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語文作文課文素材集(一)——古代詩人——屈原、李白、杜甫、白居易 《離騷》與《屈原列傳》 屈原,戰(zhàn)國末期楚國人,杰出的政治家和愛國詩人。在政治上他推崇“美政”,即圣君賢相的政治,認為只有圣君賢相才能把國家治理好,有強烈的憂國憂民,忠君致治的思想。屈原“美政”的另一體現(xiàn)是民本思想。這在他的作品里也有很清晰的表述,如“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瞻前而顧后兮,相觀民之計極”所謂圣君賢相,所謂美政,就是要看能否解決民生疾苦問題,能否致民于康樂之境。他明知盡忠的為患,但不忍舍棄自己的政治理想,很好地表現(xiàn)了屈原堅持“美政”、至死不渝的高尚節(jié)操,抒發(fā)了詩人憂國憂民、獻身理想的愛國情感。 “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保ǚg)只要是我心中所向往喜歡的,即使死去九次也不會后悔。(評析)這一句表明屈原志向不改,堅貞不屈。真可說是一條鐵骨錚錚的漢子。屈原最不能容忍的是那群無恥小人對他的惡毒誣蔑,下決心絕對不和他們合流,他自比不合群的鷙鳥,孤傲、矯健,“自前世而固然”,他不想改變,也無法改變,這就像方圓不能周,異道不相安一樣。他從不后悔自己的選擇?!半m九死其猶未悔”和同出自于《離騷》的“路曼曼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詩句是后人引以自勉和共勉最多的句子。 《離騷》中作者常以“香草”“美人”來比喻自己、賢士和君王,并表達政治理想,這是《離騷》的一大藝術(shù)特色,這種方法也叫“移情法”即不直接說出自己想說的話,而是把它寄寓于某一物上,也就是“移情于物”,這種方法在古典詩詞中廣泛運用,在政治不清明的時代,借用“移情”,可言難言之語,可抒難抒之情。 “豈余身之憚殃兮,恐皇輿之?dāng)】儭薄爸妇盘煲詾檎?,夫維靈修之故也”——忠君報國,雖死不悔。“余固知謇謇之為患兮,忍而不能舍也”——堅持真理,永不言棄。這些感天動地的詩句,令我們感受到詩人高貴的品質(zhì),寧死不屈的精神。正如司馬遷所贊:“推此志也,雖與日月爭光可也。”而從此,一種永世不曾泯滅的信念——對真理的信仰和對理想的追求,一種千古不變的情愫——對祖國的熱愛和對鄉(xiāng)土的依戀,深探注入到中華文化中來,成為我們民族文化的光輝傳統(tǒng)。 屈原首先是一位偉大的智者,一位才華出眾而識見過人的智者。問題在于,世間智者頗多,而如何使用才智,則是個人的悲劇與否的關(guān)鍵。在屈原與漁父問答中,漁父明確地勸他:“舉世混濁,何不隨其流而揚其波?眾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懷瑾握瑜,而自令見放為?”如果將這段問答視為后人懷念屈原時虛構(gòu)的話,那么,我們完全可以把它看作召喚屈原如何使用自己才智的另一種聲音。屈原如果順從了這種聲音,他至少不會遭遇被流放而自沉江水的悲劇,亦不失為“明智”的選擇。但是,屈原堅守自己的心靈操守,就只能走向悲劇 尤其令人深思的是,在《屈原列傳》中,在歷史上的許多現(xiàn)實的場合,真正的智者與忠者,力量總是那么孤弱;將心智用于謀私,用于邪惡的人又是那樣之多。上官大夫“心害其能”而“爭寵”;靳尚、鄭袖為了私利而賣國;而懷王又昏憒無能,任由奸佞害忠。這是人性的丑陋,這更是社會機制對人性丑陋的縱容。于是乎,君將不君,國亦不國,超越于任何個人悲劇的國家悲劇亦勢所難免地發(fā)生了。這便是司馬遷從人的靈魂深處,從人間關(guān)系之中所揭示的屈原悲劇的最深刻之處,亦是屈原悲劇最有價值的地方。 每讀《史記·屈原列傳》,我的腦海中就會交替映現(xiàn)出兩幅遙遠而清晰的畫面:一幅是,被放逐于江湘之間的屈原,顏色憔悴,形容枯槁,一邊踽踽獨行,一邊悲切吟唱。這就是后人所謂的“屈子行吟圖”,是屈原作為詩人的永恒雕像。一幅是,屈原自沉一百六十多年之后,年方二十的司馬遷“南游江淮”,來到屈原自沉的汨羅江畔,臨流憑吊,噓唏垂涕。 理解這兩幅充滿濃郁的悲劇氣息的畫面的關(guān)聯(lián),我們完全可以把他們看作是一位悲劇詩人和一位悲劇詩人式的史學(xué)家的靈魂穿越一個多世紀的時間,在汨羅江畔,在司馬遷幽禁的囚室中進行的一次對話;看作是司馬遷對屈原的詩人之心的深刻解讀。正因為如此,這篇《屈原列傳》便不僅是對屈原生平事跡的簡要記載,而且是對屈原的詩人之心的“真實”記錄。 《報任安書》中說:“古者富貴而名磨滅,不可勝記,唯倜儻非常之人稱焉”。