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制作工藝與元代基本相同,但趨于粗糙
宋、元盛極一時的浙江龍泉窯至明代雖逐漸衰落,但明早、中期制品仍十分精美。明代龍泉窯系的青瓷造型,大體上和元代一致,其風(fēng)格和宋代的纖巧秀麗不同,而代之以碩大厚重。產(chǎn)品多大型瓶、盤,日用的小件器物較少。釉色已失去南宋梅子青釉、粉青釉那種柔和、含蓄的藝術(shù)效果。這時的青瓷釉層薄而透明,光澤度較強(qiáng)。
從傳世產(chǎn)品看,明代龍泉窯的制品有精粗之分。精品胎色白中微閃灰、胎質(zhì)細(xì)膩厚重,制作精湛,造型精美,施滿釉,盤、碗器底一般不施釉,也有如元代圈足底部留有刮圈墊燒痕的。釉色青灰,釉薄而透明,釉面光澤度很強(qiáng),滋潤勻凈,釉色綠中微泛黃。器物以高足杯、菊瓣紋碗、玉壺春瓶、執(zhí)壺、蓋罐多見,高足杯的足較高,有竹節(jié)裝飾,一節(jié)或多節(jié),挖足粗率且較淺。紋飾有人物故事及花托吉、福、壽、金玉滿堂等字。器表多有刻劃花裝飾,圖案構(gòu)圖疏密得體,刻花精細(xì)。粗品胎質(zhì)淘洗不精,質(zhì)地較粗。制作也不精細(xì),胎體特別厚重,尤以底部為甚。所見多為碗、盤類制品,釉色多綠中閃黃。器皿仍采用滿釉刮圈墊燒,但工藝較粗,常見的有直口深腹碗等。裝飾以印花和刻劃花為主,圖案紋樣有器外壁的瘦長菊瓣紋,內(nèi)里的花卉紋,以及頗有特色的印花歷史故事、二十四孝人物等。其中人物圖多印在器內(nèi)壁,人像旁根據(jù)人物的具體形象分別書“孔子泣顏回”、“韓信武之才”等,由于制作較粗,印花紋樣常有模糊不清之感。
針對不同的釉料性能,明代龍泉青瓷還形成有別宋瓷的裝飾特色不以釉色取勝,而以印花、堆貼,刻劃花為主。明龍泉青瓷的裝飾范圍也大大增加。明龍泉青瓷正是利用釉的透明性能,采用刻、劃、堆貼裝飾,使作品另具一種工藝美。但總的來說,明代的龍泉窯系,大多產(chǎn)品成型草率,器型笨拙,因而到清初以后,就每況愈下。
從裝燒方法認(rèn)識各時期器底特點(diǎn)
1.北宋早期用托珠墊燒,器底留有托珠痕。
2.北宋中期至南宋中期采用圈足內(nèi)放墊餅墊燒,足端無釉,碗、盤底較厚,與此裝燒方法有關(guān)。
3.南宋晚期至元中期采用墊餅托住整個器足墊燒,足端無釉,普遍為“朱砂底”。
4.元代中期以后采用盂形墊具,器物外底中間一圈刮釉,中心有釉,似澀圈。
5.明代又恢復(fù)圈足內(nèi)放墊餅墊燒,外底無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