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视频在线网站,日韩视频精品在线,中文字幕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在线播放精品,1024你懂我懂的旧版人,欧美日韩一级黄色片,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视频

分享

明代王府述略

 西祠書生 2012-04-23
        昔時明代王府,而今保留下來的建筑遺跡片段如:山西代王府九龍壁、湖北襄王府綠影壁、廣西靖江王府遺址、青州衡王府石坊和石山、西安秦王府北門、安陽唐王府石山、太原晉王府皇廟等。

        那么明代王府的究竟有多少座?它們在全國的分布又是怎樣的?它們目前的狀況怎樣?筆者在收集靖江王府資料時,發(fā)現(xiàn)還沒有人對此進(jìn)行過認(rèn)真的統(tǒng)計和研究。

        明朝有不少皇帝之子被封王爵或有王號【注[1],但并不是每個“王”都有自己的王府。有些藩王甚至還沒來得及就位自己的藩國就一命嗚呼;有些藩王則可能被“除藩”而使得王府被新封的藩王使用。

        根據(jù)筆者統(tǒng)計,明朝曾有王號的皇帝之子共計85位,有封地藩國的親王數(shù)計有54系,明代親王府共計約40處,它們分布在我國西安、太原、開封、武漢、長沙、成都、桂林、大同、蘭州、南昌、洛陽、昆明、濟南等重要城市,其中在我國首批24個歷史文化名城中就占有10個(約合42%),由于明代王府規(guī)劃設(shè)計以明代皇宮為摹本,可謂是明代紫禁城的縮影,因而在歷代藩王府第中對我國傳統(tǒng)城市發(fā)展影響最大的當(dāng)推明代王府。



一、     明代王府分布狀況及特點


      A 明代王府?dāng)?shù)目變更統(tǒng)計

        通觀整個明朝帝王之子繼承及封建狀況,其中除去追封王爵或早夭的帝子,到封地就藩的親王數(shù)計有54府,分別為:

        明太祖之子計有24府:次子秦王、三子晉王、四子燕王、五子周王、六子楚王、七子齊王、八子潭王、十子魯王、十一子蜀王、十二子湘王、十三子代王、十四子肅王、十五子遼王、十六子慶王、十七子寧王、十八子岷王、十九子谷王、二十子韓王、二十一子瀋王、二十二子安王、二十三子唐王、二十四子郢王、二十五子伊王、另侄孫一靖江王。

       明成祖之子計有2府:次子漢王、三子趙王。

       明仁宗之子計有7府:次子鄭王、五子襄王、六子荊王、七子淮王、八子滕王、九子梁王、十子衛(wèi)王。

       明英宗之子計有5府:次子德王、五子秀王、六子崇王、七子吉王、九子徽王。

       明憲宗之子計有10府:四子興王、五子岐王、六子益王、七子衡王、八子雍王、九子壽王、十一子汝王、十二子涇王、十三子榮王、十四子申王。

       明世宗之子計有1府:四子景王。

       明穆宗之子計有1府:四子潞王。

       明神宗之子計有4府:三子福王、五子瑞王、六子惠王、七子桂王。


      由明初到明中期,親王數(shù)目不斷增加,數(shù)量最多時在弘治年間,明中期到明末數(shù)目則一直保持在三十位上下。明代276年的時間里,分封親王興建王府有五個高峰期:

       第一次為洪武年間(1368-1398)明太祖首次分封“十王”,而后又分封親王十多位,共建有二十多座王府;

       第二次為仁宗分封九位親王,后有七位就藩;

       第三次為英宗天順年間(1457~1464)分封七位親王,后有五位就藩;

       第四次為憲宗成化年間(1465~1487)分封十位親王,后均就藩;

       第五次為神宗萬歷年間(1573~1619)分封六位親王,后有四位就藩。

       總體而言,54府到封地就藩的親王中大多在明朝前半期,共計有48府,數(shù)量占明代王府九成。



   B明代王府變遷特點

      一般而言,明代藩王封地不作變更,但實際上有因種種原因而改封遷國的,諸王府遷封大多在洪武、建文、永樂和正統(tǒng)四朝,如下所列:

