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的智慧——見性、心態(tài) 禪的智慧——待人、處事 禪的智慧——聽說、時間 禪的智慧——逆境、事業(yè) 禪的智慧——煩惱、得失 禪的智慧——自然、清靜 禪的智慧——--善惡、慈悲 禪的智慧——外物、欲望 禪的智慧——因果、生死
禪的智慧——見性、心態(tài) 見性——春來草自青。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大智慧到彼岸,此須心行,不在口念??谀钚牟恍?,如幻化入露如電??谀钚男?,則心口相應(yīng)。本性是禪,離性無別禪。 見山是山,見水是水——返璞歸真。 外面的塵垢臟時,要用掃把去掃,內(nèi)心污穢時要怎樣清掃呢——學(xué)會自覺去悟的道理。佛說一切皆空。禪可以說是“心”的別名,而“心”是在佛不增,在凡不減的真如實性。 要想除掉曠野里的雜草,只有一種方法,就是在上面種莊稼;要想讓自己的心靈不荒蕪,唯一的方法就是修養(yǎng)自己的美德。 “云在青天水在瓶”:一是說云在天空,水在瓶中,正如眼橫鼻一樣,都是事物的本來面貌,沒什么特別的地方。只要領(lǐng)會事物的本質(zhì)、悟見自己的本來面目,也就明白什么是道了。二是說,瓶中之水,猶如人的心一樣,只要保持清凈不染,心就像水一樣清澈,不論裝在什么瓶中,都能隨方就圓,有很強的適應(yīng)能力,能剛能柔,能大能小,就像青天的白云一樣,自由自在。 我們的心就像是一座寺廟,不需要用各種精巧的裝飾來美化,需要的只是把心靈擦拭干凈,讓內(nèi)在原有的美無瑕地顯現(xiàn)出來。 禪追求的是“天然無飾,便是本性”,是把生活看成了一種天然的運動狀態(tài)。用一顆本真的心,去感受世界,感受生活給予的一切。 一切為空,只有在這個徹底的否定中,才能得到絕對的肯定。 參禪何須山水地,滅卻心頭火亦涼。保持一顆清凈純潔的心,其道理也是一樣。我們的生活環(huán)境像瓶里的水,我們就是花。唯有不停凈化我們的身心,變化我們的氣質(zhì),并且不斷的懺悔、檢討,改進(jìn)陋習(xí)、缺點,才能不斷吸收到大自然的糧食。 佛說,一切法,為度一切人,執(zhí)迷不悟,實為自性所不悟,便難以遇佛,難以得度,可嘆可憐。所謂回頭是岸,定要自醒自悟,解惑便是在此。 即心即佛,心性如一,佛性平等,自信自立,這是修行者的思想基礎(chǔ)。 自傘自度,自性自度,凡事求諸己。 如果說肉眼是用來觀察世界的,那么心眼則是用來思考人生的。借人一雙慧眼不如安己一顆慧心。 “心”者,離一切相,離文字相,離語言相,離一切動作(揚眉瞬目)相,更要離一切虛妄心緣相,此離一切相之心體,說有即不對,說無也是過。 禪說,感知到另一個境界的美好,教會你去感悟這個世界,感悟你自己的內(nèi)心,而這一切其實就在我們的心里。 禪說,佛向性中作,莫向身外求。自性迷即是眾生,自性覺即是佛。所謂“迷人念佛,求生于彼;悟人自凈其心。所以其隨心凈,即佛土凈”。 佛在靈山莫遠(yuǎn)求,靈山就在汝心頭。
心若改變,態(tài)度跟著變;態(tài)度改變,習(xí)慣跟著改變;習(xí)慣改變,性格跟著改變;性格改變,人生跟著改變。 心態(tài)和生活方式,決定了人生的命運。同樣的環(huán)境和遭遇,如果想法和做法不同就會出現(xiàn)大相徑庭的結(jié)果。 半路子的人只能做半路子的事。不定的心態(tài)難以成事,既然難以撫定如此之心,那只可為不定之事。 修禪其實就是學(xué)做人,會做人了,禪性也就出來了。 有了膽識,一個人就有了主心骨,不會手足無措,而是敢于挑戰(zhàn)自己,敢于向自己開刀,敢于創(chuàng)造新的奇跡——這正是逢佛殺佛,逢祖殺祖的真諦。 待人要在有疑處不疑,這種有疑處不疑的功夫就是不在意。人能學(xué)會不在意,就可以放曠而行,少憂絕惱,心理自然清閑,神情自然自在,福分無比。 矛盾是萬物不可去除的,但如何調(diào)節(jié)它是關(guān)鍵。心可以平和的面對事物的種種反差,那自然也就不受矛盾的影響了。 凡事皆在心態(tài),積極的心態(tài)激勵正面的行為,通常獲得理想的結(jié)果。危機(jī)在人的生命道路中是不可避免的。但若把握好時機(jī),逆向而行,往往會是山窮水復(fù)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做任何事情都要講究“悟”,只停留在事物的表面,被字面上的意思所束縛,永遠(yuǎn)不可能真正地智慧起來。 “布施有度,細(xì)水長流”,人生如果能夠把握“度”的關(guān)節(jié),自然萬事順暢,心態(tài)祥和。 堅定的意志最重要,有了它,外在的束縛就不會放在心上,掛念和憂慮就不會占據(jù)內(nèi)心,自然會在宇宙中找到自己安身立命所在。 定力是一個人意志的忍耐程度,它是和勇氣恰為互補的意志元素。一個人的定力越高,就越能從容面對種種誘惑。 所謂“事無礙、理無礙、理事無礙、事事無礙”,這是佛境界。到無礙的境界,命運、風(fēng)水也就都沒有了。心造法界,念變法界。 禪者總是放曠達(dá)觀,隨遇而安。而能否曠達(dá),完全要看是否能夠承擔(dān)生活上的種種;接納它,包容它,歡喜它。禪經(jīng)上說“悟無生忍”,無非就是一種承擔(dān)的能力。 不開心不曠達(dá)的人,最主要的關(guān)鍵在于不能承擔(dān)。不能承擔(dān)就表示沒有能力。能夠承擔(dān)的人,不管他遭遇到什么變局,是好是壞,是順是逆,他都能定中生慧,凡事迎刃而解??铣袚?dān)的人,沒有埋怨,沒有嫉妒。心中常保悠游自在,活力自然日增,生活也比較活波不拘泥。放下心來,走出郊外,豁達(dá)一二些,高歌一曲,也許便可從中生慧。 人生要堅守住自己的內(nèi)心。
平常心就是沒有分別矯飾,超越染凈對待的自然生活,是本來清凈自性心的全然顯現(xiàn)。平和的心態(tài)能消除偏狹和狂傲之氣,舍去浮躁和虛華,以一顆平常心直面人生,腳踏實地走好人生每一步。 這世上有些事情,即使你我親自體驗過,也未必觸及到它們的本質(zhì)。往往有些事情,一時會被繁華的假象給迷惑了,“大悟”就是這個道理。拋卻那些虛榮和繁華,擁有一顆平常心。 僧人有心,即是佛前游客。游客無心,即是佛前僧人。心不定,浮萍一生;心堅定,神佛可成。 “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薄J且环N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是一種在現(xiàn)實的泥濘中偶然昂起頭來喘幾口氣的超脫,是在對世界包括自我的本質(zhì)有了充分把握之后做出的一種抉擇。只有“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我們才能夠擁有一顆平常心,遇事想得開、想得透、提得起、放得下,處世清楚、為人豁達(dá)、雖寵辱而不驚,雖毀譽而不計。 生活之道不是知與不知的問題,而是平常生活中真誠流露與實踐的問題。一個人在日常生活中,言行舉止,如果能從心所欲不逾矩,那就是平常心;如果不能,那就是操縱作為。 一切的心理現(xiàn)象都是主觀的意識所造成的。不過禪者所重視的是覺醒與自在。待人處事,總是在失去主動,不能自拔,或無能為力時,才感到自己發(fā)生了困擾。那時自己是無能的、不能自我控制的;是不安的、執(zhí)著的、不能接受事實的。陷于物欲跟急于功利,同屬于被境轉(zhuǎn),內(nèi)心同樣不安。憤怒傷人與懼怕退卻,兩者都是受心所牽,都是心病的根源,所謂“一心有滯,諸法不通”。自在就是真正的覺醒,真正的自由,真正從許多虛幻中解脫出來,才能去過現(xiàn)實的人生,喜悅的生活。 對外境增一份定力,就減去一份痛苦,能放下一份的是非比較,即能遠(yuǎn)離人事的煎熬。無心,日日如沐春風(fēng),時時清涼無憂。 妄心是最大的騙子,別人能騙你一時,而它卻會騙你一輩子。 良心是每一個人最公正的審判官,你騙得了別人,卻永遠(yuǎn)騙不了你自己的良心。
