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视频在线网站,日韩视频精品在线,中文字幕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在线播放精品,1024你懂我懂的旧版人,欧美日韩一级黄色片,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视频

分享

子嬰身世考

 令狐飛雪1981 2011-11-27

 郭叢


前言


前230年前221年,秦始皇采取遠交近攻、分化離間的策略,發(fā)動秦滅六國之戰(zhàn)。先后于秦始皇十七年滅、十八年滅、二十二年滅、二十四年滅、二十五年滅、二十六年滅。終于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tǒng)一的、多民族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國家——秦帝國。


前210年,秦始皇巡游返至平原津得病。行至沙丘,秦始皇病死。趙高勾結(jié)始皇少子胡亥及李斯,偽造遺詔立胡亥為太子,是為秦二世。并賜始皇長子扶蘇死。


秦二世即位后,宦官趙高掌實權,并逼死李斯。在埋葬秦始皇時把全部工匠封死了在陵墓里。秦朝的暴政激起了前209年陳勝、吳廣起義。前207年二世被趙高逼自殺,時年二十四歲。以平民之禮葬。


趙高于是迎立子嬰繼位。子嬰即位五天后便定計殺死趙高,并隨即把他的家人全部處死。


率領其中一支秦末起義軍進入關中劉邦在到達灞上后派人勸子嬰投降,并得到子嬰的同意。子嬰用繩綁縛自己,并攜同皇帝御用物品 (包括玉璽兵符) 親自到劉邦的軍前投降。子嬰共當了四十六天的秦王。


秦朝在子嬰投降的一刻正式結(jié)束。劉邦并沒有處死子嬰,而是把他交給隨行的吏員看管。一個多月后,項羽亦率領大軍到達關中。劉邦的部將曹無傷向項羽稱劉邦將以子嬰為而自立為關中王,結(jié)果項羽設下了鴻門宴。項羽入咸陽城后,立刻殺死子嬰,并進行了大屠殺。


子嬰作為秦朝的最后的最后的一位君主在秦朝的歷史上,子嬰其人有一定的歷史地位,但關于他的身世的記載在史籍中并無定論。有三種說法:“二世兄子”說、“二世兄”說、“始皇弟”說,使他的身世變得撲朔迷離。但是細細深究第三種說法即“始皇弟”一說則應為子嬰的真正的身份。


第一章  史籍中關于子嬰身世的三種說法


1“二世兄子”說


《史記·秦始皇本紀》中記載前207年二世求黔首而不得被趙高逼自殺后,趙高“立二世之兄子公子嬰為秦王?!?A title="" style="mso-endnote-id: edn1" href="http://blog./spacecp.php?action=spaceblogs&op=edit&itemid=277752#_edn1" name=_ednref1>[1]從東漢班固一直到近現(xiàn)代,多采用這一說法。就連近幾年修訂出版的《辭源》、《辭?!愤@幾部著名的大辭書,也都一致認為子嬰是二世兄子,有的并指出是扶蘇之子[2]。


2“二世兄”說


在《史記·六國年表》中記載:二世三年“趙高反,二世自殺,高立二世兄子嬰。子嬰立,刺殺高,夷三族。”[3]在此,“子嬰”是作為一個名提出來的,而不能把“子嬰”二字拆開,分別作“名嬰”和“兒子”講。因為從上下文看,“立二世兄子嬰”和“子嬰立”是緊接著的。顯然“子嬰”在文句中是作為整體而言的,就是二世之兄、秦始皇之子。


3“始皇弟”說


《史記·李斯列傳》中記載趙高逼殺二世后“高自知天弗與,群臣弗許,乃召是始皇弟,授之璽。子嬰即位,患之,乃稱疾不聽事,與宦者韓談及其子謀殺高?!?A title="" style="mso-endnote-id: edn4" href="http://blog./spacecp.php?action=spaceblogs&op=edit&itemid=277752#_edn4" name=_ednref4>[4]


第二章  “二世兄子”說的謬誤


雖然子嬰是“二世兄子”一說從東漢一直到近現(xiàn)代被史學界廣泛認同[5],細究史實,其實不然。原因有三:


