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源于喜瑪拉雅山,史稱昆侖山。昆侖整體上方下圓,常年白雪覆蓋,祥云環(huán)繞,總面積一萬三千平方公里。山脈走向八方,乾、坤、坎、離、兌五方行走國外。艮、震、巽三大山脈入中國,三大干山脈走向均為東北東南正東趨勢。黃河居震艮之中流出。左為青海,西寧、寧夏銀川,內蒙、山西、河北。右為四川、甘肅蘭州。陜西、河南、合肥、山東,夾黃河之流而出,為震艮方。云南、貴州、廣西、廣東、江西、福建、浙江經(jīng)長江纏送均為巽方趨勢,三大干山脈趨起。五岳,大小名山、分支分脈,均有干支。大干小干,大支小支,干中亦有支,支中亦有干,縱橫交錯,出震、艮、巽三方投海而去。
一、地形的概況
1、地勢西高東低呈階梯狀分布
地勢是指地表高低起伏的總趨勢。大致呈三級階梯。
第一級——我國西南部的青藏高原,平艾海拔在4000米以上,號稱“世界屋脊”。
第二級——在青藏高原邊緣以東和以北,是一系列寬廣的高原和巨大的盆地,海拔下降到1000-2000米。
第三級——在我國東部,主要是丘陵和平原分布區(qū),大部分海拔在500米以下。
第三級階梯繼續(xù)向海洋延伸,形成了近海的大陸架。我的國的大陸架比較廣闊,包括渤海和黃海的全部、東海的大部,以及南海的一部分。我國地勢西高東低,向海洋傾斜,它一方面有利于海洋上濕潤氣流深入內陸,形成降水;另一方面使我國許多大河滾滾東流溝通了東西交通,方便了沿海和內陸的經(jīng)濟聯(lián)系。
2、地形多種多樣山區(qū)面積廣大
山川壯麗,境內有綿延不絕的山嶺,有氣勢磅礴的高原和一望無際的平原;還有群山環(huán)抱的盆地和起伏緩的丘陵。其中山地,,面積占33%,高原面積占26%,盆地面積占19%,平原面積占12%,丘陵面積占10%。
二、四大高原和四大盆地
我國的地形構成,東部和西部有很大差異。西部主要是高山、高原和盆地;東部主要為丘陵和平原。
1、四大高原
我國西部有“高原中國”之稱。四大高原面積遼闊,形態(tài)各異。
(1) 青藏高原
位于我國西南部,面積約占全國的四分之一。它的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是世界上海拔是高的大高原。
青藏高原的邊緣和內部分布著一系列雄偉的山脈,高山上雪山連綿、冰川廣布。山脈之間,高原起伏平緩。由于青藏高原面海拔很高,因此,高原內部的山脈一般相對高度不大,“遠看是山,近看成川”是青藏高原地表形態(tài)的真實寫照。
(2) 內蒙古高原
位于我國北部,大興安嶺以西,向西延伸到祁連山麓。它是我國的第二大高原。
內蒙古高原海拔一般在1000米左右,地面坦蕩,很多地方是一望無際的原野。遠遠望去,有時可見成群的黃羊在原野上奔馳;有些地方,汽車可以毫無陰礙地行駛。
(3) 黃土高原
它西起祁連山脈東端,東到太行山麓,北鄰內蒙古高原,以古長城為界,南到秦嶺。黃土高原因地面覆蓋的黃土層而得名。這里是世界上面積最廣的黃土分布區(qū)。由于黃土質地疏松,水土流失嚴重。高原呈現(xiàn)千構萬壑、支離破碎的狀態(tài)。
(4) 云貴高原
它主要包括云南省東部和貴州省大部。地勢西高東低,平均海拔從2000米下降到1000米。云貴高原上石灰?guī)r分布廣泛。石灰?guī)r被流水不斷地溶解侵蝕,形成石芽、石林、峰林、溶洞等奇異的喀斯特地形。高原上峰嶺眾多,地面崎嶇,只有山間的小盆地,當?shù)厝朔Q為“壩子”,地勢比較平坦,成為高原上主要的耕作區(qū)。
2、四大盆地
塔里木盆地和準噶爾盆地位于我國西北部內陸,在新疆境內,分居天山南北兩側。這兩個盆地周圍被高山環(huán)抱,內部比較平坦,有成片的沙漠和戈壁。塔里木盆地是我國面積最大的盆,盆地內部的塔克拉瑪干沙漠,世界最大的流動沙漠。
塔里木盆地和準噶爾盆地邊緣的高山山麓地帶,在有水源灌溉的地方,分布著一連串的小塊綠洲。天山和昆侖山的山麓地帶,是古代“絲稠之路”上,溝通亞歐大陸的一段“綠色通道”。
柴達木盆地在青藏高原的東北部青海省境內,平均海拔在3000米左右,是一個典型的內陸高原盆地。盆地內部大部分為戈壁、沙漠、東部多沼澤、鹽湖。