禪的智慧——待人、處事
為人處世,退一步準(zhǔn)備之后,才能沖得更遠(yuǎn),謙卑的反省之后才能爬得更高。要知道拳頭總是要先收回來,然后才能給對手致命一擊。退,不是一種畏縮,不是一種妥協(xié)。恰恰相反,這是一種練達(dá)的生活態(tài)度,也是進(jìn)的必然選擇。 上司部屬、父子婆媳,不去計較一定要對方恭敬順從,用關(guān)懷的心,服務(wù)別人的觀念,彼此就能水乳交融。 點燈照亮別人,更是為了讓別人看到自己,與人方便就是給自己方便。 愛惜東西叫做惜福,唯有惜福的人才有福。 誠實無欺,就是不虛妄,不做假,履行承諾,實事求是。誠實,是人格的一種堅守。 吃飽肚子只能解決一時之需,而精神上的尊重卻能激勵人的一生。 獨樂不如眾樂,儒家如此,禪者也如此。 若有大功德的長者給予意見,萬不可輕蔑對之,應(yīng)充分汲取其好的經(jīng)驗方法,必可解當(dāng)前之惑。若自傲不羈,惑執(zhí)迷不悟,必久困不得其解。 畫虎畫皮難畫骨,畫人畫面難畫心。 最好的教育是愛的教育,以鼓勵代替責(zé)備,以關(guān)懷代替處罰,更容易收到教育的效果。 坦率真誠才是做人的真諦,然而謙讓并不是壞事。對別人的謙讓,不必苛求回報,達(dá)此境界方得解脫于此煩惱。 在心里消除差別,對待眾生才能不執(zhí)著。 人應(yīng)該與自己的主見,堅信自己是正確的,做一個自信自主自尊的人,不要人云亦云,被別人牽著鼻子走。 要學(xué)佛道,先結(jié)人緣。廣結(jié)眾緣,就是不要去傷害任何一個人。 長江后浪推前浪。做長輩的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強加在晚輩身上,晚輩們有自己的想法,而且可能更好! 無論你的心跡藏得有多深,只要存在,別人就可以探察到。只有心無外物,才能讓人無所察覺。 有的人太顧念自己,不顧念別人,一點小事,再三地?zé)┤耍挥械娜颂櫮顒e人,不肯為己,最后失去好多機(jī)會。 自他一體,能所不二。 好好的管教你自己,不要管別人。 別說別人可憐,自己更可憐,自己修行又如何?自己又懂得人生多少? 不要因為小小的爭執(zhí),遠(yuǎn)離了你至親的好友,也不要因為小小的怨恨,忘記了別人的大恩。 一個人如果不能從內(nèi)心去原諒別人,那他就永遠(yuǎn)不會心安理得。 心中裝滿著自己的看法與想法的人,永遠(yuǎn)聽不見別人的心聲。你不要一直不滿人家,你應(yīng)該多檢討自己才對。不滿人家,是苦了你自己。 不要在你的智慧中夾雜著傲慢,不要使你的謙虛心缺乏智慧。 忌妒別人,不會給自己增加任何的好處。忌妒別人,也不可能減少別人任何的成就。 戀愛不是慈善事業(yè),不能隨便施舍的。感情是沒有公式,沒有原則,沒有道理可循的,可是人們至死都還在執(zhí)著與追求。 用傷害別人的手段來掩飾自己缺點的人,是可恥的。 要了解一個人,只需要看他的出發(fā)點與目的地是否相同,就可以知道他是否真心的。 永遠(yuǎn)扭曲別人善意的人,無藥可救。 方正存心,圓通處世。 能為別人設(shè)想的人,永遠(yuǎn)不寂寞。 與任何人接觸時,要常常問自己,我有什么對他有用,使他得益?如果我不能以個人的道德、學(xué)問和修持的力量,來使人受益,就等于欠了一份債。 欲為諸佛龍象,先做眾生馬牛。
禪心就是包容心、淡泊的心、平等的心、感恩的心,禪心就是自我要求、自我慚愧的心。一個人能用禪心去體會世間的人生,從平實生活中體驗感情和認(rèn)知的樂趣,才能發(fā)現(xiàn)并享受生活的美好。 合乎佛法的事。禪心就是你我一如的心,圣凡一致的心,包容一切的心,普度一切的心。 人的心胸就好比芥子,能包容世間的一切。胸襟寬闊、氣度非凡的人會產(chǎn)生出超常的精神力量和旺盛的斗志。真正做大事業(yè)、有大成就的人,都需要有寬大的胸襟和容人的雅量。 人的心既可浩如大海,又可微如縫隙。悟大則大,悟小擇校,并無定數(shù)。禪的世界可以包容大地,且人人本具禪心如寶藏,應(yīng)善于開發(fā),用禪心去體會人生,漸漸地凈化為一顆大徹大悟的平常心。 “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笑口常開笑天下可笑之人”。心中裝著別人,裝著衣食父母、親情悠悠的男女老少,裝著需要照顧、需要超度的蕓蕓眾生,“肚子”能不大嗎?笑容能不爽朗嗎? 凡事付之一笑,于人無所不容。大肚能容,斷卻許多煩惱障;笑容可掬,結(jié)成無量歡喜緣。 人要學(xué)會接受,學(xué)會懂得品嘗各種遭遇和生活的個中滋味。甜蜜、酸澀、苦楚、淡薄,我們都要學(xué)會坦誠面對。 你要包容那些意見跟你不同的人,這樣子日子比較好過。你要是一直想改變他,那樣子你會很痛苦。要學(xué)學(xué)怎樣忍受他才是,怎樣包容他才是。 你接受比抱怨還要好,對于不可改變的事實,你除了接受以外,沒有更好的辦法了。
人與人之間相處,要學(xué)會包容,若總是想著改變對方,結(jié)果將會是對方不快樂,自己也不開心,彼此可能會陷進(jìn)一個水火不容的境地。 “心寬人自輕,眼明心自靜”,“人不會害你,害你的只是自己的心”。誤會一開始,即一直只想到對方的千錯萬錯。因此誤會越陷越深,弄到不可收拾的地步。禪說,時間人都是因為心有疑慮,放不下,故不能知而立行。所以,若能看破、放下,必能有勇氣,有決心地去完成所有的事。 為人處世,應(yīng)先認(rèn)識自己,忠于自己,忠于自己的工作崗位。 不寬恕眾生,不原諒眾生,是苦了你自己。 原諒別人,就是給自己心中留下空間,以便回旋。 雖然你討厭一個人,但卻又能發(fā)覺他的優(yōu)點好處,像這樣子有修養(yǎng)的人,天下真是太少了。 不要刻意去曲解別人的善意,你應(yīng)當(dāng)往好的地方想。 一般人在遇到對方的權(quán)勢大,財富大,氣力大,在無可奈何的情形之下而忍,這算什么忍耐呢?真正的忍是,就算他欺負(fù)了你,對不住你,但他什么都不及你,你有足夠的力量對付他,而你卻能容忍他,認(rèn)為他的本性和我一樣,只是一時糊涂,或在惡劣的環(huán)境中受到熏染罷了,你不必與他計較,能在這樣的情況及心境之下容忍那才是真正的忍耐。 如果我們放眼從累生歷劫去看,那么一切的眾生,誰不曾做過我的父母、兄弟姊妹、親戚眷屬?誰不曾做過我的仇敵冤家?如果說有恩,個個與我有恩;如果說有冤,個個與我有冤。這樣子我們還有什么恩怨親疏之別呢?再就智慧愚笨來說,人人有聰明的時候,也有愚癡的時候,聰明的人可能變愚癡,愚癡的人也可能變聰明。最壞的人,也曾做過許多好事,而且不會永遠(yuǎn)壞;好人也曾做過許多壞事,將來也不一定會好。如此我們反覆思索,所謂的冤親、賢愚,這許多差別的概念,自然就會漸漸淡了。這絕對不是混沌,也不是不知好壞,而是要將我們無始以來的偏私差別之見,代之以一視同仁的平等觀念罷了! 寧可自己去原諒別人,莫讓別人來原諒你。 人家怕你,并不是一種福,人家欺你,并不是一種辱。 如果你準(zhǔn)備結(jié)婚的話,告訴你一句非常重要的哲學(xué)名言,你一定要忍耐包容對方的缺點,世界上沒有絕對幸福圓滿的婚姻,幸福只是來自于無限的容忍與互相尊重。如果你真的愛他,那么你必須容忍他部份的缺點。 別人可以違背因果,別人可以害我們,打我們,毀謗我們??墒俏覀儾荒芤虼硕骱迍e人,為什么?我們一定要保有完整的本性和一顆清凈的心。