作為詩人的屈原,就是司馬遷心中的“倜儻非常之人”。所以,司馬遷為屈原而“悲其志”,為屈原而臨淵流涕,并采用屈原《涉江》詩中“與天地兮同壽,與日月兮同光”的句意,亦為屈原下一斷語:“推此志也,雖與日月爭光可也”。 “其志潔,故其稱物芳”。意即由于屈原有著異常高潔的人品,所以才引用了許多美人香草來作比喻。 《屈原列傳》最后兩部分通過屈原同漁父的比喻性對話,讓屈原將自己以死保節(jié)的決心作了最終的表白,在那“舉世混濁”、“眾人皆醉”的惡劣環(huán)境中,唯獨屈原保持了“清醒”的政治頭腦,“清白”的品德節(jié)操使他“寧赴常流”“葬身魚腹”決不“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也決不“以皓皓之白,蒙世之溫蠖”。這種潔身自好的高尚節(jié)操和寧折不彎的斗爭精神,表現(xiàn)了他對理想和正義的執(zhí)著追求,對卑劣、腐朽的切齒痛恨。屈原的死,是對邪惡勢力的強烈控訴,也是對渾渾噩噩的人們的呼喚和激勵。 受腐刑后的司馬遷并沒有因此而消沉下去。他想到:周伯(周文王)拘而演《周易》;孔子困厄而作《春秋》;屈原遭放逐,遂作《離騷》;左丘雙目失明,竟著《國語》;孫子遭臏刑,仍著《兵法》……他痛定思痛,以這些人物的精神鼓勵自己,仍發(fā)憤著述《史記》。終于在漢武帝征和二年即公元前91年,幾乎用畢生的精力,完成了《史記》這部空前的歷史巨著。 李白與《夢游天姥吟留別》《蜀道難》《將進酒》 我國古代有這樣一位大詩人,當(dāng)他郁郁不得志的時候,他悲憤地呼喊:“大道如青天,我獨不得出!”當(dāng)他自認為能夠?qū)崿F(xiàn)自己的偉大抱負時,他滿懷激情地唱道:“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他一生酷愛飲酒:“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他對生活充滿了自信:“長風(fēng)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彼麩釔圩鎳蠛煤由?,縱情山水:“五岳尋仙不辭遠,一生好入名山游?!边@位詩人是誰?他就是我們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李白。 李白復(fù)雜的思想:儒、道、俠的復(fù)雜思想?!叭濉奔蠢畎椎摹叭胧馈彼枷?。也就是李白身懷“濟蒼生,安社稷”的思想幾次投身官場的原因,走仕途也曾是李白的人生理想?!暗馈奔吹兰业摹俺鍪馈彼枷?,在李白的思想中占有更重要的地位。“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道與天地萬物并生而共存的道家哲學(xué)思想,構(gòu)成了李白的思想態(tài)勢和心理框架。所以當(dāng)他在官場無路可走時,他能超然世外,取法山水以自適。他的大量描山繪水的詩作有著以濃厚的道家色彩?!笆篱g行樂亦如此,古來萬事東流水”的瀟灑中透著無奈?!皞b”即李白的任俠思想。作為中國封建社會特有的一種社會現(xiàn)象,俠講究“言必信,行必果”,“重然諾,輕生死”及仗義疏財,扶危濟困之類的任俠精神。這是理解這首詩歌的思想背景。 當(dāng)美夢頃刻間化為塵煙,所有的希望都已成為泡影,詩人是感慨萬千。人間之士長思神仙之世,或許這本身就是很荒謬的。與其空度流年,何如及時行樂!那青崖間的白鹿是我最忠實的伴侶,何不騎上它去尋訪名山大川!此生寧愿與山水為伴,清白一生,快樂一生,也不能折腰侍奉污濁的權(quán)貴! 李白一直是以詩仙的形象活在人們的心目中的。他渴酒"天子呼來不上船";他作文"曾令龍巾拭吐,御史調(diào)羹,貴妃捧硯,力士脫靴";他五岳尋仙,浪跡山水,就連他的出生和逝去也染上神奇色彩。李白詩自然雋永,雄奇飄逸,充滿著超塵脫俗的浪漫主義情調(diào)。然而現(xiàn)實生活中的李白并非人們所想象的那般風(fēng)流倜儻。他有"濟蒼生,安黎民"的遠大抱負,但每每受挫。李白詩中展示的精神翱翔,大多是建立在現(xiàn)實的苦悶之上。他親眼見到了封建官場的黑暗和宮廷生活的糜爛,這使他原來具有的對政治理想的追求和對建功立業(yè)的渴望一下子化為泡影。"安能摧眉折腰事權(quán)貴,使我不得開心顏!"這是一聲大徹大悟者的呼喊,這是一個從舊營壘里出來的判逆者的心聲。 李白是一個讓時代因其而幸運的人?;钪寱r代因他而驕傲,死后讓時代因他而光榮。李白的時代無論怎樣簡化,這個人都將以一種最基本的元素的形態(tài)被保留下來,最終成為時代的標志。李白以自身的存在,昭示著一個漢語詩人所能達到的高度。