     周王:洪武三年四月原封吳王,藩國杭州府錢塘。洪武十一年正月改封周王,藩國遷河南開封府。

     代王:洪武十一年原封豫王,藩國南昌府南昌。洪武十五年改封代王,遷至山西大同。

     肅王:洪武二十五年三月封,藩國甘州左衛(wèi),建文元年遷蘭縣。

     慶王:洪武二十四年四月封藩國慶陽府安化,洪武二十六年遷寧夏衛(wèi)。

     遼王:洪武二十五年三月封藩國廣寧衛(wèi),建文四年遷湖廣荊州府江陵。

     寧王:洪武二十四年四月封藩國大寧衛(wèi),永樂元年遷江西南昌府。

     岷王:洪武二十四年封藩國陜西岷州,洪武二十六年遷云南府昆明,永樂二十二年遷至湖廣武岡州。

     谷王:洪武二十四年四月封藩國宣府左衛(wèi),永樂元年遷湖廣長沙府。

     韓王:洪武二十四年封藩國開原三萬衛(wèi),永樂二十二年遷陜西平?jīng)觥?/FONT>

     沈王:洪武二十四年封藩國沈陽中衛(wèi),永樂六年遷山西潞州長治。

     漢王:永樂十三年封藩國青州府益都,永樂十五年遷山東武定州。

     鄭王:永樂二十二年封藩國陜西鳳翔府,正統(tǒng)八年遷至懷慶府河內(nèi)。   

     襄王:永樂二十二年封藩國長沙府長沙,正統(tǒng)元年遷至湖廣襄陽。

     荊王:永樂二十二年封藩國建昌府南城,正統(tǒng)十年遷至湖廣蘄州

     淮王:永樂二十二年封藩國廣東韶州府曲江,正統(tǒng)元年遷饒州府鄱陽。

     興王:成化二十三年封藩國湖廣德安府安陸,弘治四年遷湖廣承天府。

     雍王:成化二十三年封藩國保寧府閬中,弘治三年遷湖廣衡州府。

     壽王:弘治四年八月封藩國四川保寧府,正德元年遷湖廣德安府安陸。


    根據(jù)王府興建時期、地點和王府改遷封地等情況,可知明代王府設(shè)立的特點:

     1 )洪武朝時,大明疆域尚處擴大時期,明太祖將諸子分封在邊塞軍事重鎮(zhèn),是明代親王真正發(fā)揮分封效用的時期。

      在這一時期,親王府曾設(shè)立在西北重鎮(zhèn)的計有:西安秦王府、太原晉王府、北平燕王府、大同代王府;曾設(shè)立在西北軍事衛(wèi)所的計有:宣府左衛(wèi)谷王府、大寧衛(wèi)寧王府、沈陽中衛(wèi)沈王府、遼東開原三萬衛(wèi)韓王府、寧夏衛(wèi)慶王府、甘州左衛(wèi)肅王府、廣寧衛(wèi)遼王府;曾設(shè)立在西南重鎮(zhèn)的計有:桂林靖江王府、成都蜀王府、昆明岷王府。開國后朱元璋著力把軍權(quán)從武將手中轉(zhuǎn)移到諸王手中,將明朝西北邊境憂患寄附于諸王靖邊【注[7]】,體現(xiàn)了他積極經(jīng)營大明帝國的雄心。明代親王府侍從人員分為相傅官屬,禮儀護(hù)衛(wèi),承奉內(nèi)官三類,諸親王通過王府的官屬對地方行省的利弊得失、都司衛(wèi)所的軍事部署調(diào)動以及地方官員的考察,均可予以過問。地方長官每月朔望得謁見親王,有事隨時聽候召見。親王儼然成為朝廷派往該地的政治軍事代表【注[8]】,王府的文官及首領(lǐng)官可由親王遴選,并且“殺予奪,從王區(qū)處,朝廷毋得干預(yù)?!钡胶槲涫哪晔聲r朱元璋規(guī)定王府官吏“任滿黜陟,俱取上裁” 【注[9]】,目的在于將宗室內(nèi)部關(guān)系也納入加強中央集權(quán)的措施中,不致于因諸王權(quán)力過大而釀成禍亂。

