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视频在线网站,日韩视频精品在线,中文字幕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在线播放精品,1024你懂我懂的旧版人,欧美日韩一级黄色片,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视频

分享

先秦書法鑒賞

 凜凜猶在 2011-08-08

先秦書法鑒賞  

2007-08-11 11:18:52|  分類: 十三少書法鑒賞 |  標簽:書法  談藝   |字號 訂閱

先秦書法鑒賞    十三少鑒別整理

(此為十三少多年嘔心瀝血之作,請勿隨意復(fù)制,引用請注明十三少作品。多年瀏覽相關(guān)書法著作,相當不易。)

                  太陽堂藝術(shù)之書法碑帖鑒賞
先秦書法(不明具體朝代就以先秦二字替)
===================================================================
朝代  書法家  碑帖名稱  書體  收藏地  收藏情況
===================================================================
先秦  佚名 《(冬戈)方鼎》  金文
先秦  佚名 《不嬰簋》金文
先秦  佚名 《鄧閉敦》金文
先秦  佚名 《君夫敦》金文<君夫敦釋讀(從右向左豎讀): 唯正月、初吉、乙亥,王在 康宮大室。王命君夫 曰:儥求乃友。君夫敢 毒(從豐從女)揚:王休用乍(作之祖文),文父 鼎(從將從鼎)彝。子子孫孫,其永用之(同止)?! ∽⑨專憾尽膹呢S從女,前人釋讀為對,鄙人根據(jù)形態(tài)學(xué)特征,視其若妦、或毒。鼎——原文從將從鼎,楷書無對應(yīng)字,鄙人或省為鼎,或轉(zhuǎn)為醬。>

先秦  佚名 《孟姜簋》金文
先秦  佚名 《迷盤》金文
先秦  佚名 《商(王卂)鼎銘》金文<釋讀(從右向左豎讀):己方奉見事 于彭車(轄)弟(同夷)商 奉馬用乍(作的祖文)父甫 奠(同尊)彝黿>

先秦  佚名 《師虎敦》金文
先秦  佚名 《師友敦》金文
先秦  佚名 《使夷敦》金文
先秦  佚名 《叔向父敦》金文<叔向父敦釋文:叔向父作媿妃尊敦其子子孫孫永寶用>

先秦  佚名 《天亡殷》金文
先秦  佚名 《衛(wèi)公叔敦》金文<銘文釋讀(從右向左豎讀):唯九月、初吉、庚午,公夷(叔)初見于衛(wèi)(衛(wèi))。賢 從(從)公命事畮,賢百畮翼。用乍(作)寶彝。   注釋:前人命名為衛(wèi)公叔敦。叔:古文字作夷,而叔為后起字。衛(wèi)(衛(wèi))——前人釋讀。原文中間,不從□(?。瑥姆?,有些類徬。翼——原文若:從翚(翬)從皿;或從翮從東。楷書無對應(yīng)字。鬲皿相通,翮類翤。前人釋讀為翼。>

先秦  佚名 《小臣邑斝銘》金文<《小臣邑斝》:“癸己,王易小臣邑見十朋,用母癸彝(《續(xù)殷》下.66)/王易小臣口口,才(在)大 ...《墨子·尚賢》:“湯有小臣。”齊彝器銘《叔夷鐘》有:“伊小臣唯輔”。>

