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视频在线网站,日韩视频精品在线,中文字幕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在线播放精品,1024你懂我懂的旧版人,欧美日韩一级黄色片,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视频

分享

黃元御《四圣心源》

 太極雅韻 2011-12-24

 根塵老師講《四圣心源》

   《四圣心源》是黃元御所有著作中水平最高的一本,頂峰之作,它的理論體系簡單地講就是一氣周流。黃元御一直強調(diào)本氣為病,外邪和自身的正氣是相對而言,對于疾病來講,真正引起疾病的還是自身正氣、本氣為主,外邪是助緣、誘因而已。《內(nèi)經(jīng)》里面講“正氣存內(nèi),邪不可干”。所以他是站在本氣為病的根基上,都是從自身正氣,本氣為病的角度來論述。

    本氣,就是自身的正氣,經(jīng)常講的一氣周流,土樞四象。中氣為樞紐,左升右降?!端氖バ脑础返牡谝徽轮v《天人解》,是從天人合一的角度來闡述。講病、論病、治病都是從自身正氣的角度出發(fā),而對外在邪氣的闡述相對少一些。所以用藥、觀點都是偏于溫陽,反對苦寒,黃元御本身是圓融大家,即不推崇溫陽,也不推崇溫病派的苦寒傷陽,講究運轉(zhuǎn)中土,流通一氣,人體的一氣只要在流通就是一股陽氣,所以一定要保護好這股陽氣,不能過用苦寒。在保護好這股陽氣的基礎(chǔ)上,這股陽氣是有升有降的,所以他既有溫通的藥,也有涼降的藥,滋陰助陽是并重。

    很多人反映,用《四圣心源》的方子治病,有時效果不錯,有時沒有效果,不知什么原因。實際上是對《四圣心源》理論體系了解地不夠透徹。因為黃元御主要是從本氣為病、從自身正氣這個角度,所以他的方子主要是調(diào)節(jié)自身正氣的。但是有時候有一些急性病,或者有一些郁結(jié)比較重的病,邪氣比較重,需要去邪氣的時候,單純?nèi)シ稣龤?,有時候病確實好得比較慢,甚至看不到效果。是對黃元御的東西沒有理解透。所以有些疾病臨床上需要先去邪氣,但是去邪氣的同時也始終要知道,他自身的正氣還是在按黃元御的體系運轉(zhuǎn)著,時刻要保護好它。去邪氣的前提是在正氣能夠支撐的基礎(chǔ)上去邪氣,一旦邪氣去得差不多了,馬上就要轉(zhuǎn)過來輔助正氣,一旦輔助正氣,就是黃元御這一套東西,效果非常地好,立竿見影。

    講一個小案例。八十多歲的老太太,一直便秘,沒有其他的病,就是年齡大了,經(jīng)常一個多星期排不出大便,很痛苦。去醫(yī)院檢查,醫(yī)院說你這個宿便,都在腸子里面,自己下不來了,說如果再不處理就成腸梗阻了,建議手術(shù)治療比較好。老太太的子女都很孝順,碰巧她兒子買《臨證辨象》這本書,看到書里有一個小方子,就講中土為病時,有調(diào)理中焦的一個小方子,是鮮姜、白寇、甘草,很簡單的三味藥。她兒子認為老太太就是年齡大了中土運轉(zhuǎn)無力,就說先試試,用這個扶助正氣的小方子先試試,結(jié)果買了幾包藥,因為藥量很小,就只有兩三味藥,總共只花了幾塊錢。買回來就給老太太煮了讓她慢慢喝,一天喝一付,量很小。這樣喝了幾天呢,這個老太太感覺這個肚子慢慢的動起來了,最后說是到廁所去,很快就拉出來了,就跟石頭掉下來一樣,聲音很大呀,而且從此之后,老太太慢慢的便秘這個毛病就好轉(zhuǎn)了,不再有那么嚴重的便秘了。自己靈活運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所以臨床治病,無非就是虛實正邪這兩端。任何藥物,不管是扶正的還是驅(qū)邪,根本就在于你本身還有正氣,如果本身正氣不行了,用扶正的藥也吸收不了,用驅(qū)邪的藥邪氣也排不出;本身正氣還可以,選擇是先驅(qū)邪還是先扶正,這是有技巧的,任何時候都離不開黃老先生的本氣為病這個基礎(chǔ)。皮之不存,毛將焉附?如果這個根本把握不住,包括用驅(qū)邪藥物時,要順著一氣周流的方向找一個最佳的契入點,用這個驅(qū)邪的藥物才能達到最好的效果。

    不像經(jīng)方,有時看準了用上馬上立竿見影。所以,很多人就算是一個門檻,一直沒有邁過去。黃元御寫書時,主要是從自身正氣的角度來闡述這個理論模型,講天人合一。

    打個比方,受涼感冒 張仲景常用方 -- 麻黃湯。外感傷寒,麻黃湯解表發(fā)汗就好了,但黃元御的角度,他認為外感傷寒是有根基的,如果本身正氣足夠,可能不會傷寒,正因為你中陽較虛,土氣較虛,正氣較弱,所以才受涼沒有抵抗住寒氣。所以黃元御治療風寒感冒,認為不要忘了健中土,把中土運轉(zhuǎn)開,中土土氣強了,自己能升發(fā),自己就好了。那么按照這個思路,外感風寒感冒不用麻黃湯治療,用理中湯,用黃芽湯來治療,從臨床上去驗證,應(yīng)該是沒有效果,是不是黃元御說的就是錯的呢?不是的。打個比方,如果一個體質(zhì)很弱的人,一旦受了風寒感冒,陽氣很虛,直接用麻黃湯的話,可能把很虛的陽氣全都散掉,可能會引起陽脫,會出現(xiàn)陽脫危癥,是治不好的。這時,黃元御的重要性就體現(xiàn)出來了。這時必須要顧及他的中土。要運轉(zhuǎn)中焦,把中土守住,這個感冒慢慢就好了。這種情況比較少,但一旦碰到,就知道黃元御觀點的重要性。平常治病時,其實是忽視這個最基本的基礎(chǔ),就是病人的正氣,中焦土氣,還能轉(zhuǎn)得動。沒有這個作為基礎(chǔ),什么藥都是白搭。