第一,從年齡上推算看,如果子嬰為二世兄子,即二世的侄子,也就是秦始長子扶蘇的長子。秦始皇只活了51歲[6],假設他18歲生扶蘇,扶蘇18剛生子嬰,到秦始皇死時,子嬰也只14歲。胡亥在位3年,到了嬰繼胡亥為秦王時,最大也不過17歲而已,而《史記》卻有幾處記載著子嬰被趙高立為秦王時,曾與其子商量誅殺高事。如《秦始皇本紀》記子嬰殺死趙高前曾與他的兩個兒子謀劃[7]。“令子嬰齋,當廟見,受玉璽。齋五日,子嬰與其子二人謀曰:‘丞相高殺二世望夷宮,恐群臣誅之,乃詳以義立我。我聞趙高與楚約”。從這條材料可見,子嬰不僅有兩個兒子,而且年齡并非幼小年弱,已能參與一道商量誅殺趙高之事。秦始皇死時僅五十一歲,而曾孫已能與謀殺人,無此之理。又子嬰在當二世準備加害蒙恬時,子嬰曾勸阻二世[8],若子嬰真為“二世兄子”這也是不可能的。


第二,從社會地位來看也不相稱。如果子嬰是秦始皇之孫、二世兄子,定大不過17歲,一個17歲的少年,在社會上決不會有如此那樣良好聲譽的。據(jù)《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趙高在謀殺二世另立新君時對其婿咸陽令閻樂、其弟趙成說:“吾欲易置上,更立公子嬰。子嬰仁儉,百姓皆載其言。”[9]在這里,趙高的話可能有夸大之處,不可全信,但是如果沒有一點根據(jù),恐怕也不能憑空那么說“百姓皆載其言”。雖不盡然,但是子嬰在當時的統(tǒng)治階級中是具有一定影響的知名人物何況他曾勸諫二世不要加害蒙恬[10],似乎是可信的。


第三,從對字文記載的正確理解來看,也不足為證。明確記載子嬰為二世兄子的,只有《史記·秦始皇本紀》那一條材料,別處未見有相同記載。至于《六國年表》所記:“趙高反,二世自殺,高立二世兄子嬰。子嬰立,刺殺高,夷三族?!?A title="" style="mso-endnote-id: edn11" href="http://blog./spacecp.php?action=spaceblogs&op=edit&itemid=277752#_edn11" name=_ednref11>[11]在這段話中,把“二世兄子嬰”理解為“二世兄的兒子名嬰的”顯然是不正確的。在此,“子嬰”是作為一個名提出來的,而不能把“子嬰”二字拆開,分別作“名嬰”和“兒子”講。因為從上下文看,“立二世兄子嬰”和“子嬰立”是緊接著的。顯然“子嬰”在文句中是作為整體而言的。又如《史記·李斯列傳》始皇弟條下的《集解》說:“一本日:‘召始皇弟子嬰,授爾璽’”[12]。始皇在這里,要引“一本曰”就是認為另一種本子提供了弟的名字??梢?,在文字記載中也只有一條孤證說子嬰為二世兄子,其他記載都不能作為該說的憑證。通過上面的分析,子嬰決不可能是秦始皇之孫、二世的“兄子”,所以“二世兄子”是應該否定的。


第三章  從秦始皇崩后的秦朝政局探討“二世兄”說的不可能性


上文提到《史記·六國年表》記子嬰為“二世兄”是比較明確的,但是僅此一條材料而已,還未見其他相同的記載。所以僅憑這一點,還不能充分肯定它就是正確的。結(jié)合其他有關的情況分析,這一說也是有問題的。雖然,從年齡來說,如為二世兄,必在20歲以上,最大可能30歲左右,可能有10多歲的兒子,與其子謀殺趙高的事,勉強可以說得過去。但是從當時的政治形勢、以二世當政后排斥異已大肆殺戮自己的諸兄來看,那是站不住腳的。


據(jù)《史記·李斯列傳》記載:“始皇有二十馀子,長子扶蘇以數(shù)直諫上,上使監(jiān)兵上郡,蒙恬為將。少子胡亥愛”[13]。而南朝·宋裴駰《史記集解》中有“辯士隱姓名,遺秦將章邯書曰‘李斯為秦王死,廢十七兄而立今王’也。然則二世是秦始皇第十八子”[14]。


