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视频在线网站,日韩视频精品在线,中文字幕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在线播放精品,1024你懂我懂的旧版人,欧美日韩一级黄色片,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视频

分享

公冶長篇第五

 聽海6079821 2011-10-04

公冶長篇第五(共計二十八章

 

5.1子謂公冶長,“可妻也。雖在縲紲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

【今譯】孔子談到公冶長,說:“能把女兒嫁給他。他雖然被關押過監(jiān)獄,但這不是他的罪過。”于是把自己的女兒嫁給他為妻。

【注釋】公冶長:孔子學生,姓公冶,名長。妻qì:嫁,名詞作動詞用。縲紲(tèixiè):縛犯人的繩索,這里指代監(jiān)獄。子:兒女,古代兒子、女兒通稱子。這里專指女兒。

【評點】從孔子對待公冶長的態(tài)度,反映出他對人實事求是,沒有俗人之味。公冶長雖然曾被關押,但“非其罪也”,可見他本來就是無罪之人,卻吃了冤枉官司,被關了牢獄。

孔子認識不少權貴人物,就在弟子中有錢有勢或德才兼?zhèn)涞模灿械氖?,為什么把自己的女兒嫁給一個曾入過獄的人呢?我們只好按孔子察人以德為尚來加以推測,估計公冶長是個有德的賢人,即屬于那種“人不知而不慍”的君子。宋朱熹說:“夫子稱其可妻,其必有取之矣。”(《論語集注》)由此可見,孔子是實事求是地對人,不存世俗偏見。

5.2子謂南容:“邦有道,不廢;邦無道,免于刑戮。”以其兄之子妻之。

【今譯】孔子評論南容:“國家政治清明,總有官做不被廢棄;國家政治黑暗,也不致被刑罰。”便把哥哥的女兒嫁給他。

【注釋】南容:孔子學生南容適(kuò),字,子容,通稱南容。邦有道:指國家政治上了軌道,社會穩(wěn)定,政權鞏固。不廢:不廢棄官職。刑戮(lǜ):刑罰,殺戮。這里指遭受刑殺。兄:哥,孔子的異母兄長孟皮,可能這時已去世,所以孔子作主替他女兒主婚。

【評點】本章是孔子贊揚南容善于謹慎處世和他的才德。南容是孔子的得意弟子,他尚德、慎言,而且有智謀,又善于處世。作為一個行為正直的人,在國家清明時,不被廢棄,是不難做到的,但在國家無道的情況下,即能堅持做人原則,又能保護自身不遭受刑戮,那就很不容易。這非有大智大慧,是很難做到這一點的。因為孔子特別把這一點提出來加以表彰,并且把自己的侄女嫁給他。宋代朱熹說:“以其慎于言行,故能見用于治朝,免禍于亂世也。”

5.3子謂子賤:“君子哉若人,魯無君子者,斯焉取斯?”

【今譯】孔子談到宓子賤,說:“這個人真是君子?。◆攪绻麤]有君子,這個人從哪里學得這樣好的品德呢?”【注釋】子賤:魯國人,姓宓,名不齊,字子賤??鬃拥牡茏印H羧耍哼@個人。若:代詞,這,此。斯:代詞,前一“斯”指代他,宓子賤;第二個“斯”代指君子的品德。

【評點】本章孔子贊美子賤是個君子,并啟發(fā)人們思考;子賤能成為君子的原因。

子賤在治理單父(地名)時,很得民心。因他能善于聽取各方面的意見,集思廣益,出色地用德治理了單父,所以得到孔子的高度評價。孔子上述贊美他的話,很可能緣此而發(fā)。同時孔子還看到子賤能成為君子的另外原因,是受到魯國許多君子的影響,君子群的氛圍對人有潛移默化的作用,因此,有這樣一個良好客觀環(huán)境,就有助于促成君子品格的形成。由此說明,一個人的成才,除了主觀努力外,客觀條件也不能忽視。

5.4子貢問曰:“賜也何如?”子曰:“女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璉也。”

【今譯】子貢問道:“我是一個怎樣的人?”孔子說:“你是一個有用的器具。”子貢又問:“什么器具呢?”孔子說:“是宗廟祭祀時盛黍稷的玉制瑚璉。”