先秦  佚名 《小子蒚卣銘》金文
先秦  佚名 《尹氏簋》金文
先秦  佚名 《墻盤銘》篆書
先秦  佚名 《石鼓文》篆書 <石鼓文 先秦刻石文字 。我國遺存至今的石刻文字,要屬《石鼓文》時間最早和最具代表性。石作鼓形,共十鼓,分別刻有四言詩一首,徑約三尺余。內(nèi)容記述秦國君游獵,故又稱“獵碣”。因被棄于陳倉云野,也稱“陳倉十碣”。所刻為秦始皇統(tǒng)一文字前的大篆,即籀文。石原在天興(今陜西寶雞)三畤原,唐初被發(fā)現(xiàn)。自唐代杜甫、韋應(yīng)物、韓愈作歌詩以后,始顯于世。一說為宋代司馬池(司馬光之父)搜得其九,移置府學(xué),皇祜(1049—1053)間向傳師始得其全。大觀(1107—1110)中遷至東京(今河南洛陽)辟雍,后入內(nèi)府保和殿稽古閣。金人破汴,輦歸燕京,置國子學(xué)大成門內(nèi)。1937年抗戰(zhàn)爆發(fā)后,石鼓文南遷至蜀,戰(zhàn)爭結(jié)束后始運回北平,現(xiàn)藏故宮博物院。其刻石年代,唐代張懷瓘、竇皋、韓愈等以為周文王時物;韋應(yīng)物等以為周宣王時物;宋代董逋、程大昌等以為周成王時物;金代馬定國以為西魏大統(tǒng)十一年(545)刻;清代俞正燮以為北魏太平真君七年(446)刻;以為秦物者,始自宋代鄭樵,清代震鈞以為秦文公時物;今人馬衡以為秦穆公時物,郭沫若以為秦襄公時物,唐蘭則考為秦獻公葉十一年(前374)刻,詳見《石鼓年代考》??淌亩鄽垞p,北宋歐陽修所錄已僅存四百六十五字,明代范氏《天一閣》藏宋拓本僅四百六十二字,今其中一鼓已一字無存唐初“虞、褚、歐陽共稱古妙”(引自《元和郡縣圖志》)。張懷瓘《書斷》云:“《石鼓文》開闔古文,暢其戚銳,但折直勁迅,有如鐵針而端委旁逸又婉潤焉。”近人康有為《廣藝舟雙楫》謂:“《石鼓》如金鈿委地,芝草團云不煩整裁自有奇采。”傳世墨拓善本有元代趙孟頫藏本(即范氏《天—閣》藏本)、明代安國藏中權(quán)本、先鋒本(亦稱“前茅本”)、后勁本,皆宋拓本?!短煲婚w》本已毀于火,后三種俱在日本。有影印本行世。原石現(xiàn)藏故宮博物院。其書法字體多取長方形,體勢整肅,端莊凝重,筆力穩(wěn)健,石與形,詩與字渾然一體,充滿古樸雄渾之美。>

先秦  佚名 《史頌敦》篆書(金文)<史頌敦銘文釋讀(從右向左豎讀):隹三年五月、丁子,王在宗周,令史頌:德穌(蘇、蘓[蘇]祖文)灋(法),雙(友)里君百生,帥堣(從享從禺)盩于成周。休又乍(作)醬(從將從鼎)彝。頌其萬(萬)年無(無)疆。日遅,天子覠(從日從尹從見)令,子=孫=其永寶用?!∽⑨專喊偕傩帐挤Q。堣——原文從享從禺,享旁多隸定為禺土旁。醬——原文從將從鼎,鼎之別種,楷書無對應(yīng)字,或從其祖文鼎,或以醬代替。遅——原文從辵從匚從羊。覠——原文從日從尹從見,楷書無對應(yīng)字,前人釋讀為顯。>

先秦  佚名 《小克鼎器銘》篆書 8行72字

商  佚名 《龜甲占卜文》甲骨文 <甲骨文是龜甲、獸骨文字的簡稱,全稱“龜甲獸骨文字”,也稱“龜甲文”、“卜辭”、“占卜文字”、“契文”、“殷契”等。是青銅時代(約公元前1339-1281年)殷商刻在龜甲、獸骨、人骨上記載占卜、祭祀等活動的文字,是目前發(fā)現(xiàn)最早的成熟文字。十九世紀末,出土于河南省安陽小屯,史稱“殷墟”。甲骨文已具備了中國書法用筆、結(jié)字、章法三個基本要素,形成了莊重、肅穆的書風(fēng),是一種最古而造極的書體。>

商  佚名 《祭祀狩獵涂朱牛骨刻辭》甲骨文<此骨系河南安陽出土,長32.2厘米,寬19.8厘米。是甲骨文斷代第一期商武王時期的一塊牛胛骨版記事刻辭。骨版巨大且完整,正反兩面共有一百六十余字,背面字內(nèi)填朱,色彩炫麗,內(nèi)容為商代社會生活和天氣等方面情況,有重要的文史價值。字體瘦硬勁直,工整端嚴。 風(fēng)格豪放,字形大小錯落,生動有致,各盡其態(tài),富有變化而又自然瀟灑。不愧為甲骨文書法中的杰作。>

