眩暈
北京中醫(yī)藥大學教授 劉興志 陶怡 眩暈是目眩與頭暈的總稱。目眩是眼花或眼前發(fā)黑、視物模糊;頭暈是頭運時即感覺自身或外界景物旋轉、站立不穩(wěn)。二者常同時并見,故統(tǒng)稱為“眩暈”。嚴重的伴有惡心、嘔吐、汗出,甚至昏倒。 造成眩暈的原因,有外感與內傷之不同。外感所致眩暈,主要是由于六淫之邪外襲,蓋頭為諸陽之會,耳目為清空之竅,外邪侵襲,則表陽與清道首當其沖。內傷之眩暈多屬肝的病變,可由風、火、痰、虛等多種原因所致。松原市中醫(yī)院推拿按摩科趙東奇 眩暈最早始見于《內經(jīng)》。有關本病的記載,歷代醫(yī)籍論述頗多。歸納如下:①外邪致病,《靈樞·大惑論》載“故邪中于項,因逢其身之虛……入于腦則腦轉。腦轉則引目系急,目系急則目眩以轉矣”;漢代張仲景《傷寒論》指出,邪襲太陽,陽氣郁而不得伸展?;蛐坝羯訇枺细煽崭[。并立小 此外,部分醫(yī)家還認識到眩暈與頭痛、頭風、肝風、中風諸證之間有一定的內在聯(lián)系,如元,朱丹溪與明·虞摶認為,眩暈者,乃中風也。明,張景岳亦謂,“至于中年之外,多見眩仆卒倒等證,亦人之所常有之事。但忽運忽止者,人皆謂之頭運眼花;卒倒而不醒者,人必謂之中風中痰”。清,華岫云在《臨證指南醫(yī)案·眩暈門》按語中更明確地指出,“此證之原,本之肝風;當與肝風、中風、頭風合而參之”。 1,病因病機 綜合歷代醫(yī)家論述,結合現(xiàn)代認識,眩暈的病因病機可歸納為: 1.1 肝陽上亢 肝力風木之臟,體陰而用陽,其性剛勁,主動主升。凡臨床上遇到肝陽的作用有浮動現(xiàn)象,便稱做“肝陽上亢”或“肝陽旺盛”。引起肝陽浮(動)的原因,一種情況是由于肝熱而陽升于上。見于素體陽盛之人,陰陽失衡,陰虧于下,陽亢于上,上擾清空;或憂郁、惱怒太過,肝失條達,肝氣郁結,氣郁化火傷陰,陰血耗暗,風陽上浮。另一種情況為陰虛而陽不潛藏。如腎陰素虧不能養(yǎng)肝,水不涵木,木少滋榮,陰不維陽,陽亢于』:。但是肝熱引起的肝陽亢盛可兼陰血虛,陽血虛引起的肝陽亢盛亦多見內熱,前者偏于實,后者屬于虛;總的來說,肝陽的性質近于熱,基本上是一個虛證。肝陽上亢的主要臨床特點是,既有陽亢于上(主要表現(xiàn)在頭面部)的上盛癥狀,又有陰血不足于下的下虛證侯,故稱作“上盛下虛”。正如(臨癥指南·眩暈門)華岫云按說,摼浦罘緄粞#??皆屬于肝,頭為諸陽之首,耳目口鼻皆系清空之竅,所患眩暈者,非外來之邪,乃肝陽之風陽上冒耳,甚則有昏厥跌仆之虞”。(類證治裁費T?載,“良由肝膽乃風木之臟,相火內寄,其性主動主升,或由身心過動,或由情志郁勃,或由地氣上騰,或由冬藏不密,或由高年腎液已衰,水不涵木,或由病后精神未復,陰不吸陽,以至目昏耳鳴,震眩不定”。這段明確指出內風之起,皆由肝之陰陽失調,肝陽上亢所致。 