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视频在线网站,日韩视频精品在线,中文字幕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在线播放精品,1024你懂我懂的旧版人,欧美日韩一级黄色片,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视频

分享

句 讀

 知愚草堂 2010-12-06

句 讀

 ()何謂句讀

所謂句讀,就是斷句。人的思維是有節(jié)奏有層次的。記述某一過程,說明某一問題,描寫某一現(xiàn)象,必有條有理。人說話會有停頓,這是生理的需要,又會通過停頓來反映思維的節(jié)奏和層次。在停頓之中有時間長短的不同和聲調(diào)的差異,這一些都與說話的內(nèi)容(思想感情)相一致。研究這些,就是我們現(xiàn)代說的標點符號之學。

    狹義的句讀就是斷句,它所研究的只是一種說話或?qū)懳恼卤硎緝?nèi)容層次間隔的時間差異,把這種差異同說話人的感情聲調(diào)聯(lián)系起來,同以某種符號標示特定的名稱聯(lián)系起來,那就需要運用標點符號來解釋了。本書所討論的句讀,主要是古書的斷句,也簡略介紹古書的標點符號問題。

《禮記·學記》里說:“一年,視離經(jīng)辨志。”鄭玄注云:“離經(jīng),斷句絕也。辨志,謂別其心意所趣鄉(xiāng)也。”孔穎達疏云:“離經(jīng),謂離析經(jīng)理,使章句斷絕也。”鄭玄的解釋僅為句讀,孔疏則又了進一步,涉及至篇章了。清人黃以周作《離經(jīng)辨志說》其說與鄭玄同:“古離經(jīng)有二法,一曰句斷,一曰句絕。句斷,今謂之句逗,古亦謂之句投。斷與逗、投皆音近字。句斷者,其辭于此中斷而意不絕。句絕,則辭意俱絕也。鄭注離訓斷絕,兼兩法言。”(《儆季雜著·群經(jīng)說三》

漢代有兩個與句讀有關(guān)的字:即“、”與“。”?!墩f文、部》:“、,有所絕止,、而識之也。”段玉裁注說:“此于六書為指事。凡物有分別,事有可不,意所存主,心識其處者皆是,非專謂讀書輒乙其處也。”、即主的古字,其含義包括“讀書止輒乙其處”,即“有所絕止,、而識之”。

《說文。レ部》:“レ,鉤識也。 ”段玉裁注說:“鉤識者用鉤,表識其處也。褚先生補《滑稽傳》,東方朔上書,凡用三千奏牘。人主從上方讀之,止輒乙其處,二月乃盡。此非甲乙字,乃正字也。”《說文》另有:“點,小黑也。” 即用小黑點斷句。《隋書. 經(jīng)籍志》:“有賈逵春秋左氏經(jīng)傳朱墨刻。” 可見漢代已有標點過的書,惜其末傳。

漢代己有很多標點。《武威漢簡》所見如下:

□ 標于簡端,相當于今本“記” 字;

○ 大圓點,作用同“□” ;

●△ (中圓點、三角號)章句號;

●小圓點,題目號。

   重文號;

∧∨   上下括號,刪略號;

   鉤識號。一是相當于句讀,二是識記某一章句,三是平列重文名詞的間隔;

、 頓號,作用同“レ”。但此法未大行。

唐宋以后有句讀。凡經(jīng)文語絕處謂之與,語未絕而斷之以便誦詠謂之讀。宋代則標“句、讀”二字。如:

《禮記. 中庸》自誠明讀謂之性句 自明誠讀謂之教句 誠讀則明矣句明讀則誠矣句

看來、與后世讀書所用圈(o)(,)相似,但不就是后世的圈點。古人讀書,在一句話語意完結(jié)處,加一圈于字旁,與今日所用句號一樣;于語意未完結(jié)而須停頓處加一小點于字句中間,與今日逗點同。這種圈點,就是句讀。但從《說文》和《學記》鄭注看,在漢代還沒有完整的句讀觀念和符號。

真正刻書加句讀,始于宋代。岳珂《刊正九經(jīng)三傳沿革例》云:“監(jiān)屬諸本皆無句讀,惟建本始傷館閣校書式,從旁加圈點,開卷了然,于學者為使,然亦但句讀經(jīng)文而已,惟蜀中字本,興國本點注文,益為周盡。” 此法沿續(xù)數(shù)百年,亦不普遍使用。

古人讀書的圈點,重在意思是否完結(jié)和一句話中是否應(yīng)有停頓,對于一個意思的完結(jié)所表示的語氣和情感以及句與句間的關(guān)系是沒有其它的符號表示的,不象我們現(xiàn)在使用的標點符號有那么細的分工。因此我們說,講古書的句讀,從狹義上理解是與現(xiàn)代的標點符號很不相同的。直到1919年國語統(tǒng)一籌備會制定新式標點符號,才漸趨完善。

 ()為什么要重視句讀

古書流傳,除經(jīng)今人點校注釋過的之外,是沒有句逗的,所謂“白文”,就是指的沒有標點的文字。

    1、不能句讀就讀不懂古書。

語言有古今之分,方域之別。句讀是讀懂古書的第一步,沒有這一步,是談不上讀古書的。所以有人說:“學者喜讀古書,惟當細心點讀,讀一書而得一書之用,則善矣。”(孫德謙《古書讀法略例》卷四)又說,“不達用點之法,且有失解之患”,而“旬讀既明,而義理亦不難得矣,蓋用點為分,于上下文不致誤為牽連,則書之義理,必能了然也。”試舉一例:

育而不苗者吾家之童烏乎九齡而與我玄文(《法言·問神》)

這十幾個字的文字,斷句也不很容易。宋袁文《饔牖閑評》以“吾家之童”讀斷,以“烏乎”為句,云:“子云嘆其子童蒙而早亡,故曰“烏乎’,即‘鳴乎’字。”孫德謙說:“于‘童’下用點,可知袁氏讀書頗以點讀為不可忽也;”(《古書讀法略例》卷四《書用點讀例》)

