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的經典語錄在現(xiàn)在看來似乎有些過于陳舊和落伍,其實不然,他們所表述的哲理依然很受用,對我們人生和事物的認識仍然有很大的幫助。 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論語.學而》) 【譯文】孔子說:“學了以后要不斷地復習、實習,不也高興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和我一起商討學問),不也快樂嗎?雖然人家對我不了解,我也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嗎?”
【譯文】(孔子的弟子)有子說:“……一個有道德的君子,專心致力于最基礎的工作?;A樹立了,道就會產生。一個人孝順父母,敬愛兄長,這就是'仁’的基礎吧!”
【譯文】孔子說:“花言巧語,裝著一副偽善的樣子,這種人,'仁德’是不會多的?!?/p>
【譯文】(孔子的弟子)曾子說:“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別人辦事是否盡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否信實呢?老師傳授給我的學業(yè)是否復習了呢?”
【譯文】孔子說:“弟子們在家要孝順自己的父母,出外要敬愛自己的兄長。寡言少語,說話誠實可信。博愛大眾,親近有仁德的人。”
【譯文】(孔子的弟子)子貢說:“我老師他老人家是靠溫和、善良、恭敬、節(jié)儉、謙遜來取得人們信賴的?!?/p>
【譯文】(孔子的弟子)有子說:“禮的作用,以遇事都做得恰當為可貴?!?/p>
【譯文】孔子說:“一個有道德的君子,吃飯時不要求飽足,居住時不要求舒適,對工作勤勞敏捷,說話謹慎,到有道德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這樣,就可以說是好學的人了?!?/p>
【譯文】孔子說:“(一個人)不要愁別人不理解自己,愁的應該是自己不了解別人。”
【譯文】孔子說:“用道德來治理國政,你就會像天上的北極星一樣,在一定的位置上,許多星辰都來拱衛(wèi)著你?!?/p>
【譯文】孔子說:“用政法來教育人民,用刑罰來對待人民,人民只能暫時免于罪過,卻沒有廉恥之心;如果用道德來引導他們,使用禮教來整頓他們,人民不但有廉恥之心,而且知道怎樣是正確的行為?!?/p>
【譯文】孔子說:“不斷地溫習舊知識,在這個基礎上能有新體會、新發(fā)現(xiàn)。這樣,就可以當老師了?!?/p>
【譯文】(孔子的弟子子貢問怎樣才能做個君子時)孔子說:“對于你要說的話,先實行了再說出來(這就能夠算是一個君子了)?!?/p>
【譯文】孔子說:“一個有道德的君子講的是團結協(xié)調,而不是勾勾搭搭。而那種沒有道德的小人,卻是勾勾搭搭,不講團結,不顧大局。”
【譯文】孔子說:“只是讀書,不去思考,也不能實用,那學習起來就會迷惘。如果只是苦思冥想,而不去讀書充實自己,你就思不下去,疑而不定。”
【譯文】孔子(對弟子仲由)說:“……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這就是聰明智慧?!?/p>
【譯文】(魯國當政的季康子向孔子問起執(zhí)政如何讓人民服從時)孔子說:“你對待人民的事情嚴肅認真,他們對待你也會恭敬起來。你孝順父母,慈愛幼小,他們也就會對你盡心竭力了。你提拔好人,教育能力不好的人,他們也就會互相勸勉了。”
【譯文】孔子說:“一個人如果不講信譽,就不知對他怎么辦了(對這個人就不可交往)?!?/p>
【譯文】孔子說:“遇到應該挺身而出的事情不敢出面,就是懦弱?!?/p>
【譯文】孔子說:“富裕與貴顯,是人人所盼望的;如果用不正當?shù)氖侄蔚玫剿?,一個君子不會接受的。貧窮和下賤,是人人所厭惡的;如果用不正當?shù)氖侄螔仐壦?,一個君子也不會干的?!?/p>
【譯文】孔子說:“(一個人)如果一切均從自己的利益出發(fā)去處理問題,就會招來很多人的怨恨?!?/p>
【譯文】(孔子的弟子)曾子說:“我老師他老人家的道,只是忠和恕罷了。”
【譯文】孔子說:“一個有道德的人主要講的是大義,一個缺道德的小人主要講的是利?!?/p>
【譯文】孔子說:“看見賢人,應該想想怎樣向他看齊;看見不賢的人,應該自己反省反?。ㄓ袥]有他那樣的毛?。?。”
【譯文】孔子說:“對父母的年齡不能不時時記在心里,一方面因為他們高壽而歡喜,另一方面又因為他們壽高而有所恐懼?!?/p>
【譯文】孔子說:“一個有道德的君子,言語要謹慎,工作要勤勞敏捷。”
【譯文】孔子說:“有道德的人不會太孤單,一定有志同道合的人來和他作伴?!?/p>
【譯文】(孔子的弟子宰予犯了錯誤)孔子說:“以前我聽到別人說的話,便相信他的行為;今天我對別人說的話,不但要聽,還要考察他的行為,才能相信?!?/p>
【譯文】(孔子的弟子子貢向孔子問孔文子為什么稱“文”時)孔子說:“(孔文子)聰慧靈敏,愛好學習,肯向比自己地位低的人、年齡輕的虛心求教……”
【譯文】孔子(在向弟子顏回、子路說起自己的志向時)說:“(我要使)老人活得安逸,朋友們信任我,年輕人懷念我?!?/p>
【譯文】孔子(在回答弟子子貢關于仁的問題時)說:“所謂仁,是說自己站得住,也讓別人站得住。自己事事行得通,也讓別人事事行得通。”
【譯文】孔子說:“一個人的培養(yǎng)目標在于道,根據(jù)在于德,處理人際關系依靠仁,還要游憩于禮、樂、射、御、書、數(shù)六藝之中?!?/p>
【譯文】孔子說:“(教導弟子時)不到他想求明白而不得的時候,不要急于去開導他;不到他想說出來卻又說不出的時候,不要急于去啟發(fā)他。如果教給他東方,他卻不能由此推知西、南、北三方,便不必再教下去了?!?/p>
【譯文】孔子說:“(我整天)吃粗糧,喝冷水,彎著胳膊做枕頭,也自得其樂。用不正當?shù)氖侄蔚脕淼母毁F,我把它看作天上的浮云(不去要,不理采)。”
【譯文】孔子說:“幾個人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可以為我所取法的人。我選取他們的優(yōu)點學習,看到他們的缺點而改正自己。”
【譯文】(孔子的弟子)曾子說:“一個讀書人不可以不剛強而有毅力,因為他肩負重任,路程遙遠。”
【譯文】孔子沒有這四種毛病:不憑空猜測,不絕對肯定,不固執(zhí)己見,不唯我獨是。
【譯文】孔子在河邊,感嘆道:“消逝的時光像河水一樣呀!日夜不停地流去。”
【譯文】孔子說:“嚴肅而又符合原則的話,能夠不接受嗎?改正錯誤才是可貴的?!?/p>
【譯文】孔子說:“一個國家的軍隊,可以喪失元帥,(但是)一個男子漢,卻不能強迫放棄自己的主張?!?/p>
【譯文】孔子說:“聰明的人遇事不迷惑,仁德的人經常樂觀,勇敢的人無所畏懼?!?/p>
【譯文】(許多事情都有個標準、尺度)只有喝酒沒有標準,沒有限度。(一個人酒量有大有?。┑灰_到亂(醉)的程度。
【譯文】孔子(在回答弟子子貢的問題時)說:“(做事情)過了頭和達不到都不好?!?/p>
【譯文】孔子(在回答弟子仲弓問仁時)說:“自己所不愿干的事(或不喜歡的事物)不要強加給別人?!?/p>
【譯文】孔子(在回答弟子司馬牛問什么是君子時)說:“捫心自問,沒有什么覺得慚愧的,又有什么憂愁和恐懼呢?”