1.2 氣血虧虛 脾胃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若思慮太過,或勞疫過度,飲食不節(jié),則內傷脾胃;或先天稟賦不足,或年邁體弱,陽氣虛衰,而致脾胃虛弱,水谷運化失司,氣血之源匱乏,或久病不愈,耗傷血氣;或失血之后,氣隨血耗,氣虛則清陽不升;血虛則不能上奉于腦。正如《景岳全書·眩暈)所說,“病原之由有氣虛者,乃清氣不能上升,或汗多亡陽而致,當升陽補氣;有血虛者,乃因亡血過多,陽無所附而然,當益陰補血,此皆不足之證也”。說明氣血虧損是造成眩暈的主要原因。 1,3 腎精不足 腎為先天之本,主藏精生髓,髓聚而成為腦。故腦為髓之海。若年老腎精虧虛;或因房事不節(jié);或先天不足,陰精不充;或勞役過度,傷骨損髓;或陰虛火旺,擾動精室,遺精頻仍;或腎氣不足,精關不固,滑泄無度,皆可導致腎精虧耗,不能生髓,髓海不足,上下俱虛,發(fā)生眩暈。正如(靈樞·海論)所說,撃暈柚、撍韜2蛔悖蚰宰?,胫??? 眩暈,目無所見,懈怠安臥”。 1,4 痰濁中阻 飲食傷胃,勞倦傷脾;若過食肥甘厚味,或憂思太過,損傷脾胃,以致脾失健運,水濕內停,聚濕生痰;或肺氣不足,宣降失職,水失通調輸布,津液留聚而生痰;或腎陽不足,不能化氣行水,水泛而為痰;或肝氣郁結,濕郁生痰。痰阻中焦,清陽不升,濁陰不降,故引致眩暈。正如朱丹溪在(丹溪心法吠費?中強調指出撐尢翟蠆蛔餮。 1.5 瘀血阻滯 跌仆墜損,頭部外傷,瘀血停留,阻滯經(jīng)脈,而致氣血不能榮于頭目;或瘀停胸中,迷閉心竅,心神飄搖不定;或婦人產(chǎn)時感寒,惡露不下,血瘀氣逆,并走于上,追亂心神,干擾清空,皆可發(fā)為眩暈。如(醫(yī)學正傳肪硭姆眩運)說,“外有因墜損而眩運者,胸中有死血迷閉心竅而然,是宜行血清經(jīng),以散其瘀結”。《景岳全書·婦人規(guī))論述產(chǎn)后血暈時說“血暈之證本由氣虛,所以一時昏暈,然而壅痰盛者,亦或有之。如果形氣、脈氣俱有余,胸腹脹痛上沖,此血逆證也,宜失笑散”。足見血瘀致眩暈,在臨床上也是不可忽視的因素。 1.6 六淫外襲 蓋頭為撝鈦糝釘、撉逖糝當,又為髓海所在,凡五臟精華之血,六腑清陽之氣,皆上注于頭,若氣血充足,陰陽升降如常,則頭腦清晰,輕勁有力。倘六淫之邪外襲,上犯巔頂,邪氣稽留,阻抑清陽,則頭腦眩暈不清。大凡外邪入侵,多因起居不慎,勞倦太過,或坐臥當風,易感風、寒、濕、熱之邪,而又以風為先導。所謂“傷于風者,上先受之”、“巔頂之上,惟風可到”。故外邪自表侵襲于經(jīng)絡,上犯巔頂,清陽之氣受阻,氣血不暢,阻遏絡道,故而致眩。且風為百病之長,多夾時氣為患,若挾寒邪,寒凝血滯,絡道受阻;若挾熱邪,熱擾清空;若挾濕邪,濕蒙清竅,清陽不展,皆可致眩暈。若伴有濕邪中阻,則清陽不升,濁陰不降,呈現(xiàn)惡心嘔吐,苔膩淡黃等癥。 綜上所述,眩暈一證,致病因素以內傷為主,但也不可忽視外感致病因素,每遇臨床由于外感致眩,或素有眩暈,招至外邪而眩暈更甚,徒從內傷辨治,非但眩暈未能治愈,反致閉門留寇,愈治愈甚?!秲冉?jīng)》云“伏其所主,先其所因”。做到“審證求因,辨證論治”。