商  佚名 《六祀邲其卣》金文<商代后期,通高23.7厘米,腹徑15.7厘米。傳河南安陽出土,故宮博物院藏。此卣傳與二祀邲其卣同出,形制、紋飾也與之相似。蓋器對銘四行二十八字。銘文記器。釋讀(從右向左豎讀):乙亥卸(御的祖文)其易(賜的祖文)乍(作的祖文) 冊隻(獲的祖文)圭貯用乍(作的祖文) 且(祖的祖文)癸奠彝在六 月隹王六祀五日專日 亞“貘”(圖騰)>

商  佚名 《司母戊鼎》金文<中國商代晚期的青銅器。1939年于河南安陽殷墟商代晚期墓出土。因腹內(nèi)壁鑄有“司母戊”三字而得名。亦有人釋作“后母戊”,后母戊即商王武丁妻子之一的婦妌。該鼎造型莊嚴雄偉。長方形腹,每面四邊及足上部飾獸面紋。雙耳,外側(cè)飾雙虎噬人首紋。四足中空。高1.33米,口長1.10米,重達875千克。用陶范鑄造,鼎體(包括空心鼎足)渾鑄,其合金成分為:銅84.77%,錫11.44%,鉛2.76%,其他0.9%。司母戊鼎是前已發(fā)現(xiàn)的中國古代形體最大和最重的青銅器,在世界上也是僅見的,反映出商代青銅冶鑄業(yè)具有極高水平?,F(xiàn)藏于中國歷史博物館。>

商  佚名 《四祀邲其卣》金文<商晚期 故宮博物院藏 通高34.5厘米 傳河南安陽出土。圓壺長頸鼓腹圈足,頸兩側(cè)有耳,連犀首提梁。蓋有圈形捉手,面飾方格紋,聯(lián)珠紋,器蓋對銘四字,圈足外底有銘文8行,是商代銘文較長者。>

商  佚名 《四祀弋其卣》金文<改稱“釁卣”。釋讀(從右向左豎讀):乙子王曰尊 文武帝乙俎 在釁大廳遘 乙羽(翌的祖文)日丙午讒 未煮己酉王 在杵卸(御的祖文)其易貝 十四月隹 王四祀羽(翌的祖文)日>

商  佚名 《晚期獸骨甲骨文》甲骨文

商  佚名 《小臣俞尊銘》金文<《小臣俞尊》,又稱《小臣余尊》,是商代帝乙時期的青銅器,清代道光年間在山東省壽張縣梁山出土,現(xiàn)收藏于美國舊金山亞洲藝術(shù)博物館。銘文共4行27個字,筆畫圓潤肥厚,而且大多也是中間粗、兩端較細,如”王”“又”(有)等字的肥重筆畫,裝飾性強,用筆遒勁強健,是商代中晚期金文書法的典型樣式。釋讀(從右向左豎讀):丁子王省*逢且(祖的祖文) 王易(賜的祖文)小臣俞*逢貝 隹王來正*方隹 王十祀又五五日>

商  佚名 《宰豐骨匕刻辭》甲骨文<商代一塊牛骨,匕首形。鑲嵌十四顆綠松石,相傳也為安陽出土。殷商時期甲骨文,多為卜辭,記事者甚少,此骨匕記載了帝乙或辛帝時,宰豐受到商王賞賜之事。宰豐骨匕一面刻辭紋,另一面刻有文字,一端殘,文字分兩行,完整無損,罕見之極。其布局精妙奇美,疏密得當,筆力雄健渾圓,結(jié)體錯落有致,顯示出卜辭書法成熟之美。>

商  佚名 《宰甫卣銘》金文<時間:商,器高31.5厘米,口徑1113厘米。釋讀(從右向左豎讀):王來獸(狩的初文)自豆菉在 禐帥王卿酉王姯 宰叀(專的祖文)貝[五十朋]用乍(作的祖文)寶醬(從將從鼎)>