      朱元璋軍事上特別重視晉、燕二王,軍中大事通報二王,大將如宋國公馮勝、潁國公傅友德都受王節(jié)制,晉、燕二王曾數(shù)次帶兵出塞、筑城屯田。此外,各地藩王“護(hù)衛(wèi)甲士少者三千人,多者至萬九千人”,在軍事也上頗有作為,如洪武十八年(1385)四月,楚王帥信國公湯和、江夏侯周德興往銅鼓、思州討平諸蠻亂;洪武二十三年(1390),齊王帥護(hù)衛(wèi)及山東徐、邳諸軍跟從燕王北征;洪武二十四年(1391),肅王偕衛(wèi)、谷、慶、寧、岷五王在臨清練兵;洪武二十六年(1393),代王帥護(hù)衛(wèi)兵出塞,受晉王節(jié)制;洪武二十八年(1395),秦王帥平羌將軍寧正征洮州叛軍,使其投降,同年肅王開始掌握管理陜西行都司甘州五衛(wèi)軍務(wù)。通觀整個明朝,最有軍事作為、最有文化素養(yǎng)【注[10]】的親王當(dāng)屬明太祖諸子,朱元璋為分封制度的建立盡心著力培養(yǎng)諸子,其功不沒。

       2) 永樂一朝大多數(shù)親王軍權(quán)受到制約。明成祖主要目的是用內(nèi)陸豐厚物產(chǎn)籠絡(luò)諸藩王,并削弱其軍事勢力,此時明朝的分封舉措已經(jīng)失去了原有的政治和軍事意義。

      因懿文太子先于明太祖去世,太祖死后由嫡孫朱允炆繼承皇位,這時大明帝國疆域基本穩(wěn)定,俗語云:“狡兔死,良狗亨;高鳥盡,良弓藏”,當(dāng)時建文帝的叔輩諸王手握重兵,燕王、周王、寧王、谷王均有意于皇位,建文帝首要任務(wù)便是削藩,但最終沒能成功。朱棣以藩王身份奪得皇位后,開始一邊安撫諸藩王,一邊削減他們的軍權(quán),使諸王府多由西北邊塞衛(wèi)所遷封至內(nèi)陸。如:建文四年(1402),遼王府由廣寧衛(wèi)遷封荊州府江陵【注[11]】;永樂元年(1403),谷王府由宣府左衛(wèi)遷封長沙府;永樂六年(1408),沈王府由沈陽中衛(wèi)山西潞州長治;永樂二十二年(1424),岷王由云南府昆明遷封湖廣武岡州,韓王由開原三萬衛(wèi)遷封陜西平?jīng)觥?/FONT>

      3)永樂朝以后親王軍權(quán)削弱,種種限定使得藩王軍事和政治地位成為中央的附屬,難以有所作為,親王多自請封于物產(chǎn)富足之地。

      宣德年間,明宣宗(朱棣嫡孫)廢除企圖謀反的漢王和晉王,又使秦王、楚王、蜀王辭掉王府原有三支護(hù)衛(wèi)中的兩支,并讓邊鎮(zhèn)軍官調(diào)遣王府護(hù)衛(wèi),以削弱親王軍事力量,并禁止親王進(jìn)京覲見,不許宗室從商、做官,此時親王在軍事上對朝廷的威脅減少,但同時分封守邊積極的一面也喪失了。

由于湖廣“富產(chǎn)魚米”,自然地理環(huán)境優(yōu)越,親王自請遷封多至湖廣,使湖廣“宗藩棋布”,成為明代最多建立藩國的行省。如:遼王封地原為遼東廣寧衛(wèi),自請建藩荊州【注[12]】;興王以“衛(wèi)輝瘠洼,河水泛濫,不可立府”為由而得改封于安陸州;惠王、桂王,原擬封地分別是山西平陽府和山東東昌府,而惠王請求改藩湖廣荊州,桂王請求改藩湖廣衡州,最終皆達(dá)到目的。


   C 明代王府分布影響

      明代親王分封之地或為邊陲要塞,或為名都大邑,對明代的政治、軍事、經(jīng)濟和文化等均有很大影響。明代行政區(qū)劃為南、北直隸和13個布政使司,南、北直隸不封王國【注[13]】,13司中浙江、福建、廣東、云南、貴州無長久的親王藩國,其中浙江是由于明初朱元璋認(rèn)為江南一帶為供養(yǎng)朝廷的財稅富足之地不可封王,遂成為定例;廣東、云南僅短暫時期有分封親王,不久后遷封;貴州多為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實行土司制度,因此無分封親王。明代王府主要分布于山東、山西、河南、陜西、四川、湖廣、江西、廣西,共計八司,以湖廣、河南、陜西、山西、山東數(shù)量較多。