【譯文】(孔子的弟子)子夏(在與孔子另一弟子司馬牛談話時)說:“四海之內的人,都是兄弟?。 ?/p>
【譯文】(孔子的弟子子貢問食、兵、信三項哪項重要時,孔子)回答說:“自古以來誰都免不了死亡,如果人民對于當政者失去信心,這個國家便站不起來了?!?/p>
【譯文】孔子(在回答弟子子張問政時)說:“在位的時候不要疲倦怠惰,執(zhí)行政令時要保持忠心?!?/p>
【譯文】孔子說:“一個有道德的君子,成全別人的好事,不促成別人的壞事。那些道德水平低下的小人,則與此相反。”
【譯文】(魯國當權的季康子向孔子問政時)孔子答道:“政字的意思就是端正。您自己帶頭端正,誰還敢不端正呢?”
【譯文】(孔子的弟子)曾子說:“君子用文章學問來聚會朋友,用朋友來幫助自己提高仁德?!?/p>
【譯文】孔子(在回答弟子仲弓問政時)說:“(一個當政者,應該)給下面的工作人員帶頭,不計較人家的小錯誤,提拔優(yōu)秀人才?!?/p>
【譯文】孔子(在與弟子子路議論衛(wèi)國政事時)說:“名義地位不當,說話就不順理;說話不順理成章,事情就辦不成……”
【譯文】孔子說:“一個當政者自身行為正當,即使不發(fā)布命令,事情也行得通。如果行為不正當,縱然三令五申,百姓也不會信從你?!?/p>
【譯文】(孔子的弟子子夏在莒父縣當?shù)胤焦俸螅蚶蠋熣埥虨檎罆r)孔子說:“不要貪圖快,不要貪小利。(有時候,你不踏實工作)只圖快捷,反而達不到目的;貪圖小利,辦不成大事。”
【譯文】(孔子的弟子子貢問怎樣才可以稱之為“士”時,孔子)回答說:“言語一定信實,行為一定堅決……”
【譯文】孔子說:“君子用自己的正確意見來糾正別人的錯誤意見,使一些事情做得恰到好處,卻不肯隨聲附和。小人只是盲從附和,卻不肯表示自己的不同意見。”
【譯文】孔子說:“君子安詳舒泰,卻不驕傲凌人;小人驕傲凌人,卻不安詳舒泰。”
【譯文】(孔子的弟子子路問什么是完美無缺的人時,孔子)回答:“……看見利益首先想想該不該得,遇到危險便肯付出生命,經過長久窮困的日子都不忘記平日的諾言,也就可以說是個完美無缺的人?!?/p>
【譯文】孔子說:“一個君子以那種說得多、做得少的事為恥?!?/p>
【譯文】孔子(在回答弟子子路問怎樣才算是君子時)說:“(提高自己的素質)修養(yǎng)自己,來嚴肅地對待工作……修養(yǎng)自己,使上層人得到安樂……修養(yǎng)自己,使下層百姓得到安樂……”
【譯文】孔子說:“一個有志向愿干一番事業(yè)、素質高的人,不因貪生怕死而損害仁德,卻只有勇于犧牲自己來保全仁德。”
【譯文】(孔子的弟子子貢向孔子問仁時)孔子說:“一個工匠要做好自己的工作,一定要先使他的工具精良?!?/p>
【譯文】孔子說:“一個人如果沒有長遠的考慮,一定會有眼前的憂患?!?/p>
【譯文】孔子說:“多責備自己,少責備別人,就可避免別人對你的怨恨了?!?/p>
【譯文】孔子說:“當政的君子不因為人家說上幾句好話便提拔他,也不因為他不是好人而鄙棄他的好話?!?/p>
【譯文】孔子說:“花言巧語足以敗壞道德。小事情不會忍耐,便會壞了大事情。”
【譯文】孔子說:“(考察一個人時)許多人都厭惡他,一定要認真地考察;許多人都喜愛他,也一定要認真地考察?!?/p>
【譯文】孔子說:“人能夠把道(規(guī)律)光大,而不是道來支配人、左右人。”
【譯文】孔子說:“(我對)人人都進行教育,沒有(貧富、貴賤、地域、年齡等)區(qū)別?!?/p>
【譯文】孔子說:“君子有九種考慮:看的時候要考慮看得明白,聽的時候要考慮聽得清楚,臉上的顏色要考慮溫和,自己的容貌態(tài)度要考慮端莊恭敬,說出的語言要考慮忠誠老實,對待工作要考慮嚴肅認真,遇到疑問時要考慮如何向別人請教,將要發(fā)怒時要考慮發(fā)怒后有什么后患,見到可以得到的名利要考慮自己是否應該得到?!?/p>
【譯文】(孔子的弟子子張向孔子問仁時,孔子)說:“莊重、寬厚、信實、勤敏、慈惠。莊重恭敬就致遭受侮辱,寬厚就會得到大眾的擁護,誠實就會得到別人的信任,勤敏就會工作效率高,慈惠就能更好地使喚人?!?/p>
【譯文】孔子說:“聽到道路上的傳言就四處散播,這是對道德的背棄?!?/p>
【譯文】孔子說:“(遇到困難或不順利的事時)不動搖自己的意志,不辱沒自己的身份,恐怕是伯夷、叔齊那樣的人吧?”
