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20至280年間,我國處于分裂狀態(tài),相繼并相交存在三個政權——魏、漢、吳,所以稱我國的這一時期為“三國時期”。
其中,公元220年曹丕取代了立國420多年的漢朝建國魏、公元221年劉備建國漢、公元229年孫權建國吳。
公元263年魏滅亡了漢,3國剩2國。公元265年魏臣司馬炎取代魏建國晉,3國剩1國,公元280年晉滅了亡吳而統(tǒng)一全國,“三國時期”全部結束。
魏(220-265年),共46年,歷5帝。
都洛陽(今河南省洛陽市)。因我國歷史上挺多政權的國號都叫做“魏”,為與他們區(qū)分且本“魏”皇帝姓“曹”,故后人多稱該朝為“曹魏”。
漢臣曹操得權后被漢朝廷封為“魏”王。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使得漢朝皇帝(獻帝)劉協(xié)只他的一個傀儡,名義上的天下大權均掌握在曹氏手中。曹操是個高智商的人,雖然稱帝對他來說易如反掌,但他到死都沒有這樣做。一來不當篡位的惡人而背千古罵名,二來不成為眾矢之的而被天下群起攻之。他也明白就算是得到了“皇帝”這個虛名,除了他魏國自己人,天下也沒人會承認他的。所以他很聰明地把這些個很傷腦筋的問題留給了他的繼任者——
開國皇帝 (文帝)曹丕(字子桓。漢朝丞相曹操子)
【年號】黃初(220年十月~226年)
【在位】漢朝建安二十五年(220)~終,共7年。
【生卒】漢朝中平四年(187)~魏國黃初七年(226)五月,終40歲,葬首陽陵(位于今河南省洛陽市的偃師市)。
【前傳】他并不是曹操的長子。公元197年,原董卓的部下軍閥張繡投降曹操,曹操有些得意忘形地娶了張濟(張繡是他侄)的老婆,張繡懷恨在心(可以理解),曹操聽說他不高興欲殺之,但事泄,張繡反,夜襲曹營,曹操戰(zhàn)敗并險些喪命,長子曹昂、侄曹安民陣亡。曹昂的生母早亡,曹昂一直由曹操的發(fā)妻丁氏撫養(yǎng)并被視為親生,丁氏在得知曹昂死后悲痛萬分(因為這完全是曹操自找的),與曹操斷絕關系離他而去(相當于提出離婚),曹操在多次勸回無效的情況下同意離婚,并讓其改嫁而不要守活寡(但她最終到底還是沒有再婚)。之后,曹丕的生母卞氏被曹操立為正室,則曹丕也就從次子成為了嫡長子。
張繡害得曹操大兒子死了、老婆跑了,這已經相當于家破人亡了??芍?年后的公元199年,曹操就又再次收降了張繡,還牽著張繡的手,一起參加宴會。并讓自己的兒子曹均娶了張繡的女兒,還封張繡為揚武將軍,并且一直被特別重用(也不知曹操是真的識大體、顧大局,還是記憶力不好或是干脆腦子有問題)
【早年】漢朝建安十六年(211),曹丕被封為五官中郎將及副丞相。217年,他在奪嫡之爭中勝過了弟弟曹植,被立為(魏王)曹操的世子。建安二十五年(220)正月,曹操死,曹丕襲魏王爵位及丞相官位。他下的第一個命令就是禁止宦官(太監(jiān))晉升為高級官員(這是很了不起的舉措,要知道漢朝實際上就是衰于宦官篡政,從某種角度上說漢朝其實是被太監(jiān)滅亡的)。
