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视频在线网站,日韩视频精品在线,中文字幕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在线播放精品,1024你懂我懂的旧版人,欧美日韩一级黄色片,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视频

分享

老文看方孝孺

 文久遠 2012-04-10

老文看方孝孺

文久遠    201248

在秦朝至清朝的這段歷史中,被敵朝后朝殺死的忠臣烈士很多,其中最著名的當數(shù)文天祥與方孝孺。這兩人相似之處很多,讀起書來過目不忘,詩書文章冠絕一時,仕途坎坷奮斗不已,事權(quán)在手卻昏招敗招齊出,君朝不滅自身不死決不罷休;還要遺存氣節(jié)名聲,期冀后人崇拜仿效。當代社會應(yīng)該怎樣看待方孝孺其人其事呢?先來看看清朝張廷玉編撰的{明史.方孝孺?zhèn)?span lang="EN-US">}及谷應(yīng)泰所作{明史紀事本末}描述的主流版本。

方孝孺(1357-1402),字希直,號遜志,浙江寧海人;自幼警敏好學,師從被譽為明初詩文三大家之一的宋濂,學成后以明王道、致太平為己任,被后人冠以明代著名政治家、文學家、散文家、思想家。其父方克勤亦為一方名儒,曾任濟寧知府,在任時清廉簡樸,體恤百姓,“一郡饒足”;洪武七年(1374),方克勤列為山東行省六府中政績考核之最;137610月方克勤因“空印案”在南京被斬首。方孝孺因此而悲傷,對君主卻無怨恨之心,也未從中悟出什么道理。此后才學漸顯,經(jīng)朝中大臣推薦,明太祖朱元璋曾在1382年及1392年兩次接見方孝孺,對其端莊舉止和淵博學問甚為滿意,更知其政見思想與當時的嚴刑峻法不符,僅曰:“此非用孝孺時”,便有留存培養(yǎng),以待方孝孺“日后輔佐子孫之意”,并“厚禮遣回鄉(xiāng)”。

1398年建文帝即位后,先任命方孝孺為翰林院侍講,并啟用齊泰為兵部尚書、黃子澄為太常寺卿,參與國事,這三人構(gòu)成建文帝的核心班底。方孝孺始得一展才學,擔任總裁,纂修{明太祖實錄}{類要}等史籍。明史說:“凡國家大事,常命孝孺就坐前批答”,殊榮如此,方孝孺敢不竭誠效命。在短短的四年間,方孝孺協(xié)助建文帝做了三件事。

其一為建文改制:朱允自幼熟讀儒家經(jīng)書,深得仁義忠恕之道,性情與其父太子朱標同樣溫文儒雅,即長皆以寬大著稱,卻與其祖父朱元璋的狠毒霸氣嚴刑峻法大相徑庭。朱元璋在位時,朱就參考《禮經(jīng)》及歷朝刑法,修改《大明律》中七十三條過份嚴苛的條文,深得民心官望;建文帝即位后,又受方孝儒“以德為主,以法輔之”儒家思想的影響,悉去太祖苛酷專濫之政,采取減輕江浙重賦,減少兵役負擔,精簡機構(gòu),提升文官職權(quán),開廣言路,虛心納諫等項政策;……賜天下明年田租之半,釋黥軍及囚徒還鄉(xiāng)里”。這種托古改制建立在理想主義基礎(chǔ)上,在沒有改動當時的政治、經(jīng)濟體制的前提下,收效一時,對于提升建文帝對政權(quán)的控制力并沒有多大成效;

其二為削藩:明太祖為鞏固皇室,曾大封宗室25人為藩王,各藩王擁私人護衛(wèi)軍隊少則三千,多至一萬九千人。駐守北方邊境的九位邊王軍權(quán)更大,如寧王“帶甲八萬,革車六千”。朱允炆在皇太孫時就有削藩念頭,即位后立刻推行將兵權(quán)收回朝廷的政策,下令各藩王的地方文武官員聽從朝廷節(jié)制,以避免尾大不掉,威脅中央政權(quán)。建文帝的削藩政策主要由齊泰、黃子澄推行,先后廢黜周王、齊王、湘王、代王及岷王。這項政策觸動了各藩王的既得權(quán)益,也影響了各藩屬地中高級文臣武將的人際關(guān)系,阻力極大;