由此可見二世胡亥乃秦始皇第十八子,在秦始皇“二十馀子”中雖非最小,僅管為其父秦始皇所“愛”。但在他之上仍有“十七兄”若按當時正統(tǒng)帝位的繼承順序胡亥是不可能以“少子”的身份繼承帝位的。所以趙高、胡亥與李斯合謀改變秦始皇的遺詔,另外偽造遺言,立胡亥為太子。當胡亥以陰謀手段登上皇帝寶座成為二世皇帝時。這樣做必然會引起其他人的不滿,加劇爭奪權力的斗爭。同時二世胡亥、趙高和李斯他們也必會為他們矯詔篡位而感到飲食不安[15]。于是“殺大臣蒙毅等,公子十二僇死咸陽市,十公主矺死于杜”[16],“六公子戮死于杜”[17]。另有公子將閭昆弟三人和公子高自殺。[18]被迫自殺的還有右丞相馮去疾、將軍馮劫[19],就連參與“沙丘之謀”的關鍵人物李斯最后也于二世二年七月腰斬咸陽市。


粗略統(tǒng)計在二世登基后連同扶蘇在內(nèi)被殺害的秦諸公子有二十馀人。如果子嬰確是二世之兄,他又何能在此政治風波中得于幸免!況且他還能向二世建言,勸阻二世誅殺大臣。[20]而后尚能平安無事,最終還可以被趙高立為秦王!所以子嬰身分為“二世兄”的說法在當時的政治情勢之下是站部住腳的。


第四章   “始皇弟”說的合理性


1從子嬰的生平看“始皇弟”說的合理性


子嬰在《史記》中有三次登場,第一次是在秦二世要殺大臣蒙毅時“子嬰進諫曰:‘臣聞故趙王遷殺其良臣李牧而用顏聚,燕王喜陰用荊軻之謀而倍秦之約,齊王建殺其故世忠臣而用后勝之議。此三君者,皆各以變古者失其國而殃及其身。今蒙氏,秦之大臣謀士也,而主欲一旦棄去之,臣竊以為不可。臣聞輕慮者不可以治國,獨智者不可以存君。誅殺忠臣而立無節(jié)行之人,是內(nèi)使群臣不相信而外使斗士之意離也,臣竊以為不可?!?A title="" style="mso-endnote-id: edn21" href="http://blog./spacecp.php?action=spaceblogs&op=edit&itemid=277752#_edn21" name=_ednref21>[21]第二次是就是子嬰在被趙高立為秦王后與其兩個兒子設計暗殺趙高。最后一次是當劉邦率軍打入關中后“子嬰即系頸以組,白馬素車,奉天子璽符降軹道旁。沛公遂入咸陽,封宮室府庫,還軍霸上。具月馀,諸侯兵至,項籍為從長,殺子嬰及秦諸公子宗族?!?A title="" style="mso-endnote-id: edn22" href="http://blog./spacecp.php?action=spaceblogs&op=edit&itemid=277752#_edn22" name=_ednref22>[22]


由子嬰的生平可見他是秦始皇之弟的說法是合理的。


首先,關于向二世進諫之事,他作為二世的叔父、皇室中的長輩,自然可以提出不應當殺蒙毅的問題。雖然是臣子之屬,但畢竟是皇室中的長輩,所以從諫辭的口氣看,也是一致的。雖然在秦國歷史上有“侄終叔繼”的先例,但是從凱覦皇位來說,在當時傳位是大多是父死子繼的情況下,作為始皇的弟弟,子嬰已算皇室的旁支對二世胡亥的帝位已不構(gòu)成直接的威脅。再加上當時二世、趙高他們雖然實行“滅大臣而遠骨肉”的恐怖政策,但他們也會為了鞏固統(tǒng)治基礎保留一些較為血緣疏遠、對皇位已不構(gòu)成威脅的宗親。所以子嬰雖然就敢于進諫,但他卻能全身而退。