【為帝】漢朝王室早在曹操時就已經名存實亡。曹操死后僅9個月,即漢朝建安二十五年(220)十月,曹丕逼(漢獻帝)劉協(xié)禪位,改國號“魏”,至此,延續(xù)了420多年“漢”朝正式滅亡。劉協(xié)被封為山陽公(名不太好聽)。
當時社會上傳劉協(xié)已被殺,軍閥劉備以此為借口,于公元221年四月,以漢室宗親的身份在成都稱帝,國號“漢”(即“蜀漢”),自稱延續(xù)漢朝的統(tǒng)治。公元229年四月,軍閥孫權于武昌(今湖北省鄂州市)稱帝,國號“吳”(即“東吳”)。至此,魏、漢、吳均建國,“三國”鼎立的局面正式建立。
曹丕篡位稱帝后,(蜀)漢軍來伐,但都被“魏”將司馬懿等人阻擊瓦解。魏軍也多次進攻吳,但也都失敗。
文帝在位期間,接受了大臣陳群等人提出的九品中正制,完全改變了其父曹操“唯才是舉”的用人方針(也就是說不是你有能力我就用你,還要看你的出身和家庭背景甚至上溯到八輩兒祖宗)。這個錯誤政策的制定使得從漢朝開始逐漸成型的門閥制度又大大地加強了,在為本朝埋下了禍根的同時,也對之后的我國歷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文帝文武雙全,善于騎馬射箭,喜歡擊劍,在文才方面,8歲便能提筆為文,博覽古往今來的經典注釋,融會貫通諸子百家的學說。
稱帝后重視文化教育。他本人即為我國著名的文人,在我國文學史上占有很高的地位。我國的七言詩,直到曹丕《燕歌行》創(chuàng)作才告成立,不過在曹丕的時代,五言詩盛行,而七言詩遭忽視,直到盛唐才大大地流行起來。曹氏父子皆兼有文武之才,曹丕的詩,樂府與古詩各占一半,詩歌風格細膩婉約,不若曹操詩歌,時露沈雄蒼茫之氣。
(文帝)曹丕在文學史上的地位,除詩歌本身成就及七言詩之成立外,在文學批評方面,亦有開創(chuàng)之功。他的《典論·論文》,開中國文學批評之先聲,提出許多可貴的見解。
由于曹丕是篡漢室而稱帝,以及他曾做過一些刻薄的事情,因此很多世人以劉備在蜀(今四川盆地及周邊)建立的“漢”為正統(tǒng)而延續(xù)漢室。但不管是哪樣,這兩個“漢”最終都是被曹魏所滅亡的。
【謚號】文皇帝
【傳位】子曹叡
第二位皇帝 (明帝)曹叡(字元仲。文帝曹丕子),“叡”讀ruì。
【年號】太和(227~233年正月)、青龍(233年二月~237年二月)、景初(237年三月~239年)
【在位】226年五月~終,共13年。
【生卒】漢朝建安十年(205)~魏國景初三年正月初一(239年1月22日),終35歲,葬高平陵。
【生平】字元仲。從小獲得爺爺(魏王)曹操的喜愛,220年被封為武德侯,221年封齊公,222年封平原王。由于甄夫人得罪了曹丕被殺,因此曹叡沒有很快被立為太子,有一段時間曹丕甚至打算立他的另一個兒子作為太子。一直到曹丕病重將死,曹叡才被立為太子。也有傳聞說曹叡是甄夫人和前夫袁熙(袁紹次子)之子,或者是甄夫人與小叔子曹植之子。
登基后的226年八月,(東)吳君主孫權來犯,227年孟達反,到234年為止(蜀)漢丞相諸葛亮四次來攻,234年孫權攻合肥。明帝成功地抵御了這些內外戰(zhàn)爭。他重用大將軍司馬懿與諸葛亮作戰(zhàn)。
