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视频在线网站,日韩视频精品在线,中文字幕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在线播放精品,1024你懂我懂的旧版人,欧美日韩一级黄色片,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视频

分享

統(tǒng)軍治國有方略

 dtmz 2013-02-28

統(tǒng)軍治國有方略

——黃石公《三略》欣賞

 

陳敏昭

 

(三門峽行政學(xué)院社會管理教研部 472000

 

在中國傳世的兵書中,黃石公的《三略》可能最具傳奇色彩。造成這種狀況的原因有二:一是作者黃石公極俱神話傳說,二是書《三略》的形成也富有戲劇性。先說黃石公,傳說是秦末漢初人,西漢留侯張良在下邳的橋上偶遇的老師。然而是否真有其人?其祖籍何處?居住地又在哪里?如果是個隱者,又隱居在哪里呢?人們只知道其號曰“圯上老人”,最初僅僅在司馬遷的《史記·留侯世家》中一筆帶過,除此之外,史書中再無記載。再說書,《三略》成書于東漢和帝時期(大約公元初)的《漢書·藝文志》中記載:“漢興,張良、韓信序次(整理)兵法,凡百八十二家,刪取要用,定著三十五家?!劣谛⒊?SPAN lang=EN-US>(漢成帝)命任宏論次兵書為四種(兵權(quán)謀、兵形勢、兵陰陽、兵技巧)。”可見在班固、班昭所處的東漢中葉根據(jù)這些寫成的《漢書·藝文志·兵家》,其中并無《三略》一書。直到東漢末建安年間,陳琳(?217)在《武軍賦》中開始提到“三略六韜之術(shù)”。魏明帝時,李康在《運命論》中始有“張良受黃石公之符,誦《三略》”之說。《北史》中記載,東晉末年(公元400417)開始有人注釋《黃石公三略》,并流行于世。《隋書·經(jīng)籍志》中著錄有《黃石公三略》三卷,題下邳神人(是否圯上老人?)撰。如果這些記載是確切的,那么,《三略》的成書時間大約在東漢末年至魏、晉時期。 

通讀全文,我們能夠發(fā)現(xiàn),《三略》一書應(yīng)該是托名之作,作者博采了儒、法、墨、道等眾家的仁、義、禮、權(quán)、術(shù)、勢、尚賢、重柔等學(xué)說而形成的講戰(zhàn)略、講策略的書籍,分上略、中略、下略三個部分,共三千八百余字。與前代兵書不同,它是一部專論戰(zhàn)略的兵書,尤其側(cè)重闡述政略,這是該書的一個顯著特點。其形成也非一時一地一人之手,經(jīng)過不同時期、不同作者的深入加工,無論其策略還是文采,都有比較大的可讀性,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智慧的精彩體現(xiàn)。這里,我在參考多種版本的基礎(chǔ)上訂正原文,然后冒昧地用現(xiàn)代語言將其翻譯下來,以方便讀者的閱讀和欣賞。

《三略》的內(nèi)容,大致上是:上略設(shè)置禮賞,辨識奸雄,揭示成敗之理;中略區(qū)分德行,明察權(quán)變;下略陳述道德,考察安危,說明害賢近佞的罪過。所以,君主通曉上略,就可以任用賢士、制服敵人;君主深通中略,便可以駕御將帥,統(tǒng)領(lǐng)兵眾;人臣深通中略,就可以成就功業(yè),保全身家;君主深通下略,就可以明辨興衰的根源,熟知治國的綱紀(jì)了。

 

上略

[原文]夫主將之法,務(wù)擥英雄之心,賞祿有功,通志于眾。故與眾同好靡不成,與眾同惡靡不顧。治國安家,得人也;亡國破家,失人也。含氣之類咸愿得其志。

[今譯]統(tǒng)兵領(lǐng)將的辦法,是務(wù)必要爭取英雄的歸心。把祿位賞賜給有功的人,使眾人理解自己的志向。所以,與眾人追求的目標(biāo)相同,這個目標(biāo)沒有不實現(xiàn)的;與眾人憎恨的敵人相同,這個敵人沒有不完蛋的。國治家安,是由于得到了人心;國亡家破,是由于失去了人心。因為所有人都愿意實現(xiàn)自己的志向。 

[原文]《軍讖》(傳說中比較早的軍事兵書)曰:柔能制剛,弱能制強。柔者德也,剛者賊也,弱者人之所助,強者怨之所攻。柔有所設(shè),剛有所施,弱有所用,強有所加。兼此四者而制其宜。

[今譯]《軍讖》說:柔的能制服剛的,弱的能制服強的。柔是一種美德,剛是一種禍害。弱小者容易得到人們的同情和幫助,強大者易于受到人們的怨恨和攻擊。有時候要用柔,有時侯要用剛,有時候要示弱,有時候要用強。應(yīng)該把這四者結(jié)合起來,根據(jù)情況的發(fā)展變化而運用的恰如其分。 

[原文]端末未見,人莫能知。天地神明,與物推移,變動無常。因敵轉(zhuǎn)化,不為事先,動而輒隨。故能圖制無疆,扶成天威,匡正八極,密定九夷。如此謀者,為帝王師。

[今譯]事物的本末沒有顯示出來之前,一般人是難以認(rèn)識其本質(zhì)的。天地運行的玄妙規(guī)律,可以通過萬物的變化表現(xiàn)出來。敵我雙方的形勢也是變化無常的,必須根據(jù)敵情的變化而制定不同的方略。在形勢沒有發(fā)展成熟之前不要貿(mào)然行事,一旦時機(jī)成熟,便應(yīng)立即采取相應(yīng)的對策。這樣,就可以百戰(zhàn)百勝,輔佐君王取威定霸、一統(tǒng)天下、安定四方了。這樣謀劃的人,便可以做帝王的老師了。

[原文]故曰:莫不貪強,鮮能守微;若能守微,乃保其生。圣人存之,動應(yīng)事機(jī),舒之彌四海,卷之不盈杯,居之不以室宅,守之不以城郭,藏之胸臆,而敵國服。

[今譯]所以說,沒有不貪強好勝的,卻很少有人掌握剛?cè)釓娙踹@個幽深精微的道理。如果能掌握這個道理,也就可以保身了。圣人掌握了這個道理,他的行動總能抓住時機(jī)。這個道理舒展開來足以遍布四海,收攏起來卻不滿一杯。無須用房舍去安置它,無須用城郭去守護(hù)它。只需要藏在心中,就可以使敵國屈服了。 