其三為靖難之役:燕王朱棣為朱元璋第四子,成年后多次參與對元作戰(zhàn),取得不少戰(zhàn)功勝績,在軍隊中影響力極大。1398年,建文帝開始削藩,朱棣自知不可善了,先裝病發(fā)瘋拖延時間,再謀劃奪取北平城,并援引《皇明祖訓》,指斥建文帝身邊的齊泰黃子澄為奸臣,以“靖難”清君側(cè)為名,發(fā)兵南京。先后戰(zhàn)勝建文帝所遣大將耿炳文、李景隆、盛庸、鐵鉉、何福,終于在1402年攻進南京,建文帝在焚宮后不知所終,朱棣于717日稱帝,是為明太宗(后改為明成祖)。

在靖難之役中,方孝孺始終參贊軍務(wù),“詔檄皆出其手”,出了不少昏招敗招,直接導致建文帝敗亡,例證如下:

3.1. 削藩政策實施后,建文帝先放回燕王在南京作為人質(zhì)的三個兒子,以示對燕王無斬盡殺絕之意;此時建文帝猶銳意文治,日與方孝孺等討論《周官》法度,以北兵為不足憂。朱棣起兵靖難后,建文帝還告誡諸將士曰:“昔蕭繹舉兵入京,而令其下曰:'一門之內(nèi),自極兵威,不祥之極?!駹枌⑹颗c燕王對壘,務(wù)體此意,毋使朕有殺叔父名”;天大地大,鎮(zhèn)壓造反兵變?yōu)樽畲?!方孝孺與建文帝安坐論道,聽任建文帝發(fā)出與燕王對壘不能打殺之妄命,致使朝廷將士在平叛過程中,多次放縱燕王;燕王無后顧之憂,更堅奪位之志;

3.2.耿炳文敗軍后,黃子澄推薦李景隆出任平叛將領(lǐng),建文帝認可,方孝孺擬旨。李景隆志大才疏,心高氣傲,與朱棣對陣一敗再敗,損兵折將數(shù)十萬;逃回京城,方孝孺罵他幾句也就作罷,“壞陛下事者,此賊也”;建文帝居然不忍殺李景隆以告慰陣亡將士,致使文臣武將寒心。朱棣兵臨南京時,正是李景隆開門投誠,葬送建文帝天下,一飲一啄,豈非天數(shù)?!

3.3. 朱棣得寧王軍卒,收編李景隆殘軍敗將,軍勢大盛,叔侄雙方力量開始平衡。方孝孺又施懷柔策,建文帝下令,孝孺草詔,“赦燕王父子及諸將士罪,使歸本國,勿預兵政,仍復王爵,永為藩輔”。燕王反質(zhì)曰:“朝廷許罷兵,而盛庸等攻北,絕糧餉,與詔旨背馳?!钡鄣脮?,有罷兵意,以示方孝孺曰:“此孝康皇帝同產(chǎn)弟,朕叔父也。吾他日不見宗廟神靈乎!”孝孺曰:“陛下果欲罷兵耶!即兵一罷散,不可復聚,彼長驅(qū)犯闕,何以御之?今軍聲大振,計捷書當不遠,愿陛下毋惑甘言”。建言不能建策,你來我往,彼此相當,懷柔策失?。?span lang="EN-US">

3.4.懷柔策失敗,又上離間計。方孝孺乃言于上曰:“兵家貴間,燕父子兄弟可間而離也。世子誠見疑,王必北歸;王歸而我餉道通,事乃可濟?!鄙仙浦?,立命孝孺草書,遣錦衣衛(wèi)千戶張安如燕貽世子,令歸朝廷,許以王燕。世子得書,不啟封,遣人并安等送軍前。中官黃儼者,比書至北平,則已先使人馳報燕王曰:“世子且反?!蓖跻芍?,問高煦。高煦曰:“世子固善太孫?!闭Z未竟,世子所遣使以書及張安至。燕王啟視,遽曰:“嗟乎!幾殺吾子!”乃囚安等。施計不見成效,削藩至此,雙方已入不死不休局面;