商  佚名  《戍嗣子鼎》篆文(金文)<1959年河南安陽后岡圓形殉葬坑出土,同出者還有銅卣、銅爵等器。圓形、口沿二直耳,三蹄足。頸部飾獸面紋。為商代后期器物。器內(nèi)銘文三行三十字,其中合文三。銘文記商某王某年,九月丙午這天,商王在宗廟明堂大室賞賜給戍嗣子鼎貝二十朋,戍嗣子因受榮寵,作了這件祭祀交父親的寶鼎。銘末“犬魚”就為戍嗣子所屬家族的族徽。銘文字體大小雖不夠整齊,但筆道鐫刻清晰,雄偉有力,有的字體還具有典型的波磔體風(fēng)格。器物本身和銘文內(nèi)容對青銅器斷代、商代歷史地理、以及古文字的研究都有著一定的價值。中國社會科學(xué)院考古研究所藏。釋讀(從右向左豎讀):丙午王商戍嗣貝[二十朋]在墹(從宀從閒,宮室名,相當于后來的院) 庭用乍(作的祖文)父癸寶鼎隹王 宿(從宀從饑,又懷疑同寂)墹 大室在九月獻(從犬從魚)>

商  《晚期龜甲甲骨文》甲骨文

西周成王  佚名 《禽簋銘》金文<西周成王時器。禽簋銘 釋讀(從右向左豎讀):王伐桔(從林從吉)侯。周公 杲禽祝。禽又 殷祝。王易(賜之祖文)金百孚。禽用乍(作之祖文)寶彝。注釋:桔——原文從林從吉,然而,從木從吉,也可以代替;或者從艸從吉,也可以代替。但是從林從吉、或從艸從吉,沒找到對應(yīng)楷書。所以,只能釋讀為桔了。杲——從日從木,意為日在樹梢。孚——量詞,表示貨幣單位或數(shù)量。>

西周恭王  《曶鼎》金文<此鼎為西周恭王時期器物。久已遺失,僅存銘文拓本下緣殘泐,大篆。銘文茂密樸實,厚重凝練,有古拙雄偉之氣,是西周中葉銅器銘文中最為精美的一章。 >

西周恭王  佚名 《史墻盤》金文<史墻盤為西周恭王史官墻所作的禮器。器形宏大,制造精良。1967年于陜西扶風(fēng)莊白村出土?,F(xiàn)藏于陜西扶風(fēng)周原文物管理所。盤高16.2厘米,口徑47.3厘米。圓形,淺腹,雙附耳,圈足。腹飾鳥紋,圈足飾竊曲紋。內(nèi)底鑄有銘文18行284字,文章使用的四言句式,頗似《詩經(jīng)》,措詞工整華美,有較高的文學(xué)價值。銘文前半部分頌揚西周文、武、成、康、昭、穆諸王的重要政績,后半部分記述墻所屬的微氏家族的家史,與文獻記載可相印證,是研究西周歷史的重要史料。銘文字體為當時標準字體,字形整齊劃一,均勻疏朗,筆畫橫豎轉(zhuǎn)折自如,粗細一致,筆勢流暢。有后世小篆筆意?!稜澅P》年代久遠,其中許多文字已無法辨認,留待研究金文學(xué)者探考。>

西周恭王  佚名 《衛(wèi)盉》金文<共兩件,其中一件是周恭王5年制作,稱〈五年衛(wèi)鼎〉;另一件做于恭王9年,稱〈九年衛(wèi)鼎〉?!次迥晷l(wèi)鼎〉立耳柱足,口沿外折,下腹向外傾垂,鼎的底部有一層厚厚的煙灰,說明此為一實用器物;口沿下飾以西周晚期常見的以細雷紋填底的竊曲紋飾,銘文鑄在鼎腹內(nèi)壁上?!淳拍晷l(wèi)鼎〉的形制和紋飾與〈五年衛(wèi)鼎〉完全相同,只是大小有別,通高37.2公分,口徑34.5公分,腹深20公分,重12.25公斤?!柑镅Y不鬻」以及「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賓,莫非王臣」是西周奴隸社會制度的基礎(chǔ),而衛(wèi)盉和衛(wèi)鼎的出土,反映了西周奴隸制土地制度的動搖。>

西周康王  佚名 《大盂鼎銘》金文(篆書)<西周金文代表作。大盂鼎是西周康王時期的著名青銅器,內(nèi)壁有銘文,長達9行291字,為西周青銅器中所少有。其內(nèi)容為:周王告誡盂(人名),殷代以酗酒而亡,周代則忌酒而興,命盂一定要盡力地輔佐>

