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chuàng)]人性善惡--真理版
究竟為自我還是為他人而活著?究竟是善良還是邪惡?這個人性問題 屬于最大的動力問題。它涉及個人和集體的關系,影響著個人和社會生活。幾千年來,無數(shù)哲人為探索這個人性奧秘,耗盡心血,可惜直到今天,仍然眾說紛紜,莫衷一是?,F(xiàn)在,迷霧散盡,光明到來。 我們知道,需要決定人生的動機。人性問題實際上涉及博愛需要和非博愛需要的關系問題。在客觀表現(xiàn)上,前者促使主體愛護他人,后者愛護自己。這就形成矛盾和爭議。 一 天生自保 動物自生自滅,弱肉強食,屬于天經(jīng)地義。而人類在生命之初,同樣屬于動物,具有自我保護的天性。 當一個原始需要產(chǎn)生時,驅使人們向外界活動,爭取食物等目標,得到后自己享受之。這稱為自保性。從原始需要派生的一切需要,包括非博愛和博愛需要,都自然地繼承了自保特性。也就是說,博愛同樣自保。 各位一定會驚訝,怎么宣傳博愛是自保呢? 我們知道,博愛屬于自愛的派生物,而自保屬于原始欲求進而自愛的根本特性,因此,博愛在發(fā)展自愛的同時必然繼承其自保性,不可能拋棄。博愛象食欲和自愛一樣,需要保障自己,需要享樂。在思想意識中,博愛者和他人已經(jīng)聯(lián)為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他人的痛苦能夠引起博愛者的痛苦,他人的快樂能夠引起博愛者的快樂。幫助他人消除痛苦,就等于消除自己的痛苦。博愛者會付出代價,引起相應的痛苦,但被獲得的快樂所壓制。 當你看到父母跌倒后,是否同樣感到痛苦? 當你看到子女歡笑時,是否同樣感到歡樂? 當你看到朋友困難時,是否同樣感到痛苦? 當你看到祖國強盛時,是否同樣感到自豪? 雖然,博愛和非博愛在內在本質上相同,但是,二者在客觀表現(xiàn)上截然相反,從兄弟變成敵人。 各種非博愛需要之間有時也發(fā)生矛盾,是先填飽肚皮還是先穿漂亮衣服呢?是要面子還是要飽暖呢?不過,這些沖突容易在個人內部協(xié)調。在客觀上,各種非博愛需要都表現(xiàn)一致,都是把外界的好東西爭取給自己,把美味飯菜送到自己肚內,把音樂送到自己耳朵里,把金錢放到自己手里,把名譽戴到自己頭上。這有利于自己的生活,稱為自利性。也因此,非博愛需要可以統(tǒng)稱為自利需要。 與此相反,博愛的客觀表現(xiàn)是把好東西給他人,把美味飯菜送到他人肚內,把音樂送到他人耳朵里,把金錢放到他人手里,把名譽戴到他人頭上。這有利于他人的生活,稱為利他性。 大體來說,人們都自然地具備一樣高度的自利需要,而利他的博愛需要大相徑庭,參差不齊。因此,人性的差別就在于博愛程度的差別。當博愛缺乏時,人容易冷淡他人,損人利己,形成所謂自私,引起所謂邪惡的評價;反之,當博愛充分時,人容易熱愛他人,愛護他人,形成所謂無私,引起所謂善良的評價。人性就形成三種形式的五層分化—— 冷酷——冷淡——平淡——熱愛——狂愛 極私——自私——自利——無私——奉獻 極惡——邪惡——溫和——善良——慈善 二 人不為己,自誅自滅 自利非常必要和自然。如果某人吃飯需求導致你喝水,他就會被家人送進醫(yī)院——治療精神病的;如果他的饑餓驅使把食物送到朋友口中,自己會餓壞,也可能把朋友撐壞和氣壞;如果兩個人都餓了,他喂給朋友,朋友喂給他,兩個人也許很高興,而狐貍會譏笑人類的愚蠢;當他把自己掙來的工資交給一個陌生人,對方會拒絕,認為他包藏不可告人的禍心。 自利對于整個人生和社會太重要了。