孫氏對袁文重視點逗給予評價,對這一點逗是否正確持懷疑態(tài)度。楊樹達《古書句讀釋例》引證幾種材料,對袁說表示了否定。

宋姚寬《西溪叢話》云:“有一老先生讀《法言》,謂‘吾家之童’為一句,‘烏’連‘乎’字作一句讀,韻嘆聲也。仆觀鄭固碑曰:‘大男有楊烏之才,年七歲而夭。’蘇傾賦:‘童烏何壽之不將。’是時去子云未遠,所舉為不謬。于是知‘童烏’為子云小名。” 張澎《蜀典》卷二云:“《文士傳》漢桓轔答客詩曰:‘伊彼楊烏,命世稱賢。’ 客示桓轔詩亦云:‘楊烏九齡’ 。此豈作嘆詞解乎I”樹達按《御覽》三百八十五引劉向《別錄》云:“楊信,字子烏,雄第二子。”烏為雄子之字,毫無可疑。姚、張說是,袁讀非也。(《不當讀而誤讀》)

按袁說,這十幾個字沒有楊雄子的名字,按姚、張說,烏為楊雄子名。

2.句讀有誤,會導(dǎo)致對文義,史實的誤解,造成注釋的失誤。

《韓非子·外儲說左下》有一段與句讀有關(guān)的記載:

     哀公問于孔子曰:“吾聞:夔一足,信乎?” 曰:“夔,人也,何故一足?彼其無他異,而獨通于聲,堯曰:夔一而足矣,使為樂正。故君子曰:夔有一足,非一足也。”

魯哀公之所問為“夔一足”三字連續(xù),中無句讀??鬃又饎t應(yīng)于“一”下斷開,即:“夔一,足。”句讀不同,則理解上的差異竟如此之大:哀公以為夔只有一支腳,孔子的回答則是象夔這樣的音樂家,讓他做樂正,有一個就足夠了。《書·舜典》里說:“帝()曰:夔,命汝典樂,教胄子……’舜曰:‘于予擊石拊石,百獸率舞。,”《呂氏春秋·古樂》載,“帝堯立,乃令夔為樂……(舜立)乃令夔修《九招》、《六列《六英》,以明帝德。”孔子的回答就是夔為樂正這件事。魯哀公的發(fā)問極可能是把楚這個人物和神話中的“夔一足”混淆了?!渡胶=?jīng)·大荒東經(jīng)》說:“東海中有流波山,入海七千里。其上有獸,狀如牛,蒼身而無角,一足,出入水則必風雨。其光如日月,其聲如雷,其名曰夔。”《說文》說夔的形貌“如龍一足”。還有韋昭注《國語·魯語》所說的“夔一足,越人謂之山燥,人面猴身能言。”孔子時代是否有這些神活傳說,尚不得而知,但魯哀公所問與神話“夔一足”無涉,他問的是人,人僅一足,不可信,所以他發(fā)問了。這是句讀問題引出的故事,是很典型的。

    《禮記·檀弓》有一段關(guān)于孔子父母墓葬的記載,由于句讀而引起誤解達千數(shù)百年之久。茲抄錄如下:

孔子少孤,不知其墓殯于五父之衢。人之見之者,皆以為葬也。其慎也,蓋殯也。問于陬曼父之母,然后得合葬于防。

這是清雍正年間高郵孫蠖孫(字邃人)的句讀。意思是說孔子幼時喪父,而不知父親的墓是殯(淺葬)還是葬(深埋),墓地五父之衢是知道的。大家原以為是深葬。為慎重起見,孔子詢問曼父的母親,才知道是淺葬,然后啟殯,把父母合葬于防山。孔子的打聽父親的墓是殯是葬,是在母親征在死后。這一段話到了司馬遷作《史記·孔子世家》,發(fā)生了演變:

孔子生魯昌平鄉(xiāng)陬邑,其先,宋人也,曰孔防叔。防叔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紇,紇與顏氏女野合而生孔子。……丘生而叔梁紇死,葬于防山。防山在魯東。由是孔子疑其父墓處,母諱之也。……孔子母死,乃殯五父之衢,蓋其慎也。陬人朝父之母誨孔子父墓,然后往合葬于防焉。

顯然太史公是從“不知其墓”為句的。鄭玄注《禮記》,沿襲司馬遷句讀之誤,在“不知其墓”后注云:“孔子之父陬叔梁紇與顏氏之女征在野合而生孔子,征在恥焉不告。”疏不破注,孔穎達疏只是比鄭玄說得詳明罷了。

《史記》、《禮記》鄭注由于對《檀弓》這一段記載的句讀的誤解,使孔子家庭情況復(fù)雜化了,為后代史學家造成了麻煩,引起了糾紛。

《漢書. 高祖本記》:“與父老約法三章耳。(此為舊標點本,中華書局標點為“:”號)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余悉除去秦法。” 按:舊標點,與下文“余悉除去”不相應(yīng)。

古人于疑難字句處常常不知句讀,不知某字是屬上讀還是下讀,清儒在這方面提供了許多例子,《后漢書. 列女傳. 班昭傳》云:“時《漢書》始出,多末能通者,同郡馬融伏于閣下,從昭受讀。”馬融是當時大學者,尚且如此,說明了句讀之重要。那種辨析是極需學識水平的。所以古諺說:“學識何如觀點書。”(見《資暇集》卷上引稷下諺),是很有道理的。

103.誤讀會造成??钡氖д`

句讀與注釋的關(guān)系很密切,與??标P(guān)系也很密切。錯誤的句讀會導(dǎo)致??钡氖д`,造成誤改、誤刪、誤補、誤乙。茲舉王念孫《讀書雜志》誤讀而改誤校例如下;