【注釋】賜:子貢的名字。女:通“汝”,你。器:器具。瑚璉(húliǎn):古代祭祀時盛糧食的玉制器皿,很尊貴。

【評點】本章孔子對子貢作了較高而實事求是的評價。說子貢是“瑚璉”,是廊廟之材。子貢聽了,自然高興。子貢是多面手,在語言、政治、經濟、外交等方面都是出類拔萃的。有一次,魯國有難,子貢自告奮勇,代孔子去辦外交,游說諸侯,使魯國轉危為安。據《左傳》記載,子貢與諸侯國君分庭抗禮,吳越之戰(zhàn)、吳齊之戰(zhàn)、越晉之戰(zhàn)都是他挑起的。他挑動大國之爭,使魯國免于大國的欺凌而泰然處于戰(zhàn)爭之外,可見其才能之高。

5.5或曰:“雍也仁而不佞。”子曰:“焉用佞?御人以口給,屢憎于人,不知其仁,焉用佞?”

【今譯】有人說:“冉雍有仁德而沒有口才”。孔子說:“要口才干什么呢?用快捷的口才來對付他人,常常被人憎惡,不能了解他的仁,要口才干什么呢?”

【注釋】或:有人。雍:冉雍,魯國人,字仲弓??鬃拥茏?,孔門德行科的高材生。佞(níng):富有口才。御:對付??诮o(jǐ):口嘴利捷。

【評點】本章孔子認為冉雍雖然不富有口才卻是個仁德之人。春秋末期,盛行口辯,取勝于人,孔子是針砭當時盛行的口辯風尚的。孔子認為沒用的、不著邊際的話要少說,說多了就成為花言巧語,是令人討厭的。如果你有仁德,卻被自己快捷的口才所遮掩了,讓人家不了解你的仁德之心,這樣,強嘴利舌對你反而起了壞作用??鬃涌隙巳接菏莻€仁德之人,這是較高的評價。

孔子主張“言行一致”、“先行其言而后從之”,反對夸夸其談,花言巧語,這并不意味孔子不注意對弟子的語言訓練。弟子們根據孔子平時對弟子的評論,把其中最好的十個人按其特長分為四科,宰我、子貢就屬于“語言”科。而在評價一個人時,孔子的著眼點,首先是看你有否仁德之心。

5.6子使漆雕開仕,對曰:“吾斯之未能信。”子說。

【今譯】孔子讓漆雕開去做官。他回答說:“我對做官這件事還沒有信心。”孔子聽了很高興。

【注釋】漆雕開:孔子學生,姓漆雕,名開,字子開。仕:做官。吾斯未之能信:斯,代詞,是“信”的賓語,指做官這件事。“之”是復指。這樣形成“吾未能斯之”的倒裝。說:同“悅”,高興。

【評點】本章孔子贊揚漆雕開虛心好學,不汲汲于追求祿位的美德??鬃蛹热蛔屍岬耖_去做官,必定認為他有這個能力,學業(yè)比較滿意。然而當漆雕開無心去做官,孔子又為什么感到高興呢?清代王夫之在《讀四書大全》中說:“而子之所以悅開者,悅其不自信之切于求已。”就是說,孔子喜歡漆雕開的嚴格要求自己。雕漆開曾答以志于學道,而對治國安民之道研習未深,恐不能勝任,不欲仕進。所以說,漆雕開不是不要做官,而是認為條件尚未成熟。

5.7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從我者,其由與?”子路聞之喜。子曰:“由也好勇過我,無所取材。”

【今譯】孔子說:“我的學說不能實行,想乘木伐在海上漂浮,跟隨我的人,可能只有仲由吧!”子路聽了這話很高興??鬃颖阏f:“仲由這個人啊,爭強好勝大大超過我,這就沒有什么可取的了。”

【注釋】道:學說。桴(fú):小木伐。從:跟隨。其:副詞,表示推測,大概、可能、恐怕。與:通“歟”,語助詞。材:通“才”,人才。

【評點】本章孔子感慨大道難以實行,并委婉地表達自己的憤激之情,同時對子路的過于自信提出了批評。孔子周游列國,推行他的政治學說,由于孔子的政治學說觸犯了貴族們的利益,結果他的主張均拒不見用??鬃右补识f自己要漂洋過海去九夷,這不過是一句憤激之言。子路為人有勇力,行事比較直率。由于孔子了解子路的秉性,便因材施教,在表揚中匡正缺失,引導子路前進。