235年諸葛亮死后,魏漢邊境上的情況有所減緩,明帝開始在洛陽大建宮殿,同年,他將他的兒子曹芳封為齊王。237年遼東公孫淵反魏,自立為燕王。明帝令司馬懿攻遼東,殺公孫淵。
【傳位】干兒子(侄)曹芳
第三位皇帝 (廢帝)曹芳(字蘭卿。明帝曹叡的侄子,同時也是干兒子)
【年號】正始(240~249年四月)、嘉平(249年四月~254年十月)
【在位】239~254年,基時8歲。
【生卒】魏太和六年(232)~274年。
【生平】他具體身世不詳,可能是(任城王)曹楷子。登基后由大將軍曹爽、太尉司馬懿共同輔政。魏正始十年(249),司馬懿發(fā)動“高平陵事件”,罷廢曹爽(之后滅三族),獨掌軍國大權,改年號為嘉平。司馬懿死后,其子司馬師把持朝政,曹芳聯(lián)合李豐、張緝、夏侯玄等人欲罷除司馬師,改立夏侯玄為大將軍,結果三人被司馬師搜出“衣帶詔”,腰斬滅族。公元254年,曹芳被司馬師廢去帝號,貶為齊王。司馬師、司馬昭兄弟倆相繼掌權。
【謚號】明皇帝
【傳位】堂弟曹髦
第四位皇帝 (高貴鄉(xiāng)公)曹髦(字彥士。東海定王曹霖子,文帝曹丕孫)
【年號】正元(254年十月~256年五月)、甘露(256年六月~260年五月)
【在位】254~終
【生卒】241~260年,終20歲。
【生平】公元254年,司馬師廢掉魏國皇帝曹芳,十二歲的曹髦被立為帝,改元“正元”。曹髦年幼,只是一個傀儡,實權先后由司馬師和司馬昭掌握。司馬昭專橫跋扈,朝政腐敗,國勢衰弱,魏國國內一片黑暗,時有“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之語。
隨著小皇上的長大,曹髦日漸對司馬昭產生不滿。不久他寫了一首《黃龍歌》,司馬昭發(fā)現(xiàn),也有了戒備之心。魏甘露五年(260)四月曹髦召見王沈、王經、王業(yè)等三人,憤慨說道:“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也!吾不能坐受廢辱,今日當與卿等自出討之。”不顧郭太后及眾臣的反對,率領宮人300多人討伐。王沈與王業(yè)先行向司馬昭通風報信,司馬昭馬上派兵入宮鎮(zhèn)壓,雙方在宮內東止車門相遇,中護軍賈充在南闕下率軍迎戰(zhàn)曹髦,賈充命令成濟殺曹髦,成濟一劍刺死曹髦。后來司馬昭以“大逆不道”罪誅殺成濟一族。司馬昭立曹奐為魏帝。
曹髦擅長寫詩文。另外他的繪畫藝術也很是不錯。是一個善于琴棋書畫的才子。
【繼任】曹奐
末代皇帝 (元帝)曹奐(字景明。燕王曹宇子、曹操孫)
【年號】景元(260年六月~264年五月)、咸熙(264年五月~265年)
【在位】260~265年
【生卒】246~晉朝太安元年(302),終58歲。
【生平】甘露五年(260)曹髦死后立曹奐為帝,但實際上手中毫無權力,在大臣和軍隊中也沒有任何勢力,完全是司馬兄弟的傀儡。
在位期間,公元263年魏將鄧艾、鐘會討伐并滅亡了(蜀)漢。司馬昭被升為晉王。
咸熙二年(265),魏臣司馬炎廢掉曹奐,自稱帝,建立“晉”朝,魏亡。之后,曹奐被封為陳留王,遷居鄴城(今河北省臨漳縣)。
漢(221-263年),共43年,歷2帝
