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恪守真我”到“遵行他人” ——“只言片語說《復(fù)活》”之十六 聶赫留朵夫再次見到卡秋莎,是三年之后的事情。不同的是,他已經(jīng)變成另一個人了。“那時他是個正派青年,富有自我犧牲精神,樂意為一切高尚事業(yè)獻身;如今他可成了一個徹頭徹尾的利己主義者,迷戀酒色,享樂成癖。” 從這個意義上說,聶赫留朵夫告別卡秋莎,實際上是在告別自己的純真年代。 托爾斯泰對人生的認識可謂透徹之極。他對聶赫留朵夫內(nèi)心轉(zhuǎn)變的分析深刻、細膩、令人信服。 最初的聶赫留朵夫,“不經(jīng)外人指點而第一次自己領(lǐng)會了生活的全部美麗和重要,領(lǐng)會了人在生活里所應(yīng)該做的工作的全部意義,看到了人本身和全世界都有達到無限完美的可能。” “不經(jīng)外人指點”,這意味著什么?這就是說聶赫留朵夫善良、本真的天性教會了他如何生活。人的本性既然是善,那這個人天生就知道愛人,就會愛人。他將從父親那里繼承來的土地分給農(nóng)民;他愛自己的姑媽,愛她們那幽靜的、遠離塵囂的莊園,喜歡她們那種淳樸古老的生活方式;他愛著大自然,以及大自然里勞動著的人們。當(dāng)然,也包括美麗的卡秋莎。 與此相對,那種“外人指點”的環(huán)境因素也在影響他,甚至是想把他從“不經(jīng)外人指點”的選擇中爭奪過來。 在它們看來,聶赫留朵夫年輕幼稚,并不了解生活。它們允許他有一段暫時的青春迷離的時光,但不會永遠對他“放任”下去;尤其在看到他有可能愛上卡秋莎之后。 聶赫留朵夫原來的美好生活是順暢的,沒有阻力的,是自己選擇的;但從現(xiàn)在起,別人開始替他選擇生活了。他們總是在他身邊議論指點、品頭論足,說他這個錯了那個也錯了。漸漸的,聶赫留朵夫開始不知所措起來。 凡是純潔的青年(或少女)幾乎都不得不經(jīng)受他人的“熏陶”,或準確的說,是那種粗暴的干涉;所有干涉他們的親朋幾乎都以“友善”的方式或目的出現(xiàn):你不能這樣生活下去,你會吃虧的。你的路是走不通的! 聶赫留朵夫慢慢從相信自己(真我)變成了相信別人(假我)。托爾斯泰是這樣描述這種變化的:“他要是堅持自己的信念,總會遭到人家的譴責(zé);他要是相信別人的理論,就會獲得周圍人們的贊揚。” 請仔細閱讀這段話的內(nèi)涵。一個青年的人生竟然是這樣的內(nèi)容:他每做一件好事(善),都不得不忍受別人的譴責(zé);每做一件錯事(惡),都得到別人的贊揚。其實,在生活中,我們每個人都曾經(jīng)這樣的“不自由”!是我們自己的生活,我們?yōu)槭裁床荒転樽约哼x擇?而非要聽從他人的干涉?! 這意味著每個人的一生都在“戰(zhàn)斗”,是一種無形的戰(zhàn)斗:既堅持真我,還是遵從別人。莊子有一句話“舉世而譽之而不加勸,舉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就有恪守自我的意思。許多人都喜歡這句話,但卻不知道做到它是多么困難。 一時一事,你或許可以做到;日復(fù)一日,事復(fù)一事,皆是如此,你還能不能堅持住呢?就很難說了。 社會環(huán)境的力量由此可見一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