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話本不應該我說,但是看了北京后,就說點行外的事情吧。
圖片上這條河叫做Isar河。它源于慕尼黑南面的阿爾卑斯山,穿過慕尼黑城,一路向北最終匯入多瑙河。按照中國人習慣說法說,它就是慕尼黑的母親河了。 像照片中的那樣,每逢夏天,河邊是市民最愛的去除之一。曬太陽,燒烤,游泳。等等。但你能夠想象么,如此清澈的河水,有相當一部分也是來自于慕尼黑城每天所排進去的生活污水,工業(yè)廢水和包括落在地面的雨水。有容乃大的Isar河海涵了這些“污水”而依然美麗的功勞歸功于慕尼黑出色的市政排水系統(tǒng)和它背后的那個管理機構——Münchner Stadtentwässerung。
慕尼黑的市政排水系統(tǒng)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811年,當時的執(zhí)政官Karl Probst修了一條20公里的陰溝渠,將污水引向了Isar河。后來經過幾代人的發(fā)展,到了二戰(zhàn)前,慕尼黑市政排水有了里程碑式的發(fā)展,第一個污水處理廠Gut Großlappen在慕尼黑建成。而到了1989年,慕尼黑市的第二個污水處理廠Gut Marienhof落成。如果開車去安聯(lián)體育場看球的朋友,在路過Studentenstadt后注意往右手邊望一下,就不難發(fā)現(xiàn)Gut Marienhof這個慕尼黑現(xiàn)在最大最重要的污水處理設施。 除此以外,在慕尼黑的地下,有著一共2400公里的地下排水管網,他們每天將 56萬立方米的各種生活和工業(yè)污水 輸送到上述的兩個污水處理廠。污水經過處理,成為對環(huán)境無害的潔凈的水,再排進Isar河中。
——如果慕尼黑遇到了突降暴雨怎么辦? 上圖可以看到,在慕尼黑2434公里的排水管網中,布置著13個黃點表示的地下儲存水庫。這些地下儲存水庫,就好像是13個緩沖用的閥門,充當暴雨進入地下管道的中轉站。當暴雨不期而至,地下的儲水庫用他們706000立方米的容量, 暫時存貯暴雨的雨水,然后將雨水慢慢的釋放入地下排水管道,以確保進入地下設施的水量不會超過最大負荷量。
最后說一下Isar河 不管怎么樣,如果暴雨不期而至,就算城市由于市政設施的保護可以幸免,畢竟雨水還是要流往Isar河的,Isar河會因此而泛濫成災么? 和呂秀才那種把西涼河堤加高50米的方式不同,慕尼黑對Isar的水患有著自己的處理方式——水可以疏,不可以堵。 方法很簡單——和國內侵占河道和濕地的情況相反,慕尼黑一直在不斷的擴大灘涂,河兩邊的濕地和綠地。這樣在河水高漲的時候,利用大面積濕地和植被對水的涵養(yǎng)能力,減少河水對兩岸的壓力。而在平時,大面積臨水的綠地也為市民提供了很好的休閑的去除。一舉兩得。
所以在慕尼黑,你很少看到河堤的樣子,Isar河兩岸,經常是這個樣子的 P.S 其實可惜LP老師的那篇文章被禁了,否則回頭看看一定很唏噓,寫得真的很好,一語成讖啊。 |
|
來自: 西納 > 《曇花一現(xiàn)全過程,千萬不要錯過!組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