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蘇州高新技術(shù)產(chǎn)業(yè)開發(fā)區(qū),有一座聞名遐邇的千年古鎮(zhèn),名“楓橋”鎮(zhèn) (現(xiàn)行政區(qū)劃改稱楓橋街道)。古鎮(zhèn)的得名,與唐代大詩人張繼的《楓橋夜泊》有關(guān):“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睆拇?,橋因詩名,鎮(zhèn)因橋名。這座位于楓橋景區(qū)寒山寺前的古橋,為花崗石單孔拱橋,現(xiàn)仍然保持完好,已列入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
據(jù)史料記載,楓橋在唐代以前并不出名,該橋原來無名,俗稱“封橋”。橋橫跨古運河航道,為古代水陸交通要道。當時,從江西、安徽、浙江等地漕運北上進京的糧船都途經(jīng)這里。為防不測,地方政府在此設(shè)卡護糧。每當漕運的糧船經(jīng)過,就用木柵欄封住部分河道(或橋洞),禁止別的船只擠占航道,從而保證“皇糧船”的優(yōu)先通行和安全。如此,無名橋便理所當然成為“封橋”。
將“封橋”俗名易為諧音“楓橋”雅名的始作俑者,目前有文字可考,最早的當屬唐張繼所寫的《楓橋夜泊》。此后,多有詩人沿用此說,比如,晚唐杜牧《楓橋》詩,有“暮煙疏雨過楓橋”句。明代高啟的《泊楓橋》詩中,有流傳至今的經(jīng)典名句:“詩里楓橋獨有名”。宋代周遵道《豹隱記淡》云:“舊作封橋,王邭公居吳時書張繼詩,刻石作‘楓’字,相傳至今?!彼未扉L文《吳郡圖經(jīng)續(xù)記》載:“楓橋或誤為封橋,今丞相王邭公居吳下,親筆張繼一絕于石而‘楓’字遂正?!蓖踹毠幢彼蚊嗤醌暎?/span>1019-1085年),字禹玉,北宋著名政治家和書法家。王珪書張繼《楓橋夜泊》一詩的刻石已失,今集王珪字重刻于楓橋畔的楓橋詩碑廊內(nèi),彌補了遺珠之憾。
盡管唐代已將“封橋”更名為“楓橋”,但唐宋時期和明清時期仍然有人喜歡復(fù)古,堅持使用舊名。北宋至和三年(1053年),曹文道記載了封橋寺的藏經(jīng),有“封橋”一名的說法。明代李日華的《六研齋筆記》,清代張燕昌的《金粟箋說》中,都有“封橋”的記載。明初盧熊撰寫的方志《蘇州府志》,記載了一段有關(guān)“封”與“楓”爭論的趣聞。文中云:天平寺藏經(jīng)多唐人書,背有“封橋常住”四字朱印。知府吳潛至寺,賦詩云:“借問封橋橋畔人。”筆吏言之,潛不肯改,信有據(jù)也。翁逢龍亦有詩,且云寺有藏經(jīng),題“至和三年,曹文遒寫,施封橋寺?!弊鳌皸鳌闭叻恰P苌幸姺饡苁纤鶎?,益可信云。這一“封楓之爭”的記載,也從另一側(cè)面證明了橋名的前后沿革。
楓橋之名是否因橋畔植有楓樹而得,前人對此也有爭議。清人王端履《重論文齋筆錄》針對張繼的《楓橋夜泊》詩說:“江南臨水多植烏桕,秋葉飽霜,鮮紅可愛,詩人類指為楓,不知楓生山中,性最惡濕,不能種之江畔也。此詩江楓二字亦未免誤認耳?!惫湃顺⑶锶~紅赤的樹種歸為同類,互相混淆。在現(xiàn)代植物分類學(xué)上,楓香又名楓樹,屬金縷梅科落葉喬木。東漢許慎《說文解字》:“枝弱善搖,故字從風(fēng)?!睏飨憬?jīng)霜后葉色丹紅,故又名丹楓。在蘇州著名的天平山風(fēng)景區(qū),明代范允臨(范仲淹十七世孫)就在山麓植有一片楓香,至今已蔚然成林。與楓香截然不同,烏桕是一種大戟科落葉喬木,又名蠟子樹。該樹入秋經(jīng)霜葉色變紅,斑爛奪目不亞于楓香。烏桕耐澇不怕濕,即使在積水中也生長如恒,故常植于水邊護堤固岸?!度悍甲V》云:“江浙之人,凡高山大道,溪邊宅畔無不種?!逼錁涿脕?,與烏鴉有關(guān)。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烏(鴉)喜食其子(果實),因以名之?!痹谔拼?,烏桕樹又俗稱“鴉舅”。唐代蘇州詩人陸龜蒙有詩云:“行歇每依鴉舅影?!惫湃讼矚g烏鴉,尊其為舅,這與今人的看法完全相反。同時,“舅”又與“桕”諧音。張繼《楓橋夜泊》首句即為“月落烏啼霜滿天”。烏,即指烏鴉。烏鴉棲息于橋畔烏桕樹間,嬉戲于紅葉,喜啄烏桕樹的果實。晚上,偶爾發(fā)出的幾聲啼鳴,當然也會叫醒泊舟他鄉(xiāng)的游子之夢了。從這些詩情畫意的描寫中,當時橋畔所植的楓樹,很有可能就是烏桕。詩人不是植物學(xué)家,今人對此不必苛求。對于“江楓漁火對愁眠”一句,我們領(lǐng)會其中的意境即可。
楓橋之名,正因為有了“封”名與“楓”名的沿革,正因為有了“楓樹”與“烏桕”的爭論,才更凸顯出其悠久的歷史溯源,豐厚的人文積淀和巨大的藝術(shù)張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