5.8孟武伯問:“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問,子曰:“由也,千乘之國,可使治其賦也,不知其仁也。”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 “赤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帶立于朝,可使與賓客言也,不知其仁也。”

【今譯】孟武伯問道:“子路仁嗎?”孔子說:“不知道。”又問??鬃诱f:“仲由這個人,在一個有一千輛兵車的國家里,可以讓他負責軍政事務,不知道他是否有仁德。”

 “冉求這個人怎么樣?”孔子說:“冉求這個人,在有一千戶人口的城鎮(zhèn)或有一百輛兵車的家族,可以讓他擔任總管,不知道他是否有仁德。”

 “公西赤這個人怎么樣?”孔子說:“公西赤這個人,穿上禮服,立于朝廷之上,可以讓他接待外賓,不知道他是否有仁德。”

【注釋】孟武伯:魯國大夫。千乘(shéng)之國:一個中等的諸候國。賦:軍賦,這里實指軍政事務。治;管理。求:即冉求。邑:古代居民聚居的地方及其周圍的土地。分公邑和采邑兩種。這里指公邑。家:卿大夫的采邑。百乘之家:相當于后來的一個縣。宰:古代縣、邑的行政長官和卿大夫的家臣都叫宰。赤:孔子學生公西赤,字子華。束帶:束著冠帶,指穿著禮服。賓客:指外國使節(jié)。

【評點】本章孔子對群弟子的評價,言簡意深??鬃诱J為子路具有大將風度,可以為千乘之國的軍事主管。冉求長于行政,可以擔任公邑的地方官。至于公西華可以從事外交工作,錦袍玉帶,風姿倜儻(titang),可以應付賓客。但是他們的品德修養(yǎng)是否達到仁德境界,孔子不作肯定的答復,意思是還沒有達到仁的境界。仁是孔子最高的道德標準,要達到它是非常困難的。仁的基本精神是愛別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和“已欲立而立人,已欲達而達人”,這是孔子樹立的做人的兩條標準,兩個原則。二者都是從“推已及人”導出的,都是“愛別人”的基本要求。

5.9子謂子貢曰:“女與回也孰愈?”對曰:“賜也何敢望回?回也聞一以知十,賜也聞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與女弗如也。”

【今譯】孔子問子貢:“你與顏回相比,誰更強些?”子貢回答:“我哪里敢與顏回相比呢?顏回聽到一件事可以推測知道十件事,我聽到一件事只能推知兩件事。”孔子說:“你是不如他,我贊同你的話,是不如他。”

【注釋】謂:說給,對……說。女rǔ:同“汝”,你。孰:誰。愈:更好,更強。賜:子貢自稱其名。望:比。弗:不。與:動詞。贊同,同意。

評點】本章孔子通過贊美顏回的德才,勉勵子貢進一步深造??鬃雍芰私鈱W生,子貢雖是一個杰出的人才,廊廟之具,但在進德修業(yè)與真理的穎悟上,與顏回不能相比。

孔子擔心子貢依仗自己的聰明和名氣,不能正確認識自己,于是找機會讓子貢自己和顏回作一比較。子貢不愧為一位賢者,他對自己和顏回的差距十分清楚。他不是簡單地認為自己不如顏回,而是通過數字和顏回相比,差得很遠很遠。一個能聞一知二,由此而識彼就算是很聰明了,而顏回卻能聞一知十,即始而見終,什么人能比得上呢?

孔子對子貢能有自知之明,恰當地給自己定位,十分贊許。

5.10宰予晝寢,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墻不可也,于予與何誅?”子曰:“始吾于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于予與改是。”

【今譯】宰予白天睡大覺??鬃诱f:“真像是腐朽的木頭不能再雕刻什么了,糞土似的墻壁不能再粉刷了,對于宰予還有什么可責備呢?”孔子說:“最初我對于人,是聽了他的話便相信他的行為;現在,我對于人,是聽了他的話還要觀察他的行為。宰予這個人使我改變了觀察人的方法。”

【注釋】宰予;魯國人,字子我??鬃拥牡茏?。wū:同“圬”,名詞,刷墻工具,這里作動詞用,意思是粉刷墻壁。誅:責備,譴責。與:同“歟”語助詞,表示句中停頓,相當于現代漢語“啊”“么”。是:代詞,這,在這里指代觀察人的方法。

