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芾一生在仕途上并不得意,乃專志于書畫,在他任兩學博士時被恩許入內(nèi)府觀秘藏真跡,故眼界開闊。其書法始學顏、又宗李邕,后乃專工二王,其行草尤得王獻之筆意。米芾初名黻,字元章,號襄陽漫士、海岳外史、鹿門居士,宋徽宗時招為書畫學博士,曾官禮部員外郎,故人稱”米南宮”,又因其舉止顛狂,故世又稱”米顛”.米芾才情橫溢,為文奇險,不蹈常規(guī)工于山水,獨創(chuàng)”米點云山”,又精于鑒別,益善臨摹,每得古人真跡,仿臨幾可亂真。其家藏古帖甚富,自名其室為”寶晉齋”。
《蜀素帖》與《苕溪詩帖》是米芾行書書法的代表作.《蜀素帖》書五七言詩共八首,今藏臺北故宮博物館.其用筆干凈利索,結(jié)字奇縱變幻,章法跌起伏,為米芾行書的最佳范本.《苕溪詩帖》書于書五律六首,今藏北京故宮博物館.其筆法變化多端,速度、力量、位置各不相同,是我們體驗米書“八面出鋒”的上佳范本。米芾傳世行書有多種,分別為《蜀素帖》、《苕溪詩帖》、《賀鑄帖》、《李太師帖》、《張秀明帖》、《德忱帖》、《致知府大夫丈》、《芾非才當劇》、《聞張郁大宣德》、《致彥和國士》、《清和帖》、《紫金研帖》。
《蜀素帖》亦稱《擬古詩帖》,書風飄逸豪邁,于跌宕中具有振迅天真的情致。用筆灑脫酣暢,無拘無束。蘇軾評其“風檣陣馬,沉著痛快”,字里行間充滿朝氣與活力,具有強烈的韻律感。米芾書于北宋元祐三年,行書,71行,每行字數(shù)不一,共556個字。規(guī)格為縱27.8cm,橫270.8cm,現(xiàn)藏臺北故宮博物院。《蜀素帖》是米芾的經(jīng)典之作。字構(gòu)與篇章,因勢利導,正側(cè)俯仰,變化迭出,絲絲入扣,意態(tài)橫生,妙趣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