一般中醫(yī)在分析疾病時,首先要弄清是外感還是內傷,盡管眩暈一證多數(shù)屬于內傷所造成,現(xiàn)在教科書中未談及外感病因及辨證類型,仍然要遵循《內經(jīng)·至真要大論》所指示的“謹守病機,各司其屬,有者求之,無者求之,盛者責之,虛者責之”精神,嚴格區(qū)分有邪與無邪,一般說來,有邪當先祛邪,倘若有邪不祛,徒治內傷,不但眩暈未愈,恐他病叢生,甚至變成壞證。這是臨床醫(yī)生值得注意的。 內傷所致眩暈較為多見,或因于素體陽盛之人;或因于七情所傷,如憂郁、惱怒太過;或因于飲食不節(jié),肥甘厚味太過;或因于憂思勞倦、勞役太過;或因于先天稟賦不足,年老腎虛;或因于久病不愈、房事不節(jié);或因于跌仆墜損、頭受外傷,諸種因素,皆可導致眩暈。臨床所見以肝陽上亢、氣血虛損以及痰濁中阻為常見。古人所云“諸風掉眩,皆屬于肝”、 “無痰不作眩”、“無虛不作眩”等等,均是臨床實踐經(jīng)驗的總結。病變的肝、脾、腎三臟為重點,三者之中,又以肝為主。 2,診斷與鑒別診斷 2,1 診斷 眩暈的診斷,主要根據(jù)目眩、頭昏等臨床表現(xiàn),患者出現(xiàn)眼花或眼前發(fā)黑,視外界景物旋轉動搖不定,或自覺頭身搖動,如坐舟車,嚴重者伴有惡心嘔吐,甚至昏仆、汗出等癥狀。 2。2 鑒別診斷 眩暈應當與下列病證鑒別: 2。2.1 眩暈與頭痛 可單獨出現(xiàn),亦可二者同時并見。病因上外感頭痛較多,內傷眩暈較多見;在辨證方面頭痛屬于實證者多,而眩暈則屬于虛證者多。 2。2,2 厥證 以突然昏倒,不省人事,或伴有四肢厥冷,發(fā)作后一般常在短時間內逐漸蘇醒,醒后無偏癱、失語、口眼歪斜等后遺癥。但特別嚴重的,也可以一厥不復而死亡為特點。如《素問·厥論篇》說,“厥……或令人暴不知人,或至半日,遠至一日乃知人者。”眩暈發(fā)作嚴重時,也出現(xiàn)昏倒或眩暈仆倒,但神智清楚,往往伴有惡心欲吐,昏后汗出乏力,恢復后一如常人。 2,2,3 中風 以猝然昏仆,不省人事,伴有口眼歪斜,偏癱,失語;或僅以歪斜不遂為特征。本證昏仆必然昏迷不省人事,且伴有歪斜不遂,與眩暈昏仆迥然不同。 2.2,4 癇癥 以突然仆倒,昏迷不醒,口吐白沫,兩目上視,四肢抽搐,或口中如作豬羊叫聲,移時蘇醒,一如常人為特點。本證昏仆與眩暈昏仆相似,但癇證發(fā)作前有先兆,常出現(xiàn)眩暈、乏力、胸悶等癥。癰證之昏迷亦必然不醒人事,但往往伴有口吐涎沫,兩目上視,四肢抽搐,或口中如作豬羊叫聲等表現(xiàn)。 3.辨證論治 3.1 肝陽上亢 即肝陽旺盛。 3.1.1 主要癥狀 頭脹眩暈微痛。其特點:頭脹痛偏在兩側,眩暈更為明顯,目胞酸重,怕見陽光,喜靜惡煩,泛漾嘔惡,睡眠不寧,少寐多夢,精神興奮,嚴重的巔頂如物重壓。每遇煩勞焦慮、惱怒則頭暈、頭痛加劇。兼見面部潮紅,目赤口苦,耳聾耳鳴,性情急躁,易動怒,胸脅悶痛,腰酸腿軟,小溲赤或尿痛,尿血,大便干燥,舌偏紅,或見苔黃,脈弦勁有力或弦細而數(shù)。 