西周康王  佚名 《魯侯尊》金文<西周康王 魯侯尊 上海博物館藏。通高22.2厘米,口徑20.7厘米。腹內(nèi)底有銘文22字,記載魯侯伐東國。>

西周歷王  佚名 《散氏盤》金文<散氏盤又名“矢人盤”,是西周歷王時期重器。清乾隆初年陜西風(fēng)翔出土,曾藏于乾隆內(nèi)府。以其長篇銘文著稱于世。散氏盤銘文鑄于盤內(nèi)底上,共三百七十五字。是一件風(fēng)格非常突出的作品。其書法渾樸雄偉,字體用筆豪放質(zhì)樸,敦厚圓潤,結(jié)字寄奇雋于純正,壯美多姿。有金文之凝重,也有草書之流暢,開“草篆”之端。>

西周穆王  佚名 《靜簋》金文<靜簋為西周中期穆王時代器物。器內(nèi)有銘文八行九十字,大篆。此時期金文大篆字體正由西周中期向晚期過渡?!鹅o簋》通篇銘文均稱舒適,淳樸典雅,有“筆短趣長”之勢。不失為西周中期金文書法藝術(shù)的代表作。>

西周穆王  佚名 《縣改簋》金文<西周穆王(976─922)時期鑄造>

西周唐王  佚名 《大盂鼎》金文<大盂鼎為周唐王時期器物,是現(xiàn)存西周青銅器中的大型器,造型渾厚典麗,是世間珍寶。相傳此鼎于清道光間在陜西省眉縣禮村出土,當?shù)毓纤?,后歸周雨樵,同治年間左宗棠以重金購得,又歸蘇州潘祖蔭,解放后,潘氏后人損獻國家。大盂鼎銘文內(nèi)壁有銘文二百九十一字。其內(nèi)容為:周王告誡盂(人名),殷代以酗酒而亡,周代則忌酒而興,命盂一定要盡力地輔佐他,敬承文王,武王的德政。其書法體勢嚴謹,字形,布局都十分質(zhì)樸平實,用筆方圓兼?zhèn)?,具有端嚴凝重的藝術(shù)效果。開《張遷碑》、《龍門造像》之先河。以書法成就而言,大盂鼎在成康時代當據(jù)首位,是西周早期金文書法的代表作。>

西周武王  佚名 《利簋銘》金文<西周早期的青銅器。為武王時期有司(官名)利所作的祭器。1976年出土于陜西臨潼零口公社出土。拓本。大篆。是已發(fā)現(xiàn)的時代最早的西周青銅器。高28厘米,口徑22厘米。圓形,侈口,鼓腹,雙獸耳垂珥,圈足下附有方座,造型莊重穩(wěn)定。以云雷紋為地,腹及方座飾獸面紋,圈足飾夔紋,獸面巨睛凝視,森嚴可怖。腹內(nèi)底部鑄有銘文4行32字,述及武王伐紂在甲子日晨,并逢歲(木)星當空,與《尚書·武成》、《淮南子·兵略訓(xùn)》等古代文獻所記相合,是目前有關(guān)武王伐商文物遺存的重要文獻,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藏于中國歷史博物館?!独憽分懳?,平直而凝重,端莊而肅穆,追求的是一種內(nèi)斂之精神,較之后來成熟的金文大篆,在神韻上皆有相通之處,從中我們可尋繹周人之審美趣尚與藝術(shù)精神。譯文:珷征商,佳甲子朝,歲鼎克昏,夙有商。>

西周武王  佚名 《天亡簋》金文<亦稱《大豐簋》、《朕簋》。西周武王時器銘。據(jù)傳于清道光年間(1821~1850)在陜西岐山出土。拓本。大篆。銘文8行,78字?,F(xiàn)藏中國歷史博物館。曾歸清末著名金石家陳介祺收藏,現(xiàn)為中國歷史博物館重要藏品之一。此器制作樸厚,紋飾精美,銘在器內(nèi)底部,銘文記武王克商,西歸宗周,于辟雍祭天,頌揚先王功烈,及作器人天亡輔助武王舉行祭祀,受到賞賜等內(nèi)容。它為研究周初立國情況提供了重要史料。銘文字形參差錯雜,變動不居,在拙樸散亂中顯示運動與和詣之美,有輕有重的筆畫在某種程度上有自然書寫帶來的筆墨痕跡。其銘文用韻協(xié)調(diào) ,開創(chuàng)了千古詞賦先河,也是我國韻文的最早表現(xiàn)形式。《天亡簋銘》作于武王克殷之后,為西周早期尚未成熟的金文。其銘文與商代文字銜接緊密,但它與金文書風(fēng)完全不同,而是較多地體現(xiàn)商代晚期某些甲骨文的形意神姿,自然、純樸,體態(tài)多姿,極富運動與和諧之美。>