①誤讀至誤改例:

    《漢書。高五王傳》:“會漢將欒布平陽侯等兵至齊擊破三國兵解圍已后聞齊初與三國有謀將欲移兵伐齊。

    王念孫《讀書雜志》曰:“已后聞’三字文義不順,后當為復(fù)。言欒布等破三國兵解齊圍已而復(fù)見齊與三國有謀,遂欲伐齊也.《通鑒·漢紀八》作復(fù)則所見《漢書》本已誤?!妒酚洝氛?#8216;已而復(fù)聞齊與三國有謀。“后復(fù)二字篆隸皆相似,故復(fù)訛作后。”

楊樹達曰 :“王氏誤讀,故欲改字,其說非也。此當以‘解圍已’為句,謂解圍事終了也。此班改《史記》處,故與《史記》讀不同?!短K武傳》云:‘會論虞常,欲因此事降武,劍斬虞帝已,律曰:“漢使張武謀殺單于近臣。’“王尊傳云:‘食已,乃還改詔。’ 《王莽傳》云:‘宇妻焉懷子,系獄,須產(chǎn)子已,殺之。’ 句例同。

②誤讀致誤刪例:

《史記·孟嘗君列傳》:“馮驥乃西說秦王曰:天下之游士憑軾結(jié)革引西入秦者,無不欲強秦而弱齊;憑軾結(jié)革引東入齊者,無不欲強齊而弱秦。此雌雄之國也。勢不兩立為雄,雄者得天下矣。”

王念孫《讀書雜志》引顧子明云:“‘為雄’下衍一‘雄”字,‘為雄’二字屬下讀。楊樹達曰:“吳汝綸以‘為雄”屬上讀,是也.不必衍‘雄’字。下文‘馬灌說齊王云:‘夫秦齊,雌雄之國,秦強則齊弱矣。此勢不兩雄’,此文之‘勢不兩立為雄”,即彼文‘勢不兩雄’也,顧說非是。”

③誤讀致誤補例:

    《漢書·爰盎傳》;“且陛下從代來,郎官者上書疏,未嘗不止輦受;其言不可用,置之;可采,未嘗不稱善。”

王念孫《讀書雜志》云,“‘受其言’下當更有一‘言’字.‘言不可用’正與‘嚳可采’對文。今本脫一‘言’字?!队[·人事部》引此正作‘言不可用’,《史記》同。”楊樹達曰,“此王氏屬讀之誤也。此文當于‘受’字斷句。受者,受書疏,非謂受言也,《風俗通》卷二引劉向語云,‘文帝禮言事者,不傷其意,群臣無小大,至即便從容言,上止輦聽之。其言可者,稱善;不可者,喜笑而己。’此‘其言’二字當下屬之證。王氏因誤讀而欲增字,非也。”

④誤讀致誤乙例,

《漢書·杜周傳》“杜欽,字子夏,茂陵杜鄴與欽同姓字,俱以材能稱京師,故衣冠謂欽為盲杜、子夏以相別。”

王念孫云,“俱以材能稱‘絕句’,‘故’字當在‘京師’上,而以‘故京師衣冠”五字連讀。京師衣冠謂京師士大夫也?!栋滋肥俗?#8216;京師衣冠謂欽為盲杜子夏’,《御覽·疾病都》三同,則‘京師衣冠”四字連讀明矣?!稘h紀》作‘俱好學以材能稱’,故京師謂欽為盲子夏,則‘故京師’三字連讀又明矣。” 楊樹達曰:“‘稱京師”謂見稱于京師也。班文簡,省去‘于’字耳,原文可通,不當如王讀倒字。《漢紀》、《白帖》皆誤斷句,豈可信從!王氏于此為誤信矣。”

王念孫《讀書雜志》是清代訓詁名著,于古書??庇昧χ燎冢嫖鰳O精,尚不免因句讀失誤而致??笔д`,可見句讀的意義之大,切切不可掉以輕心。

4、直到今天,人們還用標點做文字游戲:

“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

“才人武氏,出家為尼。削發(fā),可免(,)去塵俗之念。

5、標點可加深對古書內(nèi)容的理解。如《莊子. 逍遙游》:

“風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翼也無力。(,)故九萬里則風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風,背負青天而莫之夭閼者,(;)而后乃今將圖南。”

按:第一種標點誤。第一,“故九萬里……” 是結(jié)果,“風之積……” 是條件,本為一句,不可割裂;第二,下文連用兩個“而后乃今”,是時件條件,列關(guān)系,當用“; ” 號。

正因為標點重要,所以當今許多學者都很重視。黃侃于批白文十三經(jīng)。洪誠把《周禮正義》、《儀禮》標點了六遍。

()句讀失誤的原因

古書向無圈點,似乎一加圈點,就表示著知識水平的低下,加上從漢至清,二千余年無一套標點符號。后代理解前代所受的時代局限,讀者理解作者語言所受的個人特征的限制都是明顯地存在著的。加上??鄙系脑颍蟠鷮W者研讀古書,在句讀上發(fā)生毛病,就不是奇怪的現(xiàn)象了。

句讀的失誤,無非是當讀不讀,不當讀而讀和本屬上讀而屬下,本屬下讀而屬上幾種。這純粹是斷句,不是指使用古時不存在而今天才有的標點符號。

    句讀失誤的原因除上面所提到的一般性的之外,可歸納為兩點:

   1.因語言文字之中的知識局限致誤。

    句讀古書,需要有豐富的、系統(tǒng)的古漢語知識。它涉及到古文字學、音韻學、詞匯、訓詁學、語法學各個方面。稍有不慎就可能誤讀。

   ①不辨古字通假而誤讀

    《禮記·學記》;“今之教者,呻其占畢多其訊言及于數(shù)。”鄭玄以“言”屬下讀,注云;“呻,吟也,占,視也;簡謂之畢;訊猶問也,言今之師自不曉經(jīng)之義,但吟誦其所視簡之文,多其難問也。呻或為慕,訊或為訾。”于“言及于數(shù)”下注云:“其發(fā)言出說不首其義,動云有所法象而己。”王引之曰:“以言屬下讀,不知訊與誶通。誶言猶告語也。”(《經(jīng)義述聞》卷三十二《通說下》)