    所以當看到經(jīng)方一劑見效,經(jīng)方奇效如神時,不要去迷信經(jīng)方。要想想為什么,是病人本身體質(zhì)還能夠耐受這個經(jīng)方的藥力,還能夠支持經(jīng)方在這里發(fā)揮作用,這是問題關(guān)鍵所在。忽視這個問題。想當然的認為任何病人的正氣都能支撐任何藥物,病越重,用的藥就應(yīng)該越多,這是錯誤的。再講一個例子。

    有一腎病的患者,病情比較重,有個朋友給他治療,用的藥剛開始量還比較小,發(fā)現(xiàn)效果不明顯,慢慢的把藥量加大,藥量越大,得用化痰、利濕、溫通,按說路子是對的,藥量越大最后發(fā)現(xiàn)效果越差。后來我跟他講,久病體虛這個患者身體比較差,把藥量減到原來的十分之一再慢慢用,方子不變,結(jié)果病人慢慢就好轉(zhuǎn)了。生命的根本在于一氣還在周流。治病的根本在于一氣周流的時候還能夠接受藥物的引導(dǎo),承受藥物的作用。

    剛才講的麻黃湯里面的麻黃、杏仁、桂枝、甘草,甘草算是固中焦的,按黃元御的理論,這是固中焦的一味藥。如果碰到體質(zhì)很壯的小伙子,風寒外感很重,甘草可以不用,他中土很盛,完全可以不用,直接麻黃、杏仁、桂枝可能也就好了。相反碰到一個體質(zhì)比較弱的,麻黃的量不能超過甘草的量,甘草必須得用。體質(zhì)比較好的可用麻黃的量多一些,甘草的量少一些;體質(zhì)再弱一些的,老弱病殘的,麻黃都不能用了,麻黃可能改成蘇葉,改成薄荷,改成荊介,甚至,中土可能光用甘草還不行,還需要加點人參,這就變了,千變?nèi)f化,經(jīng)方并不是說不能變,經(jīng)方也不是說拿到哪里都合適,經(jīng)方也有它的適用范圍。 適用范圍在哪里呢?在正氣這里,正氣是強是弱,它的適用范圍就在那里。

   升則為陽,降則為陰。概括講,凡是偏升的、偏散的,就是陽;凡是偏降的、偏收的,就是陰。往上走,往外散就是陽,是一個變化的過程。陰往下走,往里收,這種趨勢,這叫陰。它也是一個變化的過程。

        那么這陰和陽,是兩種變化的狀態(tài)。是一氣的變化,天地之間的一氣在變化,人體的一氣也在變化。這一氣它在不停的升降浮沉,不停的演變,一會兒稱為陰,一會兒成為陽,都是這一股氣。這一氣,源頭在哪里,清濁之間是為中氣,中氣者陰陽升降之樞軸,所謂土也。這就是土生萬物,把這股氣,陰陽升降不停變化,不停地升降浮沉,這股氣的源頭在哪里,在中間啊,就是土氣,土生萬物。地球上的土地養(yǎng)育萬物,道理是一樣的,人體也是這樣。

        人體對應(yīng)脾胃,人體每天都要吃喝啊,脾胃是中土。一天不吃餓得慌啊,中土這股氣是中氣,在里面循環(huán),升降浮沉,循環(huán)往復(fù),就形成了一體自身的一氣周流。所以這個中氣,只是從位置上來講它屬于中氣,還是這一氣,還是人體這一氣,只不過說呢,一氣的源頭在中間,是在脾胃這一塊對人體來講。那么這股氣,中土這股氣,它往上升就成了生發(fā)之氣,往下降就成了斂降之氣。我們根據(jù)它升降的不同,它在變化,根據(jù)它變化的不同,給它取了幾個名字。中土這一股氣,清氣左旋,升而化火;濁氣右轉(zhuǎn),降而化水;化火則熱,化水則寒。方其半升,未成火也,名之曰木。木之氣溫,升而不已,積溫成熱,而化火矣。方其半降,未成水也,名之曰金。金之氣涼,降而不已,積涼成寒,而化水矣。這就是講,這股氣,它在升降周流,它是一個連續(xù)的過程。往上升,這股氣慢慢地就成了一股陽熱之氣,慢慢地上去就成了一股火氣,由中氣——平和之氣變成了火熱之氣。如果往下降,就由這股平和的中氣變成寒涼之氣。

      把他升降的過程再細分一下,往上升,升了一半還沒升上去給它取個名字叫木氣。木氣是生發(fā)之氣,它生發(fā)的力度很大,很有勁,就像一個小伙子,生發(fā)之氣很強盛,但木氣是偏溫的,還不熱,有股生氣。到了火氣,已經(jīng)大熱,像到了夏天一樣。木氣呢,像春天?;鹬螅俾仙?,越來越熱,成了熱氣,名字就叫火氣。然后這股火熱之氣慢慢降下來,慢慢又變涼,變涼這股氣就叫金氣。這股金氣慢慢繼續(xù)往下降就變成了寒涼一股氣,就叫水氣。這就是水火金木,是名四象。實際上還是這股氣,它只不過是升上去就成為一股溫熱之氣,降下來就成為寒涼之氣,它在變化的。它在不同的位置,有不同的狀態(tài),所以有不同的名字。實際上還是這一股氣在變化,所以黃元御先生接下來就解釋水火金木這四象,不過就是陰陽的升降,陰陽升降不過就是中間這一股氣的浮沉。分開而言就是水火金木四象,合起來說不過就是陰陽,再合起來說不過就是中氣,一股氣而已。那么這個模型就是中醫(yī)或者說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一個核心的東西,中國傳統(tǒng)文化所有的理念,你都可以按這個模型去解釋,這就像中國傳統(tǒng)的五行理論似的。
   