[原文]《軍讖》曰:能柔能剛,其國彌光,能弱能強,其國彌彰。純?nèi)峒內(nèi)?,其國必削。純剛純強,其國必亡?SPAN lang=EN-US>

[今譯]《軍讖》說:既能柔又能剛,則國運光明;既能弱又能強,則國勢昌盛。單純用柔用弱,則國力必然削弱;單純用剛用強,則國家必然滅亡。
  [原文]夫為國之道,恃賢與民。信賢如腹心,使民如四肢,則策無遺。所適如肢體相隨,骨節(jié)相救,滅道自然,其巧無間。

[今譯]治理國家的原則,在于依賴賢士與民眾。信任賢者如同自己的心腹,使用人民如用自己的手足,政令便不會有什么紕漏了。這樣,行動起來便會像四肢與軀干一樣協(xié)調(diào),像各個關(guān)節(jié)一樣互相照應(yīng),像天道運行一樣順乎自然,靈巧而沒有一點造作痕跡。 

[原文]軍國之要,察眾心,施百務(wù)。危者安之,懼者歡之,叛者還之,冤者原之,訴者察之,卑者貴之,強者抑之,敵者殘之,貪者豐之,欲者使之,畏者隱之,謀者近之,讒者覆之,毀者復(fù)之,反者廢之,橫者挫之,滿者損之,歸者招之,服者居之,降者脫之。獲固守之,獲厄塞之,獲難屯之,獲城割之,獲地裂之,獲財散之。敵動伺之,敵近備之,敵強下之,敵佚去之,敵陵待之,敵暴綏之,敵悖義之,敵睦攜之,順舉挫之,因勢破之,放言過之,四綱羅之。得而勿有,居而勿守,拔而勿久,立而勿取,為者則己,有者則士,焉知利之所在!彼為諸侯,己為天子,使城自保,令士自取。

[今譯]統(tǒng)軍治國的關(guān)鍵,在于體察眾人的心理,采取與治相應(yīng)的各種措施。處境危險的要使之安全,心存畏懼的要使之歡愉,離鄉(xiāng)逃亡的要加以招還,含冤受屈的要予以昭雪,上告申訴的要調(diào)查清楚,地位卑賤的要加以提拔,恃強行暴的要加以抑制,與我為敵的要加以清除,貪圖錢財?shù)囊窠o賞賜,自愿效力的要予以任用,怕人揭短的要替其隱諱,善于謀劃的要與之親近,愛進(jìn)讒言的要棄之不用,詆毀之言要反復(fù)核實,反叛之人要堅決消滅。蠻橫之人要挫其鋒芒,驕傲自滿的要警告之,愿意歸順的要招徠之,已被征服的要予以安置,戰(zhàn)敗投降的要給予寬大。占領(lǐng)了堅固的地方要注意守衛(wèi),占領(lǐng)了險隘的地方要加以阻塞,占領(lǐng)了難攻的地方要駐兵把守,占領(lǐng)了城邑要分賞有功之臣,占領(lǐng)了土地要分封出力之士,獲得了財物要賞賜給眾人。敵人行動要密切監(jiān)視,敵人接近要嚴(yán)加防備,敵人強大要卑而驕之,敵人安逸要引而避之,敵人盛氣凌人要有待其衰,敵人兇暴要暫時退卻,敵人悖逆要申張正義,敵人和睦要分化離間。順應(yīng)敵人的行動來挫敗它,利用敵人的情勢來擊破它,散布假情報以造成敵人的過失,四面包圍將其殲滅。勝利時不要將功勞歸于自己,獲得財物不要自己獨占,攻打城池不要曠日持久,立其國之人為君而不要取而代之。決策出于自己,功勞歸之將士,哪里知道這才是真正的大利啊!讓別人做諸侯,由自己做天子。使他們各保城邑,讓他們各自征收財賦。 

[原文]世能祖祖,鮮能下下。祖祖為親,下下為君。下下者,務(wù)耕桑不奪其時,薄賦斂不匱其財,罕徭役不使其勞,則國富而家安,然后選士以司牧之。夫所謂士者,英雄也。故曰羅其英雄,則敵國窮,英雄者,國之干,庶民者,國之本,得其干,收其本,則政行而無怨。

[今譯]世上的君主能以禮祭祀祖先,卻很少能愛護(hù)自己的民眾。尊敬祖先是親親之道,愛護(hù)民眾才是為君之道。愛護(hù)民眾的君主,重視農(nóng)桑,不違農(nóng)時,減輕賦稅,民眾不貧。于是國家富足,民眾安樂,然后再選拔賢士去管理他們。所謂的賢士,就是人們所說的英雄。所以說,網(wǎng)羅了敵國的英雄,敵國就會陷入困窘的境地。英雄是國家的骨干,民眾是國家的根本。得到了骨干,獲取了根本,便能夠政令暢通,民無怨言。 

[原文]夫用兵之要,在崇禮而重祿。禮崇則智士至,祿重則義士輕死。故祿賢不愛財,賞功不逾時,則下力并而敵國削。夫用人之道,尊以爵,贍以財,則士自來。接以禮,勵以義,則士死之。

[今譯]用兵的要義,在于注重禮節(jié),厚給俸祿。注重禮節(jié),智謀之士便會前來投奔,厚給俸祿,忠義之士便會視死如歸。所以,給予賢士俸祿時不應(yīng)吝惜財物,獎賞有功之臣時不應(yīng)拖延時日。這樣,部屬們便會同仇敵愾而削弱敵國了。用人的原則,應(yīng)是封爵以尊崇他,厚祿以贍養(yǎng)他,這樣賢士就會自動來歸了。以禮節(jié)來接待他,用大義來激勵他,賢士便會以死相報了。 

[原文]夫?qū)浾撸嘏c士卒同滋味而共安危,敵乃可加。故兵有全勝,敵有全囚。昔者良將之用兵,有饋簞醪者,使投諸河與士卒同流而飲。夫一第之醪不能味一河之水,而三軍之士思為致死者,以滋味之及已也?!盾娮彙吩唬很娋催_(dá),將不言渴。軍幕未辦,將不言倦。軍灶未炊,將不言饑。冬不服襲,夏不操扇,雨不張蓋,是謂將禮。與之安,與之危,故其眾可合而不可離,可用而不可疲,以其恩素蓄,謀素和也。故曰,蓄恩不倦,以一取萬。