其次,從年齡看,作為始皇弟,有比較大的兒子,可以一起謀劃誅殺趙高之事,這是在情理中的。而且他會有足夠的社會地位使趙高欲殺二世另立新君時對其婿咸陽令閻樂、其弟趙成說:“吾欲易置上,更立公子嬰。子嬰仁儉,百姓皆載其言?!?A title="" style="mso-endnote-id: edn23" href="http://blog./spacecp.php?action=spaceblogs&op=edit&itemid=277752#_edn23" name=_ednref23>[23]


最后,趙高逼死二世以后,把子嬰抬出來繼承王位,說明子嬰在當時的統(tǒng)治者中間,還多少有一些號召力,可以起到趙高所不能起的作用。子嬰不愿做趙高的傀儡,毅然設計謀殺趙高,奪回了全部統(tǒng)治權力。又有當項羽入關與劉邦在關中相持時劉邦的左司馬曹無傷曾派人報告項羽:“沛公欲王關中,使子嬰為相,珍寶盡有之?!?A title="" style="mso-endnote-id: edn24" href="http://blog./spacecp.php?action=spaceblogs&op=edit&itemid=277752#_edn24" name=_ednref24>[24]于是引出了歷史上著名“鴻門宴”。可見,子嬰的謀略和膽識,已久經(jīng)沙場十分老到,不是一般的平庸之人可比,就連劉邦在入關后都曾想利用子嬰的威望在關中稱王。因而作為秦始皇之弟應該是比較相稱的。


2從秦國的歷史傳統(tǒng)看“始皇弟”說的合理性


秦室本是上古五帝之一顓頊的后裔[25]。傳至非子時周孝王因其“好馬及畜,善養(yǎng)息之”將他“邑之秦”,作為周朝的附庸。[26]前770年,非子的五世孫秦襄公護送周平王東遷有功,被封為秦伯成為諸侯,秦始建國,占領了原周王室在陜西的領地;[27]再到襄公的五世孫秦繆(穆)公時稱霸西戎;[28]直到秦始皇滅六國統(tǒng)一中原。秦國的領土一直是處于當時中原的西部邊陲,并且長期與西戎部落爭戰(zhàn)融合。這不但造就了秦國好功尚戰(zhàn)的民風,同時也使秦國有著不同于別國的君主繼承制度。


按照宗法制度嫡長子具有合法的繼承資格,若無嫡子則按長幼之序來決定繼承順序。但秦國與他國不同?!洞呵锕騻鳌ふ压迥辍酚涊d,“秦伯卒,何以不名?秦者夷也,匿嫡之名也”,何注:“嫡子生,不以名,令于四境,擇勇猛者而立之”。[29]由此可見秦國的君位不一定由嫡長子繼承?!翱傆嬜韵骞▏聊鹿糯?st1:PersonName w:st="on" ProductID="國">國君:兄終弟繼者三人(德公、成公、穆公),以次子立者一人(襄公),以孫立者二人(憲公、出子),不明嫡庶者一人(文公),以長子身份繼位者僅二人(武公、宣公)。穆公以后,秦國的君位繼承,也無定制。如躁公卒,立其弟懷公;靈公卒,子獻公不得立,而由簡公、惠公、出子繼位,最后才立獻公。”[30]秦國嫡長子繼承制的不確立,這反映秦國沒有嚴格的宗法制。所以在秦國歷史上有許多兄終弟繼和侄終叔繼的先例的情況下,子嬰以秦始皇之弟和二世之叔的身份繼承王位是符合秦國的歷史傳統(tǒng)的。


結(jié)論 


雖然關于在位僅四十六天的秦朝最后一位君主子嬰的身世有著眾多的記載,但經(jīng)過仔細推敲后《史記·李斯列傳》中記載子嬰為“始皇弟”的說法應是正確的。關于子嬰身世的問題雖然在漫長的中國歷史中只是一個微不足道的細枝末節(jié),但是通過對子嬰身世的問題探討研究的過程中使我深刻地明白了一個道理:“盡信書則不如無書”。歷史的記載難免會有缺失,我們不能盲目的信從史書,面對史料中的矛盾之處,我們只有深入歷史中去,用全方位的視角剖析歷史,才能從浩如煙海的史料中找尋歷史的真相。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wǎng)絡存儲空間,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nèi)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nèi)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zhuǎn)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