《漢書·賈誼傳》:“諸侯之地,其削頗入漢者,為徙其侯國及封其子孫,也,所以數(shù)償之。”顏師古于“也”字為句。沉彤云:“也當作他。謂諸侯或以罪黜,其地被削,多入于漢者。若因其所存地為國,則國小而其子孫亦不得封,故為之徙其侯國,封其子孫于他所,如其被削之數(shù)償之也。顏注誤。”楊樹達曰:“沉說是也。也它二字古音同通假?不必改作‘他’。”(楊樹達《古書句讀釋例》)

②不識古韻而誤讀(見教材P689頁)

③因??眴栴}而誤讀

    《荀子·非相》:“故君子之行仁也無厭,志好之,行安之,樂言之,故()君子必辯。”楊諒于“故言”下注云:“所以好言說,由此三者也。”王念孫云:“楊說非也:‘故君子必辯’為一句,故下本無‘言’字。此言君子志好之,行安之,樂言之,是以必辯也。上文云;‘故君子之于言也,志好之,行安之,樂言之,故君子必辯,‘是其證。今作‘故言君子必辯’,‘言’字乃涉上文而衍。楊斷‘故言’為一句以結(jié)上文,則‘君子必辯’四字竟成贅語矣。”楊樹達曰:“王說是也。”

④因詞匯訓詁問題面誤讀

    《書,康浩》:“用康乃心,顧乃德,遠乃猷裕,乃以民寧,不汝瑕珍。”鄭玄于“猷”下注云:“用是誠道安汝心,顧省汝德,無令有非,遠汝謀,思為長久。”于“猷”下注云:“行寬政乃以民安,則我不汝罪過,不絕亡汝。”王引之云:“‘遠乃猷裕’,解者以裕字屬下讀,不知猷裕皆道也。”按,王說是。猷、裕同義。鄭訓猷為謀,訓裕為寬,不知經(jīng)傳平列二字上不同義,故誤以猷屬上讀,裕屬下讀。

    《書·盤庚》:“無弱孤,有幼。”鄭玄注:“不徙,則孤幼受害,是弱易之。”王引之曰;“《盤庚》‘無弱孤有幼’,解者以“孤有幼’連接,不知‘弱孤’猶言弱寡,皆輕忽之義也。”按,鄭注不涉句讀,而關(guān)讀時自然停頓?!侗P庚》簡大意,前已說明。此句按鄭注,當讀為“無弱——孤有幼,”按王說,當讀為“無弱孤——有幼。”王說是。

    司馬遷《報任少卿書》(商務(wù)印書館國學叢書本):“要之死日,然后是非乃定。”“要之”,用法略同于“總之”,為連詞性復(fù)音虛詞,表示承接總結(jié)上文。應(yīng)標點為:“要之,死日然后是非乃定。”

2.因古文化知識局限而誤讀

    《漢書·地理志》:“戶,十四萬七百六十一;口,六十四萬二千八百八十四??h十四:東平陵鄒平臺梁鄒……。”對“縣十四”以下縣名的句讀,清以前以“鄒”為一讀,“平臺”為一讀,一讀即為一縣。顧炎武《日知錄》卷三十考辨說:“《漢書》濟南郡之縣十四:一曰東平陵;二曰鄒平;三曰臺,四曰梁鄒……后人讀《漢書》,誤從‘鄒’字絕句,因以‘鄒’為一縣,‘平臺’為一縣?!洱R乘》遂謂漢濟南郡有鄒縣,后漢改為‘鄒平’ ,又以‘臺’、‘平臺’為二縣,此不得其句讀而妄為之說也。”

《史記·秦始皇本紀》:“慧星復(fù)見西方十六日。夏太后死。”《史記會注考證》的斷句為;“慧星復(fù)見西方。十六日,夏太后死。”《史記》一般用干支紀日。“十六日,夏太后死”,系以“十六日”為一月中的一天時間?!妒酚洝吩x,是指慧星復(fù)見西方的天數(shù),不是指夏太后死的時間。《史記》數(shù)字和日連用,說的是多少天,少有例外?!稌⒖甲C》的斷句不審中國古代紀日制度,因而斷錯。

《歷代職官表》卷三十三引《山堂考索》,“凡他官入院,未除學士,謂之直院。學士俱闕,他官暫行文書,謂之權(quán)直。”《叢書集成》本《歷代職官表》斷句為:“凡他官入院未除學士。謂之直院學士。俱闕他官暫行文書。謂之權(quán)直。”按,此節(jié)文字說宋代翰林院事。宋無“直院學士”之名。所謂“直院”,是指沒有被任命為翰林學士的官員到翰林院,在翰林學士缺員時,他們可暫行文書(起草制沼調(diào)令)之職,叫做“權(quán)直”.《叢書集成》的斷句者不知宋代翰林院的官制,因而致誤。

古書句讀失誤的原因還可以作細微的分析。比如古漢語語法修辭的因素我們就沒有多加討論。還有名物典章制度、史實方面的因素,也沒有作更細微的分析。

() 怎樣給古書斷句

原則上說,一句話應(yīng)當只有一種正確斷句方法,但由于種種原因,可能有多種斷法。一是書有錯簡、衍漏,語義不清;二是古語太簡,語義含混;三是幾種標點有正誤之分,暫難證明。如《史記. 項羽本記》:“項籍少時,學書不成,去(;)學劍,又不成。”其中第一種是中華書局標點,第二種是北大《兩漢文學史參考資料》所點。“去” 字涉及到①、“去” 字在司馬遷時代為何義?②“去” 由“離開” 義到“前往”義何時轉(zhuǎn)化?③司馬遷本義是什么?④哪種點法更符合項羽特點?

