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從3萬年前的水洞溝文化起步,源遠流長。歷經北方草原文化、中原農耕文化和西域商貿文化的交互影響沉淀,構成了璀璨的寧夏地域文化,概括起來,有以下九個類型: 回族文化園 六盤山革命紀念館 二是紅色經典文化。寧夏是革命老區(qū),有著深厚的紅色文化底蘊,留有許多珍貴的歷史遺跡。如紅軍長征及三大主力勝利會師的將臺堡、單家集紅軍遺址、鹽池革命烈士紀念館、六盤山長征紀念館、1936年豫??h回族自治政府成立大會舊址、下馬關鎮(zhèn)紅軍西征紀念園、預旺堡西征紅軍總指揮部舊址等等,還有一些書籍、照片、標語、題詞、錦旗、武器和生活用具等各類革命時期的珍貴文物。特別是毛主席帶領中國工農紅軍翻過六盤山后留下的千古絕唱《清平樂·六盤山》,不僅為六盤山增添了一處永久性的紀念景觀,而且為后人留下了一筆豐厚的文化遺產。這些,對于發(fā)展“紅色”旅游,開展革命傳統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要以拍攝反映1936年毛澤東主席率領紅軍開拓豫海根據地史實的影片《紅色同心》等紅色體裁劇目為重點,有計劃、有步驟地開發(fā)利用紅色文化,不斷提高整個紅色文化產品的吸引力、感染力。 固原古城 三是絲綢之路文化。寧夏在絲綢之路上具有重要的地位,眾多的歷史文物、古跡、壯麗的自然風光和多姿多彩的各民族風土人情,不僅直接影響了民族發(fā)展、文化凝聚的方式及特征,也吸引著來自世界各地的旅游者。見證絲綢之路文化交流與融合的須彌山石窟、古蕭關、開城元代安西王府遺址、固原古城、隋唐墓地遺址和北周大臣李賢墓出土的鎏金銀壺等,擁有極顯珍貴、極有特色、極具品牌的旅游價值,都有著“唯一性”與“互補性”的和諧統一,是不可替代的資源優(yōu)勢和產品優(yōu)勢。要通過打造絲綢之路文化,向全國向全世界展示寧夏燦爛的文明歷史和與西方文明交融交匯的文化成果。 大漠黃河 四是以“兩山一河”為代表的大漠黃河生態(tài)文化。寧夏地處西北內陸,北部賀蘭山脈拔地而起、直指蒼穹,綿亙250公里,成了寧夏平原的天然屏障。南部六盤山巍然秀美、風景宜人。九曲黃河穿境而過,長達397公里。有《詩經》唱響的大原古城,有在秦朝與長江黃河齊名的奉祀名淵朝(zhu)那(nuo)湫(jiu)(據《史記·封禪書》記載,秦始皇為了加強和神化皇權,經常祭祀四大名川,即:黃河、沔(mian,指今天的漢水)水、湫淵、長江),使寧夏較早見著歷史記載?!敖饺绱硕鄫桑裏o數英雄競折腰”。大漠黃河 孕育的富饒多姿的河套平原,先后崛起了烏桓、犬戎、柔然、羌、突厥、契丹、黨項等無數個民族的幾多英雄豪杰逐鹿塞上。多樣和奇特的地理地貌,造就了寧夏獨特的自然生態(tài)文化,也為發(fā)展旅游業(yè)提供了豐富的資源。如六盤山風景區(qū)、沙湖風景區(qū)、星海湖風景區(qū)、黃河生態(tài)保護區(qū)、沙坡頭生態(tài)旅游區(qū)行等。全國十大類旅游資源中,寧夏有八大類,大漠風光、黃河文明、湖泊濕地,共同構筑了寧夏多姿多彩的旅游資源,不僅為文藝創(chuàng)作和生產提供了豐富的元素,也為宣傳寧夏創(chuàng)造了良好條件。 賀蘭山巖畫 五是古人類遺址和古生物化石文化。寧夏是中華文明的發(fā)祥地之一,在3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就有人類在此繁衍生息。秦代時屬北地郡,秦軍在此屯墾戍邊,抗擊匈奴。漢代時 又分為朔方和西涼刺史兩部。唐代時屬關內道。因此,境內存有大量的珍貴文化遺存,目前已發(fā)現的文化遺存近10萬處,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8處,自治區(qū)重點文物保護單 位104處,館藏文物6萬余件套。如:侏羅紀晚期、白堊紀早期的南磁灣恐龍化石,亦稱為“中國龍化石”;舊石器時代的“水洞溝遺址”,新石器時代的海原“菜園遺址” ;人類原始造型藝術之稱并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賀蘭山巖畫。這些都是極其寶貴的文化遺產,具有很高的藝術研究價值。 