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北次三經(jīng),有獸焉,其狀如兔而鼠首,以其背飛,其名曰飛鼠。
譯文:北方第三條山脈,有獸,它的大小形狀像兔子卻長著老鼠的頭,它用它的背來飛行,它的名字叫做飛鼠。
鼯鼠也稱飛鼠或飛虎,是松鼠科下的一個族,稱為鼯鼠族。其飛膜可以幫助其在樹中間快速的滑行,但由于其沒有像鳥類可以產(chǎn)生阻力的器官,因此鼯鼠只能在樹、陸中間滑翔。全世界現(xiàn)存13屬34種,我國有7屬16種,其中中國特產(chǎn)的有3種:復齒鼯鼠、溝牙鼯鼠和低泡飛鼠。本類動物多數(shù)分布在亞洲東南部的熱帶與亞熱帶森林中,僅少數(shù)幾種分布在歐亞大陸北部和北美洲的溫帶與寒溫帶森林中。復齒鼯鼠(又稱橙足鼯鼠)是我國特有的品種,主要分布于甘肅、青海、河南、云南、貴州及西藏等地。21世紀初以來,由于大量獵殺,鼯鼠很有滅絕的可能。
飛鼠VS鼯鼠 相似度:★★★★☆
原文:西次三經(jīng),泰器之山。觀水出焉,西流注于流沙。是多文鰩魚,狀如鯉魚,魚身而鳥翼,蒼文而白首,赤喙,常行西海,游于東海,以夜飛。其音如鸞雞,其味酸甘,食之已狂,見則天下大穰。
譯文:西方第三條山脈,有一座泰器山,觀水從這里發(fā)端,它流注進了流沙(估計是指沙漠)。其中有很多文鰩魚,這種魚的外形大小像鯉魚,長著鳥翅膀,斑白的花紋白白色的頭,紅色的嘴,經(jīng)常游走于東海,在夜晚飛行。它的聲音像鸞雞,它的味道酸中帶甜,吃了可以治癲狂病。文鰩魚一出現(xiàn)天下就會大豐收。
飛魚是生活在海洋上層的魚類,是各種兇猛魚類爭相捕食的對象。飛魚并不輕易躍出水面,每當遭到敵害攻擊的時候,或者受到輪船引擎震蕩聲刺激的時候,才施展出這種本領(lǐng)來??墒?,這一絕招并不絕對保險。有時它在空中飛翔時,往往被空中飛行的海鳥所捕獲,或者落到海島,或者撞在礁石上喪生。有時也會跌落到航行中的輪船甲板上,成為人們餐桌上的美肴。這種情況往往發(fā)生在晚上,因為飛魚的眼力在白天敏銳,晚上常常盲目飛翔。
在我國常見的飛魚產(chǎn)于東海。
文鰩魚VS飛魚,相似度:★★★★☆
原文:西次三經(jīng),樂游之山。桃水出焉,西流注于稷澤,是多白玉,其中多【魚骨】魚,其狀如蛇而四足,是食魚。
譯文:西方第三條山脈,有座樂游山,桃水從這里發(fā)端,向西流注于稷澤,桃水是多產(chǎn)白玉,還多產(chǎn)一種【魚骨】魚,它的樣子像蛇而長著四足,以吃魚為生。
菲律賓海蜥體長約80~100公分,是飛蜥科(Agamidae)成員中體型最大的蜥蜴,這是種全身都是灰色的蜥蜴,以其隆起且似帆狀物的大尾巴而著稱,其尾巴由隆起的脊椎骨突起所支撐,成體的帆狀尾遠比幼體來的更大更高。
其背部中間有一列膨大的棘狀突起。在野外會攝食水果、青蛙、昆蟲與魚類,壽命可達 10 年以上。
【魚骨】魚 VS 菲律賓海蜥(鱷蜥)相似度:★★★☆
原文:東次二經(jīng)之首,曰空桑之山,北臨食水,東望沮吳,南望沙陵,西望涮氵昬澤。有獸焉,其狀如牛而虎文,其音如欽。其名曰軨々,其鳴自詨,見則天下大水。
譯文:東方第二條山脈的起始,叫做空桑山,這座山向北臨于食水,向東見沮吳,向南見沙陵,向西可達氵昬澤。山中有獸,它的大小形狀像牛卻有老虎一樣的花紋,它會發(fā)像人呻吟般的叫聲。它的名字叫軨軨(音零),也是它的鳴叫聲。見到它天下就會發(fā)洪水。
上圖的動物名叫肯尼亞林羚。這種動物以其華美的皮毛著稱于世,但俗話說:匹夫無罪,懷璧其罪。如今即使在肯尼亞,你也只能在動物園里見到他們的身影了,數(shù)量也不過數(shù)百頭而已。有趣的是軨軨的讀音也是林羚。
軨軨VS肯尼亞林羚 相似度:★★★
原文:南山經(jīng),又東三百七十里,曰杻陽之山,怪水出焉,而東流注于憲翼之水。其中多玄龜,其狀如龜而鳥首虺(huǐ )尾,其名曰旋龜,其音如判木,佩之不聾,可以為底。
譯文:南方山脈,再向東三百七十里,有座杻陽山,怪水從這座山發(fā)端,然后向東流入憲翼水。水中多有一種黑色的龜,形狀像普通烏龜卻長著鳥一樣的頭和蛇一樣的尾巴,名稱是旋龜,叫聲像劈開木頭時發(fā)出的響聲,佩帶上它就能使人的耳朵不聾,還可以治愈腳底老繭。
鱷龜原產(chǎn)北美洲和中美洲,又叫大鱷龜、鱷甲龜、鱷魚咬龜,它們主要棲息于北美洲的密西西比河流域。平胸龜,別名大頭平胸龜、大頭龜、鷹嘴龜、鷹龜?!吨袊幱脛游镏尽?/p>
鷹嘴龜是世界上最著名的龜類之一。主要分布在我國南方等地,是我國淡水龜中最特殊的一種,頭不能縮入殼內(nèi),其性情兇猛,屬我國一級保護物種。
旋龜VS鱷龜(鷹嘴龜)相似度:★★★★☆
原文:中次九經(jīng)又東四百里,曰蛇山,有獸焉,其狀如狐,而白尾長耳,名犭也狼,見則國內(nèi)有兵。
譯文:中央第九條山脈,再向東四百里,有一座蛇山,山中有獸,其大小外形像狐貍,長著白色的尾巴,長長的耳朵,名叫犭也狼,它一出現(xiàn)就會發(fā)生兵災戰(zhàn)事。
大耳狐的皮毛多呈灰黑色,尾部則多呈黑色。這一點上與山海經(jīng)的描述還是區(qū)別。不過不須擔心,除了大耳狐之外還有一種名為闊耳狐可愛生靈。見下圖:
闊耳狐的相貌非常的可愛,非常的萌。它們的個頭很小,皮毛多呈灰白或黃白色。給它們一片樂土吧。
犭也狼VS大耳狐(闊耳狐)相似度:★★★☆
原文:東次二經(jīng),南水行九百里,曰【足每】隅之山,有獸焉,其狀如牛而馬尾,名曰精精,其鳴自詨。
譯文:東邊第二條山脈,向南走水路九百里,是【足每】隅山,山中有獸,它的樣子看起來像牛,卻長著馬一樣的尾巴,名叫精精,也是它的叫聲。
角馬也叫牛羚,是一種生活在非洲草原上的大型羚羊。在生物分類學上,它屬于??频尼鐏喛频慕邱R屬。它們的外形像牛,有長角,兩角根部相連,但有頦須;體似羚牛,頸粗短,但有長鬃毛;尾似馬尾,長而多毛,故名。群居疏林草原
原文:北山經(jīng),又北三百二十里,曰灌題之山,其上多樗柘,其下多流沙,多砥。有獸焉,其狀如牛而白尾,其音如叫(一作:詨),名曰那父。
譯文:北方山脈,再向北三百二十里,有座灌題山,山上多樗樹(既:臭椿)和柘樹,山下是流沙(應(yīng)該就是指沙漠),多出砥石(砥礪 dǐlì 既磨刀石。) 。山中有獸,它的樣子像牛卻長著白色的尾巴,它的聲音就像人在呼叫,它的名字叫做那父。
角馬僅一屬兩種,還有一種數(shù)量比較稀少白尾角馬(黑角馬),它們僅分布在非洲南端的部分地區(qū)。相比斑角馬,它們的個體比較小。
角馬(白尾角馬)VS精精(那父)相似度:★★★☆
之所以相似度不算高,是因為它們的叫聲還無法對的上號。而且山海經(jīng)里的描述也不是特別清楚。但是這兩種動物,至少說明了,山海經(jīng)上的所說的動物并非是空想出來的。
原文:南次三經(jīng),侖者之山,有木焉,其狀如榖而赤理,其汗如漆,其味如飴,食者不饑,可以釋勞,其名曰白【上艸下咎】,可以血玉。
譯文:南方第三條山脈,有座侖者山,山上有樹,它的樣子像榖樹,樹干上流出的樹汁漆,它的味道就像是用麥芽制成的糖漿,不但可以吃飽肚子,還可以解勞去乏。樹的名子叫白【上艸下咎】,這種樹汁還可以用來給玉石染色。
糖楓(sugar maple),學名為Acer saccharum,又名美洲糖槭,槭樹科槭屬。落葉喬木,原產(chǎn)北美。莖高達十余米,葉三裂或五裂,下面生白色細毛,花黃綠色,不具花瓣,果實與普通的槭樹相似。糖楓樹干中含大量淀粉,冬天成為蔗糖。天暖蔗糖變成香甜的樹液。如在樹上鉆孔,樹液便源源流出。從樹干流出的液汁,可制砂糖,糖楓樹汁熬制成的糖叫楓糖或槭糖。
液汁濃縮成糖漿食用和或再蒸煮為砂糖,具有特殊風味,還常用為制造蜜餞、糖果或煙草調(diào)味。汁液為無色易流動的溶液,含有糖及各種酸與鹽分。糖漿呈黃褐色,最淡的為高級,顏色越濃級別就越低。一般在晚冬或早春采糖。
生漆(天然漆),稍稱“土漆”,又稱“國漆“或“大漆”。它是從膝樹上采割的乳白色膠狀液休,一旦接觸空氣后轉(zhuǎn)為褐色,(注意這里,液態(tài)的生漆無論是從顏色還形態(tài)上都非常的接近楓糖。)數(shù)小時后表面于涸硬化而生成漆皮。生漆的經(jīng)濟價值很高,具有耐腐、耐磨、耐酸、耐溶劑、耐熱、隔水和絕緣性好、富有光澤等待性,
是軍工、工業(yè)設(shè)備、農(nóng)業(yè)機柏、基本建設(shè)、手工藝品和民用家俱等的優(yōu)質(zhì)滌料。也是我國傳統(tǒng)出口的重要物資之一,并以量多質(zhì)好著稱于世。
經(jīng)過以上對比,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糖楓樹與山海中描述的白【上艸下咎】幾乎一模一樣,而糖楓僅產(chǎn)于北美,尤以加拿大居多。由于南北美洲與其它大洲被大洋隔絕,所以糖楓出現(xiàn)在亞洲幾乎是不可能的,除非是人為的傳播。
而在山海經(jīng)成書的那個年代,你覺得會有人有能力把糖楓從美洲引進到亞洲嗎?值得一提的是印第安人在血緣上最親近的是東亞人種。
白【上艸下咎】VS糖楓 相似度:★★★★☆
原文:中次十二山,曰柴桑之山,其上多銀,其下多碧,多汵(gàn)石、赭(zhě)石,其木多柳、芑(qǐ)、楮(chǔ)、桑,其獸多麋(mí)、鹿,多白蛇、飛蛇。
譯文:中央第十二條山脈,有座柴桑山,山上多銀礦,山下產(chǎn)碧玉,還出產(chǎn)柔軟如泥的汵(gàn)石和赭石,山上以柳樹,枸杞,楮樹,桑樹居多,山中野獸以麋和鹿為主,還有白色蛇和會飛的蛇。汵石和赭石,分別可以作為黑色和紅色的染料,赭石也就是現(xiàn)在所說的赤鐵礦可以入中藥,汵石今為何物尚不清楚。
這是赭石,許多遠古人的巖畫就是用它作為顏料的。
飛蛇,游蛇科金花蛇屬。體細長,樹棲,分布于亞洲南部和東印度。能作短距離滑翔。(這是關(guān)鍵。)滑翔時身體挺直,腹部正中鱗片收縮使腹部微凹。飛蛇多晝間活動,捕食嚙齒動物、蝙蝠、鳥和蜥蜴。但飛蛇的飛行原理又是什么?首先,飛蛇'飛翔’時整個身體都要擺動或扭曲,其頭部與尾巴之間都要發(fā)生變化。蛇是由身軀和尾巴組成的,它們的肋骨直達蛇尾。飛蛇搖動自己的肋骨,使它們在形式上能夠像飛碟一樣飛行。從空氣動力學角度講,這使得它們適于滑行。研究人員確認,飛蛇擁有無與倫比的空氣動力學知識,因此能充分利用自身形態(tài)變化,在外界氣流的幫助下,穿梭于大大小小的樹枝間。已知的最遠滑行記錄約24米。這使得它們能像鬼魅般瞬間出現(xiàn)在獵物的面前。飛蛇如此與眾不同,它的風采穿越了千年的時空依然奪目。和袓先們一樣,只要你見到它時就會明白,“飛蛇”二字足以,不敷多言。(飛蛇,或為渝東南傳說的料棒蛇?)