有的則可以據(jù)正。如《西門豹治鄴》有幾處標點可改。

1豹往到鄴。(據(jù)《韓非子. 觀行》“西門豹之性急,常佩韋以自緩;董安于之性緩,故佩弦以自急。” 則“往”下當施“。”號。

2巫行視小家女好者,云是當為河伯婦。(行視,教材注“巡行查看”,視為一詞,用于巫婆,官氣十足。且與事實不合,當于“行” 之下斷句。“云” 字下當用引號。

3共粉飾之,如嫁女床席,令女居其上,浮之河上。(按:粉飾的對象為床席,于理不合。當為“共粉飾之如嫁女,床席令女居其上…”

怎樣才能正確斷句?

1、準確判斷詞與詞的語法、邏輯關(guān)系(上管下,語法分析)

孔子游于匡,宋人圍之數(shù)匝,而弦歌不輟,子路入見,曰:“何此乃天子之娛也!” 孔子曰來吾語汝我諱窮久矣而不免命也求通久矣而不得時也當堯舜而天下無窮人非知得也當桀紂而天下無通人非知失也時勢適然(《莊子.秋水》)(先弄清幾個詞義:窮,不得志。通,得志。知同智。)

①“ 曰” 敘述語,當斷。

②“來”和“吾” 不成句,當斷。

③“汝” 和“我” 不成句,當斷。

④“我諱窮” 雖有主謂賓,但與“久矣” 關(guān)系不清,故當斷。

⑤“而不免命也” 易誤為一讀,然“免命” 不辭,故當斷。

⑥“求通……” 句與上同。

⑦“當堯舜” 無謂語,直到“而天下” 仍無謂語,至“無” 字雖有謂語,但義石通。到“勇”字雖可斷,但“人”字不落實。

⑧“非知得也”成句。 ⑨下句同。

但要判斷詞與詞之間的關(guān)系,必須了解古今詞義異同。如:

“子路問事君子曰勿欺也而犯之” (《論語.憲問》)

此句“曰” 、“也” 二處易斷,難在“事” “犯”二字上,實則“事” 為動詞“侍奉、對待”義。“犯”為“犯顏直諫。”

2、注意句子中詞語的語法位置

《文心雕龍》章句談到虛字的功用:“夫惟蓋故者,發(fā)端之首唱;之而于以者,乃札句之舊體;乎哉矣也者,亦送末之常科,據(jù)事似閑,在用實切。”

A 句首詞——

蓋、夫、且夫;(語氣詞)

是時、昔夫、曩者、日者、現(xiàn)己、既而、向者、俄而、方今、乃今;(時間副詞)

豈唯、然且、然則、故夫、大抵、得無、何為、何以、何乃、未嘗、無乃;(復(fù)音虛詞)

請、竊、忝;(謙敬副詞)

B 句尾詞——也、邪、歟、與、乎、哉、焉、耳、矣、兮、也夫、己焉哉、矣哉、云爾、己乎(語氣詞)。此外還有語意句絕處,如賓、謂、補語句尾。例:

秦與趙兵相距長平時趙奢己死而藺相如病〈篤〉趙使廉頗將攻秦(其中“長平”賓語句尾,“死” 謂語句尾,“篤” 補語句尾。

C 句中習慣用語。

一是對話用“曰”字。但要注意一人之辭而用“曰”字。例如:

莊暴見孟子曰暴見于王王語暴以好樂暴未有以對也曰好樂何如(《孟子。梁惠王下》)

二是引文處斷句。

臣聞圣王為政賞不避仇仇不擇骨肉書曰不偏不黨王道蕩蕩。

3注意從修辭章法上斷句

如《勸學》《五蠹》等多用對比、排偶句,易于掌握。

(五)整理古書標點符號的使用

1。現(xiàn)代整理古書所使用的標點符號

    句讀所討論的只是斷句。僅能斷句,對于整理古籍,注釋古書來說是不夠的。句中的停頓不僅僅是一個逗號,句末的停頓也不僅僅是一個句號,現(xiàn)代使用的標點符號比逗號和句號的內(nèi)容豐富得多。比如:

    自《風》、《雅》寢聲,莫或抽緒;奇文郁起,其《離騷》哉!固已軒翥詩人之后,奮飛辭家之前;豈去圣之未遠,而楚人之多才乎?昔漢武愛《騷》,而淮南作《傳》,以為:“《國風》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誹而不亂,若《離騷》者,可謂兼之;蟬蛻穢濁之中,浮游塵埃之外,嚼然涅而不緇,雖與日月爭光可也。”班固以為:露才揚己,忿懟沈江;羿、澆、二姚,與《左氏》不合;昆侖、懸圃,非經(jīng)義所載。然其文辭麗雅,為詞賦之家,雖非明哲,可謂妙才。王逸以為:詩人提耳,屈原婉順。《離騷》之文,依經(jīng)立義;駟虬、乘翳則時乘六龍;昆侖、流沙,則《禹貢》敷土,名儒辭賦莫不擬其儀表;所謂“金相玉質(zhì),百世無匹”者也。及漢宣嗟嘆,以為皆合經(jīng)術(shù);揚雄諷味,亦言體同《詩·雅》。四家舉以方經(jīng),而孟堅謂不合傳。褒貶任聲,抑揚過實,可謂鑒而弗精,玩而未核者也。