禪的智慧——聽說、時間
最有價值的人,不一定是最能說的人。老天給我們兩只耳朵,一個嘴巴,本來就是讓我們多聽少說的。善于傾聽,才是成熟的人最基本的素質(zhì)。 一言以興邦,一言以喪邦。舌生于自己的口中,我們應(yīng)該要做到的是成為舌的主宰者,而不是讓它去主宰自己的心靈,要說得其所,要說得智慧。這樣,便不會因禍福而受牽制。 我們必須使用智慧,才能生存在這個世界上。說話的藝術(shù)在于輕聲細(xì)語有禮貌,不可以莽撞無禮。假如我們要避免爭執(zhí)或批評,就必須學(xué)習(xí)在適當(dāng)?shù)臅r機(jī)說適當(dāng)?shù)脑挕?/font> 習(xí)性乃長年而形成,又何以一時之念,而狂言心已成空,為世人譏笑之料。而接受他人,更不能將他人言語信以為真,對彼對己都是一種大不利。 說話不要有攻擊性,不要有殺傷力,不夸已能,不揚人惡,自然能化敵為友。 當(dāng)你勸告別人時,若不顧及別人的自尊心,那么再好的言語都沒有用的。 多用心去傾聽別人怎么說,不要急著表達(dá)你自己的看法。 是非天天有,不聽自然無,是非天天有,不聽還是有,是非天天有,看你怎么辦? 福報不夠的人,就會常常聽到是非;福報夠的人,從來就沒聽到過是非。 根本不必回頭去看咒罵你的人是誰?如果有一條瘋狗咬你一口,難道你也要趴下去反咬他一口嗎?憎恨別人對自己是一種很大的損失與傷害。 毀滅人只要一句話,培植一個人卻要千句話,請你多口下留情。 多講點笑話,以幽默的態(tài)度處事,這樣子日子會好過一點。 說一句謊話,要編造十句謊話來彌補,何苦呢? 世界上沒有一個永遠(yuǎn)不被毀謗的人,也沒有一個永遠(yuǎn)被贊嘆的人。當(dāng)你話多的時候,別人要批評你,當(dāng)你話少的時候,別人要批評你,當(dāng)你沉默的時候,別人還是要批評你。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一個人不被批評的。 請你用慈悲心和溫和的態(tài)度,把你的不滿與委屈說出來,別人就容易接受。 別人講我們不好,不用生氣、難過。說我們好也不用高興,這不好中有好,好中有壞,就看你會不會運用? 只會夸獎我們,贊嘆我們的,這都不是明師,能批評我們,啟示我們的,這才是明師,有了他們我們才會進(jìn)步。要感謝告訴你缺點的人?;钤趧e人的掌聲中,是禁不起考驗的人。 沉默是毀謗最好的答復(fù)。 惡口永遠(yuǎn)不要出自于我們的口中,不管他有多壞,有多惡。你愈罵他,你的心就被污染了,你要想,他就是你的善知識,至少你該學(xué)著忘記。 當(dāng)你明天開始生活的時候,有人跟你爭執(zhí),你就讓他贏,這個贏跟輸,都只是文字的觀念罷了。當(dāng)你讓對方贏,你并沒有損失什么。所謂的贏,他有贏到什么?得到什么?所謂的輸,你又輸?shù)绞裁??失去什么?/font> 勇于接受別人的批評,正好可以糾正自己的缺點。 內(nèi)心充滿忌妒,心中不坦白,言語不正的人,不能算是一位五官端正的人。 當(dāng)你對自己誠實的時候,世界上沒有人能夠欺騙得了你。 大多數(shù)的人一輩子只做了三件事;自欺、欺人、被人欺。
第一種人聽聞世間是否有無常變異的現(xiàn)象,生命有隕落生滅的情境,變能悚然警惕,奮起精進(jìn),努力創(chuàng)造嶄新的生命。第二種人看到世間花開花落,月圓月缺,看到生命的起起落落,無常侵逼,也能及時鞭策自己,不敢怠慢。第三種人看到自己的親族好友經(jīng)歷死亡的煎熬,肉身壞滅,看到顛沛困頓的人生,目睹骨肉離別的痛苦,才開始恐怖驚懼,善待生命。第四種人當(dāng)自己病魔侵身,四大離散,如風(fēng)前殘燭的時候,才悔恨當(dāng)初沒有及時努力,在世上空走了一回。 無論你今天怎么用力,明天的落葉還是會飄下來。世上有很多事是無法提前的,唯有認(rèn)真地活在當(dāng)下,才是最真實的人生態(tài)度。禪中所謂的“當(dāng)下”,就是現(xiàn)前的一念心。禪在當(dāng)下,生命在當(dāng)下,生活在當(dāng)下,迷惑在當(dāng)下,覺悟在當(dāng)下,有覺悟所生的覺的感受、受用也在當(dāng)下。 人生無處不是在一連串的“現(xiàn)在”中所積累的,既然如此,我們何不把握好現(xiàn)在的每一分、每一秒。過去的不能重新找回,將來的還遙遙無期,唯一能把握、利用的,也只有現(xiàn)在了! 生命的長度,就是一呼一吸。只有這樣認(rèn)識生命,才是真正體證了生命的精髓。應(yīng)該把握生命的每一分鐘,每一時刻,勤奮不已,勇猛精進(jìn)。 孔子說:其為人也,發(fā)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 最重要的時間莫過于當(dāng)下,它是唯一能支配的;最重要的人便是當(dāng)下與你在一起的人;而最重要的事就是使你身邊的人快樂。緣起緣滅,起滅之中,唯有當(dāng)下。為達(dá)目的者,積極進(jìn)取創(chuàng)造條件,而唯一可以支配的時間就是當(dāng)下。 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做一個好和尚就要認(rèn)真地撞鐘。 當(dāng)下每刻只是去做的是心是十分重要的。當(dāng)下的心是沒有主體和客體,你只是在這刻清晰的運作。 人生在世,把握了今天,就等于擁有了明天。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理想,要實現(xiàn)理想,只有不斷地努力,去改變自己,完善自己。 一味追求結(jié)果,忽視過程的人,怎么會領(lǐng)悟到等待的那種復(fù)雜、彷徨、甜美的滋味呢?等待也賦予了人生別樣的魅力。在等待中,我們體味艱辛,咀嚼痛苦,感受無奈,沐浴憂傷……學(xué)會等待,實際上是學(xué)會珍惜自己,珍惜生命對我們的饋贈。 白白的過一天,無所事事,就像犯了竊盜罪一樣。 你希望掌握永恒,那你必須控制現(xiàn)在。 物來則應(yīng),物去不留,安往當(dāng)下,無棄無求。吃飯就吃飯,睡覺就睡覺。 不要浪費你的生命在你一定會后悔的地方上。 永遠(yuǎn)不要浪費你的一分一秒,去想任何你不喜歡的人與事。 如果你能夠平平安安的渡過一天,那就是一種福氣了。多少人在今天已經(jīng)見不到明天的太陽,多少人在今天已經(jīng)成了殘廢,多少人在今天已經(jīng)失去了自由,多少人在今天已經(jīng)家破人亡。
禪的智慧——逆境、事業(yè)
