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了解子午流注的源流和臨床意義。
2.掌握子午流注的納甲法、納子法的臨床運用。
近代興起的“生物鐘”理論和子午流注兩者有相似之處,因而引起國內(nèi)外學者的研究興趣,發(fā)表了為數(shù)可觀的論文和專著。子午流注作為一門古代學說,需要利用現(xiàn)代科學技術(shù)進行研究,不斷注入新的內(nèi)容,更新方法,使其日臻完善。
1.《內(nèi)經(jīng)》,其提出了以干支順序推算,形成六十環(huán)周的歲次,并強調(diào)要候其氣至再予下針,這樣才可如期而愈。
2.《難經(jīng)》繼承了秦漢以前的醫(yī)學成就,對《內(nèi)經(jīng)》理論作了合理的分類,其中《六十四難》、《六十五難》將井、滎、輸、經(jīng)、合明確配合五行和陰陽屬性。《六十九難》根據(jù)臟腑、經(jīng)脈所屬五行的母子關(guān)系,提出了“虛則補其母,實則瀉其子”的治療原則。
3.西晉皇甫謐在《針灸甲乙經(jīng)》中補充了心經(jīng)五輸穴,使子午流注針法內(nèi)容更加完善。唐·王冰首創(chuàng)運氣學說,推動了宋、金干支學說的應(yīng)用和發(fā)展。
4.宋、金時期,由于干支學說的盛行,影響到醫(yī)學的發(fā)展,子午流注由理論逐漸走向臨床實踐。眾多醫(yī)家潛心研究子午流注,紛紛著書立說,編寫歌賦,如《流注指微賦》、《標幽賦》、《流注通玄指要賦》、《扁鵲神應(yīng)針灸玉龍經(jīng)》等。另有賈氏所著《井滎六十首法》??梢哉f,宋、金時代是子午流注針法的鼎盛時期。
5.明代針灸醫(yī)家在前人子午流注成就的基礎(chǔ)上,對針法的運用和機制提出了新的見解。例如高武在《針灸聚英》所論五輸穴的補虛瀉實,為納支法的取穴開創(chuàng)了先河。徐鳳的《針灸大全》、楊繼洲的《針灸大成》以及李梴的《醫(yī)學入門》等,對有關(guān)子午流注針法都有不同程度的發(fā)揮。其中《針灸大全》所載《子午流注逐日按時定穴歌》10首,對子午流注針法的開穴,提出了簡明合理的方法,受到后世醫(yī)家的推崇。
6.清代,由于封建統(tǒng)治者散布的“針刺、艾灸,究非奉君之宜”的謬論,針灸學術(shù)逐漸衰落。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由于黨的中醫(yī)政策的實施,使中醫(yī)、針灸事業(yè)走向了復興與繁榮。子午流注針法也受到眾多學者的關(guān)注。
1.按時循經(jīng)取穴法 按時循經(jīng)取穴法又稱“一天六十六法”。按一天分為十二時辰,一個時辰分配一經(jīng),即寅時屬肺、卯屬大腸、辰屬胃、己屬脾……。這種配屬關(guān)系是固定不變的。
氣血流注有盛有衰,肺氣旺于寅時(清晨3—5點)而終于卯時。如肺經(jīng)發(fā)生病變,可選取肺經(jīng)的有關(guān)腧穴,當其方盛之時,采用“迎而奪之”的瀉法;肺氣衰退之時,采用“隨而濟之”的補法。其他各經(jīng)病變依次類推。