將核其論,必征言焉。故其陳堯、舜之耿介,稱湯、武之祗敬:典誥之體也。譏桀、紂猖披,傷羿、澆之顛隕:規(guī)諷之旨也。虬龍以喻君子,云以譬讒邪。比興之義也。每一顧而掩涕,嘆君門之九重:忠怨之辭也。觀茲四事,同于《風》、《雅》者也。至于托云龍,說迂怪,豐隆求宓妃,鴻鳥媒女戎女:詭異之辭也??祷貎A地,夷羿弓畢曰,木夫九首,土伯三目:譎怪之談也。依彭咸之遺則,從子胥以自適:猖狹之志也。士女雜坐,舉以為歡:荒淫之意也。摘此四事,異乎經(jīng)典者也。故論其典誥則如彼,語其夸誕則如此。固知《楚辭》者,體慢于三代,而風雅于戰(zhàn)國;乃《雅》、《頌》之博徒,而詞賦之英杰也。(下略)

摘錄劉據(jù)《文心雕龍·辨騷》這兩段文字,加以標點(用陸侃如、牟世金《文心雕龍譯注》本標點。專名號系本書所加)以提供用現(xiàn)代標點符號標點古書的一個例子。

現(xiàn)代標點符號共有十六種,它們是:

    句號(。)表示一句話完了之后的停頓。

    逗號(,)表示一句話中間的停頓。

    頓號()表示句中列的畫家詞組之間的停頓。

    分號(;)表示一句話中列分句之間的停頓。

    冒號()用以提示下文。

    問號(?)用在問句之后。

    感嘆號()表示強烈的感情,也叫“感情號”或“驚嘆號”。

引號(“”‘’ 『』「」) 1.表示引用的部分;2.表示特定的稱謂或需要著重指出的部分;3。表示諷刺或否定的意思。

括號( ( ) )表示文中注釋的部分。注釋中復(fù)有注釋,則于括號中再加括號,即(())。常見的括號還有[]〔〕,補足部分和糾正錯字均用〔〕。至于某些標記也有用“〔〕”的。

省略號(……)表示文中省略的部分。占兩格。省略號前后不再加標點符號。省略號在古書標點中一般不用。

破折號(——)占兩格。1.表示底下有注釋性部分,有括號作用;2.表示意思的遞進;2.表示意思的轉(zhuǎn)折。

連接號(——)表示時間、地點、數(shù)目等的起止或相關(guān)的人或事物的聯(lián)系。古書標點中一般不用。

專名號(——)橫行用于文字下,直行用于文字右或左。表示文中的人名、地名、團體名之類。符號長短隨專名。今人整理注釋古書,有的用此符號(如中華書局標點本《二十四史》),有的不用。如上文《文心雕龍》不用,楊伯峻《論語譯注》、《孟子譯注》用。

書名號(《》<>或~~表示文中的書名篇名之類。古書注釋多用~~。書篇名中又有書篇名用《〈〉》。

間隔號(·) 1.表示月份和日期之間的分界; 2.表示有些民族人名中的音界, 3.書篇名統(tǒng)一在《》中,書篇名間用“.”。若用~~,則書篇名間隔斷,作“~~~~~~”。

著重號()用在文字的下面或右邊。表示文中特別重要的部分。標點古書一般不用。

標點古書,一般只用句號、逗號、頓號、分號、冒號、問號、感嘆號、引號、括號()、專名號、書名號(有時帶間隔號)十一種。上文所舉《文心雕龍·辨騷》例全部用上,是一個典型。

    2.整理古書使用標點符號的若千問題

    ①同一段文字的不同標點符號問題

同一段文字,不同的人會作出不同的標點。這個現(xiàn)象很普遍,隨便翻一篇文章,只要是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版本,就一定是彼此標點不盡相同。比如《辨騷》這一篇,“自風雅寢聲,莫或抽緒” ,陸、牟于緒后用分號 ,范文瀾《文心雕龍注》用逗號;“豈去圣之未遠,而楚人之多才乎”,陸、牟用問號,范用感嘆號;“以為國風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誹而不亂”陸、牟于亂后用逗號,范用句號;“若《離騷》者,可謂兼之”陸、牟于之后用分號,范用句號;陸、牟于“以為”后用冒號,“國風”至“與日月爭光可也”用引號,而范均不用;《騷》、《傳》、《國風》、《小雅》陸、牟均用書名號,范不用。僅104字的一段文字,總共才十八處句讀,其標點符號不同者竟達七處之多,其中書名號、冒號、引號的使用法注家可以有不同的規(guī)定,而其它標點符號的差異過大卻不能說是很正常的。比如“豈去圣之未遠,而楚人之多才乎?”豈為助詞,表示反詰,有哪里、如何、怎么或者是難道的意思。“豈……乎”標感嘆號雖不算錯,但究竟不如用問號。陸、牟的《譯注》使用分號較多,與范注的逗號或句號相比,更有利于使讀者了解文義。

使用標點符號的不統(tǒng)一現(xiàn)象是允許的。雖然各種標點符號都有明確的界說,但是各人在閱讀某一段文字時卻會有不同的理解,比如在逗號、句號、分號之間,問號和感嘆號之間,引文是以直接引述的方式出現(xiàn),還是以間接轉(zhuǎn)述的方式出現(xiàn)所涉及的冒號和引號的使用,都有可能發(fā)生分歧。有人統(tǒng)計《史記·項羽本紀》,王伯祥的《史記選》(1957年版)和張友鸞的《史記選注》,一萬多字的文章,標點符號不同的竟達二百七十余處。這就值得注意了。

句讀的不統(tǒng)一原則上應(yīng)當避免,這和廣義的標點符號在使用過程中所表現(xiàn)出的某種靈活性不同。句讀的重要性上面己經(jīng)談過,但是數(shù)讀皆可通確是事實。

楊樹達《古書句讀釋例》有“數(shù)讀皆可通”例。茲錄二例如下:

    《論語·為政》:“子曰吾與回言終日不違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發(fā)回也不愚。”《李文公集·答王載言書》引“子曰吾與回言”,不連及下文?!墩撜Z集注考證》云:“張師曾校張達善點本謂‘吾與回言終日’,自《集注》取李氏之說,始讀為句絕。前此先儒亦以‘吾與回言’為句。”楊樹達曰:“‘終日’為表時狀字,或狀上‘言’字,或狀下‘不違’,兩皆可通。”