在順境中感恩,在逆境中依舊心存喜樂,認(rèn)真、快樂的活在當(dāng)下。 局部的失敗是肯定的,但要相信今后會獲得更大的成功,不因一次小小的失誤而低頭,而意志消沉。 當(dāng)我們認(rèn)為自己一無所有的時候,我們不要忘了,我們還有一個高貴的靈魂。失敗算得了什么,大不了從頭再來。我們可千萬不要自甘墮落,天堂與地獄存在于一念之間。 不要刻意去猜測他人的想法,如果你沒有智慧與經(jīng)驗的正確判斷,通常都會有錯誤的。 當(dāng)你的錯誤顯露時,可不要發(fā)脾氣,別以為任性或吵鬧,可以隱藏或克服你的缺點。 每一個人的價值,都是絕對的。堅持自己崇高的價值,接納自己,磨礪自己。給自己成長的空間,我們每個人都能成為“無價之寶”。生命中的每個挫折、每個傷痛、每個打擊,都有它的意義。 你永遠(yuǎn)要感謝給你逆境的眾生。 逆境是成長必經(jīng)的過程,能勇于接受逆境的人,生命就會日漸的茁壯。 人不免有一點小錯,就心理健康的法則來看,要懂得原諒自己。小錯只要改正就行,用不著太在意。太在意就失去寬闊的心胸,無法超然物外,直證真空妙有的法性。 竹密豈防流水過,山高怎阻野云飛——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世上沒有不可逾越的障礙,關(guān)鍵在于自身,只要下定決心,一切困難都能迎刃而解。 迷思而非過失,解除了迷思,也自然減少了過失。 每一種創(chuàng)傷,都是一種成熟。 只有面對現(xiàn)實,你才能超越現(xiàn)實。 與其你去排斥已成的事實,你不如勇敢接受。
禪是什么?禪是一種自我、是一種生活、是一種實踐。只有在生活實踐中,在身心磨煉之下,精神自然升華,時節(jié)因緣成熟,自然明心見性。 所謂佛法、禪心,都應(yīng)該不離開生活。吃飯吃得合味,禪也;睡覺睡得安然,禪也;離開生活,佛法有何用? 有人以為參禪,要摒絕塵緣,甚至工作也不必去做,只要打坐就可以了。其實不工作,離開生活,哪里還有禪呢?修行不是懶惰的接口,勞作乃萬事之本,應(yīng)有這種“不作不食”的精神。 做事如修行,不是靠嘴上說的。表面上做虛渺之舉,必是無得無悟之舉,故,行到才是功夫,實施才是本源。 自尊改變命運,行動成就偉業(yè)。 挑水擔(dān)柴,無非是道;行住坐臥,無不是禪。禪就是生活,生活就是禪。一個人不把生活照顧好,禪安住在什么地方呢? 修禪在悟,應(yīng)真的去實踐、去冥想。 禪就是生活。生活里有禪,就會法力無邊,在人人尊,在處處貴;有禪,人生前途會無往不利。 學(xué)不在多,貴在力行。只把聰明停留在嘴巴上面,這種聰明是結(jié)不出累累碩果的。 生活要實事求是,需要有務(wù)實的精神。掩飾太多,就會很累。 到處是路,可是哪一條是正路,并不是人人能找得到的。 能說不能做,不是真智慧。 做事就是在學(xué)做人而已。
人更是應(yīng)該有自己的信仰和目標(biāo),要修煉和確立自己的價值觀和處世準(zhǔn)則,而這些都可以再禪心中找到答案。所謂一分耕耘,一分收獲。人生的好壞成敗,關(guān)鍵是在于自己如何定位和把握。 保持良好的心態(tài),才能確定和實現(xiàn)我們真正的目的,而貪婪會使我們忘記真正的目標(biāo)。 明知自己的目標(biāo)固然可貴,但更可貴的是為了成就目標(biāo)而堅持不懈的精神。同時一旦知道了自己的所為偏離了目標(biāo),便要立刻改正。 聚沙能成塔,集腋能成裘。如果一個人信心十足地朝目標(biāo)邁進(jìn),他終究會獲得成功的。 世界上沒有任何東西是永恒的。等待是一種經(jīng)歷,你總能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 若自己并無真正才學(xué),又何以強入他門?不但不能收益,終落得殘局而歸,實為不當(dāng)。不如待到真正有所才能之時,再踏入這個門檻也不遲。 若有一面才學(xué),又為何掩藏,羞澀于展現(xiàn)呢? 同樣的一句話,有兩種不同的或者更多的層次。每個人都可能有不同的看法,所以對于真理,不要鉆牛角尖,“反求諸己”固然重要,廣為通達(dá)更重要。 在生活中怎樣才能少走彎路呢?秘訣就是確立明確的目標(biāo),然后以最節(jié)省的途徑向目標(biāo)邁進(jìn)。目標(biāo)既是成功的方向,更是成功的捷徑。 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 責(zé)任感時一個人立足于社會、獲得事業(yè)成功的必要條件,更是至關(guān)重要的人格品質(zhì)。 禪門講究“直下承擔(dān)”,所謂心、佛、眾生,三無差別,眾生都是佛祖。 創(chuàng)造機(jī)會的人是勇者,等待機(jī)會的人是愚者。 有時候我們要冷靜問問自已,我們在追求什么?我們活著為了什么?
禪的智慧——煩惱、得失
佛陀都有煩惱,何況我們凡人呢。人生的煩惱,自然當(dāng)一笑而過。 生命中的痛苦是鹽,它的咸淡取決于盛它的容器。你愿做一杯水,還是一片湖。人若想活得愉快,就得少煩惱;要少煩惱,心胸就得寬廣一些,學(xué)會善待自己和容忍別人,這就叫寬舒人生。本來,生活就應(yīng)該從容不迫,悠然自得。 菩提——手心是煩惱,手背是菩提,只要翻過來便是,無多無少,煩惱變?yōu)槠刑?。所謂“煩惱菩提冰是水,生死涅槃法即空”。若悟得,人法皆空,若不明就仍有法執(zhí)。 喜樂是映在鏡中的微笑,苦難是水面偶爾飛過的鳥影。流過空中的鳥影悵然,鏡里的笑痕令人回味,卻只是偶然的一次投影呀! 視角改變了,事情就完全變了樣,人生不也是如此嗎:痛苦的對面是快樂,哭的對面是笑,人有兩只眼睛,就是要我們從兩個不同的角度去看待事情的。 我們常常將悲歡掌控在他人的一顰一笑間,將幸福建立在五欲的幻化世界中,我們常常為了一句話耿耿于懷,為了一件事困坐愁城,為一個人失魂落魄,為一念之差懊悔終生。 比較、計較,這是煩惱的來源,怎能透過禪而悟道呢?俗話說“人比人,氣死人”。所以,只有除去比較、計較,回歸到平等自性中來,才能有所悟。 人之所以痛苦,在于追求錯誤的東西。 與其說是別人讓你痛苦,不如說自己的修養(yǎng)不夠。 如果你不給自己煩惱,別人也永遠(yuǎn)不可能給你煩惱。因為你自己的內(nèi)心,你放不下。 當(dāng)行腳的時候行腳,當(dāng)隱藏的時候隱藏。心如明鏡,物來則映,物去不留!如鳥過白云,魚躍水面,空中無跡,水面無痕,不為消逝的事物所煩惱,才能持得安然自在。 生活就是個五味瓶,酸甜苦辣咸,五味俱全。生活不可能永遠(yuǎn)是幸福,也不可能永遠(yuǎn)是痛苦。所以,在幸福的時候體會幸福的感覺,在痛苦的時候品味痛苦的滋味,并相信這都是生活中的真實感受,都應(yīng)該坦然接受。 熱烘烘的快樂,會樂極生悲;冷冰冰的痛苦,會苦得無味;人生最好過不苦不樂的中庸生活。 這個世界本來就是痛苦的,沒有例外的。 當(dāng)你快樂時,你要想這快樂不是永恒的。當(dāng)你痛苦時,你要想這痛苦也不是永恒的。 生活中有許多的不安和煩惱都是因為太在意惹來的。一個人愈是在意別人對自己的看法,愈是舉棋不定、坐立不安、無所適從。那是傷害自己心理健康的原因,是糟蹋幸??鞓返年P(guān)鍵。 同樣的瓶子,你為什么要裝毒藥呢?同樣的心理,你為什么要充滿著煩惱呢? 時間總會過去的,讓時間流走你的煩惱吧! 情執(zhí)是苦惱的原因,放下情執(zhí),你才能得到自在。 當(dāng)你用煩惱心來面對事物時,你會覺得一切都是業(yè)障,世界也會變得丑陋可恨。而相反,當(dāng)你用感恩的心來面對事物時,你會覺得一切都是助緣,世界也會變得美好可親。 你硬要把單純的事情看得很嚴(yán)重,那樣子你會很痛苦。 不要因為眾生的愚疑,而帶來了自己的煩惱。不要因為眾生的無知,而痛苦了你自己。 不是某人使我煩惱,而是我拿某人的言行來煩惱自己。 如果一個人沒有苦難的感受,就不容易對他人給予同情。你要學(xué)救苦救難的精神,就得先受苦受難。如覺自己受苦受難太多,則經(jīng)??梢陨稀督?jīng)典文章》修心養(yǎng)性。 世上的事,不如己意者十之八九,當(dāng)它是應(yīng)該的就好。 以為別人在注意你,或希望別人注意你的人,會生活的比較煩惱。 欲知世上刀兵劫,但聽屠門夜半聲。不要光埋怨自己多病,災(zāi)禍橫生,多看看橫死在你刀下的眾生又有多少?