白蛇在自然界中不常見,通常指患有白化病的蛇類。失去了保護色的蛇在自然界中的競爭力會大幅下降,這將會是致命的。而山海經(jīng)中說“多白蛇”,這讓我詫異,是什么樣的環(huán)境會適合白蛇的生存呢?啊,白娘子
蟒蛇一旦生了白化病可能不會完全變白,這樣的話就產(chǎn)生了傳說中的黃金蟒。小的2000,大的上萬一條。
原文:中次十一山,丑陽之山,其上多椆椐.有鳥焉,其狀如烏而赤足,名曰<鳥只>鵌,可以御火。
譯文:中部第十一次山脈,有座丑陽山,山上多椆樹和椐樹,山中有鳥,它的樣子像烏鴉,但長著紅色的爪了,名叫<鳥只>鵌,可以用來防火。
紅嘴黑鵯,俗名,紅嘴黑秋,黑嘴腳鵯。外型特徵,嘴、腳紅色,全身黑色而有光澤,頭頂上有蓬松的羽冠。
臺灣的原住民是非常尊敬它們的。相傳從前有一個部落,居民與動物們相處得很和諧。但有一天部落里突然發(fā)生一場大火,火燒數(shù)日,死傷無數(shù),損失非常慘重。紅嘴黑秋為了幫忙救火,不顧危險,為此嘴喙和腳趾被火苗燒得通紅布農(nóng)人就是這支少數(shù)民族,他們曾經(jīng)生活在臺灣玉山,不過現(xiàn)在已經(jīng)南遷到高雄花蓮一帶了。
鳥只>鵌VS紅嘴黑鵯 相似度:★★★☆
順便討論一下常常出現(xiàn)的“御火”,一直以來我都誤認為,動物們都是怕火的,所以在野外只要你生上一堆火就萬事大吉了,沒有野獸敢靠近。推薦一部電影《上帝也瘋狂》,F(xiàn)UCK ME,我的世界觀被扭曲了
犀牛是非洲的義勇消防員。。。。先生們,以后如果你們在山海經(jīng)里看到某某動物“可以御火”,
相信就會有一個相當直觀的映象了吧?所謂的“可以御火”,既可以認為是發(fā)出叫聲報警,也可以認為是直接的撲滅。。。。慶幸吧童鞋們,如今你們不用生活在野外。
原文:中次一十一經(jīng),又東南三百里,曰豐山。有獸焉,其狀如蝯,赤目、赤喙、黃身,名曰雍和,見則國有大恐。
譯文:中央第十一條山脈,再向東南三百里,有座豐山,山中有一種獸,它長著紅色的眼睛,紅嘴臉,黃色的皮毛,樣子有點象猿,名叫雍和,它出現(xiàn)的時候會給當?shù)卦斐煽只拧?/p>
赤禿猴其實是一種猿類,在巴西、秘魯和哥倫比亞森林深處都能找到赤禿猴。在赤禿猴的種群中,雌猴往往對那些紅臉的雄猴情有獨鐘,誰的臉最紅最亮,誰就最有“異性緣”。
這種猿擁有令人震驚的紅腦袋,因此南美洲的人給它起了個有趣的綽號“英國猴”,這是為了紀念第一批前往它們的國土,被太陽曬的滿臉通紅的英國人。至于它們出現(xiàn)的時候會不會造成恐慌或騷亂,我暫時無法考證。
雍和VS赤禿猴 相似度:★★★★
原文:東山經(jīng)余峨之山有獸焉,其狀如菟而鳥喙,鴟目蛇尾,見人則眠,名曰犰狳,其鳴自訆,見則螽蝗為敗。”
晉郭璞注:眠,“言佯死也。”為敗,“言傷敗田苗?!?br>譯文:東方山脈,有座余峨山,山中有獸,它們看起像兔子,但嘴巴像鳥,貓頭鷹的眼睛,蛇的尾巴,看到人就裝死,名叫犰狳,這也是它的叫聲。它一出現(xiàn)就會發(fā)生蟲害。晉朝人郭璞說:眠,就是裝死的意思。為敗,就是毀傷田中秧苗。
犰狳共分為2科8屬20種,生活在南美和中美洲的廣大地區(qū)。各類犰狳的大小和外型差異也非常的大。比如下圖的是倭犰狳,屬倭犰狳亞科的一種。
不要誤認為犰狳只吃螞蟻,實際上它們的食譜不但包括幾乎所有它們能找到的昆蟲,甚至在食物不充足的時期,它們還會吃蜥蜴、火龍、蛇、青蛙和蟾蜍。它還偏愛蛇蛋,偶爾也吃鵪鶉、火雞和其它在地面筑巢的禽蛋和幼禽。有些犰狳也吃偶然遇到的雞蛋和小型哺乳動物。
原文:中次三經(jīng),萯山之首,曰敖岸之山,有獸焉,其狀如白鹿而四角,名曰夫諸,見則其邑大水。
譯文:中央第三條山脈以萯山為開端,有敖岸山,山上有獸,它的樣子像白鹿,但長著四只角,它一出現(xiàn)就會發(fā)生洪水。
很長一段時間,我都認為所謂的四角其實就是指像馴鹿、叉角羚這樣角上分杈的羚鹿之類的動物。但山海經(jīng)里反復記載有數(shù)長著四只角的類似鹿或羊的動物,其中甚至有一種叫作土螻的四角鹿甚至還能吃人。這的確讓人難以置信。但有一天我改變了過去的看法,因為長著四只角的鹿,它活活生生的出現(xiàn)在了我的眼前,用事實告訴了我一切皆有可能。
四角羚,又名四角羚羊,因獨特的四角而得名,偶蹄目、牛科、四角羚屬的唯一種。體型中等,體長90~110厘米,肩高55~65厘米,尾長12.6厘米,成體重15~25千克。主要分布在印度泰米爾納德邦恒河平原以南的地方,東至奧利沙邦,西至吉爾。
但在距今500—280萬年前的上新世,當時的美洲廣泛分布著一種叫做四角鹿的生物,這種生物是今天的駱駝的近親,但它們卻長著四只角。
四角羊或鹿絕不是什么神獸,科幻獸,而是曾經(jīng)或至今生活在這個地球上的活生生的動物。只不過我們現(xiàn)代的人類無緣一見罷了。分布在天竺(南瞻部洲)
總之,四角羊或鹿絕不是什么神獸,科幻獸,而是曾經(jīng)或至今生活在這個地球上的活生生的動物。不過我們現(xiàn)代的人類無緣一見罷了。
夫諸VS四角羚 相似度:★★★
我們讀山海經(jīng)的時候總會看到——某某“見則其國大水”或某某“見則其國大旱”。既然我們決心以科學的態(tài)度來看山海,那么我們又該如何看待這些天方夜談般的文字呢?以下是我個人的觀點:眾所周知,自然界的動物不管是天上飛的地上跑的或者水里游的,有不少都具有遷徙的習性。而這種習性出現(xiàn)的原因不外乎兩點:食物和繁殖。比如我們熟知的大雁還有前面提到過的飛魚和角馬。它們都是追逐著食物在各個食物豐富的地方來回遷徙的,食物稀少時離開,等到來年食物豐富的時候又回來哺育下一代,年復一年周而復始。而相對的,古代的先民們在掌握了一定的農(nóng)牧業(yè)基礎(chǔ)之后,他們的生活區(qū)域就比固定而狹小了。所以,對他們來說某種有遷徙習性的動物一出現(xiàn)既代表著旱季或者雨季(雨季通常伴隨著山洪)的來臨。而這其中緣由古人是無法得知的,產(chǎn)生一些神秘主義的認知也就自然而然了。這樣一來也就很好的解釋了,之前我說到過的,為什么山海里兩處同是描述飛魚,卻分別代表著大豐收和大旱災的問題。
另附上角馬遷徙路線圖一張,圖做的有比較粗,不過還是能看明白的,這些角馬每個來回的路程之和幾乎可以貫穿整個非洲大陸。非洲角馬的遷徙將從坦桑尼亞南部一直走到肯尼亞中部的馬賽馬拉草原,等到雨季來臨又原路返回。
原文:東次四經(jīng)之首,曰北號之山,臨于北海。有獸焉,其狀如狼,赤首鼠目,其音如豚,名曰猲狙,是食人。有鳥焉,其狀如雞而白首,鼠足而虎爪,其名曰鬿譽亦食人。
譯文:東方第四條山脈的開端,叫北號山,這座山靠近北海。山上有獸,形狀如狼,紅色的頭而老鼠的眼,聲音像豬,名叫猲狙,會食人。又有一種鳥,長的像雞,白色的頭,老鼠的腳,老虎的爪,名叫鬿譽,也會吃人。(請?zhí)貏e注意這里,之前說了這種鳥是鼠足但又補充說明還有老虎的爪。“足”在古時通常指動物的后肢,而“爪”一般用來指上肢而不是指甲。那么什么鳥會有四只腳呢?)