【譯文】(孔子的弟子)子夏說:“廣泛地學習,堅守自己的志向,遇不明事物能懇切地向別人發(fā)問,多考慮當前的問題,仁德就在這里面了。”
【譯文】孟子回答(梁惠王)說:“講仁德的人是天下無敵的?!?/p>
【譯文】(孟子)說:“孝敬自己家中長輩,并推廣到孝敬別家的長輩;愛護我家的兒女,并推廣到愛護別家的兒女?!?/p>
【譯文】(孟子)說:“用秤稱一稱,才能知道輕重;用尺量一量,才能知道長短。什么東西都是這樣,人的心更需要這樣?!?/p>
【譯文】孟子回答(齊宣王)說:“以人民的快樂為自己快樂的人,人民也會因你的快樂而快樂;以人民的憂愁為自己憂愁的人,人民也會因你的憂愁而憂愁(人民便會和你一條心)?!?/p>
【譯文】(孟子)說:“……我善于養(yǎng)我(這種至大至剛、塞于天地之間的)浩然之氣?!?/p>
【譯文】孟子說:“(孔子的弟子)子路,人家指出他的過失來,他很歡喜。(當年的圣君)禹聽到不同意見后,很謙虛地向人家下拜。”
【譯文】孟子說:“依靠天上(自然界)的有利條件,不如依靠地理上的有利條件。依靠地理上的有利條件,不如依靠社會上人們和諧一致的有利條件。”
【譯文】(孟子說):“在道義上占主動的人,能得到許多人的幫助。在道義上不占主動(無道、無德、無理)的人,不會得到別人的幫助。很少人幫助的人,連他的親朋故舊也會背叛他;而那種得到多數(shù)人幫助的人,整個天下的人都會順從他。”
【譯文】(孟子)說:“古時的君子,犯了過失,如天上的日蝕月蝕一樣,人們都能看得見。到他們改正錯誤以后,人們也都抬頭看得很清楚?!?/p>
【譯文】孟子說:“上面的人(指當政者)愛好什么,下面的人也愛好什么,甚至比上面的人更厲害。一個君子的道德表現(xiàn)好像是風,廣大人民好比是草。風向哪邊吹,草便向哪面倒?!?/p>
【譯文】孟子說:“老百姓生活和生產上的事不可不急地對待啊?!?/p>
【譯文】孟子說:“一個賢明的君主,必須恭敬節(jié)儉,一切依禮來對待下面。從人民那里索取時,要按規(guī)定辦事?!?/p>
【譯文】孟子說:“(一個大丈夫)應住到天下最大的地方——'仁’里,站在天下最高的位置——'禮’上,履行有利于天下的大道。如果得了志,應按這個道給人民辦好事;如果不得志,也要獨自按自己的道來行事(不要與社會上的壞人同流合污)?!?/p>
【譯文】孟子說:“榮華富貴不能亂我的心,貧賤困厄不能變我的志,威武強力不能屈我的節(jié),這樣才叫大丈夫?。 ?/p>
【譯文】孟子說:“……如果不用圓規(guī)和曲尺,便不能正確地畫出方形和圓形;……如果不用音樂方面的六律,便不能端正五音;……如果不實行仁政,便不能把天下治理好?!?/p>
【譯文】孟子說:“夏、商、周三代得到天下是因為行仁,他們(的后人)失天下是因為他們不行仁。一個國家的衰敗和興起、生存和滅亡,都是這個道理?!?/p>
【譯文】孟子說:“我愛別人,可是別人不親近我,那就要反問自己的仁德夠不夠??!我管理別人,但是沒管好,那就要反問自己的智慧和知識夠不夠啊!我有禮貌地對待別人,可是得不到相應的回答,那就要反問自己的恭敬夠不夠?。 ?/p>
【譯文】孟子說:“天下的基礎是國,一個國的基礎是家,家的基礎是每一個人。”
【譯文】孟子說:“服從天道的生存,逆反天道的滅亡?!?/p>
【譯文】孟子說:“獲得天下有方法:獲得了百姓的支持,是獲得了天下。獲得百姓支持有方法:獲得了民心,便獲得百姓支持了。獲得民心也有方法:他們所希望的,替他們聚積起來;他們所厭惡的,不要加到他們頭上,如此罷了?!?/p>
【譯文】孟子說:“仁,是人們最安心的住宅;義,是從們最正確的道路。”
【譯文】孟子說:“恭敬別人的人不會侮辱別人,自己節(jié)儉的人不會掠奪別人。”
【譯文】孟子說:“君主仁,沒有人不仁;君主義,沒有人不義;君主正,沒有人不正。”
【譯文】孟子說:“人的毛病在于喜歡當別人的老師(即不謙虛)?!?/p>
【譯文】孟子說:“似是而非的禮,似是而非的義,一個有德行的人是不會去做的?!?nbsp; 102、孟子曰:“聲聞過情,君子恥之?!?(《孟子.離婁下》) 【譯文】孟子說:“一個人的聲望超過他的實際,君子以此為恥?!?/p>
【譯文】孟子說:“禹不喜歡美酒,卻喜歡有價值的話。湯堅持中正之道,舉賢人卻不拘泥于一定的常規(guī)?!?/p>
【譯文】孟子說:“如果西施身上沾上了骨亢 骨葬 ,當別人走過她身旁的時候,也會捂著鼻子??v然是面貌丑陋的人,如果他齋戒沐浴了,也就可以祭祀上帝?!?/p>
【譯文】孟子說:“愛別人的人,別人也常愛他;恭敬別人的人,別人也常恭敬他?!?/p>
【譯文】孟子說:“孝子孝的極點,沒有超過尊敬他的父母的;尊敬父母的極點,沒有超過拿天下來奉養(yǎng)父母的。”
【譯文】孟子說:“生命是我喜歡的,義也是我喜歡的。如果兩者不能都要的話,我可以犧牲生命而選取義?!?/p>
【譯文】(孟子)說:“心這個器官的職能在于思考,能思考便能得到事物的真諦,不思考便得不到。”