表2-3:明代王府分布表【注[15]


十三司


藩國持續(xù)到明末的親王府


數(shù)目


曾有藩國的親王府


數(shù)目


山東


魯王府1370年始,德王府1457年始,

衡王府1487年始。


3


齊王府(13701406)  漢王府(14151426)

涇王府(14911537)


3


山西


晉王府1370年始 ,代王府1392年始,

沈王府1408年始。


3


谷王府(13711403)


1


河南


周王府1378年始,唐王府1391年始,

趙王府1404年始,鄭王府1443年始,

崇王府1474年始,潞王府1571年始,

福王府1601年始。  


7


伊王府(13911564)  衛(wèi)王府(14241438)

秀王府(14571472)  徽王府(14661555)

汝王府(14911541)


5


陜西


秦王府1370年始,肅王府1392年始,

慶王府1393年始,韓王府1424年始,

瑞王府1601年始。


5


岷王府(13901393)  安王府(13911417)

鄭王府(14241443)


3


四川


蜀王府1378年始。


1


雍王府(14871490)

壽王府(14911506)


2


湖廣


楚王府1370年始,岷王府1424年始,

荊王府1443年始,襄王府1443年始 ,

吉王府1457年始,興王府1487年始,

榮王府1491年始,桂王府1601年始,

惠王府1601年始。


9


潭王府(13701390)  湘王府(13781399)

遼王府(建文中-1568)   谷王府(14031417)

郢王府(13911414)  梁王府(14241441)

岐王府(14951501)  雍王府(14901507)

壽王府(15061545)  景王府(15411565)


10


浙江



0



0


江西


淮王府1436年始,益王府1487年始。


2


豫王府(13701374)  寧王府(14031519)


2


福建



0



0


廣東



0


淮王府(14241436)


1


廣西


靖江王府1370年始。


1



0


云南



0


岷王府(13931424)  

滕王府(14241426)


2


貴州



0



0


     

      湖廣在明朝時先后曾有19府親王,隆慶年間郡王府共計約90府【注[16]】,河南曾有14府親王分封在該地,山西則以宗室人數(shù)、祿米俱多著稱。嘉靖初年,山西宗室1851人,祿米87.2306萬石;河南宗室1440人,祿米69.025萬石;湖廣宗室587人,祿米25.983萬石【注[17]】。到嘉靖四十一年(1562)時,山西宗室祿米激增至312萬石,河南宗室祿米192萬石,實為地方行省之禍。地處西南的四川蜀王府【注[18]】、廣西靖江王府獨享一省供給。依明·王世貞《皇盛明事述》記載隆慶、萬歷之際藩王宗室見在者數(shù)目列表2-4:

表2-4:明代親王府宗室數(shù)目表【注[19]



親王數(shù)


郡王數(shù)


鎮(zhèn)國 輔國、奉國將軍數(shù)


鎮(zhèn)國、輔國、奉國中尉數(shù)


郡縣鄉(xiāng)君及賓儀數(shù)


庶人數(shù)


秦王府


1


1


107


507


242


149


晉王府


1


12


1815


2200


1511


170


周王府


1


46


1349


2559


1265


15


楚王府


1


6


198


604


447


4


魯王府


1


8


160


170


249


6


靖江王府


1


0


15


712


74


14


蜀王府


1


7


46


72


56


0


代王府


1


18


1279


1340


1330


150


肅王府


1


5


6


?