這個人是一個用母語寫作,最后又超越了母語的人。盛唐已經(jīng)風(fēng)流云散,而李白卻在時代的灰燼中,以詩歌打造的金身巋然屹立,當(dāng)仁不讓地成為中國以至世界的一道特殊景觀。李白是星光燦爛的大唐夜空中一顆另類的星辰。冰心老人曾經(jīng)公布過一個公式:“成功的花兒,人們只驚慕她現(xiàn)時的明妍,哪知她當(dāng)初的芽兒,浸透了艱辛的汗水,灑滿了犧牲的血雨?!崩畎鬃鳛橐粋€基本元素的現(xiàn)身過程充滿了血腥。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進還復(fù)來。”這是后世多少仕途失意者的自慰之辭。但在唐代,李白初進長安,確實對自己的前程充滿信心。這在他的《行路難》略有表現(xiàn):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盤珍饈值萬錢,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欲度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閑來垂釣碧溪上,忽復(fù)乘舟夢日邊。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長風(fēng)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 在這首詩中,作者想“渡黃河”、“登泰山”,無奈巨冰塞川,大雪滿山,要奔赴前程,可謂舉步維艱啊。但作者并沒有心灰意冷,相反,他還從姜子牙(曾輔佐周文王)和伊尹(曾輔佐商湯)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行路雖然困難,但終究有長風(fēng)破浪之時,到那時便可“直掛云帆濟滄?!薄?/p> “高堂明鏡悲白發(fā),朝如青絲暮成雪”。李白面對滾滾東流的黃河水,不禁悲從中來。?。↑S河,來自天上的黃河,我看到了你,就感到宇宙的無窮,人生的短暫。想我李白,滿腹經(jīng)綸,有子牙之材、伊尹之能,誰料竟落得如此下場:年過半百,青絲成雪,浪跡江湖,一事無成。也罷,“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p> 李白懷用世之才,本當(dāng)位列卿相,治國安邦,卻“抱利器而無所施”,而碌碌之輩反竊居高位,安享富貴。心理怎能平衡?說“富貴不足貴”決不是李白的由衷之言,而是他失望憂憤之極的反語。他在《江上吟》中說:“功名富貴若長在,江水也應(yīng)西北流?!痹凇秹粲翁炖岩髁魟e》中怒喊:“安能摧眉折腰事權(quán)貴,使我不得開心顏?!倍际沁@種憤憤“不平”心理的反映。 “李白一斗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崩畎着c酒難舍難分的傳世佳作更是俯拾即是,如:《月下獨酌》:“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客中作》:“蘭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來琥珀香。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處是他鄉(xiāng)”、《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云》:“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銷愁愁更愁”。自古以來,中國文人不是餓了才喝酒,多半是愁了才喝酒。為何愁?多得很,仕途失意,功業(yè)未成,思妻念子,一言概之,就是生活不如意。杜甫不贊成李白飲酒過多,曾寫道:“痛飲狂歌空度日,飛揚跋扈為誰雄?!?/p> 學(xué)生作文:自力士脫鞋,玄宗醒酒,貴妃磨墨后,青蓮看透了所謂的官場,所謂的名利榮祿。皇帝要的是奴才。于是,他走上了退路,仰天大笑而出門去,放白鹿于青崖,游天姥于夢境。他的退隱,讓他感受到名山大川之壯美,于是酒入豪胸,三分釀成醉意,七分嘯成劍氣,繡口一吐,便是半個盛唐。 杜甫與《登高》 1200多年前,一個秋天,九月初九重陽節(jié)前后。夔州,長江邊。大風(fēng)凜冽地吹,吹得江邊萬木凋零。樹葉在天空中飄飄灑灑,漫山遍地滿是衰敗、枯黃的樹葉。江水滾滾翻騰,急劇地向前沖擊。凄冷的風(fēng)中,有幾只孤鳥在盤旋。遠處還不時傳來幾聲猿的哀鳴。棗這時,一位老人朝山上走來。他衣衫襤褸,老眼渾濁,蓬頭垢面。老人步履蹣跚,跌跌撞撞。