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歷來備受士大夫推崇的為官之道就是中庸之道。中庸之道是儒家思想所倡導的處世做人的哲學,但歷代對中庸之道的解釋卻不盡相同。其實中庸之道與成語“不三不四”有很大關系,"不三不四"其實就是中庸之道的另一種詮釋。
成語“不三不四”其實是從《易經(jīng)》里演變的一個詞,中國古代把“天、地、人”作為一個宇宙整體,《易經(jīng)》里用六個爻辭代表這個宇宙整體,其中天位在五、六位置,人位處于三、四位置,地位處于一、二位置,并認為天道的本質是陰陽,人道的本質是仁義,而地道的本質是剛柔。認為人的天性就是仁義,而人道又處于中間的三、四位置,所以“不三不四”就是人沒處于人道上,也就脫離了仁義的屬性,所以“不三不四”可翻譯成不是人的意思。
因為人居在天與地之間所以要堅守中位。這與中國文化對中庸的解釋如出一輒。漢語的“中”字有幾種解釋,在先秦古籍中就有三層含義:一指中間、中等、兩者之間。這里的兩者之間其實就是天與地之間。二指適宜、合適、恰好、合乎一定標準。這里的標準就是處于三、四位的人位。三指人心、內心,即人的內在精神世界。這里的內心世界其實就是一定要有“仁義”之心。儒家的倫理思想的“中庸”一詞最早見于《論語?雍也》:“子曰,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這句話的意思是:孔子說中庸的德行已經(jīng)在民間很少有了。到了北宋,理學家程顥、程頤重新對“中庸”詮釋為:“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程顥之定理?!彼麄冋J為遵循天下的正道就叫中,而堅守這正道不改變就叫庸。這里的正道與定理其實就是處于三四位的堅守“仁義”之道的人倫之道。所以“中庸”之道就是:人要在宇宙中遵守作為人的天性,不走極端,要尊重自然的客觀屬性,不要違背宇宙間萬物的規(guī)律,要以人的本性出發(fā),深刻體現(xiàn)仁義的道德倫理的天人合一哲學思想。也就是不要“不三不四”的處世與為人。
我們當代很多人對中庸的理解就是不作為,當老好人。這其實是對中國文化中的中庸之道的誤解。其實中庸之道是告誡為官者要堅守正道和社會法則來治國、平天下。在歷史的長河中,中庸之道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為官者,它成了中國官場上一條人人遵守的哲學法則,中庸之道對當代為官者也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特別是對于一個地區(qū)有決策權的為官者們更要有中庸之道的哲學理念。(更多有關愛維龍媒董事長段俊平先生相關觀點可以參見《段俊平:孔子的三畏與企業(yè)家的心智模式》)
首先中庸之道要求為官者一定要有敬畏之心,敬畏的主體應該是我們古人的天地觀。決策者們一定要從客觀規(guī)律出發(fā),不要違背自然和社會法則,在城市的建設規(guī)劃和發(fā)展過程中注意社會、自然和人的和諧發(fā)展,一定要摒棄人定勝天的理念,如今一些城市以破壞環(huán)境為代價的過度發(fā)展其實就是違背規(guī)律的表現(xiàn)。有一些地方為了發(fā)展經(jīng)濟,凸顯政績,大上快上高污染的經(jīng)濟開發(fā)區(qū),為了招商引資,為了一個企業(yè),不惜鏟平一座青山,為了一個企業(yè),不惜一個地區(qū)和城市的污染,決策者們嘴里還振振有詞,“寧讓百姓嗆死,也不能讓他們餓死”。好像只有不嗆死就必須餓死的一條發(fā)展之路,再無其他出路。還有的地方肆意破壞污染河流與湖泊。就連我們賴以生存的母親河也難幸免遇難。所有這些都是有違中庸之道的哲學理念,真正的中庸之道,是以人性為主體,以尊重社會發(fā)展與整個宇宙的大發(fā)展和諧與統(tǒng)一為目標,同時追求整個人類的發(fā)展和自然的發(fā)展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也就是所謂的構建和諧社會。決策者們如果違背了這一原則,最終必定會受到自然的懲罰。
第二、中庸之道管理思想要求為官者們一定要“因時、因事、因人、因地而制宜”,也就是決策者們在考慮問題時要考慮大局,綜合考慮各方面的問題,不可使用自以為是的理性分析,不要總是用自己的慣性思維來解決問題。這樣會導致執(zhí)政上的偏差,執(zhí)政還要從人性的特點出發(fā),要有執(zhí)政為民的思想?!爱敼俨粸槊褡鲋?,不如回家賣紅薯”的理念不只是戲劇里封建社會的清官的口頭禪,也是當代為官者應有的執(zhí)政理念。例如對社會敏感的待拆遷問題,一定依照民情和法律,用教育和法制的手段以人為本的工作,而不是動用公權力進行強拆。這不符合因為中庸之道的哲學理念。孔子說:“不教而殺謂之虐 ”,如果不經(jīng)教育就強拆這叫虐。
第三、為官者要遵循中庸之道還要講原則,要堅守誠信、責任、公平和公正的價值觀,決策者不能“不三不四”的妄意肆為,要有天地的精神法則是決策必備的修身涵養(yǎng)。中庸之道不是不講原則的折衷主義。孔子曾說:“鄉(xiāng)原,德之賊也”。這里的鄉(xiāng)原是不講原則,四面玲瓏,自私偽善的意思。所以不要把中庸之道的看成和稀泥,在大是大非面前為官者必須堅守原則,不要隨波逐流。真理,正義是為官者必須要堅守的。我們很多官員不顧自己的身份和使命,盲目的追求時尚和時髦,結果雷人雷語輩出,貽笑大方。給社會以誤導。我們的大學校長作為引領社會先進文化的角色,竟然以迎合學生及吸引眼球為目的媚俗的盲目跟風網(wǎng)絡語言,不僅不受到社會所詬病,卻受到熱捧,這是我們文化的墮落,是對中庸之道的歪曲。(更多有關愛維龍媒董事長段俊平先生相關觀點可以參見《段俊平:管仲論領導者的仁心與慧思成》)
總而言之,中庸之道是中國儒家思想很重要的修身處事理念。孔子說:“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边@句話言簡意賅地揭示了中庸之道這一主題思想的核心是自我教育。為官者們要貫徹中庸之道管理思想一定要遵循人道原則去為官和執(zhí)政。
作者:段俊平,愛維龍媒董事長,著名國學專家,書法家,管理學者,聯(lián)系電話:(專家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