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關于打窩
從開始學釣魚到現(xiàn)在,我一直就不打窩。就是在水庫釣魚,我任然堅持不打窩,其效果未必比別人差。在可比的情況下,我的魚獲總是比打窩的好。 不難想象,如果窩子里面的餌料太多,魚咬鉤的概率就大大的降低。相反,如果窩子里面只有不多的一些散食,這個時候我們的鉤餌就很突出,就更容易讓進窩之魚首先發(fā)現(xiàn)并食之。這種誘、釣合一得用餌原則被越來越多的朋友所接受,并越來越成為一種趨勢。 因為要打窩,所以帶的東西也就多了不少,這給出門、換位都帶來不便。不管你用什么辦法打窩,食的落點都是一個不小的范圍,這無疑給魚吃鉤帶來麻煩。提食做窩可以把少量的餌料投在一個很小的范圍里,魚更容易在很小的點上搶食,效果當然要明顯些。 不打窩并不等于窩子里面沒有餌料,提上幾竿窩子里面就有不少餌料。一時沒有魚兒進窩,就不要盲目的繼續(xù)提食。在垂釣過程中,我們始終要對窩子里還有多少餌料有一個基本正確的估計,及時的保障供應很重要。 2、怎樣把魚誘進窩 先講一個打獵常識,我們都知道,打獵時如果有風,獵手一定要從獵物的下風處接近獵物,否則獵物早就跑了,那是因為風可以把你的氣味帶走。其實所有的氣味都是由某種傳播媒介帶走的,所以我們才能夠聞到氣味,氣味的傳播實質(zhì)上就是某種物質(zhì)分子的傳播。換個角度來說,如果這種傳播媒介不是流動的,我們就無法聞到想要聞到的氣味,比方說密閉的容器里面的物質(zhì),我們是不可能聞到里面的氣味的。還有一點要清楚,傳播媒介的密度越小,流動性越好,氣味傳播的速度和效果就越好,這都是常識問題。 物質(zhì)的氣味在空氣中的傳播我們都很熟悉,可是,物質(zhì)的氣味在水中的傳播我們卻有點陌生。明白了上面的道理,我們對餌料氣味在水中的傳播問題就好理解了,原理是一樣的,只是傳播介質(zhì)不同而已。世上沒有一潭死水,靜止是相對的,流動是絕對的。我在很多水庫就明顯的感覺到水在流動,應該看到,水庫里的水不是亂流的,它是在很多外力的作用下,作有一定規(guī)律的流動。我們餌料的氣味也只能在這個流動方向里有效的傳播,那種一個好的餌料就能把四面八方的魚都誘來的想法是不現(xiàn)實的,也是不可能的。水有一定的能見度,只有在有效的能見度這個范圍內(nèi),魚才會直接進窩,可惜魚的視力很差是個近視眼。魚塘里的水也是流動的,其規(guī)律就是:上層順風走,底層逆風行。除了上述三種情況,魚進窩就只有是“路過”的了。明白了這個道理,誘魚進窩的方法就看你自己的了。 我的具體做法是這樣的:事先對水的深度有一個基本了解或估計,把浮漂定在明顯偏低的地方,完全按照正規(guī)釣魚的方式搓食拋第一竿。因為浮漂定得偏低所以浮漂會沉沒于水中,估計鉤食已經(jīng)到底隨即抖腕提竿把餌料留在水底,適當?shù)南蛏弦苿痈∑晔硳伒诙?,直到浮漂出水達到你預定的釣目。每次移動浮漂不要太多,不要性急,一般七、八竿就能完成這個找底的過程。即使是老窩子,也要這么提上兩三竿,提食做窩連找底就這樣完成了。 前面我說了,我的餌料很散,入水很不耐泡,于是我換食就比較勤。這種頻頻的提竿、換食、拋竿是誘魚進窩的很有效的辦法。在整個過程中,我的餌料都比較小。隨時對窩子里面還有多少食都要有一個基本估計,窩子里的餌料不能太多。如果你感覺窩子里的餌料已經(jīng)不少了,這時你可以把浮漂向上移動一點,浮漂在水里站立的時間就會延長。逐步上移浮漂,最后餌料全化了浮漂也不上升,這就進入了釣目大于調(diào)目階段。這個時候,化散了的餌料任然和魚鉤是在一起的,這是一種釣法,是一種對付“滑魚”的釣法,也是一種被動的等魚進窩的做法。 有人擔心頻繁的拋竿會把魚嚇跑,我的經(jīng)驗恰好相反。