西周孝王  佚名 《大克鼎》金文<大克鼎為西周孝王時期器物。1890年陜西省扶風(fēng)縣出土,同時出土的還有鼎、鐘等器。此鼎銘文洋洋灑灑,無論在布局書寫上、還是鑄造效果上都十分精美,字體大小統(tǒng)一不失靈動,圓潤古拙不失勁健,呈出一種舒展,端雅的風(fēng)尚。>

西周宣王  佚名 《虢季子白盤銘文》金文<虢季子白盤是西周宣王時期青銅禮器。傳清道光時期陜西寶雞 川司出土,為西周著名重器。虢季子白盤內(nèi)底部有銘文八行字。長篇銘文不僅有史料價值,也是先秦書法代表作。其書法頗具新意,用筆謹飭,圓轉(zhuǎn)周到,一筆不茍甚有情致。這派圓轉(zhuǎn)書風(fēng)對后世影響深遠。>

西周宣王  佚名 《毛公鼎銘文》金文<毛公鼎為西周晚期的宣王時期器物。清道光末年于陜西岐山出土的重器。銘文長達四百九十七字,為皇皇鉅制,被譽為“抵得一篇尚書”。其內(nèi)容是周王為中興周室,革除積弊,策命重臣毛公,要他忠心輔佐周王,以免遭喪國之禍,并賜給他大量物品,毛公為感謝周王,特鑄鼎記其事。其書法是成熟的西周金文風(fēng)格,奇逸飛動,氣象渾穆筆意圓勁茂雋,結(jié)體方長,較散氏盤稍端整。李瑞清題跋鼎時說:“毛公鼎為周廟堂文字,其文則尚書也,學(xué)書不學(xué)毛公鼎,猶儒生不讀尚書也。”>

西周昭王  佚名 《令簋銘》大篆<為西周昭王時器銘。傳1929年在河南洛陽邙山馬坡出土,共2器。后流落法國。拓本。大篆。銘文12行,行9~11字,共110字。郭沫若《兩周金文辭大系圖錄考釋》收入?!读铙憽窞榻鹞闹休^規(guī)整的作品,結(jié)體勻稱,章法錯落有致,其古樸和諧構(gòu)成了金文的基本特征與格趣。>

西周  佚名 《兮甲盤》金文<也稱兮田盤﹑兮伯盤或兮伯吉父盤。西周晩期青銅器。宋代出土的周宣王《兮甲盤》,盤內(nèi)有銘文一百三十三字。記述兮甲(即尹吉甫)隨從周宣王征伐玁狁﹐對南淮夷征收賦貢之事。清吳式芬《攈古錄》卷三作"兮田盤"﹐吳大澄《愙齋集古錄》卷十六作"兮伯盤"﹐方浚益《綴遺齋彝器考釋》卷七作"兮伯吉父盤"。參閱郭沫若《兩周金文辭大系圖錄考釋》。書體厚實壯美,筆畫較粗,在西周一代的金文書法中具有獨特的風(fēng)格,開春秋時代金文用肥筆的先聲。>

西周  佚名 《(走金)鬲銘文》金文<譯文:隹九初吉庚 師X作X文考 圣公文母圣X 尊X其萬年子 孫永寶用>

西周  佚名 《師寰簋》金文<西周后期。盛食器。高27厘米重9.18千克,口徑 22.5厘米,底徑24.3厘米。器形甚大。寬腹,圈足,下置三獸足。腹部兩側(cè)有大龍耳,下垂珥。造型莊嚴而渾厚。蓋線及器口飾獸目交連紋,其余均為平行脊紋。蓋器同銘,各鑄十行一百十七字,蓋少四字。大意為:淮夷以前是繳納布帛財物等貢賦的臣民,現(xiàn)在它的首領(lǐng)竟敢迫使奴隸們停止生產(chǎn),反叛王宮,造成了東國的混亂。命令師寰率領(lǐng)虎臣和齊國、萊國等聯(lián)軍征伐淮夷,消滅冉、翼、鈴、達四個首領(lǐng),從而勝利班師。銘文提供了周室與淮夷之間政治和經(jīng)濟關(guān)系的重要史料。現(xiàn)藏上海博物館>