豺棲息的環(huán)境也十分復雜,無論是熱帶森林、叢林、丘陵、山地,還是海拔2500-3500米的亞高山林地、高山草甸、高山裸巖等地帶,都能發(fā)現(xiàn)它的蹤跡。所以它們廣泛分布在亞洲乃至非洲的廣大地域里,只有1種但有11種亞科。
豺的攻擊性是毋庸置疑的,它們成群結(jié)隊的進行捕獵,必要的時候甚至會進攻老虎、獅子、大象等這樣的猛獸巨獸,豹子遇到它們只有躲上樹去老實待著。曾有豺群攻擊老虎并在損失十數(shù)只豺后最終磨死老虎的記錄。
大家還可以在網(wǎng)上找到豺群捕獵白斑鹿和小象的視頻有些非洲人將它們稱為血狼,百度“血狼”兩字你們可以找到豺襲擊維和部隊士兵的文章。
麝雉,生活在南美洲熱帶地區(qū),是一種相對原始的鳥類。成鳥身體肥胖只能笨拙地短距離飛行。它們以沼澤地的植物為食,用其極為膨大的嗉囊(而不像其他鳥類那樣用砂囊)磨碎葉和幼芽。
我忽然在這里提到麝雉,當然不是因為它們肥屁股,而是因為它們的雛鳥特技。是不是沒看太清?沒關(guān)系,我這有素描圖。麝雉雛鳥的肢膀上長有兩節(jié)長長的指爪,可以協(xié)助它們在樹枝上攀爬。這種指爪將會在成年后逐漸退化。
原文:東次四經(jīng),曰欽山,多金玉而無石。師水出焉,而北流注于皋澤,有獸焉,其狀如豚而有牙,其名曰當康,其鳴自叫,見則天下大穰。
譯文:東方第四第山脈,有座欽山,山上多金玉但沒有石頭。(???玉不是石嗎。。。),師水從這里發(fā)端,向北流注于皋澤,山上有獸,樣子像豬,而且長著牙。(有不長牙的豬嗎?汗。)獸名當康,也是它的叫聲,見到它就天下就會豐收。
疣豬是一種長相奇特的動物,尤以一對巨大的獠牙聞名。一共分為兩種:普通疣豬和荒漠疣豬。前者遍布非洲大陸,除了熱帶雨林和北非沙漠以外;后者分布在埃塞俄比亞和索馬里的荒漠地區(qū)。
這是普通野豬,它們的獠牙很難和疣豬相提并論。
原文:東次二經(jīng),曰姑(音苦)逢之山,無草木,多金玉。有獸焉,其狀如狐而有翼,其音如鴻雁,其名曰獙獙(音必),見則天下大旱。
譯文:東方第二條山脈,有座姑逢山,山無草木,多產(chǎn)金玉。山有獸,樣子像狐而長著雙翼,叫聲就像大雁,名叫獙獙,看到了它就會發(fā)生旱災。
狐蝠科共有42屬166種,分為2個亞科:狐蝠亞科和長舌狐蝠亞科。狐蝠屬的大型種類體長超過40厘米,翼展可超過1.5米,體重超過1公斤。
在馬來西亞以及其它東南亞國家,人們捕殺狐蝠的目的通常是為了果腹和進行比賽。當?shù)厝送瑯诱J為,狐蝠有一定的醫(yī)學價值。馬來西亞半島每年被合法捕殺的狐蝠數(shù)量估計在2.2萬只左右。非法捕殺的數(shù)量現(xiàn)在仍舊是一個未知數(shù)??茖W家警告說,由于人類的大肆捕殺,生活在東南亞的世界上體型最大的蝙蝠——狐蝠將在幾年之內(nèi)走向滅絕。
獙獙VS狐蝠 相似度:★★★☆
原文:東山經(jīng),旬狀之山,有鳥焉,其狀如雞而鼠毛,其名曰{此蟲}鼠,見則其邑大旱。
譯文:東部山脈,有座旬狀山,山中有鳥,樣子像雞而長著老鼠一樣的毛,名叫{此蟲}鼠,,見到它就會發(fā)生旱災。
幾維鳥,又譯為鷸鴕,是無翼鳥科3種鳥類的共同名稱。因其尖銳的叫聲“keee-weee”而得名。幾維鳥的身材小而粗短,嘴長而尖,腿部強壯,羽毛細如絲發(fā),由于翅膀退化,因此無法飛行。
褐幾維鳥很容易受到驚嚇,大部分的活動都在夜間進行,覓食時用尖嘴靈活地刺探,長嘴末端的鼻孔可嗅出蟲的位置,進而捕食。主要食物包括泥土中的蚯蚓、昆蟲、蜘蛛和其他無脊椎動物,壽命可達三十年。但是幾維鳥沒有遷徙的習性——就算它想遷徙也沒地可遷,新西蘭是遠離大陸。所以見到它的時候不會發(fā)生干旱。但也許在很久以前,大陸上曾經(jīng)也生活著像幾維鳥這樣的生物呢(或許是大陸漂移,南瞻部洲,哈哈)。
{此蟲}鼠VS幾維鳥,相似度:★★★★
原文:北次二經(jīng),梁渠之山,無草木,多金玉。修水出焉,而東流注于雁門,其獸多居暨,其狀如(彑果)而赤毛,其音如豚。有鳥焉,其狀如夸父,四翼、一目、犬尾,名曰囂,其音如鵲,食之已腹痛,可以止衕。
譯文:北方第二條山脈有座梁渠山,山上不生草木,多產(chǎn)金玉。修水從這里發(fā)端,向東流入雁門,山上生活著名叫居暨的野獸,樣子像(彑果)而且長著像刺猬那樣的刺(也可翻譯為紅色的毛),聲音像小豬。又有一種鳥,樣子像猴,四翼,一眼,狗尾,名叫囂,聲音像鵲鳥,吃了能治腹瀉。郭璞說:(彑果)長的像老鼠,赤毛就是像刺猬那樣的刺。夸父在山海經(jīng)里除了追日的時候是指巨人,大部分時間是指某種猴類。
針鼴是最原始的哺乳動物之一,生活在澳大利亞各地,寒冷時會冬眠。已經(jīng)存在了8000萬年左右;還是現(xiàn)存僅有的兩種單孔目動物之一,另一種是鴨嘴獸。有人可能會問,為什么你不說居暨其實是指刺猬呢?我也希望是,不過很可惜,先民們對刺猬有認識,甚至拿刺猬來形容其它的動物。
山海經(jīng)云:有獸焉,其狀如牛,猬毛,名曰窮奇,音如獋狗,是食人。
另外個人也覺得郭老爺子(郭沫若)在這里把赤毛解釋為刺毛實在有點牽強,因為其它地方怎么沒見他說赤毛是刺毛呢?假設(shè)居暨確實是紅毛而不是刺毛的話,倒有可能鼩鼱。
總之呢,不論山海經(jīng)里倒底說的是刺毛還是赤毛都有動物能夠?qū)Φ纳咸?。山海?jīng)里所描述的飛禽走獸水中游魚,都有過一只眼睛的。但是我找遍了各類書籍,就是沒找到過一星半點的記錄。而且在各類生物化石(包括低等級的生物:比如三葉蟲),都沒有發(fā)現(xiàn)。也就是說,一只眼睛的生物根本沒有傳承。究竟是山海經(jīng)的作者們觀察不仔細以訛傳訛,還是真的有過這些一只眼睛的生物只是我們沒有發(fā)現(xiàn)呢?我不知道,我想知道。求高人解惑。
單眼無法聚焦定距不過長的像猴子而且能飛的動物倒真有。
鼯猴皮翼目僅有的一科鼯猴科的通稱。因體側(cè)自頸部直至尾部具有大而薄的滑翔膜,狀似嚙齒目的鼯鼠,面部又很像靈長目的狐猴而得名。鼯猴共有1屬2種:菲律賓鼯猴,分布于菲律賓的棉蘭老等島嶼;斑鼯猴,分布于馬來亞、蘇門答臘、爪哇。與鼯鼠相比鼯猴r的滑翔能力很強,每次滑翔136米遠僅下降10~12米,善于爬樹,但速度不快,在地面上不能直立,只能緩慢移動。鼯猴產(chǎn)于蘇門答臘島和棉蘭島。
原文:聶耳國,黑齒國,鑿齒。
聶耳之國在無腸國東,使兩文虎,為人兩手聶其耳。
黑齒國在其北,為人黑齒,食稻啖蛇。
鑿齒:羿與鑿齒戰(zhàn)于壽華之野,羿射殺之,在昆侖墟東,羿持弓矢,鑿齒持盾,一曰持戈。
有人曰鑿齒,有蜮山者,有蜮民之國,桑姓,食黍,射蜮是食。
譯文:聶耳國在無腸國的東邊,驅(qū)使著兩只黑虎,聶耳國的人都用手托著自己的耳朵。
黑齒國在它的北邊,國人都是黑色的牙齒,吃的是稻米和蛇。
后羿與鑿齒在壽華原野戰(zhàn)斗,最終后羿將鑿齒射死在昆侖山以東。后羿的武器是弓與箭,鑿齒拿著盾,也有說是拿著戈的。
有叫鑿齒的人們居住在蜮山,叫做蜮民國。其中的人民都姓桑,以黃米為食或者射獵“蜮”這種動物為食。
鑿齒在山海經(jīng)有多處記述。
PS:蜮是什么動物暫時沒搞清楚,不過成語含沙射影據(jù)說就得自這種動物。
生活在非洲的馬賽人生下來就扎耳眼,而后逐漸加大飾物的重量,耳朵因此越拉越長,耳洞也越來越大。當然有這種習俗的并非僅僅只有馬賽族,泰國的長耳族也有這種習俗,不過一般僅限于女性。
鑿齒,也稱“折齒”、“打牙”。產(chǎn)生于古代原始部落民族中的習俗。其特點是:青春期男女,以敲折、拔除上頜兩側(cè)對稱牙齒為美觀。中國越、僚、濮等古民族以及今仡佬、高山族均有此俗。亞、非、拉美、大洋洲等地也曾風行。那么為什么形成這種奇怪的習俗呢?下面是我截選自,長河飛舟夫婦的《縱論中西全史》中的一段內(nèi)容。
“尼羅河上游的兩個部落:努埃爾和丁卡。他們大約要到19世紀才開始在這里定居。他們有一個奇怪的習俗,小孩的門牙一長出來就會被拔掉。你如果能看到努埃爾人或者丁卡人,你會發(fā)現(xiàn)他們明顯下巴松弛,說話都有些困難??伤麄儏s覺得松弛的下巴和下垂的嘴唇很美。甚至說,有門牙的人看上去像豺狼。他們?yōu)槭裁从腥绱似婀值膶徝罉藴誓兀?br>很長時間以前,此地曾經(jīng)大規(guī)模流行過破傷風。破傷風又稱“鎖顎癥”,最典型的癥狀是咀嚼肌持續(xù)性收縮,牙關(guān)緊鎖,嘴都張不開。說到這里我們就明白了,原來拔掉門牙是因為即使得了破傷風,也可以從中間的洞里面把食物灌進去。慢慢地,就形成了這種獨特的審美觀。
所以,在某種程度上說,美學本質(zhì)上是心理學?!薄?br>《縱論中西全史》是一本非常有趣的歷史讀物,與如今的歷史課本枯燥艱澀完全不同,有興趣的話可以在網(wǎng)上搜索來看看。而黑齒的習俗相對來說就是大眾化的了,不管是非洲美洲還亞洲都有。我國也有,我們的惡鄰日本也有。標準的日本貴族美女黑齒禿眉白面,看著像女鬼。
下面是我國壯族婦女。
原文:海外南經(jīng)讙頭國在其南,其為人人面有翼,鳥喙,方捕魚。一曰在畢方東?;蛟蛔捴靽?
大荒南經(jīng)有人焉,鳥喙,有翼,方捕魚于海。
大荒之中,有人名曰驩頭。鯀妻士敬,士敬子曰炎融,生驩頭。驩頭人面鳥喙,有翼,食海中魚,杖翼而行。維宜芑苣,穋楊是食。有驩頭之國。
譯文:海外南經(jīng),讙頭國在它的南方,國民長著人臉還長著翅膀,長著鳥的嘴,正在捕魚。也有人說在畢方的東邊。還有說叫做讙朱國的。
大荒南經(jīng),有人,長著鳥嘴,長著翅膀,正在海中捕魚。
在大荒當中,有個人名叫驩頭。鯀的妻子叫士敬,士敬的兒子叫炎融,炎融生了驩頭。驩頭長著人臉但卻有著鳥的嘴,還長著翅膀,吃著海里的魚,用翅膀支撐自己行走。也吃芑苣穋楊這些植物。(似乎曾聽說有一種企鵝也吃植物,在百度上沒找到。)有驩頭這個國家。
另外:目前已知全世界的企鵝共有十八種。主要生活在地球的南半球,所以并不是所有種類的企鵝都生活在南極。
讙頭人VS企鵝 相似度:★★★★☆
原文:北山經(jīng),又北二百八十里,曰石者之山,其上無草木,多瑤碧。泚水出焉,西流注于河。有獸焉,其狀如豹,而文題白身,名曰孟極,是善伏,其鳴自呼。
譯文:北方山脈,再向北二百八十里,有座石者山,山上草木不生,多出產(chǎn)瑤碧之類的寶玉,泚水出這里發(fā)端,向西流注于黃河。(注意!這里這條河居然是向西流且流入黃河的,我雖然地理知識有限,但實在聞所未聞。)山上有一種野獸,樣子像豹,但長著白色的皮毛黑色的斑紋,它的名字叫做孟極,孟極善于潛伏隱匿,“孟極”也是它自己的叫聲。
雪豹因終年棲于海拔2500~5000米的雪線上因而得名,夏季可在3000~6000米的高山見到。又名草豹、艾葉豹。
頭小而圓,尾長略短或等于體長,尾毛長而柔。體長110~130cm;尾長80~90cm,體重30~60kg。全身灰白色,布滿黑斑。平時獨棲,由于毛色和花紋同周圍環(huán)境特別協(xié)調(diào),形成良好的隱蔽色彩,很難被發(fā)現(xiàn)。雪豹感官敏銳,性機警,行動敏捷,善攀爬、跳躍。叫聲類似于嘶嚎。它們勇猛異常,在山巖上跳躍。它們把身體蜷縮起來隱藏在巖石之間,當獵物路過時,它們突然躍起來襲擊。
上圖綠色區(qū)域是雪豹的活動范圍,這些地區(qū)都是高原山區(qū),基本無草木植被,只有一些苔原。其中包括我國的昆侖山脈、天山山脈等,而昆侖山和天山都以產(chǎn)美玉著稱。
孟極VS雪豹 相似度::★★★★☆
原文:西山經(jīng),華山之首,曰錢來之山,其上多松,其下多洗石。有獸焉,其狀如羊而馬尾,名曰羬(音咸)羊,其脂可以已臘。
譯文:西方山脈華山的第一峰名叫錢來山,山上多松樹,山下多出產(chǎn)洗石。山中有獸,它的樣子像羊但卻長著馬一樣的尾巴,它的名字叫羬羊,它的油脂可以用來滋潤干皺的皮膚。
臘(音息):干皺。羬羊:大羊。
狷羚:成群棲息在非洲撒哈拉以南開闊平原和灌木地區(qū)。常與斑馬或其他羚羊群混雜。肩高約1.2公尺(4呎)。背部前半部粗大後半部窄狹,從前向後傾斜。面長,雌雄都有角,角豎琴狀,有環(huán)紋,兩角根部相連羊油在現(xiàn)代被廣泛用于各類化妝品,這一點與山海經(jīng)中的描述是一致的。
原文:有獸焉,其狀如豚而白毛,大如笄而黑端,名曰豪彘。
譯文:有一種野獸,它的樣子像豬而長著白色的毛,它的毛和笄一樣大,毛端是黑色的。它的名字叫做豪豬。
笄:古人用來扎發(fā)髻的簪子。古時女子滿15歲結(jié)發(fā),用笄貫之,因稱之及笄。
豪豬同樣是一種很早就被廣泛認知的山海怪獸,在這里我就不多作解釋了。
原文:北次三經(jīng),龍侯之山。無草木,多金玉。決決(音絕)之水出焉,而東流注于河。其中多人魚,其狀如[魚帝](音提)魚,四足,其音如嬰兒,食之無癡疾。
譯文:北方第三條山脈,有座龍侯山,山無草木,多產(chǎn)金玉。決決水從這里發(fā)端,向東流入黃河。河中多產(chǎn)人魚,人魚的樣子像鯢,長著四只腳,會發(fā)出嬰孩般的哭叫聲,吃了不會癡呆。
PS:一度有傳聞娃娃魚味道挺好,但吃了它可以治療癡呆真沒聽過。郭老先說:[魚帝](音提)魚就是鯢,俗稱娃娃魚。鯢與蜥蜴的最明顯區(qū)別在于它們的皮膚沒有角質(zhì)層或鱗甲,而是光滑且覆有粘液的。娃娃魚產(chǎn)于我國。野生娃娃魚已不足5W尾,瀕臨滅絕.