【譯文】孟子說:“有一個叫羿的人,教人射箭時,一定拉滿弓;學習的人一定要努力拉滿弓。有名的木工教導人時,一定要依照規(guī)矩,學習的人也一定要依照規(guī)矩。”
【譯文】孟子說:“上天將要把重大的任務降到某人身上,一定先要苦惱他的心志,勞動他的筋骨,饑餓他的腸胃,窮困他的身子,他的每一行為總是不能稱心如愿。這樣,便可以震動他的心意,堅韌他的性情,增加他的能力(方能完成大任)。”
【譯文】孟子說:“做一項事情,你要探求,便能得到;放棄,便會失掉。這是有益于收獲的探求,因為所探求的對象是在我本身之內(即強調發(fā)揮善性,注重修養(yǎng))?!?/p>
【譯文】孟子說:“一切我都具備了。我反躬自問,自己是忠誠踏實的,這就是最大的快樂。不懈地用推己及人的恕道去做,達到仁德的道路沒有比這更直接的了?!?/p>
【譯文】孟子說:“一個人不能沒有羞恥之心。不知羞恥的那種羞恥,是最無恥的。”
【譯文】(孟子)說:“古代的人,得意時,恩澤加于百姓;不得意時,修養(yǎng)個人品德,以此向世人表現(xiàn)。窮困時自己修養(yǎng)成高貴品質,得意時便把一些善事給予天下之人?!?/p>
【譯文】孟子說:“仁德的言語趕不上仁德的音樂入人心之深,良好的政治趕不上良好的教育獲得民心。良好的政治,百姓怕它;良好的教育,百姓愛它。良好的政治得到百姓財富,良好的教育得到百姓的心。”
【譯文】孟子說:“不干我所不干的事,不要我所不要之物。這樣就行了?!?/p>
【譯文】孟子說:“君子有三種樂趣,……父母都健康,兄弟沒災患,是第一種樂趣;抬頭無愧于天,低頭無愧于人,是第二種樂趣;得到天下優(yōu)秀的人才對他們進行教育,是第三種樂趣。”
【譯文】孟子說:“孔子登上了東山,便覺得魯國小了;上了泰山,便覺得天下也不大了?!?/p>
【譯文】孟子說:“君子親愛親人,因而仁愛百姓;仁愛百姓,因而愛惜萬物?!?/p>
【譯文】孟子說:“不信任仁德賢能的人,那國家就會空虛;沒有禮義,上下的關系就會混亂;沒有好的政治,國家的用度就會不夠。”
【譯文】孟子說:“百姓最為重要,土谷之神(國家)為次,君主最輕。”
【譯文】有一位文雅的君子,修養(yǎng)自己的道德,好像做一件精美的骨器、精良的玉器一樣(認真地加工、制作方能成功)。
【譯文】妻子兒女感情深厚,好比是鼓瑟和彈琴。一家兄弟團結和睦,融洽無間快樂無比。
【譯文】鳥兒嚶嚶在叫,想找到同類相和??茨侵恍▲B都尋找自己的朋友,一個人為什么不能找到知心的朋友呢?
【譯文】別的山上的石頭(有它的特殊之處),可當?shù)Z石雕琢我們這里的美玉。
【譯文】父親啊,生了我。母親啊,養(yǎng)育我,撫摸我,愛護我,喂大我,教育我,照顧我,關懷我,出入抱著我。我要報答父母的恩德,父母的恩德比天還大。
【譯文】任用賢人不要對他存二心,去除邪惡果斷不猶豫。
【譯文】不加考據(jù)、捕風捉影的話不要隨便聽,沒有經過廣泛咨詢的計謀不要隨便用。
【譯文】如果賢能的君子不當政,無德的小人卻在位掌權,對百姓的事不問不管,保不住百姓,上天必然會降下大禍。
【譯文】自滿的人必然受到損害,謙遜的人必然得到益處。
【譯文】讓百姓安定即是仁愛,百姓自然會懷念你。
【譯文】百姓是國家的根本,根本牢固,國家便能安寧了。
【譯文】老天爺(自然規(guī)律)造成災害,還可以避開;如果自己造成災害,那就不能逃避了。
【譯文】任用官吏時一定找賢才,自己左右的輔佐大臣更須才德兼?zhèn)湔摺?/p>
【譯文】任命官員不要從私心、喜愛出發(fā),而是憑其能力來考慮;封爵時不要封無德的人,而應封賢能的人。
【譯文】樹立有道德的榜樣,要使德得以發(fā)展;除去罪惡的人和事,要從根本上做起。
【譯文】大臣如果作福、作威,享用美食,這樣就危害了你的家,也使你的國家遭受禍害。
【譯文】沉迷于歌舞、美姬,就會喪失道德;沉迷于玩好之物,也會喪失意志。
【譯文】人不僅要用水察看自己,而應該以民間的反映當作鏡子照照自己的作為。
【譯文】以天下之公理滅一己之私欲,百姓莫不敬信懷服。 141、功崇惟志,業(yè)廣推勤。(《尚書.周官》) 【譯文】(一個人)功勞崇高,主要體現(xiàn)在他的志向上;(一個人)業(yè)績廣大,全賴他勤奮努力。
【譯文】(一事當前)只有可以容人,才體現(xiàn)他崇高的道德。
【譯文】驕傲不可滋長,欲望不可放縱,志向不可自滿,高興不可過火。
【譯文】見到財物,不要貪求多得;遇到危難,不要輕易逃避。
【譯文】禮所崇尚的是有施有報。只講施而不講報,這不合乎禮的要求;相反,只講報而不講施,也不合乎禮的要求。
【譯文】曾子說:“君子愛人依照德的標準,小人愛人則對人姑息縱容。”
【譯文】(一個人)生前要做有益于人的事,死了以后也不要危害別人。(這是成子高說的話,接著他還說,我死后,找一塊不能耕種的土地葬了我。)
【譯文】孔夫子說:“繁重的賦稅和徭役比老虎還厲害??!”
【譯文】如果不用禮義、忠信及誠懇之心對待百姓,即使百姓勉強結合,難道他們就不會離散了嗎?