[今譯]身為將帥,必須與士卒同甘苦,共死生,才可與敵作戰(zhàn)。如此才會我軍大獲全勝,敵人全軍覆沒。以往良將用兵,有人送給他一壇美酒,他讓人倒在河中,與士卒同流而飲。一壇酒不能使一河之水都有酒味,而三軍將士都想以死相報,這是因為將帥與自己同甘共苦而感激奮發(fā)啊。《軍讖》說:軍井沒有打好,將帥不說口渴;帳篷沒有搭好,將帥不說疲勞;飯菜沒有燒好,將帥不說饑餓。冬日不獨自穿皮衣,夏日不獨自用扇子,下雨不獨自打雨傘,這就是所說的將禮。能與士卒同甘苦,共患難,軍隊便會萬眾一心,不可分離,南征北戰(zhàn),不覺疲勞。這是由于將帥平日里積蓄恩惠、上下一心的緣故。所以說:不斷地施恩惠于士卒,便可以贏得千萬人的擁護(hù)。 

[原文]《軍讖》曰:將之所以為威者,號令也。戰(zhàn)之所以全勝者,軍政也。士之所以輕戰(zhàn)者,用命也。故將無還令,賞罰必信,如天如地,乃可御人。土卒用命,乃可越境。

[今譯]將帥的威嚴(yán)源于號令,作戰(zhàn)的勝利在于軍政,士卒的敢戰(zhàn)根于聽命。因此,將帥要令出必行,賞罰必信,像天地時令那樣不可更易,這樣,將帥才能統(tǒng)御士卒。士卒服從命令,才可以出境作戰(zhàn)。

[原文]夫統(tǒng)軍持勢者,將也。制勝破敵者,眾也。故亂將不可使保軍,乖眾不可使伐人。攻城則不拔,圖邑則不廢,二者無功,則士力疲弊。士力疲弊,則將孤眾悖,以守則不固,以戰(zhàn)則奔北,是謂老兵。兵老則將威不行,將無威則士卒輕刑,士卒輕刑則軍失伍,軍失伍則士卒逃亡,士卒逃亡則敵乘利,敵乘利則軍必喪。

[今譯]統(tǒng)帥軍隊、把握態(tài)勢的是將領(lǐng),奪取勝利、打敗敵人的是士卒。所以,治軍無方的將領(lǐng)不能讓他統(tǒng)率三軍,離心離德的士卒不能用以攻伐敵國。這樣的軍隊,攻打城池難以拔取,圖謀市鎮(zhèn)難以占領(lǐng),兩件事都做不到,反而會使軍力疲憊不堪。軍力疲憊不堪,就會使將領(lǐng)更加孤立,士卒更加抗命。這樣的軍隊,用來守衛(wèi)則陣地必不穩(wěn)固,用來作戰(zhàn)則士卒必然潰逃。這就叫做師老兵疲。師老兵疲,將領(lǐng)就沒有威信。將領(lǐng)沒有威信,士卒就不怕刑罰。士卒不怕刑罰,軍隊就必然混亂。軍隊混亂,士卒就必然逃亡。士卒逃亡,敵人就必然乘機(jī)進(jìn)攻。敵人進(jìn)攻,軍隊就必然大敗。

[原文]《軍讖》曰:良將之統(tǒng)軍也,恕己而治人。推惠施恩,士力口新,戰(zhàn)如風(fēng)發(fā),攻如河決。故其眾可望而不可當(dāng),可下而不可勝。以身夫人,故其兵為天下雄。

[今譯]《軍讖》說:良將統(tǒng)率軍隊,以恕己之道治理部下。廣施恩惠,軍隊的戰(zhàn)斗力就會日新月異,交戰(zhàn)時就像狂風(fēng)一樣迅疾。進(jìn)攻時就像河決一樣猛烈。敵人只能眼睜睜地看著這樣的軍隊攻上來,卻根本無力抵擋。敵人只能俯首向我投降,卻沒有任何取勝的希望。將領(lǐng)能身先士卒,他的軍隊便可以稱雄天下了。 

[原文]《軍讖》曰:軍以賞為表,以罰為里。賞罰明,則將威行。官入得,則土卒服。所任賢,則敵國震。

[今譯]《軍讖》說:治軍應(yīng)當(dāng)以獎賞為表,以懲罰為里。賞罰分明,將領(lǐng)的威信才能樹立起來。選官用人得當(dāng),士卒們才會心悅誠服。重用德才兼?zhèn)涞娜?,敵國就會懼怕?/SPAN> 

[原文]《軍讖》曰:賢者所適,其前無故。故士可下而不可驕,將可樂而不可憂,謀可深而不可疑。士驕則下不順,將憂則內(nèi)外不相信,謀疑則敵國奮。以此攻伐,則致亂。

[今譯]《軍讖》說:賢士歸附的國家,一定會所向無敵。所以,對待賢士要謙恭而不可簡慢,對待將帥要令其心情愉快而不可使之有隱憂,對于謀略要深思熟慮而不可猶豫不決。待賢簡慢,下屬就不會悅服。將有隱憂,君主與將領(lǐng)之間便互不信任。謀略猶豫,敵國就會乘機(jī)得勢。這樣去打仗,必然招致禍亂。

[原文]夫?qū)⒄?,國之命也。將能制勝,則國家安定?!盾娮彙吩唬簩⒛芮澹莒o,能平,能整,能受諫,能聽訟,能納人,能采言,能知國俗,能圖山川,能表險難,能制軍權(quán)。故曰,仁賢之智,圣明之慮,負(fù)薪之言,廊廟之語,興衰之事,將所宜聞。

[今譯]將帥是國家命運的掌握者。將帥能率軍戰(zhàn)勝敵人,國家才會安定?!盾娮彙飞险f:將帥應(yīng)能清廉,能沉靜,能公平,能嚴(yán)肅,能接受勸諫,能明斷是非,能容納人才,能博采眾議,能知各國風(fēng)俗,能通山川形勢,能明險關(guān)要隘,能把握三軍的形勢。所以說,舉凡賢臣的睿智,君主的遠(yuǎn)慮,民眾的議論,官員的意見,以及天下興衰的往事,都是將帥所應(yīng)當(dāng)了解的。 

