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述
從公元5 世紀末到15世紀,是封建社會形成、發(fā)展和繁榮時期,歷 史上一般把這段時期稱為“中世紀”。在這約千年的時間里,哲學進展緩慢,總 的特點是與神學相合流。由于具體歷史條件的不同,東西方各國哲學又各有自身 的特色。 1.西歐中世紀哲學發(fā)展概況在西歐中世紀,基督教會支配了中世紀的世俗權 力和精神生活,哲學不過是用理性解釋信仰的工具,成了神學的婢女。這時人們 所注意的中心不是世俗的生活而是脫離世俗的天國。中世紀的西歐哲學是經院哲 學,即基督教哲學占統(tǒng)治地位,其主要哲學問題是一般和個別、信仰與理性、天 國與世俗的關系問題。 西歐中世紀哲學主要是古希臘羅馬哲學,特別是柏拉圖哲學、亞里士多德哲 學和新柏拉圖主義同基督教合流的產物。但在各個階段上,這些成分所占的比重 又各不相同。 以奧古斯丁為代表的教父哲學在時間上屬于古代,但就其思想意識形態(tài)來說, 則屬于中世紀,它是基督教哲學的最初形態(tài)。奧古斯丁運用新柏拉圖主義論證基 督教教義,確立了基督哲學,他首先提出信仰第一,然后理解的原則,為西歐中 世紀的經院哲學奠定了基礎。奧古斯丁以后的西歐中世紀哲學分為三個時期: (1 )西歐早期中世紀哲學從公元5 世紀末到公元11世紀,是中世紀哲學的早期。 這個時期,新柏拉圖主義在哲學中占有優(yōu)勢,主要代表人物是波愛修和厄里根納。 波愛修的貢獻是把古代哲學和中世紀哲學聯(lián)系起來了,他對3 世紀時的波菲利關 于一般和個別的關系問題作了自己的回答。他重視多樣的個別事物的真實性,是 中世紀唯名論的先驅。厄里根納是新柏拉圖主義者,他主張“否定的神學”,與 正統(tǒng)的基督教神學觀不相一致。厄里根納認為統(tǒng)一的普遍的實體是最真實的。不 過,他認為多樣性和最高的統(tǒng)一體“上帝”之間有橋梁可通,這就是“理念”。 厄里根納的這種思想淵于柏拉圖哲學和新柏拉圖主義,是西歐中世紀實在論的先 驅。 (2 )西歐中期中世紀哲學從11世紀末到13世紀末,是西歐中世紀哲學的中 期,即經院哲學的全盛期。在此期間,基督教勢力強大,經院哲學以基督教的思 想為主導。同時,亞里士多德的哲學和著作經阿拉伯哲學家的介紹在西歐得到廣 泛傳播。這樣,經院哲學不僅有了柏拉圖哲學和新柏拉圖主義的因素,還增加了 亞里士多德哲學的因素,而且后一種因素的影響在這一時期中逐漸增長。 經院哲學的特征是奉基督教教義為無上權威,但要用理性去加以解釋,解釋 的方法極其煩瑣,成了一種純粹抽象的邏輯推理。 經院哲學集中于唯名論與實在論之爭。這是由古希臘哲學中柏拉圖和亞里士 多德關于普遍概念和個別事物的思想分歧發(fā)展而來的。實在論以安瑟倫為代表, 受柏拉圖理念論的影響,主張只有普遍是真實的,普遍、一般先于個別而存在; 唯名論以羅瑟林為代表,受亞里士多德的以個別事物為第一實體的思想影響,主 張只有個別的東西有實在性,個別先于一般,一般、普遍不過是名稱而已。實在 論認為,普遍的教會實在,而個別的教會是從屬的;基督教的普遍教義是實在, 而個別人的信仰是從屬的;原罪是實在,而個別人的罪惡是從屬的;天堂是實在, 而世俗是影子,是從屬的,等等。唯名論則與之相反。因此,正統(tǒng)的教會人士都 崇奉實在論而輕視唯名論。