那么這個理論呢,它是符合于天象,符合于事理,也符合于人情,都是這個規(guī)律。下面黃元御就從一年四季的角度把這個四象闡述了一下,在一年四季這個層面上,講了一下這個四象是怎么變的。一年春天時,萬物生發(fā),氣溫慢慢回暖,這就是木氣生發(fā)。而夏天時,天氣炎熱,慢慢的這股火熱之氣升極而收,慢慢的就變成秋天了;到了秋天,這股氣就涼爽下來了,慢慢的萬物開始藏起來了,這就是秋天的金氣;到了冬天萬物收藏,天寒地凍,收藏之氣就成了水氣。這股氣是中土之氣,它是在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每天都有土氣。如果從這個四運之時,那么在六月,陽歷來講就是七月,相當于是夏秋之交,濕氣,相當于我們說這個桑拿天,濕氣最重的時候,那是中氣。土樞四象,四運五行,這就是黃遠御先生從他理解的土樞四象的角度來講的五行。我們學(xué)中醫(yī)都想學(xué)這個五行,木火土金水,實際上它不是平起平坐的四個名詞,它是一個有機的整體,中土位于中間,土氣斡旋,升降變化出這個木火金水。它是一個整體,所以說這個五行非得說是五條路,不是這樣的,它是一個整體。所以這一節(jié)黃元御先生主要是從他個人的理解,從他理解的高度跟我們講的這個中醫(yī),五行理論。

        土樞四像,中間是土,是中土,是中土的一氣;然后中土這一氣,升降變化,就會表現(xiàn)出不同的寒,熱,溫,涼,就會表現(xiàn)出不同的四象,取個名字叫木,火,金,土。這個模型,這個理論結(jié)構(gòu)我們在這個軍醫(yī)版的《四圣心源》里面,封面,扉頁,還有這個封底都有一個圖,上面就是黃元御先生講的土樞四像的模式圖。中間是己土戊土中土,己土上升變?yōu)槟净鹬畾?,戊土右轉(zhuǎn)變?yōu)榻鹚畾猓麄€一氣不停的周流,有這么一個圖大家可以看一下。我給加上兩句話,左邊那句話是“陰升為陽”,右邊那句話是“陽降為陰”。這兩句話很多人念的時候不會念,左邊那句話要從下往上念,按著它周流的那個方向去念,右邊那句話是從上往下念,有些人不會念以為這兩句話寫錯了,這兩句話沒寫錯。這個模型,是非常重要的一個模式圖,它是用一個非常簡潔,統(tǒng)一的模式來闡釋中醫(yī)理論這個核心,就是天人合一、一氣周流這個概念。它更多地是講中氣的升降盈縮,一氣周流這么一個過程,那么這個過程,它從天人合一這么個角度,它是在很多層次上都存在的。

        在人體來講合于人體的五臟,脾胃在中土,肝氣屬木,心氣屬火,肺氣屬金,腎氣屬水,它就和五臟聯(lián)系在一塊了,這是從人體的角度來講。后面我們會經(jīng)常提到關(guān)于人體這個土樞四象這個模式,是我們用的比較多的這么一個層面。其他層面呢,黃元御先生在這個一年四季這個層面講了土樞四像這個模型,包括后代包括彭子益先生,他學(xué)習了黃元御先生的《四圣心源》之后,寫了這個《圓運動的古中醫(yī)》里。他也講,也是在一年四季,結(jié)合二十四個節(jié)氣講得更細一些,也是講土樞四象。四象論,土樞四象,從一年,年周期的層面講了講他這個結(jié)構(gòu),跟這個是一樣的。那么其他的結(jié)構(gòu)呢,還有沒有其他的層次,也有。你比方說我們?nèi)绻麖囊粋€歷史的角度來看,個個朝代的中氣,興衰中氣,它也是有這個規(guī)律的。當然我不是很懂歷史,大家熟悉歷史的可以自己去研究,看我這句話說的對不對,他都是符合這個規(guī)律的。另外從運氣的角度來講,運氣呢,運氣的周期是六十年一甲子,六十年一個輪回,它這個是更大的一周期,也是按照土樞四象這個規(guī)律來講的,從這個比較大的角度來講。如果從一個小的角度,從一個植物的生長,到它的衰老,也是有這么一個土樞四象有這么一個過程。各種動物也有,小到一個細胞,如果學(xué)西醫(yī)的,學(xué)細胞的生理,如果去研究一下,你會發(fā)現(xiàn)細胞的生理也是符合這個土樞四象,斡旋周流,它也有這個變化規(guī)律。只不過西醫(yī),他沒有這種意識,它可能是更多地從這個電解質(zhì)、質(zhì)子泵,從這個角度來講的,實際上研究它的一些規(guī)律。你要是把這些資料概括一下,我以前也做過一些初步的學(xué)習,了解了一下,也確實符合這個黃元御講的土樞四象這個規(guī)律。

        這里講的是土樞四象,是五行。實際上這個一氣的變化,它是連續(xù)的,它并不是像四個臺階一樣,一下從水到了木,從木一下到了火,火一下到了金,金一下就到了水。它不是這樣的,它是慢慢的變化,是一個的連續(xù)的過程,所以給它取名叫金木水火,實際上是便于描述、理解。實際上沒有水火金木,也沒有中土,都是一氣,渾然一體的一氣在連續(xù)周流不已。只不過在不同的地方狀態(tài)不太一樣,就是說一氣周流這個變化,你看我在書上畫圖的時候,畫的是這個圓啊,沒有畫成一步步的,圓就是這樣連續(xù)的很均勻地在變化,所以我們把他分成四步,我們叫它四象,分成五十步我們叫他五十象,分成一百步就是一百象,都可以,它分的很細很細。