不要太計較得失,要自然達(dá)觀;不去理會別人對自己的批評,只求問心無愧。直心去生活,無入而不自得。不要在意就是佛法所謂的“無心”。無心就不會有憎的情緒,不會有愛憤自責(zé)的煩惱,更不會有多欲的不安。所以說“無心是道”。能如此便是任運逍遙。 我們的生活,最好是當(dāng)放下的時候放下,當(dāng)提起的時候提起,好像水車,要合乎中道原理才好,所謂有出世的思想,更要有入世的事業(yè)。 放下時人生最大的智慧,即如《心經(jīng)》所言:“心無掛礙,無有恐怖,遠(yuǎn)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弊匀痪鸵簧磔p松,自由自在,灑脫無礙,快樂無比。 生命的過程就如同一次旅行,如果把每一個階段的成敗得失,全部扛在肩上,那今后的路你就沒有辦法走下去了。所以,你必須丟棄過去一些舊的東西,跟過去說再見,去朝著更大的目標(biāo)邁進(jìn)。 生命總是欲失欲得,有失有得。怕死,就去生吧;厭生,就去超越死亡吧??吹酱蠛拥娜耍粫谝饽_前的石礫。 有所選擇取舍,只源于觀念積習(xí)中的分別心而已,放下諸相執(zhí)著,心不逐物,萬境成空,何來好壞之別? 有與無都是自己的膚淺意識,你看我有,我看我無。 自古艱難在一忘。 所謂,舍得舍得,必須有舍才有得,同樣要有所得,必然會有所失。人生在世,有許多東西是需要放棄的。只有學(xué)會放棄才能有所獲得,才能登上人生的巔峰。 渡船過河,河尚未過,河尚未渡,何能舍船?但若達(dá)到彼岸,即應(yīng)舍船而去。 入迷稱做失,人悟稱做得,得失在于人,和環(huán)境的喧鬧與安靜有什么關(guān)系?正如自己不懂得駕船,又怎能去怨河水的曲折呢? 學(xué)禪常說一個“放下”,所謂放下,會有身心境界的變化,而這種身心境界的變化實際上包括了放下執(zhí)著而確實引發(fā)的變化。也就是空有不二,一切自在,明白事情的真相,是心的一種功能。而真正的“放下”是非常不容易做到的。肩上的重?fù)?dān),在心上的壓力,豈止手上的花瓶?這些重?fù)?dān)與壓力,可以說是人生活過得非常艱苦。必要的時候,放下。 觀察人生、覺悟人生、奉獻(xiàn)人生。 你什么時候放下,什么時候就沒有煩惱。 你永遠(yuǎn)要寬恕眾生,不論他有多壞,甚至他傷害過你,你一定要放下,才能得到真正的快樂。 今日的執(zhí)著,會造成明日的后悔。 得不到的東西,我們會一直以為他是美好的,那是因為你對他了解太少,沒有時間與他相處在一起。當(dāng)有一天,你深入了解后,你會發(fā)現(xiàn)遠(yuǎn)不是你想像中的那么美好。 當(dāng)你手中抓住一件東西不放時,你只能擁有這件東西,如果你肯放手,你就有機(jī)會選擇別的。人的心若死執(zhí)自己的觀念,不肯放下,那么他的智慧也只能達(dá)到某種程度而已。 是非和得失,要到最后的結(jié)果,才能評定。 你可以擁有愛,但不要執(zhí)著,因為分離是必然的。
禪的智慧——自然、清靜
隨時,隨性,隨緣,隨喜。做事時,只是去做。一切皆隨之而行,何必苛求如何?之后,自然會變得清明。順其自然,不必刻意強求,只要付出了就一定能夠得到回報! 賢者安貧樂道,智者隨遇而安。 對世間萬物的追求,萬不可強求,一切皆順其自然。付出方得回報,回報便要施之于人,如此循轉(zhuǎn)輪回,才為快樂。樹立真正的、有意義的理想,為之積極進(jìn)取,方除煩惱,求得輕松。 不管能否察覺到,人類的存在是不能與自然偏離的。一個人越是把自己感覺為一個自我,想要加強這個自我來達(dá)到一種不可能的完美,就越會劇烈地偏離存在的中心。所以為事,一切皆有因果,一切皆為自然。事事隨行,何必苛求虛無的完美呢? 閑來無事不從容,睡覺東窗日已紅。萬物靜觀皆自得,四時佳興與人同。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風(fēng)云變態(tài)中。富貴不淫貧賤樂,男兒到此是豪雄。 先外后內(nèi),先曲后直,由粗筆漸磨成細(xì)針,能入于心者,在直不在曲,在細(xì)不在粗,隨意而寫,無外無內(nèi),曲直結(jié)構(gòu)乃成禪字。世事繁雜,蜿蜒曲折,而見性悟禪,則只需一筆——無緣者不得見,曲筆皆是為了構(gòu)緣,水到渠成,臨終一筆,足以見心。 佛性是無形無相、無法表達(dá)、不可名狀的,不能用名來名、無法用相來相。生活中很多事情也是說不清楚道不明白的,順其自然就好了。 人性愛好自由,自由就是心靈不受制于偏見、欲望和自我中心的虛妄,從心中直接流瀉生活的情懷。因此,它能肯定內(nèi)在的真我,作獨立覺醒的判斷。這樣是生活是不卑不亢、不疾不徐的,這是也許只能用“自在”才能表示這種心靈的自由和心中所洋溢的喜悅。 認(rèn)識他,了解他,變化他,運用他,何必防他? 玄機(jī)——妙手偶得之。 云水隨緣。 來處自他來,去處自他去。 人生旅途上,有時候是沒有能力選擇他的生存環(huán)境的。因此應(yīng)學(xué)會隨遇而安,順其自然。隨時、隨性、隨遇、隨緣、隨喜,這是需要對生活有多么透徹的認(rèn)識后,才能形成的大徹大悟??! 隨緣不是得過且過,因循茍且,而是盡人事聽天命,積極樂觀面對境緣,而不妄求,貪著。 來是偶然的,走是必然的,要學(xué)著隨緣不變,不變隨緣。
“一動不如一靜”,這是多么美妙的境界;“既來之,則安之”,這是多么肯定的生活。靜中的境界才是廣大的、平等的;靜中的生活才是安詳?shù)?、富有的?/font> 境由心生,物為我定。 修道者要能經(jīng)得起時間的考驗,凡事耐煩,才是學(xué)者應(yīng)修的第一課。修禪是修心。禪靜非人靜,重氣靜、神靜、心靜。氣靜人則平,神靜人自清,心靜人得悟,清靜之處定有悟徹,悟徹將有所為。 心靜則萬物莫不自得,心動則萬象差別自現(xiàn)。只有在外部環(huán)境的不斷變化中穩(wěn)定住自己的內(nèi)心,才能使自己的洞察力增強,在風(fēng)動和旗動中保持一顆穩(wěn)如泰山般的鎮(zhèn)定之心。 所謂“一輪皎潔,萬里騰光”,是指放松自己、清凈自己。 不執(zhí)愈法相,獨超物外,乃至絕對無礙,是為禪宗之境。悟道切戒強解強悟,為事切記不得強攻強取,是為大不易也。 靜默是禪家調(diào)理的最佳方式方法,先動功后靜功,先站后坐,先銀盤后金盤,逐步進(jìn)入靜坐修持界,修至外魔不侵的無人無我境界。 一只手的存在是自然,即使世界完全靜默,有禪心的人也能聽見靜默的聲音,這就是“只手之聲”。在喧囂的塵世里,我們沒聽見的又是什么呢? 禪曰:人生太閑,則別念竊生;太忙,則真性不現(xiàn)。故士君子不可不抱身心之憂,亦不可不耽風(fēng)月之趣。有才德的君子,要多加注意自己身心的健康;也要多接近大自然,品賞風(fēng)花雪月的趣味。 單純也是精神生活的糧食,它使一個人免受煩惱的折磨,不被欲望所迷惑,從而平心靜氣,發(fā)般若智。因此,單純也是佛心,它真心顯露了自己?!拔嵊幸卉|佛,世人皆不識,不塑亦不裝,不雕亦不刻。無一點滴灰泥,無一點彩色,人畫畫不成,賊偷偷不得。體相本自然,清凈非拂拭,雖然是一軀,分身千萬億?!?/font> 在這車如流水,人如長龍的都市里,每天忙忙碌碌,應(yīng)時而停下腳步欣賞天上那皎潔的月色,在月光下靜靜地散步或思考,去感悟人生。 人生的真理,藏在平淡清凈之中。