3.1.2 病機分析 肝陽浮動,上冒巔頂,故眩暈、耳鳴、頭痛且脹。陽升于面則面部潮紅。肝陽升發(fā)太過,故易怒;橫犯中土,故泛漾嘔惡。陽擾心神,故少寐多夢。火灼津液,故便秘尿赤,舌紅苔黃。若肝腎陰虧,水不涵木,肝陽上亢者,則兼見腰膝酸軟,健忘遺精,潮熱盜汗,舌紅少苔,脈弦細數(shù)。若肝陽亢極化風,則可出現(xiàn)眩暈欲仆,語言不利,步履蹣跚等動風之象。此乃中風之先兆,宜加防范。 3,1.3 治法 子肝熄風,滋陰潛陽。正如葉天士《臨癥指南醫(yī)案》所指出的,用清滋柔鎮(zhèn),使其潛降。原文載“凡肝陽有余,必須介類以潛之,柔靜以攝之,味取酸收,或佐咸降,務清其營絡之熱,則升者伏矣”。這種治法,完全符合肝陽的病理,也說明了本質。 3.1.4 處方 偏十二陽亢時,多以平肝為主,稍佐以養(yǎng)陰、益腎,可用天麻 天麻 3.1.5 辨證注意點 在臨床上,肝陽上亢與肝腎陰虛發(fā)展有輕重不同。有的是以陽亢為主,而兼陰虛;有的以陰虛為主,兼有陽亢;也有二者均明顯者,因此,在臨床辨證時,必須區(qū)別以上3種情況,一般說來,偏于陽亢者,病人頭部癥狀較為明顯,如頭暈目眩兼有頭痛脹,面部發(fā)熱,頭部沉重,眼脹,日中暈甚,往往伴有惡心等癥;以陰虛為主者,頭面部癥狀較少或較輕,而以腰膝酸軟無力,心悸失眠,舌紅等肝腎陰虛癥狀較為明顯。若二者兼而有之,則出現(xiàn)“上盛下虛”之癥。 3,1,6 鑒別 肝陽上亢與肝火上炎、肝氣郁結,在病機上互有聯(lián)系,而區(qū)別在于:肝陽上亢,根本上由于肝陰不足,不能制約肝陽,而使其肝陽升動太過,故其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于陰血的不足;肝火上炎,是由于氣火上逆,并非陰血不足,故其矛盾在于肝的陽氣有余(陽氣有余,指陽亢則熱,熱極生火的意思,即所謂后世提出的“肝陽化火”);肝氣郁結是由于肝的疏泄不及,并非是肝的陽氣升動太過,但發(fā)展下去,郁久化熱,耗傷肝陰,則陽氣浮動,而轉成肝陽證,或氣郁化火而成肝火上炎。故中醫(yī)理論認為:肝氣郁而不舒為肝郁;郁久化熱,而使肝陽浮動為肝陽上亢;氣郁化火為肝火,肝火必傷肝陰,陰血不足,亦可導致月于陽旺盛。雖然陽亢、郁熱、肝火都會傷陰,表現(xiàn)陰傷,但由于病因不盡相同,故其治法也不盡相同。這是臨床醫(yī)師需要認真回味的。以上是概括地說明肝陽亢盛、肝郁、肝火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轉化及差別。 肝風與肝陽亢盛:肝風內動屬于內風。肝為“風木之臟”,血虛則生燥生風,稱為“肝風”。它在臨床上的特點是,“肝陽升動無制”而化風,多見嚴重的眩暈、劇烈的頭痛、手足抽搐、震顫、頭搖、筋惕肉困、肢麻攣急,甚至痙厥、口眼歪斜、偏癱。脈弦、弦細、弦數(shù)、苔糙舌紅等癥。故《內經(jīng)》云“諸風掉眩,皆屬于肝”。