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三惜 近讀《明史·周新列傳》,“君子三惜”的勸諭之言,令我感慨良久。 “君子有三惜:此生不學(xué),一可惜;此日閑過,二可惜:此身一敗,三可惜。” 除少數(shù)極富天賦者外,一般人生下時的智商是相差無幾的,孰聰明,孰愚鈍,全靠后天的學(xué)習(xí)。“此生不學(xué)”,之所以“可惜”,是因為他學(xué)不到知識,學(xué)不到技術(shù).學(xué)不到科學(xué),光靠個人極為有限的經(jīng)驗生活,視野狹窄,思維閉塞,是無法融入日新月異的時代潮流的,“落伍”便是那些“此生不學(xué)”者的最終歸宿。“此生不學(xué)”更為“可惜”的是,他無法走近真理,以真理清心明志,棄惡揚善,使自己“永如青年有勃勃生氣”(梁啟超語)。 柳比歇夫在《成功者的奧秘》中說:“人最寶貴的是生命,但是仔細分析一下這個生命,可以說最寶貴的是時間。因為生命是由時間構(gòu)成的。”時間高于一切,正因為如此.“此日閑過”,便甚為“可惜”。那些虛擲自己時日的人,其實是在自耗生命;那些浪費他人時日的人,其實是在謀取他人的生命。魯迅用喝咖啡的時間抓緊寫作,陳景潤以啃饅頭省下用餐時間來演算1+1.朱自清在洗手的時候,悟出“日子會從水盆里流走”的人生真諦,他們不愿一日閑過”,體現(xiàn)了堂堂君子的,惜時精神。 任何人,包括那些運籌 帷幄之中、決勝于千里之外的偉人,在他的人生履歷中總會有失敗的記錄。失敗,對君子而言,并不可怕、可悲、可恥??膳碌氖俏质《德禑o為,可悲的是失敗之后沒有總結(jié)教訓(xùn)而重蹈覆轍,可恥的是失敗之后,百般虛飾美化,當作凱歌高唱。列寧曾將那些不怕失敗,同時又能從失敗中吸取教訓(xùn)以利日后實踐的人稱為“聰明人”。早在上世紀60年代,日本就創(chuàng)立了“失敗學(xué)”,并設(shè)有失敗資料庫,各個行業(yè)各種類型的失敗資料一應(yīng)俱全,供人借鑒。“敗”乃是人生常事,關(guān)鍵是看你怎樣對待失敗。大學(xué)問家梁漱溟先生對成功和失敗有一句獨到的見解:“成功是巧,在天;失敗在我,是自己。”一切失敗,無論有多少客觀因素,無論有多少別人的過失,總有一條是你自己過失:沒能克服那些不利成功的因素。“失敗在我”,是對人在追求成功過程中的一種鞭策。失敗后一蹶不振,才是真正的“敗”,此乃君子所“可惜”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