[原文]將者能思士如渴,則策從焉。夫?qū)⒕苤G,則英雄散。策不從,則謀士叛。善惡同,則功臣倦。專己,則下歸咎。自伐,則下少功。信讒,則眾離心。貪財,則奸不禁。內(nèi)顧,則士卒淫。將有一,則眾不服。有二,則軍無式。有三,則下奔北。有四,則禍及國。

[今譯]將帥能思賢如渴,有謀略的人就會聚集在他周圍。將帥不聽下屬的意見,杰出的人才就會散去。不采納謀士的良策,謀士就會叛離。善惡不分,功臣就會灰心。一意孤行,下屬就會歸咎于上。自我炫耀,下屬就不愿多建戰(zhàn)功。聽信讒言,軍隊就會離心離德。貪圖錢財,壞的東西就無法禁止。貪戀女色,士卒就會淫亂無度。將帥如有上面那些問題中的一條,士卒就不會心說誠服;有了兩條,軍隊就沒了法紀(jì);有了三條,全軍就會潰??;有了四條,就會給國家?guī)頌?zāi)禍了。 

[原文]《軍讖》曰:將謀欲密,土眾欲一,攻敵欲疾。將謀密,則奸心閉。士眾一,則軍心結(jié)。攻敵疾,則備不及設(shè)。軍有此三者,則計不奪。將謀泄,則軍無勢,外窺內(nèi),則禍不制,財入營,則眾奸會。將有此三者,軍必敗。

[今譯]《軍讖》上說:將帥的謀劃要秘密,士卒的意志要統(tǒng)一,攻擊的行動要迅速。將帥謀劃秘密,奸細(xì)便無機(jī)可乘。士卒意志統(tǒng)一,軍心便團(tuán)結(jié)不離。攻擊行動迅速,敵軍便不及防備。做到了這三條,軍隊的行動計劃便不會失敗了。將帥謀劃泄露,軍隊的有利態(tài)勢便失去了。奸細(xì)窺得內(nèi)情,軍隊的禍患便無法制止了。不義的財物進(jìn)入軍營,各種壞事便一齊發(fā)生了。將帥有了這三條,軍隊一定會潰敗。 

[原文]將無慮,則謀士去。將無勇,則吏士恐。將安動,則軍不重。將遷怒,則一軍懼。《軍讖》曰:慮也,勇也,將之所重。動也,怒也,將之所用。此四者,將之明誡也。

[今譯]將帥謀淺慮短,謀士就會離去。將帥怯懦無勇,官兵就會惶恐。將帥輕舉妄動,軍心便不穩(wěn)定。將帥遷怒于人,上下就會畏懼。《軍讖》上說:謀深慮遠(yuǎn),堅定勇敢,是將帥高貴的品德。適時而動,當(dāng)怒而怒,是將帥用兵的藝術(shù)。這四項,都是將帥要經(jīng)常提醒自己的。 

[原文]《軍讖》曰:軍無財,士不來。軍無賞,士不往?!盾娮彙吩唬合沭D之下,必有懸魚;重賞之下,必有死夫。故禮者,士之所歸,賞者,士之所死。掐其所歸,示其所死,則所求者至。故禮而后悔者,士不止。賞而后悔者,士不使。禮賞不倦,則土爭死。

[今譯]《軍讖》上說:軍中沒有資財,士就不來歸附。軍中沒有獎賞,士就不勇往直前?!盾娮彙氛f:在香美的魚餌的引誘下,必定有上鉤之魚。在厚重的賞賜引誘之下,必定有敢死之士。所以,使士衷心歸附的是禮,使士樂于效死的是賞。以禮來招徠重視禮節(jié)者,以賞來吸引追求賞賜者,那么所需要的人才也就來到了。所以先以禮相待,后來又反悔的,士就不會留在營中。先以賞示人,后來又反悔的,士就不會為之效命。只有禮、賞始終如一,士才會爭著為其赴死。 

[原文]《軍讖》曰:興師之國,務(wù)先隆恩。攻取之國,務(wù)先養(yǎng)民。以寡勝眾者,思也。以弱勝強者,民也。故良將之養(yǎng)士。不易于身,故能使三軍如一心,則其勝可全。

[今譯]《軍讖》上說:要進(jìn)行戰(zhàn)爭,務(wù)必事先厚施恩惠。要進(jìn)攻別國,務(wù)必事先與民休息。能以少勝多,是厚施恩惠的結(jié)果。能以弱勝強,是得到民眾擁護(hù)與支持的結(jié)果。所以優(yōu)秀的將帥像對待自己一樣對待士卒。這樣就能全軍上下萬眾一心,在戰(zhàn)爭中百戰(zhàn)百勝了。 

[原文]《軍讖》曰:用兵之要,必先察敵情。視其倉庫,度其糧食,卜其強弱,察其天地,伺其空隙。故國無軍旅之難而運糧者,虛也。民菜色者,窮也。千里饋糧,民有饑色。樵蘇后爨,師不宿飽。夫運糧千里,無一年之食;二千里,無二年之食;三千里,無三年之食,是謂國虛。國虛則民貧。民貧則上下不親。敵攻其外,民盜其內(nèi),是謂必潰。

[今譯]《軍讖》上說:用兵的關(guān)鍵,在于首先查明敵情。了解其庫存的實虛,估計其糧食的多少,判斷其兵力的強弱,調(diào)查其天候與地形情況,尋找其薄弱環(huán)節(jié)。所以,國家沒有戰(zhàn)爭而運送糧食的,說明其國勢空虛。百姓面黃饑瘦的,說明其民眾貧窮。從千里之外運糧,百姓就會饑餓。臨時砍柴做飯,軍隊便無隔宿之飽。千里之外運糧,說明國家缺一年之糧。二千里之外運糧,說明國家缺兩年之糧。三千里之外運糧,說明國家缺三年之糧。這正是國勢空虛的表現(xiàn)。國勢空虛,百姓就會貧窮。百姓貧窮,上下就不會親睦。敵人從外面進(jìn)攻,百姓在內(nèi)部生變,國家就必然崩潰。 

