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家博物館 五 山東籍文物
1】國博的南庭院新豎起的旗桿,這是開國大典國旗桿,原立于天安門廣場北端,高22.5米,當時物質(zhì)匱乏,用了4根直徑不同的自來水管,一節(jié)一節(jié)地套起來焊接而成。當年毛澤東在天安門城樓上操作自動升旗的開關(guān),升起了新中國第一面五星紅旗。1991年由新國旗桿替換后立在原革命博物館內(nèi)。2007年拆裝下來后運至館內(nèi)庫區(qū)收藏。
2】與旗桿相對,國博的北庭院,爭議不斷的孔子像默默的站立在這個不引人注目的地方,任眾說紛紜,兀自獨立。
3】走近“古代中國”----我愛極了的展覽。
這個“狗形陶鬶”,大汶口文化(公元前4200年--前2500年),1974年山東膠縣(青島前稱)出土。俺在青島博物館見過復制品,當時就認出它的原件是在國博,對比看看,右下角的復制品是不是一樣的?
4】和狗鬶一起出土的還有“豬形陶鬶”,長21厘米,器身塑成豬形,四腿已經(jīng)缺失,但小豬的歡快貪吃的情緒被古人表現(xiàn)的淋漓盡致。右上角的圖是遠古豬的體型和現(xiàn)代豬的體型對比。俺腳得遠古的豬更顯得健美
5】陶豆,也是青島膠縣出土的,大汶口文化。
大汶口文化因1959年發(fā)掘山東泰安大汶口遺址而得名。
大汶口文化的陶器特點非常鮮明。陶制以夾砂紅陶和泥制紅陶為主,還有灰陶、黑陶和少量的硬質(zhì)白陶。
6】彩陶盉,古代的水器,1959年泰安大汶口出土
7】白陶鬶, 1959年泰安大汶口出土
鬶是古代陶制炊具,有流(出水口)、提手和三個空心足
白陶是用高嶺土經(jīng)1200度窯溫燒制而成,質(zhì)地細膩,胎薄,色澤艷麗。
8】彩陶背壺,可以用繩子穿上背在身上,1959年泰安大汶口出土
9】骨刮刀,出土地還是青島膠縣,現(xiàn)場看,它和我們現(xiàn)在刮土豆皮的刀很像,它是干什么的?
修整陶坯的工具。
10】錐形玉飾,膠縣出土,長3厘米到9.5厘米。拍的不太清楚,底部尖尖的,像一根截取一半的鉛筆,也不知它們是怎樣的裝飾品。
11】骨梭,山東泰安大汶口出土,沒照清楚。長16厘米,織布工具。由寬扁的獸肢骨制成,一端有尖刃,一端鉆有一孔,可用之穿引緯線,是原始織機的組件。
蠻荒時代,蔽體御寒是件很重要的事情
12】 鏤雕旋紋象牙梳 1959年泰安大汶口出土,長16厘米,用象牙制成,有16個細密的梳齒,梳身采用鏤雕技術(shù),雕出3行條孔組成一個“8”字圖案,是迄今為止原始社會保存最為完好的梳子,代表了新石器時代制牙工藝的最高水平。
俺當時就在梳子前目瞪口呆,1.當時的人們是多么重視梳理頭發(fā)啊 2.當時的中原大地一定還有很多大象 3.誰能告訴我,這是用啥工具做出來滴
13】黑陶罐,龍山文化(約公元前2500年---公元前2000年),青島膠縣三里河出土
大汶口文化始于公元前4200年,經(jīng)過近2000年的發(fā)展,在約公元前2500年前后過渡為山東龍山文化,屬新石器時代晚期文化,是向文明時代過渡的文化。1928年,考古學家在山東章丘龍山鎮(zhèn)城子崖遺址下層發(fā)現(xiàn)了一種以磨光黑陶為顯著特征的新石器文化,命名為龍山文化。為了和河南、陜西、湖北等地同時代的文化區(qū)別,它也被稱為典型龍山文化或山東龍山文化。
哎,做一位合格的文化人真的不容易
14】黑陶鼎
鼎,古代的炊具,后來發(fā)展成祭器。
古代人把能吃的東西一起放入陶鼎里,底下生火燒煮,形象的說,是個大火鍋。
15】薄胎黑陶高柄杯
山東龍山文化的制陶工藝在新石器時代文化較為突出,在眾多遺址中普遍出土精致的蛋殼黑陶高柄杯和薄胎磨光黑陶器。黑色陶器群成為山東龍山文化的顯著特征。蛋殼黑陶高柄杯的器壁僅厚0.5毫米,薄如雞蛋殼,還在柄上刻出鏤孔,真是令人贊嘆。
16】白陶鬶,龍山文化,1957年山東日照兩城鎮(zhèn)出土。它像不像引頸高歌的雄雞?