肝風多因肝腎陰液過度虧損,肝的陽氣得不到肝腎陰液的濡養(yǎng)和制約,肝陽升逆無制而造成?!杜R癥指南》中說“內風,乃身中陽氣之變動”是由“臟陰少藏”肝陽化風而成。因此,肝風往往是肝的陰陽、氣血失調,發(fā)展至極期的病理表現(xiàn)。肝風和肝陽是兩個證侯,習慣上又以肝風都是由肝陽所化,即所謂“肝陽化風”,又稱之為“厥陰化風”,因而常把“風”和“陽”結合起來。如果說肝陽是血虛內熱而陽浮動的一種證侯,那么,肝風便被認為純粹是一種虛象,不僅肝的陰血不足,而且腎陰亦虛,陰虛陽亢,亢極化風,風自內生的一種表現(xiàn)。肝風往往挾痰挾瘀,如突然眩暈,跌仆,不省人事,喉間痰聲漉漉,語言蹇澀,半身不遂,便稱為“中風”,可見于腦血管意外及其后遺癥。 臨床證明,肝陽輕者用清平潛鎮(zhèn),重者佐以滋腎養(yǎng)肝。肝風則必須填補肝腎,滋液養(yǎng)陰以潛陽治其本,乎肝熄風以治其標。可選用《溫病條辨》大定風珠。本方主治溫熱之邪消爍真陰,神倦瘼瘋,脈弱舌絳,時有虛脫現(xiàn)象,故用大隊滋陰藥,佐以介殼類潛陽鎮(zhèn)定。在肝病中遇到肝腎陰血極虛內風煽動不熄,如眩暈不能張目,耳鳴、筋惕肉困,心慌泛漾,亦常用此方加減。凡風陽上擾,肝腎多虛,且有水不涵木現(xiàn)象,故常用生地、 平肝熄風的天麻、 育陰潛陽的如 如見閉證則予以芳香開竅或豁痰開竅等藥,以救其急。如風定神清后,遺留有手足麻木或口眼歪斜者(如中風后遺癥),多屬瘀血阻滯脈絡,可用補氣化瘀法,或養(yǎng)血祛瘀法如補陽還五湯( 3.1,7 病案舉例 肝陽上亢。 張X X,男,56歲,1991年5月17日初診?;颊哐烆^脹,行走欲仆,如坐舟車,如登云霧,后逐漸加重,伴有惡心欲吐,每逢日中眩暈加重,面部潮紅,足冷無力,心煩焦躁,多夢少寐,喜靜惡煩,病發(fā)之時喜閉目默坐,舌質紅絳,苔薄黃,脈弦而有力。血壓25.3/14,7kPa。診斷為肝陽上亢引起的高血壓。治療宜平肝熄風,育陰潛陽。投天麻 服藥后眩暈明顯減輕,眩漸安,精神漸充,脈弦較前緩和,上方得效,效不更方,更加 此型為臨床所常見,因此必須詳細掌握,才能適用于臨證。況眩暈以內傷為主,多屬肝的病變,在此反復詳細地闡述,實屬必要。 3.2 氣血虧虛 3.2.1 主要癥狀 眩暈,甚則昏倒?;璧骨巴橛袗盒挠拢眄曢g即欲昏倒,但神智清楚,醒后汗出乏力。本癥動尤甚,遇勞即發(fā)。并見神疲乏力,少氣懶言,面色少華、或皓白或萎黃、或面有垢色,心悸少寐,納減倦怠,舌質淡、胖嫩、邊有齒痕、苔白,脈沉細或虛弱;或兼見食后腹脹,大便溏泄;或兼畏寒肢冷,虛汗出,唇甲淡白;或兼諸失血癥。 3,2,2 病機分析 氣虛則清陽不升,血虛則清竅失養(yǎng),故眩暈如酒醉狀,甚則昏仆?;顒雍笱灱又?,遇勞即發(fā)。心主血脈,其華在面;肝藏血,其華在爪;脾統(tǒng)血主唇;故血虛則面色蒼白,唇甲不華。心肝失養(yǎng),神魂失舍,故心悸少寐而多夢。脾肺氣虛,故氣短聲低;脾失健運,故納減體倦。舌色淡、質胖嫩、邊有齒痕、苔薄白或厚,脈細或虛弱,均是氣血虛少之象。