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遷與《史記》的歷史謎案 一、最后的人生軌跡 我們先打開班固的《漢書·司馬遷傳》,回顧一下司馬遷人生中最后幾年的活動軌跡。公元前104年,任太史令的司馬遷開始著述《史記》;公元前99年,李陵戰(zhàn)敗被匈奴俘虜,司馬遷因替李陵辯護(hù)而被捕入獄;公元前98年,司馬遷為著作《史記》而自請宮刑,忍辱茍活;公元前97年,司馬遷被赦出獄,任中書令;約公元前93年,朋友任安曾經(jīng)寫信給司馬遷,希望他“慎于接物,推賢進(jìn)士為務(wù)”;公元前91年,《史記》終于完成,這一年,朝中發(fā)生“巫蠱之禍”,漢武帝寵臣江充誣陷太子劉據(jù)搞“巫蠱”,太子發(fā)兵誅殺江充。當(dāng)時任安擔(dān)任北軍使者護(hù)軍,接到了太子要他發(fā)兵的命令,但按兵未動。事件平定后,漢武帝認(rèn)為任安“坐觀成敗”、“懷詐,有不忠之心”,論罪入獄腰斬。直到任安臨刑前,司馬遷才寫了一封著名的回信《報任安書》。 《漢書·司馬遷傳》在引述完《報任安書》之后,緊接著寫道“遷死后,書乃漸出”。班固并沒有交代司馬遷的死因和去世年代,他是真不知道實情,還是其中必有隱情?于是,歷史就給我們留下了一個空白和謎團(tuán):司馬遷究竟是怎么死的?死于何年? 二、迷霧重重的死因 關(guān)于司馬遷的死亡原因,史書沒有任何確切的記載,因此給后世留下了重重謎團(tuán)。有人甚至就此猜想,司馬遷在完成一切之后,離家出走不知所終。如果這樣,班固大可以在《漢書》中如實記錄,但為什么沒有寫呢?可見真實情況絕非想象的那樣簡單。從后世一些蛛絲馬跡的記載中,我們也許可以揭開其中的原委。 東漢年間學(xué)者衛(wèi)宏在《漢書·舊儀注》中有一段石破天驚的話:“司馬遷作《景帝本紀(jì)》極言其短,及武帝過,武帝怒而削去之,后坐舉李陵,陵降匈奴,故下遷蠶室,有怨言,下獄死?!睔v代學(xué)者對此話的真假也有過爭論,認(rèn)為只是孤證,不足為憑。但不管怎樣,這是距司馬遷較近的東漢學(xué)者之語,人們也拿不出強有力的證據(jù)證明此話有假。 而與這段話形成前后呼應(yīng)的是《三國志·魏書·王朗傳》中魏明帝與王肅二人的對話。魏明帝說:“司馬遷以受刑之故,內(nèi)懷隱切,著《史記》非貶孝武,令人切齒!”王肅回答說:“司馬遷記事,不虛美,不隱惡……漢武帝聞其述《史記》,取孝景及己本紀(jì)覽之,于是大怒,削而投之。于今此兩紀(jì)有錄無書,后遭李陵事,遂下遷蠶室。此為隱切在孝武,而不在于史遷也。”王肅的回答,間接證明了衛(wèi)宏所說的真實性。而班固“遷死后,書乃漸出”,以及“以遷之博物洽聞,而不能以知自全”、“‘既明且哲,能保其身’難矣哉”之語,也隱隱透露出了當(dāng)時漢武帝對司馬遷的迫害和打壓。 因此,東漢衛(wèi)宏的那段話,很有可能就是司馬遷的死因,那就是“有怨言,下獄死?!?/P> 三、死亡年代的千古之謎 可見,司馬遷是由于《史記》如實記錄了漢景帝、漢武帝的過錯,又因身受宮刑懷“有怨言”而最終“下獄死”。那么,司馬遷又是何年“下獄死”的呢?同樣令人困惑的是,司馬遷死于何年,史書沒有任何記載,對此歷代存有爭論,至今也尚無定論。 根據(jù)司馬遷最后的人生軌跡以及衛(wèi)宏的那段話,有學(xué)者便論證司馬遷可能在公元前90年因《報任安書》中“有怨言”而“下獄死。”做這樣的推測不無道理?!秷笕伟矔肥撬抉R遷表明自己心志的一篇宣言。在《報任安書》中,司馬遷因身受宮刑發(fā)泄了許多不滿,一旦公開這封信,等待司馬遷的肯定是殺身之禍。