他已經(jīng)滿身疾病。重陽節(jié),是登高祈求長壽的節(jié)日??墒沁@位老人,一生坎坷,窮愁潦倒,似乎已經(jīng)走到了生命的冬季。而且此時,國家正處在戰(zhàn)亂之中,他遠離家鄉(xiāng),孤獨地一個人在外漂泊。面對萬里江天,面對孤獨的飛鳥,面對衰敗的枯樹,老人百感千愁涌上心頭……(《登高》) 我喜歡這樣三句話:“沒有比雙腳更長遠的道路”,“沒有比心靈更寬闊的天空”,“沒有比生命更高峻的山峰”,只要生命存在,只要激情奔涌,只要精神飛揚,奇跡就可以在天地間熠熠生輝,這是我品讀古代登覽詩的總體印象,在我看來,登覽詩從來就不僅僅是寫一種心力交瘁的形體攀登,它更多功能是展示一種挑戰(zhàn)極限,超越自我的激情人生,張揚一種至大至剛、雄勁超邁的人生態(tài)度,暗示一種沉潛內(nèi)斂,蓄勢待發(fā)的智慧生存。 杜甫的《望岳》:“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蕩胸生層云,決此入歸鳥。會當(dāng)凌絕頂,一覽眾山小?!边@是杜甫在血氣方剛、意氣風(fēng)發(fā)的二十四歲時寫的言志詩。前六句多角度、多側(cè)而烘染泰山的高峻雄偉。結(jié)尾這兩句詩寫得極富生發(fā)性和象征意義。它含蓄地揭示出青年杜甫不怕困難,敢于攀登,自信滿滿,俯視一切的雄心和氣概。展示了詩人鼓舞生命風(fēng)帆,張揚自由大旗的人生豪情。(《登高》) 古往今來,身世家國,榮辱人生,沉浮世態(tài),得失人心,多少離愁苦恨,多少艱難困厄,全由杜甫一肩挑住。他像一個頂天立地的巨人,一肩挑起了推排不盡、驅(qū)趕不絕的千斤悲愁,我們驚詫,生命是如此的沉重而悲壯! 杜甫(712~770)唐代詩人。字子美。祖籍襄陽(今屬湖北),生于河南鞏縣。因曾居長安城南少陵,自稱“少陵野老”,后在成都被嚴武薦為節(jié)度參謀,檢校工部員外郎;后世稱之為杜少陵,杜工部。其詩深刻反映社會現(xiàn)實,因此被稱為“詩史”,他亦被稱為“詩圣”。玄宗開元十九年(731)至天寶四年(745),杜甫過著“裘馬清狂”的浪漫生活。曾先后漫游吳越和齊趙一帶。其間赴洛陽考進士失敗。天寶三年,在洛陽與李白結(jié)為摯友。次年秋分手,再未相會。天寶五年至十四年,杜甫困守長安,窮困潦倒。他不斷投獻權(quán)貴,以求仕進,但均無結(jié)果。直到天寶十四年十月,安史之亂前一個月,才得到小小的參軍之職。 仕途的失意困頓和生活的饑寒交迫使他比較客觀地認識到了統(tǒng)治者的腐敗和人民的苦難,使他逐漸成為一個憂國憂民的詩人。肅宗至德元年(756)至乾元二年(759),安史之亂最盛。杜甫也盡歷艱危,但創(chuàng)作成就很大。長安陷落后,他北上靈武投奔肅宗,但半路被俘,陷賊中近半年,后冒死從長安逃歸鳳翔肅宗行在,受左拾遺。不久因直諫忤旨,幾近一死。長安收復(fù)后,回京任原職。758年5月,外貶華州司功參軍,永別長安。759年,對政治感到失望的杜甫辭官,于年底到達成都。肅宗上元元年(760)至代宗大歷五年(770)11年內(nèi),杜甫在蜀中八年,荊、湘三年。760年春,他在成都浣花溪畔建草堂,并斷續(xù)住了五年。765年,嚴武去世,杜甫失去憑依,舉家離開成都。開始了“漂泊西南天地間”的生活,時間多在船上度過。770年冬,杜甫死于長沙至岳陽的船上,年58歲。 你是這么一位詩人,有豪情萬丈,志在報國,你少年好學(xué),漫游吳越,遍覽齊趙,過著“裘馬輕狂”的生活,真是“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你渴望“致君堯舜上,再使風(fēng)俗淳”,你“自謂頗挺出,立登要路津”。然而蒼天弄人,一生數(shù)起數(shù)落,郁郁不得志。安史之亂,兵荒馬亂在友人庇護下,于蜀中浣花溪畔看盡群鷗翻飛。成都草堂中,你似乎找到人生的快樂。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見群鷗日日來”,在浣花溪的潺潺流水中,你送走了五載春秋。你不再需要四處覓封侯,不再需要提防小人?!袄掀蕻嫾垶槠寰?,稚子敲針作釣鉤”,其樂融融,不亦樂乎?嚴武之死,將這恬淡寧靜生活終結(jié)。告別浣花溪,你開始新的漂泊。一葉孤舟,載著孤寂的你,別蜀出峽,漂泊于長江之上。“細草微風(fēng)岸,危檣獨夜舟”。月夜,你一人站在船頭上,眺望遠方,你是否想起了浣花溪畔的日子,你是否記起了家人,你是否記起了嚴武君?回首往日,你還有雄心壯志,吟唱“會當(dāng)凌絕頂,一覽眾山小”嗎?在唐朝由興盛急遽走向衰敗的時代,你崇高的政治理想,偉大的才情抱負,終究還是被碰得頭破血流。