        但是這個大象,有代表意義的,有轉(zhuǎn)折點的就只有這四象。比方說這個中土它要升了,剛剛升起的時候是水氣,水中之火,這個水氣升到什么時候成為木氣。這個情況都是不一樣的,它是一個慢慢的過程。如果從一天的角度來講,半夜子時,子時陽動,這就是水氣開始動了,開始升了。到了清晨七八點鐘的時候,這個時候太陽升起來了,天氣就開始轉(zhuǎn)暖了啊,這就是成了木氣啊,這是從一天的角度。你說從半夜一點是水氣,到早上八點是木氣,這中間三、四點是什么氣,它是連續(xù)的。大家要知道這四象就跟拐點一樣,到木氣的時候可能天就亮了,木氣之前可能天還沒亮,它是一個拐點。但是,它的變化是連續(xù)的。假設(shè)從溫度的角度來講,半夜零下十度,中午零上十度,秋天太陽出來的時候零度,它是一度一度在上升,連續(xù)變化。對于一氣周流的模式,一方面我們要知道,它是有一些大的象,很明顯不一樣的狀態(tài),有四象。實際上我們也知道實際這四象是連在一塊的,不是截然分開的,連續(xù)變化,不管是四象還是一象都是一氣周流變化而已,這個變化是連續(xù)均勻的,很圓融地存在在,那么這一點也是很重要的。

        后來給大家講脈法的時候,就會給大家講到連續(xù)性對學(xué)習脈象有多么重要。如果你機械地認為只有這么四象,中間是土,外面是水火金木四象,只有五個東西,你看這中醫(yī)也就可能學(xué)到死胡同去了,不是這樣的。這只是大概講了這么一個模式,用土樞四象這個模型來概括、來描述這個變化的過程。而真正的變化過程就是一氣在不停的周流,很圓融地在周流,不停的變化。陰升為陽,陽降為陰,中土斡旋,是這么一個過程,并沒有截然不同的水火金木這么四塊,它不能叫四塊東西連在一起,它是一個整體,這一點要和大家交流清楚。這樣的話有一個什么好處呢,我們對這個模型、對這個一氣周流就會有一個整體的把握。我們在摸脈的時候,我們在用藥的時候,我們在診斷疾病的時候,直接看到的是這一氣,不是看的土樞四象,不是看的五個東西,看的是一個東西。
    打個比方,就像一輛車在路上跑,你就看到一輛車,一會兒跑的快,一會兒跑的慢,不管跑到哪里你都能看到他,路上如果有十輛車在跑,你一會兒就看花眼了。我們講的這個五行,土樞四象就相當于五象了啊,它不是五個東西在跑,它就是一氣在轉(zhuǎn),是一個東西,只是轉(zhuǎn)到不同的地方他叫不同的名字而已。那么有了這么一個概念,有了這么一個模式,我們在去下一步學(xué)習的時候,就簡單很多,就輕松很多。你就想著我就站在一個高高的立交橋上,看馬路上跑的汽車,我就只看到一輛車,愿意看寶馬看寶馬、愿意看奔馳看奔馳,一看就一輛車,不管它跑到哪里你都盯著它,這樣它就跑不了了,它在哪你都能看的很準,你知道該怎么處理它。所以這一點,是《四圣心源》這一本書最重要的一點,它講了天地之間陰陽變化的規(guī)律,清升濁降。

        那么這個清升濁降這個過程,黃元御先生把它總結(jié)成土樞四象這個模式。這一股氣由中土出發(fā),升則為木火降則為金水,中土作為它作為一氣的相當于是后天的來源,斡旋不已,不停地升降,維持著這一氣的周流,這是他講的一氣周流這個模式。講得一氣周流這個模式呢,它是連續(xù)、圓融、渾然一體的這么個模式,不是分成五塊。并且這個模式適用于天地之間的萬事萬物,所有的這個變化的東西事物都適用這個規(guī)律。如果大家有興趣,可以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事物,都可以去驗證一下,看有沒有這個規(guī)律。大家學(xué)的時候要學(xué)靈活,學(xué)以致用,你現(xiàn)在就可以拿著這個理論去用,去判斷。一個人一生的運程,他也是有這個規(guī)律的。更多的我講是要從氣的這層次去判斷,不要從有形的這個形體去判斷。氣這個層次就是一個無形的變化規(guī)律相當于是,這個氣對人體而言是正氣,對天地而言是天地正氣。所以,我說《天人解》主要是從生理的角度來講一些基礎(chǔ)理論,因為《四圣心源》這本書的理論核心就是這個一氣周流,所以《陰陽變化》這一小節(jié)主要是講了這個模型。我們今天就主要講這個理論模型,講這一小節(jié),別的不講。

      強調(diào)的重點就是,一個就是一氣周流這個規(guī)律存在的層次是在氣的層次,不是其他的層次。無形之氣,所有事情的本質(zhì)實際上就是氣,氣聚而有形,是《內(nèi)經(jīng)》講的。我們看到所謂有形的東西,都是無形之氣演變而來的。所以內(nèi)因決定變化的規(guī)律,現(xiàn)在科學(xué)研究很多東西,他研究的原子、電子、分子、基因,他們也在找這個源頭。但是他還是沒有找到這個真正的源頭,真正的源頭是什么,是看不見的一氣,你就是研究到電子、研究到原子,它還是這個有形的東西。所以現(xiàn)在科學(xué)的有些東西,看著貌似很高深,實際上他離事物的源頭還差得遠。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直接從無形之氣這個高度,這個高度已經(jīng)遠遠超過目前一般科學(xué)的高度了,所以它對很多事物概況出來的規(guī)律,應(yīng)該說是層面更高一些,更科學(xué)一些。

