪、下渡、半溪、水茜、武層等村,連城縣姑田、馮口、上余、下余等村。 四一公次房小言公之玄長孫源公及其后代為世班派。他們徙遷縣外的居住地有:泰寧縣新橋鄉(xiāng)上際村、上坪村,梅口鄉(xiāng)梅口村,大布鄉(xiāng)顯口村溪江邊自然村、際頭村,大田鄉(xiāng)及泰寧縣城;建寧縣溪源鄉(xiāng)水源村、深溪村、武調(diào)村。 四一公次房小言公之玄次孫勝公及其子孫稱澤班派。他們的播遷地有:白蓮鎮(zhèn)村頭村村頭、小溪、寺邊等自然村,小王村營華自然村;明溪縣蓋陽鎮(zhèn)白葉村,胡坊鄉(xiāng)下坊村、宗溪村、鰲坑村,楓溪鄉(xiāng)楓溪村、華山村。 四一公次房小言公之玄三孫生公及其后裔為長班派。他們的播遷地有:余坊鄉(xiāng)余坊村,隆興村,周厝村,朱嶺頭村里嵐、外嵐等自然村,余源村;高唐鎮(zhèn)班州村,高唐村,常口村;大源鄉(xiāng)大源村水尾自然村,西田村,將王坑村吳坊自然村,長甲村;萬安鎮(zhèn)萬安村、孫坊村、坊頭村、高坊村、良坊村;泰寧縣朱口鎮(zhèn)余家?guī)X村、石網(wǎng)村。 參考資料:
2、《余氏金字老譜源流》 3、 《余氏祖班家譜》
又:《姓名大全-余氏之家》之余姓文化-歷史:
余姓在當(dāng)今中國姓氏中排名第五十一,在臺灣排名第四十一位。余姓出自姬姓,是黃帝的后代。周武王姬發(fā),有個兒子叫叔虞,在周成王時期被封在唐,史稱唐叔虞。叔虞的有一個兒子后來又被封在晉,稱晉侯。到晉哀公時,哀公有個兒子叫由余。由余曾經(jīng)因?yàn)樘颖軕?zhàn)亂,躲到了西戎。后來,由余作為戎王的使臣,出使秦國,被秦穆公所賞識,因此留在了秦國,并且輔佐秦穆公,平定了西戎。因?yàn)橛捎喙Υ?,因此子孫就用他的名字作為自己的姓氏,一部分姓由,而另一部分,就姓余。余姓還有其他一些來源。春秋時期,齊國有人姓“余丘”,后來改姓余。余姓得姓與秦朝,因此開始的時候是在秦朝都城附近發(fā)展,也就是陜西,甘肅一帶。秦漢以后,余姓開始東遷,逐漸發(fā)展到河南,安徽,江蘇,浙江等地,后來都發(fā)展成了大族。唐代初期,余姓開始遷往福建,并且又遷往廣東,湖南。清代時,余姓開始首次進(jìn)入臺灣。余姓的主要聚居地有:鳳翔,新安,下邳,高陽,吳興,南昌,陜州,晉陵,莆田,同安,曲江,武溪,錢塘,奉新,臨川,五華,梅州,大埔,平遠(yuǎn),海豐,古田,安溪,寧德,仙游,漳州,樂山,宜興,定海等。風(fēng)俗通義載:秦由余之后,代居歙州。
2010年9月12日 整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