原文:北山經(jīng)獄法之山,瀤澤之水出焉,而東北流注于泰澤。其中多[魚巢]魚(音藻),其狀如鯉而雞足,食之已疣。
譯文:北方山脈,有獄法山。瀤澤水從這里發(fā)端,向東北流入泰澤。水中多[魚巢]魚,它的樣子像鯉魚卻長著雞的腳,吃了可治皮膚病。
那么自然界當中倒底有沒有長著兩只腳的魚呢?灘涂魚也叫跳跳魚、泥牛、灘涂虎。雙眼像螃蟹的眼睛一樣能彈出來,兩邊的腮向外突出,魚頭呈三角形。最大的特點就是它們的足狀胸鰭,這可以協(xié)助它們在退潮后的海邊的泥地里行動。魯迅先生在曾經(jīng)提到過的“海邊的跳魚”,應(yīng)該就是指這種魚。不過我記得魯迅先生是把山海經(jīng)當做荒誕神話來看的,他會知道自己就曾見山海經(jīng)里描述的“怪物”嗎?我不喜歡魯迅,除了批判,沒什么拿得出手的,歷史水平和文筆也相當一般。曾經(jīng)有人問魯迅怎么不是國學四大家之一,就魯迅那歷史水平以及五四新文化運動的頭腦(把中國傳統(tǒng)文化貶得一文不值)能稱國學大師,真是金烏東墜了。
灘涂魚產(chǎn)于東海南海,日本海等地。其實這種有足狀鰭魚類,并非只有一種。
接下來出場的是——躄(音壁)魚。躄魚有4屬約30種。大部分生活在熱帶海洋,屬沿近海底棲魚類。體似扁球狀??诖螅绷鸦虼怪?,具許多絨毛狀齒。鰓裂為一小孔,位胸鰭基之后下方。皮膚松弛,具小棘或光滑無鱗,常有一些皮膜突起。第1背鰭硬棘特化為吻觸手,第2及3硬棘與軟條部分開,有皮膜覆蓋;
胸鰭延長,足趾狀,(重點)有3支鰭骨;其腹鰭;尾鰭圓形。
裸躄魚。
腔棘魚出現(xiàn)於3.5億年以前,當時在地球上極其豐富。腔棘魚屬化石發(fā)現(xiàn)於二疊紀末期(2.45億年前)到侏羅紀末期(1.4億年前)。腔棘魚屬與其他同類魚一樣,骨化程度較低,表現(xiàn)出脫離早期淡水環(huán)境而轉(zhuǎn)向海洋生活方式的一般趨向。
腔棘魚長期被認為約在6,000萬年前即已絕滅。不過又有人抓到了
原文:北次二經(jīng),北囂之山,無石,其陽多碧,其陰多玉,有獸焉,其狀如虎,而白身犬首,馬尾彘鬣,名曰獨俗。
譯文:北方第二條山脈,有座北囂山,山上沒有石頭,山南產(chǎn)碧,山北產(chǎn)玉(又來了,玉就不算石頭嗎?這說明什么呢?)山中有獸,樣子像虎,但色白而狗頭,馬尾而豬鬣,名叫獨俗。
縞鬣狗,產(chǎn)于亞洲西南部和非洲東北部,皮毛呈淺灰色或淡黃,上有垂直的褐色或黑色條紋??c鬣狗體長約1~1.5米,有不確切記錄長1.9米,但狩獵記錄最大達是一只1.75米的鬣狗,重100千克以上,長不包括30厘米長的尾巴。體重40到70千克千克。狗首,豬鬣,馬尾,白毛,虎紋。這張圖能說明問題嗎?
縞,素也?!缎栄拧V詁》縞就是灰白的意思??c鬣狗是唯一一種可以在亞洲看到的鬣狗。
獨俗VS縞鬣狗 相似度:★★★★
原文:北次三經(jīng),又東三百里,曰陽山,有獸焉,其狀如牛而赤尾,其頸腎,其狀如句瞿,其名曰領(lǐng)胡,其鳴自叫,食之已狂。
譯文:北方第三條山脈,再向東三百里,有個地方叫陽山,山中有獸,它的樣子像牛而長著紅色的尾巴,它的脖子上長著像肉瘤一樣的東西,肉瘤的樣子像斗,它的名字叫做領(lǐng)胡,也是它的叫聲,吃了可以治療狂燥病。
PS:郭璞說:句瞿,斗也。這個斗字真是搞死人了,究竟是指用來稱糧食的斗呢,還是陡然拱起的意思呢?他老人家不說明白我也木有沒辦法,大家自己比較吧。
瘤牛原產(chǎn)于印度,瘤牛脖子上方有一個碩大的牛峰,有的甚至重達幾十公斤,像一個大瘤子而得名。其喉部的松肉皮延長為肉垂,直至腹部??偟膩碚f瘤牛還是挺像領(lǐng)胡的,不過瘤牛雖然可做肉用牛,但它似乎沒有治療狂燥病的藥用價值。
領(lǐng)胡VS瘤牛 相似度:★★★☆
原文:中次一十一山經(jīng),又東三百五十里,曰幾山,有獸焉,其狀如彘,黃身、白頭、白尾、名曰聞獜,見則天下大風。
譯文:中央第十一次山經(jīng),再向東三百五十里,有座幾山,山中有獸,它的樣子像豬,黃色的身體,白頭白尾,名叫聞獜,見到它就會刮大風。
PS:見則天下大風估計也和大旱大水一個道理。非洲野豬分布于撒哈拉沙漠以南包括馬達加斯加島在內(nèi)的廣大地域。
聞獜VS非洲野豬 相似度:★★★★
原文:西次三經(jīng),又西北四百二十里,曰密山。其上多丹木,員葉而赤莖,黃華而赤實,其味如飴,食之不饑。丹水出焉,西流注于稷澤,其中多白玉。是有玉膏,其原沸沸湯湯,黃帝是食是饗(音享)?!?
譯文:西方第三條山脈,再向西北四百十里,有座密山。山上生長有許多丹樹,葉子是圓的而樹枝是紅色的,丹樹果的味道甜的就像飴糖,還能吃飽肚子。丹水從這里發(fā)端,向西流入稷澤,丹水中多產(chǎn)白玉。山下的原野沸沸騰騰的,這里有一種叫做玉膏的東西,黃帝就拿這些玉膏來服食享用?!?br>PS:在這一段經(jīng)文里,作者一改過去惜字如金的作風,密集的使用了172個字,詳細描述了黃帝在密山這里的生活,通過經(jīng)文來看黃帝在密山最少待了五年,因為經(jīng)文中說丹果要五年才結(jié)一次果。而黃帝不但吃了丹果和玉膏,還用多余的玉膏澆灌丹樹,讓丹果長的“五色乃清,五味乃馨”。丹果似乎就是許多神怪傳奇小說中描寫的“朱果”的最早出處哦!不過很可惜我沒在找到現(xiàn)實中的丹果樹。但是在這段經(jīng)文里還有一個奇特之處值得我們關(guān)注,就是那個沸沸湯湯的原野了,也許這是最早的關(guān)于大面積火山地貌的描述了。
地熱和溫泉在全球許多地方都有,但是一提到大面積的地熱和溫泉,我首先想到的就是美國的黃石公園。當然我并不是想暗示黃帝曾經(jīng)待過5年的密山就是指黃石公園。我只是在想,華夏的先祖?zhèn)兙烤故菫榱耸裁??又是在一種什么樣的精神支撐下克服了腳下的重重艱險,使得他們不顧生死無所畏懼,向前,向前,向前!不停不息堅定的探索著這個世界的呢?無論如何請向先民們致以最崇高的敬意吧!另外,個人認為所謂的“玉膏”應(yīng)該是某種礦物質(zhì)的沉積。為什么它可以食用,大家可以參考:觀音土,麥飯石。
原文:北山經(jīng),又北二百里,曰獄法之山。有獸焉,其狀如犬而人面,善投,見人則笑,其名如山[犭軍],其行如風,見則天下大風。
譯文:北方山脈,再向北二百里,有座獄法山。山中有獸,它的樣子像狗,卻長著人一樣的面目,善于投擲,見到人就會笑,它的名字叫作山[犭軍],它的行動快如疾風,見到它就會刮大風。
山魈即狒狒是世界上最大的猴類,雄性體重可達50公斤以上。雜食。主要分布在非洲中西部,剛果、加蓬、尼日利亞、喀麥隆、赤道幾內(nèi)亞等國。但是在越南緬甸也有發(fā)現(xiàn),至于它們?yōu)槭裁磿霈F(xiàn)在亞洲,現(xiàn)在還是個迷。(不過話說當年中國還有犀牛大象呢。)山魈的奔行速度高達每小時50公里,你騎摩托的速度也不過如此了。所以說它奔行如風一點都不夸張。所謂的見人則笑其實就是指通過展示利齒對敵人進行威嚇是不是更合理呢?
山魈(狒狒)是一種異常兇猛的動物,它們甚至會圍攻一頭獅子并在殺死獅子后將其分而食之。找到了一張山魈殺豹子的圖,雖然只是張畫,但山魈的實力是不不容置疑的。狀如犬,人面,見人則笑,其行如風,善投,
用這些條件去套的話,你就會發(fā)現(xiàn)其實一些大型的狒狒都有這些特點。
獅尾狒,生活在肯尼亞高原。
原文:山海經(jīng),南方有贛巨人,人面長臂,黑身有毛,反踵,見人笑亦笑,唇蔽其面,因即逃也。
譯文:南方有一種贛巨人,人的面目,長長手臂,體黑而有毛,腳踵是反著長的,見到人會笑,這時候它的上唇就會翻上去遮擋到它自己的臉,擋住視線,人們就可以趁機逃走了。
贛巨人最大的特點就是它一笑之后上翻的嘴唇了,山海經(jīng)里描述的非常形像而有趣。其實之前提到的獅尾狒狒就會有這種現(xiàn)像,它們在示威時上唇會大幅度上翻露出所有的牙,直至全部的牙床。雖然并不如山海經(jīng)里描述的可以擋住視線那么夸張,但至少證明山海經(jīng)中的描述并非空穴來風。
原文:南山經(jīng),又東三百里,曰青丘之山,英水出焉,南流注于即翼之澤。其中多赤(魚需),其狀如魚而人面,其音如鴦鴛,食之不疥。
譯文:南方山脈,再向東三百里,有座青丘山,英水從這里發(fā)端,向南流注入即翼澤。澤中多產(chǎn)赤(魚需),它的樣子像魚而長著人的面目,它的聲音像(注意這里是鴦鴛,而不是鴛鴦究竟是不是一樣的意思待考。)
PS:山海經(jīng)中有多處描述人面魚身的地方,在這里我就不一一貼出了。大家看圖吧。這是最新發(fā)現(xiàn)的管眼魚,相信不少網(wǎng)友都見過吧?