【評點】本章孔子痛責宰予怠惰和言行不一。一個人有了過錯卻不能主動檢查,即不能自省自責,那是很可悲的。宰予晝寢,便受孔子的嚴厲斥責。這樣嚴厲的批評,弟子們受得了嗎?古時一個人所尊敬的是“天地君親師”,老師的地位僅次于父母。老師的批評再嚴厲,也要洗耳恭聽,下決心改正。當然古時的老師對學生也非常負責任的。

宰予言行不一,缺乏可信度,孔子便就此發(fā)表如何認識人的議論,告誡他的弟子們認識人要看他的言行是否一致。不能輕信一個人說的話,而要聽其言“觀”其行,用實踐證明其承諾。無論出于何種原因,聽其言而觀其行該是人際交往、社會行為的一個準則。

5.11子曰:“吾未見剛者。”或對曰:“申棖”。子曰:“棖也欲,焉得剛?”

【今譯】孔子說:“我未曾見過剛強的人。”有人答道:“申棖”。孔子說:“棖這個人私欲太多,怎么能剛強呢?”

【注釋】申棖(chéng):姓申,名棖,字周,魯國人??鬃拥牡茏印Q傻茫耗哪?,哪得,怎能。焉:疑問副詞,怎么。

【評點】本章孔子評價門下弟子申棖私欲太多,不可能具有剛強的品格。剛毅不屈是仁的一種品質。一個人私欲重,一味追求金錢、名望、地位、享受的人,是不可能剛毅不屈。只有克服貪欲,才能做到“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公生明,廉生威,無欲則剛。

5.12子貢曰:“我不欲人之加諸我也,我亦欲無加諸人。”子曰:“賜也,非爾所及也。”

【今譯】子貢說:“我不希望人家把某事強加于我,我也希望自己不把某事強加于他人。”孔子說:“端木賜啊,這不是你能做到的。”

【注釋】諸:“之于”的合音。爾:你。及:趕得上,做得到。賜:本名端木賜,字子貢。

【評點】將心比心,設身處地,這是平等待人的原則,是仁義品德的重要表現,是良好人際關系的重要保證。這種仁義品德,其著眼點在于強調人的內心思想情感,強調人的主觀能動性,即人應樹立道德“自我意識”,孔子說子貢不能做到,是暗示他還沒有達到仁。

根據自己內心善良意志處理人際關系,按照發(fā)自內心地愛別人、關心別人的思想情感要求與他人交往,此即人的道德自覺。

5.13子貢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聞也;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

【今譯】子貢說:“老師文獻方面的學問,我們能夠聽得到;老師談人性與天道的理論,我們不能夠聽得到。”

【注釋】夫子:先生,老師。指孔子。文章:指關于古代文獻方面的學問。得:能。性:人的本性。天道:天命。指自然萬物與人類社會的吉兇禍福的關系。

【評點】本章是子貢贊嘆孔子的學問博大精深,特別是人性和天道,這兩門學問高深難懂,按孔子循序漸進的教學原則,子貢過去沒有系統(tǒng)聽到過,一旦到了一定程度,聽到這種理論,便發(fā)出會心的贊嘆。

孔子是儒家人性論的開山祖。在人性問題上,他直接講的一句話是“性相近也,習相遠也。”他還肯定“好色”、“欲富貴”、“惡貧賤”是普遍的人性??鬃舆€認為,人性還有更高的層次,那就是“好德”、“義然后取”、以道得之,即用德性制約情欲,做品德高尚的君子??芍?,孔子不主張禁欲,而主張節(jié)欲和化欲,他在人性內部區(qū)分出高低層次,給人性的升華指出一個方向。

關于天命說??鬃又鲝埦刺旆ㄌ欤视?#8220;畏天命”和“唯天為大,唯堯則之”之說,但天人關系語焉未詳?!兑讉鳌诽岢鎏斓厝?#8220;三才”思想,將人與天地并提,把人的地位看得很高。不過,人要仰視俯察,與天地變化相協(xié)調,決不是戰(zhàn)天斗地,故云:“夫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其基本思路是順自然之性而促進之。這一思路至《中庸》發(fā)展成為天人相通,以人補天的系統(tǒng)理論。