3.5.朱棣軍隊渡過長江,逼近南京,建文帝下罪己詔,遣使四出,征勤王兵。方孝孺曰:“事急矣,宜以計緩之,遣人許割地?;訑?shù)日,東南募兵當至,長江天塹,北兵不閑舟楫,相與決戰(zhàn)于江上,勝敗未可知。”帝從之,乃以呂太后命,遣慶城郡主如燕師議和,以割地分南北為請。郡主,燕王從姊也。燕王見郡主哭,郡主亦哭。燕王問:“周、齊二王安在?”郡主言:“周王召還,未復爵;齊王仍拘囚。”建文帝敗勢已定,方孝孺提出割地求和之策,卻無強將雄兵為后盾。奈何削藩在前,傷及眾多皇親,燕王豈能退步;

3.6.燕王兵臨城下,“帝憂懼,或勸帝他幸,圖興復。孝孺立請守京城以待援兵,即事不濟,當死社稷”;孝孺又曰:“城中尚有勁兵二十萬,城高池深,糧食充足。盡撤城外居民驅(qū)入城,城外積木,皆令民運入彼無所據(jù),其能久駐乎!”帝從之,下令軍民商賈晝夜撤屋運木;方孝孺又請令諸王分守城門,乃命谷王、安王楹分守都城門,遣李景隆及兵部尚書茹、都督王佐往龍?zhí)叮砸愿畹刂v和為辭,觀虛實以待援兵。結(jié)果是陳碹以戰(zhàn)艦降燕,谷王橞、李景隆打開了城門,燕王兵馬占領(lǐng)南京,建文帝也在一場大火之后“不知所終”。先打后敗,敗而后退,退而后守,守而等死,在方孝孺的參贊下,建文帝的強勢朝廷終于逐漸葬送。

靖難之役,朱棣勝出,接著就演出了中國歷史上最悲壯的一幕。

據(jù){明史.列傳二十九}記載:成祖發(fā)北平,姚廣孝以孝孺為托,曰:“城下之日,彼必不降,幸勿殺之。殺孝孺,天下讀書種子絕矣?!背勺骖h之。至是欲使草詔。召至,悲慟聲徹殿陛。成祖降榻,勞曰:“先生毋自苦,予欲法周公輔成王耳?!毙⑷嬖唬骸俺赏醢苍??”成祖曰:“彼自焚死。”孝孺曰:“何不立成王之子?”成祖曰:“國賴長君?!毙⑷嬖唬骸昂尾涣⒊赏踔??”成祖曰:“此朕家事。”顧左右授筆札,曰:“詔天下,非先生草不可”孝孺投筆于地,且哭且罵曰:“死即死耳,詔不可草?!背勺媾?,命磔諸市。孝孺慨然就死,作絕命詞曰:“天降亂離兮孰知其由,奸臣得計兮謀國用猶。忠臣發(fā)憤兮血淚交流,以此殉君兮抑又何求?鳴呼哀哉兮庶不我尤!”時年四十有六。其門人德慶侯廖永忠之孫鏞與其弟銘,檢遺骸瘞聚寶門外山上。
  孝孺有兄孝聞,力學篤行,先孝孺死。弟孝友與孝孺同就戮,亦賦詩一章而死。妻鄭及二子中憲、中愈先自經(jīng)死,二女投秦淮河死。
  孝孺工文章,醇深雄邁。每一篇出,海內(nèi)爭相傳誦。永樂中,藏孝孺文者罪至死。門人王
潛錄為《侯城集》,故后得行于世。

方孝孺案,明仁宗時有所松動,詔曰:“若方孝孺輩,皆忠臣,詔從寬典”,明“神宗初,有詔褒錄建文忠臣,建表忠祠于南京,首徐輝祖,次孝孺云”。至此,方孝孺的忠烈義士形象才得到官方肯定,也成為文人學士的學習榜樣。但另外兩個版本,方孝孺的結(jié)局一樣,形象卻沒有這么高大豐滿。

據(jù){大明太宗文皇帝實錄卷之九下}記載:對于建文帝班底重臣,先發(fā)通緝令搜索緝拿,乙丑日(713日),“有執(zhí)方孝孺來獻者,上指宮中煙焰,謂孝孺曰:此皆汝輩所為,汝罪何逃。孝孺叩頭祈哀,上顧左右曰:勿令遽死,遂收之”!

{明史·成祖本紀}記載與實錄卷基本相同:“丁丑,殺齊泰、黃子澄、方孝孺,并夷其族。坐奸黨死者甚眾”。明成祖己巳日(717日)登基,丁丑日(725日)才殺這幾人,何來要方孝孺草詔之說?!