水滴魚
與人類總是期望通過改造自然來得到適宜的生活不同,地球上絕大部生物總是通過改變自身來達到與周圍環(huán)境的和諧,以達到繼續(xù)繁衍下去的目的。很明顯這是兩種完全不同的進化方向,但究竟誰能笑到最后,我可沒法給出答案。
原文:海內(nèi)北經(jīng),陵魚人面,手足,魚身,在海中。
譯文:海內(nèi)的北方,有一種陵魚,長著魚身,而有著人的面目和手足,生活在大海里。
我不知道陵魚是不是指傳說中的美人魚,又或者是像魔獸世界里的魚人族。但是生活在墨西哥灣奇特蝙蝠魚倒是多少具備了這些特征。
蝙蝠魚屬蝙蝠魚科,鮟鱇目,與之前我們提過的躄魚同目。不過它有四足,用來幫助在海底的泥沙中行走。相同的是的它們也生活在近岸或深海海底。
原文:西山經(jīng),又西七十里,曰羭次之山,有鳥焉,其狀如梟,人面而一足,曰橐【上非下巴】,冬見夏蟄,服之不畏雷。
譯文:西方山脈,再向西七十里,有座羭次山,山中有鳥,它的樣子像貓頭鷹,卻長著人的面目,一只腳,叫做橐【上非下巴】,冬天出現(xiàn)而夏天蟄伏,吃了不怕打雷。
PS:山海經(jīng)同樣有多處描述過長著“人面”的鳥。
猴面鷹,學名草鸮。是貓頭鷹的一種。另外貓頭鷹與一些涉禽(如:鷺鷥,火烈鳥)都有輪流用一只腳站立的習慣,也有可能因此被古人誤認為是長著一只腳。
原文:西次四經(jīng),又西二百二十里,曰鳥鼠同穴之山。
譯文:西方第四條山脈,再向西二百二十里,有座叫做鳥鼠同穴的山。
除了鳥鼠同穴四個字,山海經(jīng)里再沒有任何的描述,那么鳥和老鼠怎么可能生活在同一個洞穴里呢,要知道老鼠可是會吃鳥的,就算不吃鳥也會吃鳥蛋。所以就有人認為所謂鳥鼠是指蝙蝠。這根本就是一拍腦袋想當然。山海經(jīng)的作者們怎么可能沒見過蝙蝠?2007或是08年的時候我在中央電視臺有關(guān)青藏高原科考的節(jié)目中看到,在青海西藏的高原上生活著一種叫做鼠兔的草食性小動物。它們與當?shù)匦⌒网B類雪雀經(jīng)常同穴而處,這是一種生物共生現(xiàn)象。由于高原上沒有樹可以筑巢躲避天敵,于是鳥們就鉆進鼠兔的洞里作窩,當然它們也不白占便宜,鳥們會在天上為鼠兔偵察敵情,一但發(fā)現(xiàn)情況就會向兔報警。
原文:南山經(jīng),又東五百里曰浮玉之山。有獸焉,其狀如虎而牛尾,其音如吠犬,其名曰彘,是食人。
譯文:南方山脈,再向東五百里有座浮玉山,山中有獸,它的樣子像老虎卻長著牛的尾吧,它的聲音像狗的叫聲,它的名字叫作彘,會吃人。
這種名為“彘”的生物,有狀如虎、尾如牛、吠如犬已及食人,四個特點。那么獅子與“彘”對比相似的地方占到了幾種呢?同為大型貓科動物,不論是體型還是外型獅子與老虎都非常接近。
再對比一下獅子與牛的尾巴。
不過獅子的聲音和狗的吠叫還是有區(qū)別的。
山海經(jīng),海外南經(jīng)的開篇的第四段,有一句話非常有指導意義:“南山在其東南。自此山來,蟲為蛇,蛇號為魚?!保仙皆谒臇|南方,從南山開始,這里的人們把蟲叫做蛇,而把蛇叫做魚。)這說明先民們也認識到,每個地區(qū)的人們對動物的分類都有著各自的看法。那么做為一個現(xiàn)代人,我們是否應(yīng)該以更加開放的視角和胸懷去看待古人的留給我們的這些寶貴的遺產(chǎn)?而不僅僅是一味的懷疑和嘲諷呢?
原文:北山經(jīng),又北二百里,曰北岳之山,諸懷之水出焉,而西流注于囂水,水中多鮨魚,魚身而犬首,其音如嬰兒,食之已狂,又北八十里曰渾夕之山,囂水出焉,而西北流注于海。
東山經(jīng)之首,曰樕(朱/蟲蟲)之山,食水出焉,而東北流注于海。其中多(魚庸魚庸)之魚,其狀如犁牛,其音如彘鳴。
南次三經(jīng),又東五百里,曰雞山,黑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海。其中有(魚專)魚,其狀如鮒而彘毛,其音如豚,見則天下大旱。
譯文:北方山脈,再向北二百里,有座北岳山,諸懷水從這里發(fā)端,而向西流注入囂水,囂水之中多產(chǎn)鮨魚,它們長著魚的身體,卻又有像狗一樣的頭,它們的叫聲像嬰兒,吃了能治療狂燥癥,再向北八十里是渾夕山,囂水是從這里發(fā)端的,向西北流入大海。
東方山脈之首,叫做樕(朱/蟲蟲)山,食水從這里發(fā)端,向東北流注入大海。水中多產(chǎn)(魚庸魚庸)魚,樣子像有斑紋的牛,它的聲音像豬叫。
南方第三條山脈,再向東五百里,有座雞山,黑水從這里發(fā)端,向南流入大海。水中有(魚專)魚,它的樣子像鯽魚,卻長著豬一樣的毛,聲音像豬,見到了就會發(fā)生旱災。
我們看到山海經(jīng)里提到的這三種生物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都出現(xiàn)在海邊。同時它們都稱為“魚”也就是說它們都生活在河中或海中。然后它們分別又不同于我們一般認為的魚,第一種長著狗頭,第二種則長的像牛,第三種卻又長著豬一樣的毛。以我們在對魚類的認識很明顯這些條件都是不可能的。但正如我們前面提到的古人所說的“魚”與我們現(xiàn)代人認為的魚是一樣的嗎?實際上晉人郭璞就認為鮨魚既是膃肭獸,而膃肭獸就是指海狗。
這是海牛,它們的體積很大和牛相比體重有過之而無不及。
原文:東次四經(jīng),又南三百二十里,曰東始之山,(氵此)水出焉,而東北流注于海,其中多茈(音止)魚,其狀如鮒魚,一首而十身,其臭如蘪蕪(míwú ),食之不(米費)。
北山經(jīng),又北四百里,曰譙明之山。譙水出焉,西流注于河。其中多何羅之魚,一首而十身,其音如吠犬,食之已癰。
譯文:東方第四條山脈,再向南三百二十里,有座東始山,(氵此)水從這里發(fā)端,向東北流入大海,水中多茈魚,它的樣子像鯽魚,一頭卻長著十個身子,它的味道象蘪蕪這種香料,吃了不容易放屁。
北方山脈,再向北四百里,有座譙明山,譙水從這里發(fā)端,向西流入黃河,水中多何羅魚,它一個頭卻有十個身子,聲音像狗叫,吃了可治腫瘡。
上面這兩種生物,最大的特點莫過于“一首十身”了。但這似乎太不可思議了吧?我的想法和之前一樣,“魚”非魚。
魷魚,又叫槍烏賊,它一共有十根觸須,其中八根較短,兩根較長,它們的嘴長在觸須根部。
烏賊與魷魚的主要區(qū)別在于,烏賊體內(nèi)有一塊梭狀的骨質(zhì)物,學名叫做海膘蛸。而魷魚體內(nèi)則是兩根像塑料管一樣的東西?! ?br>海膘蛸具有收斂止血、制酸斂瘡。這與何羅魚的描述相似。
山經(jīng)在每條山脈的結(jié)尾都有一段總結(jié)語,除了總結(jié)本條山脈的長度與作者們所到的地方之外,最主要的便是談這一地區(qū)的所祭祀的“神”以及祭祀的方法。何謂之“神”——為人所不能也。什么叫神,可以為人所不能為。
例如西三次經(jīng)里的西王母他是掌管天罰的(是司天之厲及五殘);燭龍則能控制晝夜的變更。而這些被祭祀“神”明顯區(qū)別于山經(jīng)中穿插提到的“神祗”的,它們除了長著悖于常理的面貌之外,完全沒有其它的能力,只能說是個死物。那么這種“神”東西在現(xiàn)代有沒有名目呢?有的,通常我們把它們叫做“圖騰”。
原文:中八次經(jīng),凡荊山之首,自景山至琴鼓之山,凡二十三山,二千八百九十里。其神狀皆鳥身而人面。其祠:用一雄雞祈瘞(音譯),用一藻圭,糈用稌。驕山,冢(音總)也,其祠:用羞酒少牢祈瘞,嬰毛一璧。
譯文:中央第八條山脈,從荊山開始到景山和琴鼓山,一共計二十三座大山,全程二千八百九十里。在這個地區(qū)人們祭祀著鳥身人面的圖騰。祭祠的方法是:用一只公雞取血涂祭,并取一塊有紋彩的美玉與精米,一起埋入祭壇。驕山是這里宗廟所在,這里祭祀要取用專門祭神的好酒加上豬羊(少牢)與一塊壁玉埋入祭壇。
遠的不說,時至今日祭祀活動都不曾停止。比如每年的清明,冬至的掃墓都是這種祭祀活的傳承。只不過祭祀的目的已經(jīng)大相徑庭了。
這是在四川三星堆出土的鳥身人面青銅像。
工作人員正在清理三星堆文物。除了金玉器皿外,我們還能看到大量完整的象牙,說明當時在四川盆地仍生活著成群的大象。這些象牙出現(xiàn)在祭祀坑中,也許就是山海經(jīng)里所說的“毛用”,也就是犧牲。三星堆遺址中發(fā)現(xiàn)有大量的璋壁等玉器。所謂璋,是指好玉的意思。璋上面都雕有各種漂亮的紋飾。
這對璋上面的那些紅褐色有可能是染的,還記得前面提到的可以“血玉”糖楓嗎?“血玉”就是指給美玉染色的意思,這種染色是浸入式的。
原文:大荒北經(jīng),北海之渚中,有神,人面鳥身,珥兩青蛇踐兩赤蛇,名曰禺強。
譯文:大荒的北面,在北海的洲上有神,長著人的面目鳥的身體,耳朵上貫著兩條蛇,腳下踏著兩條紅色的蛇,名叫禺強。
這兩張圖是印度的神,迦樓羅。也被稱為金翅鵬,是天龍八部眾之一,也是獅駝嶺三大王。從上下圖我們可以看到石雕像相對粗糙,而青銅像則非常精美細膩。不出意外的話,銅像應(yīng)該是較晚期的作品。青銅像在細節(jié)處理上有明顯的變化,說明在鑄造過程中,工匠們還加入了自己的理解和新的元素。
在山經(jīng)里,每一個地區(qū)的祭祀都是不同的。有的非常簡單,隨便抓只公雞放了血往地下一埋就完事。而有的地方則非常的繁復隆重,不但要獻上五谷三牲,好酒美玉,還要有歌舞以慶??偟膩碚f祭祀越隆重的地方那里的文明水平應(yīng)該就更高。我們看到在三星堆的祭壇中除了美玉,還發(fā)現(xiàn)有大量而且精美的黃金以及青銅器,但山海經(jīng)中雖然提到過金銀銅鐵這些金屬,卻未在各種祭祀中使用金屬器具,這也從側(cè)面反映了山經(jīng)中所記載的時代必然落后于三星堆文明,還有一點讓我很感慨,在山海經(jīng)中并沒有在這其中發(fā)現(xiàn)——“人殉”。雖然人殉代表著更高的文明水平,但不管后人如何粉飾,都難掩其中無盡的野蠻與黑暗。
原文:海內(nèi)南經(jīng),巴蛇食象,三歲而出其骨,君子服之無心腹之疾。其為蛇青黃赤黑,一曰黑蛇青首,在犀牛西。
譯文:海內(nèi)的南方,有一種巴蛇能吞吃大象,三年才將被吞食的象骨吐出,人吃了之后不會得心腹疾病。它的顏色是青黃赤黑的,也有人說是黑色的身體青色的頭,在犀牛的西邊。
PS:蛇類的牙不能撕咬咀嚼,吃東西都是靠吞的,而且每次進食之后都能很長時間不再進食,消化不掉的骨頭過大無法從肛門排出,所以會通過類似反芻的方式從嘴中吐出來。從這些方面來說,古人的描述是完全正確的。