8


1


遼王府


0


9


108


150


120


10


慶王府


1


6


61


56


57


6


寧王府


0


3


276


265


324


44


岷王府


1


12


90


15


73


0


韓王府


1


17


403


586


643


29


瀋王府


1


16


242


220


276


13


唐王府


1


3


22


15


35


0


伊王府


1


2


28


2


22


2


趙王府


1


8


186


117


283


3


鄭王府


1


4


6


5


3


3


襄王府


1


4


12


10


10


0


荊王府


1


5


38


4


28


1


淮王府


1


13


34


2


31


0


德王府


1


5


7


0


5


0


總計


21


251210


71006488


89519611


70737092


620620


1:遼、寧二王府親王爵位廢。

    2:括號內(nèi)的數(shù)據(jù)為各府?dāng)?shù)據(jù)之和,與文中記載有出入。

    3:此記錄是宗伯所掌請名之后支祿米的名冊記載,實際各地宗藩人員未請名入冊者多。


      洪武年間,明太祖就意識到“子孫眾盛……斟酌古制量減各王歲給”,將親王、郡王、各級將軍、各級中尉、公主及駙馬、郡主、縣主、郡君、縣君、鄉(xiāng)君及儀賓等歲祿減少,但這個措施治標(biāo)不治本,以后雖對藩王宗室歲祿作諸多規(guī)定也無法消除此難題,如此只食俸祿的世襲繁衍,實為明代藩封的最大弊病。到了嘉靖年間,御史林潤直言:“天下之事極弊而大可慮者,莫甚于宗藩祿廩?!睍r年山西存留152萬石,而宗祿需要212萬石;河南存留84.3萬石,而宗祿需要192萬石,兩省存留尚不夠宗祿,而吏祿、軍餉也都要從存留而出,無法維濟。【注[20]

      嘉靖四十一年(1562),全國每年供京師糧400萬石,而諸王府每年祿米853萬石【注[21]】,而僅僅十多年后隆慶、萬歷之際,筆者依上表(表2-4)初略計算諸王府每年祿米約1000萬石【注[22]】,比之嘉靖晚期又有增加。明朝用折鈔【注[23]】方式來減少祿米,如:中尉四分本色,六分折鈔;郡縣主、郡鄉(xiāng)君及儀賓二分本色,八分折鈔【注[24]】。此時寶鈔已經(jīng)貶值,折鈔等于減祿。除了折鈔以外,拖欠祿米已是常事。如慶王于崇禎七年(1634)上書稱:“崇禎六年(1633)方給萬歷二十六年(1598)之祿” 【注[25]】。又如靈邱王等“(宗祿)有缺五十年不支者” 【注[26]】。親王、郡王可以霸占著大量莊田,仍然過著奢侈淫逸的生活,但是折鈔、欠祿則使將軍爵位以下的宗族經(jīng)濟日益窘迫。宗室祿米成為國家經(jīng)費中的最大開支,日益膨脹的皇族宗室人口成為明朝中晚期最嚴(yán)重的問題,是導(dǎo)致明朝衰亡的一個重要原因。



【注[1] 】其中的特殊藩王有如下等情況:1)明太祖四子燕王朱棣發(fā)動靖難之役后成為皇帝,即明成祖。

2)明太祖首封十王中,其中“靖江王”為太祖長兄之孫朱守謙。3)土木堡之役明英宗被俘,宣宗二子郕王遂成為皇帝,即明代宗。4)代宗將英宗所立太子廢為“沂王”,而后英宗復(fù)辟,復(fù)立太子,即后來的明憲宗。5)明武宗無后,興獻(xiàn)王長子厚煾遵奉“兄終弟及”祖訓(xùn),奉詔進(jìn)京膺承大統(tǒng),接替了兄皇位,即明世宗,明世宗在“大禮議”之爭后將自己的生父興王追封為興獻(xiàn)皇帝。6)明熹宗無后,由其弟即光宗五子信王繼位,即明熹宗。7)明思宗皇太子慈烺被李自成俘后封為宋王。


【注[2]】資料來源 :筆者根據(jù)《弇山堂別集》、《明史》等資料繪制。


【注[3]】資料來源:筆者根據(jù)《明史》卷一百十六~卷一百二十各諸王傳及相關(guān)資料繪制。


【注[4]】資料來源:筆者根據(jù)《明史》卷一百十六~卷一百二十各諸王傳及相關(guān)資料繪制。


【注[5] 】資料來源:筆者根據(jù)《明史》卷一百十六~卷一百二十各諸王傳及相關(guān)資料整理繪制。


【注[6]】資料來源:筆者繪制。底圖為《中國歷史圖集》“明時期疆域圖”,由圖可見太祖分封諸王藩國以應(yīng)天府為中心,形成環(huán)繞護(hù)衛(wèi)帝都。


【注[7] 《明史·諸王傳》太祖諭 :“自東勝以西至寧夏、河西、察罕腦兒,東勝以東至大同、宣府、開平,又東南至大寧,又東至遼東,抵鴨綠江,北至大漠,又自雁門關(guān)外,西抵黃河,渡河至察罕腦兒,又東至紫荊關(guān),又東至居庸關(guān)及古北口,又東至山海衛(wèi),凡軍民屯種地,毋縱畜牧。其荒曠地及山場,聽諸王駙馬牧放樵采,東西往來營駐,因以時練兵防寇。違者論之?!?/FONT>


【注[8] 見《明太祖實錄》卷一百三記:王府文武官屬每旦候見,省憲都司及府縣官屬朔望候見。若有事召見,不在此例。


【注[9] 《明太祖實錄》卷一三九.