不難看出,孔子關于人性和天道的見解是相當高深的。

5.14子路有聞,未之能行,唯恐有聞。

【今譯】子路聽到某一道理,在還沒有能夠去實行的時候,唯恐又聽到另外的道理。

【注釋】有聞:有所聞知。未之能行:即“未能行之”,賓語前置,“之”是代詞是否定句。“之”是“行”的賓語。有:又。

【評點】本章記敘子路聞善必行。子路好勇,嚴于律已,性格有些魯莽,但專心向善,追求美好德行。在學習上,唯恐學到的東西過多,行動跟不上。由于子路對行的重要性有清楚確切的認識,所以他聞道以后,勇于實踐,深得孔子喜愛。

5.15子貢問曰:“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今譯】子貢問孔子:“孔文子憑什么被謚為‘文’呢?”孔子說:“他聰明而又好學,向下級學習而不以為恥,所以稱他的謚號為‘文’。”

【注釋】孔文子:姓孔,名圉(yǔ),衛(wèi)國大夫,“文”是其謚號,子是尊稱。不恥下問: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知識比自己少,能力比自己差的人求教為可恥。是以:因此。

【評點】古之謚號是在人死后對其生平作出的評價和定論。善德善謚,惡德惡謚。而“文”之為謚,較為崇高,所以引起子貢的疑問??鬃觿t給以定評。因為一個人天資聰明,往往驕傲自大,自以為是,不愿再多學習多進益。尤其居上者為了保持自己的面子,更不肯向在下者去虛心求教??鬃诱J為孔圉不論是否存在什么缺點,只要他具有“敏而好學,不恥下問”的品德素質,就夠得上謚以“文”字了。蓋棺定論時看一生主流,這是中國的好的傳統(tǒng)。

 “不恥下問”的關鍵在于“恥”字。放不下架子,拉不下面子,該問不問,怕人笑話,強不知以為知,實則人不恥之,自以為恥。等到不問不知,瞎作主張,弄出了問題,那才真是自取其辱。

孔子言行一致,在這個問題上,孔子多問的本身,就是“敏而好學,不恥下問”的榜樣。

5.16子謂子產,“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已也恭,其事上也敬,其養(yǎng)民也惠,其使民也義。”

【今譯】孔子說到子產:“具有四項君子的處事準則:自身行為謙恭莊重,事奉君主恭敬負責,養(yǎng)護民眾多施恩有惠,使役民眾合乎情理。”

【注釋】子產:即公孫僑,春秋時代鄭國人,名僑,字子產,謚號成子。鄭國貴族,曾執(zhí)政二十多年,實行改革,是當時著名的政治家。道:行為準則。行已:自已的行為。義:合乎道義。

【評點】孔子對子產評價很高,稱他合乎君子之道,是個既居上位,又有道德的政治家。后人認為孔子的這番話是譏諷當時的執(zhí)政者不夠君子的要求,缺乏像子產那樣的處事準則。這本是孔子稱贊鄭國大臣子產的評論,移用所有領導者,似乎應該是適宜的。求已恭、事上敬、予民惠,使民義——沒有這種正確的對待上下自我的原則,心不得安,事不得成,令不得行,史不得留名。

5.17子曰:“晏平仲善與人交,久而敬之。”

【今譯】孔子說:“晏平仲善于與別人交朋友,時間長久了,他對別人始終很敬重。”

【注釋】晏平仲:齊國政治家、外交家,世稱他是齊國賢大夫。名嬰,字仲,謚平。交:交朋友。敬之:尊敬朋友。之:代詞,指代朋友。

【評點】本章孔子從交友方面贊揚晏嬰。晏平仲擔任齊國宰相三十年,地位尊貴顯赫,別人對他自然恭敬。而他久居相位,與友處久,仍敬友如新,是他的可貴之處,也是孔子稱贊他的原意。

孔子曾到齊國去,和嬰相處,關系不錯,但兩人的政治觀點不同。齊景公想封孔子,把孔子留在齊國,卻遭到晏嬰的反對。他認為,對齊國來說,孔子之道“不可以示世,其教也不可導民”。雖然這樣,據孔子觀察,晏嬰“善與人交,久而敬之”,肯定了篤于交友的品德。

5.18子曰:“臧文仲居蔡,山節(jié)藻棁,何如其知也?”

【今譯】孔子說:“臧文仲為大烏黽蓋了房子,把房子的斗拱雕成山形,房梁短柱上畫了水草,這個人怎么能說是明智呢?”