[原文]《軍讖》曰:上行虐則下急劉。賦斂重數(shù),邢罰無極,民相殘賊,是謂亡國。

[今譯]《軍讖》上說:君主暴虐無道,官吏便會苛切誅求。橫征暴斂,濫用酷刑,老百姓便會起來反抗,這就是人們所說的亡國之兆。 

[原文]《軍讖》曰:內(nèi)貪外廉,詐譽取名,竊公為思,令上下昏。飾躬正顏,以獲高官,是謂盜端。

[今譯]《軍讖》上說:內(nèi)心貪婪而外表廉潔,以欺騙的手段獵取好的名聲,盜用朝廷的爵祿以行私惠,使上上下下都認(rèn)不清真相,偽為謙恭而外示正直,以此騙取高官,這就是人們所說的竊國之始。 

[原文]《軍讖》曰:群吏朋黨,各進(jìn)所系,招舉奸枉,抑挫仁賢。背公立私,同位相訕,是謂亂源。

[今譯]《軍讖》上說:官吏結(jié)黨營私,各自引進(jìn)親信,網(wǎng)羅奸邪之徒,壓制仁人賢士,背棄公道,謀取私利,同僚之間,攻訐不已,這就是人們所說的大亂之源。 

[原文]《軍讖》曰:強宗聚奸,無位而尊,威無不震。葛藟相連,種德立思,奪在位權(quán),侵侮下民,國內(nèi)嘩喧,臣蔽不言。是謂亂根。

[今譯]《軍讖》上說:強宗大族,相聚為奸,雖然沒有國家授予的官職,卻十分顯赫,威風(fēng)所至,無人不懼,彼此勾結(jié),如同葛藤盤根錯節(jié)一樣,私布小恩小惠,侵奪朝廷大權(quán),欺壓窮苦百姓,國內(nèi)怨聲載道,騷動不安,群臣卻隱蔽實情不敢直言,這就是人們所說的大亂之根。 

[原文]《軍讖》曰:世世作奸,侵盜縣官,進(jìn)退求便,委曲弄文,以危其君,是謂國奸。

[今譯]《軍讖》上說:世世代代,為奸作惡,侵蝕天子的權(quán)威,一舉一動,皆為自己謀取私利,歪曲文法,連高高在上的君主都受到了威脅,這就是人們所說的國之奸賊。 

[原文]《軍讖》曰:吏多民寡,尊卑相若,強弱相虜,莫適禁御,延及君子,國受其咎。

[今譯]《軍讖》上說:官多民少,尊卑不分,以強凌弱,無力禁止,連君子也受到牽連,這樣,國家必定要蒙受其難。 

[原文]《軍讖》曰:善善不進(jìn),惡惡不退,賢者隱蔽,不肖在位,國受其害。

[今譯]《軍讖》上說:喜愛好人而不任用,厭惡壞人而不貶斥,有才有德的人被迫隱退,品行惡劣的人卻當(dāng)權(quán)執(zhí)政,這樣,國家必定要蒙受其害。 

[原文]《軍讖》曰:“枝葉強大,比周居勢,卑賤陵貴,久而益大,上不忍廢,國受其敗。

[今譯]《軍讖》上說:宗室勢力強大,互相勾結(jié),竊居要位,欺下犯上,時間久了,勢力將越來越大,而君主又不忍心鏟除,這樣,國家必定要遭到敗壞。 

[原文]《軍讖》曰:佞臣在上、一軍皆訟,引威自與,動違于眾。無進(jìn)無退,茍然取容。專任自己,舉措伐功。誹謗盛德,誣述庸庸。無善無惡,皆與己同?;粜惺拢畈煌ǎ熳髌嬲児乓壮!>秘耍厥艿溠?。

[今譯]《軍讖》上說:奸佞之徒當(dāng)權(quán),全軍上下都會憤憤不平。他們依仗權(quán)勢,炫耀自己,一舉一動,輒違眾意。他們進(jìn)退毫無原則,只知附和討好君主。他們剛愎自用,夸功自傲。他們誹謗有德之士,誣陷有功之臣。他們沒有善惡標(biāo)準(zhǔn),只求符合自己的心意。他們積壓政務(wù),使上令不能下達(dá)。他們造作苛政,變亂古制,更易常法。君主好用這種奸佞,必定會遭受禍害。 

[原文]《軍讖》曰:奸雄相稱,障蔽主明。毀譽并興,壅塞主聰。各阿所私,令主失忠。

[今譯]《軍讖》上說:奸雄互相標(biāo)榜,蒙蔽君主的眼睛,使其是非不分。誹謗與吹捧同時興起,堵塞君主的耳朵,使其善惡難辨。各自庇護(hù)自己的親信,使君主失去忠臣。 

[原文]故主察異言,乃睹其萌。主聘儒賢,奸雄乃遁。主任舊齒,萬事乃理。主聘巖穴,乃得實。謀及負(fù)薪,功乃可述。不失人心,德乃洋溢。

[今譯]因此,君主能明察詭異之言,才能看出禍亂的萌芽。君主聘用儒士賢才,奸雄便會遠(yuǎn)遁。君主重用故舊蓍老之臣,政事才能井井有條。君主征召山林隱士,才能得到有真才實學(xué)的賢士。君主謀事能傾聽黎民百姓的意見,才能建立可以書諸竹帛的功業(yè)。君主不失去民心,他的德澤便可以洋溢天下。

中略  

[原文]夫三皇無言而化流四海,故無所歸功。帝者,體天則地,有言有令,而天下太平。君臣讓功,四?;?,百姓不知其所以然。故使臣不待禮賞有功,美而無害。王者,制人以道,降心服志,設(shè)矩備衰,四海會同,王職不廢。雖有甲兵之備,而無斗戰(zhàn)之患。君無疑于臣,臣無疑于主,國定主安,臣以義退,亦能美而無害。霸者,制士以權(quán),結(jié)士以信,使士以賞。信衰則士疏,賞虧則士不用命。

[今譯]三皇不需要任何言論,教化便流布四海,所以人們不知道該歸功于誰。五帝效法天地運行,增設(shè)言教,制定政令,天下因此太平。君臣之間,互相推讓功勞。四海之內(nèi),教化順利實現(xiàn),黎民百姓卻不知其中的原因。所以,使用臣屬不需依靠禮法和獎賞,就能做到君臣和美無間。三王用道德治理民眾,使民眾心悅誠服。三王制定法規(guī),以防衰敗,天下諸侯按時朝覲,天子的法度實行不廢。雖然有了軍備,但并沒有戰(zhàn)爭的禍患。君主不懷疑臣屬,臣屬也不懷疑君主。國家穩(wěn)定,君位鞏固。大臣適時功成身退,君臣之間也能和睦相處而無猜疑。五霸用權(quán)術(shù)統(tǒng)御士,以信任結(jié)交士,靠獎賞使用士。失去信任,士就會疏遠(yuǎn)了。缺少獎賞,士便不會用命了。 