因為記載我國三國時期的歷史文獻主要是《三國志》,而它的作者陳壽后期是晉人,魏是被晉所取代,所以他當然是以魏為正統(tǒng),而不能稱某政權為“漢”。又由于本“漢”領土主要在蜀地,所以書中陳壽稱其為“蜀”。都成都(今四川省成都市)。
開國皇帝 (昭烈皇帝)劉備(字玄德。平民出身)
【年號】章武(221年四月~223年四月)
【在位】221年四月~終。
【生卒】161~223年6月10日,終63歲,葬惠陵。
【生平】根據保存至今的為數不多的史料顯示,劉備可能有一點點的皇室血統(tǒng):劉備父親是劉弘,劉弘的父親是劉雄,再往上依次是劉惠→劉不疑→劉達→劉必→劉誼→劉舒→劉憲→劉哀→劉建→劉英→劉戀→劉祿→劉昂→劉貞→(中山靖王)劉勝,劉勝的老爸就是漢朝第六位皇帝(景帝)劉啟了。
劉備比漢朝末代皇帝(獻帝)劉協(xié)大20歲,從輩份上說漢獻帝管他叫叔。不過劉備這支族系與皇室分離得太久遠了,如果用現(xiàn)代科技手段采集DNA對比,那相同之處肯定少得可以忽略不計了。由于(漢高祖)劉邦的后代人數眾多,所以像劉備這樣的皇叔在當時應該有個萬兒八千的,所以這本身并不是什么了不得的事。但畢竟也是皇室后人,在當時說出來別人也會高看一眼、以禮相待的。
劉備的父親劉弘是公務員,任東郡范令,但在劉備還未成年時就死了。劉備便與母親相依為命,家境困難,靠賣草織品為生。劉備上學時,與公孫瓚和同宗劉德然為同學,老師是大儒盧植。但劉備不喜歡讀書,只喜歡穿著名牌、唱歌跳舞、成天玩寵物什么的。平日沉默寡言,待人謙虛恭敬,不太喜形于色(好像與愛好有點矛盾)。因為愛交朋友,所以周圍總有一幫死黨(他的這一性格對他之后的事業(yè)有很大的幫助)。由于劉備是出身平民而最終成為帝王,所以關于他的生平要比同時期別的帝王長很多,必須從頭說起。
184年,漢朝“黃巾之亂”爆發(fā),全國各地都有人民組織義軍討伐。劉備受別人資助也組織起義軍,跟隨鄒靖討伐黃巾軍,立下戰(zhàn)功,被任為安喜尉。后來政府下令,凡是這種因軍功而當上官的人都要被辭退。結果,督郵到安喜要遣散劉備,劉備知道消息后,到督郵下塌處求見看能否有所轉機,但督郵稱病不肯見他,劉備怒火中燒,綁了督郵鞭打兩百后,棄官逃亡。后來,漢朝大將軍何進派毌丘毅到丹楊征兵,劉備加入,之后表現(xiàn)優(yōu)秀立有戰(zhàn)功,被任為下密縣丞,但不久辭職。
191年,劉備加盟了老同學公孫瓚,公孫瓚挺夠哥們兒,上表朝廷保奏劉備為別部司馬,任為高唐縣尉、縣令,先加入了討伐董卓的戰(zhàn)爭。公孫瓚與袁紹沖突后,劉備被袁紹與曹操打敗,轉與田楷一同防衛(wèi),數次立下戰(zhàn)功,被封為平原縣令、平原相。劉備在帶兵打仗的同時,對百姓也很好,關心大眾疾苦,誰都可以和他同坐同吃,一點沒有架子。從而提升了自己的威望。
黃巾余黨管亥圍攻孔融(孔融讓梨的那個孔融),情勢危急下派太史慈向劉備求救,劉去解了圍。后袁紹攻公孫瓚,劉備與田楷東屯齊。193年,曹操征討徐州,徐州牧陶謙節(jié)節(jié)敗退,曹操在徐州進行大屠殺。陶謙向田楷求救,劉備和田楷一起前往相救。劉備軍中攙雜的千余幽州烏桓、異族騎兵,又有饑民數千人投靠,與陶謙將領曹豹屯在郯東,被曹操擊敗。后曹操因后方生事而撤退,陶謙特意送四千丹楊兵給劉備,劉便依附陶謙,屯于小沛防備曹軍,并被表為豫州刺史。