如以主流版本為據(jù),可以得出什么結(jié)論呢?

朱棣為朱元璋第四子,“王貌奇?zhèn)ィ厉邝?。智勇有大略,能推誠任人”。朱元璋逝,三位兄長已亡故,皇侄繼位;朱棣上位無望不說,還遭削藩命運,不得已抗命靖難,期間多遇挫折,是以攻下南京即位后,取消建文年號,滿腔怒火全發(fā)作在輔佐建文帝的文臣武將身上。殺齊泰、黃子澄及其家族,先在方孝孺面前剮殺方孝孺十族873人,再剮殺方孝孺;其余兵部尚書鐵鉉、戶部侍郎卓敬、禮部尚書陳迪刑部尚書暴昭、左僉都御史景清等人,或殺全家,或滅三族,慘烈至極。通過這種做法,朱棣明確地告訴文臣武將,不要參與皇室家務(wù),否則就要遭滅門慘禍。但以史為鑒這句話,讀書人都知道,卻不是誰都能記在心頭,用在實處。明英宗、明代宗時期的奪門之變,于謙、王文等被殺;明世宗時期的大禮儀之爭,反對者被罷官或被入獄,受杖者一百八十余人,杖死者十七人。

方孝孺被譽為當代“文種”,名動一時,熟讀史書,精擅詩文,上得廟堂,坐得教館,但在建文帝即位前卻一事無成,只能靠作文教書度日。建文帝一登上皇帝寶座,首先就任命方孝孺為翰林院侍講及學士,后又任史書編撰總裁,文學博士,與方孝孺結(jié)成亦師亦友亦輔的關(guān)系,方孝孺自然對建文帝感恩戴德,盡心盡力。建文帝并非政治家,方孝孺僅為文學家,齊泰、黃子澄亦非良將良相,湊在一起,幾年功夫就把建文朝葬送,朱元璋拼老命打下的江山還是落在兒子朱棣手上,時也命也運也數(shù)也?。?!{明史.方孝孺?zhèn)?span lang="EN-US">}評價說:“帝王成事,蓋由天授。成祖之得天下,非人力所能御也。齊、黃、方、練之儔,抱謀國之忠,而乏制勝之策。然其忠憤激發(fā),視刀鋸鼎鑊甘之若飴,百世而下,凜凜猶有生氣。是豈泄然不恤國事而以一死自謝者所可同日道哉!由是觀之,固未可以成敗之常見論也”。

儒家五常為仁義禮智信,除智之一字外,方孝孺四者皆備,殺身成仁仁為首;名臣五要為忠公能勤廉,除能之一字外,方孝孺四者傍身,獻身為忠忠當頭。伺君之側(cè),昏招敗招齊出;終君之后,文臣武將陪斬;眼見親人受剮,更增方孝孺罵聲恨意,已達“烈”字最高境界。絕命詞中,猶有“天降亂離”、“ 奸臣得計”之語,獨無葬送君國,“典守者不得辭其責”之悔悟。嗚呼!君國首重,民眾為基,綱舉目張,控制樞機,方能平定內(nèi)憂外患,創(chuàng)建盛世;文武輔佐,智能為根,謀出略展,執(zhí)行軍令,才可消除嚴刑峻法,成就功勛。如建文帝、方孝孺者,名正言順,欲造福于社稷民眾,卻空有仁厚胸懷,如椽筆墨,而無智計謀略,良相良將,結(jié)果適得其反,后人有意于仕途者可不深思乎!

明萬歷年間,湯顯祖為方孝孺修墓立碑建祠,清朝李鴻章在兩江總督任上又重修,民國期間再重建。不過屢建屢毀,多遭戰(zhàn)火。1999年在南京雨花臺重新修建方孝孺墓,臺階下路旁邊,安放方孝孺半身像,門樓牌坊上書“天地正氣”四個大字。綜上所述,似乎改為“忠烈榜樣”四字更為貼切。“忠”者,參贊君國毀亡之謂也;“烈”者,觀賞親屬剮殺之謂也。其意非此,結(jié)果如此,后世學子,夫復何言!??!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wǎng)絡(luò)存儲空間,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nèi)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zhuǎn)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