你飽嘗現(xiàn)實社會的冷酷,悲嘆自己命運的多舛,真可謂“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 是的,你一生就像沙鷗,四處游蕩,有家難回,骨肉分離,仕途坎坷,屢被貶黜。你沒有李白那樣灑脫,能“斗酒十千恣歡謔”;你也永遠不會豪邁的宣告,“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fù)來”。當(dāng)你拖著病體獨自登上江邊的高處時,九九重陽,一派蕭條,“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大氣磅礴,更是悲涼沉郁。當(dāng)你再逢李龜年時,江南風(fēng)景依舊,但已是物事人非?!罢墙虾蔑L(fēng)景,落花時節(jié)又逢君”,無盡滄桑無盡凄苦全在其中,一生的落魄潦倒,最后的孤單飄蕩,最終只能在江湘舟中默無聲息地終結(jié)。你走了,告別了人世間的冷酷辛酸,這對于你,是一種釋然嗎?這就是你嗎?一代詩圣,壯志凌云的杜甫。(《浣花溪畔落沙鷗》) 一千二百多年前,那位從朱門外,叛軍營,棧道旁,茅屋中提起筆的人,從廣闊的角度反映了社會的離亂,“國破山河在”的悲傷,記錄人民的不幸和痛苦,抒寫詩人的憂傷與激憤,真實而全面地展現(xiàn)了安史之亂前后幾十年間的歷史面貌。 他,就是唐代偉大的愛國詩人杜甫。在那個唐王朝由盛而衰的急劇變化的時代,他用卓越才華和驚人毅力建造了現(xiàn)實主義的詩歌藝術(shù)的豐碑。沉淀于詩中憂國憂民的涕淚,人道主義悲天憫人的情懷,鑄就了杜甫沉郁頓挫的詩風(fēng),感人肺腑的民族精神。在詩中,詩人就是一個“視國家為生命”、“以民生為己任”的“憂的形象”,愛國的“民族之魂”,詩人的憂,令人感動,令人崇敬。”!當(dāng)入世無門,生活更加窘迫開始正視現(xiàn)實,便唱出了“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的千古名句;《茅屋為秋風(fēng)所破歌》中“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由一己的苦難推及廣大人民的不幸;安史之亂,長安淪陷,親眼看見國破家亡的慘景。寫出了“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生。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春望》)這樣感人肺腑的詩句。對民族存亡的關(guān)切,在杜甫的詩中有深刻的表現(xiàn),他的心中也和屈原一樣:“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艱”。雖然他有過短期的“裘馬清狂”的生活,但面臨國家離亂他的心也隨著那個時代的脈搏而跳動起伏,流下了那憂國憂民的涕淚。他為祖國的安危,有時失眠:“不眠憂戰(zhàn)伐,無力正乾坤”(《宿江邊閣》);有時流淚:“戎馬關(guān)山北,憑軒涕泗流”(《登岳陽樓》),有時聞捷則悲喜交加:“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聞官軍收河南河北》)真是感慨良多。 沉郁頓挫的詩風(fēng),深刻的現(xiàn)實寫照,高度的愛國主義。千百年來,有多少文人墨客,沿襲著杜甫的創(chuàng)作道路。王安石、陸游、蘇軾、文天祥等對杜甫詩中精神實質(zhì)有著深刻而全面的認識,真正能做到結(jié)合個人的時代遭遇和生活實踐,使他們成為無愧于那個時代的人民所需要的詩人。 杜甫愛花,但不拈花惹草,而是借花木蔥蘢來抒發(fā)自己對于春天的喜愛;杜甫愛鳥,但不提籠架鳥,而是借百鳥飛鳴來抒寫自己對生命的禮贊;杜甫愛酒,但不花天酒地,而是借酒入熱腸來化解心中的千古悲愁;杜甫愛馬,但不溜須拍馬,而是借駿馬奔騰來抒發(fā)自己對未來的豪情壯志。 劉鶚有言:“人品之高下,以其哭泣之多寡為衡。蓋哭泣者,靈性之象也?!庇幸环蒽`性,即有一份哭泣。似乎杜甫的淚腺特別發(fā)達,感情特別豐富,靈性特別富有,心靈特別敏感,境界特別闊大,正義感、責(zé)任感也特別強烈。隨便翻閱杜詩,都可以讀出大把大把的淚水來:杜甫為自己壯志未酬、報國無門而哭,“悵望千秋一灑淚,蕭條異代不同時”;為百姓顛沛流離、家破人亡而哭,“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為國家烽煙四起、兵革不斷而哭,“牽衣頓足攔道哭,哭聲直上干云霄”;為英雄鞠躬盡瘁、死而后已而哭,“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為壯士赴湯蹈火、萬死不辭而哭,“都人回面向北啼,日夜更望官軍至”……他的淚水是滔滔雄波滾滾巖漿,一滴滴都是瀝血大愛,一聲聲都是沖霄大恨,不哭則已,一哭,往往成為虎吼龍吟,感天動地的絕唱!