[原文]《軍勢》(傳說中的古代軍事著作)曰:出軍行師,將在自專,進(jìn)退內(nèi)御,則功難成?!?SPAN lang=EN-US>

[今譯]《軍勢》上說:出兵作戰(zhàn),重在將帥有專斷指揮之權(quán)。軍隊的進(jìn)退如果都受君主控制,是很難打勝仗的。

[原文]《軍勢》曰:使智、使勇、使貪、使愚。智者樂立其功,勇者好行其志,貪者邀趨其利,愚者不顧其死。因其至情而用之,此軍之微權(quán)也。又曰:無使辨士談?wù)f敵美,為其惑眾。無使仁者主財,為其多施而附于下。又曰:禁巫祝,不得為吏士卜問軍之吉兇。又曰:使義士不以財。故義者不為不仁者死;智者不為暗主謀。

[今譯]《軍勢》上說:對智者、勇者、貪者、愚者的使用方法各有不同。有智謀的人喜歡建功立業(yè),勇敢的人喜歡實現(xiàn)自己的志向,貪財?shù)娜俗非罄?,愚魯?shù)娜瞬幌悦?。根?jù)他們各自的特點來使用他們,這就是用人的微妙權(quán)術(shù)。《軍勢》上又說:不要讓能說會道的人談?wù)摂橙说拈L處,因為這樣會惑亂人心。不要用仁厚的人管理財務(wù),因為他會曲從于下屬的要求而浪費錢財?!盾妱荨飞嫌终f:軍中要禁絕巫祝,不準(zhǔn)他們?yōu)閷⑹總冾A(yù)測吉兇。《軍勢》上又說:使用俠義之士不能靠錢財。所以,義士是不會替不仁不義的人去賣命的,明智的人是不會替昏聵的君主出謀劃策的。 

[原文]主不可以無德,無德則臣叛;不可以無威,無威則失權(quán)。臣不可以無德,無德則無以事君;不可以無威,無威則國弱,威多則身蹶。

[今譯]君主不能沒有道德,沒有道德大臣就會背叛;君主不能沒有威勢,沒有威勢就會喪失權(quán)力。大臣不能沒有道德,沒有道德就無法輔佐君主;大臣也不能沒有威勢,沒有威勢國家就會衰弱。但是大臣威勢過了頭則會害了自己。 

[原文]故圣王御世,觀盛衰,度得失,而為之制。故諸侯二師,方伯三師,天子六師。世亂則叛逆生,王澤竭則盟誓相誅伐。德同勢敵,無以相傾,乃攬英雄之心,與眾同好惡,然后加之以權(quán)變。故非計策無以決嫌定疑,非譎奇無以破奸息寇,非陰謀無以成功。

[今譯]所以圣明的君王治理天下,觀察世道的盛衰,衡量人事的得失,然后制定典章制度。所以諸侯轄二軍,方伯轄三軍,天子轄六軍。世道亂了,叛逆便產(chǎn)生了。天子的德澤枯竭了,諸侯之間的結(jié)盟立誓、互相攻伐也就出現(xiàn)了。諸侯之間,勢均力敵,誰也沒有辦法戰(zhàn)勝對手,于是便爭相延攬英雄豪杰,與之同好同惡,然后再運用權(quán)術(shù)。所以,不運籌謀劃,是沒有辦法決嫌定疑的;不詭詐出奇,是沒有辦法破奸平寇的;不秘密謀劃,是沒有辦法取得成功的。 

[原文]圣人體天,賢者法地,智者師古。是故《三略》為衰世作?!吧下浴痹O(shè)禮賞,別奸雄.著成敗?!爸新浴辈畹滦校畬彊?quán)變?!跋侣浴标惖赖?,察安危,明賊賢之咎。故人主深曉“上略”,則能任賢擒敵。深曉“中略”,則能御將統(tǒng)眾。深曉“下略”,則能明盛衰之源,審治國之紀(jì)。人臣深曉“中略”,則能全功保身。 

[今譯]圣人能夠體察天之道,賢人能夠取法地之理,智者能夠以古為師。所以,《三略》一書,是為衰微的時代而作的?!渡下浴吩O(shè)置禮賞,辨識奸雄,揭示成敗之理。《中略》區(qū)分德行,明察權(quán)變?!断侣浴逢愂龅赖拢疾彀参?,說明殘害賢人的罪過。所以,君主深通《上略》,就可以任用賢士、制服敵人了。君主深通《中略》,便可以駕御將帥,統(tǒng)領(lǐng)兵眾了。君主深通《下略》,就可以明辨興衰的根源,熟知治國的綱紀(jì)了。人臣深通《中略》,就可以成就功業(yè),保全身家。

[原文]夫高鳥死,良弓藏.?dāng)硣鴾?,謀臣亡。亡者,非喪其身也,謂奪其威廢其權(quán)也。封之于朝,極人臣之位,以顯其功。中州善國,以富其家。美色珍玩,以說其心。

[今譯]高飛的鳥兒死完了,良弓就該收起來了。敵對的國家滅亡了,謀臣就該消滅了。所謂的消滅,并不是消滅他們的肉體,而是要削弱他們的威勢,剝奪他們的權(quán)力。在朝廷上給他封賞,給他人臣中最高的爵位,以此來表彰他的功勞。封給他中原肥沃的土地,以使他的家中富有。賞給他美女珍玩,使他心情愉悅。 

[原文]夫人眾一合而不可皮離,威權(quán)一與而不可卒移。還師罷軍,存亡之階。故弱之以位,奪之以國,是謂霸者之略。故霸者之作,其論駮也。存社稷羅英雄者,“中略”之勢也。故世主秘焉。

[今譯]軍隊一旦編成,是無法倉促解散的。兵權(quán)一經(jīng)授予,是無法馬上收回的。戰(zhàn)爭結(jié)束,將帥班師,對于君主來說,這是生死存亡的關(guān)鍵時刻。所以,要以封爵為名削弱他的實力,要以封土為名剝奪他的兵權(quán)。這就是霸者統(tǒng)御將帥的方略。因此,霸者的行為,是駁雜而不純的。保全國家,收羅英雄,就是《中略》所論的權(quán)變。歷代做君主的,對此都是秘而不宣的。