但也有學(xué)者論證說,熟諳古今歷史的司馬遷,為什么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難道他不害怕因一封信而被滅族嗎?司馬遷無論如何也不會糊涂到這種地步,不會自己引頸受戮。 那么,司馬遷死于何年? 探究歷史的細(xì)節(jié),帶給我們的只有更多的困惑與迷惘。難道司馬遷完成《史記》以后的最后一段人生經(jīng)歷被漢武帝抹去了?迄今為止,關(guān)于司馬遷的死亡年代有幾種說法,而且看起來都言之有理。但這些歷代大學(xué)者的研究,為什么不能形成統(tǒng)一的意見呢? 我們再來看漢武帝臨死之前干的一件事情。他以“主少母壯”為借口處死了太子劉弗陵的母親鉤弋夫人,目的是劉弗陵繼位后,不會出現(xiàn)呂后專權(quán)的局面??上攵?,漢武帝連太子的母親、自己的愛妾都不放過,能放過那些心存怨言的大臣嗎?基于以上的說法,我們也可得出另外一條推論,那就是司馬遷是被秘密逮捕秘密處死的,并嚴(yán)防走漏消息。既然是秘密處死,那么,司馬遷死于何年,不僅當(dāng)時的人不知道,后世更是無人知曉。東漢的班固或許能聽到一些道聽途說的傳言,但畢竟沒有確切年代,而且自己也曾因“私修國史”的罪名險些喪命,因此不敢妄加記載,只用一句“遷死后”一筆帶過。 可嘆記載歷史的史學(xué)家,竟然給后世留下了一個無法解開的歷史之謎。 四、生前的最大遺愿 那么,我們再回到公元前91年,這是有史記載的司馬遷活動的最后一年。司馬遷為什么寫《報任安書》呢?這封信的背后,還隱藏著什么呢? 《報任安書》除了述說自己忍辱發(fā)奮著書的原因以及對朝廷的牢騷之外,還有這樣一段話:“仆竊不遜,近自托于無能之辭,網(wǎng)羅天下放失舊聞……凡百三十篇……仆誠已著此書,藏之名山,傳之其人,通邑大都,則仆償前辱之責(zé),雖萬被戮,豈有悔哉!然此可為智者道,難為俗人言也?!币呀?jīng)入獄即將被腰斬的任安能不能算“智者”?如果不是,那么,這封信向哪位“智者”說的呢?而同樣的話,在《史記·太史公自序》已經(jīng)說過:“凡百三十篇,五十二萬六千五百字,為太史公書……藏之名山,副在京師,俟后世圣人君子?!?/P> 那么,為什么司馬遷一再敘說此事呢? 結(jié)合當(dāng)時的形勢,我們逐漸產(chǎn)生一個認(rèn)識。秉筆直書的司馬遷在《史記》中記述了漢高祖貪財好色誅殺功臣、漢景帝刻薄寡恩、漢武帝窮兵黷武等等過錯。這樣的記載勢必會引起漢武帝的震怒,一方面自己會招來殺身之禍,另一方面,《史記》很有可能被漢武帝篡改或焚毀,這樣一來,司馬遷的一生心血將付之東流?;诖?,司馬遷運用史學(xué)家的智慧,將《史記》一式兩本,正本“藏之名山”,副本留在長安。司馬遷在《太史公自序》和《報任安書》中反復(fù)強調(diào)此事,就是為了能讓世人知曉,讓《史記》傳之后世,這就是司馬遷最后的遺愿。這其中,隱藏著司馬遷的多少苦衷,多少囑托!多少心血! 五、深藏不露等待時機 皇天不負(fù)苦心人,司馬遷去世多年以后,他的遺愿終于實現(xiàn)了。 當(dāng)時,《史記》副本已被漢武帝刪改得缺章少篇,面目全非。那么,被司馬遷“藏之名山”的《史記》正本命運又如何呢? 《漢書·司馬遷傳》記載,“宣帝時,遷外孫平通侯楊惲祖述其書,遂宣布焉。”由此可知,到漢宣帝時,楊惲將《史記》正本公之于世。那么,楊惲是何許人也?他怎么藏有《史記》正本? 答案就在《漢書卷六十六楊惲傳》中,里面有這樣的記載:“惲母,司馬遷女也。”從這句話我們得知,楊惲的母親原來是司馬遷的女兒,楊惲就是司馬遷的外孫;還有一句“惲始讀外祖《太史公記》”,這一句說明司馬遷生前將《史記》的正本藏所交代給了自己的女兒,不然楊惲是無法讀到《史記》的。 