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垣著《脾胃論》一書,首先推出“陰火”一詞,并提出“火與元氣不兩立,一勝則一負”、“為元氣之賊”的觀點。在治療上制定“甘溫除熱”、“升陽”與“瀉火”之法,首創(chuàng)“補脾胃瀉陰火升陽湯”、“升陽益胃湯”、“補中益氣湯”等臨床上用之有效的方劑,作出了歷史性的貢獻。然而在病機的闡述上尚欠清晰,特別對“陰火”的概念闡述不夠明確,以致后世有“虛火”、“實火”、“浮火”之爭。我們對《脾胃論》進行了研究,并參考丹溪、景岳、養(yǎng)葵等各家之說,對此加以分析,以求正于同道。1水中之火,乃人生立命之根以“陰火”名者,自東垣始。以后丹溪、景岳、養(yǎng)葵等皆指“陰火”即“相火”也。相火為水中之火,腎中陰陽猶如水火,內寄于腎,故謂腎為“水火之宅”,兩者互相制約、互相依存,維持人體生命上的動態(tài)平衡。相火者,守位稟命,代君行令,動而可見。君以名,相以位,君相協(xié)調,陰陽平衡,水火有序,則機體生機勃勃。《內經》云“少火生氣”,所謂“少火”者,乃少陰之火也。東垣《脾胃論》以補中益氣湯為主方,旨在培補后天元氣之本。顧元氣為生身之精氣,而實祖于胃。故胃氣有谷氣、營氣、衛(wèi)氣、宗氣、陽氣之別名,其實皆元氣之異稱...... |
|
來自: 昆山同德堂鄒羿 > 《中醫(yī)中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