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zhuǎn)載(鈦媒體) 高效的思考者的訣竅并不在于他們較少分心,而在于他們學會了比低效的思考者更加快速有效地應(yīng)對分心。他們的做法中沒有什么魔法,通過練習,你一樣能學會。 高效的思考者的訣竅并不在于他們較少分心,而在于他們學會了比低效的思考者更加快速有效地應(yīng)對分心。他們的做法中沒有什么魔法,通過練習,你一樣能學會。 蒂姆尼特認為,這個問題的解決辦法是運用被稱為“自由寫作”的技巧。自由寫作指專注于一個問題或爭議,讓你的頭腦產(chǎn)生所有可能的聯(lián)想,寫下這些想法,并且不要停下來評價任何想法(以免過早地打斷思緒)。這種寫作的目的不是給別人閱讀,因此不必恪守語法。你也不必擔心錯別字或字跡潦草。與自由寫作類似的一種技巧是“列清單”。因為只涉及單個詞語和短語而不是句子,列清單比自由寫作效率更高,這使其成為捕捉一閃而過的想法的最好辦法。 一旦你的想法被記錄下來,你就可以對它們進行篩選、改進,用對他人有意義的方式將它們表達出來。通常采取的方式是陳述你的想法以及你這樣想的原因,并提供足夠的解釋,以解決閱讀你想法的人可能產(chǎn)生的困惑。 如果人人都塑造自己的真理,而每個人的觀點都不可能優(yōu)于其他人,那么所有的觀點就一定是平等的。而如果所有觀點都是平等的,研究任何主題還有什么意義?為什么要在地下挖掘,尋找考古學問題的答案?為什么要探求造成中東局勢緊張的原因?為什么要尋找癌癥的治療方法?為什么要探索銀河系?只有當某些答案優(yōu)于另一些答案,真理有別于其他觀點且不受其他觀點影響時,這些活動才有意義。 例如,試想這樣一個不太重要但很有趣的問題 美國最常見的街道名稱是什么?如果真理是相對的,所有答案就都一樣好。有人會說“楓葉”,有人會說“羅斯福”,還有人會說“格羅夫”,等等。許多人會說“百老匯”或者“中央”。如果每個答案都同樣正確,那就不會有人對這個問題有興趣了。然而人類的進步要靠人們的求知欲和興趣、尋找正確答案的驅(qū)動力以及獲取真理的欲望。 真理是指某事實為何物,即事情的真實面目,這個真實面目有別于人們的希望、信念和斷言。從另一個角度看,用哈佛大學哲學家伊斯雷爾·謝弗勒(Israel Scheffler)的話說,真理是“注定被所有研究者最終認同的”觀點?!白罱K”這個詞很重要。研究可能會產(chǎn)生出一個持續(xù)多年,甚至若干個世紀的錯誤答案。 雜志文章和書籍呢?與報紙文章相比,它們經(jīng)過了更仔細的推敲,應(yīng)該會更準確。但埃德溫·L·克拉克(Edwin L. Clarke)解釋了為何雜志和書籍也會出錯: 人們都知道,二手信息很可能被寫進書里,與普遍被認可的觀念和偏見融合在一起。例如,與最原始的源頭相比,大多數(shù)普遍流傳的歷史故事里英雄更英勇,惡棍更邪惡,戰(zhàn)爭更血腥,和平更輝煌。簡而言之,它們往往呈現(xiàn)歷史事件,但并非歷史事件的本來面目,而是作者認為的樣子,或者作者認為公眾喜歡或應(yīng)該會認為的樣子。 大多數(shù)對記憶的理論分析將記憶過程分為三個獨立階段。第一個是獲取階段,在這個階段,對原始事件的理解被放入記憶系統(tǒng);第二個是留存階段,這個階段處在事件發(fā)生和回想起某個特定信息之間;第三個是檢索階段,在這個階段,人們回想起存儲起來的信息。與普遍觀點相反,事實進入我們的記憶后,并不會被動地留存在那里,不受未來事件的影響 相反我們從環(huán)境中獲取的片段信息和特征,如果與我們之前的認知和預(yù)期 即已經(jīng)存入我們記憶中的信息 相關(guān),它們就會被存入記憶。因此實驗心理學家認為記憶是一個整合的過程,一個建設(shè)和創(chuàng)造的過程,而不是像錄像帶那樣被動記錄的過程。 雖然每個人都會產(chǎn)生想法和判斷想法,但每個人行動的質(zhì)量卻千差萬別。有人對問題或爭議只會產(chǎn)生一個簡單或淺顯的想法,并不加批判地予以認可;而另一些人則會產(chǎn)生很多想法,其中一些是原創(chuàng)且極具深度的,他們會批判地分析,對最好的想法進行改進,使其好上加好?!皠?chuàng)造性思考”和“批判性思考”指的就是后一類人的做法,我們會在后面的章節(jié)里一直使用這兩個詞。 產(chǎn)生想法本階段的目標是產(chǎn)生足夠多的想法,判斷哪個最好。這個階段有兩個常見的誤區(qū)。第一個是很多時候你容易無意識地把自己的想法限制在普通、熟悉、習慣的范圍內(nèi),排除異常、不熟悉的想法。要防止這種傾向,需要記住不論想法多么不同或不恰當,創(chuàng)造力正是從中產(chǎn)生的。 考慮時間最佳狀態(tài)時的一個小時往往比不在狀態(tài)時的兩三個小時效率更高。你習慣在什么時候做最重要的作業(yè)?早上?深夜?中午?接下來的一兩周,試著在不同時間做作業(yè)并記錄下效率。 感覺對于解決問題和制定決策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感覺不僅常常產(chǎn)生預(yù)感、印象和直覺,帶來我們所尋求的答案,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挑戰(zhàn)困難的勇氣和堅持不懈的熱情。阿爾伯特·愛因斯坦花了7年時間完成相對論,托馬斯·愛迪生花了13年時間完善留聲機,哥白尼花了30多年時間證明太陽是太陽系的中心。成百上千萬的人們孜孜不倦,想要實現(xiàn)最難實現(xiàn)的目標 戰(zhàn)勝疾病、貧窮、愚昧和暴力。沒有對其工作重要性深切持久的感受,這些人是不可能一直努力下去的。 克服挫折所有思考者都遭受過挫折,因為人人都會經(jīng)歷困惑、心理障礙、錯誤和失敗。但是優(yōu)秀的思考者學會了應(yīng)對挫折的策略,而拙劣的思考者只會為挫敗感到懊悔,放任自己被挫敗打倒。對學生解決問題過程的一項重要研究顯示,優(yōu)秀的和拙劣的問題解決者之間存在著有趣的差別,如下所示。 學會專心很多人認為專心意味著連續(xù)不間斷的思維線路。在他們的想象中,科學家、作家、發(fā)明家和哲 學家從A點出發(fā),毫不分心地平穩(wěn)移動到B點。這種想法是錯誤的。專心不是防止分心和思維中斷,而是在分心和思維中斷發(fā)生時克服它們。專心意味著在分心的時候,將注意力集中到目標或問題上。 注:以上為讀書筆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