2.補母瀉子取穴法 補母瀉子取穴法是根據(jù)五輸穴與五行的相生規(guī)律,法于“虛則補其母、實則瀉其子”的治療原則,以子母穴作為基礎(chǔ)。例如肝經(jīng)病變屬實者,取肝經(jīng)的子穴行間(五行屬火),針刺用瀉法;虛證則取肝經(jīng)的母穴曲泉(五行屬水),針刺用補法。各經(jīng)病變依次類推(見下表)。
經(jīng)脈
|
五行
|
流注時間
|
證候舉例
|
補法
|
瀉法
|
本穴
|
原穴
|
|||
母穴
|
時間
|
子穴
|
時間
|
|||||||
肺
|
辛金
|
寅
|
咳喘、心煩、胸滿
|
太淵
|
卯
|
尺澤
|
寅
|
經(jīng)渠
|
太淵
|
|
大腸
|
庚金
|
卯
|
齒痛、咽喉及面口鼻疾患
|
曲池
|
辰
|
二間
|
卯
|
商陽
|
合谷
|
|
胃
|
戊土
|
辰
|
腹脹、煩滿、腳氣
|
解溪
|
巳
|
厲兌
|
辰
|
足三里
|
沖陽
|
|
脾
|
己土
|
巳
|
舌本強、腹脹滿、體重、黃疸
|
大都
|
午
|
商丘
|
巳
|
太白
|
太白
|
|
心
|
丁火
|
午
|
咽干、舌痛、掌熱
|
少沖
|
未
|
神門
|
午
|
少府
|
神門
|
|
小腸
|
丙火
|
未
|
項強、頜腫、肩痛
|
后溪
|
申
|
小海
|
未
|
陽谷
|
腕骨
|
|
膀胱
|
壬水
|
申
|
頭項腰背腘月耑疼、癲疾
|
至陰
|
酉
|
束骨
|
申
|
足通谷
|
京骨
|
|
腎
|
癸水
|
酉
|
心悸、腰痛、少氣
|
復溜
|
戌
|
涌泉
|
酉
|
陰谷
|
太溪
|
|
心包
|
丁火
|
戌
|
痙攣、心煩、脅痛、妄笑
|
中沖
|
亥
|
大陵
|
戌
|
勞宮
|
大陵
|
|
三焦
|
丙火
|
亥
|
耳聾、目痛、喉閉、癃閉
|
中渚
|
子
|
天井
|
亥
|
支溝
|
陽池
|
|
膽
|
甲木
|
子
|
頭痛、脅痛、瘧疾
|
俠溪
|
丑
|
陽輔
|
子
|
足臨泣
|
丘墟
|
|
肝
|
乙木
|
丑
|
脅痛、疝氣、嘔逆
|
曲泉
|
寅
|
行間
|
丑
|
大敦
|
太沖
|
1.干支配合陰陽 天干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凡逢單數(shù)(奇數(shù))屬陽,雙數(shù)(偶數(shù))屬陰。按兩陰相配、兩陽相合的方法,形成所謂“甲子、乙丑、丙寅、丁卯……等。
2.干支配屬五行 干支配屬五行,應(yīng)與四時季節(jié)相聯(lián)系。其配屬是甲、乙、寅、卯屬木為春;丙、丁、巳、午屬火為夏;戊、己、丑、辰、未、戌屬土為長夏;庚、辛、申、酉屬金為秋;壬、癸、亥、子屬水為冬。
3.天干配屬臟腑、經(jīng)脈 天干有陰陽之分,臟腑、經(jīng)脈也有表里關(guān)系。因此,陰干配屬六臟和六陰經(jīng)脈,陽干配屬六腑和六陽經(jīng)脈。臟腑和經(jīng)脈其數(shù)均為12數(shù),天干為10數(shù),兩數(shù)不等,可把同屬相火的心包和三焦分別歸屬于心和小腸(見下表)。
十天干
|
甲
|
乙
|
丙
|
丁
|
戊
|
己
|
庚
|
辛
|
壬
|
癸
|
十二經(jīng)脈
|
膽
|
肝
|
小腸
三焦 |
心
心包 |
胃
|
脾
|
大腸
|
肺
|
膀胱
|
腎