禪的智慧——修悟、自我
不是傳聲筒,這就是禪者獨特的風(fēng)格,人云亦云,這是鸚鵡禪,與傳法傳心不一樣。所以凡一切學(xué)術(shù)禪理,總要先從自己消化,融會貫通以后,知之為知之,方可成為言說。 禪,不是從枯坐默守中可以悟的,禪仍然要經(jīng)過分別意識到無分別智慧的。知識是知識,悟道是悟道。知識是從分別意識上去認(rèn)可的,悟道是從無分別智上體證的。 分析事理,有時候要從事情本身上去說,有時候應(yīng)從道理上去理解。 真理其實很簡單,尋找真理的過程往往是艱辛復(fù)雜的。 禪,有時不解釋,有時就是解釋。 禪不神秘。相反地,它是一種生命的藝術(shù),它能啟發(fā)我們的靈性,它沃開了生命的花朵,讓我們對著自己的生活報以微笑與欣悅,讓我們找到自己真正的價值。 頓悟——禪,不以敬畏,而是拈花微笑,去頓悟。汲取瞬間的領(lǐng)悟,不經(jīng)意間,便可得之法門,參透生命的玄機(jī):能由一物而知天下,能由小事而識大理。 禪,講究的是頓悟本心,徹見自性。而世人往往難逃色、欲、利的誘惑,徘徊左右,妄失自性。禪啟發(fā)了凡人的自性,解開我們觀人、觀事、觀物、觀境、觀理、觀心的真心自在。 自己的舉手之勞,對于需要的人來說可能就是雪中送炭。 “一生萬法,萬法歸一,生而無生”,從萬物的欣欣向榮,再回到不生不滅的真相中。 多情之人必寡情。情與無情其實為一體。 禪就是讓我們的心脫離人情世故的羈絆而去自由自在地思考。用不同的角度去理解、解決問題,也許會達(dá)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不被常識所局限而形成常識的俘虜。因此,他是“自由”的。自由往往必須打破常識的束縛。禪是徹底的自由,根本無須拘泥于坐或不坐的形式問題。能夠合乎自由的精神才是最重要的。 學(xué)禪要開智慧、要覺悟,要了解這個世間的事實真相。世間的一切皆為虛假,正如佛說:萬般將不去,唯有業(yè)隨身。 主客觀之間的矛盾,是困惑、苦惱的根源。禪需要是人的悟性和體驗,是人內(nèi)在的空靈,是人的思維在另一個層面上的展開。 曾幾何時,佛將一切智慧送給世人,可惜大家卻不知不覺,仍然勞勞碌碌、糊里糊涂地奔波在人生的旅途中。 明佛之理,觀佛之行,學(xué)佛之德,成佛之智。 禪是一面鏡,它可以照亮人的心境;禪是一盞燈,它能夠指引人的心路。禪是一種心靈的深層體驗。雖然那道無形的門不容易跨越,但跨越后的禪悟卻是真實不虛的動人境界。 禪的里面,沒有大小、長短、是非、好壞,當(dāng)然也沒有輸贏,禪是不爭論的世界。 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飲,便能解除干渴。佛法雖有八萬四千個法門,如果能夠確實奉行一法不違,便能得到利益。 禪講究天人合一、物我兩忘,講究精神的相通,注意意境的創(chuàng)造。好比一棵樹,雖然接受同樣的空氣、陽光、水分,但樹葉卻有不同的生機(jī),能彼此無礙地共存于同一棵樹上。 禪就是虛空。空即智慧,虛即虛懷。若心不留色,一切色便化作了空?!吧词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fù)如是?!狈鸩⑽磮?zhí)著與色,也未執(zhí)著于空。
每個人都可以塑造獨特的自己,不要于人攀比,你就是你,何以不可自我稱佛?所以“不慕他佛,塑造自身” 一切皆因自我,穿衣、吃飯、解手、走路。迷途形成的緣起,往往是因為自己,最大的敵人往往是自身。 心之佛非世人眼之佛,禪道玄機(jī)非文可立,但悟其心。求禪心非故弄玄虛,其真理莫過于自然歸一。佛本無相,實乃心也;求佛見本心,尋回自我,如此而已。 達(dá)到忘我無我之境,方可顯現(xiàn)為禪之心也。 世界原本就不是屬于你,因此你用不著拋棄,要拋棄的是一切的執(zhí)著。萬物皆為我所用,但非我所屬。 我能為你煮東西,但我不能為你吃東西。各人吃飯是各人飽,各人生死是個人了。 不懂得自愛的人,是沒有能力去愛別人的。 如果你能像看別人缺點一樣,如此準(zhǔn)確般的發(fā)現(xiàn)自己的缺點,那么你的生命將會不平凡。 不要太肯定自己的看法,這樣子比較少后悔。 太過于欣賞自己的人,不會去欣賞別人的優(yōu)點。 感謝上天我所擁有的,感謝上天我所沒有的。 狂妄的人難救,自卑的人更難救。認(rèn)識自己,降伏自己,改變自己,才能改變別人 你不要常常覺得自己很委曲,你應(yīng)該要想,我這樣子已經(jīng)很好了,這就是修行的功夫。 一個常??磩e人缺點的人,自己本身就不夠好,因為他沒有時間檢討他自己。 愚癡的人,一直想要別人了解他。有智慧的人,卻努力的了解自己。 誠實的面對你內(nèi)心的矛盾和污點,不要欺騙你自己。 看輕別人很容易,要擺平自己卻很困難。 不洗澡的人,硬擦香水是不會香的。名聲與尊貴,是來自于真才實學(xué)的。有德自然香。 多一分心力去注意別人,就少一分心力反省自己,你懂嗎? 承認(rèn)自己的偉大,就是認(rèn)同自己的愚癡。 當(dāng)你知道迷惑時,并不可憐,當(dāng)你不知道迷惑時,才是最可憐的。 我們確實有如是的優(yōu)點,但也要隱藏幾分,這個叫做涵養(yǎng)。 人的弱點是看別人容易看自己難,愿意面對別人的問題卻不想面對自己的問題。之所以無法改變自己,是因為不想改變。但是,人總喜歡研究一些和自己不太相關(guān)的問題,自尋煩惱、杞人憂天。如果能淡然處之,定會自得其解。
禪的智慧——善惡、慈悲
天下一切蒼生,既非善,也非惡,是沒有定性的。全都因環(huán)境和對象的不同,才會產(chǎn)生善惡的行為。 同一個問題有三種不同答案,“榮的好”,這表示一個人的性格熱忱進(jìn)?。弧翱莸暮谩边@表示清凈淡?。弧翱菡哂伤?,榮者由他榮”,這是順應(yīng)自然,各有因緣??輼s,我們平常所指的人間是非、長短、善惡,可以說都是從常識上去認(rèn)識的,都是停留在分別的界限而已,而無分別的證知的世界,才是實相的世界。而我們所認(rèn)識的千差萬別的外相,都是虛假不實,幻化不真的,甚至我們所妄執(zhí)的善惡也不是絕對的。善惡本身沒有自性,只是我們對萬物的一種差別和執(zhí)著。 在一個人身上同時會存在或“善”或“惡”的兩個對立面。主張勿因小善而不為,勿因小惡而為之。 無心,怎能造罪?縱有罪,也是無心之罪。大千世界,無時無刻都有著大大小小的罪過出現(xiàn),但是其中大多數(shù)都是無心之罪。雖然我們不能改變周圍的世界,我們就只好改變自己,用慈悲心和智慧心來面對這一切。 世間本沒有天生的東西,大自然因緣聚合會生森羅萬象,人的本性中包含了善惡諸法,所謂“心生則種種法生,心滅則種種發(fā)滅”。任何人只要有心,沒有什么改不了的惡習(xí)。 一次很小的善,可以拯救眾多的生命;但一次很小的惡,更可以毀了一個人最大的希望。所以,善源本心,是長期積累下來的習(xí)性。而惡,只是內(nèi)心中的一念,貪婪、欲望釀造了它,最終會毀掉所有的希望。 犯錯是平凡的,寬恕是一種超凡。不但要學(xué)會寬恕別人,更要學(xué)會寬恕自己。 所謂一念之別,善惡立判;一念之差而成千古之恨等都是說明心力的作用?!靶哪茉烊f物”告訴我們,我們每天可以生活在地獄,也可以生活在天堂,關(guān)鍵看怎么選擇。 人所承受的變換,在變換時采用的應(yīng)對策略,心佛即佛,心魔即魔。 人不是壞,只是習(xí)氣罷了,每個人都有習(xí)氣,只是深淺不同罷了。只要他有向善的心,能原諒的就原諒他,不要把他總看做是壞人。