      所以我們學(xué)得這個一氣周流,它是研究事物包括疾病還有身體的變化規(guī)律,它是從這個氣,從無形之氣,從一氣的這個層面來研究的。我們知道他這個理論的高度在哪,在一氣這個高度,在一氣這個層面上,這是第一,要學(xué)習的第一點,這個要搞清楚。第二點就是,一氣周流模型是中土的一氣——中氣,升降周流,升則化火,降則化水,升降往復(fù),不停變化,從而形成一氣周流,它的變化規(guī)律、變化模式就是這樣的。用土樞四象,用五種象五個狀態(tài)來簡單概括這種變化規(guī)律,但同時我們也要知道它并不是分成截然不同的四個階段,本質(zhì)還是一體的,是一個連續(xù)的渾然一體的周流變化。

        在各個層次上都存在,在一年的層面上,一天的層面上,在一個人的層面上,在歷史的層面上,什么時候都是存在這種規(guī)律的。放之四海而皆準,用佛法的角度來講,三千大千世界,它也是有這種成住壞空的這個規(guī)律,這個規(guī)律實際上也是土樞四象的模式,也是這個規(guī)律,是一樣的。所以,黃元御提出的一氣周流的模式,他是從中醫(yī)的經(jīng)典理論里面提煉出來的,用自己的體會把它很精練很通俗地表達出來,便于我們這后人來學(xué)習,但它適用的范圍并不僅僅是醫(yī)學(xué)是中醫(yī),它適用于天地之間的萬事萬物,適用于天地之道。
   根塵老師講《四圣心源》

       《天人解》第一卷,就是講了一氣周流的結(jié)構(gòu) -- 中土斡旋、土樞四象、一氣周流。

        第二小節(jié),《五行生克》。什么叫五行呢?中土斡旋,土樞四象,這個中土升降斡旋演變成水、木、火、金四象。中醫(yī)講的傳統(tǒng)的五行,實際上,并不是天然的五塊,是一個整體,也是一氣的不同的變化,實際上它就是一行,就是一氣。

        腎水生肝木,肝木生心火,心火生脾土,脾土生肺金,肺金生腎水。所以這五行相生。

        相克實際上是,木氣不能升得太過,升得太過降不下來,所以要金克木要降下來。一氣周流,氣來源于中土,是斡旋升降的,所以,在外面四象的根源在中土。中氣足,說話就很有力量,外面這個四象周流通暢。所以,升到一定的程度,還能降下來,木氣升發(fā),變?yōu)榛饸?,火氣那就到頂了,不能往上升了呀,就是開始往下降,慢慢變演變成金氣,往下斂降。能降下來就在于中土之氣。升也罷,降也罷,始終離不開土氣。

        沒有中土這個基礎(chǔ),無從談上生、克。所以要知道升降、相克的根源在中土,具體實現(xiàn)是在外周臟腑。比方如肺氣,主降,如果沒有肺氣,沒有肺經(jīng)這股氣,它也降不下來。不管是相生還是相克,根基是中土,具體實現(xiàn)這個功能的,要靠四象,靠五臟各自的功能來順序?qū)崿F(xiàn)這些功能,相輔相成,互不可缺。

        在治病的時候,會遇到不升的時候,也會遇到不降的時候,有時候不能單純?nèi)ド?,單純?nèi)ソ?,要考慮到中土的虛實,要考慮到斡旋中土,否則單純升降有時候沒有效果。

        如果說,單純的虛癥,沒有很多的郁結(jié)的話,《四圣心源》的原方,效果會很好,跟經(jīng)方一樣也是其效如神。如果會靈活運用的話,黃元御的方子都是經(jīng)方,效果非常好。

        下節(jié)是《臟腑生成》,腎水生肝木,肝木生心火,然后心火生中土,中土生肺金,肺金生腎水。脾土,就是己土,胃土就是戊土,己土左轉(zhuǎn),戊土右降;氣血就隨著在一身周流開來。所謂木火之氣往上升,實際上就是脾土的氣往上升。外在的表現(xiàn),從中焦周流出來,就是木火之氣,同時戊土,戊土這股氣它往下降,它實際上表現(xiàn)出來就是肺金和腎水這股收藏之氣,這是從人體五臟的角度闡述。

        從人體的內(nèi)部講一氣周流,主要是從氣的層面。有時是從神的層面,神比氣的層面更高一些,是從無形的角度。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核心就是這個氣,會意一樣,講究這個神氣。

        下節(jié)是《氣血本源》,講氣和血,血為陰,氣為陽,陰升為陽,所以血是溫升的;氣是涼降的。肝主血,肺主氣,氣血都是從中焦化生而來。后天的飲食,中焦消磨,化為氣血。氣血也是相對而言,氣血也都是一氣的不同形式。由陰出陽的時候就是由血變成氣,由陽入陰的時候它就會由氣變成血,氣血也不是截然分開的??梢韵嗷セ模彩且粴獾牟煌问?。所以講肝血就是往上升的,由下往上,往上升;肺氣就是往下降。血升為陽變成氣,氣降為陰變?yōu)檠际莵碓从谥型恋幕?,中土脾胃化生氣血。脾土主升,所以就主生血,胃土主降,所以主生氣?/font>

        實際上一個人血虛的時候,補血的同時要溫運中土,加強左路升的力量,就是說血虛的人左脈都是偏細、偏虛的,要養(yǎng)血養(yǎng)陰的時候,還是要從中土的角度來給運中土,通過中土的化原來補。同樣的道理,一個人氣虛的時候,右脈,特別是右寸脈肺脈都是偏虛的,摸著比較軟。那么補氣的時候也要注意給他運中土,中土運轉(zhuǎn)有力,可以消磨水谷,化生氣血的時候,氣血自己就補上來了,所以補中益氣湯是很好的方子,運中焦。

        下節(jié)是《精神化生》,從氣血的角度來講,從神氣的角度,神氣發(fā)于心。心藏神,肝藏魂,肺藏魄,腎藏精。腎精之氣,源于肺的陰魄,這是從精神層面來講。腎精上升,下焦發(fā)動演變成肝木的陽魂,由陰出陽,就是魂,魂魄的魂;再往上升,就演變成心神,心神在中土,中土是脾藏意,在中土的吸引斡旋下,會演變成肺的陰魄,肺藏魄;繼續(xù)往下降,變成這個腎藏精,腎的精。這是從精神層面來講。肝木,在精神層面是魂的層面,從外在表象,人的精神面貌、神情,可以看得出來的。