194年,陶謙病死,死前告下人將州交與劉備。麋竺便率人迎劉備入主徐州,但劉備卻推辭不從,在陳登、(北海相)孔融等人的勸說下最終答應,成為了徐州州牧(相當于現(xiàn)在一個大省的軍、政一把手)。
195年,呂布投降曹操,劉備讓呂布屯于小沛。建安元年(196),袁術進攻徐州,劉備迎戰(zhàn),雙方互有勝負,但劉備一直牽制著袁軍。曹操為拉攏劉備并對抗袁術,向(漢獻帝)劉協(xié)上表劉備之功,政府封劉備為鎮(zhèn)東將軍、宜城亭侯。不久,呂布偷襲攻占了下邳,劉備被迫轉移。之后劉、呂議和,呂布準他在小沛屯兵。劉備立即收編失散的兵馬萬余人,這惹惱了呂布,遂出兵攻打,劉備兵敗后投曹操,在獲得其協(xié)助后,最終在198年消滅了呂布。
(漢獻帝)劉協(xié)因曹操濫權,發(fā)出血詔令其岳父董承要誅殺曹操,開始劉備并未加入。但在曹操與他“煮酒論英雄”后,劉備加入了董承。不久,在南方失利的袁術想北投袁紹,劉備便向曹操借兵出擊袁術,趁機擺脫了曹操的控制。曹操便派他督朱靈、路招攻擊袁術,但軍未到時袁術已病死。
之后劉備正式開始對抗曹操,開始戰(zhàn)績不錯,隊伍越來越壯大。200年,反曹事件敗露,董承被殺,曹操親自東征劉備,劉備大敗,小沛被占,曹操虜獲劉備老婆及生擒關羽、夏侯博。劉備投袁紹,受到熱烈歡迎。待了一個多月后,以前的部下又重新聚會。不久,201年,官渡之戰(zhàn)打響,結果袁紹大敗,劉備棄城敗走,投劉表。
207年,劉備三顧草廬請諸葛亮加盟,得出了“隆中對”的大的戰(zhàn)略方針。不久曹操南下。之后劉表死,子劉琮繼任荊州牧(相當于現(xiàn)在一個大省的軍、政一把手),舉州投降曹。諸葛亮勸劉備進攻劉琮占荊州,但劉備不忍,許多劉琮的部下及荊州人自愿歸附劉備,隨軍人數已有十幾萬,輜重數千輛,但劉備以人為本、愛民如子,不忍舍棄,所以行軍很慢,一日只能走十幾里,只派關羽軍走水路。曹操以輕軍急行直追,日夜疾行300多里。兵至當陽的長阪時兩軍相遇,曹軍突襲劉備,擒獲大量人員輜重。劉備棄妻兒逃命。之后,劉備派諸葛亮出使與東吳結盟。公元208年,劉備與吳將周瑜、程普的部隊用計火燒烏林、大破曹軍,即著名的“赤壁之戰(zhàn)”,曹操幾乎全軍覆沒,大敗而退。
之后各州郡數萬人投劉備,推其為荊州牧,孫權將妹妹嫁給劉備。211年,益州牧劉璋怕曹操進攻巴蜀,迎劉備入蜀。212年,曹操出兵征討孫權,孫權向劉備告急。劉備請求劉璋出兵出資,但被拒絕,二劉關系惡化,并開戰(zhàn)。最終于214年,劉璋投降,劉備正式得到蜀地。之后不久,東吳為取荊州與劉備開戰(zhàn)。后又于曹操交戰(zhàn)使得曹退兵。218年秋,群臣向獻帝上表,使得劉備成為“漢中王”。同年冬,關羽北上攻曹時,被東吳偷襲所殺,至此孫、劉兩家正式決裂。
220年,曹操死。同年底,曹操子曹丕篡漢建魏,漢朝滅亡。由于那時通訊不發(fā)達,當時社會上謠傳(獻帝)劉協(xié)已被殺(事實上并不是這樣,劉協(xié)是14年后病死的),劉備便發(fā)喪追謚劉協(xié)為孝愍皇帝。221年,諸葛亮等人上書勸劉備即帝位,劉備于是在成都登基,國號仍為“漢”,一廂情愿地延續(xù)漢朝政權。諸葛亮為丞相,許靖為司徒。