【譯文】孔子說:“我的大道(理想社會)如果推行的話,天下是大家的,選拔賢能的人當政(人們之間)講究信用,和睦相處?!?/p>
【譯文】一塊玉如果不加雕琢的話,不會成為一件好器物;人如果不學習,不會通曉一些道理。 152、雖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 (《禮記.學記》) 【譯文】雖然有好的熟魚肉,但不吃就不知道它的美味;雖然有極高明的道理,但不學就不知道它的正確。
【譯文】一個人單獨學習而沒有朋友一起切磋,就會學識短淺,見聞不廣。
【譯文】一個君子如果知道教化人因何而起,又知道教化人因何而廢的話(即知道教育的目的以后),然后就可以做人的老師了。
【譯文】重大的音樂活動,必定是(講規(guī)格而不講排場)的簡易活動;重大的禮儀,必定是(講規(guī)格而不講俗套)的簡樸活動。
【譯文】音樂推行以后,人間的倫理便清楚了。(人們聽到肅穆、高雅的音樂后)耳聰目明,心情和平,便可以達到移風易俗、天下太平的目的。
【譯文】惡意的語言不從口中說出來,別人對你忿恨的話就不會返回到你身上了。
【譯文】孔子說:“一個君子往往不先說話(而是先干實事),而小人卻先說些大話(不一定干出實事來)?!?/p>
【譯文】孔子說:“把人家的惡言隱藏起來(不要過分宣揚),對人家的善言大力提倡。抓住兩頭(進行分析,找出最佳方案)用不偏不倚的辦法對待百姓?!?/p>
【譯文】孔子說:“忠(盡己之心)和?。ㄍ萍杭叭耍┑钠返码x中庸之道不遠,用到自己身上也不愿意的事,就不應該加到別人身上?!?/p>
【譯文】孔子說:“身居高位的人,不欺凌下面的人;身居下面的人,不攀附上位的人;端正自己的行為,規(guī)規(guī)矩矩做事,不求別人,這樣別人便無怨恨之心了。(一個人應該)上不怨恨天,下不歸咎人?!?/p>
【譯文】孔子說:“求取君子之道的辦法,好比走遠路那樣,必須從近處開始;好比登高山那樣,必須從低處開始?!?/p>
【譯文】孔子說:“治理國家大事,首先要得到人才,選拔人才取決于他自身的品德修養(yǎng),品德修養(yǎng)取決于(這個人)是不是遵循正道,遵循正道又取決于(他有沒有)仁心?!?/p>
【譯文】孔子說:“喜歡學習的品格接近于智慧,努力行善的品格接近于仁愛,知道羞恥的品格接近于勇敢。一個人懂得這三點,也就懂得如何修養(yǎng)自己的品德了……”
【譯文】孔子說:“(世間事物很多)要從多方面學習研究;學習研究遇到疑難,要認真仔細地請教別人;請教之后,自己還要作一番思考;思考之后,還要判斷出是非得失;事事明確后,就切切實實地去做?!?/p>
【譯文】孔子說:“(真誠是天理賦予的)所以由內心真誠而達到明曉事理,這叫做先天的本性;由明曉事理而達到內心真誠,這叫做后天的教化。做到內心真誠,一定會使人明曉事理;明曉事理,也一定會使人內心真誠。”
【譯文】孔子說:“誠心用形象表現(xiàn)出來,形象表現(xiàn)出來便很顯著,顯著的表現(xiàn)便很明晰,明晰的表現(xiàn)便見諸行動,見諸行動后不斷地變,變了以后便能達到高的境界(出神入化)。只有天下最大的誠心能達到這種出神入化的高境界?!?/p>
【譯文】孔子說:“君子尊崇天賦予的道德本性,又通過求教和學習,使自己的道德既進入寬廣博大的境界,又深入到精微細妙之處;既有極端高明的修養(yǎng),又能遵循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p>
【譯文】孔子說:“身居高位的人不驕傲跋扈,下面的人便不會背離他。”
【譯文】一個君子的主張和作為,看來平淡但不令人厭煩,雖然簡約但卻文雅,溫和中顯出道理來。能知道由遠及近的道理,風向來自何處,從一點小事上能看到大事。這就可以說進入道德之門了。
【譯文】孔子說:“君子對人的舉動沒有不得體的地方,對人的表情沒有不合適的地方,對人的言語也沒有失禮的地方。”
【譯文】孔子說:“施行仁的人是天下人的表率,講求義的人為天下定下規(guī)制。”
【譯文】孔子說:“君主因為有民眾而存在,(如果不行正的話)也因為人民的叛離而滅亡?!?/p>
【譯文】孔子說:“說話實實在在,行為循規(guī)蹈矩,所以活著的時候志向堅定不移,死了以后也不會影響他的好名聲?!?/p>
【譯文】(孔子說:)“說話必須首先體現(xiàn)信,行為一定要持中端正?!?/p>
【譯文】(孔子說:)“不以金玉為寶物,而是以忠信為寶物?!?/p>
【譯文】(孔子說:)“(一個人的)身體可能出現(xiàn)危險,但他的意志卻不可改變?!?/p>
【譯文】(孔子說:)“推舉人才時對內不避自己的親屬,對外不避曾經怨恨過自己的人?!?/p>
【譯文】大學的原理,在于使人發(fā)揚光明的德性,在于親近百姓,在于使人達到完善的境界。
【譯文】事物有根本有枝葉,辦事有開始有結束。知道事情的前因后果,這就能接近道(自然規(guī)律)了。
【譯文】只有推究事物的原理后,才能獲得知識;獲得知識后,意志才能真誠;意志真誠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善品性;品性修善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國家;治理好國家以后,才能使天下太平。
【譯文】財富能裝飾房屋,道德能修養(yǎng)品性。胸襟寬廣,體態(tài)自然安詳,所以君子一定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誠。
【譯文】君子尊重賢明的人,親愛他的族人;小人以得到利為快樂,整日為得利奔走。
【譯文】如果能夠一天新,就應做到每天都新,新了還要再新。
【譯文】(一個當政者)應該喜歡民眾所喜歡的,應該憎惡民眾所憎惡的,這就叫做百姓的父母(官)。
【譯文】道德是根本,財富只是枝節(jié)。
【譯文】發(fā)財致富有一定的道理。生財?shù)娜艘?,耗財?shù)娜艘?,謀財?shù)娜艘趭^,用財?shù)娜艘?jié)儉。這樣,國家的財富就會經常保持充裕了。
【譯文】像天體那樣不斷剛健地運行一樣,君子一直奮發(fā)圖強,永不休止。