那么蛇類究竟能長到多大呢?記得有一個傳說,在印度的某個地方曾經(jīng)有一種習俗,當?shù)氐娜巳ナ篮笕藗兙蜁阉氖w送到深山之中,幾天之后,尸體就會不見了。而事實上尸體是被一種巨大森林蚺(音燃)吞食了。
而下圖則是最近發(fā)現(xiàn)的生活在5800萬年前泰坦巨蚺。它的大小足以說明問題了。
從出土的泰坦蚺化石與現(xiàn)存最大的森林蚺的脊柱骨對比來看,泰坦蚺身體最粗的地方直徑可達1米!吞食成年象或有困難但吞食一頭小象絕無問題,不過出土的泰坦蚺誰又能確定是不是當年最大的蛇類呢? 科學家認為泰坦蚺的主食是鱷魚,而要知道當時的鱷魚體積也是非常大的。就像泰坦鳥一樣,誰又敢說它們就真的在5800萬年前滅絕了呢?只需要有適宜的生活環(huán)境它們根本沒有天敵。
原文:北次二經(jīng),又南三百里,曰景山,有鳥焉,其狀如蛇,而四翼、六目、三足,名曰酸與,其鳴自叫,見則其邑有恐。
譯文:北方第二條山脈,再向南三百里,有座景山,山中有鳥,它的樣子像蛇,卻長著四個翅膀,六只眼睛,三只腳,名叫酸與,也是它的叫聲,見到它當?shù)鼐蜁l(fā)生恐慌。
PS:之前我們曾經(jīng)討論過“魚非魚”,同樣的“鳥亦非鳥”。酸與是山海經(jīng)中比較出名的怪鳥了,小說雜記以及游戲漫畫中都有。它們的形像往往妖異而邪惡。但事實真是如此嗎?我們來看下酸與有哪些特征:形如鳥,狀如蛇,四翼、六目、三足,發(fā)出“酸與”這樣的叫聲,見到它就會當?shù)貢l(fā)生恐慌。那么世界有沒有什么動物能把這些條件套上呢?有,昆蟲。
上圖這種昆蟲,學名叫竹節(jié)蟲。看到它的時候,你是不是會有一種恍然大悟的感覺?昆蟲屬于節(jié)支綱動物,已知的昆蟲種類就達到了上千萬種,每年被科研人員發(fā)現(xiàn)的新物種當中絕對少不了昆蟲。比如竹節(jié)蟲,全世界約有2200余種。昆蟲中大部分都有翅膀,有翅的又分為兩翅和四翅,其實大部分都是四翅,只不過有些根據(jù)需要而退化了一對。另外昆蟲和其它節(jié)支綱的動物一樣,除了一對復眼之外通常還有為數(shù)不同的幾只單眼。
那么就真的沒有長著四只翅膀的鳥類嗎?這個我并不能確定,萬一古人們看到的是下面這些生物呢?
近鳥龍,被認為是恐龍向鳥進化過程中的重要一環(huán)。
原文:中次二經(jīng),昆吾之山,其上多赤銅。有獸焉,其狀如彘(志)而有角,其音如號,名曰蠪蚔(龍志),食之不瞇。
譯文:中央第二條山脈,有座昆吾山,山上多紅銅,山中有獸,它的樣子像豬卻長著角,它的叫聲音就像人在呼號,它的名字叫做蠪蚔(龍志),吃了之后不會發(fā)夢癲。
這種動物主要有兩種特征,就是狀如豬而頭上又長著角。至于吃了它的肉不會夢癲什么的,我認為那都是浮云,對現(xiàn)代人來說這根本無所謂。在山海經(jīng)中的明代想像圖里,畫師直接就畫了一只長著獨角的野豬。反正是不可能的,管他幾只角呢!就照最不可能的那樣畫唄。不過山海經(jīng)已經(jīng)一再告訴我們了,這個世界上就木有不可能的事情。
鹿豚是印尼蘇拉威西島上的傳奇生物,因為島上居民是在這種動物的啟發(fā)下,產(chǎn)生了很多奇聞軼事和像惡魔的面具。鹿豚又稱鹿豬,偶蹄目豬科的動物,只生活在印度尼西亞的部分島嶼上。是世界上最為奇特的動物之一。
庫班豬,生活在距今約一千五百萬年的地質(zhì)時期新第三紀中新世,它的化石全世界尚不足十個,國外僅保存有二個。而我國擁有一具最完整化石。庫班豬最大的特點,就是在它的前額長著一只長長的角。
蠪蚔VS庫班豬 相似度:★★★★★。
山海圖說《山海經(jīng)》與《易經(jīng)》、《黃帝內(nèi)經(jīng)》并稱為上古三大奇書。成書的年代不詳,作者也不詳,魯迅先生認為是上古之巫書,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說法不免有其片面性。中國文化中有一個特大的謎案,即考古證明的文明起源與神話提示的文明起源根本不是一個方向,我們現(xiàn)在看到的神話傳說,都是由生活在中原地區(qū)的古人記載下來的。而這些神話傳說的中心卻不以中原為主,而是以西北方向的昆侖山為主,這究竟是為什么呢?考古證明,中華民族起源于黃河中下游流域,而神話卻指示我們,中華民族起源于西北的荒漠。再往前推,考古證明中國人的祖先資陽人、馬壩人、山頂洞人、北京人,他們生活的地區(qū)都遠離西北方,可為什么神
話要以西北方為中心呢?進一步問:中國人究竟是從哪里來的?根據(jù)這些神話來看,中華民族曾經(jīng)有過一次巨大的遷徙,從西北遷向中原,再到沿海。然而現(xiàn)在考古發(fā)現(xiàn)卻不佐證以上這個推論,那么,這次遷徙是在什么
盤古王表讀:中國作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上古紀年缺乏系統(tǒng)的年表,不用說五千年文明的認同程度多么低,就連夏、商甚至西周還被國際史學界斥為傳說,不可信。這既有中國自己的不足——上古史料未能完整保存,二十世紀上半葉疑古派大行其道,又有國外貶低中國文明的成見在作怪。
《文史雜志》2000年第2期王德奎《“綿陽第一碑”與盤丨古王表石》列出了盤丨古至禹的年表,該年表如下:
一、約公元前8000——公元前6391年:原始社會
二、約公元前6390——公元前6211年:
1、盤古 2、天皇 3、地皇 4、人皇 5、五龍紀 6、攝提紀 7、合雒紀 8、敘命紀
三、約公元前6210——公元前5771年:
1、巨靈氏 2、句疆氏 3、譙明氏 4、涿光氏 5、鉤陳氏 6、黃神氏 7、巨神氏 8、犁靈氏
9、大隗氏 10、鬼隗氏 11、掩茲氏 12、泰逢氏 13、冉相氏 14、蓋盈氏 15、大敦氏 16、云陽氏 17、巫常氏 18、泰壹氏 19、空桑氏 20、神民氏 21、倚帝氏 22、次民氏
四、約公元前5770——公元前5071年:
1、辰放氏(4代) 2、蜀山氏(6代) 3、虺傀氏(6代) 4、兒遽氏
5、希韋氏(4代) 6、有巢氏(8代) 7、燧人氏(4代) 8、庸成氏(8代)
五、約公元前5070——-公元前4171年:
1、渾沌氏(7代) 2、葛天氏(4代) 3、女媧氏 4、伏羲氏 5、赫胥氏
6、東戶氏(17代) 7、皇覃氏(7代) 8、啟統(tǒng)氏(3代) 9、吉夷氏(4代)
六、約公元前4170——公元前3151年:
1、倉帝史皇氏 2、柏皇氏(20代) 3、中皇氏(4代) 4、大庭氏(5代)
5、栗陸氏(5代) 6、昆侖氏 7、西陵氏(5代)
七、約公元前3150——公元前2331年:
1、軒轅氏(3代) 2、祝涌氏(2代) 3、昊英氏(9代) 4、古皇有巢氏(7代)
5、朱襄氏(3代) 6、陰康氏(3代) 7、無懷氏(6代) 8、神農(nóng)氏(8代)
八、約公元前2330——公元前2211年:
1、黃帝 2、顓頊帝 3、嚳帝 4、堯帝 5、舜帝 6、禹
下轉(zhuǎn)自《山海經(jīng)與世界文化之迷》
海內(nèi)外學者關(guān)于《山海經(jīng)》的地理研究眾說紛紜。有“云南圈”、“兩河流域圈”、“中國圈”、“亞洲圈”、“世界圈”等多種說法。 “《山海經(jīng).大荒西經(jīng)》所說的壽麻國,正是今非洲赤道沙漠人的形象?!渡胶=?jīng)?大荒東經(jīng)》所見日月所出之山六,恰是今南北美洲的地理情狀?!?徐顯之《山海經(jīng)探源》?!啊渡胶=?jīng)》是以中國為中心的世界地理書”宮玉?!杜c世界文化之謎》?!啊渡胶=?jīng)》我懷疑它是兩河流域地理書。”蘇雪林《屈原與九歌?屈原評傳》?!啊渡胶=?jīng)》記載的是云南遠古時期的地理和歷史?!绷钟腊l(fā)《神話的新發(fā)現(xiàn)一《山海經(jīng)》地理考》。他們各執(zhí)一詞,看起來都很有道理。
隨便舉一個例子,《山經(jīng)》中列舉了大量流入海洋的河流,有的流入東海,有的流入北海,有的流入南海,可是竟然有的河流向西流入西海,我們翻開今天的世界地圖,有幾條是向西流的呢?中國只有一條倒淌河向西流入青海湖。而《山海經(jīng)》中絲毫不認為向西流入西海有什么異常。
“南山經(jīng)之首曰鵲山。其首曰招搖之山,臨于西海之上。麗{鹿旨}之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海。(南山經(jīng))”
“崦嵫之山,苕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海。(西山經(jīng))”
“騩山,是錞于西海,氵妻水出焉,西流注于海。(西山經(jīng))”
諸如此類,在《山海經(jīng)》中河流向西注入大海很平常,不可思議的還在后邊,檢索一下西山經(jīng),'西流’出現(xiàn)了十余次,檢索一下中山經(jīng),'西流’出現(xiàn)了五次,也就是說,有數(shù)十條河流是向西流的!再如北山經(jīng)中的王屋山,(氵聯(lián)水)向西北流入泰澤。(向西北流的河流山海經(jīng)記載也很多)
這是一個什么問題?河流怎么會西流呢?騙子必須遵循這樣一個原則,就是騙子必須說一些你不了解的事情,比如說你未來能發(fā)大財,或者某某海外有仙山,這些你不知道的事情他才能有欺騙你的機會。如果一個人對你說長江向西流,我相信你一定會懷疑他神經(jīng)有問題。但是《山海經(jīng)》的作者并沒有遵循這個欺騙原則,他言之鑿鑿的說,王屋山有河向西北流。
非常奇怪,河流西向的年代太遙遠了,5000萬年前的長江是向西流入地中海的,當然現(xiàn)在也有一些小河是向西流的,例如山東的大汶河。這是一個謎團,還沒有辦法解釋,但毫無疑問的,《山海經(jīng)》中記載的西向河流不是故意編造出來的,因為小孩子都可以戳穿他的騙局,他沒必要冒這種風險。
根據(jù)現(xiàn)有的地理學常識,最近的地質(zhì)變遷年代恐怕也要幾萬年前,如臺灣海峽,在4萬年前東海大陸架是一片濱海平原,在3。3萬年前后,大陸架被海水淹沒,又過了3000年,發(fā)生海退,經(jīng)過1。5萬年的變遷,海平面到最低點,比現(xiàn)在低130~160米,隨后海平面再次上升,在7000年前,海平面接近了現(xiàn)在的高度。也就是說,一萬五千多年前的海岸線比現(xiàn)在偏東600多公里。如果《山經(jīng)》記載的是真實的話,那么它記載的絕不可能是在7000年前,而是更久遠的以前,一次地質(zhì)變遷導致了我們查無對證!