|
甲膽乙肝丙小腸,丁心戊胃己脾鄉(xiāng);
庚屬大腸辛屬肺,壬屬膀胱癸腎臟;
三焦陽火須歸丙,包絡(luò)從陰丁火旁;
陽干宜納陽之腑,陰干則配陰之臟。
十二地支
|
子
|
丑
|
寅
|
卯
|
辰
|
巳
|
午
|
未
|
申
|
酉
|
戌
|
亥
|
十二經(jīng)脈
|
膽
|
肝
|
肺
|
大腸
|
胃
|
脾
|
心
|
小腸
|
膀胱
|
腎
|
心包
|
三焦
|
氣血流注十二經(jīng),肺寅大腸卯胃辰;
脾巳心午小腸未,申屬膀胱酉為腎;
戊歸心包亥三焦,子膽丑肝正通行。
陽 經(jīng) 六 腧 穴
|
陰 經(jīng) 五 輸 穴
|
|||||||||||
經(jīng)脈
|
井(金)
|
滎(水)
|
輸(木)
|
原
|
經(jīng)(火)
|
合(土)
|
經(jīng)脈
|
井(木)
|
滎(火)
|
輸(土)
|
經(jīng)(金)
|
合(水)
|
膽(木)
|
足竅陰
|
俠溪
|
足臨泣
|
丘墟
|
陽輔
|
陽陵泉
|
肝(木)
|
大敦
|
行間
|
太沖
|
中封
|
曲泉
|
小腸(火)
|
少澤
|
前谷
|
后溪
|
腕骨
|
陽谷
|
小海
|
心(火)
|
少沖
|
少府
|
神門
|
靈道
|
少海
|
三焦(相火)
|
關(guān)沖
|
液門
|
中渚
|
陽池
|
支溝
|
天井
|
心包(君火)
|
中沖
|
勞宮
|
大陵
|
間使
|
曲澤
|
胃(土)
|
厲兌
|
內(nèi)庭
|
陷谷
|
沖陽
|
解溪
|
足三里
|
脾(土)
|
隱白
|
大都
|
太白
|
商丘
|
陰陵泉
|
大腸(金)
|
商陽
|
二間
|
三間
|
合谷
|
陽溪
|
曲池
|
肺(金)
|
少商
|
魚際
|
太淵
|
經(jīng)渠
|
盡澤
|
膀胱(水)
|
至陰
|
足通谷
|
束骨
|
京骨
|
昆侖
|
委中
|
腎(水)
|
涌泉
|
然谷
|
太溪
|
復溜
|
陰谷
|
(1)陽進陰退:根據(jù)干支的陰陽屬性,天干屬陽主進,地支屬陰主退,即天干由甲進到乙,再由乙進到丙……,地支由戌退到酉,再由酉退到申……。以井穴為例,如甲日甲戌時開取膽經(jīng)井穴足竅陰,欲知乙日開井穴的時間,按陽進陰退原則,天干由甲進一數(shù)為乙。地支由戌退一數(shù)為酉,則乙日開井穴大敦應(yīng)在乙酉時。可依次類推(見下表)。
日干
|
甲
|
乙
|
丙
|
丁
|
戊
|
己
|
庚
|
辛
|
壬
|
癸
|
時辰
|
甲
戌 |
乙
酉 |
丙
申 |
丁
未 |
戌
午 |
己
巳 |
庚
辰 |
辛
卯 |
壬
寅 |
癸
亥 |
經(jīng)脈
|
膽
|
肝
|
小腸
|
心
|
胃
|
脾
|
大腸
|
肺
|
膀胱
|
腎
|
經(jīng)穴
|
竅陰
|
大敦
|
少澤
|
少沖
|
厲兌
|
隱白
|
商陽
|
少商
|
至陰
|
涌泉
|
流注從甲日起開穴,至癸日而終。至于癸日腎經(jīng)開涌泉穴,則不按“陰退”的原則,而在癸亥時開涌泉穴。其因是每日每經(jīng)值11個時辰,十日值110個時辰,十日應(yīng)有120個時辰,相差10個時辰,所以不在癸丑時開穴,而提前10個時辰在癸亥時開穴,這樣使甲日戌時相交的流注循環(huán)不受影響。