【譯文】知道進卻不知道退,知道存卻不知道亡,知道得到而不知道喪失,(一心打如意算盤的人)能稱得上圣人嗎?(這種人不能稱為圣人)知道前進和后退、生存和滅亡而又不失掉正確原則的人,能稱得上圣人嗎?(這種人可稱作圣人)
【譯文】像大地敞開廣闊的胸懷一樣,君子把一切可以接納、包容的東西都吸收進來。
【譯文】積累善行的人家,一定會有很多善的報應;積累不善(惡行)的人家,一定會有許多惡的報應。
【譯文】君子看見好事馬上跟過去學習,發(fā)現(xiàn)錯誤急速改正。
【譯文】《易》這門學問,走到盡頭就要變化,變化以后就能通達,通達以后便能(使你的事業(yè))長久。
【譯文】如果不積累下善事,便不會落下好名聲;如果不積累下惡事,便不致于喪失生命。
【譯文】君子安定的時候不忘記可能出現(xiàn)的危險,生存的時候不忘記可能滅亡,國家大治的時候不忘記可能出現(xiàn)的禍亂。所以,就能使本人身體安寧,國家也得以保全了。
【譯文】(如果一個人)德行很差但地位很高,智慧很少卻謀慮很大,力量很小卻擔負很重的任務,那就很少能辦成事情了。
【譯文】君子對上級交往時不獻媚討好,對下級交往時不驕橫誤事。
【譯文】青色是從藍草中提取出來的,可是它比藍草精美得多;冰是由水結成的,可是它比水寒冷得多。
【譯文】聚集起土來成為高山,風雨就在這里發(fā)作起來;聚集起水來成為深水潭,蛟龍就在這里生長起來;聚集起善行來成為品德,精神和智慧就得到發(fā)展,圣人的思想就具備了。
【譯文】雕刻如果半途而廢,連朽了的木頭也弄不斷;(如果堅持下去)雕刻起來沒個完,金屬和石頭也能刻得動。
【譯文】見到善良的行為,必定端端正正地反問自己;見到不善良的行為,必定引起憂懼,認真地檢討自己。
【譯文】用善行來潔身自好,就可以比擬堯舜。
【譯文】做人不講禮,就不能生存;做事不講禮,就沒有成就;國家不講禮,就不得安寧。
【譯文】道路雖然近,如果不去走,就走不到;事情雖然小,如果不去做,就做不成。那種天天空閑無事的人,是不可能超過別人的。
【譯文】君子尊崇別人的德行,贊揚別人的優(yōu)點,并不是出于獻媚;依照正義的標準,直接舉出別人的過失,也不是誹謗別人。
【譯文】正義在先私利在后的,光榮;私利在先正義在后的,恥辱。光榮的,經常通達;恥辱的,經常窮困。
【譯文】公道通暢,那種只顧小個體或私人利益的事就杜塞了。公義倡明,那種只顧小個體或私人利益的事就熄滅了。
【譯文】天道(自然規(guī)律)是持久不變的,它并不因為堯(那樣仁德的君主)而存在,也不因為桀(那樣殘暴的君主)而消失。符合治理它的規(guī)律來適應它,就獲得吉祥;用紊亂來適應它,就遭到兇災。
【譯文】加強農業(yè),厲行節(jié)約,天(大自然)就不會使人貧窮;給養(yǎng)充備,動作得時,天就不會使人困頓;遵循道治國,不出偏差,天就不會使人受禍。
【譯文】尊崇天而思念它,哪如把它當作物質收養(yǎng)起來而制裁它呢?順從天而歌頌它,哪如控制天命而利用它呢?
【譯文】彎曲的木材,必定要通過正木器的蒸烤、矯揉,才能挺直;鈍的金屬,必定要通過石頭的磨礪,才能夠銳利。人本性惡,必定要通過師法的教誨,才能夠糾正;得到禮義的薰陶,然后才能平治。
【譯文】道德高的沒有高過對人普遍施愛,當政者最高的治理方式莫過于對廣大人民有利。
【譯文】仁的法則在于愛別人,而不是愛自己;義的法則在于端正自己,而不是端正別人。
【譯文】人超過世界上一切物體之上,在天下是最寶貴的。
【譯文】人固然要死去,(但死的價值卻不同)有些人的死比泰山還要重,有些人的死比鴻毛還要輕。
【譯文】在某地要住上一年,就種植谷物;住上十年,就要種植樹木;住上百年,就要積德行善,招徠遠方之人。所謂德,就是能招致別處的人和物來到身邊。
【譯文】通過學習來得到學問,通過思考來提取學問中的精華,通過朋友之間交往來加以推廣,通過一些宣傳途徑把它推崇,再不怕疲倦地找出它的究竟來,這正是一種好學的正確態(tài)度。
【譯文】有人問:“怎樣治國呢?”回答是:“要確立政令。”又問:“怎樣確立政令呢?”回答是:“確立政令的根本在于每個人(加強自己的修養(yǎng)后)立正自己的身子,這樣國家的政令自然能確立了?!?/p>
【譯文】什么叫做教呢?教就是效法(學習)。上面怎樣做,下面就跟著效法(學習)。
【譯文】什么叫智呢?智就是知識。你自己見到的,聽到的(事情多了,知識面廣了)便不致為一些事所迷惑,還能夠從一些小事上推知大事。
【譯文】天(自然界)公正無私,春夏秋冬四時在不斷變化;地公正無私,各種各樣生物不斷生長;人公正無私,人人能享受到安寧幸福。
【譯文】只要有利于國家社會的事,做起來可以不顧自身。 225、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yǎng)德。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諸葛亮集.誡子書》) 【譯文】一個君子的行為,應安靜地修養(yǎng)自己,用儉約來培植德行。如果不澹泊(追求功名利祿),便無法表明自己的志向;不安靜地修養(yǎng)自己,便不能夠達到遙遠的目標。
【譯文】與好人在一起,好像進入擺滿芝蘭的屋子,日久天長,自己也變香了。與壞人在一起,好像進入盛放爛魚的市場,日久天長,自己也變臭了。
【譯文】我看有一些人只讀過幾十卷書,便自高自大起來,對長輩很不禮貌,對同輩更輕視傲慢……(這些人)還不如沒有學問。
【譯文】學習就像種樹,春天可以觀賞花朵,秋天可以收獲果實。談論文章,加深體會,如同春花;修身養(yǎng)性為人謀利益,如同秋實。
【譯文】幼年時學習的,好像太陽剛出來,光芒四射;老年人學習的,好像手持蠟燭夜里行走,這比閉著眼什么也看不見的人要好得多。
【譯文】吃飯對百姓來說,是天大的事,百姓不吃飯便不能生存。假如三天不吃飯,父子之間都也不能生存了。
【譯文】對于那些不算數(shù)的話,不誠實的命令,君子是不去做的。我認為(以下引用當年孔子的話)自古以來人人都不可避免死去,但是人如果不講信用,便不能在社會上立身。
【譯文】(一個人)能夠豁上自己的身體不顧,然后才能表現(xiàn)出無私心來。(一個人)無私心,便能把公事放到最高處,然后才能一心治理天下,(這樣的話,那種高超的)道便可推行了。