下略

[原文]夫能扶天下之危者,則據(jù)天下之安。能除天下之憂者,則享天下之樂。能救天下之禍者,則獲天下之福。故澤及于民,則賢人歸之;澤及昆蟲。則圣人歸之。賢人歸,則其國強。圣人所歸,則六合同。求賢以德,致以道。賢去,則國微。圣去,則國乖。微者危之階,乖者亡之微。賢人之政,降人以體,圣人之政,降人以心。體降可以圖始,心降可以保終。降體以禮,降心以樂。所謂樂者,非金石絲竹也,謂人樂其家,謂人樂其族,謂人樂其業(yè),謂人樂其都邑,謂人樂其政令,謂人樂其道德,如此君人者,乃作樂以節(jié)之,使不失其和。故有德之君,以樂樂人。無德之君,以樂樂身。樂人者,久而長,樂身者,不久而亡。

[今譯]能夠拯救天下傾危的,就能得到天下的安寧;能夠解除天下憂患的,就能夠享受天下的快樂;能夠解救國家災(zāi)禍的,就能夠得到天下的幸福。所以,恩澤遍及于百姓,賢人就會歸附他;恩澤遍及于萬物,圣人就會歸附他。賢人歸附的,國家就能強盛;圣人歸附的,天下就能統(tǒng)一。使賢人歸附要用,使圣人歸附要用。賢人離去,國家就要衰弱了;圣人離去,國家就要混亂了。衰弱是通向危險的階梯,混亂是即將滅亡的征兆。賢人執(zhí)政,能使人從行動上服從;圣人執(zhí)政,能使人從內(nèi)心里順從。從行動上服從,便可以開始創(chuàng)業(yè)了;從內(nèi)心里順從,才可以善始善終。使人從行動上服從靠的是禮教,使人從內(nèi)心里順從靠的是樂教。所謂的樂教,并非指金、石、絲、竹,而是使人們喜愛自己的家庭,喜愛自己的宗族,喜愛自己的職業(yè),喜愛自己的城邑,喜愛國家的政令,喜愛社會的倫理道德。這樣治理民眾,然后再制作音樂來陶冶人們的情操,使社會不失和諧。所以有道德的君主,是用音樂來使天下快樂;沒有道德的君主,是用音樂來使自己快樂。使天下快樂的,國家便會長治久安;使自己快樂的,不久便會亡國。 

[原文]釋近謀遠(yuǎn)者,勞而無功。釋遠(yuǎn)謀近者,佚而有終。佚政多忠臣,勞政多怨民。故曰,務(wù)廣地者荒,務(wù)廣德者強。能有其有者安,貪人之有者殘。殘滅之政,累世受患。造作過制,雖成必敗。舍己而教人者逆,正己而教人者順。逆者亂之招,順者治之要。

[今譯]不修內(nèi)政而向外擴(kuò)張的,勞而無功;不事擴(kuò)張而修明內(nèi)政的,逸而有成。實行與民生息的政策,民眾渴望報答君主,國家就會出現(xiàn)許多忠義之臣;實行勞民傷財?shù)恼?,民眾心中抱怨君主,國家就會出現(xiàn)許多怨恨之民。所以說,熱衷于擴(kuò)張領(lǐng)土的,內(nèi)政必然荒廢;盡力于擴(kuò)充德行的,國家就會強盛。能保全自己本來所有的。國家就會平安;一味垂涎別人所有的,國家就會殘破。統(tǒng)治殘酷暴虐,世世代代都要受害。事情超過了限度,即使一時成功,最終也難免失敗。不正己而正人者其勢拂逆,先正己而后正人才順乎常理。行為拂逆是招致禍亂的根源,順乎常理是國家安定的關(guān)鍵。 

[原文]道、德、仁、義、禮,五者一體也。道者人之所蹈,德者人之所得,仁者人之所親,義者人之所宜,禮者人之所體,不可無一焉。故夙興夜寐,禮之制也。討賊報仇,義之決也。側(cè)隱之心,仁之發(fā)也。得己得人,德之路也。使人均平,不失其所,道之化也。

[今譯]道、德、仁、義、禮,五者是一個整體。道是人們所應(yīng)遵循的,德是人們從道中所得到的,仁是人們所親近的,義是人們所應(yīng)做的,禮是人們的行為規(guī)范。這五條缺一不可。所以,起居有節(jié),是禮的約束;討賊報仇,是義的決斷;憐憫之心,是仁的發(fā)端;修己安人,是德的途徑;使人均平,各得其所,是道的教化。 

[原文]出君下臣名曰命,施于竹帛名曰令,奉而行之名曰政。夫命失,則令不行。令不行,則政不正。政不正,則道不通。道不通,則邪臣勝。邪臣勝,則主威傷。

[今譯]君主下達(dá)給臣下的指示叫,書寫在竹帛上叫,執(zhí)行命令叫。有失誤,就不能推行。不推行,便出現(xiàn)偏差。有偏差,治國之便不能通暢。不通暢,奸邪之臣便會得勢。奸邪之臣得勢,君主的威信就要受到損害。 

[原文]千里迎賢,其路遠(yuǎn),致不肖,其路近。是以明王舍近而取遠(yuǎn),故能全功尚人,而下盡力。

[今譯]千里之外去聘請賢人,路途十分遙遠(yuǎn);招引不肖之徒,路途卻十分近便。所以,英明的君主總是舍棄身邊的不肖之徒,不遠(yuǎn)千里尋求賢人。因此,能夠保全功業(yè),尊崇賢人,臣下也能盡心竭力。 

[原文]廢一善,則眾善衰。賞一惡,則眾惡歸。善者得其祐,惡者受其誅,則國安而眾善至。眾疑無定國,眾惑無治民。疑定惑還,國乃可安。

[今譯]棄置一個賢人,眾多的賢人便會引退了;獎賞一個惡人,眾多的惡人便會蜂擁而至。賢人得到保護(hù),惡人受到懲罰,國家就會安定,群賢畢至。民眾都對政令懷有疑慮,國家就不會得到安定;民眾都對政令困惑不解,社會就不會得到治理。疑慮消失,困惑解除,國家才會安寧。 