佛愛眾生,不離眾生。慈悲是禪者心中的覺悟,更是大慧大勇的行為。 慈悲實在不易奉行,其實假如把自他互易,就容易實踐慈悲了。從禪觀中悟道,從無分別中忘失自我,那就能超越生死苦海了。 既不缺少,分些給人。 隨時隨地和各種人合作,并具有和佛一樣的慈悲胸懷,講些禪話,聽些禪音,做些禪事,用些禪心,以贏得別人的歡喜。禪話,就是說歡喜的話,說真實的話,說謙虛的話,說利人的話。禪音就是化一切音聲為微妙的音聲,把辱罵的音聲轉(zhuǎn)為慈悲的音聲,把毀謗的聲音轉(zhuǎn)為幫助的音聲,哭聲鬧聲、粗聲丑聲,都不介意。禪事就是布施的事,慈善的事,服務(wù)的事, 向你揮來的鞭子,常常只是要你把頭抬得更高,脊梁挺得更直。 我們每個人都能制造幸福、和平,能與眾生相愛、相容,禪教我們對愛對情對事更專心、更投入,對萬物更有慈悲心憐憫意。 對于罪業(yè)愈慎重的眾生,我們更應(yīng)該特別寬恕他、憐憫他,而不應(yīng)該遠(yuǎn)離他、舍棄他。 黃金白玉非為貴,唯有袈裟披肩難。 金錢要布施方得快樂,愛情要肯奉獻(xiàn)便達(dá)快樂,名譽要用來服務(wù)大眾才為快樂。 慈悲是你最好的武器。 我的財富并不是因為我擁有很多,而是我要求的很少,布施供養(yǎng)別人的很多。 對人恭敬,就是在莊嚴(yán)你自己。 擁有一顆無私的愛心,便擁有了一切。 仇恨永遠(yuǎn)不能化解仇恨,只有寬容才能化解仇恨,這是永恒的至理。 不要常常覺得自己很不幸,世界上比我們痛苦的人還很多,拋開自由的悲切,去幫助他人。 凡是能站在別人的角度為他人著想,這個就是慈悲。 雖然我們不能改變周遭的世界,我們就只好改變自己,用慈悲心和智慧心來面對這一切。 默默的關(guān)懷與祝福別人,那是一種無形的布施。 只要自覺心安,東西南北都好。如有一人未度,切莫自己逃了。
禪的智慧——外物、欲望
高僧之所以能夠在道業(yè)上取得那樣高的成就,這與他們甘愿吃苦,摒去物質(zhì)享受有著絕對的因果關(guān)系。 若在外境上分別執(zhí)著,便不能照顧當(dāng)下的自我。 生命的最高境界,應(yīng)該是無爭、無價、安寧、幸福。財色與名利只不過是人生的泡沫與灰塵,何必抵死相爭。把生命都耗費在名利上,到頭來只能是一場空。清明自在才是生命的至寶,它使我們感覺到生活的充實,不受世俗傷害,看到生命的本源,找到人生的快樂。 禪的智能是發(fā)自自己內(nèi)心的。 “猶如木人看花鳥,何妨萬物假圍繞”。我們?yōu)槭裁床荒苷J(rèn)識在自己?主要是因為真心久被塵勞封鎖。好比明鏡,塵埃遮蓋,哪里能顯現(xiàn)明鏡的光照? 為事之道固然不可執(zhí)著于一事一物,才能凌駕于萬物之上,有此心境者必可獨超事外,千法而對一題,萬事可悟得自解。 世間之事,求則不得,不求則得之,故而不得求之。僅空了不行,還要把這個空的境界在凈空,如非絮窩,空空如是。 錢財之物,生不可帶,死不可取。財不可積,要散,愈散愈多,愈多愈散,決定不能積,久積成病、成惡。 禪不容許產(chǎn)生分別心,真正的禪師自己無心地自然行動。即不執(zhí)著于理、不執(zhí)著于物,才是真正的禪之體驗。 如果我們在生活中,不再為了身外之物的犧牲而在意,不再因為與他人的比較,而毀壞自己寶貴的快樂心情,不再為生活中悲歡離合的豐富多彩形式而喜怒無?!敲?,我們的生活有什么理由不幸福不快樂呢? 心,住在哪里才好,無生國就是無住生心,以無住而住。心不能安住在五蘊之身或六塵之境上,以為這死水里不能藏龍。 反常,要有反常的實力;矛盾,要有矛盾的統(tǒng)一??丈獊y花欲迷眼。 禪花非錦繡,身處色法空,春秋化作雨,法界如虛空。若拋盡虛渺的名利,必能換回那真正的幸福與快樂。 你目前所擁有的都將隨著你的死亡而成為他人的,那為何不現(xiàn)在就樂意施給真正需要的人呢? 自以為擁有財富的人,其實是被財富所擁有。
人對金錢的欲望一旦無休無止的膨脹起來就會迷失自己的心性。 人的生活本來是自由的,但為了追求欲望,往往犧牲那珍貴的自由。人寧可犧牲自己的本質(zhì),而求得一時的名利;情愿出賣自己仁厚的本性,違背自己高貴的本質(zhì),當(dāng)一個隨波逐流的流浪漢。當(dāng)人們祈求獲得別人的認(rèn)可時,必然已經(jīng)喪失了自己最寶貴的情操。 人有六根,生而有之我們不能斷卻六根,我們不能切斷感官與對象之間的關(guān)系。那么,我們就應(yīng)該在我們的感官之外下功夫,使我們的心不染萬境,不受外界的影響,達(dá)到真性常自在。心不受他人干擾,以靜制動,以定制惡,故而就不會苦惑于外界的任何侵入。 生活中,既要追求事業(yè)、物質(zhì)和權(quán)利,也要注意內(nèi)在心靈的成長與提升,才能保持生活的平衡、滿足和愉悅。 世間的虛名假利、權(quán)勢愛欲,就像水泡一樣變幻不常,無法掌握。過度的追逐它們,只會陷入痛苦的深淵。面對五彩的水珍珠,我們要能清明的欣賞它的光彩,而不迷惑于他的絢麗。如果把人生的希望建立在這種虛假不實、瞬間即逝的東西上,到頭來必然一無所得。 健康的人生是一個有欲望、有意識的情性生活。人不但生活在物質(zhì)世界里,也同時要生活在有情的生命現(xiàn)象——愛及意識。 天下熙熙,皆為名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有多少人為了名利終其一生,世人能做到舍棄名利的又有幾個呢! 化繁為簡,淡泊名利,往往能夠透徹理解人生的真諦。在物欲橫流的復(fù)雜社會中,化復(fù)雜為簡單方能做到入而能出,往而能返,才能活的自由、暢快、游刃有余、瀟灑輕松。 自己的欲望往往壓制了本身的智慧,執(zhí)迷于其中,上下所求,反而更是不得其解。人總是懷念著過去,期盼著將來而沒有在意過現(xiàn)在,真切地過著現(xiàn)在,才算是體會人生的人。 追求著、痛苦著,得到的同時,也在失去著。人的欲望不能與欲望的對象合為一體,欲望就像拉長的橡皮筋找不到掛靠的地方就會彈回來打中自己,這就是痛苦。 人為事而轉(zhuǎn),皆因繩未斷。
