轎子(sedan),一種靠人或畜扛、載而行,供人乘坐的交通工具,曾在東西方各國廣泛流行。就其結(jié)構(gòu)而言,轎子是安裝在兩根杠上可移動的床、坐椅、坐兜或睡椅,有篷或無篷。轎子在我國大約有四千多年的歷史,據(jù)史書記載,轎子的原始雛形產(chǎn)生千公元前21世紀的夏朝初期?!渡袝?益稷》中有一句話:“予乘四載,隨山刊木。”這是大禹自述其治水經(jīng)過時講的。后人解釋,這四載是:“水行乘舟,陸行乘車,泥行乘橇,山行乘欙。”(《史記?夏本紀》)這個“欙”(雷),就是最原始的轎子。它倒底是什么樣子,有的古文獻說:“山行即橋”(《史記?河渠書》),這是由于欙是過山之用,負在一前一后兩個人肩上,遠望過去“狀如橋中空離地也”(《癸已類稿?轎釋名》),所以,在上古時,轎、橋二字相通,而它的具體形狀目前還無從可考。
一般認為,轎子是在古代車子的基礎(chǔ)上演變而來的,而中華民族造車的歷史更早。當遠古先民們在艱難的環(huán)境中為了生存和發(fā)展,經(jīng)?!斑w徒往來無常處”的時候,車子給了他們很大的便利,以車子的偉大發(fā)明為先導(dǎo),我國的上古無先民陸續(xù)發(fā)明了適用于不同自然環(huán)境的多種交通工具。大禹“乘四載”,以“開九州,通九道,陂九澤,度九山”(《史記?夏本紀》),他使用了各種交通工具,轎子就是其中之一。中國的轎子曾流行于廣大地區(qū),自古以來歷代相襲,因時代、地區(qū)、形制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名稱。如肩輿、檐子、兜子、眠轎、暖轎等?,F(xiàn)代人所熟悉的轎子多系明、清以來沿襲使用的暖轎,又稱帷轎。中國唐朝及以前的時候,乘轎者多為皇室、女性、老弱官員。自宋朝開始,轎子開始廣泛流行。近現(xiàn)代,轎子先是被人力車,后被汽車逐步取代。在當代,除了少數(shù)險峻無道路的山地還在用抬椅、滑竿等運輸外,轎子一般只用于旅游娛樂,以及婚禮、葬禮等傳統(tǒng)儀式。
肩輿(繪畫)
(繪畫)
花轎
(花轎繪畫)
官轎
小轎
四人抬轎子,小轎?官轎?
(清明上河圖中的小轎)
(繪畫)
(繪畫)
清末,乘坐的是外國人
(這個也是)
(當年的美國兵和他的女朋友?)
駝轎
涼轎?
滑竿
一頂華麗的花轎
清末廣州轎子
一頂官轎,北京,中國,ca.1870 - 1880
又是一頂準備抬新娘的花轎
一頂小轎
一乘滑竿,又是傳教士
一頂四人抬的轎子,廣州
抬轎,西安,陜西,中國,1900年
又是一頂婚轎,中國
抬新娘的轎子和看熱鬧的人,1861-1890
坐轎的與乘車的,晚清
夏天轎子,中國,ca.1900 - 1919
新娘已經(jīng)到來,將要離開轎子,1904-1920年
中國八抬大轎(繪畫),清朝
醫(yī)生出診,中國,1928-1948年
轎子,中國,ca.1917 - 1923
抬女眷的小轎,中國,ca.1917 - 1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