(2)經(jīng)生經(jīng),穴生穴:繼每日開取井穴之后,欲掌握當日以后時辰應(yīng)開腧穴,可按經(jīng)生經(jīng),穴生穴的原則推演。陽日陽時開陽穴,陰日陰時開陰穴。例如,甲日膽經(jīng)主氣(值日),甲戌時開膽經(jīng)井穴足竅陰,甲為陽木,按陽日陽時開陽經(jīng)穴,甲戌下一個陽時為乙日的丙子,丙為陽火屬小腸,而上一個時辰所開井穴足竅陰五行屬金,金生水,故丙子時當開小腸經(jīng)的滎(水)穴前谷;丙子下一個陽時為戊寅,當開胃經(jīng)輸穴陷谷;戊寅下一個陽時為庚辰,當開大腸經(jīng)經(jīng)穴陽溪;庚辰下一個陽時為壬午,當開膀胱經(jīng)合穴委中;壬午下一個陽時為甲申,與第一個時辰甲戌同起于甲,此為“日干重見”,起于甲必重見于甲,起于乙必重見于乙,依次間隔5個時辰(見下表)。
(4)氣納三焦:“氣納三焦”是指天干重見日陽經(jīng)五輸穴均己開過,根據(jù)三焦為陽氣之父,諸陽氣皆歸于三焦的理論,按“他生我”的規(guī)律(“他”指三焦經(jīng)的五輸穴,“我”指值日經(jīng)),開取三焦經(jīng)的五輸穴。例如,甲日五輸穴開過之后,在日干重見的甲申時,則開三焦經(jīng)的滎水穴液門。余皆類推。
(5)血歸包絡(luò):“血歸包絡(luò)”是指天干重見日陰經(jīng)的五輸穴均己開過,根據(jù)心包為陰血之母,諸血皆歸于心包的理論,按“我生他”的規(guī)律(“我”指值日經(jīng),“他”指心包經(jīng)的五輸穴),開取心包經(jīng)的五輸穴。例如,乙日五輸穴開過之后,在日干重見的乙未時,則開心包經(jīng)的滎水穴勞宮。余皆類推。
開取三焦經(jīng)和心包經(jīng)的五輸穴都在日干重見時,也就是主經(jīng)(值日經(jīng))開井穴之后的5個時辰。
戊寅陷谷陽明俞,返本丘墟木在寅;
庚辰經(jīng)注陽溪穴,壬午膀胱委中尋;
甲申時納三焦水,滎合天干取液門。
己丑太白太沖穴,辛卯經(jīng)渠是肺經(jīng);
癸巳腎宮陰谷合,乙未勞宮火穴滎。
丙日申時少澤當,戊戌內(nèi)庭治脹康;
庚子時在三間俞,本原腕骨可祛黃;
壬寅經(jīng)火昆侖上,甲辰陽陵泉合長;
丙午時受三焦火,中渚之中仔細詳。
丁日未時心少沖,己酉大都脾土逢;
辛亥太淵神門穴,癸丑復溜腎水通;
乙卯肝經(jīng)曲泉合,丁巳包絡(luò)大陵中。
戊日午時厲兌先,庚申滎穴二間選;
壬戌膀胱尋束骨,沖陽土穴必還原;
甲子膽經(jīng)陽輔是,丙寅小海穴安然;
戊辰氣納三焦脈,經(jīng)穴支溝刺必痊。
己日巳時隱白始,辛未時中魚際??;
癸酉太溪太白原,乙亥中封內(nèi)踝比;
丁丑時合少海心,己卯間使包絡(luò)止。
庚日辰時商陽居,壬午膀胱通谷之;
甲申臨泣為俞木,合谷金原返本歸;
丙戌小腸陽谷火,戊子時居三里宜;
庚寅氣納三焦合,天井之中不用疑。
辛日卯時少商本,癸巳然谷何須忖;
乙未太沖原太淵,丁酉心經(jīng)靈道引;
己亥脾合陰陵泉,辛丑曲澤包絡(luò)準。
壬日寅時起至陰,甲辰膽脈俠溪滎;
丙午小腸后溪俞,返本京骨本原尋;
三焦寄有陽池穴,返本還原似的親;
戊申時注解溪胃,大腸庚戌曲池真;