若氣虛至極,出現(xiàn)中氣下陷,則兼見食后脘腹脹滿,大便溏泄。氣虛進一步發(fā)展,出現(xiàn)睥陽虛衰,《內經(jīng)》有云“中氣不足,便是寒”。則出現(xiàn)畏寒肢冷,唇甲淡白。 3,2,3 治法 益氣補血,健脾養(yǎng)肝,寧心安神。凡氣虛者,必從脾胃著手,因為脾胃是人體后天之本,乃氣血生化之源。脾胃一虛,肺氣先虛,又肺主皮毛,虛則皮聚毛落,少氣懶言,語音聲低。補肺氣從脾著手,為“培土生金”之意。脾胃氣虛至極則中氣下陷,宗《內經(jīng)》“氣虛宜掣引之”,宜補中益氣,提升中陽;進…步發(fā)展而為中陽不足,寒者宜溫之,宜溫中散寒。凡血虛,必從肝臟入手,因為肝主藏血,具有貯藏、調節(jié)作用。故血虛宜補肝血:臨床常見由于肝血不足而導致心血不足,謂之“母病及子”。肝血不足引起腎陰虛,謂之“于盜母氣”,宜用“滋水涵木”法。若心肝血虛,而補魂失舍,宜“養(yǎng)肝安神”法。血虛嚴重時,除補肝血之外,還須補氣、補陽,是根據(jù)《內經(jīng)》 “陽生陰長”的道理。有形之血不能速生,無形之氣所當急固。因此補血方中有補氣之品仍稱補血劑,為八珍湯、歸脾湯、 3.2,4 處方用藥 補氣基本方為四君子湯( 補血劑基本方四物湯(熟地、 若眩暈由失血引起者,應弄清出血的原因而施治。如氣不攝血者,可用歸脾湯加阿膠、熟地,謂之益氣攝血。若暴失血而突然暈倒者,可急用針灸促其復蘇,內服參附湯,或六味回陽飲,重用 我在臨床上常遇一些眩暈病人,暈甚則惡心欲吐,旋即昏仆,神智尚清,蘇醒后汗出,異常疲倦,女者為多,脈見沉細或弱,苔薄白質淡紅。多數(shù)發(fā)作頻繁。認為血虛而腦失營養(yǎng),每投 3.2.5 辨證施治注意點 一般血虛以補肝血為主;血虛稍重兼有氣虛者,宜益氣補血;重者益腎補血。血虛嚴重可用血肉有情之品,如龜板、紫河車、鹿角膠、阿膠等。一般氣血虧虛而脾胃尚佳者,可選八珍湯氣血平補;十全大補湯溫補氣血; 3.3 痰濁中阻 3,3.1 主要癥狀 眩暈而見頭重如蒙,胸脘痞悶,泛漾欲吐,心悸神疲,倦怠乏力,不思飲食,多眠少言,苔膩濁而厚,脈滑而弦或見濡滑?;蚣嬉娨曃镄D,如坐舟中,頭目脹痛,心煩口苦,少寐多夢,脅痛尿赤,苔黃膩,脈弦滑。 3.3。2 病機分析 痰濁中阻,上阻清竅。又痰為濕聚,濕性重濁,阻遏清陽,故眩暈、頭重如裹;痰濁中阻,氣機不利,放胸脘痞悶、惡心欲吐;痰濁阻遏,中陽不振,故食少多寐;舌胖、苔膩濁而厚,脈滑或弦滑,為痰濁內蘊之象。若痰濁久郁化火,內蘊于膽,又肝與膽相表里,肝熱陽升,上擾清空,故口苦心煩,脅痛尿赤,頭目眩暈,脹痛,視物旋轉,如坐舟中,苔黃膩,詠弦滑。 二。3。3 治法 健脾燥濕,化痰熄風。若肝膽郁熱而陽升挾痰者,宜鎮(zhèn)厥陰、清少陽郁火。 3.2,4 處方用藥 常用半夏天麻 本方所用系《醫(yī)學心悟》的半夏天麻 3.3,5 鑒別 本方與東垣《脾胃論》半夏天麻 3,3.6 體會 我在臨床上運用本方治療眩暈、心悸等癥之時,常合用苓桂術甘湯、代赭石,尿少者合五苓散,每獲良效。