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市場中的香爐分為兩種,一是香熏爐。古人習(xí)慣于將衣服熏得香氣宜人,或者文人在夜讀時點上香用來提神,用的都是這種香熏爐。香一點上,香氣便從孔中溢出,既美觀又實用。二是古人在殿堂里拜神祭祖時用的香爐。這種香爐就是大家常說的香爐。
除博山式香爐之外,魏晉南北朝時期還出現(xiàn)了青瓷或白瓷的敞口三足和五足爐,民間所用的帶耳式瓷制香薰也常見于出土文物之中。爐耳頗具實用性,為的是便于提攜挪動,其裝飾作用與實用效果達(dá)到了完美的結(jié)合。此外,附屬于香爐的器物尚有香鏟、香撥、香箸、香匣種種,都是添香和燃香時的用具。
唐代法門寺出土的銀器中,也不乏香爐和香盒,工藝之精美,可謂登峰造極。無論爐身或爐蓋都是鏨刻、雕飾或鑲嵌而成,至于造型之變幻,更有銀鎏金爐盤承托的兩層式香爐,或爐身附帶寶子的香爐,因與禮佛有關(guān),多采用蓮花瓣樣式,爐蓋的頂部周圍還飾有待放的蓮蕾。
直至兩宋時期,除博山式香爐和各種香獸仍在使用外,瓷質(zhì)的各種香爐在生活中的應(yīng)用更為廣泛,它們的器形相對較小,便于室內(nèi)安放,更為士人青睞。由于兩宋制瓷工藝的空前繁榮,香爐的燒制更有了極大的發(fā)展。
明代宣德年間,以黃銅合金仿制宋代器形的香爐,謂之宣德爐,實際是以宋仿三代的彝、鬲、缽、盂造型鑄出線條簡潔而流暢的銅爐,成一時之風(fēng)氣。自明代宣德年間直至民國時期,仿造的宣德爐無計其數(shù)。
清代的香爐品類繁多,除器形仿古之外,在材質(zhì)上更是門類眾多,瓷質(zhì)、銅質(zhì)、玉質(zhì)、法華彩、景泰藍(lán)或掐絲琺瑯等工藝的綜合使用,使得香爐的制造又達(dá)到了一個歷史高峰。
香爐在收藏界是個常見的種類。但是出自宮廷的香爐卻并不常見,它象征著宮廷的尊貴與莊嚴(yán)。它身上的華麗紋飾,也見證著宮廷生活的秘密與愿望。 |