同年七月,劉備不聽趙云等人的勸告發(fā)兵東吳,稱為關羽報仇,并且不接受東吳提出的議和。開始漢軍占上峰,但之后吳將陸遜以逸待勞,于222年大敗漢軍。最后撤退到魚腹縣,并將其改為永安。后轉往白帝城,孫權知道后十分懼怕,遣使請和,劉備仍答應,派宗瑋出使。同時,黃元造反。
223年二月,諸葛亮由成都到達永安。三月,黃元攻打臨邛縣。陳曶前往討伐,黃元敗,被俘殺。但不久,劉備病死,臨終前將后事托付于諸葛亮與李嚴。
史料記載,劉備個子不高,站直時手可以像猩猩一樣垂到膝蓋以下。長著一對招風耳,不用照鏡子,光用自己眼睛的余光就可以看到自己的耳朵(這還是人嗎?)。
【謚號】昭烈皇帝
【傳位】子劉禪
末代皇帝 (孝懷皇帝)劉禪(字公嗣。昭烈皇帝劉備子)
【年號】建興(223年五月~237年)、延熙(238~257年)、景耀(258~263年七月)、炎興(263年八月~十一月)
【在位】223~263年,共41年。
【生卒】207~晉泰始七年(271),終57歲。
【生平】原名劉斗,字升之。后改為現(xiàn)名,字公嗣。劉禪繼位初期聽從父親的遺命,放權于丞相諸葛亮,大事小事全聽他的。234年諸葛亮死。之后劉禪廢除了丞相制,設立尚書令、大將軍和大司馬三職互相制衡,軍政事務分開。
后來自己親政,提出“須吳舉動,東西掎角,以乘其釁”,由蔣琬、費祎、董允等人主政,修養(yǎng)生息,積蓄力量后從長計議再北伐的政策,親自處理除了對外戰(zhàn)爭領域之外的國內軍政事務。
劉禪對于主張積極北伐的姜維也諸多制衡,嚴重地拖慢了北伐的進度。而且劉禪對于宦官黃皓也頗為寵信,姜維畏懼黃皓,只得擁兵屯墾漢中的沓中(今甘肅甘南藏族自治州迭部)。
263年秋,魏將司馬昭策劃大舉伐漢,最后魏將鄧艾偷渡陰平大軍壓境,劉禪在與群臣商議后最終于公元263年向曹魏投降,(蜀)漢亡。
此后,劉禪移居魏都洛陽,被封為安樂縣公,得以善終,成語“樂不思蜀”即來源于此時。盡管劉禪的這種茍且偷生的作法被后人恥笑,但正因此,投降將士及蜀地人民得以保全,很多人因此而逃過了司馬氏的加害。
【謚號】晉謚劉禪為安樂縣思公。西晉末年,匈奴人劉淵造反,建國“漢”,追謚劉禪為孝懷皇帝。
吳(229-280年),共52年,歷4帝
都建業(yè)(今江蘇省南京市)。
漢朝末年,吳郡人孫堅任長沙太守,帶兵討伐董卓。初平三年(191),37歲的孫堅征荊州劉表、黃祖時戰(zhàn)死。他的兒子孫堅投靠袁術,率兵攻占揚州。后袁術自行稱帝,孫堅與其決裂,自立門戶。漢丞相曹操拜其為討虜將軍,封吳侯。建安五年(200),26歲的孫策被仇人暗殺,18歲的弟弟孫權“接過了長輩的槍”——
開國皇帝 (大帝)孫權(字仲謀。孫堅子、孫策弟,是周朝《孫子兵法》的作者孫武的后代)
【年號】黃武(222年十月~229年四月)、黃龍(229年四月~231年)、嘉禾(232年~238年八月)、赤烏(238年八月~251年四月)、太元(251年五月~252年正月)、神鳳(252年二月~三月)
【在位】229~252年,共23年。
【生卒】182~252年,終71歲。葬蔣陵(今江蘇省南京市)。