《論語·述而》,“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昧曰不圖為樂之至于斯也。”近讀“韶”字絕句。武億云:“此宜以‘子在齊’為讀,與‘子在陳’同例。下文‘聞韶三月’當作一句。《史記·孔子世家》;‘聞《韶》音,學之三月。”詳玩此文,正以‘聞《韶》’屬三月為義。”楊樹達曰:“‘三月’為表時狀字,與前引《為政篇》‘終日’同。上下兩屬皆可。”

數(shù)讀皆可通,是令人苦不得其古文真讀的情況下的一種不得己而為之的觀點。楊樹達感慨地說:“數(shù)讀皆可通,非著書之人放以此為迷苦后人也,乃今人苦不得其真讀耳。”我們既知這是不得己而為之,就不能因此而隨意標點古書。我們標點古書,一定要力求合于古人著書本旨,不誣古人。在有岐解的情況下,或擇善而從,或自為新解,都應(yīng)當小心謹慎。

②書名號問題

書名號本無深義,易于掌握,但在古人的筆下,卻為我們造成了一些困難,古人引書,有相當大的隨意性。一是簡省,一是改造,一是異名。這幾種情況處處可見,如:

《史記》、《漢書》簡作《史》、《漢》;

《詩經(jīng)》、《禮記》簡作《詩》、《禮》;

《上林賦》、《南都賦》省賦字;

《淮南子》省作《淮南》;

又《說文解字》省作《說文》,或以許書相代;

玄應(yīng)《一切經(jīng)音義》,以玄應(yīng)書相代,

《爾雅.釋木》、《書·禹貢》僅出篇名。

又如《春秋左傳》簡稱《左傳》,文籍引用其書,稱謂極不統(tǒng)一?,F(xiàn)代規(guī)范引法,應(yīng)當是《左傳×公×年》.在清人訓詁著作中,引用五花八門?;蛟弧洞呵飩鳌贰ⅰ蹲髠?#183;襄四年》、(段玉裁《說文解字注》);《左. 襄二傳》(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左氏. 昭十四年傳》(阮元《經(jīng)籍纂詁》);《左,僖四年傳》(王先謙《釋名疏證補》);《左氏僖三十三年傳》,《成五年傳》、《左氏文十六年》(郝懿行《爾雅義疏·釋言》)

以上所引,不出篇名,有《左傳》、《春秋傳》,《文心雕龍》所謂“與《左氏》不合”,“左氏”亦即《左傳》。出篇名又有不同的引法,段玉裁用《左傳·某×年》,朱駿聲用《左某×傳》,阮元用《左氏某×年傳》,王先謙用《左某×年傳》,郝懿行用《左氏某×年傳》、《某×年傳》、《左氏某×年》,《左氏某×年傳》后復(fù)引《左傳》,省“左氏”;不引《左傳》文,而引《左傳》注疏,則省“傳”字。這些改造簡省的例子說明古人引書名各人不盡相同。又比如《后漢書》,阮元《經(jīng)籍纂估》只引《后漢》二字?!痘茨献印芬话愣际?#8220;子”字。至于異名,如《關(guān)尹子》又名《文始真經(jīng)》,《文子》又名《通玄真經(jīng)》,《民氏春秋》又名《呂覽》,《牟子》又名《理惑論》,《臼虎通》又名《白虎道德論》,等等;章學誠《校仇通義》內(nèi)篇三說:“本名《鴻烈解》,而止稱《淮南》,則不知為地名歟,人名、書名歟。此著錄之茍簡也。”

為了正確使用書名號,需要廣泛了解書目知識,需要了解古書異名和同名異書的一般情況。

    同名異書,不涉及書名號的使用,而關(guān)涉到作者。杜信孚、趙敏元、毛俊義編《同名異書通檢》(江蘇人民出版社),收同名異書三千五百余條,每條下列書名(含卷數(shù))、著者(含時代籍貫等)、版本三個項目。有的同名異書,內(nèi)容基本相同,只是版本或編纂法不同,有的則是完全不同的書。例如《尚書傳》,有孔安國撰的十三卷本和馬融撰的四卷本;《尚書注》有馬融撰、鄭玄撰。宋人金履樣撰三種;《尚書義疏》有隋劉焯撰、隋顧彪撰兩種。這種情形在近現(xiàn)代人學術(shù)論著中亦很多。如以“文學概論”為書名者,近人有十余種。不了解這種現(xiàn)象,就很可能張冠李戴,發(fā)生誤寫作者,甚至妄作解釋。

    同書異名情況也是值得注意的現(xiàn)象,杜信孚編《同書異名通檢》(江蘇人民出版社)收列六千余條,每條下列書名(含卷數(shù))、著者(含時代、籍貫)、版本、異名四個項目。如《三國志演義》,又名《第一才子》,《二程遺書》又名《程氏遺書》。

今人引用書名,做法也不盡相同,范文瀾《文心雕龍注》,正文標點不用書名號,而注文用~~,標于左方。王力《同源字典》引書名全不用書名號,如“文選王褒洞蕭賦”、“一切經(jīng)音義四引三蒼”、“左傳襄公十四年”(均見246),書名和篇名之間亦不用間隔號,書名中復(fù)有書名也不標示。