適當?shù)呐c聲響反而會把魚招進窩子,除非釣點的水深太淺。我們經(jīng)常有鉤食剛到底就中大魚的時候,可見這種顧慮是多余的。 有時我也采取一些其他的誘魚進窩的辦法,在鉛墜上包裹一些餌料,讓其蕩到釣點的上方,剛入水就抖腕提竿讓餌料自然飄落下去,這種辦法很容易把遠處的魚誘進窩子。還有就是把餌料也裹在鉛墜上,按正常的方式拋竿下水,當浮漂剛好到位就抖竿,讓鉛墜上的餌料在離水底不遠的地方(腦線長度)散落,這也是一種很好的誘魚進窩的辦法。如果你用的是玉米面做的那種粘性比較好的餌料,你可以在拋竿之后把餌料搓成綠豆大的小團,隔三間五地扔向釣點,效果也很不錯。 用盡了辦法還是沒有魚進窩,我的做法是換地方。在離這個釣點稍遠的地方照上述辦法再釣。并在適當?shù)臅r候吃個“回頭草”,不要“一個心眼兒”釣魚,要多長幾個心眼才行。 3、窩子太重的壞處 有人認為自己的鉤食很好,即使是窩子很重魚還是愛吃鉤食,我并不這樣認為。 我把魚分成兩類,一類是不愁吃的養(yǎng)尊處優(yōu)的魚,商業(yè)魚塘里的魚就基本屬于這類。另一類就是“溫飽”沒有保證的魚,自然水域、一般的水庫和很少有人垂釣且不喂養(yǎng)的魚塘。前者對于餌料是比較挑剔的,因為它根本就不缺吃所以才挑剔,這是動物的本性。后者不可能挑剔,因為它很難有吃飽的時候,這也是動物的本性。 對于“溫飽”沒有保證的魚,只要它覺得安全,它就會就近、順口的進食,它不可能進窩后還挑挑揀揀的選那些“好”的餌料。我父親在河里釣魚習慣用酒米打窩蚯蚓釣,結果釣起來的魚基本都是已經(jīng)吃了不少酒米的,這就是一個有力的證明。 窩子食太多,我們的鉤食就不會很明顯,即使后來被我們釣起來,也屬萬一之列。如果窩子里只有不多的一些散食,這個時候魚兒進窩就很容易發(fā)現(xiàn)我們的鉤食,我們也就可以更早的把它釣起來。 我們經(jīng)常有提上幾竿就上魚,而后斷斷續(xù)續(xù)上魚的現(xiàn)象;也有打了大窩子,要等一兩天才發(fā)窩的情況,為什么要過幾天才發(fā)窩?我的理解是:打窩太重已經(jīng)把魚嚇跑了,即或是沒有被嚇跑也因為窩子食太多魚一時很難吃到你的鉤食。經(jīng)過一兩天的時間,窩子里面的魚越聚越多,而窩子里面的餌料越來越少,這個時候魚咬鉤的機率就明顯增多,就是說魚已經(jīng)在窩子里吃了很久才被你釣起來,這有什么值得慶幸的呢?再說我們打大窩的誘餌一般是玉米粒、麥粒等不會化散的固形物,這和入水很快就化散并隨流水而擴散的“面食”相比,哪一個誘魚進窩的效果好不是很清楚了嗎。 不要抽象的說大打窩,還要看你是用什么樣的東西來打窩,最典型的就是玉米粒和玉米面。玉米粒到了水里,水庫的暗流基本上不會把它帶走,其味道也就很難在水里傳播開來;玉米面入水后在水中停留的時間比較長、即使是一群小魚也很難在較短的時間里把不多的一點玉米面吃干凈。所以即或是打窩,我主張以粉末為主、碎屑次之、顆粒少許這樣一個配比比較理想,單純的顆粒狀或粉末狀都有不足的地方。 我的觀點是:根據(jù)當時水下魚兒咬鉤的情況、有效魚的密度,粗約的估計窩子里面還有多少“余食”,及時的對窩子進行補充,做到“保障供應”就足夠了。有人說這就叫“經(jīng)營”窩子,我看就很形象。窩子要會經(jīng)營,不能過剩、積壓。 有人在網(wǎng)上提問,為什么你要用雙鉤?開始我也很難回答,因為雙飛的機會畢竟是很少數(shù)。后來我明白了,雙鉤釣魚的主要優(yōu)勢在于能夠很好的、及時的補窩。 4、選點 選擇理想的釣點是一個很復雜的事情,是一個很難用語言來表述的事情。所以我認為選點主要靠經(jīng)驗,靠對現(xiàn)場和對魚的生活習慣的了解。面對復雜的地理環(huán)境,我認為有幾種情況不能選作我們的釣點。 1)、危險的地方。