我們再結(jié)合前面所述,如果《報任安書》是公開的,漢武帝不會動用全國之力來搜尋正本嗎?由此可見,正本之事,漢武帝有可能并不知曉。那么,楊惲在怎樣的情況下把《史記》公之于世的呢?我們先回顧一下漢武帝去世后的那段歷史。 公元前87年漢武帝去世后,漢昭帝劉弗陵繼位,大臣霍光受命為輔政大臣,而霍光是名將霍去病的異母弟。當(dāng)時,“帝年八歲,政事一決于光”。公元前74年,昭帝病逝,霍光擁立漢武帝的孫子劉賀繼位。但霍光看到劉賀荒淫無道,遂廢除劉賀,又立漢武帝的曾孫劉詢當(dāng)了皇帝,這就是漢宣帝。宣帝繼位后,霍光繼續(xù)執(zhí)掌朝政,直到公元前68年去世。 在霍氏集團(tuán)掌權(quán)的時代,楊惲是無論如何也不敢把《史記》拿出來的。因為司馬遷在《史記》中既記錄了霍去病勇冠三軍的武功,又如實記錄了霍去病虐待士卒的行為:“其從軍,天子為遣太官赍數(shù)十乘,既還,重車馀棄粱肉,而士有饑者。其在塞外,卒乏糧,或不能自振,而驃騎尚穿域蹋鞠。事多此類?!倍疫€記載了霍去病為報私仇射殺了李廣的兒子李敢。如此記載,如果被霍氏集團(tuán)知道,《史記》的命運可想而知。在這樣的情況下,楊惲只能默默地等待時機。 六、遺愿實現(xiàn)但遭刪改 公元前66年,機會終于來到了?;羰献訉O密謀發(fā)動政變,當(dāng)時任左曹的楊惲得知消息,率先向漢宣帝告發(fā)此事。漢宣帝得知消息,先發(fā)制人,一舉平定霍氏家族的謀反。楊惲因在誅滅霍氏集團(tuán)中有功,被漢宣帝封為平通侯,“遷中郎將”。 得到漢宣帝信任的楊惲,肯定也對漢宣帝的身世一清二楚。我們再回顧公元前91年關(guān)于太子劉據(jù)的那場“巫蠱之禍”。漢宣帝的爺爺正是太子劉據(jù),在“巫蠱之禍”中,漢宣帝的曾祖母衛(wèi)子夫自殺,爺爺劉據(jù)自殺,奶奶史良娣、父親劉進(jìn)、母親王翁須以及所有親人全部遇害,當(dāng)時年僅幾個月大的漢宣帝,僥幸躲過生死劫,被送往監(jiān)獄服刑,出獄后又流落民間。正因為漢宣帝有如此凄慘的經(jīng)歷,那么他對遭受宮刑最后又“下獄死”的司馬遷至少有同病相憐之情??紤]周全的楊惲趁此機會,上書漢宣帝,把《史記》獻(xiàn)給朝廷,公之于世。從此,人們方才看到了這部偉大的史著。 感謝楊惲,你繼承了外祖父司馬遷的剛直與智慧,你實現(xiàn)了司馬遷生前最大的遺愿,你用實際行動安慰了在九泉之下的司馬遷。 但是,在兩漢時期,朝廷對《史記》保管甚嚴(yán),只有少數(shù)人才能看到。而且,《史記》也多次被修補刪改。如西漢時期的博士褚少孫就曾續(xù)補《史記》,《后漢書·楊終傳》中也記載,楊終“受詔刪《太史公書》為十余萬言”等等。因此,我們今天看到的《史記》,也許里面的好多內(nèi)容已經(jīng)不是司馬遷的原文,最初的《史記》內(nèi)容已隨司馬遷而永遠(yuǎn)埋入歷史的風(fēng)塵之中,誰也無從知曉。雖有遺憾,但畢竟,一部前無古人的史學(xué)巨著終于浮出了水面,在歷史的長河中一直流傳至今。 秉筆風(fēng)范,千載永傳;史家絕唱,萬古流芳。正如著名學(xué)者余秋雨先生所言:“他以自己殘破的生命,換來了一個民族完整的歷史;他以自己難言的委屈,換來了千萬民眾宏偉的記憶;他以自己莫名的恥辱,換來了華夏文化無比的尊嚴(yán)?!?/P> 「歷史大學(xué)堂」特邀作者 丨 李元輝 《史記三家注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