【注[10] 明太祖諸子在文學(xué)、戲劇、醫(yī)藥等方面也頗有建樹,如:三子晉王朱,親自編纂《寧夏志》,為寧夏最早成系統(tǒng)的地方志;五子周王朱橚稱文學(xué)家作有《元宮詞》,稱植物學(xué)、醫(yī)學(xué)家著有《救荒本草》、《普濟方》;十一子蜀王椿有“蜀秀才”之稱,以禮教守西陲;十七子寧王朱權(quán)是明初著名的戲曲家、文學(xué)家,有《太和正音譜》、《務(wù)頭韻》、《瓊林》和《雅韻》等戲曲著作,另八子潭王朱梓、十二子湘王朱柏也都博覽群籍、英敏好學(xué)。


【注[11] 】文中紀(jì)年雖是建文四年,但當(dāng)時朱棣已“靖難”成功。


【注[12] 《明太宗實錄》載:(洪武三十五年九月己丑)敕遼王曰:“今勉從所請,建國荊州而仍舊封號?!?/FONT>


【注[13] 】明初北平為燕王府,那時明朝尚無北直隸。


【注[14]】資料來源:筆者根據(jù)《明史》卷一百十六~卷一百二十各諸王傳及相關(guān)資料繪制。


【注[15] 】資料來源:圖表由筆者編制。


【注[16] 】楚王系郡王15府,遼王系郡王20府,岷王有郡王25府,襄王系郡王9府,荊王系郡王6府,榮王系郡王6府,吉王系郡王4府,另有華陽(蜀王系)、永明等郡王。


【注[17] 《明經(jīng)世文編》粱材《會議王祿軍糧及內(nèi)府收納疏》


【注[18] 】四川曾有雍王府、壽王府,均數(shù)年即止。


【注[19] 】資料來源:圖表由筆者依明·王世貞《皇盛明事述》編制。


【注[20] 《明史》食貨志.


【注[21] 】見御史林潤上疏內(nèi)容:天下之事極弊而大可慮者,莫甚于宗藩祿廩。天下歲供京師糧四百萬石,而諸府祿米凡八百五十三萬石。以山西言,存留百五十二萬石,而宗祿二百十二萬。以河南言,存留八十四萬三千石,而宗祿百九十二萬。是二省之糧,借令全輸,不足供祿米之半,況吏祿、軍餉皆出其中乎?故自郡王以上,猶得厚享,將軍以下,多不能自存。饑寒困辱,勢所必至,常號呼道路,聚詬有司。守土之臣,每懼生變。夫賦不可增,而宗室日益蕃衍,可不為寒心?宜令大臣科道集議于朝,且諭諸王以勢窮弊極,不得不通變之意,令戶部會計賦額,以十年為率,通計兵荒蠲免存留及王府增封之?dāng)?shù),共陳善后良策,斷自宸衷,以垂萬世不易之規(guī)。


【注[22] 嘉靖三十一年(公元1552年),全國稅糧總收入為2285萬石,可以作為明代中后期一般年份稅糧收入的參考。


【注[23] 】宗祿歲支有本色和折色之分,米為本色,鈔為折色,分折中半兼支,本色四分、折色六分,本色三分、折色七分等幾種支付歲祿,也是緩解宗祿不足的種種辦法之一。


【注[24] 《明英宗實錄》卷七十一.


【注[25] 明·談遷《國榷》卷九十三.


【注[26] 《明經(jīng)世文編》卷四百十五 呂坤《停止砂鍋潞綢疏》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wǎng)絡(luò)存儲空間,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nèi)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dǎo)購買等信息,謹(jǐn)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zhuǎn)藏 分享 獻(xiàn)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