高壓線下不能選作釣點,道理很簡單,但是有些人就是忘了或是不以為然,更多的人是沒有“向上看”的習慣;地基不穩(wěn)或行走不便的斜坡不能選作釣點。有些水庫的岸邊是沙石沉積而成的“硬地”,這種地方看似很結實,其實一點都不穩(wěn)定,說垮就垮根本不給你一點撤退的時間。在行走不便的斜坡上釣魚更是“危險作業(yè)”,釣魚不需要這種代價。說句時髦的交通用語,“家人等你平安回來”,再多、再大也不如平安回家。 2)、起魚不便的地方。有些地方很可能就是出大魚的地方,但是一旦釣上大魚卻根本無法下抄網(wǎng)起魚。事先不考慮好,萬一釣上大的又束手無策,把自己推向一個十分尷尬的境地,何苦呢。 排除了上面的幾種情況,再排除太淺的淺灘,于是擺在我們面前的可供選擇的地方就不是很多了,這個時候再說釣點就好說多了。我這叫排除法,排除法在很多需要抉擇的時候是很有用的。在兩個魚情可能差不多的釣點之間,我情愿選擇地面更有利于釣魚人的地方下竿,這樣有可能少釣幾條魚,但是自己感覺更舒服何樂而不為呢。這就是我的“以人為本”的選點原則,選擇一個環(huán)境相對好的又能釣魚的地方,舒舒服服的釣上一天,有什么不好的呢。 老釣位和新釣位。很多人愛把釣點選作老釣位而看不上新釣位,其實新、老釣位各有利弊。老釣位出魚好,那是因為老釣位已經(jīng)形成了窩子,魚都愛到那里去。但是,老釣位也是愛鬧小魚的地方,有些水庫的小魚可以把你鬧煩,讓你根本無法下竿釣魚。所以我的看法,在有小魚或者小魚多的地方,最好不要到老釣位去,另辟新窩是避免鬧小魚的很好辦法。很多人到處尋找避小魚的辦法,叫我說就沒有什么辦法可以人為的避開小魚。在老窩垂釣,最簡單的辦法就是多投誘餌,釣餌用玉米粒、硬食等。在小魚多的水庫釣魚,我主張另辟新窩和走釣的辦法。找新窩很簡單,就找那些水深2-3米,岸邊基本平坦,起魚基本方便的地方。岸邊近處有沒有魚星,有沒有魚跳等現(xiàn)象也是我們選點的依據(jù)。我這次在外面釣水庫,經(jīng)常在沒人釣過的釣點下竿,收獲很不錯。走釣就是把大部分東西留在基地,只帶少量的必須品,選定一個釣點,半個小時沒情況就往前走,在第二個釣點如果半小時還是沒情況,返回第一個釣點吃“回頭草” 。有些朋友是先一氣就打好幾個窩子,然后換著釣,這種做法的缺點是在打窩的時候,多少有點盲目性。我走釣的窩子是提出來的,在我提食做窩的時候,就對水底的情況有了一個基本的了解,如果水下的情況不好,我可以隨時停止另辟新點,主動權時時掌握在自己的手里,當然要比先打窩后下竿最后又放棄的好。 很多地方的水庫都有網(wǎng)箱養(yǎng)殖,這也是我們釣魚的好地方。如果靠網(wǎng)箱太近下竿,最好就只用一個魚鉤,避免發(fā)生一下不愉快的事情。 一個朋友在網(wǎng)上發(fā)了一個帖子,說的是他和一個朋友在河邊釣魚,他們兩個釣魚的水平比較相當。他的朋友一天釣了不少,可是他卻釣得很少。他問這是為什么?我肯定地說,你們相距不遠,你在上游,所以你釣得很少。我為什么能說得這么準確?其實在河邊釣魚有點經(jīng)驗的人都知道,無論上游的釣魚人是打的窩子還是從魚鉤上脫落的餌料,都會順流而下,都會把遠處(下游)的魚兒引上來,因為兩人坐得不遠,誘上來的魚當然首先發(fā)現(xiàn)了下游的鉤。也就是誘上來的魚都被下游的朋友截走了,在上游的朋友當然就釣不上了,即使能釣上幾條,也屬“漏網(wǎng)之魚”。 所以說,如果到河邊釣魚,有人已經(jīng)早于你占了某個釣位,你就不要傻乎乎的在他的上游下鉤;出于友好之舉,你也不要在離他較近的下游下鉤,至少也要離開他十米以上。 釣魚選窩,不要有一錘定音的想法,中醫(yī)開方子還講究試一下呢,何況我們釣魚。要敢于否定自己,這樣才能不斷進取有所作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