四川盆地位于我國四川省東部。盆地四周被山嶺和高原環(huán)繞,盆地內部低山丘陵起伏,海拔在500米左右,只有成都平原的地勢較為平坦,像是一把扇子斜鋪在盆地的西部。
三、三大平原和主要丘陵
1、三大平原
我國東部地勢低平,眾多東流入海的江河所攜帶的泥沙,在這里沉積,形成了一條依山連海、縱貫南北的沖積平原帶。這個平原帶由北向南大致可分成東北平原、華北平原、長江中下游平原三部分。
(1) 東北平原
它的西北、東三面分別為大興安嶺、小興安嶺、長白山所環(huán)繞,南臨渤海,包括黑、吉、遼三省和內蒙古自治區(qū)各一部分。東北平原是北部的松嫩平原、南部的遼河平原和東北部的三江平原三部分組成,平原中部有一條稍隆起的分水嶺高地。
東北平原是我國面積最大平原,地表以肥沃的黑土著稱。海拔大多在200米以下,地勢坦蕩,沃野千里。平原上有些低地常年積水,成為沼澤地。
(2) 華北平原
它位于燕山以南,淮河以北,太行山以東,瀕臨渤海和黃海,主要由黃河、淮河、海河三大河流的泥沙沖積而成,也稱黃淮海平原。黃河是塑造華平原的主力。在歷史上黃河曾北奪海河河道,從天津入海;南奪淮河河道,從江蘇北部入海,使得華北平原從河北省一直連綿到江蘇省境內。今天,在黃河入海處,從黃土高原攜帶來的泥沙,仍在不斷地將黃河三角洲向海上推進,平均第年推進2.5千米。繪北平原的海拔多在50米以下,地勢平坦,一望無際。
(3) 長江中下游平原
它西起巫山,東抵海濱,主要由長江及其支流的泥沙沖積而成,東西延伸呈狹長形。長江中下游平原既不像東北平原那樣開闊,也不像華北平原那樣成為整體。這里的地勢比華北平原更低,下游的長江三角洲海拔在10米以下,河汊縱橫交織,湖蕩星羅棋布,有“水鄉(xiāng)”之稱。千百年來,人們不斷地墾田耕地、開溝挖渠,使這里河渠如網(wǎng),水田成片,成為我國著名的“魚米之鄉(xiāng)”。
我國丘陵較多,特別在東部地區(qū)分布廣泛。自北而南,有遼東丘陵、山東丘陵、東南丘陵等。這些丘陵海拔在200-500米,多已開辟為梯田、果園,或栽培經(jīng)濟林木。廣大的東部丘陵區(qū),有少數(shù)挺拔峻峭的山峰,海拔超過1000米,聳立在平原、低丘之上,成為著名的風景旅游區(qū),如山東的的泰山、安徽的黃山、江西的廬山等等。兩廣丘陵的石灰?guī)r地區(qū),喀斯特地形發(fā)育。廣西境內的漓江兩岸,峰林奇異,江水青碧,構成著名的“桂林山水”風景區(qū)。
中國地勢西高東低,山地、高原和丘陵約占陸地面積的67%,盆地和平原約占陸地面積的33%。山脈多呈東西和東北一西南走向,主要有阿爾泰山、天山、昆侖山、喀喇昆侖山、喜馬拉雅山、陰山、秦嶺、南嶺、大興安嶺、長白山、太行山、武夷山、臺灣山脈和橫斷山等山脈。西部有世界上最高大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素有“世界屋脊”之稱,珠穆朗瑪峰海拔8844.43米,為世界第一高峰。在此以北以東的內蒙古、新疆地區(qū)、黃土高原、四川盆地和云貴高原,是中國地勢的第二級階梯。大興安嶺一太行山一巫山一武陵山一雪峰山一線以東至海岸線多為平原和丘陵,是第三級階梯。海岸線以東以南的大陸架,蘊藏著豐富的海底資源。(圖片取自國家測繪局網(wǎng)站)
幾百萬年前,青藏高原隆起,地球歷史上此一重大地殼運動形成了中國的地貌。從空中俯瞰中國大地,地勢就像階梯一樣,自西向東,逐漸下降。受印度板塊與歐亞板塊的撞擊,青藏高原不斷隆起,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號稱“世界屋脊”,構成了中國地形的第一階梯。高原上的喜瑪拉雅山主峰珠穆朗瑪峰高達8844.43米,是世界第一高峰。第二階梯由內蒙古高原、黃土高原、云貴高原和塔里木盆地、準噶爾盆地、四川盆地組成,平均海拔1000—2000米??邕^第二階梯東緣的大興安嶺、太行山、巫山和雪峰山,向東直達太平洋沿岸是第三階梯,此階梯地勢下降到500米至1000米以下,自北向南分布著東北平原、華北平原、長江中下游平原,平原的邊緣鑲嵌著低山和丘陵。再向東為中國大陸架淺海區(qū),也就是第四級階梯,水深大都不足200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