杜甫哭父老鄉(xiāng)親艱難苦恨,哭山河破碎,國家分裂,哭英雄志士抱負成空……唯獨不哭自己,他心中裝著祖國和人民,他忘記了個人的生死安危,杜甫是一個大英雄,巨筆寫信史,鐵肩擔(dān)道義,壯哉杜詩! 白居易與《琵琶行》 白居易,唐代著名現(xiàn)實主義詩人,字樂天,晚年號香山居士,生于河南省新鄭,青年時家境貧困,對社會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較多的接觸和了解。二十九歲中進士,官至左拾遺(諫官)。有“兼濟天下”的理想,屢次上書針砭時弊。寫下了《新樂府》、《秦中吟》為代表的“諷喻詩”,反映了勞動人民的痛苦生活,揭露了統(tǒng)治階級的腐朽和罪惡。由于得罪了憲宗和官僚集團,被貶官。著有《白氏長慶集》七十一卷,今存書近三千首。在文學(xué)上白居易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強調(diào)和繼承我國古典詩歌的現(xiàn)實主義優(yōu)良傳統(tǒng),反對“嘲風(fēng)月,弄花草”而別無寄托的作品,是新樂府運動的倡導(dǎo)者,在文學(xué)史上有重要地位。作品以通俗流麗著稱。與元稹友誼甚篤,稱“元白”。 白居易貶謫江州時,在一個蕭瑟的秋夜,送客潯陽江頭,偶逢琵琶女,從其苦難的身世聯(lián)想到自己政治上的坎坷失意,頓時觸發(fā)了天涯淪落的痛苦心境,悲愴之意油然而生,他飽蘸滿腹辛酸之淚,盡情傾述悲憤之情,寫下了千古絕唱《琵琶行》。后人為了紀念這位偉大的詩人,就修建了琵琶亭。于是琵琶亭永遠的記載了白居易和琵琶女之間這個美麗而憂傷的故事,潯陽江水又將這個美麗的故事千古的流傳下來。 詩人有著偉大抱負和理想,長安城是他施展抱負的地方,他被貶之后,表面上安于現(xiàn)狀,可是不能施展抱負一直是他心頭的一件憾事,而琵琶女表演的樂曲“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薄般y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边@都是非常激越雄壯的曲子,正好能釋放自己隱藏在心頭的深深的抑郁。也將白居易心頭的不快之情一泄而出,表達了心頭激烈的情感。 塵世太污濁、黑暗,詩人(包括如詩人一樣的有志之士)報國無門,請纓無路,他只能在詩歌世界成為士大夫。憑他的才華,他本來應(yīng)該是這個塵世王國中的一個寵兒,結(jié)果卻成了塵世的遺棄兒。他滿懷的愁怨,就算是甘醇的杜康酒也化解不了,詩人的命運是苦楚的,即使醉了也不能一醉方休而沉醉千年,醒來后又只能繼續(xù)走他飄泊的人生路。 兩千多年前,一個文人雅士,一個山野樵父,是音樂把他們聯(lián)系了起來;一千多年前,一個文人騷客,一個天涯歌女,因為音樂,讓他們演繹了一曲千古不衰的知音絕唱,在這個不朽的夜晚,潯陽江的悠悠江水,瑟瑟秋風(fēng),清冷的月光,飄飛的荻花,永遠記住了這個美麗而憂傷的故事——詩人白居易也在這個不朽的夜晚,踏著濕漉漉的詩行,平平仄仄地走著,一路灑下兩行滾燙的淚水,沾濕了歷史的臉龐,永遠都無法抹去。 “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表達了詩人對歌女不幸遭遇的同情,又抒發(fā)了自己謫居江州后的郁悶心情,隱含當(dāng)時社會動亂,政治衰落,給人民造成的痛苦,意義深刻?!疤煅臏S落”有著豐富的內(nèi)涵,它寫出了人們對苦難生活的共同情感體驗,引起一代又一代人的共鳴。 當(dāng)胡錦濤總書記用“權(quán)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來勉勵干部“立黨為公,執(zhí)政為民”時,我想起了白居易;當(dāng)溫家寶總理用“心中為念農(nóng)???,耳里如聞饑凍聲”來警戒各級領(lǐng)導(dǎo)干部要關(guān)心民生疾苦時,我又想起了白居易;當(dāng)連戰(zhàn)先生北大演講用“為生民立命,為萬世開太平”來寄語肩負民族希望的莘莘學(xué)子時,我還是想起了白居易。白居易是一個“唯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的詩人,更是一個鐵肩擔(dān)道義,巨筆寫良知的勇士。