【生平】孫權15歲被舉為孝廉、茂才,任陽羨(今江蘇宜興)長,代行奉義校尉,隨父孫堅、兄孫策征戰(zhàn)。191年孫堅死,200年孫策死,孫權襲職,在張昭、周瑜等人協(xié)助下,很快就穩(wěn)定了局面。漢朝廷(曹操的意思)冊封他為討虜將軍,兼領會稽太守。從此,他成為實際上的江東統(tǒng)治者。
208年,孫權與劉備聯(lián)合于赤壁打敗曹操軍隊,孫劉聯(lián)盟建立(止于呂蒙白衣渡江取荊州)。213年正月,曹操再次親率大軍攻孫權江西營,據《三國志》記載,曹操“望權軍 嘆其齊肅 乃退 謂 生子當如孫仲謀”。
隨著劉備取得益州及稱漢中王,聲勢日漲,對孫權產生壓力。孫權決定向曹操稱臣,襲奪荊州。219年十月,孫權派呂蒙趁關羽北攻襄樊時,偷襲駐守荊州地區(qū)的關羽軍隊,殺關羽。荊州南北至此為曹、孫兩家瓜分。
公元220年曹丕篡漢稱帝建立“魏”,漢朝滅亡。為了對抗劉備,孫權向(魏文帝)曹丕稱臣,被拜為吳王,受九錫,同時將治所從公安(今湖北省荊州市)遷到武昌(今湖北省鄂州市)。222年,在吳蜀夷陵之戰(zhàn)中,吳將陸遜擊敗劉備親自率領的復仇大軍,使(蜀)漢的精銳部隊受到重創(chuàng)。不久劉備死,(蜀)漢丞相諸葛亮派鄧芝出訪東吳,兩國又重歸于好。
公元229年,孫權稱帝,同年將都城從武昌遷到建業(yè)(今江蘇省南京市)。稱帝后,設置農官,實行屯田,平定山越,設置郡縣,促進了江南經濟的發(fā)展。在此基礎上,他又多次派人出海。230年,他派衛(wèi)溫、諸葛直等航行到達夷州(有可能是今天的臺灣島)。242年,他又派聶友等人航行到朱崖洲(今海南島),加強了這些地方和大陸的聯(lián)系。
大帝晚年比較失敗,“多嫌忌,果于殺戮”,而且在繼承人問題上反復無常,引致群下黨爭,陸遜等國家重臣都受到牽連,使政局更加混亂。其身后的吳國最終淪落為黨爭劇烈、暴政盛行的黑暗王朝。
【謚號】大皇帝
【傳位】末子孫亮(大帝共7個兒子,長子、次子因病早亡,剩下的5個中1個被大帝賜死,另3個在孫權死后死于新戚)
第二位皇帝 孫亮(字子明。大帝孫權末子)
【年號】建興(252年四月~253年)、五鳳(254~256年十月)、太平(256年十月~258年十月)
【在位】252~258年,登基時8歲。
【生卒】243~260年,終18歲。葬定陵。
【生平】孫亮被立為帝完全是“天上掉下個粘豆包”,他的哥哥孫登早亡,而另一個哥哥孫和則因被陷害而被廢去太子之位,于是(大帝)孫權便立孫亮為太子。
即位后由諸葛恪(蜀相諸葛亮的侄子、吳臣諸葛謹的兒子)、滕胤、呂岱等人輔政。諸葛恪在孫亮繼位后便出兵北伐攻魏,但最后因瘟疫而失敗。253年,吳國宗室孫峻(他爸的爺孫靜是大帝孫權的叔)發(fā)動政變,殺死諸葛恪后出任丞相。很多人想暗殺孫峻,但都失敗。
255年,孫峻帶兵與魏國在淮河一帶交戰(zhàn)獲勝,魏將文欽投降。次年,孫峻派遣呂據等將領進攻魏國,但孫峻在戰(zhàn)爭期間病死,由其弟孫綝接掌權力。呂岱也同年死。
孫綝的繼任引發(fā)了另一次政變。呂據、文欽等人要求封滕胤為丞相。孫綝沒有理會,并將這二人殺死。另一位將領王惇密謀殺死孫綝,但事敗被殺。