明長城遺址 六是邊塞軍旅文化。寧夏是歷史上的軍事重地,交通樞紐,固原有“據八郡之肩背,綰(wan)三鎮(zhèn)之要膂(lu)”之說。周王朝與獫狁在“大原”(包括今固原一帶)上打來打去,從周穆王以六師大軍西征獫狁到獫狁到崛起,再到周宣王薄伐獫狁,在朔方筑城增兵,設立軍事據點,曾發(fā)生多次戰(zhàn)爭。戰(zhàn)國秦昭襄王三十五年伐殘義渠,于是有了“秦有隴西、北地、上郡,并筑長城以拒胡” 。具有遠見卓識的漢武帝曾六次巡視,漢光帝兩次親征。唐朝與土蕃、宋朝與西夏一直爭奪寧夏這塊寶地。一些在歷史上曾經蕩氣回腸的民族英雄,一些才華橫溢的文人騷客,如秦朝大將蒙恬,漢朝大將衛(wèi)青、霍去病,宋代大臣韓琦、范仲淹等等,都與寧夏有著不解之緣。蒙恬筑長城、修直道、設亭障,“以河為塞”,御匈奴七百余里。民族英雄岳飛“踏破賀蘭山闕”的壯烈情懷。范仲淹指揮的悲壯的好水川戰(zhàn)役,創(chuàng)作出的“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的優(yōu)美詩句。紅軍時期涌現的騎兵師長馬青年和馬思義等一批英雄人物,既是回族人民的優(yōu)秀兒子,又是黨的事業(yè)中堅。這些重要的人文資源,都是推動我區(qū)文化大發(fā)展大繁榮的堅實基礎。要借助這些名人、名事,進行藝術創(chuàng)作,努力推出一批深受人民群眾歡迎的精品力作。 寧夏花兒 七是民風民俗文化。寧夏民俗文化淵遠流傳、底蘊深厚,民俗、民族、民間和各民族間交融的東西非常多。比如隆德的泥塑、剪紙、雕刻、刺繡、花燈、馬社火,平羅的農民畫,固原的皮影戲、六盤山花兒、寧夏坐唱,同心清真大寺、永寧納家戶清真寺和固原二十里鋪拱北等回族建筑,還有小吃牛羊雜碎、團饃、釀皮子等等,都是寧夏本源文化的活化石,傳遞著我們這一塊地域上民族文化的根脈。對這些,我們一方面要加強對我區(qū)民風民俗進行收集、挖掘、整理、搶救、研究和保護,另一方面,要開闊思路,通過舉辦 民俗活動、開展藝術創(chuàng)作等方式,進行產業(yè)開發(fā),達到推進民情文化研究與經濟發(fā)展的有益結合和相互促進。 東方金子塔:西夏王陵 八是西夏遺存文化。西夏遺存文化是中華民族古代文化的重要一部分,它是以黨項族文化為中心的多民族文化,在其為隋、唐和宋前期藩將的漫長歷史中,兼收并蓄隋唐宋文 化的藝術成就,廣泛吸納吐蕃及西域各民族文化內容并加以創(chuàng)新發(fā)展,形成了別具特色的西夏文化,被列入“國家自然與文化雙遺產名錄”。其西夏王陵不僅吸收了秦漢以來,特別是唐宋王陵之所長,同時又受到佛教建筑的影響,將漢族文化、佛教文化與黨項民族文化有機地結合在一起,還有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海寶塔、承天寺塔建筑遺址等等,構 成了我國陵園建筑中別具一格的形式。研究西夏遺存文化,對于了解12世紀前后中國的經濟、政治、軍事和文化具有重要的價值。 寧夏首府銀川 九是以改革發(fā)展為主線的成果文化。文化是隨著時代的進步而進步、隨著時代的發(fā)展而發(fā)展的。改革開放特別是自治區(qū)第九次黨代會以來,在黨中央的親切關懷和民族區(qū)域自 治政策的照耀下,寧夏經濟形勢大好,農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基礎設施明顯改善,發(fā)展后勁明顯增強,改革開放水平不斷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改善,黨的建設、思想政治建設、和諧社會建設取得新成績,城鄉(xiāng)面貌發(fā)生翻天覆地的變化。馬克思主義認為,文化是指人類精神生產的能力和產品,它是一定社會經濟和政治的反映,又給予一定社會的 經濟政治以巨大影響。以改革發(fā)展為主線的成果文化,全面反映寧夏改革開放以來波瀾壯闊的現實,生動表現回漢各族人民群眾改造自然、改造社會的偉大實踐和豐富的精神世界 ,對于弘揚寧夏人民自強不息的奮斗精神、團結進步的民族傳統具有重大意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