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作品該不該入選中學語文教材,這個問題近日頗受關注。坦白地講,如果莫言沒有獲得諾貝爾文學獎,許多人也許不會由此生發(fā)感慨。聚焦于某位作家的作品,有時往往并非針對作品,而是對這位作家有了新的認識,莫言榮獲世界頂級文學獎,對其作品的價值自然應以新的眼光去審視,這是完全正確的。
眾所周知,中學語文教材是由一篇篇文質(zhì)兼美的文章構(gòu)成的,既有編寫者的總體編寫意圖,也有具體的單元組合要求,非教材編寫參與者和執(zhí)教者,有時難免霧里看花,以為增刪或更換文章篇目是一件輕而易舉之事,真可謂“外行人看熱鬧,內(nèi)行人看門道”,一套優(yōu)秀的教材,其編寫意圖明確,單元要求鮮明,入選的文章語言規(guī)范,可讀性強,又要符合適齡孩子的特點,頗為不易;誠然,現(xiàn)行教材還存在不少缺陷,諸如名家名篇的入選尚有待仔細斟酌,但批評者不能據(jù)此認為只需入選某位作家的作品,教材功能就完善了,反之則是教材的“缺陷”;如此簡單化的評論只是“外行人”不諳門道的表露,將它視作“評論缺陷”也許并不為過。
一直以來,我們有些評論總給人隔靴搔癢之感,有例為證:近日一位教師調(diào)查了80名學生,竟無一人知道莫言,不知熟知莫言的評論家聞知此事是否吃驚?再想一想,平日里是否關心學生在閱讀層面上的空白?在這方面語文教材未入選莫言作品,編寫者自然應擔“有眼不識貨”的責任,但評論家的“慧眼”是否窺見了中學生與莫言作品的“脫節(jié)”?須知教材并非認識的源泉,學生的諸多認知是從教材之外的生活中獲得的。有一句流行語叫“與時俱進”,在我看來,是指人的主觀認識應隨客觀事物的變化而變化,不應囿于固有的思維模式而使自己的認識停滯不前,正因此,教材需要適時調(diào)整和補充,但這類調(diào)整的補充不應為了“追逐時尚”,這就是說,不論編教材或評論教材,決不能以“趕時髦”作為標準?!摆s時髦”編就的教材,只能“時髦”于一時,決無長久的生命力,為“趕時髦”去評論教材的得失,則是患了“短視癥”而給人以“功利”的把柄,更不足取,“與時俱進”與“趕時髦”是涇渭分明的兩碼事,將兩者混同與稀里糊涂庶幾相差無幾了。
回到教材的選文上來,我自然贊同莫言作品入選中學語文教材,這是因為莫言是當代中國優(yōu)秀作家的“標桿”,其適合中學生閱讀的作品也有不少,但最終是否入選,我以為應由教材編寫者定奪。如上所述,這須同教材編寫意圖和教材總體框架相吻合,我們對教材的評論也應把握住這一點,如果以“趕時髦”要求教材編寫主體去“追逐時尚”,評論也就偏離了正確的方向。
如今,伴隨著“莫言熱潮”滾動,這類“評論缺陷”也在蔓延,以“不懂莫言”為名,把板子打向教材編寫者,是其一;以“輕慢莫言”為由,把板子打向寂寞已久的文壇,是其二;以“宣傳莫言”者自居,把板子打向教師乃至家長,是其三……此類完全不顧及客觀事物已發(fā)生變化的所謂評論,對受眾來說,又有多少說服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