他把目光投向了田野,他看到人民在饑餓的死亡線上掙扎;他把心靈融進了土地,他體察到了人民耕田種地的艱辛;他把悲憫送給窮人,他把懺悔留給自己,他的詩歌見證了一種苦難的命運,折射出一個肩負社會責(zé)任的正直作家的心靈光芒。 音樂是人類共通的語言。古今中外有不少因音樂而相識、相知、共情的佳話。高山流水覓知音,說的是古代一個叫俞伯牙的琴師,遇上了樵夫鐘子期。無論伯牙彈奏什么,鐘子期都聽得出他的音樂所寄托的思想感情。伯牙彈奏表現(xiàn)高山的樂曲,鐘子期說:“多么好啊,你的心志就象那巍峨的泰山!”伯牙彈奏表現(xiàn)流水的樂曲,鐘子期說:“多么好啊,你的心志就象那奔騰的江河!”從此以后,兩人成為莫逆之交。后來,鐘子期死了,伯牙摔壞了曾經(jīng)心愛的琴,并且終身不再彈琴,來紀念這個知音。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 的確音樂是一種不需要翻譯的語言,不論今古,不論中外,不論年齡大小,只要心境相似,都能產(chǎn)生共鳴。沒有經(jīng)歷過生活的困苦,我們也能感受《二泉映月》的辛酸;沒有經(jīng)歷過愛情的痛苦,我們也能感受《梁?!返谋瘹g。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汪倫臨別時的踏歌,讓李白感受到友誼的溫暖、深厚。琵琶女所彈出的音樂是在傾訴‘平生不得志’,也好象在述說‘心中無限事’?!翘煅臏S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是詩人的肺腑之言。這句詩能成千古名句,是因為它道出了世代不幸者的共同心聲。當(dāng)人們吟誦這詩句時,總有一種惺惺惜惺惺的感覺。” 高考語文作文課文素材集(2)——古代名篇——《勸學(xué)》《燭之武退秦師》《勾踐滅吳》《鄒忌諷齊王納諫》《觸龍說趙太后》《鴻門宴》《孔雀東南飛》《諫太宗十思疏》 《勸學(xué)》 敏而好學(xué),不恥下問。(《論語》)善學(xué)者,假人之長以補其短。(《呂氏春秋》)培根說過,知識就是力量。高爾基有“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的名言。這都說明學(xué)習(xí)的重要性。可以說,人的一生都處在不斷的學(xué)習(xí)中,學(xué)習(xí)是人的一種本能。我們所要研究的,是如何把這種無意識的本能轉(zhuǎn)化為自覺的行為,大幅度地提高學(xué)習(xí)效率。這一點,古人已為我們指明了方向,兩千多年前的荀子所作的《勸學(xué)》就精辟論述了學(xué)習(xí)的重要性及學(xué)習(xí)應(yīng)有的方法、態(tài)度。荀子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同早于他的孟子成為儒家中對立的兩派。他對儒家的復(fù)古保守傾向有所揚棄,強調(diào)后天學(xué)習(xí)的重要性,注意發(fā)揮人的主觀能動性,重視教育的作用,強調(diào)教育功能的重要,這些都比前人的想法合理、進步。 環(huán)境的影響與習(xí)俗的熏陶。荀子認為,人所處的環(huán)境與風(fēng)俗對人性也有巨大的影響,他舉例說:“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蘭槐之根是為芷,其漸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質(zhì)非不美也,所漸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擇鄉(xiāng),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勸學(xué)》)因此,荀子十分強調(diào)社會風(fēng)氣與習(xí)俗的重要性,他說“習(xí)俗移志,安久移質(zhì)”《儒效》),即認為社會習(xí)俗與風(fēng)氣不但可以改變?nèi)藗兊乃枷?,甚至由于人們安于所?xí)而可能變化其本性,即所謂的“注錯習(xí)俗,所以化性也”。(《儒效》)他說,"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xué)也"。?學(xué)是思的基礎(chǔ),思是學(xué)的深入,學(xué)思精通則知之明,"知明而行無過矣,荀子認為思是學(xué)與行之間的關(guān)鍵,學(xué)不思者則不明。因此,他認為理想的"大儒"不止是博學(xué)多能,而最重要的是有超常的理性判斷能力。"