257年,孫亮親政,但施政常被孫綝掣肘。孫亮認為孫綝造成了很大的禍害,于是推行多項措施(如訓練少年軍) 以準備推翻他。同年,魏國的諸葛誕(蜀相諸葛亮的堂兄弟)在壽春發(fā)動叛亂,把兒子諸葛靚送到吳國做人質。孫綝派兵協(xié)助諸葛誕但最終失敗,一些參戰(zhàn)的將領因為怕被孫綝加害而投降了魏國。
公元258年,孫綝發(fā)現(xiàn)孫亮想殺死自己,于是廢其為會稽王,改立孫休為帝。孫亮幾年后死于自殺或被孫休加害。
【傳位】哥孫休
第三位皇帝 (景帝)孫休(字子烈。大帝孫權六子)
【年號】永安(258年十月~264年六月)
【在位】258~永安七年(264)
【生卒】235~永安七年(264),終30歲。葬宣陵。
【生平】18歲時,受封為瑯琊王。太平三年九月(258),孫綝發(fā)動政變,罷黜孫亮為會稽王,迎立孫休為帝,孫休推讓了三次才接受。登基后封孫綝為丞相,但孫綝權傾朝野,最終將孫綝殺掉。
在位期間,頒布良制,嘉惠百姓,促進了東吳的繁榮。
景帝好文,即位后創(chuàng)建國學,設太學博士制度,詔立五經博士,為南京太學之濫觴,韋昭為首任博士祭酒。
武功方面表現(xiàn)平平,曾圖先統(tǒng)一南方。永安七年(264)趁漢中無主而西征,屢敗屢戰(zhàn)。
【謚號】景皇帝
【傳位】侄孫皓
末代皇帝 孫皓(字元宗。大帝孫權孫、孫和長子)
【年號】元興(264年八月~265年三月)、甘露(265年四月~266年七月)、寶鼎(266年八月~269年九月)、建衡(269年十月~271年)、鳳凰(272~274年)、天冊(275~276年六月)、天璽(276年七月~十二月)、天紀(277~280年三月)
【在位】264年八月初三日~280年三月十五日
【生卒】242~天紀四年(284),終43歲。
【生平】(景帝)孫休去世時自己的兒子還小,當時(蜀)漢剛滅亡,再加上交阯(今越南北部)發(fā)生叛亂,吳國內大為震驚,便想立一個大一點皇室成員做為君主,結果作為被廢太子孫和長子的孫皓被擁立為帝。
孫皓即位初期,下令撫恤人民,又開倉振貧、減省宮女和放生宮內多余的珍禽異獸,一時被譽為明主。但很快他便變得粗暴驕盈、暴虐治國,又好酒色,從而民心喪盡。另外,他也把擁立自己的家臣殺掉(據說他們后悔擁立孫皓,被他知道而被殺),又曾遷都至武昌(今湖北省鄂州市),大興土木。
孫皓即位的第二年,魏臣司馬炎篡魏建晉。司馬炎本來打算立刻伐吳,但國內贊成及反對征吳的兩派發(fā)生紛爭,使吳國在這段時期得以茍延殘喘。
孫皓曾任用陸遜的族子陸凱為丞相。陸遜次子陸抗也被孫皓委派鎮(zhèn)守西陵等處的邊防。兩人均是東吳名臣。陸凱、陸抗二人于269年和274年相繼去世。吳國失去了兩位重臣,政局轉壞。不久,晉內部達成了伐吳的一致意見,遂揮師南下。
天紀四年(280),在晉強大的軍事攻勢下,吳軍毫無抵抗之力。結果建業(yè)陷落,吳國滅亡,孫皓被俘。被賜號為歸命侯,4年后死于晉都洛陽。
至此,“三國”歸于“晉”,我國自從漢末黃巾之亂以來的分裂局勢暫時獲得統(tǒng)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