【注釋】臧文仲:魯國大夫,姓臧孫,名辰,字仲,謚號“文”。居蔡:指為大烏黽蓋上房子藏起來以備占卜用。蔡:春秋時蔡國,在今河南省。蔡國出產大烏黽,這里用“蔡”代指大烏黽。居:房子,這里作動詞用。山節(jié)藻棁(zhuō):“節(jié)”,是房柱子頭上的斗拱;“山節(jié)”是把斗拱雕刻成山的形狀。“藻”,是水草;“棁”是房子大梁上的短柱;“藻棁”,是在短柱上畫上花草圖案。山節(jié)藻棁,即俗說“雕梁畫棟”,是古代建筑物的豪華裝飾,只有天子才能把大烏黽殼藏在如此豪華的房屋里,臧文仲也這樣做,顯然是“越禮”行為。何如:如何,怎么。知:同“智”,明智,懂事理。

【評點】臧文仲蓋了一間藏黽室,裝飾華麗,斗拱結構成山形,梁上的柱頭都加以藻飾(彩畫)。修造這個藏黽室,目的是為了搞迷信活動,孔子批評他愚昧無知,還是中肯的。

也有人認為本章是孔子批評臧文仲不守禮儀的行為。修造這樣豪華的藏黽室,只有天子和諸候才能這樣做,因此說臧文仲如此奢侈,的確是一種僭越行為,但在這里主要是孔子批評他的心事和智慧用的不是地方。說“何如其知也”。

5.19子張問曰:“令尹子文,三仕為令尹無喜色,三已之無慍色,舊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

 “崔子弒齊君,陳文子有馬十乘,棄而違之,至于他邦,則曰‘猶吾大夫崔子也’。違之;之一邦,則又曰‘猶吾大夫崔子也’,違之,何如?”子曰:“清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

【今譯】子張問道;“令尹子文好幾次做令尹,沒顯出高興的樣子;好幾次被罷免,沒有顯出惱怒的樣子。每次去職一定把自己的政令全部告訴接位的人。他怎么樣?”孔子說:“可算是盡忠國家了。”子張道:“算不算是仁呢?”孔子道:“不知道,這怎么能算仁呢?”

子張又問:“崔杼無禮地殺了齊莊公,陳文子有馬四十匹,舍棄不要,離開齊國。到了外國,又說道:‘這里掌權的和我們的崔子一樣。’又離開。又到了一國,又說道:‘這里掌權的和我們的崔子一樣。’于是又離開。他怎么樣?”孔子道:“清白得很。”子張道:“算不算仁呢?”孔子道:“不知道;這怎么能算仁呢?”

【注釋】令尹子文:楚國的宰相叫令尹;子文即斗谷於菟。三仕:多次擔任官職。仕:舊稱做官。已:停止,此處指免職或罷官。未知:不知道,否定的委婉說法。崔子弒齊君:崔杼(zhù)殺害齊莊公。崔子:齊國大夫崔杼。弒(shì):古稱下殺上為弒,如臣殺君。齊君:齊莊公,名黨。陳文子:齊國大夫,名須無,“文”是他謚號。棄而違之:舍棄不要,自行離去。違:離別。之一邦:到了一個國家。清:清廉,潔白,清高。

【評點】孔子認為令尹子文是楚國的賢相,能上能下,上臺時不喜形于色,下臺時也不介意,并重視卸職時的移交工作??鬃诱J為他是一位忠誠于職守的人,至于這個人算不算仁人,孔子認為不知道其他方面,不能下這個結論??鬃诱J為陳文子是一位清高自保的人,由于不知道他為人的方方面面,不能認為已夠仁人的標準。可見,仁的要求很高。即使像令尹子文、陳文子那樣的行為,孔子也不輕易給予仁的評價。

5.20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聞之,曰:“再,斯可矣。”

【今譯】季文子這個人,每遇一件事都要反復多次思索之后才去做,孔子聽到后說:“想兩次,也就可以了。”

【注釋】季文子:魯國大夫季孫行父??鬃诱f這話,文子死了已很久了。三思:多次思考。“三”表示多,非確指。再:兩次。斯:連詞,“也就”的意思。

【評點】三思而后行,是慎重負責的表現,應予肯定。然而,事有大小輕重,于個人者畢竟不太多,故遇事思而行即可。至于僅為個人私利而多思多慮,甚至為算計他人而斤斤計較,則“思”之越多,越顯人格之卑下。

5.21子曰:“寧武子,邦有道,則知;邦無道,則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今譯】孔子說:“寧武子在國家政治清明時,便聰明;在國家昏暗時,便裝傻。他那聰明,別人趕得上;那裝傻,別人就趕不上了。”