西周  佚名 《吳方彝》篆書 吳方彝應(yīng)定為西周中期器


春秋  《楚王孫銅鐘銘》金文

春秋  《吳王夫差劍》金文<春秋時期兵器。1976年河南省輝縣出土。通長53.8cm,格寬5.5cm。臺灣臺北古越閣藏,此劍劍鍔鋒利,劍身滿飾花紋,劍譚飾嵌綠松石獸面紋。劍身近格處鐫“攻痦王夫差 自乍其元用”八字,為吳王夫差用劍。吳王夫差兵器已發(fā)現(xiàn)多件。夫差是吳王闔閭的兒子,于公元前495年繼王位,次年擊敗越王勾踐,繼而轉(zhuǎn)師北上,爭霸中原。公元前482年,吳王夫差與晉定公盟于黃池(今河南省商丘縣南)。>

春秋晉  《侯馬盟書》金文<一九六五年山西侯馬晉國遺址出土了大量盟誓辭文玉石片,稱為“侯馬盟書”,又稱“載書”,盟書筆鋒清麗,為毛筆所寫,多為朱書,少為墨書。其書法犀利簡率,提按有致,舒展而有韻律。>

春秋晉  佚名  《欒書缶銘》篆書(金文)<此缶系春秋晚期晉國器 。是祭祀祖先時盛酒容器,蓋有銘文兩行八字,是傳世最早的錯金銘文銅器。此缶銘文線條柔韌婉轉(zhuǎn),婀娜多姿,呈風(fēng)流嫵媚之態(tài),頗堪玩味。> 

春秋戰(zhàn)國  《攻吳王夫差鑒》金文<攻吳王夫差鑒,春秋戰(zhàn)國,北京圖書館藏拓。《攻吳王夫差鑒》為夫差所鑄器《說文》金部說:“鑒,大盆也”?!吨芏Y》凌人注說:“鑒如*,大口,以盛冰,置食物以御溫氣。”此獸耳銜環(huán)。腹飾蟠虺紋及葉形紋。腹內(nèi)銘文三行十三字。於同治年間(公元1862--1874年)在山西州蒙王村出土。春秋時期的書法出現(xiàn)了因地域而風(fēng)格各異的現(xiàn)象,東南方各國的銅器銘文都有美化的趨向,或作鳥蟲書,或作蝌蚪書等。而《攻吳王夫差鏗》谷作瘦長體。字形、筆劃不加修飾。文字顯得質(zhì)樸規(guī)整,線條均勻,起止尖鋒。字距、行距較大,布局疏朗。已具后來小篆的雛形。>

戰(zhàn)國  《公乘得守丘刻石》篆書刻石<《公乘得守丘刻石》又名《河光刻石》。篆書,兩行,十九字(一說二十字)??淘谔烊恍螤畹氖?,石長九十厘米,寬五十厘米,厚四十厘米。此石原在河北平山縣前七汲村外的田野里(戰(zhàn)國時期的古靈城遺址西部),四十多年前被該村農(nóng)民發(fā)現(xiàn),運回家中放在院子里作凳子用。1974年被河北省考古隊移至中七汲村第四發(fā)掘隊保存,現(xiàn)藏河北省博物館。1977年發(fā)現(xiàn)了戰(zhàn)國時期的古中山國陵墓,人們才把這件石刻與墓葬聯(lián)系起來進行研究。由于其石刻中有許多字刻得不合規(guī)律,故極為難釋,后經(jīng)多人釋文,方可粗略讀通。>

戰(zhàn)國楚  《鄂君啟節(jié)》金文<一九五七年出土于安微省壽縣,是戰(zhàn)國中期楚國器,青銅制成,形似剖開的竹節(jié),是當時楚懷王(公元前三二八 ——前二九九年)發(fā)給受封在湖北鄂城的鄂君啟的水、陸通行符節(jié)。節(jié)上刻文圓潤秀勁,莊嚴肅穆,是錯金銘文中的精品。>