12至13世紀,唯名論已不盛行,與唯名論有聯(lián)系的亞 里士多德哲學也幾乎成了異端,正統(tǒng)派的權威是實在論者,新柏拉圖主義者。 不過,由于新柏拉圖主義者的泛神論思想與正統(tǒng)的基督教教義相抵觸,教會 早已視之為異端,加上到了13世紀,亞里士多德的著作大量從阿拉伯文以至希臘 原文譯成拉丁文,亞里士多德哲學的影響大為增長,教會遂轉為利用亞里士多德 哲學中與教義相結合的方面。于是被基督教教義改造過的亞里士多德哲學成了官 方哲學。托馬斯。阿奎那建立起龐大的經院哲學體系,成為這種官方哲學的最高 權威。他明確主張哲學服務于神學,反對阿拉伯哲學家伊本。路西德等人提出的 “二重真理”說;他區(qū)分了理性和信仰,但又力圖加以調和;他認為啟示高于理 性,哲學以理性解釋上帝,不能與宗教信仰相矛盾。對于一般、普遍與個別的關 系問題,托馬斯。阿奎那采取了溫和的實在論立場。 (3 )西歐晚期中世紀哲學14至15世紀中,是中世紀哲學的末期。由于羅馬 教會的衰微、自然科學的發(fā)展,亞里士多德哲學中重經驗事實的本來面目逐漸被 認識,人們厭棄教會曲解了亞里士多德,于是正統(tǒng)的經院哲學日趨沒落,哲學日 益脫離神學。伊本。路西德學說的盛行,形成了所謂“阿威羅伊主義”的思潮, 其最大代表是在巴黎大學任教的布拉班特的西格爾。此外,在這個時期,唯名論 開始重新盛行,自然科學思潮興起,個人主義思想抬頭,淵源于新柏拉圖主義的 神秘主義思想又有新的代表人物。這個時期,自然科學思潮的倡導者是羅吉爾。 培根,唯名論的代表人物是鄧斯、司各脫和威廉。奧卡姆,神秘主義的代表人物 是德國神學家艾克哈特。這些思潮對正統(tǒng)經院哲學形成了沖擊力量,加速了經院 哲學的瓦解。 二、經院哲學的前身
教父哲學歐洲中世紀哲學,主要是指西歐5 世紀至15 世紀的基督教哲學。但這個哲學形態(tài)的孕育、生長卻一直要追溯到羅馬帝國的教 父哲學;它所波及的地區(qū)也遠遠地超過了西歐,包括了北非、小亞細亞等地中海 沿岸地區(qū)。 公元1 世紀初,羅馬經過近300 年的征戰(zhàn),建立了橫跨歐亞非三洲的大帝國。 帝國的統(tǒng)一在客觀上打破了各民族分離割據(jù)的局面,促進了東西方文化的交流和 統(tǒng)一。但是,帝國是建立在對勞動人民和被征服民族的【內容與和諧社會不符】和【內容與和諧社會不符】之上 的。廣大奴隸、平民和被征服民族頻繁舉行【內容與和諧社會不符】,進行【內容與和諧社會不符】,但都遭到了羅馬統(tǒng) 治者無情的【內容與和諧社會不符】。為了維護自己的統(tǒng)治,帝國建立了龐大的軍隊和國家機器,而 這又種下帝國內部爭權奪利,互相傾軋的禍根。社會長期動蕩不安,不僅使下層 勞動人民,甚至使一些上層社會分子也深有朝不保夕之感?,F(xiàn)實生活的嚴酷和擺 脫這種狀況的希望的破滅使人們只能到來世尋求安慰,只能到宗教中去尋求精神 寄托。各被征服民族舊有的保護神由于不能履行保護本民族的職責而遭到遺棄, 而羅馬的宗教也只能適合那些對現(xiàn)實生活的幸福感興趣的人。社會在呼喚一個新 的世界宗教,基督教應運而生了。 教父哲學約發(fā)端于2 世紀,終結于6 世紀。根據(jù)教父們活動的區(qū)域和使用的
