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塢無塵水檻清,相思迢遞隔重城。
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枯荷聽雨聲。
中國的文人,大概都有些自虐傾向。明知不堪此情,卻偏要置身這破敗之景,還讓心也融進周遭的景致,任這樣的落寞和蒼涼將自己折騰得心欲碎,淚欲干。李義山是喜歡這份落寞的吧:荷已枯,卻不舍得除去,硬要留著這殘荷來聽雨聲,還留下這樣一句絕美的詩。
《紅樓夢》中,大觀園諸人游荇葉渚,滿池破荷,眾人都道要拔去荷枝,黛玉卻說:“我最不喜歡李義山的詩,只喜歡他一句‘留得殘荷聽雨聲’,偏你們又不留著殘荷了?!奔幢阄醋x過《紅樓夢》的人想必也知道黛玉的多愁善感。落英繽紛,她“獨倚花鋤偷灑淚,灑上空枝見血痕”;見秋霖脈脈,她“抱得秋情不忍眠,自向秋屏挑淚燭”。一瓣落花、幾片浮萍便能讓她感傷不已,雨打殘荷這樣的衰殘之景,不知又要惹她掉多少眼淚!脆弱敏感如黛玉,明明受不了那般凄冷,卻也想要留著那片殘荷。
黛玉自是落寞之人,不必多說。我尤喜她骨子里的那股清高和孤傲,她的眼里有化不去的清愁,她嬌瘦的身影落寞得惹人憐惜。單是“瀟湘妃子”這個別號,就能讓人聯(lián)想到雨天氤氳的水汽和女子婉約的身姿。至于李義山,我不甚了解,可他的內(nèi)心想必也是寂寥落寞的。因著雨打殘荷這般寂寞的景致需得知音賞,懂得寂寞、愿意欣賞寂寞的人才能體味到其中的美。常人以喧囂之心視之,看到的惟有肅殺。再者,“留得殘荷聽雨聲”這等詩句,曠達樂觀、積極熱情的詩人又如何寫得出?
“留得殘荷聽雨聲”,每次吟誦這句詩,我的心就會變得寧靜起來。校園里有個景點叫“聽雨軒”,一座古雅的亭子,坐落在荷池中央。剛進大學時,荷池里荷花開得尚好,粉紅的花瓣在綠浪般的荷葉間若隱若現(xiàn)。荷花婷婷立于水中,美得安靜柔和。不知何時,荷池里只剩一片枯黃的枝干,上面蜷曲著殘破不堪的荷葉。真可謂剎那芳華:彼時明媚鮮妍到極致,此時已落寞蕭瑟到極致!素日里從詩詞里領(lǐng)略來的意境,使我很愿意去那聽雨軒聽一回雨:聽雨打在亭頂清脆的聲音;聽雨打在殘荷上細碎的聲音;聽見落寞輕輕觸動心弦的聲音。那殘荷,高擎筆直的枝干,挺立在灰暗的天空下,迎向寒風冷雨,倔強而落寞。
喜聽雨打殘荷的人呵,你們聽的,只是雨聲么?
“留得枯荷聽雨聲”好,還是“留得殘荷聽雨聲”好?
前者是李商隱的《宿駱氏亭寄懷崔雍崔兗》 全詩如下:竹塢無塵水檻清,相思迢遞隔重城。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枯荷聽雨聲。
“留得枯荷聽雨聲”,這是全詩的點睛之筆,也是一直為后學所溢美的神來之筆。試想,淅淅瀝瀝的秋雨,點點滴滴地敲打在枯荷上,那凄清的錯落有致的聲響,該是一種怎樣的聲韻?枯荷無疑是一種殘敗衰颯的形象,偶爾的枯荷之“留”,贏得的卻是詩人的“聽”,而詩人“聽”到的,又只是那凄楚的雨聲??莺汕镉甑那屙崳姓l能解其中個味?那枯荷莫不就是詩人的化身,而那“雨聲”也遠不僅是天籟之韻了,或許它還是詩人在羈泊異鄉(xiāng)、孤苦飄零時,略慰相思,稍解寂寥的心韻!
全詩緊緊扣住了詩題的“寄懷”,詩中的修竹、清水、靜亭、枯荷、秋雨無不成了詩人抒發(fā)情感的憑藉,成了詩人寄托情感的載體。詩的意境清疏秀朗,而孕育其中的心境又是極為深遠的。詩人雖然與友人“身隔”,而卻無不在祈盼著“情通”,這或許就是詩人所說的一種“心有靈犀”吧。
而后者出自 《紅樓夢》第四十一回〈史太君兩宴大觀園 金鴛鴦三宣牙牌令〉,原文如下:
寶玉道:“這些破荷葉可恨,怎么還不叫人來拔去?!睂氣O笑道:“今年這幾日,何曾饒了這園子閑了,天天逛,那里還有叫人來收拾的工夫?!绷主煊竦溃骸拔易畈幌矚g李義山的詩,只喜他這一句:‘留得殘荷聽雨聲’。偏你們又不留著殘荷了?!睂氂竦溃骸肮缓镁?,以后咱們就別叫人拔去了?!?/font>
由原文看來,并非黛玉改詩,根據(jù)筆者判斷有三種可能:
|
|
來自: 天天要數(shù)米 > 《詩詞、文學類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