壬子氣納三焦寄,井穴關(guān)沖一片金;
關(guān)沖屬金壬屬水,子母相生恩義深。
丁卯俞穴神門是,本尋腎水太溪原;
包絡(luò)大陵原并過,己巳商丘內(nèi)踝邊;
辛未肺經(jīng)合尺澤,癸酉中沖包絡(luò)連;
子午截時安定穴,留傳后學莫忘言。
1.干支推算法 干支推算法包括年干支、月干支、日干支、時干支的推算方法。
(1)年干支推算法:年干支即“干支紀年”,在我國很早就普遍采用。天干始于甲而終于癸,計有10數(shù);地支始于子而終于亥,計有12數(shù)。干支配合,天干輪6次(10×6=60),地支輪5次(12×5=60),成為六十環(huán)周的年序。確定年干支,還有一種更為簡便的公式計算法:以所求的年數(shù)減去3,再除以天干、地支的周期數(shù)(10、12),所得商之后的余數(shù)就是所求年干支的代表數(shù)。
(2)月干支推算法:推算一年中每月的月干支,是以農(nóng)歷計算。每年的1月都是寅月,5月都是午月,11月都是子月,各月固定不變。具體推算時,應(yīng)從寅月開始。
各月干支順行流,甲己之年丙作首;
乙庚之歲戊在上,丙辛之年庚為頭;
丁壬之歲是壬寅,戊癸之年甲寅求。
1(甲) 2(乙) 3(丙) 4(?。?5(戊)
6(己) 7(庚) 8(辛) 9(壬) 10(癸)
3(丙) 5(戊) 7(庚) 9(壬) 1(甲)
月份
|
1月
|
2月
|
3月
|
4月
|
5月
|
6月
|
7月
|
8月
|
9月
|
10月
|
11月
|
12月
|
||||||||||||
干支
|
干
|
支
|
干
|
支
|
干
|
支
|
干
|
支
|
干
|
支
|
干
|
支
|
干
|
支
|
干
|
支
|
干
|
支
|
干
|
支
|
干
|
支
|
干
|
支
|
平
年 |
減
1 |
減
1 |
加
0 |
加
6 |
減
2 |
加
10 |
減
1 |
加5
|
減
1 |
減
1 |
加0
|
加6
|
加0
|
加0
|
加1
|
加7
|
加2
|
加2
|
加2
|
加8
|
加3
|
加3
|
加3
|
加9
|
閏
年 |
0
|
0
|
0
|
0
|
余數(shù)加1
|
一、五雙減一,二、六加零、六;
三減二、加十, 四減一、加 五;
七 零、九加二, 八加一和七;
十上加二、八,冬三、臘三、九;
閏 從 三 月 起,余 數(shù) 均加一。
平年 閏年
天干 地支 天干 地支
一月 減一 減一 減一 減一
二月 加零 加六 加零 加六
三月 減二 加十 加一 加一
四月 減一 加五 加一 加 一
五月 減一 減一 加一 加一
六月 加零 加六 加一 加一
七月 加零 加零 加一 加一
八月 加一 加七 加一 加一
九月 加二 加二 加一 加一
十月 加二 加八 加一 加一
十一月 加三 加三 加一 加一
十二月 加三 加九 加一 加一
甲己還加甲,乙庚丙作初;
丙辛生戊子,丁壬庚子頭;
戊癸起壬子,周而復始求。
1(甲) 2(乙) 3(丙) 4(?。?5(戊)
6(己) 7(庚) 8(辛) 9(壬) 10(癸)
1(甲) 3(丙) 5(戊) 7(庚) 9(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