語言,后人把他們分為“希臘教父”和“拉丁教父”。在時間上,希臘教父早于 拉丁教父。在理論上,以查士丁、塔提安、伊里奈烏等人為代表的早期希臘教父 比較注重理性,注重形而上學,主要致力于上帝的“三位一體”、上帝與世界的 關系等學說的建設。這種傾向被后來的亞里山大里亞基督教學派繼承,形成了一 個以柏拉圖主義為依托的較為系統(tǒng)的宗教哲學理論。而以德爾圖良為代表的早期 拉丁教父則比較注重信仰和倫理,注重道德實踐。325 年召開的尼西亞宗教會議, 統(tǒng)一了基督教信條,結束了各個教派激烈競爭的局面,所謂的正統(tǒng)派占據(jù)了統(tǒng)治 地位。于是,基督教自身的建設工作加緊進行。在此期間,出現(xiàn)了著名的“羅馬 教會三大博士”,即安布洛斯(約340 —397 年)、杰羅姆(約347 —420 年) 和奧古斯丁。但安布洛斯更多的是一個教會活動家,杰羅姆的功績主要在于把圣 經從希臘文翻譯成拉丁文,真正代表這一時期基督教神學理論的則是奧古斯丁的 哲學思想。奧古斯丁成功地運用柏拉圖哲學,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宗教哲學,把教 父哲學推向頂峰。但是,還在奧古斯丁有生之年,羅馬帝國已在蠻族的沖擊下風 雨飄搖,羅馬教會疲于應付混亂局面,無暇顧及教會哲學的建設,以致奧古斯丁 后繼乏人。許多哲學史家亦把奧古斯丁看作教父哲學的終結。歷史學家甚至認為 5 世紀后歐洲進入文化凋零的“黑暗時期”。在這個時期里,尚可稱為哲學家的 只有波愛修。 1.早期希臘教父原始基督教從猶太教中分化出來,并沒有自己的獨特教義, 而是襲用了猶太教教義并加以對自己有利的解釋。除了一套圣史和教義之外,有 理論意義的部分非常的少。其中最主要的思想是:①上帝創(chuàng)世說:認為世界萬物 包括人類是上帝在6 天時間內從虛無中創(chuàng)造出來的;②罪過說:認為人類的始祖 亞當和夏娃在天堂犯了罪,上帝罰他們的后代到世上受苦,后來這種說法演變成 了原罪說;③末世說:認為上帝終將派彌賽亞降臨凡世,進行末日審判,在地上 建立神的千年王國,而且這個末日已經為期不遠。只是因為這個末日在現(xiàn)實中遲 遲不肯來臨,才又演化出了來世報應說。后來,在這些思想的基礎上,又演化出 了三位一體說。 這些教義,對于已在意識形態(tài)領域占統(tǒng)治地位的基督教來說是遠遠不夠的, 教會需要的是用哲學的詞句和理論加以改造的系統(tǒng)的教義。而真正把哲學引入基 督教教義的則是由基督教的教父哲學開始的。 (1 )查士丁 在希臘教父中,最著名的早期人物是殉道者查士丁(約100 —166 年)。 查士丁最初信奉斯多亞主義和新柏拉圖主義,后改信基督教,終生以哲學家 身份到處游說,為基督教信仰辯護。能夠確定屬于他的作品有兩篇:分別寫給羅 馬皇帝安東尼。庇烏和馬可。奧勒留的《護教篇》以及與猶太人特累封的一篇對 話。查士丁一生愛好哲學,承認自己“喜歡講授柏拉圖”,但又認為只有基督教 才能認識真理。在他看來,基督教既是哲學又是神啟。因為一方面基督教說明了 一切時代的哲學問題,另一方面,為了把人類從魔鬼、多神教和不道德的威勢下 解放出來,基督教又是必要的啟示。因此,真正的哲學是先知和使徒們的言論, 即圣經。上帝的觀念和普遍的道德觀念一樣是人們生而俱有。但上帝自身是統(tǒng)一 的、永恒的、非產生的、不可名狀的。上帝以他的“道”(邏各斯)創(chuàng)造了圣子, 圣子以“道成肉身”即耶穌;又以他的智慧(圣靈)創(chuàng)造了世界。