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內功經》是傳統武學內功修煉之經典,被武林內家拳奉為“圣經”。據資料記載:形意拳一代宗師、宋氏形意拳創(chuàng)始人宋世榮(字約齋,人稱大宋)、宋世德(字輔仁,人稱二宋)兄弟二人,得《內功經》等真?zhèn)骱?,武功冠絕當時。故宋世榮老夫子極力推崇《內功經》,從而引起了武壇人士之關注!
《內功經》在社會上流傳的版本很多,內容出入較大,多不成系統。前些年有關的武術雜志和氣功雜志也曾刊登過《內功經》,但僅是《內功經》之一麟半爪而已。今為使廣大武術愛好者和研修者能全面了解《內功經》,并有所受益,特把筆者所收藏的《內功經》貢獻出來。
《內功經四篇》手抄本年代久遠,有些地方字跡模糊不清,再加上本次整理時間比較倉促,所以錯誤難免,請海內外鴻儒碩士雅正。如此,則廣大武術愛好者之幸事也!
內功真?zhèn)?
珠山宗景房后序
余友南溪子,其祖為清總憲,督撫江西,泊舟清江,見商人伏貨極多,于水底獲一石函,中有書二卷,一曰劍丹,一曰內功真?zhèn)?。其內功真?zhèn)饕粫顾钠?,一曰內功經,一曰納卦經,一曰神運經,一曰地龍經。貞觀二年三月十五日綠公以重價買之,遂傳于世。
一、內功經
郎邪王南溪注解,宗景房參閱
內功正傳,脈絡甚真。內功之要,第一要知脈絡,不知脈絡,勉強用之,有損無益。
學醫(yī)道者,不可不明乎經絡,何況習內功乎?若不明脈絡,猶習射而不操弓矢,其不能決矣。能內景隧道,返觀而以察之,則體用兼?zhèn)湟印?
經曰:前任后督,行氣滾滾。
解:任脈起于承漿,正直下行,胸腹分中,至陰前交骨而止。督脈起于背尾盡處,正直上行,由夾脊過泥丸,下印堂,人中而止。此二脈是前后行氣之所;滾滾者,久而用之則氣來之盛也。
經曰:井池、雙穴,發(fā)勁循循。
解:井者,肩井也。足少陽膽經,肩上陷中之肩井;池者,手陽明大腸經,屈肘橫紋頭陷中,謂之曲池穴也。此為周身向外發(fā)勁之所也。用功之時,不可過于猛烈,須從容為之。循循者,漸而入之意也。
經曰:千變萬化,不離乎本。得其奧妙,方嘆無垠。
解:本者,自然之真氣也。此總言內功之奧妙,千頭萬緒,難以盡窮,而其要旨總不能離乎自然之氣也!學人淺嘗未知其奧妙者,必待用功之久,心有所悟,而后嘆其奧妙無窮也。
經曰:龜尾升氣,丹田煉神。
解:龜尾者,長強穴也,骶骨盡頭處也。用功上提,則真氣自然上升矣。丹田者,任脈帶脈相交之處,臍下一寸三分丹田穴也。用功時存想元神藏于此處,而神煉矣。此皆神化之機,可以意會想悟,不可以形跡推求也。
經曰:氣下于海,光聚天心,即明脈絡,次觀格式。
解:小腹正中為氣海穴,額上正中為天心穴。此言真氣下行充于內,自然威光滿面而形于外也。格式者,入門之定規(guī)也。承上文言,即明脈絡以后,必得周身之一定格式。不明此,則脈絡亦空談而已。
經曰:頭正而起,肩平而順,胸出而閉,穩(wěn)腰以實。足堅而穩(wěn),膝曲而伸,襠深而藏,肋開而張。
解:正頭以壯滿面之神,順肩以活兩臂之勢,出胸以足周身之威,穩(wěn)腰以充實力之基。此上部之格式也。然正頭須提起勁來,順肩須四面平起,不可略有歪斜,胸雖出而有聚斂之意,腰雖實而有下穩(wěn)之情。此勢中之真,不可不知也。步雖上下而足必須極力堅固,穩(wěn)住不可搖動。膝之為功,內曲外直,言其勢,雖曲而必用力以伸之。前陰極力向后縮起,自然深藏。兩脅骨縫俱要極力張開,以合出肋之勢。
經曰:即明格式,再言氣竅,氣調而均,勁松而緊。
解:格式已明,再言煉氣之法。用功時,氣如抽絲自鼻出之,方不損藏氣。此氣不調勻,雖欲得而不可得也。蓋息自心起,心靜而息調,調之者,順氣之出入呼吸也。呼則形松似落雁,勁必先松之;吸則意緊隨氣行,勁必后緊之。因其松之極,故能緊之至也。故以松用緊,非以緊用緊也。此即內三合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