還常遇見一些頑固性梅尼埃氏癥患者,曾多方醫(yī)治,中西藥效不顯,我用“清少鎮(zhèn)厥”法,即溫膽湯加 3,4 瘀血阻絡 3.4,1 主要癥狀 頭暈目眩,經(jīng)日不愈,頭痛綿綿,痛有定處,兼見健忘、失寐、呆癡少神、心悸煩躁,面或唇紫黯,舌有紫斑或瘀點,脈弦澀或細澀。 3.4,2 病機分析 瘀血內阻,絡脈失和,血氣不能正常流通疏布,腦失所養(yǎng),故眩暈時作,日久不愈;因氣不通之時癥見頭痛,痛有定處;瘀血不去,新血不生,心神失養(yǎng),故兼見健忘、失寐、心悸、少神。唇、舌、面見紫黯,舌有紫斑瘀點,脈弦澀、細澀,均為瘀血內阻之象。 3,4,3 治法 活血化瘀,清絡通竅。 3,4.4 處方與用藥 選清,王清任(醫(yī)林改錯)血府逐瘀湯合通竅活血湯。方中 3.5 腎精不足 3.5,1 主要癥狀 眩暈而見精神萎靡、腰膝酸軟、滑精、耳鳴、發(fā)落、齒搖、舌瘦嫩或嫩紅、少苔或無苔、脈沉細。偏于陰虛者,則兼見顴紅、咽干、形瘦、五心煩熱、舌紅絳、苔或光剝、脈細數(shù)。偏于陽虛者,則兼見四肢不溫、形寒怯冷、面色皓 白或黧黑、舌淡嫩、苔白或根部有濁苔、脈沉遲或弱遲尤甚。 3.5.2 病機分析 腎精不足,不能上充于腦,故眩暈。經(jīng)之“精生氣,氣生神”。精髓不足,則精神萎靡不振而健忘。又腎主骨,腰為腎之府,齒為骨之余,精虛骨骼失養(yǎng),故腰膝酸軟,牙齒動搖。腎虛而精關不固,故滑精遺泄。腎開竅于耳,精虛不能上榮,故耳鳴時作。腎其華在發(fā),腎虛精虧,故發(fā)易脫落。若腎陰不足,虛熱內生,故顴紅、咽干、形瘦、五心煩熱、舌紅絳少苔、脈細數(shù)。精虛無以化氣,腎氣不足,日久真陽虛衰,故形寒肢冷、面色皓白或黧黑、舌淡嫩、苔白或根有濁苔、脈沉遲或弱、兩尺尤甚。 3,5.3 治法 補腎益精,充養(yǎng)腦髓。 3,5.4 處方用藥 常用河車大造丸。本方以 偏于陰虛者,滋陰補腎宜右歸丸。方中熟地、萸肉、菟絲子、 3.6 六淫上犯 外感眩暈多猝發(fā)而暫時,雖然較內傷眩暈少,但在臨床上亦不可忽視。從臨床所見,有兩種情況:一種是純由外感而來,六淫外襲,以風為先導,炎為至高之巔,惟風可到。風邪往往有挾寒、濕、燥、火之不同,按外感論治,表邪解而眩暈自除;另一種是宿有眩暈,因新感而觸發(fā),形成新感與宿疾同時俱病。一般處理,有外邪先治外感,然后再治宿疾,以免閉門留寇;或兩者兼顧,既治眩暈,又祛外邪。切忌不管有無外邪,徒從內傷治眩暈,非旦不能治愈眩暈,反至閉門留寇,適得其反。 總之,治療眩暈,首先分辨外感與內傷,新感與宿疾。內傷眩暈又以肝陽上亢、痰濕中阻、氣血虧虛為多見,若因腦外傷,又需從瘀血阻絡去考慮。臨床上往往幾型互見,臨證時要靈活變通,巧妙處理。 |
|
來自: tu8tu > 《中醫(yī)點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