【注釋】寧武子:衛(wèi)國大夫,姓寧名俞,也稱寧子,武是其謚號。知:同“智”,聰明,智慧。愚:佯愚,裝充愚蠢。及:趕得上,達到。

【評點】本章孔子贊揚寧武子對待治世和亂世的不同態(tài)度。寧武子在衛(wèi)國公時,政治清明,國泰民安,他發(fā)揮了聰明才智,有一定建樹。到衛(wèi)成公時,衛(wèi)國政局動亂,寧武子便采取無聲無息的韜晦的策略。這種“愚”是一種大智若愚的處世態(tài)度。這樣,在亂世時他避免了自身遭到傷害,另一方面,他也是對無道的一種抗爭。他這種“愚表智里”的態(tài)度,是別人所不能及的。這大概就是孔子贊譽寧武子的用意。

5.22子在陳,曰:“歸與!歸與!吾黨之小子狂簡,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

【今譯】孔子在陳國時說:“回去吧!回去吧!我家鄉(xiāng)的學生們,志向高遠,而行為粗率,辭采富麗,文筆可觀,但我不知道怎樣指導他們。”

【注釋】陳:春秋時古國,在今河南省。歸與:回去吧。與:同“歟”。吾黨:我的故鄉(xiāng)。古代五百家為黨。小子:學生??窈啠褐鞠蚋哌h,而行為粗率。斐然:形容有文采的樣子。章:花紋,文采。引申為文章。裁:節(jié)制,指導。

【評點】孔子的一生,是為行道而獻身??鬃又苡瘟袊?,屢遭碰壁。后在陳絕糧,遭到顛沛、困厄,見道不可行,思歸講學,培養(yǎng)人才。特別吸引孔子回國的力量,是那些年青需要指導教育的學生。這批年輕人,都是“狂簡”之士,他們志向高遠,很可造就但行為粗率簡單,容易“過中失正”。魯哀公十一年(前484)魯國執(zhí)掌大權的季康子在冉求的鼓動下,迎請孔子回國,孔子在流亡十多年后,終于回到了故國。

5.23子曰:“伯夷、叔齊不念舊惡,怨是用希。”

【今譯】孔子說:“伯夷,叔齊不念舊惡,怨恨因此就少了。”

【注釋】伯夷、叔齊:相傳是商末孤竹國君的兒子,因相互謙讓君位而逃奔周國。后來因周武王出兵,討伐商朝,他們反對,勸阻無效,便穩(wěn)居到首陽山,“義不食周粟”而餓死。舊惡:過去的仇恨。希:稀少。是用:因此,相當于“是以”。

【評點】本章孔子贊美伯夷、叔齊心如明鏡止水,不念舊惡的品德。他們連君位都相互推讓,對人間的誤會、嫌隙甚至恩怨都不掛在心上。這里孔子則贊美他們能寬容不念舊惡的品德,實行恕道,也就是具有仁德。他們心目中的世界,該是邦家無怨,天下歸仁,所以孔子推許他們是仁人。

5.24子曰:“孰謂微生高直?或乞醯焉,乞諸其鄰而與之。”

【今譯】孔子說:“誰說微生高這個人正直?有人向他討點醋,他沒有直說沒有,卻是到他的鄰居家去討了點醋,給了那個人。”

【注釋】孰謂:誰說,有人說。微生高:春秋時代魯國人,姓微生,名高,以守信用名于當時?;蚱蝓担ǎ河腥擞扅c醋。醯:香醋。諸:“之于”的合音字。

【評點】正直首先應該實事求是??鬃优e微生高乞醋于人,再給向他討醋之人,這有“借花獻佛”之嫌,說明他不實事求是,不是一個正直的人。如果應對討醋的人急時之需,雖然討醋人與有醋人并不相識,只要微生高說明事情的底細,那也是無可厚非。在生活中,孔子能以小見大,可見其思想之敏銳,觀察之細致。

5.25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

【今譯】孔子說:“花言巧語,裝出和善的面孔,過分的謙恭,這種態(tài)度,左丘以為可恥,我也以為可恥。內心藏匿怨恨,表面上卻裝出友善的樣子,對這種人,左丘明以為可恥,我孔丘也以為可恥。”