【譯文】老師,是請他來傳授古圣先賢之道,講授治世的學問,解答弟子們的疑難問題的。一個人不是生下來就知道道理,誰能沒有疑惑呢?有了疑惑不去請教老師,他的疑惑就永遠不會解開。年齡長于我的,他懂得的道理本來早于我,我應拜他為師。即使年齡小于我的,他懂得的道理也早于我,我也應該虛心地拜他為師。
【譯文】事業(yè)、業(yè)務精良的原因是勤學,事業(yè)、業(yè)務荒廢的原因是只知游玩嬉戲。行為是通過認真思考后形成的,毀壞于隨心所欲,不認真對待。
【譯文】圣明的人心里所想的,必定按照一定的道理而來,并不是神靈賦予他們的,是人思考、研究出來的。
【譯文】(做出顯要事功的)英烈之士和平常人不一樣的原因,在于他們堅持自己的節(jié)操,為正義而犧牲自己的生命。
【譯文】天的道理(自然界的規(guī)律)在于使一些生物不斷生育生長,它的表現(xiàn)作用是有強有弱。人世間的道(規(guī)律)是法制,它的表現(xiàn)作用在于辨明孰是孰非。
【譯文】(一個人應該)在天下人憂之前先憂,在天下人樂之后才樂。
【譯文】使天下得到治理的在于人才,成就天下人才的在于教化,擔任教化任務的在于(學習儒家學說的)教師,弘揚教化的任務使百姓受到教育的是各郡邑的官吏,施行教化的基地是各地的學校。
【譯文】(一個人)所恪守的應該是道義,所履行的應該是忠信,所珍惜的應該是名節(jié)。
【譯文】一個圣明的人依據(jù)現(xiàn)實情況在制定合適的政策。(例如)周文王時與周公時不一樣,所以文王因當時的形勢制定政策和策略,而到了周公時,形勢有了發(fā)展,做法便會跟著變化。
【譯文】我特別喜歡蓮花從污泥中出來,卻沾不上污泥,經過潔凈的水洗滌,美觀動人而不妖艷。它中間是空的,外面是直的,不蔓生,不生杈,香味遠揚,可以遠遠地對它觀賞,但不應把它隨意玩弄。
【譯文】仁、義、禮、智四項品德,動、靜、言、貌、視、聽幾方面,都不違背規(guī)定的做法叫做純。只有心靈純潔,賢才才能輔佐你;只有賢才輔佐,才能天下大治。
【譯文】信(這個道德概念)是人中最大的寶物。一個國家重點應保住民,對民則要保住信。如果不講信,便無法使喚民。
【譯文】(一個有作為的人的行為,應該)在天地之間樹立正氣,自己做事,應利于廣大百姓的性命,使過去的圣賢救國救民的學說得以延續(xù),為天下千秋萬代開太平之基。
【譯文】(天下的)人民,都是我的同胞;(天下的)萬物,都與我關系密切……對于老年人應該盡量尊重,以天下的長輩為我的長輩。對孤獨、幼小、纖弱的人應該加以愛護,以天下的晚輩為我的晚輩。
【譯文】事情做得恰如其分就是德,一切事情順順當當就是福。德行是福氣的基礎,福氣是德行發(fā)展的必然結果。
【譯文】一個君子對自己的主張自己清楚,又有信心,不會為一些外力所干擾,所迷惑。
【譯文】當政的道理,以順民心為根本,以使百姓生活寬裕為根本,以安民而不擾民為根本。
【譯文】天下大治,是因為得到賢才;天下混亂,是因為失去賢才。
【譯文】一個君子學習時一定要天天新。能天天新,就能天天進步。不天天進步必然天天后退,從來沒有既不進又不退的事情。
【譯文】誠(這個道德概念)是符合天道(自然規(guī)律)的;敬(這個道德概念)是人際之間的根本。能夠做到敬,便能做到誠。
【譯文】人人都可以成為圣人,一個君子學習的最高目標應該達到圣人的標準。如果達不到圣人的標準,都是自己放棄自己。
【譯文】一個人必須先立定志向,立定志向才有根本。比方樹木,就須先有根本,然后不斷培養(yǎng),后來成為一棵成材的大樹。
【譯文】接待四方的賢能之士,觀察四方的事事物物,瀏覽各地山川的形勢,考察古今興亡滅亂的道理,如此來做,便可把你的學說和道理說得周密。
【譯文】用天下光明正大的道理去處理事物,便是為公;用利于自己的心意去處理事情,便是為私。
【譯文】(一個人)必須里面(心中)和外面(形象)都實實在在,沒有絲毫虛偽,然后才能有不斷培養(yǎng)自己良好道德的基礎,自己的道德水平才能天天提高。
【譯文】做官沒有大小,凡事就只是一個公字。如果一切為公,做起事來便精彩。即使是個小官,人家聽說后也敬畏、折服。假若不公,即使是宰相那樣的大官,做來做去,最終也是沒有好下場。
【譯文】凡是一個人在社會上立身做事,對待各種事物(待人待物),沒有比誠和敬更重要的事了。什么叫誠呢?不自己欺騙自己,不做不該做的事情的意思。什么是敬呢?不對人怠慢,不縱情放蕩自己的意思。
【譯文】使百姓維持生活的根本,吃飽飯應是第一。所以說國家一定要重視給百姓辦實事,使各州縣官員都以鼓勵農業(yè)生產為主要職責。
【譯文】治學的實在說法,應該是實踐。如果只知道不去行,那與不學沒有什么不同。如果只是行卻不明白其中的道理,那么雖然實行了,又不知道它何以如此結果。
【譯文】處理事情的要點是:端正正確的主張,不謀私利;闡明其中的道理,而不要多想什么功勛。
【譯文】修身的要點包括:說話要忠誠、信實,行為要實際、恭敬,懲戒忿恨,消除貪欲,向好處去做,把過錯改掉。
【譯文】一個有學問的人應自強不息,學問才能積少成多。如果學了一半便停止,那就前功盡棄了。是止步還是繼續(xù)努力,都在于我自己而不是別人。
【譯文】知道道理有早有晚,執(zhí)行道時有難有易。(當你知道道以后)能夠自強不息,努力去干,這便是達到道的目的是一致的。
【譯文】一個人只有愁沒有志向,有了志向沒有辦不成事的。
【譯文】(一個人)不應該自己看不起自己,自己放棄自己,自己委屈自己。
【譯文】(國家、社會好比一個人)展開它的四肢,各地之間互通有無,不論是官吏、百姓、農夫、商人,應該各自安居樂業(yè)(享受和平、平等之福)。
【譯文】書的內容有剛強的、柔弱的、比偶的,音樂有聲樂、器樂,禮有威儀、信義,物有規(guī)和矩,事情有一定的度數(shù),而一個人的性命、道德也沒有超出社會而獨立存在的。
【譯文】自古以來誰也不能免于一死,(同樣是死)應該(為正義而死)留著自己這一顆紅心照耀歷史。
【譯文】天天反省自己,天天改正過錯,這就叫做天天新、永遠新。
【譯文】賢能的人稍微學學就明白,不賢明的人廢棄學習變得昏暗。
【譯文】自古以來沒有不遵照民心、順從民意而得到天下的。
【譯文】(我好像一塊石灰石)經過千錘萬鑿之后走出深山,經受著烈火的焚燒也泰然處之,甚至將我粉身碎骨也不害怕,為了留得清白(石灰與人一語雙關)在人間。
【譯文】(一個人)立不下志向,好像沒有舵的船,沒有銜口的馬。小船任意飄蕩,野馬放肆奔跑,最終要到哪處去呢?