個人活動主要圍繞著如何保存和發(fā)展自己價值而展開,政府制定的民法主要保障個人利益不受他人侵犯。 值得強調的是,自利的非博愛并非絕對影響博愛的程度,絕對不是此消彼漲。一個人對財富非常渴望,強烈追求,促使自己努力工作,并不必然導致剝削或偷竊他人。比爾-蓋茨的自利讓他成為世界首富!同樣,一個人對財富非常冷淡,懶散工作,并不意味著把激情轉移到幫助他人上,而是對自己也缺乏激情。懶人往往貧窮! 我們可以說個故事,來形象地比較各種表現(xiàn)—— 高山上放著一寶石。有四個人知道了這件事。 自利差的軟弱者懼怕勞苦,躺在地上睡大覺。 自利高的自強者不辭勞苦地爬到山上,把錢取回來,放進自己錢包。 自私者也沒有爬山,卻把自利者的錢包偷竊過來。 無私者把錢包從自私者手里要回來,還給自利強者。 在明確了自利的內涵后,我們可以大膽地追求自己的利益。自利不可恥,天經(jīng)地義。 三 微妙的自私 自私屬于少數(shù)人本質,表現(xiàn)為為兩種形式。一種是主動侵犯他人,例如偷竊、搶劫、貪污等;一種是被動拒絕求助者,拔一毛利天下而不為也。 許多自私者還象正常人一樣既幫助他人,也索要他人,很少赤裸裸的侵犯。但是他們具有自己的平衡方式,思維偏頗,尺寸偏袒。他們常把自已對他人的幫助一分當作十分;索要十分當作一分;同時把他人對自已的幫助十分當作一分,索要一分當作十分。在利益交換中,他們千方百計地侵占他人利益,維護自己利益。當他們受到個別人的傷害,就會“理所當然地”報復全社會。 自私具有多種程度,而極端的邪惡自私往往導致過分的效果,這注定自取滅亡。所有人都痛恨他人自私,自私者本人也是如此。對于侵犯者,人們會反擊;對于冷漠者,人們會鄙視。對于極端自私的惡魔,人類社會自古以來都沉重打擊之,漏網(wǎng)之魚少之又少。因此,奉勸自私者要懸崖勒馬,亡羊補牢,改過自新。 四 無私 博愛起源于自愛的事實決定了,無私注定屬于自保自利的擴展,永遠不可能擺脫自保自利,在客觀表現(xiàn)上同樣烙下自保自利的影子,問題在于擺脫得多少而已。例如,愛國主義必然是愛護自己的祖國。作為中國人,就必須愛中國,而不是愛美國。當然,美國人的愛國主義就是愛護美國。 博愛者同樣具有原始和自愛欲求,同樣自利。因此,你如果更多地維護博愛者利益,更多地尊敬其榮譽,博愛者就會加倍的報答你,遠遠超越他對一般人的愛護。 一個關鍵問題是,博愛是否需要回報呢?要求回報是否損害了仁愛的純潔性? 對于極限強大的博愛者而言,主體不需要回報,不需要特定的回報,奉獻關愛他人的意義和樂趣就在行為過程本身。 不過,對于廣大的一般博愛者而言,博愛行為雖然不要求同質同量,但必然要求異質異量的回報,例如感謝的話語、感恩的態(tài)度,否則會使主體產(chǎn)生無效果無意義的思想,如同和木頭打交道,同時產(chǎn)生被輕視的感覺。中國第一慈善家、捐贈財產(chǎn)達20億的余彭年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我都八十多歲了,我要名譽來干什么用?只要老百姓記得我說我好,對我就是最大的滿足。 有人說,隨著社會財富和文明發(fā)展,自利會逐漸消失,無私會逐漸強大。這實在幼稚!要知道,無論無私還是自利,都屬于博愛欲求和非博愛欲求的特性,只要原始欲求存在,自利就存在。重要的是,恰恰是非博愛需要派生博愛需要,這樣的結構聯(lián)系永遠不可能改變,人類在變得更加無私的同時也變得更加自利即獨立自主。 的確,博愛程度會隨著社會發(fā)展而發(fā)展,但這是絕對數(shù)值的上升,其相對數(shù)值在穩(wěn)定。博愛的發(fā)展是以非博愛的發(fā)展為基礎的。