查士丁對上帝 的“道”進行了大量的闡述。他的基本觀點可綜述如下:①“道和上帝同在”, “道太初就存在”,它先于創(chuàng)造物。 ②“道來自上帝”,是由上帝內心發(fā)出來的,“道”就是上帝的“內在理智”, 它本身就是上帝。 ③“道”在上帝創(chuàng)造萬物時表現(xiàn)出來,是上帝創(chuàng)造萬物的工具。 ④“道”永恒地普照著整個世界,向所有的人啟示真理。因此優(yōu)秀的異教徒, 例如蘇格拉底、柏拉圖也能部分地分享到“道”的啟示。但是,“道” 本身又是超自然的,人們在世界上所看到的只是一個模糊不清的“道”。完 全的真理只有通過新蘇格拉底,即“道成肉身”的基督耶穌來啟示,只有堅信基 督才能把握真正的“道”。 此外,查士丁還談到了人的靈魂不死和自由意志問題。他的思想對教父哲學 的形成和發(fā)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2 )塔提安查士丁的學生塔提安(約130 —180 年),則認為基督教是唯 一真正的哲學。在《斥希臘人》一書中,塔提安極力貶低希臘的科學、藝術和道 德。 他發(fā)展了查士丁關于上帝、道及其和世界之間關系的學說。在他看來,上帝 自身沒有原因,但卻是一切存在的原因。一切存在歸功于上帝的存在。在創(chuàng)世之 前,唯有上帝存在。上帝產生了道,但他自身并不因此而有所減少,就象一個火 把點燃許多火把并不減少自己的火一樣。因此,上帝與道實際上是同一的。上帝 通過道創(chuàng)造了萬物。此外,塔提安還認為,人由肉體、靈魂、精神組成,只有精 神是不朽的。塔提安最后倒向了諾斯替教派。①(3 )伊里奈烏繼查士丁之后, 比較著名的希臘教父是伊里奈烏(約126 —202 年)。 他出生在小亞細亞,后成為里昂主教,直至在那里殉職。他著有《揭露和批 駁偽知識》,通稱《反異端》。伊里奈烏之所以著名主要不是由于他同異教徒的 論戰(zhàn),而是因為他同諾斯替教派的論戰(zhàn)。他反對諾斯替教派主張的大神 產生小神、小神產生世界的流溢說,堅持認為神只有一個,這就是借著自己 的道創(chuàng)造世界萬物的上帝。他堅持《舊約》的上帝與《新約》的上帝、創(chuàng)世主與 救世主的同一性。伊里奈烏直接采用了圣父、圣子、圣靈這些名稱。上帝是圣父, 上帝的道化為肉體則是圣子,圣靈則是上帝的智慧。圣子和圣靈產生自圣父,但 三者并沒有先后之分,他們具有同一性質,是同一個上帝。 上帝是全部,是整體。在伊里奈烏這里,“三位一體說”已具雛形了。 ①諾斯替教派(Gnostikoi )是公元1 至3 世紀流行于地中海東部沿岸的神
秘主義教派,他們認為物質和肉體都是罪惡的,只有領悟神秘的“諾斯” (gnosis真知)才能使靈魂獲救。一部分早期基督徒亦傾向于該派而被正統(tǒng) 派斥為“異端”。 ------------------------------------------------------------------------ ①摩泰教派是公元2 世紀由小亞細亞的基督徒摩泰(Montanus) 創(chuàng)立的,宣揚基督即將降臨,主張嚴格的禁欲主義,3 世紀初被宣布為異端。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