17】玉鉞,1958年山東日照出土。
據(jù)說它表面還有美麗的刻紋,下次俺要仔細看看
18】“齊侯子行”青銅匜(yi),春秋,齊,1977年山東臨朐出土,此器是山東齊侯之子行所做。
匜是中國先秦禮器之一,用于沃盥之禮,為客人洗手所用。周朝沃盥之禮所用水器由盤、盉組合變?yōu)楸P、匜組合。
19】“魯伯大夫”青銅簋,春秋,魯,1970年山東歷城出土,此簋是魯伯大夫為季姬婧做的陪嫁器
簋,是古代用于盛放煮熟飯食的器皿,也用作禮器,流行于商朝至東周。
現(xiàn)在國博用的“簋”字已經(jīng)改了,但字庫里沒有,俺還得延續(xù)拼這個字。
20】“薛子仲安”青銅hu,這個字打不出來,就是“匢”字中的“勿”改成“古”。
春秋,薛,1973年山東滕縣出土,薛國最初位于山東滕縣南,春秋后期遷到江蘇邳縣西南。
這個家伙,好像也是盛食物用的。
古人很重視吃,一直延續(xù)到現(xiàn)在
21】“邾(zhu)公華”青銅鐘,春秋邾,傳山東鄒縣出土,此器為邾悼公所作,邾即鄒,初建都于邾(今山東曲阜東南),后遷都于鄒(今山東鄒縣東南),戰(zhàn)國時為楚國所滅。
22】“陳侯”青銅壺,春秋,陳,1963年山東肥城出土,此器是陳侯為其女兒媯(gui)櫓(lu)做的陪嫁器
青銅壺,盛酒器
23】鎏金銀盤,戰(zhàn)國秦昭王三十三年(公元前274年),1980年山東淄博臨淄出土
24】“子禾子”青銅釜,戰(zhàn)國,齊,1857年山東膠縣靈山衛(wèi)出土,高38.5厘米,口徑22厘米,實測容積20460毫升。
釜,是齊國量器中的一組,“子禾子”是戰(zhàn)國初年齊國國君田和做大夫時的稱呼,此釜是田和未立諸侯時所鑄造的器物。器上刻銘記錄了該釜容量大小的參照標準,反映了戰(zhàn)國初年齊國已制定嚴格的量制管理制度。
25】公區(qū)(ou)陶量,戰(zhàn)國齊,相傳山東臨淄出土,齊國制定的標準量器,有豆、區(qū)、釜等量制單位。
26】雙騎士紋半瓦當戰(zhàn)國齊 山東臨淄出土
27】人形青銅燈,戰(zhàn)國齊,1957年山東諸城出土,高21厘米,一人雙手摯燈,腳下是曲卷的蟠龍,燈盞的盤子下有子母榫口與盞柄插合,可以任意拆卸。左邊是一個加油用的長柄銅勺。
很早就在教科書里喜歡上了這個燈
28】瑯琊刻石,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秦始皇兼并六國后,曾五次巡視郡縣,以示威強,并刻石頌揚統(tǒng)一海內(nèi)的功德。這是公元前219年秦始皇東巡到瑯琊郡(今山東膠南西南)時所立刻石的后半部。
這塊刻石在青島博物館也有復制品。
刻石為長方體,書體為秦篆,相傳為李斯所書,現(xiàn)在殘存13行86字,此刻石本來在山崖上,清代被人鑿下保存,是秦刻石的稀世珍品。
29】金籥(yue)青銅戈 長22.5厘米,西漢(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山東淄博臨淄出土 這件銅戈的形制與戰(zhàn)國時期的相仿,裝金制筒形籥,頂上裝飾一只回首的鴛鴦,堪稱西漢銅戈的精品。
30】鴛鴦的細節(jié) 這樣的銅戈主要用于宮廷儀衛(wèi)。
31】銀釦(kou)圓形漆盒,東漢(公元25--220年)山東萊西岱野村出土
這是漢代貴族婦女放置化妝用品的漆制妝具,當時的高級漆器制品邊緣常鑲嵌金、銀、銅等金屬,被稱為“釦器”。
32】綠釉陶壺,高47厘米,東漢,山東濰縣出土,是盛酒或盛糧食的,是東漢時期典型的北方釉陶制品
33】綠釉陶樓,東漢,1956年山東高唐固河出土
34】針灸畫像石,東漢,山東微山兩城出土
35】在畫像石的中層,刻著一人面鳥身的神醫(yī)正在給病人做針刺治療
36】冶鐵畫像石,東漢,1936年山東滕縣出土,描繪了東漢時期冶鐵生產(chǎn)的情景
37】陶案,三國,魏,山東東阿曹植墓出土
38】陶耳杯,酒食器,長11厘米,三國魏,山東東阿曹植墓出土,右下為我們在北京大葆臺西漢墓里看到黑漆衣耳杯,一個模樣
曹植是曹操之子,有很高的文學天賦,受時代風氣影響,行為失檢,飲酒不節(jié),最終失去了繼承曹操成為皇帝的機會,憂郁死去。
39】彩繪石佛像,北齊(公元550-577年)1996年山東青州龍興寺窖藏出土
40】
41】貼金彩繪石佛像,北齊(公元550-577年)1996年山東青州龍興寺窖藏出土
42】
43】
44】“韓小華造”石彌勒佛像,北魏永安二年(公元529年)1996年山東青州龍興寺窖藏出土
45】貼金石佛頭像 北齊(公元550-577年),1996年山東青州龍興寺窖藏出土
46】“濟南劉家功夫針鋪”廣告青銅版,長12厘米,寬13厘米,宋(公元960年--1279年),這是用于印刷商品廣告的青銅版,上面有廣告詞和店鋪標識,印版上方標明店鋪的字號---濟南劉家功夫針鋪,正中有店鋪標記----白兔搗藥圖,并注明“認門前白兔兒為記”,下方為廣告詞,這個青銅印版是現(xiàn)存最早有關(guān)商品宣傳廣告的實物。
這個,也常在教科書里出現(xiàn)
47】繼續(xù)發(fā)三張不在古代中國展覽的青州佛像,它們位于中國古代佛造像藝術(shù)展,也是不許拍照的,它們......真的好美
48】
49】
50】哦,最后實在忍不住要發(fā)一張,這位女娃,可知在國博,這樣的穿戴讓我們這些老古董很汗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