        《形體結(jié)聚》,講得更具體。前面講五臟,講五臟的神氣,現(xiàn)在講五臟跟人體各部位很細微的東西,爪甲毛竅具體的組織結(jié)構(gòu),是《內(nèi)經(jīng)》的東西。肝主筋,其容爪,其色青,其味酸等等。《內(nèi)經(jīng)》講:氣聚而有形,人體之氣聚在一起就成形了,聚在不同的地方,會有不同的形。木氣它聚結(jié)在內(nèi)臟這個層面,它就是肝;聚結(jié)在外周爪甲它就是手指甲、身上的筋。還是這股木氣,在演變的過程當中,會慢慢的由無形之氣演變成有形之體。外在的指節(jié)毛竅,外在的爪甲毛發(fā)是內(nèi)外相應(yīng)的。 所以,看一個人的指甲,可以看到一個人的肝氣的好壞,看一個人的頭發(fā)能看到一個人的腎氣的好壞,一看這個人白頭發(fā),肯定是腎氣不足。所以氣是由內(nèi)到外,都是相應(yīng)的。假設(shè)不能感受到一氣周流,那就靠看 靠望診,看這個人的外在表現(xiàn),跟內(nèi)在的臟腑是相對應(yīng)的:頭發(fā)反應(yīng)腎氣的問題,體表的毛發(fā)反應(yīng)肺氣的問題,身體肌肉的厚薄反映了中土的問題等等。

        下節(jié)《五官開竅》,前面講外在官竅,這節(jié)主要講開竅。肝開竅于目,心開竅于舌,脾開竅于口,肺開竅于鼻,腎開竅于耳,是五臟的精氣外融。黃元御講官竅者,神氣之門戶也,耳鼻目口舌它的功能來源于五臟,精氣還是是來源于五臟,五臟的精氣疏散于外,會產(chǎn)生官器的功能,所以我們治療五官這方面的疾病時,你還是要從五臟的角度。不能單純的像鼻炎,現(xiàn)在很多孩子都有鼻炎,單純治鼻炎有時可能效果不好,你要知道它這個鼻炎它的根源還是在五臟,不但是肺臟。不同的小孩它有不同的類型,有的可能是單純的肺虛,有的可能是中土虛,有的可能是木氣郁滯,有的可能是腎虛,它是不一樣的,根據(jù)不同的情況來治療效果就很好,比單純治鼻炎效果要好得多。

        講五竅,講五竅的功能,它也是有陰有陽有升有降,主要是清氣清陽之氣來榮養(yǎng)著五竅。所以精氣不足的時候,濁氣在上面瘀滯的時候,五竅都會出問題,治療的時候就要從補益五臟、祛除瘀滯、流通五竅,從這些思路來治。它的根基還是人體本身這個一氣周流,人體本身這個一氣周流的基礎(chǔ)是以五臟為基礎(chǔ)的,內(nèi)養(yǎng)五臟嘛。五臟就是根是人體的根本,中土澣旋,四象,就是外在的四臟——心、肺、肝、腎,四象輪旋,形成這個一氣周流,這是人體一氣周流大的基礎(chǔ),大的模式。那么具體到某一個層面,官竅、形體、精神、氣味都是一些不同的細微的層次,一氣周流的規(guī)律它是怎么體現(xiàn)的,主要從這個角度來講。

        下節(jié)《五氣分主》,肝屬木,其色青,其臭臊,其味酸,其聲呼,其液泣等等,這是《內(nèi)經(jīng)》里的東西,你看我們學(xué)《內(nèi)經(jīng)》,學(xué)陰陽五行的時候,這是最基本的常識,至于它為什么會這樣?黃元御是從一氣周流的角度來給我們講,顏色的變化、氣味的變化、味道的變化、聲音的變化、體液的不同;不同的狀態(tài),代表了一氣在不同臟腑的功能。打個比方說,脾土,其味甘、其嗅香,甘甜、香甜,人飲食靠脾胃,我們都喜歡吃甜的,小孩都喜歡吃糖,吃飯我們要吃色香味俱全,甜甜的,中土它就是這個特點。如果我們覺得不香了,吃什么都沒味了,這首先第一條肯定是中土出現(xiàn)了問題了,要想辦法去運中土。

        正常情況下,一氣周流圓融的時候,感覺不到這個一氣的存在,相當于合而為一了,土樞四象、這個五行啊、很圓融的成為一行,感覺不到五行,五象也成了一象了。一旦生病的時候,我們就感覺到這也有問題,那也有問題,這就是一氣周流不圓融了分裂開了。所以正常情況下,嘴里是沒味的,感覺不到異味,當你覺得有不對的味道,總覺得有酸味,有的覺得嘴里是咸味,有的覺得嘴里是火辣辣的,這都是相應(yīng)的臟器出了問題。打個比方說,心臟不好的人,心陽虛,這樣的人,尤其是年紀比較大的,很多人會覺得舌頭好象抹了辣椒一樣,這股火氣怎么都下不去,這是一個比較危險的信號,這就是心陽虛比較重的才會出現(xiàn)這個問題。我們一看到這個火氣大的時候,舌頭又辣又苦,出現(xiàn)這種問題的時候呢,所以我們就要溫養(yǎng)心陽,溫通心陽,大劑量,劑量少了可能糾正不過來。這些東西都是供我們臨床辨證用的,碰到什么癥狀,我們知道它是哪一方面的問題,這個問題從一氣周流的角度來講,它在哪個位置,這就是講生理。