【譯文】古代圣明之人有很多優(yōu)點,(歸根結底)也只是不考慮自己而已。不考慮自己便能謙虛。謙虛是各種善事的基礎,而驕傲正是各種惡事的根源。
【譯文】講出一件事便做一個事,做了一件事就熟知一個事,這就是真知。光講不去做,那樣遇到事最終還是不清楚。
【譯文】用安定自身的辦法來安定家庭,可以把愛管理好;用安定自身的辦法來安定國家,可以把國家治理好;用安定自身的辦法來安定天下,可以使天下太平。
【譯文】(一個人、一個單位)如果精神振奮昂揚,各種事情都能辦好;如果精神萎靡不振,各種事情都要辦壞。
【譯文】當年孔子及其門人相傳(修養(yǎng)自己)的主要方法,一是在無人監(jiān)督之下控制自己修德避惡的慎獨,再一個還是慎獨。
【譯文】(一個人)有真誠之心便是人,(如果只有)虛偽便是禽獸。
【譯文】保住天下的事,即使一個普通人,也有責任啊?。ㄌ煜碌呐d盛與滅亡,每一個普通人都有責任。)
【譯文】拿道來說,選擇賢人、推舉能人來輔佐和治理國家的人,這就是把天下看作公的人啊!
【譯文】首先檢查自己犯了什么過錯,再從思想上檢查自己錯的原因。后悔以前的錯誤,截斷再犯錯誤的根源。力求達到沒有一個念頭不純,沒有一點時間稍微松懈的程度才算罷休。
【譯文】我們這些人向好處學習,改掉過錯的行為,無論大小,都要把全部力量拿出來。
【譯文】倘若有利于國家民族,應該不顧什么生和死,哪能因為有福就前往,有禍卻去躲避呢?
【譯文】中華大地正需依靠一場大變革來煥發(fā)起蓬勃的生機,而當今(在清王朝統(tǒng)治下)到處黑暗,很令人悲哀。我希望老天爺重新振作起精神來,打破一切條框、界限,降下眾多的治國人才。
【譯文】(人們吸食)鴉片煙就是吞噬妖物啊,(吸食以后)使人的魂魄處于病態(tài),白天黑夜分不清,吸食鴉片的人應當去上吊自殺。
【譯文】我這本書為什么作呢?我告訴你:為了利用洋人來攻打洋人而作,為了學習洋人的本領來制服洋人而作。
【譯文】他們(指清統(tǒng)治者)狹隘地守住一塊小地方,自己圈成圍墻,卻不知墻外還有天,身外還有地,好像是井中之蛙、蝸牛在殼中一樣地看待西方一些國家。
【譯文】(一個人一生中應該)樹立德行,立下功勞,說出名言,做出高潔的節(jié)操。這就叫做四項不朽的事。
【譯文】一個人的氣質,是生下來就有的,本來難以改變,只有讀書明理才能變化人的氣質。
【譯文】自夏、商、周三代以來到秦朝,是一次大變革……漢朝、唐朝以來到今天又是一次大變革……歐洲、亞洲一些國家的治國方式,也是一步一步變來的……假如孔子處于今天,也必然隨著形勢來改變。
【譯文】天下的百姓主要有三件事,是強是弱是存是亡沒有不依這幾點的:一是血氣體力是否強健,二是是否聰明智慧,三是是否有道德仁義。所以說西方研究思想、研究社會的專家們,無不是以民力、民智、民德三個方面斷定這個民族、種族水平的高低。沒有三者都不具備人民不為此憂愁的,也沒有三者都具備而國威不振的。
【譯文】一個國家只崇尚農業(yè)(囿于小農經濟)就必然守舊、不開化;如果一個國家提倡工業(yè)(重視現(xiàn)代化科學技術),就會天天創(chuàng)新,天天增加智慧。
【譯文】看看世界各國的形勢,能變革的就安全,不變革的就滅亡。全部大變的就強盛,微小變化的仍不免滅亡。
【譯文】天下的人都到你那里去,擁護你,你就是王。天下人不到你那里去,不擁護你,已經聚起來的人也散了,這種人就是一個光桿的人。
【譯文】國君是枝葉,人民是根本。國君是給人民辦事的人,大臣是幫助國君給人民辦事的人。國家的賦稅取之于民,這些東西正是給人民辦事的基礎。如果收取了賦稅卻不給人民辦事,那就該將不辦事的人換掉,這正是天下共通的道理啊!
【譯文】當今中國所短缺的,不在于人們缺少智慧謀略,而在于不講求節(jié)操、信義;不在于缺少手段、本領,而在于缺少為公、廉潔的品德……(而這一切缺少的部分)只有提高道德素質才能夠做到。
【譯文】中國幾千年的腐敗,禍害到了今天,推論其中的重大原因,都是從一些人的奴隸性而來。如果不除去這種奴隸性,中國萬萬不能立于世界萬國之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