戰(zhàn)國楚  佚名 《楚簡》簡帛<現(xiàn)藏上海博物館。>

戰(zhàn)國齊  《陳曼簠》金文<簠是祭祀和宴客時盛放黍,稷、稻、梁等飯食的器具。此莆是戰(zhàn)國早期齊國器,文字記述了陳曼為其皇考獻叔作器的情況。此簠4行22字。 現(xiàn)藏上海博物館。金文發(fā)展到戰(zhàn)國時期,體勢、筆法都發(fā)生了變化,改變了西周金文圓渾厚重的作風(fēng)?!蛾惵叀纷秩】v式,從筆畫的齊整和字距、行距的均勻分布來看,已呈小篆體勢的雛形。雖然小篆繼承了秦系文字的傳統(tǒng)(如《秦公簋》、《石鼓文》等),但無疑也會受到東土文字如《陳曼簠》一類字體的影響。銘文書法具有極響的名氣。在齊國書法崇尚方勢流派中,它脫穎秀出,以精勁謹嚴,用筆縱銳橫方為戰(zhàn)國早期古文的又一重要體勢。書法規(guī)整秀麗、優(yōu)美典雅,同雄重莊嚴的西周金文相比已有很大不同。從文字的造型和書法的風(fēng)格看,都已顯示出向小篆過渡的跡象。它為研究金文向小篆的過渡提供了實物資料。>

戰(zhàn)國楚  佚名 《郭店楚墓竹簡》簡帛<此簡于1993年出土于湖北荊門市郭店一號楚墓,共有七百多枚。后經(jīng)整理,由文物出版社出版《郭店楚墓竹簡》一書,包括《緇衣》、《五行》、《老子》、《太一生水》五部,為先秦儒道兩家典籍與前所未見的古代佚書共十八篇。>

戰(zhàn)國晚期  佚名 《青川木牘》簡帛<一九八0年出土于四川省青川縣郝家坪秦墓。青川木牘文為墨書秦隸,牘上三行墨書定為戰(zhàn)國晚期秦武王二年(前309)的手跡,被視為目前年代最早的古隸標本。此牘縱有行、橫無格,字距大、行距小,字形方扁,取橫勢。用筆的動勢和筆跡清晰地表現(xiàn)出起止時回鋒和出鋒的變化,向右方向的末筆已顯露波挑之勢。作為大篆快寫趨向隸書的過渡期作品,《青川木牘》還夾雜著許多篆體字,顯示了與其隸變母體——同時代金文的一致性和延續(xù)性。這些都是早期隸書明顯的特征。從書體角度而言,牘中那種簡率的用筆意識和參差不齊的天然美感與金文所具有的嚴整、勻衡、對稱、凝重的美感已大相徑庭,也就是說,它已展現(xiàn)了一種與金文系統(tǒng)完全不同的書法語言和審美模式。1986年發(fā)掘出土的甘肅《天水放馬灘戰(zhàn)國秦簡》,與《青川木牘》相比,此簡顯得粗重草率,但筆意大致相同。簡中橫畫均藏鋒起筆,收筆有向右發(fā)鋒的波挑意,反映了同期古隸的共同特征。1975年發(fā)掘出上的湖北《云夢睡虎地秦簡》,成書于戰(zhàn)國晚期至秦統(tǒng)一初期。從簡中可以看出其脫胎于秦篆,形體中仍保存有大量的母體痕跡,篆隸混雜,秦隸在破壞、肢解秦篆的書寫方式中,盡管仍留有大量的篆書圓筆中鋒的筆法,但比《青川木牘》隸化的特征更為明顯。漢代隸書中的掠筆、波挑、不同形態(tài)點的筆法等在簡中都已出現(xiàn),部分簡上還有明顯的連筆意識。與石刻文字相比,此簡更直接體現(xiàn)了毛筆運動的豐富性。從《青川木牘》——《天水放馬灘秦簡》——《云夢睡虎地秦簡》之間我們可以清晰看到秦篆至古隸的演變過程。>

  評論這張
轉(zhuǎn)發(fā)至微博
0  分享到:         
閱讀(603)| 評論(12)| 引用 (3) |舉報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wǎng)絡(luò)存儲空間,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nèi)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dǎo)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zhuǎn)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