        比方說在肌表的時候,那我可能用些走表的藥,在臟腑的時候我會用些入里的藥。但是呢,可能同時升,感冒了往上升不上去,我可能會用麻黃,如果內(nèi)臟升不上去我可能會用黃芪會用升麻,不一樣,但是治療的走向是確定的。所以你看《四圣心源》這個理論體系,它是一個很精確的治病定位的一個東西,很準確的,不光能能將疾病定位到一氣周流這一圈的哪個位置,還能定位到你這個具體疾病的哪一個層次,你這個疾病表現(xiàn)在哪方面,它就在哪個層次。當然治療的時候,很多時候,還是因為臟腑是根本是基礎(chǔ),大部分時候我們還是要從臟腑這個角度來入手來治療。

        相應(yīng)地根據(jù)不同的疾病層次,也會相應(yīng)地用一些不同層次的藥物,不同的藥,它入的層次是不太一樣的。所以臨床你用藥如果用得比較熟練的時候,可能也不難,很靈活的一件事。一看這個病,在哪個層面你就該知道用哪個藥,因為每個藥,它本身的特點也決定了它是偏走表、偏于走里,還是半表半里,它都是不一樣的。所以我們不同的藥物它可能都是往某一個方向,疏通的方向是一致的,只是作用的層次不一樣。治療不同的病時它就有不同的效果。把最符合的藥用到最恰當?shù)牟∩希蔷蜁幸粋€最好的效果。所以《四圣心源》它本身的方子,大部分都是從臟腑的層面給我們指出了一個方向性的處方,我們不能所有的情況都照搬呀,你用上肯定有時也有效果,但有時候如果疾病的層面不一樣的話,你照搬這個方子有時效果就差一些。就要靈活變化一些,是這個意思。

      《五味根源》,還有《五情緣起》,《精華滋生》,這幾節(jié),都是一個道理,從味道的角度來講,它也是一氣周流的表現(xiàn),也符合這個規(guī)律;從人的這個五情,從人的情志,喜怒悲憂恐,從這個來講,它同樣反映了一氣周流的這個規(guī)律;從《精華滋生》它還是和《氣血本源》一樣。在《精華滋生》這個節(jié)里,其中有一句,“五谷香甘,頤養(yǎng)脾胃”,最后這一段,“土氣充盈,分輸四子”。人吃五谷雜糧,香甜入脾土,養(yǎng)脾胃呀,養(yǎng)中土,那么中土這股氣,土氣充盈,很充足的時候化生氣血,那么它就是升降斡旋,周流、流通出來了,分輸四子。四子就是四臟、四象,肝、心、肺、腎啊、木、火、金、水??!所以你看,從人體五臟這個層面來講,一氣周流,臟腑層面來講就是基礎(chǔ)。中土脾胃,作為一個氣血化生的來源,它升降斡旋,化生氣血,氣血周流,輸送到五臟,輸送到外面的四臟,然后完成這個一氣周流。那么在這個基礎(chǔ)上,每個五臟所對應(yīng)的這個氣血、精神、形體、官竅、神志,等等,只要是它們相對應(yīng)的這些東西,全部它的基礎(chǔ)是一氣周流這個根源,都是從這兒化生過來的。

        《四圣心源 卷一 天人解》,黃元御反復(fù)從不同的層面,講一氣周流這個體系,講這個規(guī)律,為什么?就是希望我們理解他的用心,理解他的意思,一氣周流這個規(guī)律不光在天地之間存在,在人體本身也存在。在人體來講,那么它這個流通的基礎(chǔ)就是五臟,以五臟為基礎(chǔ),五臟的一氣周流作為一個根本。然后它會在不同的層面,人體的這個五官百骸、指甲毛竅,在各個方面,包括精神層面呀,氣血、味道呀,通通這一些,全都有這相同的這個規(guī)律,都符合一氣周流這個變化規(guī)律,就是講了這么一個意思。

        卷二《六氣解》,《六氣解》看不懂都沒有關(guān)系,甚至不看也不影響對整本書的學(xué)習,但是《天人解》一定要理解透徹。

 

         課后互動

        問題一:“大道至簡”老師問了這么一個問題,說是為什么是己土左旋而不是戊土?我們知道己土左旋而升,戊土右轉(zhuǎn)而降,為什么不是相反?

        這個問題怎么講呢?實際上,己土、戊土,就是脾胃這股氣,它本身、本質(zhì)上也是一股氣。就跟咱們剛開始講到太極的時候,太極動而生陽,靜而生陰。這股氣最開始的時候圓融不動,一旦為人,升華為人這一股氣,它就已經(jīng)是后天了,就已經(jīng)有動靜了,一動就有陰陽,就有升降。所以升起來的這股氣,我們就給起了個名字叫己土,就是脾土;降的這股氣,它往下降的時候,我們給起了個名字就叫戊土。所以為什么己土左旋而戊土右轉(zhuǎn),這個就是最開始的時候就是這么命名的。就像你生下來時你爸媽給你取了個名字,你就叫這個名字。至于為什么叫這個名字?就給你取了個這么個名,你可不就叫這個名字。為什么己土左旋而戊土右轉(zhuǎn)這個樣子,我們可以理解成人為約定成俗這么一個稱呼。

        但它的本質(zhì)是來源于一氣,從中土,一氣混茫、未分陰陽的狀態(tài)而來的,本質(zhì)上它并不是截然分為兩股氣。它本質(zhì)上也是一股氣,只不過它從最原始的那個,相當于太極的那個狀態(tài),一旦動起來的時候,它自然的就會變成升降兩種情況,自然就產(chǎn)生脾胃這兩個不同的升降方向,并且我們?nèi)藶榈亟o它賦予不同的名字,是這么一個道理。叫什么名不重要,假設(shè)最開始我們講了就是戊土左旋,己土右轉(zhuǎn),那我們今天就可以反過來講,這個名字不重要。我們知道它是怎么來的,它是一氣混蒙未分、未分陰陽的時候,演化而來的,一動就產(chǎn)生陰陽,產(chǎn)生升降,它的來源是一樣的。來源是一股氣,是一個狀態(tài),這一點搞清楚就可以了。

        問題二:木郁從火化還是從寒化?這個程度有限定嗎?