禪的智慧——因果、生死
修禪是一個過程,人生何嘗不是一個過程。一步一個臺階,功到自然成。 生活中有太多的難題,往往是疑而不決。其實決定是很容易的事情:既然不是自己想要的,那就一腳踢倒好了,何必猶豫? 謙受益,滿招損。自以為滿了,實在就是自己最不足的時候?;畹嚼希瑢W(xué)到老,世間永遠(yuǎn)學(xué)不滿。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 從容是一種生活態(tài)度,也是一種習(xí)慣。從容真正的關(guān)鍵是力行,養(yǎng)成習(xí)慣,建立正常生活的規(guī)范。所以從容也是一個人的福氣,一個人的智慧。從容的人當(dāng)然就能自在,處世待人自然清明不亂。從容的反面就是造作和緊張。通常,我們都是因為得失心太重,才產(chǎn)生不安,才有了造作和方位,才有了種種心機(jī)和抗?fàn)帯?/font> 每遇到急事就告訴自己,不要緊張,把自己當(dāng)作是一只軟綿綿的舊襪子,身體如此,精神也如此。抱著從容之心去看人生,不要太自我中心,得失心不要太重。人生要以從容之心去看待它,把自己當(dāng)做只是一只舊襪子,自然清心自在,活力無窮。 成功需要兩件寶:凈瓶的虛懷若谷與布袋的日積月累。 生命,就是一場游戲。對待每一件事,皆輕松卻不輕浮去面對,便可達(dá)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只有琴弦不松不緊的時候,才能彈奏出美妙的生命之歌來。 黃金隨著潮水流來,也應(yīng)該起早把它撈起。世界上沒有不勞而獲的成就,萬丈高樓平地起,萬里路程一步始,別人絲毫不能代替分毫,一切都要靠自己。 世間事,不是一味執(zhí)著就能進(jìn)步的。留一點空間,給自己轉(zhuǎn)身;余一些時間,給自己思考,不急不緩,不緊不松,那就是入道之門了。 人無遠(yuǎn)慮,必有近憂。 我們?nèi)绾慰创澜纾澜缇腿绾螌Υ覀儭?/font> 生活歷煉了“心”,心因生活的歷煉而更覺醒,更有能力,更豐富,更光明。生活之道不在乎取于予,不在乎揀擇與分辨,而在于“情存一念悟,寧越昔時迷”。把自性中的智慧,表達(dá)在你的生活上,讓覺醒過后的現(xiàn)實與清凈,永駐你的襟懷。 人生本來就是掙扎的、痛苦的、幸運的、快樂的、探索的、自得的。因為信,所以循規(guī);因為疑,所以迷失;因為思,所以叛逆;因為悟,所以蹈矩。這就是人生的回歸。 把握自己,常懷律己之心,才能平靜心波,心中自得其樂。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yīng)為如是觀。 人算不如天算。這句話是對世事無常的一種提醒,讓我們身處紅塵心靈仍有回旋的空間。 佛不保佑人,是人需自保;佛不救人,要人自救。佛之度人見心,不保心滿意足。 一念慧解,光照無盡,亦即真理法寶勝于金銀財寶。 每一個人都擁有生命,但并非每個人都懂得生命,乃至于珍惜生命。虛度生命的人,生命對他來說,并沒有多大意義,濫用生命的人,生命對他來說,是一種懲罰。 你有你的生命觀,我有我的生命觀,我不干涉你。只要我能,我就誠心感化你。如果不能,那我就坦然認(rèn)命。 在自然界中,諸如桃李等小小的果核,能長出無量的桃李果實,與此外因果相比,內(nèi)心因果的以小感大,更是極為明顯。 “無求品自高”,求人不如求己。只要自己努力,就不怕才華被淹沒,付出的東西總有一天會得到回報。 萬事皆因果,得有前因才能有后果,誠是最大的善因,自然會收獲最大的善果。 人的惡習(xí),往往不到黃河心不死,不見棺材不掉淚,假如能慎于始,就不會事后懊悔了。經(jīng)語云:“菩薩畏因,眾生畏果?!北娚偸枪麍蟋F(xiàn)前時才后悔,如能夠事先予以肯定,即不后悔了。 因果報應(yīng),不是像你所想象的立竿見影,生死輪回,善惡分明,終有報應(yīng)??糖笠蚬?,也是一種執(zhí)著的悲哀,為心所困,不得其解,沒得解。 修法者一定要把“行道過程”和“所證果位”區(qū)分清楚,依自己的根器及修法的能力而行持:所證見解廣大如虛空,取舍因果細(xì)微如粉末。 欲取之,先予之。萬事皆有因果,得有前因才能有后果,假如你不付出自己的水,沒有足夠的壓力,它就一滴都不會回報你,想得到更多的回報,你必須先舍得付出。 開悟則心自寧。一味的妄執(zhí)妄為,就會產(chǎn)生煩惱。世本無一物,何必苛求因果得報? “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大智才能大勇,大勇才能大無畏,大無畏才能堅行,堅行自然有果。 正果——做自由的人,要有一顆平常心,自然處事,淡然為人,超然物外,方能泰然自若,坦然無懼。佛以無我之心來普度眾生,故,般若波羅蜜。 每個人都是個體,永遠(yuǎn)離不開現(xiàn)實這個主體,佛也是一樣。這就是個體與主體的因果,該滅的滅,該生的生,因滅得生。又何必苛求此事?本身無因也無果。人在燈亮,人死燈滅。不要過于關(guān)心與自己無關(guān)的事情,那只是在做無用功。 因果不曾虧欠過我們什么,所以請不要抱怨。你不必和因果爭吵,因果從來就不會誤人。你也不必和命運爭吵,命運它是最公平的審判官。
空蕩蕩地來,空蕩蕩地去,只有自性才是真正的人生伴侶。 世事變化,禍福無常,如果我們對此有了足夠的心理準(zhǔn)備和良好的承受能力,一生中隨時都保持一種迎接挑戰(zhàn)的心態(tài),那么我們就能處變不驚,從容應(yīng)付。連生死都已經(jīng)超脫,怎么還會有恐懼感呢? 既不曾死過,又不會死,何以明了生死之事?而真正死過的人,還如何說得出有關(guān)死的奧秘? 孔子曰:“祭神如神在?!鄙衩饔袥]有來應(yīng)供,那是另外一個問題。從有為道無為,從有相到無相,從生滅到無生滅,那是解脫的問題了。 生從何來?死往何去?生命有隔陰之迷,意即換了身體就不知過去的一切,其實生命的形相雖千差萬別,生命的理性則一切平等。 說到生病,色身肉體上自然有生老病死,但法身本性上就沒有生老病死了。 在禪者眼中,生固未可喜,死亦不必悲,生和死,不是兩回事,生死乃一如也;因為既然有生,怎能無死?要緊的是超越生死,不受生死輪回。 未曾生我誰是我,生我之時我是誰;來時歡喜去時悲,合眼朦朧又是誰? 來時無跡去無蹤,去與來時事一同;何須更問浮生事,只此浮生是夢中。 人在生死五趣中流轉(zhuǎn),而本性其實也沒有變。 多少人要離開這個世間時,都會說出同一句話:這世界真是無奈與凄涼?。?/font> 活著一天,就是有福氣,就該珍惜。當(dāng)我哭泣沒有鞋子穿的時候,我發(fā)現(xiàn)有人卻沒有腳。 你必須要接受世上所有的人,都會死去的觀念。當(dāng)你明白生命是永恒的,就能克服對死亡的恐懼,歡喜求生西方極樂清凈平等的佛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