這并不是最離奇的,前文說過,在東山經(jīng)中明確的記載了這樣一種動物,它叫犰狳,“有獸焉,其狀如菟,而鳥類喙,鴟目蛇尾,見人則眠,名犰狳。”翻譯過來就是這種動物體型像兔子,像鳥一樣的長喙,圓眼睛細長的尾巴,看見人就一動不動。如果你看見過美洲犰狳的話,你就絕不會懷疑山海經(jīng)的描述,美洲犰狳就是這樣一種動物,和小兔子一樣楚楚可憐,為什么像兔子?他不但體型像,而且那對長耳朵更像!犰狳還有個習慣,遇見危險就會像穿山甲一樣縮成一團,當然就一動不動了。穿山甲不像兔子,一點都也不像,它也沒有那對長耳朵。
這就是說!在山海經(jīng)中記載了一種美洲特有的動物,它在亞洲根本就不存在,是我們的祖先千里迢迢去了美洲考察?還是美洲、亞洲連在一起的時候,就有了山海經(jīng)的普查者?
地理卷雜論 (1)
五藏山經(jīng)記載的山脈地理,像天書一樣困擾著人們,在這方面,我并沒有太好的見解,只能提出一些問題,留待后來人明查吧。
一、南山經(jīng)
根據(jù)動物卷對犀牛的分析,知道南山經(jīng)在一個寒冷地帶,雖然寒冷,但它并不一定在北方,因為山經(jīng)記述的年代很接近第四紀冰川期,或者更早,氣候寒冷也說得過去。
南山首經(jīng)是一列由西向東的山脈,自西海招搖山至東海箕尾山,共十山,兩千九百五十里!
南次二經(jīng)自柜山(西臨流黃,北望諸毗)至東海漆吳山,共十七山,七千二百里!
南次三經(jīng)自天虞山至南禺山,共十四山,六千五百三十里?。ㄍ窘?jīng)渤海)
二、北山經(jīng)
北山首經(jīng)中記載了“潘侯山,有獸焉,其狀如牛,而四節(jié)生毛,或曰旄?!保笈J且环N生活在寒帶或高原的動物,在熱帶它活不下來?!靶∠躺剑瑹o草木,冬夏有雪。”冬夏有雪也必然是高原地帶或寒帶,如赤道附近的乞力馬扎羅雪山?!岸剞吧?,其獸多兕,旄牛?!辟?,被認為是一種犀牛,而牦牛和它生活在一起
也就是說北山首經(jīng)在'冬夏有雪’、“牦?!逼毡榇嬖诘那闆r下,它記載的不可能是熱帶地區(qū),只可能是從高原地區(qū)、或從寒帶地區(qū)向南延伸5490里。
北次二經(jīng)也是如此,“狂山,無草木,是山也,冬夏有雪?!薄肮霉嗌?,無草木。是山也,科夏有雪。”這兩座相隔千里的山脈都是冬夏有雪,也就是說,北次二經(jīng)處在非常遼闊的高原上或者緯度跨度非常大的寒帶上。
其中有一個非常令人震驚的句子,在距離北海300里的地方,有一座洹山,“三桑生之,其樹皆無枝,其高百仞。百果樹生之。其下多怪蛇。”
樹高百仞,'仞’是一個度量單位,而中國的度量單位極度混亂,不要說無法確定《山經(jīng)》的成書年代,就算是確定《山經(jīng)》的成書年代是漢朝,漢朝的度量也是混亂的。周制八尺為一仞,秦漢制六尺為一仞,周朝一尺多長估計還沒定論,商尺一尺等于16。95厘米(根據(jù)安陽殷墟出土的商尺,一說為16。8cm)。漢尺一般在21。25~23。75厘米,但是漢朝的建筑體系非常完整,而主宰這套建筑體系的尺度卻是魯班尺,俗稱木工尺,木工尺更是混亂,有的一尺31。1厘米,有的27。77厘米。
所以說種種原因?qū)е?樹高百仞’根本無法精確估計,而且'樹高百仞’也有可能是觀測者估算的。
那么我們就來按照漢制來估算一下,100*6*20=12000厘米=120米。有這么高的樹嗎?當然有,不過極度稀少,在加利福尼亞和俄勒岡的紅杉樹現(xiàn)存最高的有112米(在加利福尼亞紅杉國家公園里),據(jù)說還有140米高的,沒考證過。
《北山經(jīng)》的作者說謊了嗎?“樹高百仞”!他沒親見過怎么能想象得出這么高的樹?!渡癞惤?jīng)》中也有記載:“東方有樹焉,高八十丈,敷張自輔,葉長一丈,廣六尺,名曰扶桑,有椹焉,長三尺五寸?!睆母叨葋碇v,《神異經(jīng)》也沒說謊,但那么大葉子的樹的確沒見過,沒見過我就敢說它在說謊?
見過紅杉或它的照片的人,應(yīng)該對“其樹皆無枝,其高百仞”有個深刻的理解,那紅杉樹是直聳朝天,從下面仰望的話,根本看不見樹枝,光溜溜的頂著個大帽子。
不過疑問還是有的,加利福尼亞靠的不是北海是太平洋,而三桑樹卻離北海只有300里。紅杉樹屬于常綠針葉樹,而生存在北海附近的樹卻應(yīng)該是落葉針葉樹。這說明高大的三桑樹另有物種,不過已經(jīng)找不到了,但它曾經(jīng)的存在卻絕不是天方夜譚。
另有一個小發(fā)現(xiàn),現(xiàn)在還沒有證據(jù)證實,權(quán)且當作家常,'杉’字怎么讀?你讀來聽聽,我怕你不小心讀成'三’或'桑’。
接著來看北次三經(jīng),北次三經(jīng)仍然有冬夏有雪的現(xiàn)象,“空桑山,無草木,冬夏有雪?!边@是個孤證,無法證明北次三經(jīng)在寒帶。但是我們可以暫時繞開這個問題,看看北次三經(jīng)有多特殊。
北次三經(jīng)的特殊之處就在于它奇長無比,“凡四十六山,萬二千三百五十里。”這是五藏山經(jīng)中最長的一列山脈。古華里和現(xiàn)在的公里怎么換算?坦白的說,我不知道。古人的長度基本單位是'尺’,五尺為一步,三百步為一里。漢代一里為三百六十步,每步六尺,每尺合0.231米,一里約合498.96 米,跟現(xiàn)在差不多。
仍然用漢制估算吧,12000多里???你知道什么概念么?如果你手邊有世界地圖的話,用尺子量一下太行山到北冰洋的距離,嚇你一跳,才4500~5000公里之間。難道古人真的走到北冰洋了?那到未必,因為北次三經(jīng)從太行山出發(fā)先向東海前進,為什么呢?因為北次三經(jīng)提到了“發(fā)鳩之山,有鳥焉,名曰精衛(wèi)。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東海,溺而不返,故為精衛(wèi)。常銜西山之木石,以堙于東海。”這是說發(fā)鳩山離東海不會很遠。
地理卷雜論(2)
也就是說北次三經(jīng)從太行山向東至發(fā)鳩山然后折向北方(當然有不少向東北方向前進的),如果你把北次三經(jīng)的路線圖用一定比例尺大致畫下來的話,然后量一下垂直距離,你會發(fā)現(xiàn)非常非常接近4500~5000公里這個數(shù)值。雖然山經(jīng)中的太行山未必是現(xiàn)在的太行山,但這是巧合嗎?
綜合一下就是,北山經(jīng)基本上都坐落在寒帶,百仞三桑樹的奇特告訴我們,它絕不是古人憑空想象出的奇樹,古人必有所聞或所見而后載。三桑樹卻只離北海300里。而北次三經(jīng)的長度卻遠遠超出了古人的測量能力,先不說有沒有計里鼓車,即便有車,有路嗎?即便有路,怎么沙行?怎么水行?這不是簡單的航海,還要穿越沙漠,穿越河流。“又北水行五百里,至于雁門之山”、“又北水行四百里,至于泰澤”、“又北水行五百里,流沙三百里,至于洹山”
不要講什么飛行器之類的神話,那不可信,“大咸之山,無草木,其下多玉。是山也,四方,不可以上?!比绻酗w行器的話,古人也不至于望山興嘆了,因為他上不去。他們上不去的山很多很多,這里就不列舉了。
三、西山經(jīng)
如果比較一下五藏山經(jīng),會發(fā)現(xiàn)一個有趣的現(xiàn)象,北山經(jīng)是一片蠻荒之地(其山北人皆生食不火之物),東山經(jīng)和南山經(jīng)則幾乎是一片不毛之地(綿延數(shù)千里,有草木的山都不多),中山經(jīng)則可稱為魚米之鄉(xiāng)(富庶的不得了),最奇怪的就是西山經(jīng)了,我只能用一種頂禮膜拜的心情來形容它,這簡直就是人間仙境。
西山經(jīng)并非三言兩語可以描述的,我們還是從最神奇的一座山開始說吧,這就是昆侖山。對昆侖山的探求,是數(shù)千年來中國人的夢想,從漢武帝開始,到近代的學者如蘇雪林等等,都對昆侖山下過無數(shù)的功夫。漢武帝是為了成仙,正趕上張騫出塞,就讓張騫按照古圖溯源,希望能找到昆侖山。張騫比較老實,說沒找到,太史公就一陣冷笑,“《禹本紀》言河出昆侖。昆侖其高二千五百余里,日月所相隱避為光明者也。其上有醴泉、瑤池。今張騫之使大夏也,窮河源,惡睹所謂昆侖者乎?”漢武帝不甘心,又派人去找,結(jié)果還是無功而返,最后隨便指了個山(于闐)當作昆侖山。太史公此處是懷疑《禹本紀》、《山海經(jīng)》的可信性,他認為《尚書》更可信一點,這無可厚非。昆侖山在哪?我不知道,不過可以找一些能有點線索的山來看看。
“太華之山,削成而四方,其高五千仞,其廣十里,鳥獸莫居。有蛇焉,名曰肥(蟲遺),六足四翼,見則天下大旱?!边@是五藏山經(jīng)中唯一記載的有高度的山。“五千仞”,按照漢制來估算在六千米以上。
疑點很多,一、為什么五藏山經(jīng)中只有這座山才記載了高度?二、這個“五千仞”是垂直高度(海拔高度)還是斜坡長度?三、為什么鳥獸莫居的地方卻有六足四翼的昆蟲?
樓蘭古國消失在荒漠之中,我們知道它曾經(jīng)存在過,因為有考古證據(jù)。和氏璧在戰(zhàn)國群雄的硝煙中失蹤,我們不懷疑它曾經(jīng)存在過。因為有典籍記載,但是山海經(jīng)所言渤海之東(今日太平洋)有五座仙山,即岱輿、員嶠、方壺、瀛洲、蓬萊,山上有眾多仙人居住,由于天災人禍,岱輿、員嶠二山(實為海島)沉沒海中,無數(shù)居民逃往它處,還有的人從才在水中居住,這個古老的故事長期被人們視為神話,因為沒有證據(jù)了,可是最近西方學者證實了大西洲、太平洲的曾經(jīng)存在,也許海底真的住著麥克,哈里斯:)
一直以來我都不明白為什么山海經(jīng)要分海內(nèi)篇和海外篇,直到我看到一篇報道美國地理考古女學者的文章,轉(zhuǎn)載:
“美國學者墨茲博士研究了《山海經(jīng)》,試著進行按經(jīng)考察,默茨背起行囊上路了。她要像中國古代的旅行者一樣,用雙腳去丈量勘測那些山脈。她的方法是:《山海經(jīng)》中的中國古人讓你向東,你就向東,讓你走三百里,你就走三百里,看看會發(fā)現(xiàn)什么。
經(jīng)過幾次失敗,一英里一英里地依經(jīng)上記過的山系走向,河流所出和流向,山與山間的距離考察,結(jié)果勝利了。查驗出美國中部和西部的落基山脈,內(nèi)華達山脈,喀斯喀特山脈,海岸山脈的太平洋沿岸,與《東山經(jīng)》記載的四條山系走向、山峰、河流走向、動植物、山與山的距離完全吻合……
真是令人驚訝:一個美國人,研究了中國學者都難以讀通的《山海經(jīng)》,并且據(jù)此實地勘察,發(fā)現(xiàn)了中國古人早已到達美洲!