        木郁,黃元御講,說凡病則郁,只要是疾病,必然是氣郁。這一氣可以分成木火土金水,可以分成五種氣,可以分成五種情況。木氣、木郁大部分是從火化的,木郁從寒化的比較少,但是如果腎水之氣它郁的話,有從寒化的,有從熱化的。就是每一個氣它都有寒化,都有熱化。為什么呢?這取決于你本身正氣的盛衰。正氣盛,郁而化火;正氣虛,陽虛,可能郁而化寒。氣虛、陽虛可能就化寒。實際上也不是化寒,打個比方說吧,什么叫化火啊?你這一股氣,你這個人很有勁兒,你郁在這個地方走不動了,火冒三丈啊!周圍打個稀巴爛,一股火象!假設(shè)一個人是老弱病殘,一點兒力氣都沒有了,它也郁在這了,這就是化寒,所以化寒化火只不過是一氣郁滯、虛實的不同,也沒有一個完全嚴格的一個界限,它也是漸漸變化的。所以我們學(xué)習一氣周流啊,既要通過四象、五行對一氣的狀態(tài)有一個階段性的定位,同時也要有一個整體的、圓融的概念,一氣它是圓融一體的,逐漸變化流通的。這樣我們在臨床上分析疾病,治病用藥的時候就會更靈活,就不會那么機械,順便多說幾句。

        問題三:肝郁是肝血不足還是腎陽不足?

        要看虛實,從象的角度,因為這個一氣周流,我們是從氣的角度來講的,它外在的表現(xiàn)在不同的層面會有不同的癥狀。黃元御講了很多層面,很多不同的角度來講,就是讓我們從不同的角度,從外在表象的這些東西,都能夠從外面的表象看到里面的實質(zhì),里面的實質(zhì)就是一氣的周流。所以我們看這個肝郁的時候,肝郁在不同的層面會有不同的表現(xiàn),它是肝血不足還是腎陽不足,你就看它在不同的層面表現(xiàn)出啥來,如果它表現(xiàn)出來是脈虛澀,爪甲枯燥,那就是肝血不足;相反如果它表現(xiàn)的是脈沉軟無力,四末冰涼,這可能就是腎陽不足,根據(jù)它外在不同的象,察象以辨氣。

        《臨證辨象》,就是從象的角度,從臨床癥狀,從我們可以比較直觀的看到感覺到的這種象,不管是病象也好啊,脈象也好啊,去感知人體一氣的變化。象是外在的表現(xiàn),一氣的周流是內(nèi)在的實質(zhì),辨象的本質(zhì)是為了辯氣。如果大家對脈診望診熟練的話,望而知之謂之神,一看就知道這個氣是怎么回事,強弱瘀滯流暢,哪個地方出了問題一望而知,不需要轉(zhuǎn)化。如果不熟的話,可以先慢慢來,從外在的病象,我們可以知道,他里面這個一氣是什么狀態(tài),這個問題就說到這里。

        問題四:問中土之氣從中土出發(fā),流到四象,與后天之氣有什么關(guān)系什么作用?是這么個意思吧,可能問了這么個問題。這個后天之氣,咱們講先天腎,后天脾胃。后天之氣,就是咱們講的中土之氣,就是這股中氣,叫法不一樣,意思是一樣的。咱們講的后天之氣,就是我們講的中土脾胃之氣,就是這股中土之氣,所以咱們講的一氣周流,就是從這個后天來講的,就是講的中土脾胃之氣,流通到外周四臟形成一氣周流,就講的這么一個結(jié)構(gòu)體系。它是一回事,你也可以講,后天之氣,輸布全身,形成一氣周流,這么講也可以,意思是一樣的。

        問題五:老師,你講幾句第一節(jié)《陰陽變化》的這最后一段吧,最后一段:土無專位,寄旺于四季之月,各十八日,而其司令之時,則在六月之間。這一句話,大家是不是不太理解?

        這個一氣周流的時候,中土之氣,斡旋升降,流通外出,輸送到,外周四象,形成一氣周流。黃元御他從一年四季變化上來講,講這個規(guī)律,為什么叫土無專位,寄旺于四季之月,各十八日。這個說法,我個人理解,四季每一季,都是土氣。一年夏秋之交,他講六月之間啊,桑拿天的時候,寒熱交蒸,濕氣最悶熱最多的時候,這個時候是土氣最盛的時候,這是從一年當中來講。中土于中央,它在四季的中間,這個土氣表現(xiàn)的最明顯。實際上,一年四季的變化,都是中土之氣的變化,并不是說只在每個季度的十八天是土氣,這個說法,可能是為了便于表述,土氣在四個季節(jié)里面都存在,可能是為了表述這么個意思。這么一個說法,我個人理解,要是真這么理解,有點機械了,實際上每一天每一月每一季,都是中土之氣在變化。當然最典型的變化,它是在六月桑拿天濕氣最重的這個時候,那是最典型的,其他時候,可能就顯得各有各的特點,土性中庸,不升不降,所以它就悶熱,不動乎了。

        主要從土無專位來理解,至于各十八日,你理解他的意思就行了,我覺得,至少我目前理解不是這么機械的,土氣是無處不在的,并不僅僅在這十八天,既然講了土無專位,哪來的十八天,這不就矛盾了嗎,所以我們理解的時候,從整體上去理解,這么講可能只是為了便于描述。這樣的話,從一年的角度來講,這個,中土之氣,它每個季節(jié)都有,它實際上是中土之氣的變現(xiàn)表現(xiàn),這樣理解就好理解了。各十八日這個問題就不存在,只是這么一個方便的說法而已,這么理解就可以了。大家可以說說自己的一些意見,這是我個人的理解。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wǎng)絡(luò)存儲空間,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nèi)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dǎo)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zhuǎn)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