從人類歷史看,現(xiàn)在的人類比古代的真無私嗎?有些人反詰,現(xiàn)代人捐獻比以前多了,說明更善良了。其實,捐獻的多而保留的更多,自利和無私的相對關系沒有改變。奉獻他人許多財富,也是以保留自己的主要財富為前提。例如,以前捐獻10塊錢和一件衣服,保留一萬塊錢和一個平房;后來捐獻則一千塊錢和10件衣服,保留100萬塊錢和一座別墅。 無私令人贊美和效仿,但是極端無私的慈善的確難以普及。如果一個社會缺少極端無私的人,肯定是個不正常的社會,但是期望多數(shù)人都慈善,顯然不現(xiàn)實。 當關于大小不同集體的博愛碰撞時,形成所謂的本位性??梢哉f,本位是自利的擴大,是無私的縮小。一個山東人愛山東要勝于愛北京,一個海爾人愛海爾要勝于愛海信。如果一個人的本位性太強,為小團體利益而侵犯大集體利益,就淪為自私了。 五 行善防惡 人們普遍迷惑:傳統(tǒng)道德抨擊惡,說邪惡有多么壞!頌揚善,說善良有多么好!為什么人們不照辦呢?其實,善良不是心中想一想,口里說一說,就能實現(xiàn)。無論善良還是邪惡都屬于人類需要和自保本性的變化,具有內在的聯(lián)系。每個人都具有善良和邪惡的胚胎。 作為一個真正的人,人應該博愛善良,因為高度的自愛、密切的聯(lián)系促使他熱愛同類。作為一個聰明人,人必須博愛善良。因為行善會得到社會擁護,作惡會受到社會懲罰。 有些人強辯,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絕對實現(xiàn)的。有時的確如此。有些人感謝他人,但沒有力量報答;有些人仇恨他人,但缺乏膽量報復。因此,自古以來,善良和邪惡會不斷博弈。但是,隨著文明發(fā)展,個人之間的聯(lián)系越來越密切廣泛,社會就越來越加強揚善懲惡。結果,善人越來越強大,惡人越來越弱小。 一言概之,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 人們的人性非常復雜,可以同時具備五大層次。人本性自保,人性既自私又無私,既善良又邪惡。 自利的懶散者容易依賴他人而顯得自私,也不敢侵犯他人而顯得無私;好大喜功者容易強迫他人而顯得自私,也會施舍他人而顯得無私。 在特殊條件下,普通人同樣可以做出自私行為,這難以譴責。例如,在車廂里發(fā)生大火時,人們紛紛搶先逃出,不惜推倒他人。這種自私可能是適宜的,無可厚非。 總之,只要不侵犯他人,我們自己顧自己,全力把自己以及家人的生活搞好;當他人嚴重困難時,我們就要量力而行地幫助之;而且,當自己嚴重困難時,我們也要請求社會給予適當?shù)膸椭?br> 無論如何,我們不能把自利本身和自私劃等號,把自利和無私搞對立。一個關鍵的結論是,自私邪惡不是因為太自利,而是因為缺無私;自利強未必自私,自利差未必無私!——天生自利,本性自利!自利無罪,自利有功!自利光榮! 一些頑固分子認為:只有宣揚無私才能保障人們善良,肯定自利會助長邪惡。其實,作惡的是自私之心,不是自利。二者雖然方向相連,形式相似,但本質區(qū)別。 一些高尚者對自利頗有微詞。其實,自利不僅表明不幫助他人,同時表明獨立自主和自力更生。俗話說,人不為己,天誅地滅。其實,不用天地去滅,自己就把自己滅了,你自己不為自己生活,難道讓別人養(yǎng)活你嗎? 一些軟弱者對無私頗有憧憬。其實,無私不僅表明別人要幫助你,同時要求你幫助別人,把你的收入給他人一部分,讓你在休假期間給別人干活。那時,你會認為自利多么美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