【注釋】足恭:過度的謙恭。左丘明:春秋時代魯國人。恥之:恥,意動詞用法,“以……為可恥。”匿:隱藏起來。

【評點】本章是孔子贊譽左丘明愛憎分明。左丘明對兩種人的德行深表反感:一種人花言巧語,裝的眉開眼笑,一副點頭哈腰的狀態(tài);另一種人對某人懷恨在心,而表面上裝充得深沉不露與之殷勤友好。這兩種人,左丘明認為可恥,感到惡心,同樣,孔子也是表示鄙棄的??鬃右环矫尜澝雷笄鹈鞯拿赖拢硪环矫婢浜笕?,要用正直以立身。

5.26顏淵季路侍。子曰:“盍各言爾志?”子路曰:“愿車馬衣裘與朋友共,敝之而無憾。”顏淵曰:“愿無伐善,無施勞。”子路曰:“愿聞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年懷之。”

  【今譯】孔子坐著,顏淵、季路各站在孔子旁邊??鬃拥溃?#8220;你倆何不說說各自的志向?”子路道:“愿意把我的車馬衣服皮袍同朋友共同使用,壞了也沒什么遺憾。”顏淵道:“愿意不吹噓自己的優(yōu)點,不表白自己的功勞。”子路問孔子道:“希望聽聽您的志向。”

孔子說:“我的志向是使老年人安康舒適,使朋友們互相信任,使孩子們得到養(yǎng)護。”

【注釋】季路:即子路,因侍于季氏,又稱季路。侍:服侍,陪從在尊長身邊站著?!墩撜Z》中,單用“侍”字,指孔子坐著,弟子站著。用“侍側”,指弟子陪從孔子,或立或坐。盍(hé):何不。裘(qiú):皮衣。伐:夸耀,自夸。施:表白。另說,“施”是施加給別人。

【評點】孔子立志的主張,可分為個人理想和社會理想兩個方面。在孔子其時,個人理想,他倡導做君子,做一個道德高尚的人;社會理想,孔子追求一個和諧的社會??鬃拥倪@一社會理想,在上述討論中,有明確的表述。顯然,孔子追求的是實現一個充滿仁德,十分和諧的社會。老人需要安逸,朋友需要信任,青少年需要關懷??鬃又炯仁橇私馍鐣睦淼姆从常痔岢隽爽F實社會需要解決的問題。以他曾任司寇而兼攝相國的經歷,以他周游列國的見聞感觸,這種對理想的概括,是有的放矢,且可為后世之鑒的。由此可見,孔子言志只言社會理想這個高層次,對他的學生具有立大志的引導意義,也表明孔子倡導人們要樹立社會理想的德育觀是站得高、看得遠,深具社會哲理的。吾未見能見其過而內自訟者也。”

【今譯】孔子說:“過去的就算了吧,我還沒有見過自己發(fā)現錯誤便自我批評的人呢。”

【注釋】已:過去。過:過失,錯誤。自訟:自己責備自己,自我批評。

【評點】勤于自我反省是自我教育、自我修德的好方法,也符合道德“自覺”的規(guī)律。自

我反省即自我省察監(jiān)察,好比在自身建立道德法庭,以道德原則準則為準繩,同時以別人為參照,進行自我裁判,這便是孔子所說的“內自訟”。其基本精神,曾產生極為深遠的歷史影響?!洞髮W》則明確提出了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思想路線,明確了修齊治平以修身為本、為基礎。漢代以后的后儒大體上都是沿著這條思路向前走。如今新時期,我們黨在領導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偉大事業(yè)中,特別是領導干部提出了“自重、自省、自警、自勵”的嚴格要求。這一切說明,孔子的德育學說有源遠流長的歷史生命力。

5.28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

【今譯】孔子說:“就是十戶人家的小村邑里,也一定有像我這樣既忠心又信實的人,只是不如我這樣愛好學習啊。”【注釋】十室:只有十來戶人家的小村莊,極言地方之小。丘:孔子自稱。

【評點】孔子不認為自己是圣人、仁人,只是強調自己為學有自己的特點:(一)是“學而不厭”;(二)勤敏,他不承認有生而知之者,“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者之也。”(三)不憑空編造,而是多聞,擇善而從,多見而識。(四)從實地實事中求知,如“入太廟(周公廟),每事問。”孔子認為,或許這幾點是我同別人為學不一樣的地方罷。本章的主旨是勉勵人好學。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絡存儲空間,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