美國女學者默茨博士研讀了《山海經(jīng)》,并親自踏勘美洲的山水河流之后,由衷的贊嘆:
對于那些早在四千年前就為白雪皚皚的峻峭山峰繪制地圖的剛毅無畏的中國人,我們只有低頭,頂禮膜拜。”
《山海經(jīng)。海內(nèi)北經(jīng)》:“姑射國在海中,屬列姑射,西南,山環(huán)之”。這當然就是日本列島了。這里的“姑射”,就是用肋條骨想一想也會猜出是今天的庫頁島。而古,古代可讀KU、WU、HU,射可讀Ye(唐代宰相叫做尚書左仆射,你可以用輸入法打一打)所以“姑射”就是“苦頁”。
苦頁(褲頁)人是上古時代的鬼方人,那時我們祖先管寒冷北方靠近極地的地方叫鬼方。
戰(zhàn)國時,蘇秦、張儀這兩個小子的老師是鬼谷子大家都知道吧?而這鬼谷子正是鬼方苦夷人,商代武丁伐鬼方,就把鬼谷子的先人趕到了“列姑射”的日本列島,所以這鬼谷子實際上是日本人的老祖宗,他的孫子們理所當然的就是“鬼子”了。當年司馬被漢武帝給煽了JJ以后發(fā)奮撰寫《史記》,卻遇到了一本連自己也不敢妄加評斷的書,《山海經(jīng)》。最后他在《史記》中老老實實地寫道: “至《山海經(jīng)》所有怪物,余不敢言之也。”其實不光是司馬遷,歷代史家遇到《山海經(jīng)》,都要打個寒戰(zhàn),對它的內(nèi)容、該歸于何類頭疼不已。
史家們之所以看法不一,是因為《山海經(jīng)》實在古怪。書中描繪了一個近乎離奇的世界:青丘之山上有九尾狐;長右之山上的怪獸長右,百姓見到它就要遭遇洪水;祈過之山上有長著人臉、生三只腳的瞿如;守護槐江之山的神英招,長著人的臉、馬的身體、虎的斑紋及鳥的翅膀。《山海經(jīng)》中,諸如此類怪獸數(shù)不勝數(shù),不知道遠古中國是否真是一個怪獸橫行的國度?!渡胶=?jīng)》的奇異之處卻還遠遠不止于此,全書只有31000字,卻記載了40個方國、550座山、 300條水道、100多個歷史人物和400多種怪獸,地理、神話、宗教、民族、動物、植物、礦產(chǎn),天南地北,包羅萬象。
有意思的是,歷代君主對《山海經(jīng)》頗為客氣。秦始皇焚書坑儒,這本沒燒;漢武帝廢黜百家、獨尊儒術(shù),摒棄的書不少,《山海經(jīng)》也不在其列。由此看來,《山海經(jīng)》并不是一本平常的書,它奇特的內(nèi)容與豐富的想象,一直令古人心馳神往。
這本包羅萬象、詭異莫名的《山海經(jīng)》,到底是何人手筆?沒有定論,《山海經(jīng)》涉獵廣泛,地域跨度極廣,許多民族都能從中看到本族的影子,如今在全球范圍內(nèi)陸續(xù)找到了書中曾經(jīng)記載過的動物植物和怪物。
我在三星堆看到的出土青銅器深為震撼,那完全就是山海經(jīng)中記載的復制品,這些東西是誰做的?我堅信古代人不會吃飽沒事干編神話玩,所謂神話一定是現(xiàn)實的變形反射.
其實剔除《山海經(jīng)》由于年代久遠,出現(xiàn)錯簡、殘簡、漏簡等錯生命線,其內(nèi)容之可信,屢使后人稱奇?! 渡胶=?jīng)》古傳有三十二篇,西漢劉向、劉秀(歆)父子最早校訂此書時,定為十八篇。這就是我們今天看到的《山海經(jīng)》。劉秀最后校訂完成《山海經(jīng)》十八篇后,為此專門給皇帝上表,其內(nèi)容今日可看做一篇出版內(nèi)容簡介:……《山海經(jīng)》者,出于唐虞之際。昔洪洋溢,漫衍中國,民人失據(jù),(崎嶇)于丘陵,巢于樹木。鯀既無功,而帝堯使禹繼之。禹乘四載,隨山(刊)木,定高山大川。益與伯翳主驅(qū)禽獸,命山川,類草木,別水土。四岳佐之,以周四方,逮人跡之所希至,及舟輿之所罕到。內(nèi)別五方之山,外分八方之海,紀其珍寶奇物,異方之所生,水土草木禽獸昆蟲麟風之所止,禎祥之所隱,及四海之外,絕域之國,殊類之人。禹別九州,任土作貢,而益等類物善惡,著《山海經(jīng)》。皆圣賢之遺事,古文之著明者也。其事質(zhì)明有信?!?
接下來,劉秀為了向皇帝說明“其事質(zhì)明有信”,還舉了兩個例子。其中一例是:孝武皇帝時嘗有獻異鳥者,食之百物,所不(肯)食。東方朔見之,言其鳥名,又言其所當食,如朔言。問朔何以知之,即《山海經(jīng)》所出也?! ?br>劉向、劉秀(歆)父子是中國歷史上已知最早校訂《山海經(jīng)》之人。他們看到過的《山海經(jīng)》是“凡三十二篇”,而我們今天看到的《山海經(jīng)》是經(jīng)他們校訂刪編而定的十八篇。對于《山海經(jīng)》,劉氏父子應(yīng)最有發(fā)言權(quán)的。何況為此皇帝上表,是“臣秀昧死謹上”,豈敢胡言亂語?
今日事實證明,《山海經(jīng)》確實“其事質(zhì)明信”。現(xiàn)舉幾例,真讓人稱奇:
其一,在聞名于世的四川三星堆文化遺址發(fā)掘中,考古人員在一個祭器坑中發(fā)現(xiàn)許多保存完好的象牙,而今日成都平原又不是野象棲息地;遺址中還出土了很多玉器,而成都平原并不出產(chǎn)玉石。翻開《山海經(jīng)》便可找到答案?!渡胶=?jīng)·中次九經(jīng)》指出: “岷山……其獸多犀象,多夔牛”;“岷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白珉?!卑诅爰词前咨墓栀|(zhì)類巖石。這就指明了三星堆遺址中象牙和玉石器的來源。而三星堆出土的人首鳥身青銅像,也與《山海經(jīng)·中次八經(jīng)》中的山神形象相合?! ?/p>
其二,清末民初曾任清朝政府和尼國政府駐外使節(jié)的歐陽庚先生之子歐陽可亮,耋年曾跟隨其父在中南美洲生活多年,相識不少印第安人,曾有一段奇特的經(jīng)歷,現(xiàn)將歐陽可亮先生的自述摘錄如下:“筆者耋年在海外,與殷地安人(歐陽可亮認為印第安人實應(yīng)為殷地安人,有殷人之意)家庭同吃同住同學同游六年,1926年6月15日,與歐陽可宏三哥、可祥五弟,受殷福布族招待,派二十名殷福布族青年水手劃船,從墨西哥支華華(CHIHUAHUA)州的支華華市支華華村的甘淵湯谷(即旸谷)23人上船,一路上有800公里地下鐘乳古水道,實入《山海經(jīng)·大荒東經(jīng)·大荒南經(jīng)》之大壑、甘淵、歸墟、咸池,而不自知。由黑(墨)齒國(即墨池國)之尤卡坦半島科潘河上岸,出墨池(歸墟),到拉文塔太陽神廟遺址。見日出杲杲,朝陽東升于穹桑樹上,殷地安群眾已集數(shù)百,禮拜太陽。20名水手也站立挺身,仰面朝天祈禱?;厝r,仍由大壑、咸池,進入地下鐘乳水道,在墨池歸墟飲'合虛山長壽甘泉的甘露水 ,見有地下水道岔口,鐘乳下垂滴水,蔚為壯觀。一水手說:這岔道是天元(TIENYUEN)日月山,常羲(CHANGSI)媽媽正在浴月,一月方至,一月方出。三哥問:怎么墨國也有軒轅呢?答:這是海外天元。指又一鐘乳大岔水道說:這是羲和(SIHO)媽媽浴日的地方,共有22個地下岔道,一進去,迷了路就出不來了……我們兄弟3人1927年才回中國學漢語,當時只會說西班牙和殷地安語,23人誰也沒讀過《山海經(jīng)》,后來才知道水手講的同《山海經(jīng)》記的多有暗合,很是驚訝……
三星堆與《山海經(jīng)》
《山海經(jīng)-海內(nèi)經(jīng)》中,有個都廣之野,“西南黑水之間,有都廣之野。百谷自生,冬夏播琴。鸞鳥自歌,鳳鳥自舞,靈壽實華,草木所聚。爰有百獸,相群爰處?!?古蜀人是左言的,今天四川方言中還能聽到“雞公”、“鬧熱”等詞,雞公就是公雞,依此看來,都廣之野便是廣都之野,蒙文通認為就是成都平原?!渡胶=?jīng)》里的都廣之野是一派人間天堂景象,成都平原也曾是蜀人溫床,頗似天堂。
《山海經(jīng)》每座山都有山神,它們半人半獸,張牙舞爪。其中,人首鳥身像在《山海經(jīng)》中反復出現(xiàn),北方之神禺強,東方之神句芒都是人首鳥身的。三星堆也出土了一尊青銅人首鳥身像,它站立在花朵之中,胸口正中刻著兩個同心圓,代表太陽與光輝,顯然,在三星堆人眼中,這尊人首鳥身銅像,應(yīng)該代表著一位地位極其崇高的神靈,它又會是《山海經(jīng)》哪座山頭的神靈呢?
東西方各國早期人類共同使用的神器,便是作為神靈偶像的模仿之物——神面具。而三星堆近百件青銅面具表明了一個神靈偶像時期在古蜀的真實存在。
三星堆面具的形式感極為明顯,特別是集中在眼部: 《華陽國志》曾有語,“有蜀侯蠶叢,其目縱,始稱王”, 蜀王蠶從縱目,這種極易辨認的古代形式可以追溯到遠古時代,它們蘊含了人類的宗教和歷史的傳說。在這些令人驚奇的表現(xiàn)形式中,用的是幾何圖形的簡潔風格, 這本身就是超自然力的神話結(jié)果。
三星堆每張面具都隱藏著獨特的信息,其中最重要的信息應(yīng)來源于以神為中心的神話。神話是原始宗教最豐富、最生動的演繹。原始人對神靈的依賴必然表現(xiàn)為對神的祈求,獻祭等崇拜行為。祈求與獻祭在放大神的作用的同時,又限制了人的作用,產(chǎn)生種種禁忌。神話則是對禁忌的突破,人也只能在神話中既保持住禁忌,又最大程度的表達對神的依賴和崇拜。早期面具的出現(xiàn),正是對神話的演譯,戴上面具的祭祀儀式,正是無所不在的超自然力的神話威力的表達。
三星堆所有的面具都有很硬的線條,與青銅立人相似,均為大眼、寬嘴。所有這些特征賦予神靈,是為了使神更知人間艱難,從而更具威力以抵御虎豹財狼,使“民入山林川澤,不逢不若,魑魅罔兩,莫能逢之”《左傳·宣公三年》)。
這種神秘性帶著遠古的氣息走來,沒有受到時光的磨損,三星堆面具如同發(fā)出大量含混話語的魔具,它們雕刻得堅定威嚴,又神秘莫測。由于夸張的、超凡的眼部和嘴部的突出,顯示出古蜀神話中“蜀人縱目”的主題。
在這里,人們的信仰被改造為神,或與神融為一體,或投射到神的形象上。因此,神類面具往往掛在神樹或其它神圣物上。以獸面具為主體的面具群,代表巫師或鬼神面具。它是一個充滿夢幻、迷狂的世界。它雖是人的社會,但屬于浪漫主義的理想社會?,F(xiàn)今三星堆面具的使命結(jié)束了,但它打開的人類精神世界仍然在不斷地衍生著。
相關(guān)文章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