③冒號和引號問題

    冒號和引號是有聯(lián)系的標點符號。古書的冒號和引號,一般情況與今同。困難的是文中之引文,在論文中引文往往是作為重要旁證和理論根據(jù)出現(xiàn)的。若加冒號和引號,或者只有引號,都要求與原文相一致?!段男牡颀堊g注》“昔漢武愛《騷》,而淮南作《傳》,以為:‘《國風》好色而不淫……雖與日月爭光可也。,”有冒號、引號,用冒號可,用引號不可。此一段文字引自班固《離騷序》,“雖與”前有“推此志”三字。劉勰引用此文,所見《離騷傳》是淮南王安原文,還是轉(zhuǎn)引自班固而省掉三字,尚不可知。若僅在“以為”后標冒號,不用引號,則更合劉耀轉(zhuǎn)述口氣。再如“班固以為:露才揚已,忿懟沈江”,《離騷序》原文為:“今若屈原,露才揚已……忿懟不容,沈江而死” ;“雖非明哲,可謂妙才”,《離騷序》原文為“雖非明智之器,可謂妙才者也。”總之,劉勰所用,系轉(zhuǎn)述其大意而己。如果在冒號、引號的運用上求之過細,反易出錯。范文瀾“以為國風好色而不淫”、“班固以為”全無冒號、引號,不是沒有道理的。

    在訓詁著作中引文特多,這些引文有與原文完全一致的,有改造轉(zhuǎn)述的,有節(jié)錄時砍頭去尾的,有增字的。若加引號,務(wù)必謹慎,試舉一例,

    一曰。林屬于山為麓。春秋傳曰。沙麓崩。春秋僖公十四年文。三傳同。谷梁傳曰。林屬于山為麓。周禮王制皆云。林麓。鄭云。山木生平地曰林。生山足曰麓。詩大雅罕麓。毛曰。麓。山足也。蓋凡山足皆得稱麓也。亦假借作鹿。易,即鹿無虞。虞翻曰。山足稱鹿。鹿。林也。(段玉裁《說文解字注》。其中“一曰”至“沙麓崩”為《說文》文.)

這段引例,書名有《春秋傳》、《春秋. 僖公十四年》、《三傳》、《谷梁傳》、《周禮》、《王制》(《禮記》中的一篇)、《詩. 大雅》、《易》,注家有鄭玄、虞翻,書名和注家后用“曰” 、“云” ,其后文字多為引文。抄錄原文圈斷,未改為新式標點符號。若用現(xiàn)代標點符號,云、曰后可用冒號,引文可用引號 ,也可于云、曰后用冒號,引文不用引號;還可以于云、曰后用逗號,引文不用引號。引文若用引號,一定要查對原文,若與原文不全合,是不應(yīng)用引號的。若一處冒號同時用引號,則全書必得體例一致,這會增加極大的工作量,不是做???,一般是不求之過細的。

    引號中復(fù)有引號,范文瀾《文心雕龍注》一一標出。如《辨騷》注[]

     王念孫讀書雜志漢書離騷傳條“傳當作傅,傅與賦古字通。使為離騷賦者,使約其大旨為之賦也。漢紀孝武紀云‘上使安作離騷賦,旦受詔,食時畢。’ 高誘淮南鴻烈解敘云‘詔使為離騷賦,自旦受詔,日早食已。’此皆本于漢書,太平御覽皇親部十六引此作‘離騷賦,’是所見本與師古不同。

范注直行,本書橫行,改『』「」為“ ” 、‘’。末‘離騷賦’系指三字寫法,應(yīng)用引號,不應(yīng)加書名號。范書書名號無間隔,若改為《》<>,書篇名間應(yīng)有間隔號。

    ④破折號、括號、專名號問題

    標點注釋古書,一般不宜使用破折號,稍有不慎,會出現(xiàn)理解的差錯。但這不是說古人寫書,就沒有合乎使用破折號的文字。比如《說文解字敘》:

    周禮八歲入小學,保氏教國子,先以六書,一曰指事——指事者,視而可識,察而可見,上下是也;二曰象形——象形者,畫成其物,隨體詰詘,日月是也;三曰形聲--形聲者,以事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括號在古書注釋中可以酌情使用。古書作者夾注和他人注釋文字,多于正文下以雙行小字寫出。如:

家大人曰,手,持也。字書韻書無此訓《檀弓》:“子手弓而可,”謂持弓也?!肚f十二年公羊傳》:“仇牧手劍而叱之。” 何休注曰:“手劍,持拔劍。” 今本拔誤作枝,據(jù)宋本改。(王引之《經(jīng)義述聞》卷三十一《通說上》“手”字條)

若注釋改為單行大字,可加圓括號( )。方括號[ ]用于補原文脫漏和今譯時補足句意。

    梁惠王曰:“寡人愿安承教。”(《孟子。粱惠王章句上》原文)

    梁惠王[對孟子]說道:“我很高興聽到您的指教。”(楊伯峻譯文)

“仲尼曰:‘始作誦者,其無后乎?’為其象人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饑而死也。”(同上,孟子語原文)

“孔子說過,‘第一個造作木偶土偶來殉葬的人該會絕子滅孫斷絕后代吧![為什么孔子這樣痛恨呢?]就是因為木偶土偶很象人形,卻用來殉葬。[用像人形的土偶木偶來殉葬,尚且不可,]又怎么可以使老百姓活活地餓死嘸?” (楊伯峻譯文)

專名號的運用目前很不統(tǒng)一,新標點的《二十四史》《辭?!贰掇o源》等人名、地名、朝代、年號都用專名號,有的書不用,尤其是今人學術(shù)論著,用專名號的更少。這種符號的運用在古籍整理和漢語詞典編輯中意義很大,有利于閱讀古書,應(yīng)予以提倡。

(五)介紹幾本句讀書

黃侃《文心雕龍札記. 章句》;楊樹達《古書句讀釋例》;

武億《句讀敘述》;呂思勉《章句論》;呂叔湘《通鑒標點瑣議》;

張倉禮、陳光前《古文斷句與標點》。

國務(wù)院古籍整理出版規(guī)劃小組編《古籍點校疑誤匯錄》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wǎng)絡(luò)存儲空間,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nèi)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dǎo)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zhuǎn)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