[原文]一令逆則百令失,一惡施則百惡結(jié)。故善施于順民,惡加于兇民,則令行而無怨。使怨治怨,是謂逆天。使仇治仇,其禍不救。治民使平,致平以清,則民得其所而天下寧。

[今譯]一項政令違背民意,其他政令也就無法推行;一項惡政得到實施,無數(shù)惡果也就從此結(jié)下。所以,對順民要實施仁政,對刁民要嚴(yán)加懲治,這樣,政令就會暢通無阻,人無怨言了。用民眾所怨恨的政令去治理懷有怨氣的民眾,叫做違背天道;用民眾所仇恨的政令去治理懷有仇恨的民眾,災(zāi)禍將無法挽救。治理民眾要依靠貧富均平,貧富均平要依靠政治清明。這樣,民眾便會各得其所,天下也就安寧了。 

[原文]犯上者尊,貪鄙者富,雖有圣王,不能致其治。犯上者誅,貪鄙者拘,則化行而眾惡消。

[今譯](如果)犯上的人反而高貴,貪鄙的人反而更加富有,雖然有圣明的君王,也無法把國家治理好。犯上的受到懲處,貪鄙的受到拘禁,這樣教化才能得到推行,各種邪惡也就自然銷匿。

[原文]清白之士,不可以爵祿得。節(jié)義之士,不可以威刑脅。故明君求賢,必觀其所以而致焉。致清白之士,修其禮。致節(jié)義之士,修其道。而后士可致,而名可保。

[今譯]品德高尚的人,是無法用爵祿收買的;講究節(jié)操的人,是無法用威刑屈服的。所以圣明的君主征求賢人,必須根據(jù)他們的志趣來羅致。羅致品德高尚的人,要講究禮節(jié);羅致崇尚節(jié)操的人,要依靠道義。這樣,賢士便可以聘到,君主的英名也可以保全了。 

[原文]夫圣人君子,明盛衰之源,通成敗之端,審治亂之機(jī),知去就之節(jié),雖窮不處亡國之位,雖貧不食亂邦之祿。潛名抱道者,時至而動,則極人臣之位。德合于已,則建殊絕之功。故其道高而名揚于后世。

[今譯]圣人君子能夠明察興衰的根源,通曉成敗的端倪,洞悉治亂的關(guān)鍵,懂得去就的時節(jié)。雖然窮困,也不會貪圖將亡之國的高位:雖然貧苦,也不會茍取衰亂之邦的厚祿。隱姓埋名、胸懷經(jīng)邦治國之道的人,時機(jī)到來后一旦行動,便可以位極人臣。君主的志向一旦與自己相投,便可以建立絕世的功勛,所以,他的道術(shù)高明,美名流芳千古。 

[原文]圣王之用兵,非樂之也,將以誅暴討亂也。夫以義誅不義,若決江河而溉爝火,臨不測而擠欲墮,其克必矣。所以優(yōu)游恬淡而不進(jìn)者,重傷人物也。夫兵者,不祥之器,天道惡之。不得已而用之,是天道也。夫人之在道,若魚之在水,得水而生,失水而死。故君子者常畏懼而不敢失道。

[今譯]圣明的君主進(jìn)行戰(zhàn)爭,并不是出于喜好,而是用來誅滅殘暴,討伐叛亂。用正義討伐不義,就像決開江河之水去淹滅小小的火炬一樣,就好像在無底的深淵旁邊去推下一個搖搖欲墜的人一樣,其勝利是必然的。圣明的君主之所以安靜從容而不急于進(jìn)兵,是不愿造成過多的人員和物質(zhì)損耗。戰(zhàn)爭是不吉祥的東西,天道是厭惡戰(zhàn)爭的。只有在迫不得已時進(jìn)行戰(zhàn)爭,才是順乎天道的。人和天道的關(guān)系,就像魚與水一樣。魚得到水便可以生存,失去水肯定要死亡。所以,君子們常常是心存敬畏,一刻也不敢背離天道。 

[原文]豪杰秉職,國威乃弱。殺生在豪杰,國勢乃竭。豪杰低首,國乃可久。殺生在君,國乃可安。四民用虛國乃無儲。四民用足,國乃安樂。

[今譯]專權(quán)跋扈的大臣執(zhí)政,國君的威望就會受到傷害;生殺大權(quán)操于其手,國君的權(quán)勢也就衰竭了。專權(quán)跋扈之臣俯首從命,國家才能長久。生殺之權(quán)操于國君,國家才能安定。百姓窮困,國家就沒有儲備。百姓富足,國家才會安樂。 

[原文]賢臣內(nèi),則邪臣外。邪臣內(nèi),則賢臣斃。內(nèi)外失宜,禍亂傳世。

[今譯]重用賢臣,奸臣就會被排斥在外了。重用奸臣,賢臣就會被置于死地了。親疏不當(dāng),禍亂就會延傳到后世了。 

[原文]大臣疑主,眾奸集聚。臣當(dāng)君尊,上下乃昏。君當(dāng)臣處,上下失序。傷賢者,殃及三世。蔽賢者,身受其害。嫉賢者,其名不全。進(jìn)貨者,福流子孫。故君子急于進(jìn)賢而美名彰焉。

[今譯]大臣自比君主,眾奸就會乘機(jī)聚集。人臣享有君主那樣的尊貴,君臣名分就會昏昧不明。君主淪為臣子那樣的地位,上下秩序就會顛倒混亂。傷害賢人的,禍患會殃及子孫三代。埋沒賢人的,自身就會遭到報應(yīng)。妒忌賢人的,名譽就不會保全。舉薦賢人的,子孫后代都會受惠于他的善行。所以君子總是熱心于推薦賢人,因而美名顯揚。 

[原文]利一害百,民去城郭。利一害萬,國乃思散。去一利百,人乃幕澤。去一利萬,政乃不亂。

[今譯]對一個人有好處,對一百個人有害處,民眾就會離開城邑;對一個人有好處,對一萬個人有害處,全國就會人心離散。除掉一個人而有利于一百個人,人們就會感慕他的恩澤。除掉一個人而有利于一萬個人,政治就不會發(fā)生混亂了。

 

2013114星期一,三門峽上陽書院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wǎng)絡(luò)存儲空間,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nèi)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dǎo)購買等信息,謹(jǐn)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zhuǎn)藏 分享 獻(xiàn)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