積土成山,風(fēng)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積"的過程是漸進的過程,因為知識是一個不斷積累的過程,人的道德情操也是不斷培養(yǎng)與提高的過程。荀子認為用心專一,"鍥而不舍"是進學(xué)修德的有效方法。學(xué)習(xí)是積累過程,需要有恒心。所謂"善假于物,即善于學(xué)會利用前人己經(jīng)積累的知識和工具,才能學(xué)有成效、學(xué)有創(chuàng)新的意思。 《燭之武退秦師》 秦晉圍鄭,鄭危在旦夕,“若使燭之武見秦君,師必退”,佚之狐的力薦可謂慧眼識英雄,燭之武臨危受命,夜縋而出,智說秦君,秦穆公心悅誠服,秦軍乃還。晉文公面對風(fēng)雨突變,亦毅然去之。鄭國忠于轉(zhuǎn)危為安。在國家危難面前,燭之武深明大義、義無返顧;在強秦面前,燭之武不卑不亢,能言善辯,聰慧機智。他的不計個人得失,處處為鄭國安危著想的愛國主義精神,他的義無返顧赴敵營的信心和勇氣都值得我們學(xué)習(xí)。燭之武的智勇及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溢于字里行間。燭之武“夜縋而出”,只身赴秦,以他的能言善辯說服了秦君。他的義無返顧,他的胸有成竹,他的不卑不亢、侃侃而談都需要在誦讀中表現(xiàn)出來。一九五五年,著名科學(xué)家錢學(xué)森沖破重重阻撓回國,當(dāng)時美國的海軍處長金波爾說:“我寧可把這家伙槍斃了,也不讓他離開美國,無論他在哪里,都抵得上五個師。”一個人的力量能抵得上五個師嗎?今天我們要學(xué)的《燭之武退秦師》會告訴我們答案。 燭之武:迂回曲折,從對方的切身利益出發(fā),說服秦伯退兵,從中可以看出,國與國之間沒有永恒的朋友,也沒有永恒的仇敵,只有永恒的利益。古代如此,現(xiàn)代亦然。 曹操有句詩: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古往今來,有多少志存高遠之士,哪怕社會、命運對他如何不公,但到了緊要關(guān)頭,依然挺身而出,為國家為蒼生獻出自己的一分光和熱。燭之武就是這樣的一個讓我們敬佩不已的人。 劉備三顧茅廬見到了諸葛亮,諸葛亮對他暢談天下大勢??梢哉f諸葛亮未出山前就做著出山的準備,燭之武也是如此,盡管懷才不遇,但他沒有放棄自己的希望。燭之武不是不想做一番事業(yè),他的心始終沒有放棄過“一飛沖天”的渴望,他一刻不停地關(guān)注著天下形勢,思考著安定天下濟蒼生一逞抱負的路徑。你想,一個小小的“弼馬溫”,怎么對晉國的歷史、對晉國國君的為人那么清楚,對秦伯的心理、對秦晉之間的恩怨又是如此了然。“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的豪情無疑是后人敬仰他們的主要緣由。 燭之武的閃光處——“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福禍趨避之。”(林則徐)這樣一個才華長久沒顯出來的人,當(dāng)國家有難的時候他還是出來解國家之圍了。我們可以想象:這樣一個須發(fā)盡白的老者,夜縋而出時是怎樣的一種情形。當(dāng)他拄著拐杖走進秦營時又是怎樣的大義凜然,視死如歸。歲月給了燭之武太多的落寞與不甘,同時也磨礪了他的沉穩(wěn)與敏銳,對鄭國的最樸素的愛又加固了他的沉穩(wěn)與敏銳。他與秦伯的交鋒從一開始就注定了他的勝局,幾十年積蓄的能量終于在瞬間有了釋放和爆發(fā)的閃亮?xí)r刻。 “機會只偏愛有準備的頭腦?!?只是這機遇來得太遲了一點兒,而且是冒著亡國的危險。但如果不是秦晉圍鄭,燭之武恐怕真得“駢死于槽櫪之間”,湮滅于歷史的風(fēng)雨之中了。 暗淡了刀光劍影,遠去了鼓角錚鳴。那些鮮活的身影卻依然存留在人們的心頭。象燭之武這樣的識大體顧大局,臨危受命的勇士,可以說就是國家的脊梁!讓我們以古人為鏡來勉勵自己吧! 《勾踐滅吳》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guān)終歸楚;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嘗膽,二千越甲可吞吳”。這是顏邁為頌揚蒲松齡堅韌不拔的意志而作的一副對聯(lián)。上聯(lián)說的是秦朝末年項羽帶兵渡過渭水,破釜沉舟,置之死地而后生,終于擊敗秦軍主力的史實;下聯(lián)則記述了越王勾踐在失敗后臥薪嘗膽,處心積慮,務(wù)求報仇雪恥,終于達到目的的故事。 |
|
來自: liubaoliang > 《我的圖書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